我想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关于钢琴的电影了,它的张力远比海上XXX或者表述德国纳粹的那部钢琴师要好,尤其赞的是里面的音乐,不论是舒曼的曲子还是黑人音乐都把人物和情节刻画的入木三分!
德式艺术,严谨冷静丰富激情内敛深刻与过去这几年来看到的所有优秀的德国电影一样,这部沉郁了100多分钟的电影,终于在最后4分钟里将人带入高潮,然后迅速收场。
不过严格地来说,当那个跪式礼发生的时候,这部电影还是显得充满了来自导演的温柔——人性在其眼中,可以肯定依然是可以令人温暖予人希望的。
我固执地热爱德国电影里的镜头,机位讲究,画面美而不空洞,色彩要么不真实地夸张要么真实地夸张,寒冷是不管冷暖调子都会出现的描述。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女主角本人的音乐天份成为一个新的谈资,虽然她的表演确实令人亢奋,但如果不讨论她个人的能力,这电影也许会被注视更多次。
音乐肯定会直视灵魂,我永远相信这一点。
无意中发现的一部德国的影片,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上面的电影宣传画,钢琴、镣铐、女孩构成了一种奇怪的气氛。
使得人想了解那女孩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觉得影片的最后部分堪称精典,也就是杰妮在克鲁格夫人的帮助下,越狱来到德国歌剧院参加钢琴比赛时的那段。
杰妮在局促中缓缓地走上了舞台,在拘谨中静静地坐在琴凳上,开始了她“四分钟”精彩的华彩乐章”,在台下观众的注目下,在随后赶来的狱警的包围中,忘我投入地真情演绎了经典的钢琴曲目,并即兴地加入了老师克鲁格夫人所不喜欢的黑人音乐元素,把整台钢琴都当成了演奏工具,琴弦、琴板,加上自己的皮鞋。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记得作家宋元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真正的好东西,是流行不起来的。
”这句话用在德国影片《四分钟》上也是很贴切的。
不是吗,这部在2006年上海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最佳影片金爵奖”的电影,自上映以来,评论界对其好评如潮,但是票房上却不太理想只有170万美元入帐。
真是标准的叫好不叫座。
原因何在呢?
我分析着,其一,剧情不热闹,既无美女养眼,亦无激情出位;其二,影片无甚特技,缺乏被人热炒的大场面、大制作;其三,艺术味道较浓,属文艺小众片。
或许是我对艺术影片偏爱有加的缘故吧,在淘来众多影碟之后,我看过影片简介便觉得这是一部有意思值得一看的片子。
看完片子果然令人惊喜,看到影片最后的“四分钟”也就是老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其实她终生未嫁)冒险将杰妮救出,在德国歌剧院演出一幕时,好像突然间我被影片所深深打动了,我的眼睛紧紧盯着电视屏幕,眼中噙满了泪水......大凡精彩经典的影片应该是靠“情”字来打动观众的,而《四分钟》正是这样一部影片。
影片开始,我看到的是一位对死亡、对桎梏、对感情视而不见,相当麻木的女孩,抬眼看到床头上吊而亡的狱友毫不惊慌,却从死者身上翻出一支香烟悠然点燃,继续安然入睡。
一张时刻充满敌意的总是带着伤痕的脸,时而沉默,时而狂躁,无时不显示着叛逆的个性。
是那位克鲁格夫人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外表叛逆的“杀人”女囚犯竟是一个有着钢琴天赋的音乐神童,她忍受了这个女囚杰妮的无礼和故意挑衅,用一颗温暖的爱才之心去打动她,终于,音乐让两个人开始走近对方,接触对方,彼此认识,对音乐共同的炽爱点燃了两个人的生活。
她们彼此了解了对方:杰妮是顶冒他人的杀人之名而深陷牢狱的;克鲁格夫人曾经是一位同性恋者,二战即将结束时,她的好友因被人供为共产主义者,在狱中绞刑台被美军炸毁的情况下,还是被纳粹给残暴地杀害了。
我觉得影片的最后部分堪称精典,也就是杰妮在克鲁格夫人的帮助下,越狱来到德国歌剧院参加钢琴比赛时的那段。
杰妮在局促中缓缓地走上了舞台,在拘谨中静静地坐在琴凳上,开始了她“四分钟”精彩的“华彩乐章”,在台下观众的注目下,在随后赶来的狱警的包围中,忘我投入地真情演绎了经典的钢琴曲目,并即兴地加入了老师克鲁格夫人所不喜欢的黑人音乐元素,把整台钢琴都当成了演奏工具,琴弦、琴板,加上自己的皮鞋。
在剧情的感动下,我觉得这样不拘一格真情演奏简直就是“浪漫钢琴”首创和顶峰,让“浪漫钢琴王子”克莱德曼也相形见绌了。
另外,印象深刻的镜头还有,在狱中,克鲁格夫人要求监狱长打开杰妮的手铐让其弹奏钢琴遭拒绝后,杰妮竟然带着背铐,反身熟练地弹奏了一曲,令人叫绝。
再有,就是影片所揭示的含义也极为深刻。
诚然,影片最后四分钟的那场戏有着画龙点睛之效。
重要地是,我看到在克鲁格夫人经过千辛万苦把一个从不说“对不起,请,谢谢”,对任何人从不行“屈膝礼”的叛逆女孩训练成一个正常人的时候,被“严格执法”的国家机器给扼杀了。
此时此刻,我闭上眼睛脑海中便清晰地浮现出影片的最后定格的那个镜头:在杰妮精彩演奏完毕,台下观众报以呼啸般的掌声。
杰妮的脸上慢慢地展现出纯真的笑容,正当她第一次向热情的观众们弯腰行“屈膝礼”的时候,警察蜂拥而上,趁势给她戴上了冰冷的手铐。
就如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里所描写的,流浪汉苏贝为求得越冬之处,多次“以身试法”不被追究,但当他打消了重新犯罪的念头准备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却莫名地把他送进了布莱克韦尔监狱。
二者都是对貌似威严的法律及其维护者的绝妙讽刺。
从一开始,我就在等待这四分钟,我知道一定会有一次肆意的绽放,这样的活才有意义。
生活,其实很多人只是生,一种存在,就像电影中克鲁格夫人在监狱中教钢琴,就像杰尼睡下醒来,无关于犯罪弃之而去的男友和睡他的混账养父,这种生不是死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死的一部分而存在。
而活,是末尾的四分钟,杰尼用她的喜爱的音乐,用她无所束缚的方式,宣泄她沉重的过去,舒曼在此早已退去,艺术是自我的艺术。
也是克鲁格夫人,她八十年的生命旅程不再停留在早已穿越天堂的曾经相爱的女孩。
挑明自己绝不行“屈膝礼”的杰尼望着她,深深地弯下腰,第二次露出真诚的微笑。
我以前常常问自己,没有活,何要生。
其实,没有那些枯燥的生,又怎么能找到那绽放的“活”。
電影非常棒,但我堅信,音樂不能救人。
音樂能影響人,但不能改變人那樣濃烈的情感屈膝禮舒曼鋼協,曾經要了我半條命的曲子
Die heftigen Hammer an den Tasten des Klaviers berühren mich tief bis ins Herz.Schlag auf SchalgAufregend,nervoeus,unruhig,wütig,rücksichtlosEine Erzählung,einmal erzählt von den Deutschen wird,kann es keine richtige elegante und lyrische Erzählung.In der Spannung versteckt jedoch etwas anderes,was einen zur tiferen Bedeutung des Lebens führens wirdVier Minuten ,nur vier Minuten ,aber schon ausreichend,um das Mitgefühl der Zuschauer zu erregen
不喜欢这种电影,女主角虽然有极高的音乐天赋。
可是冲动、放荡不羁、骄横、不自爱。。。。
种种恶习。。
对于我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极度不负责任。
这种人不配有这样的天赋,真应该早点死。
看的时候我就想狱友怎么不弄死她呢 ?
我们同情弱者,但是不同情不努力生活的人。
试想,如果没有遇到伯乐,她就这么在监狱里待一辈子了,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性情,自己的选择买单,这样的人真的不值得同情?
所以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鲁迅先生评价润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人生有很多选择,她可以选择不去替别人顶罪,可以选择和狱友和平相处,可以选择接受爸爸的帮助,但是她都没有。
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要不是抓住最后一次比赛的机会,也许真的没有机会了。
好在她抓住了。
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此片给我最大感觉就是:指望破鞋扎了脚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不是我恶毒,这是真实感受。
《四分钟》是偶尔淘到的片子。
看完了,浮在脑子里的就是许巍的《两天》,一天是为了生,一天是为了死。
而德国导演克里斯·克劳斯把这两天浓缩到了《四分钟》。
《四分钟》是部德国电影,描写的是80岁的同性恋钢琴教师和狱中音乐天才Jenny的故事,Jenny从小远离父母,替流氓男朋友顶替杀人罪而锒铛入狱,在监狱中又失去腹中胎儿。
钢琴老师尽管3年没有领到薪水,但是对音乐的爱激励着她继续教授监狱囚犯,直到遇到了Jenny。
这是两代人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古典音乐与黑人音乐,文静与粗鲁,冷静与疯狂。
她用钢琴将Jenny一步步引向了德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给了她难得的四分钟和舞台,向世人展现她的天赋,她对音乐的爱和梦,以及她对传统的反叛。
影片有着德国电影特有的冷静和理性,但是也能感觉到导演对艺术自身的探讨,思考和追求。
如果说这是个试验性的电影也不为过。
影片中最精彩的是最后的四分钟,当她奔向舞台的时候,没有了舒曼,与之对立的是融合了黑人音乐风格的疯狂演奏,她发挥了现场所有可以用的包括钢琴的键盘,踏板,琴弦和共鸣板,以及她的皮靴,还有来自内心愤懑发泄的砸琴响声,恰到好处而又淋漓尽致,在这四分钟,你会甘愿随着她堕落和愤怒,颠覆和呐喊。
在这一刻,正如钢琴教师说的“我只关乎音乐”。
不关乎背景,音乐在这一刻打动的是每个人的心灵,而不是演奏者的个人背景。
舒曼的曲子,是把悲伤隐于内的,哪怕表露了出来,也会有一种被窥视了羞愤。
就像那时候在篮球馆里坐在钢琴前弹着舒曼独自落泪的克鲁格夫人,在被狱警发现时一般。
黑人的音乐,则是外露的,我要向世界宣告我所有的不满和愤怒。
为什么要隐瞒?
我是如此痛苦。
当一个人被剥夺了所有,唯一所剩的就是情感的时候,我只能选择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就像那个在图书馆,在篮球馆,在教堂楼上,忘我的弹着黑人音乐的杰妮。
我们都是被世界伤害了的人,只不过,大家的表现不同罢了。
我容不下黑人音乐,只是因为,我怕自己一晃神,发现忍了60年的事情,毫无意义。
那么,到时候我该如何活下去呢?
人,总要给自己一个希望吧。
为什么要忍?
我已经被这个世界,伤害得遍体鳞伤,连自己的骨肉都保护不了,甚至原本应该给予我庇佑的人却成了我的噩梦,那么,我还有什么需要忍耐的呢?
我又还有什么需要害怕的?
是了,我还有钢琴,我还没有尽到我的责任,找到我想保护的人,让琴声,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是了,我还有钢琴,那些曾经给过我的美好回忆的钢琴,那些让我至少在某些时候还知道,自己活着的钢琴。
于是我们相遇,我发现了你,你喜欢上了我。
这只不过是一场成全,既为了成全你,也为了成全我自己。
当杰妮用一首融合了黑人音乐和舒曼的《四分钟》征服了全场的观众,当她对着看台上的克鲁格夫人深深的行了一个屈膝礼,仰起的脸庞上带着欣然的微笑的时候;当克鲁格夫人端着酒杯,站在看台上,看着舞台上恣意挥洒的杰妮,嘴角边噙着一丝释然的时候,我便知道,她们都从钢琴的世界里得到了救赎。
影片一直穿插着舒曼和黑人音乐的曲目作为背景,以有钢琴天赋的杀人犯杰妮参赛的过程为主线,刻画了不仅仅是克鲁格夫人一个角色。
赎罪的父亲,想要做一个好人的狱警,想要出风头的监狱长,还有一心想为狱友报仇的女囚,以及怎么也学不会屈膝礼的狱警女儿。
生而为人之初,我们就注定了这一生将要受尽磨难。
在跌爬滚打中,渐渐摸索到了让自己可以舒服一点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不断地说服自己,肯定自己的正确,追逐着认定的方向,内心尚存着不灭的希望,那就是,被世界温柔相待。
再激烈的抗争,也会被现世流水所中和,再尖锐的岩石,也会被风磨平,以一种至少你认为和谐的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一个屈膝礼画上句号,但求行礼的时候,你我都可以仰起脸,嘴角含笑。
用力过猛,节奏混乱,快进到最后四分钟,还算有惊喜。原声远胜电影
典型的德国影片 着实让我过了把瘾 不一样的古典音乐~~~
不喜欢,看完以后很生气。不喜欢自暴自弃的人。
这是至今为止我看过的最让我澎湃的一部电影。
本该是一个极具爆发力的题材,却被处理得断裂感和顿挫感十足,看得我全程尴尬又困惑不已。
启用了二战、拉拉等噱头,也仿佛有真人真事做基础,还是有种向美国青春励志歌舞片致敬的感觉,最后狱警出动的阵势又像借鉴了某些国片,让人滑稽也不是感动也不是。
the last secen....good
德国影片,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主要角色表现都不错,就是太丑了,呵呵~~
信息量好大,两个女主角塑造的小细节不断……非常精彩的电影!励志到两行热泪流下来……
评分8.5,虚高
严重过誉,剧情支离破碎又不能突显主题,女主角从头到尾未能引起我的共鸣,只能理解打高分的都是冲着最后四分钟的
不知道要表现什么,音乐还不错
其实始终不大懂局中人二战时的经历与现实的事情有何关系。导演似乎也刻意不想去加以说明,而现实中对女孩究竟为何愿意弹琴也表述不清,反而仅仅停留在描写人与人的各种冲突,却不去追根溯源,太做作了。
感觉有些叙事过度啊,女主角的故事有点刻意追求冲突性。
隐蔽性套路流水线
亵渎。
結尾還好。(但貝多芬以前也是離經叛道出格的藝術家呀!)
不像美国片那样激励人心~不像日韩片那样煽情~这就是孤僻冷静的德国电影~但好像觉得又缺少了什么~
残缺的灵魂在四分钟里肆意拼凑,孤傲的屈膝礼只为你而定格
没有达到预期,可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感受。喜欢拍法,但感觉人物上并未完全立好,包括克鲁格夫人和杰妮,两人的故事对于其选择都没有太好的补充和推进(也可能只是没有打动到我),最后的演奏之后的行礼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琴键四分钟竟然真的以这样四分钟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