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保罗三世的隐退很多人不能理解觉得莫名其妙,其实我觉得一点也不突然,因为他本来就是个脆弱的人,因为采访出丑就直接拍屁股跑到雪山了,还是索菲亚去找他,直击他的柔弱,给他勇气回到梵蒂冈。
索菲亚出发之前找了国务卿,也是国务卿暗示她才能让约翰保罗三世回归。
只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索菲亚自己也爱上了约翰保罗三世,所以她不能在呆到梵蒂冈,毕竟和教皇相爱是不可能的,约翰保罗三世刚开始之所以答应上位教宗其实也是也有索菲亚的原因,国务卿最后在他家给他激将了,两个人的爱情线贯穿第二季。
所以索菲亚第九集刚开始的离开,以及莱尼对他的操控,约翰保罗三世再次陷入了脆弱,在那个银盒子面前叹气,其实就是想吸毒。
反观莱尼,因为孩子被绑架,刚开始误认为是哈里发的人实施的恐怖主义,目的是为了威胁他向他宣战,此时他已经失去理智(莱尼在孩子的问题上失去理智不是第一回了),立刻让约翰保罗三世同样回应宣战,结果导致恐怖分子直接枪杀牧师,莱尼此时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让约翰保罗三世背了锅,所以出现他态度的转换,从刚开始第九集见面的不屑一顾到给约翰保罗三世时跪下来亲吻手指,从这里可以看出莱尼还是第一季那样,既有孩子一样的脾性也有年轻政治家该有的手段,但是他也会犯错,两个人最后的对话背景图,莱尼对应的是孩子,而约翰保罗三世是教宗,此时我觉得约翰保罗三世已经超越了莱尼。
约翰保罗三世说的话,其实我很有感触,让我们崩溃脆弱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让我们不能割舍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东西,这些东西伴随久了成了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本就是如此,如果不接受这样的自己,又怎么能接受别人的爱,人矫情的源头就是不接受自己的本性。
光头男这个角色一直都很神秘,似乎是梵蒂冈国家安全机关的头头,负责配合国务卿清除异己,辅佐国务卿。
第九集,光头男带着哈里发的核心人物见国务卿,两个人的对话并没有翻译,我只能大胆猜测一下仅仅和大家讨论。
哈里发的人来见国务卿应该是表明不是我们的人绑架了孩子,你们不应该向我们宣战,哈里发并不想和天主教开战,所以莱尼宣战以后他派人过来言和,莱尼对哈里发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他断定哈里发害怕自己死而复生露面后引起新的一波天主教热,所以他刚开始宣战哈里发就怂了派人来言和,只是莱尼想错了,绑架孩子的人不是恐怖分子,只是喜欢自己的天主教狂热分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哈里发的人言和的同时向梵蒂冈透露一个和平协议,就是只要不让莱尼上位教宗,他们两家宗教以后可以和平相处,至于怎么不让莱尼上位,那就是不留证据的做掉莱尼,所以光头男最后又说了那句台词,你找不到证据就是没证据。
因为没有两人对话的翻译,哪个大神听得懂两个人的对话可以告诉大家。
莱尼最后一次布道,也是他再次升华成熟的表现,他开始信奉中庸之道,也就是用包容的爱容纳一切,就是大家说的存在既合理,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对他畸形的爱发生了不必要的流血让莱尼彻底想明白了。
他最后放下了自己最开始一直追捧的信念——宗教需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性,让人们不要在思索自己的神性,在人群中拥抱大家,褪去自己的神性。
新教宗三个字说的是约翰保罗三世,其实也说的是最后全新的莱尼。
莱尼的死我觉得是铁板钉钉了,应该不会在活过来了,要不然又成了死而复生,外国编剧不会干这样的事。
(希望打我脸,我也想他复活)。
这个剧看的人不多,我从第一季追到第二季,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看的津津有味,信仰的意义本来就不应该是上帝或者其他神袛救赎人的灵魂,不是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莱尼信奉神秘最后也放下了神秘,人终究需要自救,但是信仰给大家带来的是灵魂的安宁和不知道由头的力量。
以上仅仅是我自己猜测,第一次写欢迎大家讨论,批评指正。
好吧。
生了几个小时的闷气之后,我还是要与它和解。
画面美到极致。
配乐首首惊艳。
在敬神与渎神的两极间游走自如,将你的不知所措玩弄于股掌之间。
7、8集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第9集几乎成了纯思想的宣泄,你已经无法和它要求什么情节的流畅性、故事的完整性之类了。
这,就是它的风格,风格即是它的一切。
《年轻的教宗》中,庇护十三世已经成为了圣人般的存在,他的昏迷—苏醒可以被看作“死而复生”,这是宗教传说的现实上演。
“他是基督再临吗?
”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足够引起信徒的狂热,Lenny就是狂热的焦点。
然而,偶像崇拜是极端危险的,它“是战争的前奏”。
没有人想要战争——伊斯兰也好、天主教也罢。
所以Lenny的“复活”,与其说是神迹,不如说是个bug。
这个世界不需要Lenny这样的“精神领袖”,天主教不需要庇护十三世这样的圣人,教徒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包容性的教会而已。
Voiello是最适合成为教宗的人选。
他平庸却精明、百折不挠又没有软肋。
他会是一个虽然存在却可以让人感受不到他存在的教宗,一个现代宗教需要的教宗。
而偶像必死。
世上没有活着的圣人。
(这个题材还是不要再拍了。
真没必要。
)
本剧的大男主到底是谁,是躺着演了大半季,前半段时而出现在迷途羔羊身旁,后半段火力全开最终圣徒般离场的庇护十三世吗。
是邪魅但关键词是脆弱,被孪生兄弟的死亡悲剧纠缠大半生的富家爵爷约翰保罗三世吗,可算起来他也仅仅于第二集才登场。
而流水的Papa,铁打的国务卿。
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从不缺席。
甚至凭一颗痣分饰两角(自己和红衣主教费尔南多),V可以说得上是本剧真正的大男主。
他说英语慢且口音略憨,但用词精准无比,一针见血。
讲意语奇快,爽利如飞刀。
狡猾多端却朴实可爱的V,也许是我们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操纵权势者的幕后人的最好幻想。
诚然,其他的红衣主教都围着他转,新教皇的选举也全由他来谋划。
如D所言,教廷里人人都能把脏水泼到V身上。
但也如他自己所言,正是他能为教会无所不至的考虑,才让他成为史上在位最久的国务卿。
他对John的呼吁“没人能够威胁到教皇,因为他绝不会让人威胁到教皇”,不也是感人至深的吗。
这个忠实的那不勒斯老铁,有两个手机和iPad(都套着球队主题保护壳),喝水的杯子也是球队周边,所有空闲的时间都拿来陪伴好友G,甚至凭自己的手段和私心把教皇和主教们都支使来G的葬礼撑场。
他从不惜于自嘲,也不惜于分发自己的体检报告给诸位红衣主教,让他们是时候考虑让他当一下Papa了,他对权力的追求和手段却并不惹人讨厌甚至让人觉得可以接受。
这个角色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为他身上甚至兼有本剧少见的基督徒的善良,纯真和淡泊。
他不仅为权职谋划(喀布尔警告),也为怀孕的修女,为生病的嬷嬷谋划(这些虽然都服务于其他目的)。
处处流露出他对教职的忠心无与伦比,他掌管教廷的能力也无与伦比。
他也许不像庇护十三世或约翰保罗三世那样极富个人魅力兼有帅气的外表,但他的实干和智谋,或他自己所说的“普通”,是他能够胜任新教皇的关键。
其他Papa的故事虽绚丽吸睛,但接下来V的故事,一个普通的以至于不那么值得讲述的故事,也不失为一个好故事,换句话说,作为这个教廷的背景色,或许他的故事才是梵蒂冈最精彩的故事。
愤怒,我看完以后的感觉唯有愤怒。
Lenny死亡不是悲剧,狗尾续貂才是巨大悲剧。
《年轻的教宗》主线是探讨人(Lenny)和神,《新教宗》探讨的是人和人们。
天然地,《新教宗》就失去了对神和哲学的思考,而集中于人和人群的弱点。
失去了哲学上的思考,确实会削弱其魅力,但要命的是失去了整体的把控。
配角衍生出了很多枝枝蔓蔓,花哨而不必要。
比如Sofia丈夫的地下俱乐部,有必要吗?
背景展示让人视觉冲击的NP,很震撼,但把Sofia丈夫虚化到只留背影就行,这个人删了都行,因为他根本对任何情节都没有必要存在。
《年轻的教宗》主题上观众视角是跟着Lenny走的。
《新教宗》是群戏,多个着眼点并行,但这些人群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Voiello和John和Esther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他们的故事线,要统一上升到同一主题,形成回响吗?
可这个主题是什么都说不清。
更惨的是,想刻画的人物多了,分给各个角色的时间自然就少,局促的戏份令个体的塑造失去了说服力,新教宗John,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人物角色。
或者说,出现的每一任新教宗,作为一个最高权力代表,都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新鲜设定。
有庇护十三世年轻却极度保守的复杂体珠玉在前,难免显得继任的角色一个个都缺乏雕琢,粗制滥造。
彻底奉献的殉道者新鲜吗?
争权夺利的野心家新鲜吗?
迎合大众社交媒体的领导人,还算新鲜,但是他的复杂多面都没能阐述好。
Sofia和John的爱情,来得莫名其妙,甚至无法打动人。
John的小盒子这种级别的隐喻,作为一个普通影视剧的隐喻展现人物,算可以,但是经过了《年轻的教宗》第一集Lenny的梦境(孩童堆积的山下爬出来)、基督倒悬、袋鼠这种级别的隐喻之后,《新教宗》的隐喻可以说粗浅直白到无聊。
人物多而分散,主题松散不明确,显得故弄玄虚。
Lenny下线好久后又上线时,从意气风发胜券在握到发现自己出了大错,于是对John谦卑地吻手——这个塑造还能更敷衍一点吗?
直白的前倨后恭,这个粗浅的、省时省力的表达,令人失望至极。
Lenny不是没有出过错,《年轻的教宗》他出的错还少吗?
索伦蒂诺是怎么细腻描绘他的内心转变的?
结局Lenny承认错误后还毫无内心描绘地就接受世人并成圣死亡了。
Lenny线连详略得当都做不到,在威尼斯耽搁了那么长的时间,却在该给他内心世界的时候恍恍惚惚地跳过去了。
结尾,结尾简直烂俗,恶俗,俗到自甘堕落。
情景喜剧摩登家庭玩梗《闪灵》是会心一笑,《新教宗》一个探讨宗教和人的黑色现实大杂烩,你为什么要致敬经典恐怖片?
索伦蒂诺,你就这么瞧不起自己?
宗教确实应该保持冷静理智又强大,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和平吧,这一季确实更多探讨现实和人性以及人在面对脆弱打击时候怎么走出来吧。
关于莱尼的神性,究竟是好还是坏真的没有绝对的说法,对于少数人,渴望的得救的少数人有用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只会激起狂热引发战争,其实很不能理解,艾斯特有财富了,但是她的心却不能定下来,没有坚定生活的信念,如果剧中反复出现的莱尼的灵魂不是众人的想象的话,那莱尼其实真的无所不知,这样的话,为什么后面还会因为一个孩子被绑架没有调查就想宣战这么冲动呢?
宗教哲学人性原生家庭都是那么的复杂,其中的理解和感悟痛苦不可说。
想不通的点,我始终感觉有些地方的安排不是特别合适,比如第一季莱尼的丑闻消散,是因为大众读了他年轻时写的情书,被感动了。
第二季约翰得到了大众的支持,因为看到了他年轻时“摇滚”的一面,这两个在关键时刻的转折情节会不会有点天真,人们真的会因为这些小事改变对约翰吸毒,莱尼冷酷的印象吗?
还是这其中的安排有一些象征的意义吗?
曾拍过《绝美之城》《年轻气盛》的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的在HBO的资助下拍的新剧《新教宗》可以是没有情节,无法理解,无厘头,但绝对不会没有趣味。
The Middle Way, 中庸之道或中间之道贯穿整部剧: 这部剧里有最伟大建筑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的演出场景,有西斯廷教堂一整幅的《创世纪》,有反复出现的米开朗琪罗雕刻的“圣母怜子像”; 也有最俗气的修女在霓虹灯下跳艳舞,性感的肉体,令郎满目的比基尼,当然还有从前好莱坞性感女神莎朗斯通诱人的双腿。
剧的主角新教宗 Sir John Brannox(由马尔科维奇演出)是一个富有成就的红衣主教,但他从前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逆青年,那风骚的眼线,简直不能更好。
当Sir Brannoxz发言时,像海啸一般震撼,但他平时确实如他所说“脆弱的像一个瓷器”。
剧的第一配角教廷的首辅Voiello 红衣主教,一个狂热的那不勒斯球迷。
在工作上,处理问题时用尽最下流的手段,但在私生活里却抚养了一个残疾人,充满了慈悲与爱。
非中间之道,在Sir John Brannox第一次在西斯廷教堂的演讲中提到,“是唯一的问题”,是美国残暴枪击案的本原,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是教廷性丑闻的原因,职业道德危机的最根本,是杀戮的起点。
而这非中间之道,就是偏执的爱。
是歇斯底里,是扭曲,是疯狂,是鬼迷心窍。
是爱的反面,是魔鬼的化身。
所体现的人物是Esther。
她对Lenny偏执的爱,对孩子歇斯底里的爱,让她出卖了身体,谋杀,聚众参与恐怖主义行径;当然也有负责财政的3个官员,对金钱一往情深和鬼迷心窍让他们做了不法的行为走向了不归路;反复在电视里出现的恐怖分子...中间之道是爱的唯一方式。
就像像巴赫的音乐,温润,恬静,优雅。
从表面上看这是本剧的核心之处,但是导演其实一直在追溯更加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爱? 红衣主教Gutierrez给出了我所见过的最准确的回答: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概念,像幸福,像智慧,像上帝。
当我小的时候,一个男人猥亵了我,那个时候男人对我说,“上帝并不存在啊”,但我回答说,“即使他不存在,我们极度的需要相信,他是存在的”。
最后一集里说: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那些冷落我们的男孩,抛弃我们的女孩,忽视我们的陌生人,误解我们的父母,那些决绝我们的老板,那些怀疑我们的导师,那些嘲笑我们的兄妹,那些放弃我们的朋友,那些被拒绝的亲吻,没有人看到这一切。
悲伤没有等级,痛苦不是比赛,没有排名,被粉刺和害羞折磨,被妊辰纹和不适折磨,被谢顶和不安折磨,被厌食和贪食折磨,被肤色羞辱,被性取向羞辱,被贫穷羞辱,被身体残疾羞辱,我们不可安慰的痛哭,我们像深渊般的卑微,我们像深坑般的失去,我们内心的空虚,那反复出现的“结束这一切吧”,无处可躺,无处可站,无处可归,什么都没有!
没有!
没有!
--是的,这就是你和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就是“爱”的起源。
每天都会听到我们要爱学生,爱这个社会,爱是一切答案,What a Cliché。
借用 Sir John Brannox对“什么是爱”的回答:一个学生缩在角落里痛哭,学校会扶起他,他的父母会给他钱,老师会跟他说话,朋友会安慰他,但一个“爱”他的导师会什么都不说,他在为这个学生思考,他将学生放在心上。
这是一部“诗歌般“的剧集,看过一遍后你也许无法抓住什么是The Middle Way, 什么是Love, 但宏伟的大教堂建筑,文艺复兴的画作,圣洁的雕像,性感的舞蹈,五光十色的画面在你眼前快速飞过时,你也许会遇到一个极为陌生,极为奇怪的东西:真相。
Voiello念悼词的时候我突然就哭了起来,he is the world that suffers,作为轮椅上的残疾人,Girolamo不能享受常人所拥有的一切,voiello描述着一个健康男孩充实的生活,游泳、散步,这些常人所能做的他都做不到,但他仍然笑着,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只是倾听,大笑,但是他同样也是幸福的,有另一个朋友的陪伴,我羡慕他。
我也为自己悲鸣。
回归基要主义,靠神秘和'圣迹',塑造成偶像的庇护十三世,到'放纵'而暴死的方济各二世,因人性而退隐的保罗三世,都充满着人性的'弱点',真正如圣人的只有吉罗莫,他不语,倾听,满足一切想象,完全符合圣人的标准。
这一点或许只有看似世故的瓦埃洛领悟到了,所以在梵蒂冈大教堂为吉罗莫举办的弥撒,才是重点。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是言。
这是一个好的续集,但是它对我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好第二季和第一季让我惊艳的一样,画面、构图、故事本身都足够让人吹嘘。
从第一季起就觉得导演敢拍编剧敢写,乃至到了第二季的开场修女蹦迪的时候,也让人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我是说,如果不是这个开场,那么又应该是什么开场呢?
之后就是熟悉的开场和熟悉的故事。
第一季的悬念遗留让人不自觉地对第二季抱有厚望。
事实上我最开始的时候,哪怕觉得故事节奏稍缓,也还是能快乐的觉得编剧是真的敢写。
是敢写吗?
是真的。
但是这种敢写又未必不是一种炫技。
虽然我很喜欢他的炫技。
教皇的轮换夹杂着各种权力观政治观的轮番登场,带出了更深的阶级矛盾。
方济各二世的死有权力斗争的一面,但是本质来说依旧是阶级的对立。
人只有在涉及到自身的时候才会反抗,人之本性。
接着就是轮换,约翰爵士真的是个好教宗吗?
他从最开始展露出来的中庸和脆弱以及人性的自私都让人觉得和莱尼是两种人。
极端的权力使人狂热,使人失去自我。
所以在片外我也依旧在期待莱尼。
然后就是很生气很生气很生气气死了!!!!
虽然现在冷静下来能说虽然这个结局让我很生气但是不失为一部好片子,但是还是记得最开始看结局那种气到心塞的感觉。
有种莱尼就是为了出来把事情解决了然后就可以去见上帝了的感觉。
虽然一直开玩笑说莱尼是上帝小号,但是他身上带着的神性在这一段里面反倒让我觉得他变成了一个人了,变成一个偶尔也会自私的人了。
最后上帝回到人间,与众人亲吻,又重归天堂。
是一个轮回,一个循环。
感觉应该是不会再有第三季了
逼良为娼梵蒂冈🇻🇦
裘叔睡了6集终于舍得醒了,前面的铺垫未免也太长……导致头轻脚重……后三集瞬间入戏,前六集不断快进……总而言之,还是年轻的教宗好看,略有失望。
没有裘花的教廷感觉没有灵魂了,虽然Sir John也有他的个人魅力吧。另外,这季相比第一季太难懂了。
???
不可动凡心,一动凡心,就烂尾了
权利斗争是真无趣,不能好好聊宗教吗
看不太懂
老了的帅哥老帅。基督教被欧洲人遗弃了,也什么呢?
这分就是一堆花痴刷上去的
前六集真心没什么意思,直到裘花觉醒,神圣的气氛令人感动!信仰是力量,信仰不能丢弃。
这部续作我等了两年,几经波折终于等到,只是没想到它能陪我打发笼闭在家的隔离时光,天意~人人都为了看裘德洛醒来,但我是为了看马尔科维奇,当初得知主演换成他,真不知道有多惊喜!
不如上一季了
梵蒂冈心机男101,比上一季更敢玩,只要沾了皇字的边,权力就无边…半仙Lenny和妖男John惨遭淘汰,Voiello大人白袍加身,板着脸的小老头终于笑了
比第一季差了点,情欲戏有点多。
如果说the young pope是在你的认知边缘反复试探,最终步入正轨,观感极其舒适。The new pope就是疯狂标新立异,修女跳艳舞,教宗瘾君子,粗糙民间rap,不出格不罢休。从开头教宗走过名画,和教宗走过比基尼沙滩就可见一斑。圣人得道,弃子得爱,野心家得权,可谓结局圆满。
本来觉得这一季非常刻意,加上最后一集pious突然又那样躺在神台,把最后一集的好感都给作没了。但是片尾又可爱了起来,最终就3星吧
美术的部分不错,演员也都挺有样儿,剧本就还差口气
新教宗第二季远不如第一季,砍了吧
珠玉在前,狗尾续貂,啥也不是。
台词:“认知决定一切”,所以导演保罗索伦提诺在其每部电影里所做的事情从来都是~已知定义为端点,用美哲推导出无限延扩纵深。每次看完他的片感受是,认知又向外延伸了一点点。同片末裘花庇护十三世走出教廷扑向无限之海。因第一部太喜欢到五星不够打,所以这部只能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