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8mm胶片,换任何一种介质,本片的成功都会大打折扣。
8mm充满了瑕疵,它的成像宽度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因为是胶片,它的厚度是数字摄影机记录下来的0和1的信号无可比拟的,这种厚度给予了本片一种回忆的质感,而回忆的特征,本身又和8mm的偏色、划痕、欠曝、虚焦、与晃动这些特质极其吻合。
8mm摄影机通常都是是没有录音轨的,但本片的声音中同样充满了厚度,灵动的配乐、导演的独白、被放大的环境音、还有同母亲的对谈,不单调也不繁杂,都是点睛之笔。
在片中,镜头几乎都顶到了最长焦端,这种超长焦会把三维世界压缩得特别平面,有几个镜头甚至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感,城市的街景好像玩具搭建一般。
同时,长焦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能将次要元素卡在画框之外,直视人和物本体,这种特性在单个镜头中也许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导演的蒙太奇处理后,上下镜头的联系,镜头与画外音的互文,让这些看似随手拍的生活一瞥,串联出了流淌的诗意。
长焦镜头另外的一个特质就是窥视感,这种特质和本片的题眼不谋而合——被长焦镜头反复凝视的对象是母亲,但母亲却无法正视自己的孩子,无法接受他同性恋的身份。
我相信,许多不是同性恋,但无法达到父母对自己期望的观众,一定也会明白那样的感受,就算穿行在星球的另一端,偶尔我们脑中也会划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我的父母看到我这样,会不会很骄傲/失望。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搭起了最后一块积木,第一次成功地骑着自行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回头看看,父母是不是还在那里,欣慰地看着我。
在本片的结尾,母亲在走过斑马线前左右四顾,终于看到了躲得远远的,玩弄着8mm相机的孩子,妈妈被孩子的恶作剧逗笑了那一刻,两人好像都回到了“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抛开了所有社会、父亲、爷爷奶奶、舅舅姨妈、同事好友的目光,这一刻,妈妈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我。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父母对视过了。
我逃避他们的眼睛,逃避他们的接触,逃避他们的话语,逃避他们本身。
我知道爸爸看过我的日记。
在房间外,我看着他一页一页地翻动,全然不知我的凝视。
日记本里写了一个女生。
那是初中的事。
我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同样看过这些日记,但我觉得她会,她是从我的头发丝到细胞都不会放过审视的人。
我搬到了新的城市,例行公事地和他们视频。
“你要多交朋友。
”“我一直都在交新朋友啊。
”“不是交女朋友。
”一阵错愕,性取向这件事我从未敢提及。
长久的沉默。
“唉。
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吃了鱼和蔬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流漩涡,她擅长的转移话题,我擅长的逃避。
她不想转移话题的时候,便是无休止的争吵,我是弱势的那一方。
她的责备、评判、哭泣一上来就封印住了我本就难以说出的感受。
“你怎么变成这种自私的人。
”“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出国读书的钱,你回来就是这样吗?
“”我们每天担心你,你爸爸头发白了这么多,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们。
“”除了我们,谁还会对你这么好。
你反正现在是不听我们的,等你出社会就知道了。
“”中国人就是要传宗接代、建立家庭、孝顺父母。
你是中国人就该做这些事。
谁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你为什么就要不一样?
““你根本就不管我们。
我们以后老死、病死,你也不会管的。
”如出一辙的话语,除了我很少做到树立那样尽力地去说出自己。
我们日渐稀少的面对面相处里,大部分是平静,或者说普通的。
他们总是有空闲就带我出去,去那些新建的地方,试图弥补上我不在重庆时飞速发生的变化;他们兴致勃勃地给我做饭、买一堆我一年只能用得上2次的家居用品,好像我还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还是那个从出生起就在家里被他们操心的女儿;他们不厌其烦地邀请我去和他们散步,我偶尔会同意,散步的大多数时候我选择默默听他们说出的一切,想听的,不想听的,几乎不太说话地走完全程。
当这些画面被写下,或者被八毫米拍出,它们也会蒙上温馨的质感。
但旁白总是在的,那些无法消解、令人痛苦的话语和鸿沟是埋在日常里的裂缝。
平静下深渊在涌动,于我于他们,皆是如此。
更糟的是,我总想逃开和忽视的裂缝在不经意间也变得越来越宽。
现在,我站在妈妈生下我的年纪,过着与她截然不同,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漂浮人生。
从一地游荡到另一地,生活始终悬浮。
我体内流着重庆的山、水、树,但我好像回不去了。
奥卢给我力量和自由,用温暖的手将我推上自己的道路,但我好像也回不去了。
越走向世界,世界就越大,我跟着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到处乱飘,试图找准时机抓住它。
它是什么,它有多重要,我不知道。
相遇、告别、重逢,亲近的人们渐渐散落在各地。
树立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也是我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
我漫长地生活在自己的奥德赛年里。
I can only look at you from behind.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和自责。
我想逃避,想躲得远远的。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的脸上满是失望和不解。
你万般无奈,你反身自问。
过去的欢笑,亲密,无话不说,现在的伤痛,隔阂,沉默不语。
和妈妈散步时拍的晚霞一部非常个人,但又不只属于个人的作品。
感谢黄树立,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与感动。
电影里母子的对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与妈妈的一次夜聊。
那天夜里我们聊了好多,我差点告诉她我喜欢的人是男生。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好长时间都郁郁寡欢。
我刻意不想表现出来,希望可以瞒过所有人,可还是没能逃过妈妈的眼睛。
老家金色的麦浪那天家里来了亲戚睡不下,我让出床挤到妈妈房间,睡在她的上铺。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问我最近感情上是不是出了问题,看我一副憔悴的样子。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憋不住了,泪水不停地往外冒,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
给妈妈过58岁的生日妈妈见状不停地安慰我。
说了好多诸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年轻,以后慢慢找,优秀的女生多了去了之类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曾经有一万次,想在她说到女生提起婚姻前就打断她的话。
和她说,永远不可能,我喜欢的是男生!
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害怕,只想赶紧转移话题,偶尔急了还会发脾气。
虽然内心不想逃避,可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觉得心怀惭愧,像一个生来有罪的人。
过年在老家吃的年夜饭那天夜里妈妈也和我说了好多藏在心里的话,都是有关她和爸爸的。
说着说着她也开始抽泣起来,我顿时不知所措,平日里那么要强的人,没想到脆弱的时候那么的令人心疼。
她说我好傻,和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一样,痴情。
妈妈在老家种的多肉夜更深了,人也更感性了。
有一瞬间我感到和妈妈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阂,我们是那样的聊得来,我想告诉她那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多年的阴影。
当我准备开口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绕来绕去,东拉西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我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她心脏不太好。
胡乱扯道:希望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有太多期待,今后的我一定会让你很伤心。
回家串门时看到的一颗古树这样一说她反而更不安了,各种试探我,套我的话。
她叹道:唉,没办法,你是六月份出生的牛,生下来注定要比别人命苦。
(妈妈有点迷信)她不知道我要和她说的,是她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夜聊直到凌晨四点多,困意不断袭来,我们互道晚安后各自睡去。
缄默后的夜是那样的安谧,好像这漫漫的暗影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两个互相守望的人。
听说熏一熏可以保清吉平安之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谁都害怕当初的促膝谈心变成今后的避而不谈。
我有预想过最坏的结局,也有幻想过最好的样子。
我一方面为坚持自我,向往自由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连累家人,害他们和我一样活在阴影里。
终有一日暴风雨会到来,要么勇敢面对,要么继续逃避。
会抗争到底还是低头沉默?
会遍体鳞伤还是风和日丽?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谁都没错。
和妈妈一起游于抚仙湖当我再次望向你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彼此。
和爸爸吵架时我总是不敢面对他的眼睛大多数争吵都是在我的闷不吭声中结束的眼泪就跟断线的珠子憋也憋不住爸爸望向我的时候,我也会望向爸爸么?
爸爸望向爷爷的时候,爷爷也会望向爸爸么?
这部电影短片只有20min,但我看了两次才真正看完,也是我第一次看短片。
初看时,静静流淌的画面,平静的语气,只觉得闷,没过几分钟就关掉了。
不知怎的,又打开了,并且完整地看完。
导演是黄树立。
影片讲述了儿子告诉妈妈自己是同性恋的一系列对话,采用声画分离的方式,带着观众看到了一家人平凡亲切的生活,听到了母子拉扯矛盾的心。
在走路的时候,在坐车的时候,我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于是导演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讲述,娓娓道来中,像身边的朋友,跟你聊着近况。
平静的语调下,是自己无数撕扯、汹涌波涛的心。
她是被光点缀的影片,窗户玻璃反射的光、透过树叶被风吹散的光,水面上星星点点,是断断续续的回忆里渗进来的光。
追逐着风铃般的背景音乐,这本日记不断被追溯、窥探。
多么多么稀疏又平凡的日常啊!
爱人睡觉时微张的嘴父亲熟睡时胸腔有规律的一起一伏母亲切螃蟹时刀落在菜板的瞬间多么多么亲切可爱的生活啊!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呀!
14min20s后,一声壶水煮沸的鸣叫,和妈妈的对话猛地撕开一道口子,所有的挣扎与不解一下子暴露在了所有人面前。
我自虐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有什么错?
喜欢同性追寻自我有什么错?
妈妈有什么错?
儿子有什么错?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母亲对平凡的儿子的普通期盼!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孩子对本真自我的探寻与拥抱!
他们都没有错。
短短20分钟影片里,儿子手持摄影不止一次地望向妈妈,只是作为儿子望向母亲那样。
结尾,那段熟悉的风铃声再一次响起,我去百度了一下,风铃的寓意是“思念”和“喜欢”。
风吹进来,叮当作响,一切都会流走。
但,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也会望向我。
短片开篇“别人.......你呢?
”的质问,让窒息感扑面而来,此刻的我不是坐在客厅看着这部短片,而是被丢在大马路上的公共空间里,被周围人指点、责问的怪物。
后段对话里,妈妈一直说是自己错了,自己生错了,小时候那么乖的“我”,花家里钱出国留学的“我”,学艺术的“我”,长大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我”变成了什么样呢?
一个男同性恋,对女人硬不起来,不能过“正常”生活,不能“光宗耀祖”。
于是“我”还要安慰妈妈没有生错,“我们”都开始哭起来。
而“我”有什么错呢?
有谁能来告诉“我”,“我”没有被生错,没有活错呢。
中国人一生都活在规训、自责、反思里,从古至今都在愿意吃苦,咀嚼痛苦。
同源共苦、光宗耀祖是太重的负担枷锁。
最后过马路的妈妈看到了正在拍她的“我”,脸笑成了花,公交车驶过,妈妈还望着我,笑颜停留在公交车窗户上。
画面定格,影片结束。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是波光粼粼的水面、是天台的妈妈,是拂着风的手指、是铁路站台名、是24字、是山间月,是我望向的你。
中国式审美、超8胶片拍摄,真实对白插入,诗一般的旁白文字、慢悠悠不经心又真诚的配音,让这部短片太真实、太私密、太中国了。
全片看似在讲lgbtq+群体,可呈现出的成长路径、结婚生子、集体创伤、中国家庭话题,人人皆可以在这里引发共情、看到自己,千千万万个家庭,同一矛盾困局。
甚至会恍惚,从温州到北京,从小城到都市,原来我们的时代从未进步,一切都似乎止步不前,我们一直活在,甚至未来也将活在中国特色代际关系与社会里。
好像在这部短片里看到了自己,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回到家乡,我们都在找寻自我,才发现原来你、我、TA,好奇的小男孩、网聊的25岁男人皆是自己。
看完全片,有点失望,可能期望值太高,不过好在影片坦诚真挚。
导演的画面符合我的审美,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学流露。
旁白娓娓道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适合,但文本不算惊艳,比如说“他是我,她也是我”这样的话,看似很有哲学味道,但其实太过频繁出现在时下各种媒介中。
片子最珍贵的还是那段和母亲的对话,特别是最后共同哭泣的片段。
“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
”“你没有做错什么?
”着实令人动容。
母亲是善良的,她还在为此寻找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可能不是某个个体的错误,而是社会的病。
我最共情的是很多人似乎都有让自己不得不偏离固有人生模式的事故和故事。
它们可能是我们撕开规训社会给我们桎梏的切口。
而人生的大山需要我们面对,可能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更能创造独特的人生,尽情体验人生的奇妙。
和他人的谈话录音原来可以以这种形式做成视频。
之前想过我爸妈来美国之后,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聊一聊各自的人生,然后做成视频,但又觉得录像会影响交流。
这样看来,这部片子给了我以后做我想做的视频的灵感。
而且我发现,做视频甚至电影,不需要每个画面都是清晰的。
最后给母亲的镜头,放大,模糊,噪点多,但依然可以撑得起电影的片段,不影响观众对于表达的感知。
贡献自己的隐私拍电影,为导演对电影的勇敢和对世界对自己的勇敢加一颗星。
新一代影像创作者明显有一种去宏大叙事的趋势,大家厌倦甚至厌恶了家国语境和集体主义,越来越原子化和苦咖啡化,只不过这部短片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部片子呈现的东西,我只想说对于一部影片,这也许是个很好的起点,但是个很糟糕的终点。
我在想,喜欢你好李焕英的人和喜欢这部短片的人群是不是有很大交集,像我这样全程冷漠脸看完李焕英的人果然对这部短片也没什么胃口。
真诚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底线,什么时候被抬到决定优秀与否的高度上了?
只是举着真诚的旗帜,把自己和亲人的私生活直接扔到观众面前,这不是创作,这是摆烂好吧?
甚至有一丝消费亲人痛苦的嫌疑。
真诚是孜孜不倦的挖掘,是借由创作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诚实的虚伪,发现自己都被吓到的东西。
不经咀嚼和再创作地直接呈现作者自身的经验,实在是缺了些创作者的风骨。
温州有句俗话叫“躺草地上让蛇咬”,很能形容我对该片的感受,我不知道戛纳在鼓励什么,就好像在说:只要你卸下包袱,你就成了,就这么简单。
拜托,向观众暴露伤口很酷吗?
单纯这么做,我只觉得投机和偷懒,懒得往前多走哪怕一步,除了借由片子把矛盾转化成作者的自我享受,没看到任何真正对此问题的反思和见解。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这部片子真的有悖于我对电影的认知。
它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家庭录像,但它真不是个影片。
如果这也算影片,未免太小看电影了吧。
电影多少还是要有点智性层面的难度的,我不是在说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创作电影是在激发作者各个方面的极限,否则也太无趣了。
如果将这份创伤作为一个再创作的故事的内核,我要向你敬礼salute。
PPT式的拼接+堆砌的旁白,无意义的车流路灯,这样做作的面貌就叫诗电影了?
同是表现浙地、家庭,《春江水暖》那样的片子才倒是诗电影吧。
不太认同阎连科特意发明一个词汇来反对这种他所谓的“苦咖啡作品”,我也喜欢卡佛啊门罗啊这些人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内核都足够广阔和深邃。
我也觉得聚焦个体是很好的创作路径。
但如果阎连科反对的是这部短片这样的苦咖啡,那我双脚支持。
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
“母亲爱花”,镜头下的母亲那么美,那一幕她递来无花果,画外音是争论和指责,这是一重眩晕;母语的讲述和英文配字放在一起,又带来双重的眩晕。
作为中文母语者,会幸运地意识到有很多翻译无法触及的冲击。
“我们开始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对应“we are all lost”;而“我是从你的逼里生出来的”,这句话的真诚,是“I came out of your vagina”完全不能相比的。
从中文和英文的夹缝里,不得不感受到一些沉甸甸的东西,所谓文化的力量。
一个题外话是,看到一些与自己相关的故事,也更加明白什么是representation,为什么要表达、去发出亚裔的声音,想被看见。
“他/她是我吗?
”我很怀疑外国人能解读出多少此片背后的意味,即使我不是性少数群体,在太多的对话里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太沉重、太沉重。
镜头下扫到的红旗、关于家族的讲述是另一重背景,或许能作一些浅浅的注解。
同是亚裔的创作,前些天看《妈的多重宇宙》,对照起来更显得后者只有视觉奇观可被称道了。
哦,或许也有一幕——石头追女,是不是可以对应这部的母子同哭。
是不是我们中国家庭至深的爱就是这样,爱到要一起自毁。
“是我错了吗”“妈妈,你没有错……”关于儿子的取向,母亲至今仍保有这个秘密,她没有向父亲告解,或者说告发?
——而父亲也竟然能毫无察觉。
能发现秘密的基础是爱,是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和关爱,而后的痛苦呢?
一个女人的挣扎啊。
正常与非常,她如何定义这一切,一切来自于外界的和被她内化的。
怕丈夫怪她,怕朋友问起,怕亲戚嘲笑,怕儿子孤独终老……在朋友类似主题的讲述里,持续地提到郭松棻。
“在那牺牲自己也牺牲别人,在牺牲他人也牺牲自己的眩晕中,不知道有谁能够安然跻身于幸福天军的行列。
” 我总想从母亲的角度劝解。
也恰巧是今天早些时候,在考虑从北京跑路的事情,妈妈问到与我同行的人,我说是男生,但是他也喜欢男生。
本来没想说,但我妈妈是帮我买过《男朋友》的妈妈,既然她问到了我也就告诉她,我又问妈妈会不会在意。
妈妈说没什么的,别人怎么样都尊重呀,你不是就行了呗;他们还说有女生也喜欢女生呢,你不是就行。
嗯,重复两次。
我确实不是,那如果我是呢?
我是不是会让我的妈妈感到不能排解的痛苦,是不是也会让她陷入对自己的责备。
我卑劣的幸运更凸显自己的卑劣,我又有什么立场来劝解呢。
“我们都是孩子,在不停地追寻”一个无解的命题,定格在母子最后穿过时间的对望。
为这勇敢真挚的讲述,献出很多我廉价的眼泪。
夜晚拥挤的道路上,汽车的红色尾灯在超8毫米相机的模糊和摇晃中好像一片玫瑰花田;拍着妈妈在阳光下打理花朵的画面,配音却是残忍的失望、指责、质疑;上一秒妈妈说完“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怪物”,下一秒镜头特写到刀刃下张牙舞爪的螃蟹,妈妈剥开硬壳,一刀剁下蟹脚,发出咔嚓一声;拍摄的镜头开始随意起来,短片却在又一次争执后爆发的混乱哭声中进入高潮,“是我把你生错了……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你没有做错”。
这和《面子》里的母女对话简直构成了一个出柜的对子:“妈妈,我爱你,我也是…gay”,“你怎么能一面说爱我,一面又这样伤我的心呢?
”中国家庭的死结在于,双方都没有错,却彼此伤害。
然而解法并不难找。
中国人最重视风俗惯例,最要紧的是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姿态,如果同性恋去病化、同性婚姻合法化,民众或许不再难以接受。
但这条路被堵住了。
短片里熟悉的温州口音、山水和街景,让我沉浸其中乃至痛苦。
温州,北京,纽约,温州,绕了这么远的路,死结仍然存在。
我希望你看看我,希望你看到我的真心和本质,不希望你只看我的外壳和功能。
我能想象他在剪辑这些画面和声音的痛苦,因为对真诚的创作者来说,创作太需要勇气了,你的情绪、感受、观念,一旦化作文字或影像,就如此笃定地宣告了你是你。
除了偶尔,一个大导用一个怀旧故事和怀旧情结来怀旧胶片。
我们已经很久不用胶片了。
但是这样一个短片,是适合胶片的,并不是必要用,但是胶片的影像效果会和短片的精神产生某种默契。
胶片成像,增加颗粒,降低清晰,光线温煦。
拍什么都有慵懒调调。
不论怎么说,都像是与你有距离。
好像你在看一段自己的家庭影像。
你熟悉这里面的一切,但是当你熟悉起来,你就注定要陌生了。
为什么说一下特点和内在精神投契了呢?
他年少时和成年男人的暧昧,他与现在的男朋友的爱,他的朋友和返回故乡的事情都是变成了树立导演的顺水追忆。
他主动用胶片把这一切模糊掉,颗粒影像变成一段往事道来,再涕泗横流的出柜对谈在晚风和溪流里也是轻描淡写了。
最让我动容的镜头,是导演把镜头推近爸爸的脸,爸爸看看相机,看看镜子,嘴角皱皱,并不自然,甚至有点窘迫。
他不知道他的秘密,不过寡言的他不知道他很多的秘密。
在爸爸的眼睛里,我感觉到一种停滞,那并不是因为比起导演年纪变大的悲哀感。
爸爸有他的理念,有他的哲学。
我们年轻,知道他有他的理念,却不知道那是什么理念。
爸爸妈妈是相似的,那些光宗耀祖的传统报恩思维,用四五十年的时间占领了他们的认知。
我们都有自己的思维,彼此不同。
但是我们永远也参不透对方为什么会那样想,那么做。
我们的隔绝是永远的,那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条疤痕。
冠名为爱和责任的纽带把我们牢牢绑缚起来时,在未来某一天,一些因素介入,也会感受到作为爱的温热对立面的痛苦。
曾经二十五岁的男人,现在二十五岁的自己。
犹如镜像一般,在无任何解释的无声的画面里,镜像一般的联系就产生了。
因为二十五岁那个男人,他的取向开始暴露。
在他二十五岁时,他彻底说出了他的取向。
导演私己的故事里仿佛有一种机缘的感召,但他最大的慈悲就是说出“我们都是孩子。
”这句话看似有点强说愁,实际最有味道。
“孩子”是一个借口,一个投机取巧的概念,我们中国人最会用孩子作为一个理由来消解矛盾。
面对出柜和母亲懊悔不迭又无可奈何的哭音里,在他回到故乡这一系列串联起过往和如今的诗意影像里,他选择了我们都是孩子做结尾,这是他想做的,也是能做的。
面对完全无解的结构困境。
当我们都回归孩子的状态,或许可以一起望向对方的眼睛,不会有躲闪和窘迫。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望的媒介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意味着眼睛是直露的,难以掩饰的,眼睛的望给了我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可是正是这种交流,把一切不明就里的不安和尴尬都露出来。
导演想知道答案,Will you look at me?当我望向你,我的眼睛里还是孩子一样的呆和纯。
我怕看到你的暗淡和失望。
如果你暗淡失望了,会不会不再望向我?
需要注意的是,导演的表达是纯真自然的,导演挖掘潜在诗意的能力很强,他不借助强叙事和视听堆砌,用闲散的笔调和犹如炉边对谈的声音让视听彻底流动起来。
不过,凡事再多想一点点。
不得不说,导演依旧是偏向于精英的,他有才华,多思且文艺调调满满。
得到了酷儿棕榈,然而最后什么所谓自洽和和解都没有。
不过海外求学和国际获奖总归是宝贵际遇,或许那个无解的困局可以为此稍微抚平,但是在实际里,没有8mm胶片的世界,暴露在我们眼前的三亿像素的世界,另外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却暗怀“不正常”的性向,正常的生活也会变得平庸有罪,因为那些人甚至没有可以和“不正常”相互平衡的砝码。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有多少的结果是我不敢,不愿面对的失望眼神呢?
他用电影公开了,却无法变成鼓舞。
这是他的故事,也只是他的故事。
太恐怖了大家夸得。大家对超8太起反应了,但这是媒介机器自身携带的,并不是作者自己创构出来的;突然爆发的痛哭我觉得惊悚当创作指向自身的时候非常容易滑入过度用情不冷静;以及很容易被一些符号打动,再加上一些对权威的崇拜(戛纳给奖。((同时反思自己。我的感受是太软太浅了。用力贴近所谓私密与真实,但处理的时候太雕琢了。私影像在艺术上没有豁免权。和母亲没有交流的想法,挑动甚至是剥削着母亲揭开自己的伤口展示她的歇斯底里,对于自己的困境和痛苦是沉醉,这太不坦诚了。作者太傲慢了:蛆与猫、将自己的性取向困境漫溢投射到面临生存困境的租房女孩上问:她是我吗。她为什么要是你?朋辈的出场作为建立自身主体性的另一种青年迷惘匆匆而逝,探寻自我如果一味展呈情绪是会溺毙的,真正的探索是要受伤和流血的。(六月看补标
母亲的诘问和我妈一模一样。但是可能因为太太熟悉,太太懂这份无奈反而越能看到这里面的稚嫩。
泛黄的胶卷来描绘守旧的中国家庭关系,加上破败的空境,果然是科班出身才能拍出来的样板戏,就好像一份命题作文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人(怪物)啊”,即便抛开性向讨论,这句话是多少家庭争吵时,父母会丢出的话语。所谓“隔壁家小孩”,所谓光宗耀祖,多少的寄予众望下的失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和母亲的对望,在这个社会,孩子的问题都会成为家庭中为人母的失职,也又是她们“心中失败一生”的注脚。而影像上的处理,是对这个世界的逃避,也是一次重新认识。
自叙的语气和八毫米胶片一样都是某种虚假乡愁的圆满媒介吧。一种交作业般的心态。但这会令一些人流泪。// B-
还可以吧,胶片感很美。聊的话题就是东亚家庭常见的冲突:结婚生子家庭事业,这样的家庭里就算不是gay也依旧会出现再其他矛盾里的争吵。撕裂的两代人,东亚家庭,这些标签都太夸张了......完全没到那个程度吧?对内容本身不是很感兴趣,开头介绍什么好友也莫名其妙,好装。单纯的噪点模糊的胶卷画面配合噪音粗糙的对话会更加温暖真诚,加的这些旁白和介绍,以及自带的lgbt标签,作为生活向私人vlog来说很有格调,但作为影片 还整了个主页,在我看来就是自我意识过剩投机取巧之作。
当我望向你,我看到的不是你,而是被你看到的我。这种照镜子的自我沉醉式的痛苦无法打动我,一起抱头痛哭的直白和不假思索的残忍与肆意宣泄的情感和影像成为对照。虽然我并不怀疑导演的可能真心展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但是还是认为他在寻求同情的认可。
三星半,导演对影像的理解还蛮到位,那些晃动的不稳定的镜头,水中的意向,光影的律动,都提升了影片的质感。旁白的声音温暖感人却过于直白和私人化。与母亲的对话与影像贴合度低,反而成为影像播放中的噪音。影像是世界的,可以得到奖项的肯定。而对话和旁边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简中世界独有的。如同25岁的导演也在慢慢变成他的父亲,这是妥协还是逃避还是和解。
生活的“吉光片羽”与一次母子间的私密对话 从轻松到沉重 作者试图以当下为基点与过去对话 并且试图理解未来 在水下跟随父母游泳的镜头最为感动 他们就那样快速地前行 而我在身后伸着小手想要抓住 一群蚂蚁在蚕食一条死去的野猫的镜头让我回想起第一次遇见树立的时候🎉
属于中国大多数男通讯录与家庭的自传
用8mm拍的vlog, 影像聲音分離跟父母有很多溝通讓人羨慕想到自己在網絡上跟我媽都能吵起架更何況在一個空間下對話…是我對這個片子期望太高了PS英文字幕很用心又改回三颗星星了
声画不同步为一大亮点,母亲悲情的哭声从街头巷尾的热气中传来,或者是骑车掠过街巷,画面渐渐流动成彩色的虚焦,控诉声和温柔的对白在此时缓缓释出。母子二人在不可避免也无法解决的终极矛盾面前相对痛哭,却始终没有眼神的交汇,“哭声在画外”的处理在此有奇效,无法实现"shall we talk",且这样的悲苦亦无第三者见证,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在旁人眼中只是转瞬即逝的画面。影片私人化的程度很高,用松散的外表包裹紧实的内核,形式与内容间有分寸得当的张力。
八分半钟,出租屋里的网突然卡了,妈妈那句直扎人心的话还没说完,字幕已经全部打出来了。我看着那个缓冲的圈圈一直转一直转,就像是一句说不出口但终究还是要脱口而出的话一样,突然一下就哭了。今天我29了,不是小孩子了,但好像也不是大人。时常佩服别人的勇气,也恨自己为何没有成为其他人。总会分开的,无根的,飘零的,笑着告别的,哭喊着逃离的,人和人,无一幸免。是吧?是吧。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第一遍看还可以被镜头里真实的母亲那份心情所打动,与母亲的对话和对他们的观察这都是一件非常可贵的事。但又看了一次后,对于如此的主观化的影像给予诸多疑惑与不解,这份创作背后的情感到底是来源于哪里呢?这纯粹吗?这是真心吗?是用价格不菲的胶片堆积就可以制造出来的幻觉吗?我怀疑这种修饰#真与假
超8毫米胶片纪录的“日常对话”,声画分离影像诗。不得不说这个主题太私密、太真实、太中国了...
如此私密,如此迷人。大陆的同志大概都会走这么一遭,渡劫似的。
诗意影像与生活对白
拍些私影像配上一些咯噔独白就能变短片了吗……
把超级帅的男朋友拍到作品里,把他的名字写在致谢第一个,黄树立:温州泰勒丝!
非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