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软件里,有人询问我的名字,常常回答叫我某某就好。
其实,原本是想说叫某某某,因为那首歌的歌词里唱到:谈恋爱,和某某某。
但后来发现,恋爱已不适用于我了。
那就改叫某某吧,我不是谁,我只是个某某。
望在万千世界里,我是个不被外人在意的某某,蜗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独自安好。
但当被外人关注时,大多数时候,带来的是压力,是虚伪,是束缚……我已经越来越难感觉到人类的美好了,只能在自然里去发掘四季、动植物的变化,寻找一些真诚。
这部披着悬疑外衣的社会伦理片,便是如此吧,但被无形的身份束缚下,还是有一些希望与美好的,希望,同样的人,都能感受到。
这么简单清晰的内容,竟然看了几十页也看不到说到点上的。
跟几次人生有什么关系,几次人生不过是再明显不过的障眼法,怎么一个个在这戏法里津津乐道被迷得五迷三道,不想想为什么要把这戏法做得花里胡哨迷雾重重,不就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吗!
都通过律师的嘴告诉观众了,跟樱一起的三年九个月,就是他人生全部。
监狱大叔才是整个电影的大boss,他也告诉你了:去追寻这个人背后的人生,并不会得到你想要的。
电影从头到尾就是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追寻,又为什么没有意义去追寻。
律师为什么要追寻,在查到男人父亲杀人犯之后,律师就有共情了。
他理解男人为什么要换身份,从一开始他就有他的直觉,因为他也是一样的人。
都谁说这就是个死刑犯的儿子,他合伙人,旅馆大儿子,他妻子,他当然不认可,所以对旅馆大儿子会爆发。
但是当他妻子说同样话时,就知道了他们之间其实没有感情交流了。
虽然他妻子就是简单地说只是一个杀人犯儿子,值得吗,还是早点完结不要带到生活。
但很明显他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律师也只能含糊其词地应答,自己在案件中能够沉浸,而不去纠正对方的观点。
所以律师为什么追寻,是为了自己。
他需要告诉别人,不管男人还是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而最后终于他搞清楚男人是什么样的人,了却此案。
他也以为自己回到自己原来什么样的人,却终于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以为的人。
因为男人之前是什么样的人都不重要,只有对樱对两个孩子才有意义,也确实有了意义,那这时别人怎么看重要吗,他原来是谁的孩子重要吗,他姓什么重要吗,都不重要。
而律师,到最后他以为唯一重要的,隐藏了他的过去才获得的现在唯一重要的,才突然明白,其实也不重要。
原来,是谁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之前以为的重要,其实与最后的过客并无二致。
再去纠结自己是哪个层面的自己,再想找寻真正的自己,就是演戏给自己看了。
蹭了一部上海电影节的电影,大概也就是个七分左右的悬疑文艺片,有点意思,拍的相当克制,而最后那个反转很难说好还是不好,但很让人回味。
有影评说“静水谭深”这个词很切题,但是“静水流深”其实更精准,电影底层表述的身份变更带来的对过往抛弃还是不抛弃,这种矛盾韵味才是真正的激烈涌动。
这部电影最好的就是前半小时,你以为拍的是悬疑,但其实生活的真切,有点《飞屋环行记》前面几分钟的感觉。
后面展开的关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其实对中国来说还是有点难以理解,日本民族内心对过往有一种难以表述的执着和怨念,所以一直想要以“更换身份”的方式自我解脱,这就始终无法区隔开自我与本我,难怪日本禅宗好像不讲因果。
而且日本人可能对“名字”这个东西过于执着了,千与千寻也是在寻找名字。
当然,电影还是很好的,拍摄的画面特别舒服恬静,而且第一次在很有历史感的戏院看,有意思得很。
大帅哥、律师、不油腻、有正义感有同理心,妻子漂亮、儿子可爱、丈人有钱,怎么看都是无死角的男人perfect天花板啊……只是,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忽然觉得,这人形式上的、外在的、物质上都是满分,就似乎少了点人情味啊…(原谅我),除了陪伴儿子那一段,似乎感受不到丈夫、父亲的爱(是个好的调查人和律师),总是礼貌而缺乏真情的微笑。
他和X对家人的感觉就不太一样,是因为各自追求的东西不同吧。
又或者是他太优秀了,认为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得的吧……但除了下级要拿工资对上头点头哈腰是情理之中外,还有啥是理所应得的咧……和曾经的我很多雷同啊,经历过那些难堪、痛苦和欺骗,才一夜长大,才明白以前认为永恒的,其实只存在于童话里,但生活的框架哪有那么容易打散重组,所以我更倾向于律师只是给自己一个空间去逃避,毕竟在那些过往里,受伤害的并不是自己。
ps那幅画很有意思,人们总是注释(窥探)他人,又不得全貌,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逻辑去揣测,认为才是最痛苦的人,只是谁又会轻易地向别人坦露伤口呢?
满满的现代日本压抑感,每个人都在固定的身份下生活只有和别人换个身份,人生才有机会重来X是杀人犯的儿子,不得不才能换掉,然而新生活让他幸福这幸福被意外毁掉后,由看起来很光鲜幸福的kurdo律师男主来挖掘真相社会分配的角色,不得不去扮演妻子都是温顺的,然而背地里满满出轨的欲望男主尽量做正人君子,但和酒吧女老板也是有一些隐藏的情愫在的最希望换掉身份的应该是男主吧,所以才有最后一幕。
他对X其实是有一种羡慕在的
很小说的感觉,很跌宕也很会在结尾来一个回旋镖。
身份这个东西分很多,出身身份性别身份这种类似自然身份的东西,还有家庭身份祖籍身份乃至职业身份等的社会身份,然而身份这个东西终究是一个人可见、可记载、可总结可传播的历史书写的,并且包含诸如常识又或者偏见这样的固化观念,相较于流动的人生而言,身份则是一块已存不改的铭牌,无论是想改变还是不想改变,如若身份不足够让自己一直满意,也出于某种贪婪与叛逆,人是不愿意一直被囚禁在某种身份中的。
然而与身份相对的,是一个人的内里,独属于这个人的人性,更像是故事一样的东西,它无法轻易被囊括,大多数它都处于不被叙述的状态而隐于冰川之下,唯独亲近的人,出于某种爱的理解,才能触碰,也才会将这一内里抬到身份之上。
而打破身份禁锢的正是这样的爱与理解。
我很喜欢里枝在得知真相后所说,好像知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确凿的是他们确实在这个城镇相遇相爱;也特别喜欢她回应儿子说“我知道爸爸为什么那么温柔了,因为他没有从他父亲那里得到该有的父爱。
”里枝说“不止于此吧,爸爸大概是真的很喜欢悠人”不是出于自己已有历史中的缺陷而在现在时作出对过去的填补,而是因为现在时本身。
爱很厉害一点大概就在于对历史的蔑视吧。
你是谁?
他是谁?
我是谁?
在多元社会,人们往往因为找不到与自己理想价值相一致的身份而陷入危机。
这种身份的不认同一方面是个人能力低于身份阶级。
这种危机会带给人们自我内心的消耗,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内耗会起到激励的作用,人们会因此努力学习工作为了得到自己和外界的认可,使得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身份。
这种身份的不认同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做出改变的。
但身份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在社会的生存能力无关,而是有关出身、家庭、血缘、民族、过往、阶层等等,这种身份的不认同是天注定、难以改变的。
电影《某个男人》就聚焦了日本社会独特且敏感的身份政治问题,借此提出如同悖论的追问: 虚假的身份与真实的人生,对一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
影片中,城户章良与谜之男子都选择隐瞒、变换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他们没有想要借此成为多么有出息的大人物,他们只是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与生俱来的身份意识成为困扰他们的因素,在抗争无力的社会氛围下,他们只能逃离或改变身份。
当年我曾用另一个名字登陆临聊大厅去撩妹子,可每次都被踢出去!
也曾申请了七八个QQ号,没敢干违法乱纪的事儿……就是有一阵特可惜那些七位的QQ号。
广告里也说,男人不止一面!
可我们把大体上吧还是尊重公序良俗的。
没太出格。
这个电影里……他是谁?
先设个未知数,我参与了谁的人生?
是谁非得要洗白自己的人生?
多好的故事概念,有必要再扯上一个社会问题吗,那么一大点的地方再挤进来外国人和他们的后代,偏见歧视都是问题。
小本子那儿有很大一群韩裔叫ZaiNiQi ,我不知道怎么拼,反正孙正义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不对他有偏见,呵呵。
扯毛的社会问题,就为了最后的悬念留下悬念合理吗?
前面平铺直叙缓缓展开讲故事的手法,挺好……中间有一段,搞得有点神经质,很不舒服。
看电影的人不一定会感同身受,更多的冷眼旁观,甚至还有站在高出的审视。
最后又是那种平和的状态,舒服极了。
直到结尾……他是谁?
甭管是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够了。
小日子韧性太强了,我以为经历那么多事儿,女人会变成祥林嫂,可是没有。
整理一下思绪,有的人活着,总会有不想面对的过去。
无法逃避的话,就用别人的名字生活。
但逃避不是解决问题,还是要通过一些契机一些人一些怀抱一些感情去慢慢释怀。
现在的人恐怕很多都有压力负担要背负承受,没点心理问题都不好意思出门的感觉。
道理都懂,甚至越是聪明的人懂的越多。
可那些骨子里自卑的聪明人,活得很不容易。
明知道,还是要!
韩裔在日,华裔在美,都是血泪。
可笑的是,有人偷偷摸摸,有人光明正大的。
最近老美不就逮着一个,有俩身份证呢!
我一搜,哦,原来是他。
这才啥级别,不奇怪不奇怪。
国人还是会变通的多的多。
一个小日子的电影挺好看的,就不由自主的想,黄磊是不是要在翻拍一下。
可以翻拍,挺好的,把故事发生的地方放在东南亚,继续霍霍他们!
日本影视,在社会问题上的深度确实领先世界很多年。
开头的生活化场景略日常,如果不是看过预告知道是悬疑片,是会把我劝退的。
好在虽然日常,但不算琐碎,节奏很快推进到核心。
当看完全片,再去回味了开头15分钟,就觉得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
这个悬疑推理的过程是沉重的,沉重到寻求真相的律师本人不能自洽。
只是由于对律师的北韩裔身份刻画少了点,也因为我本来不知道北韩裔在日本严重被歧视,导致律师的转变有点突兀,尤其是结尾,震惊我十分钟!!!
久久没有缓过来。
但看到有人说原著写了他三代北韩裔的身份和经历,所以是影片删减了还是没拍的关系?
因为敏感?
还是默认大家知道,只是外国人不知道?
是有时间可以静下来慢慢品味的一部佳片,获奖实至名归。
安藤樱和妻夫木聪的演技就不用多说了!
回头再看,我们的大荧幕充斥着男凝主题,小荧幕和热搜都是无脑国产小甜剧,呵呵呵呵哒。
一贯舒服的日式叙事,充满了美感,克制,生活气。
只是,也太克制了,该有的男主人公背景没有充分展现,人物弧线也来得太突然。
可惜了妻夫木聪的颜值巅峰和成熟演技。
他在正直律师和腹黑移民之间反复横跳的微表情让人拉高了对结尾放大招的期待。
然而最后的最后,高潮的爆点完全没有拉响。
除了墙上那副油画的文本隐喻与视觉效果一流,其他的场面设计和调度就是缺了最后一口气呀。
小"妻"的最佳男主角奖,没有男配来得货真价实。
2.5 虽然是悬疑片,反正我真的看睡了
第一次了解到日本有排韩的这种情况 剧情挺有趣的 属于亚洲人比较习惯的电影类型 不过现场的欧洲人呵欠连天 挺搞笑的现象
以为有背后暗涌的人生,但只是像树过了季节换了叶子颜色,继续静悄悄生长。在意身份不如顺应心意生活,不过小七最后一段戏太刻意,不好说服观众。安藤樱每场戏都给到了点上
逻辑这么松散还非要往悬疑的节奏上带,bug多到漏风还让一群实力派尬煽,问题这么明显?这就太可疑了!是我看跑偏了?这难道不是顶级食材遇到个三流厨师?
其实也是某种意义的群戏,以多个交叉的人生,去讲同一个主题。身份只是标签,你过的才是人生。
妻夫木聪的问题可能真的是太帅了让人忽视艺术性(也许梁朝伟是他努力的老艺术家方向🤦🏻♀️
好像很有意思,人生划分成若干段,其中有一段是偷来的,自己可以真正去享受这段人生。反观我自己,独居异乡,好似也在偷过了一段本不属于我的人生。
换身份,无事发生,和解
拍的很烂
原来身份是可以轻易换掉的哦 聪聪很帅很好看 但也没必要强行一番
剧情不错,但表达过于矫情了。以强大的卡司与石川庆精巧的视听处理为基,先期较为引人入胜。怎奈故事并不复杂,发展过于平淡,愈往后越「无力」。许多情节外表枝繁叶茂实则还画蛇添足,总体感觉头重脚轻,推进与延展无法匹配被吊起的胃口。结局所谓反转更是俗气到毫无必要,好的不学坏的学?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身份之谜哦,总之很复杂呢,简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完全做不到对吧。诶,你看这个人好像他啊!真的啊!破案了!
死去以后被发现假冒他人身份的男人,不知所踪的被冒名者,有四分之一外国血统的律师,改了好几次姓氏的男孩,被排斥的外国务工群体……处处是关于身份认知的错位。身份是人安身立命之本,还是使人处处受限的枷锁?非常工整,工整过头了。喜欢开头一大段家庭生活。
如此缓慢冗长的悬疑剧 着实少见… 日式的极致细腻真的内耗严重
小七哪里像朝鲜人?以及到底谁是男主。窪田演技爆表。
有安藤樱,有拳击桥段,是热辣滚烫(错乱)感觉石川庆一直是挤破了头想进欧洲三大体系啊
看不懂,太太太文艺了。
重要的不是以什么身份活着 而是如何活过这一生
结尾加分。身份认同焦虑以这样的故事展现,悬疑感有一些,但不多。电影后半部视角有些失衡,丈夫的身份揭示后,主角就变成了律师,妻子反而成为了一种附庸,律师又没有展现得太立体,只是一直深沉忧郁,细微处让人感受到他的心结,而妻子的感受、经历仿佛都不重要了。当然“某个男人”指的是丈夫也是律师,但把“妻子”作为工具人还是让我觉得有些遗憾啊。
结尾有为反转而反转的生硬,尤其是老婆出轨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