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故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是浪漫的爱情复仇,也不是年轻人为哥们复仇,而是一个花甲之年的老头为自己的棋友复仇。
很震撼人心,应该是英国电影史上最好的电影之一,不知道中国90后10后以后会怎么样。
这种以暴易暴在国外可以追溯到罗宾汉形象,在中国就是武侠。
公正是人民不懈的追求,但是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阳光有自己的规律在什么时间照到什么地方。
所以罗宾汉和武侠经久不衰,人们津津乐道。
76岁高龄的凯恩大爷完成了一步“当代城市西部片”,在荧幕上上蹿下跳,虽然没有丹尼尔·克雷格那么有活力,但强大的气场撑起了整部片子,不亏是英国的国宝级演员。
看到他敲开毒贩的门说i want to do some business时,我笑了,真是太可爱了。
整部片子非常黑色,但这就是英国的另一面,看到影片LEN死的那个地道,想起读书时有一年住在校外天天要经过那样一个地道,很阴森啊。
最后我想说,英国人说F**K这个词的频率是无人能及的。。。。。
很喜欢这个电影的海报,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才想起是跟《人咬狗》的海报类似。
把主角头部过度曝光的处理很聪明,这样你可能以为海报里拿枪的那个人是杰森•斯坦森式的新英格兰硬汉。
而很难与迈克尔•凯恩这个已经快80的老头联系在一起。
而其中的讽刺意味是很有趣的。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会想起很多电影,《死人的鞋子》、《出租车司机》、《复仇》、《处刑人》、《勇敢的人》等等等等,以暴制暴这种题材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东西。
好在老百姓心里总有股怨气,拍得再多也不会嫌烦。
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英国的电影就跟英式摇滚一样,很干脆,也很硬气,不会拖泥带水,开头那段伪纪录片很快就把观众带进剧情。
随着一枪爆头,很直白的告诉你,这是一个充满疯狂和暴力的地方,这帮小崽子总会突然干出些过分的事,不会让你有任何准备。
所以,要想在这里安静的生活,只有继续容忍;或是,改变它。
主人公的出现仿佛把我们从上一个暴力世界拉回来,缓慢的生活节奏,寡居的老人,每天和老伙伴下下棋。
很安然的样子,彷佛并没有什么街头暴力存在。
这时候,危险一直是藏在下面的。
只有一些小暗示,像酒吧里的贩毒小子,楼下几个砸车的少年,都像一根燃起的炸药引线,暗示着危险的来临。
而当老伙伴莱昂纳德在洗手间抽出刀说自己再也忍不住的时候,一直被盖住的危险终于显露出来。
老哈里•布朗从事不关己少生是非的立场,逐渐被推到了矛盾的中心。
最好的朋友被害死,因为这帮小子占着地下道而无法见妻子最后一面,这些损害到切身利益的事件使他已经无法再做一个局外人,而心中存有的正义感也逐渐升腾起来。
于是,复仇开始了……影片吸引人的地方当然不是那个烂大街的复仇故事,而是迈克尔•凯恩饰演的这位老退伍兵,如果是个壮汉复仇的故事,那这个电影也就弱了很多。
很多人说这个电影像东木头的《老爷车》,不过我到想起他的另一部电影——《不可饶恕》。
在我看,《哈里•布朗》并不是一个讲青少年犯罪或以暴制暴的电影。
而是一个讲男人的电影,讲男人的忍、讲男人的友情。
男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不再是一个愣头青,不再热血冲头,以暴力解决一切。
成熟的男人懂得忍让,懂得三思而后行。
哈里•布朗就是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个快80岁的孤独老人,生活在这种混乱的贫民社会,不忍又能怎样呢。
而一切的爆发来自好朋友的被杀害,且正义无法伸张。
哈里•布朗则像《不可饶恕》里的东木头一样,开始了男人的复仇之路。
影片最精彩也是最重头的戏应该是哈里•布朗去找毒贩买枪那场了。
整场戏很克制且力道十足。
因为这场戏是哈里从心里转变到行为转变的重要过度,所以导演在这场戏上也是颇费心思,用了很大一段时间描写哈里和毒贩的对峙,从哈里进屋到双方开枪互杀,整个场面都是表面平和,却危机暗涌。
毒贩的每一个动作,都为这场戏增加一分紧张。
而老头迈克尔•凯恩不愧是名优秀的演员,表面平和甚至有些惊慌的他,内里却压着一股凶狠,所以当他拿刀扎向那个毒贩的手,并拿枪追击另一名毒贩的时候,我在心里也跟着应和:“没错,这老头能干出这种事!
”没在英国住过,不知道伦敦郊区是否真的像电影里说的那么乱,不过从这两年看的几个英国电影,比如《这就是英格兰》、《寻找埃里克》这些来看,伦敦也绝对不是一个平静的地方。
其实想也能想到,这个世界,只要有年轻人,就没老头子们安生的时候。
就像老哈里•布朗说的,在北爱,人们还是为点什么而战。
而在这里,暴力是没来由的,也许只是种娱乐。
就像男校频发的暴力事件一样。
小青年身上过量的荷尔蒙如果不找个正确的途径释放出去,就只能靠暴力来发泄自己了。
再加上这又是贫困社区,穷山恶水民难免不刁,这就更加合理了。
而警察的无作为也进一步促成了平民英雄的诞生。
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饰演的女检察官,代表了理想法律状态下的思想。
当然了,既然是理想状态,也就是不存在的状态,很多事情并不是单凭规则就能解决的。
否则哈里的老伙伴也就不会死得不明不白而让凶手逍遥法外了。
规则的漏洞让人期待规则外的英雄,就像超人、蝙蝠侠四处跑一样,这些不被法律认同的英雄能如此受欢迎,正是民众对现状及规则不满的另一种表述。
作为导演丹尼尔•巴伯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他想说的很多,青少年犯罪,贫富问题,警察局的官僚作风,青少年犯罪的本源,以及老人的问题等等。
甚至他想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动作片,不过迈克尔•凯恩岁数实在太大了,玩不了那么多花活。
只能缩减动作场面,增加内心戏。
好在这么修改了一下,要不当整个影片50%的时间都是迈克尔•凯恩这个白毛老头拿枪漫天飞的时候,那将是何等离奇的场景。
虽然如今的处理被很多人说成前半段节奏过慢,铺垫过多。
但我倒觉得这样很合理,一个老头,已经快80了,即使他是海军陆战队的退伍兵,不过他现在的身份就是普通老百姓,如果不给与足够的事件冲突和情绪积累,老头子的复仇行为都是不可信服的。
确实,电影还存在很多问题,太多其他片子的影子在里面,有些情节处理的也太简单,尤其那个结尾,几乎影片所有角色都集中在了同一场景——即酒吧,然后砰砰砰砰几枪,几个矛盾就都解决了,这种处理方式总让人感觉导演在图省事。
倒未必说这个结尾不合理,只是觉得不精彩。
其实可以更用心些些的。
看评论里有人想了个更黑色的结尾,说是“Harry走进隧道,一声枪响。
预示罪犯还未铲除,警察局长的前面一番义正言辞都是废话。
”想法不错,确实更黑色了。
不过我觉得还是用现在这个结尾吧。
电影拍得再黑色,也不如现实操蛋,还是给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点希望吧!
即使是在电影里。。
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善良到似乎有些胆小。
行动迟缓,肺气肿让他随时有倒下来的可能。
他唯一的亲人是垂垂老矣的妻子,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他唯一的朋友是他的棋友。
在一个绝望的时刻,这两个人同时离他而去。
夺去他们生命的,一个是无情的上帝,一个是残暴的人类。
对于上帝他无话可说。
对于残暴的人,他期待着法律的公平。
然而,民主社会的专政机关力量太软弱了,没有铁的证据,对坏人只能无可奈何。
亲人和好友的离去,让他愤怒、绝望到无谓,平时无论如何都不愿穿行的地下通道,他走进去了。
一个倒霉的瘾君子,为了搞到一包毒品的钱,向他笨拙地挥舞着刀子。
这位前皇家海军,已经了无牵挂,且对这帮坏蛋深恶痛绝,社会现实也让他的价值观有了转变,他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小心翼翼的寡居老人了。
他只是灵巧地抓住对手的手腕,翻转,向前一送,瘾君子立马毙命。
这次被动地杀人表面上看起来完全纯属以外。
实际上在他的潜意识里早有预谋。
从他走进那条地下通道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内心最深处做好了杀人的准备。
所以他才可以在动手的一瞬间没有丝毫的犹豫。
杀一个是杀,杀一百个也是杀。
这次杀人反而增添他的勇气。
原来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正义。
他翻出皇家海军配发的匕首,看了看,有点过时的感觉。
于是去买枪。
顺便杀了两个枪贩子,救了个美女,还捞了一笔不义之财。
枪有了,钱拿了,坏人杀了两,然后去教堂。
去忏悔?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和我一样俗套。
正义之剑无须忏悔。
是来捐钱的,不义之财不可留。
老人杀人照杀,是非善恶的原则还是非常明确的。
然后就开始了复仇之路,大开杀戒,遇到坏蛋绝不手软。
先抓个坏蛋,动用私刑审一审。
用枪审坏蛋可比美女用和颜悦色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软磨硬泡管用多了。
三下五除二,案情就一清二白,连证据都搞到手了。
继续杀吧。
在坏蛋死光以前绝对不手软。
正义最终得到了实现。
坏蛋死光时警察开始上场吹牛了。
不仅吹牛还撒谎。
可见,无论是专制,还是民主,政府说话是永远不靠谱。
看完《伊甸湖》后看到条评论推荐才找来看的,并没有觉得很精彩痛快啊,老爷子除了反手夺刀刺死一个喽啰时比较帅,其他时候都有点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而且也是逃避了好多次后才爆发复仇的,特别是那个女警察啊,看的人真想进电视里掐死她,太圣母婊了吧,关键还没什么能力和头脑。
还好咱活在治安良好的天朝,最起码警察的效率都比英国强百倍吧。
好電影。
电影色调正是叙事的感情色彩有個鏡頭很有意思的鏡頭:老朋友的葬禮。
先是幾輛威風凜凜的黑色車隊駛進、駛過,攝像機跟隨車隊、走過中點停下,才發現飄然而過的車隊與劇情葬禮沒有情節發展上的關係,停止後的攝像機的畫面中心點聚焦在“老友的葬禮”,禱告的牧師和肅立的主角,以及新挖開的黃土與墳坑。
——葬禮只有這些元素!
只有兩個人和一座墳。
淒涼、孤獨,被遺棄、遺忘的感覺極其強烈!
很經典的片子。
感情的鋪墊和發展都很到位,劇情更多地讓人感到冷和壓抑。
治安混乱的社区,社會的治安混亂與主角的老邁和社區居民的孱弱,構成極強烈的比對,相互支撑并增強暗色调的调色所持續散发出的暮气、死气、悲哀。
好电影,确实!
人到暮年一条腿迈进棺材的日子真不好过!
就矛盾衝突看,看似是主角的復仇,大殺四方;更隱微的控訴,該是针对治安混亂的社区的窒息和絕望;但就個人体验来说,老而孤獨和無力,才更是始終貫穿其間的主體,人到暮年!
——正如前面所例举的那个镜头所表达出的信息,孤独、被(社会)遗忘、无力无奈……看的過程中,總會禁不住想起自己的父母和岳父母的老年生活,唏噓難受。
怎麼才是幸福,晚年的幸福?
至少,這是影片給我的一個問題。
同時,影片另外一個很大的主题,是城市社區的衰敗。
城市化到成熟乃至衰退阶段,真會上演如此絕望的衝突嗎?
我只是本能地拒絕相信其在社會主義中國之城市化進程和發展中的預言性。
近年来最优秀的英国电影之一!
导演凭借不多的几个电影场景和一批直线条的电影角色。
就凭空制造出了一个贫穷,堕落的英国社区,充满着可怖的末世景象。
当然,影片的成功,与影片中的一班演员出色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
其中最优秀的当然是Michael Caine,该怎么描述老爵士的演技呢?
请看以下这个镜头:“突然间得知老伙伴突遭横死的恶讯,老头看似镇定,对警察的安慰与关切,表示感谢。
对对方想要提供的帮助予以委婉的拒绝,表示自己一切都好。
但警察前脚刚走,老头立马扑倒桌前,老泪纵横。
”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
不用再解释了吧!
想象蝙蝠侠身边如慈父一般的老管家拿起枪来是什么感觉,看看[哈里·布朗]就知道了。
迈克尔·凯恩在片中饰演了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军人,子女早丧,妻子重病在床奄奄一息,生活寡淡,唯一的乐趣是和社区里的一个老哥们儿下下象棋。
社区中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愈演愈烈,老哈里也只是处处回避,直到妻子病逝,老友被问题少年们戏虐捅死,官方又难以主持正义的情况下,哈里终于对这个社区的暴力犯罪忍无可忍,揭开了他为友复仇、以暴制暴的序幕。
影片前半段的哈里一直是一副和蔼、孤独、生活平淡而有序的模样,生活的全部就是去医院看望妻子,然后到酒吧喝一杯,和老友下棋。
对社区中的犯罪现象,他不愿大声谈论;每次走到那个问题少年聚集的隧道都会绕道走。
俨然一副避世的模样。
接近他奔溃的临界点时,在和老友的交谈中谈及了自己的军人身份,为他后面的变脸埋下了伏笔:退伍军人的心灵创伤在各种作品里都是导火索。
战争在哈里身体里留下了暴力的种子,尽管善良和正义才是他的本质。
但正因为这种本质,在他得知老友不听劝告去反抗社区中的问题青年,进而被害,而且警方无法拿出证据主持正义的时候,老哈里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他讨厌暴力,但他也清楚以暴制暴是主持正义最便捷的通道,这时候目的是最主要的,方式已经不重要了。
哈里复仇的段落简洁但精彩,配上冷硬的镜头设计,看得我居然有窒息的感觉。
昏黄、灰色、黑色的主色调,总是猝不及防的枪声,毫不避讳直视观众的暴力场面,都配合起来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这一段中要赞扬迈克尔·凯恩老爷子的表演,因为在决意复仇之后哈里的内心一直有两个小人,一个负责拿起枪杀人,一个又保留着以一贯之的慈悲。
买枪的桥段中,他一边要和罪犯对峙,一边还在关心身边吸毒过度的女孩要不要去医院,最后解决掉两个罪犯并烧掉窝点后,还要开车送那个女孩去医院。
表情在决绝冷酷和悲悯同情间的自然切换确实拿捏准确。
影片另一个亮点是对青少年犯罪的场面描绘。
开头就是手提摄影机从罪犯主观视角进行的半纪录片式的表现,身临其境之感很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之后多从哈里的视角展开,加深了二者的对峙感。
作为处女作品,导演丹尼尔·巴伯没有畏首畏脚,吸毒等场景经常长镜处理,没有一定cult口味的观众恐怕会对片中的部分黄暴镜头不适。
影片在比较克制地批评当局对青少年犯罪的放纵,官员只知道自我表彰,反而需要一个老头子出来伸张正义,况且是用并不光明正大的暴力手段。
对于以暴制暴,在我们这个法制的时代是越来越不提倡,或者说不合法了。
但法制和其相互依存的体制都是那种行动迟缓、趋于懒惰的庞然大物,蚂蚁和老鼠可以在它的指缝间穿梭逡巡。
暴力从来不是什么好办法,但它却经常成为终极办法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个以个人自由意志为引擎的杀威棒,挥舞起来远比按程序走的法律程序或者官方手段要敏锐、轻盈和有人情味得多。
决定看这部片影片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伊甸湖》那个让人胸闷气堵,气死人不偿命的电影。。。
被心目中虐心之最的《伊甸湖》洗礼后我四处寻找解脱,把对该电影评论里那些推荐消堵电影看了个遍。。。
《金福男杀人事件》,《追击者》《黄海》,还有这部《哈里 布朗》一天之类过多,导致人头昏脑胀。。。
没有真正的解脱,反而被深深的无奈所替代。。。
话语很凌乱,不好意思《哈里 布朗》观影理由:发现评论中有 以暴制暴等字样观影中:好啊,这才是《伊甸湖》的最佳解药,看多这个虐心电影的同学都该大力支持,那个该死万恶的男主角,在本片中成了“首杀”,痛快,解恨,看到《哈里 布朗》让我想起了看《伊甸湖》的一个评论,说超人,蝙蝠侠,蜘蛛侠在看了电影后决定也去故事发生地度假并深度加强青少年教育工作,,,我想说,可能英雄们太忙了,所以,蝙蝠侠派去了他最忠实的管家。。。
并隐名为:哈里 布朗观影后:老爷子让我们小爽了一把,又带来了深深的悲哀。。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简直像在看一部恐怖片一样,紧张地捂起了耳朵就怕当黑幕落下,迸出一声绝望的枪响不是么,其实现实就像这个结尾一样,你以为坏人都被放倒了,和谐的社会里再也不会有丑恶了,在光天化日下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进黑暗了,总是会有人来给你当头一棍但是幸好,这是部电影。
而且幸好,它留给我们一缕希望之前偶然在某部影片的开头看到这部片子的预告片时,我对它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看到一脸疲态的老管家哆哆嗦嗦地拿枪追杀着小流氓们,我就感觉这会是部很不一样的片子。
但是看完之后,平心而论,就剧情上来说,本片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
揭露社会现实,不算太犀利。
制造戏剧冲突,不是太给力。
倒是悬疑气氛把握的挺好,几场枪战都让人看的心惊胆颤,跟老爷子的身手一样,缓慢,但是极具爆发力本来期待能在剧情里看到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事实上也还只是简单的以暴易暴,杀人偿命。
同时破绽也还不少,老爷子直接把整套带血的西装扔掉也没被人举报,女警闻到了外套上的火药味还不直接拿走。
不过这些毛病基本上算是无伤大雅。
反正片子里的警察基本上是很SB的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导演的功力不错,虽然节奏缓慢,但是沉稳。
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或者剪辑,但是能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吸引你看下去。
据说这是该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如此朴实沉着实属难得。
整个片子没有塞进太多的内容,简单直白,也深沉有力其实如果这个片子把主角换成个年轻人或者是中年人,绝对就是部像白开水一样平淡的中庸之作。
而全片最大的亮点,也就在于这个主角的身份,还有老爷子麦克凯恩的精湛演绎。
这不再是一个因为有了仇恨就刀枪不入的孤单英雄。
就算他曾经是个战绩斐然的老兵,年纪大了手也得哆嗦。
前半段里,那种老无所依的凄凉相当的震彻人心。
而这位隐忍的老人每一次面对失去至亲时的哭泣,都显得那样无助。
纵然是后来他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也是始终令人提心吊胆的。
他毕竟老了,买枪的时候,第一下他能迅猛地像只老虎,第二枪他就已经慢了半拍让小年轻闪到身后了。
要不是那家伙磕了药,老人家可能已经性命不保了。
这个颤颤巍巍的老兵,至始至终都散发着一股烈士暮年的悲凉气息,让人感慨不已。
还好,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
其实老人家是无所谓死不死了,那么大年纪,唯一能陪伴他的妻子和老友也已经逝去,人生已经走到了孤独的尽头。
但是他能活下来,让人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可怜的老头终于了结了仇怨安享晚年。
这个光明的结局,还告诉了我们,即使正义是这样的孤独,它也仍然存活,并将继续行走在无尽的黑暗中
一般
独行侠呀
好电影,就是情节略慢;尤其在伦敦暴乱之后,更显预言意义。
平庸至极
英国的 国王的演讲 看得我好苦逼, 这部也很难受 节奏慢得要死 看着烦啊!!!
挺狗血的,有点牵强,而且我误以为是动作片,跟皮姆一样。女警圣母得莫名其妙
人就是这么操蛋,从来不分国界
三星半
又有内涵又有节奏,弘扬正义惩恶扬善!! 另,女一号吧,对付恶人完全不行被人一口一个fxxk,对好人的义举还处处拖后腿,怎么没把她一枪崩了 又另,好像看到几个skinsII的演员
用冷峻的视角关注青少年犯罪事件,谁才是最该死的人?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be another michael caine's classic until the shooting got started... at best a crappy salute to Children of Men
与德国朋克自发组织的Chaos-tage相比,英国小混混的暴乱只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娱乐
老鳏夫复仇,正义驳斥邪恶的力量。
凯恩老头子后劲不足嘛~
明显是在探讨当今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只不过借一个老人复仇的故事,就变得很精彩
我喜歡那爺爺
海报骗人啊 喂
还是找个能打的老头来吧
故事就这故事。复仇的故事。相比英伦对决,这个节奏太慢了
老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