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年轻的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相知,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致力于彻底改变世界。
后来,两人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程。
1843年,君主专制岌岌可危,在英国,工业革命颠覆世界秩序,无产阶级出现了。
君主专制统计下的人民,连捡枯树枝都是犯法的,工人不断被资本家剥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轻高傲的卡尔·马克思,因办莱茵报被查逮捕,后因好友邀请去到巴黎,创办新杂志。
正是在巴黎,他遇到了恩格斯。
恩格斯在工厂看不惯父亲压榨劳工,他虽然出身富裕的家庭,但却关心社会疾苦。
他来到冒着被打的风险去到底层爱尔兰工人的聚集地,想听取他们的声音。
马克思有思想抱负,与妻子生活幸福,但是他却生活拮据,想完成自己的书却没有时间,只能常常拖稿,而拖稿又使他没有生活收入。
在巴黎与恩格斯偶遇的马克思,觉得恩格斯是个有钱傲慢的绅士,对他印象并不好,恩格斯没有介怀生马克思的话而是静心坐下与马克思谈论他的作品,两人渐渐敞开心扉,成为好友。
巴黎会面后,马克思因在报纸上发表不当言论被驱逐法国,恩格斯也回到了英国,他们通过书信交流,家境优越的恩格斯常常接济搬到布鲁塞尔的马克思。
二人去英国参加正义者同盟会,申请加入盟会,经过重重磨难,两人终于通过申请被任命共同撰写盟会纲领。
1847年在伦敦,恩格斯在正义者同盟大会发言,质问盟会为何而战,如何战,在大家的一致通过下,将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者联盟。
1848年,在艰苦的条件下,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努力,在生活的压迫与理想中斗争,写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宣言。
电影不仅描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精神,也侧面讲述了站在马克思与恩格斯背后两位妻子的不凡与无私。
燕妮出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她摒弃贵族的生活,顶着生活的压力,与年轻的马克思相爱。
燕妮温文尔雅,举止投足之前保留着贵族的气息,对外伶牙俐齿、文思敏捷,是马克思政治运动的战友,对内心思缜密、吃苦耐劳,是马克思家庭生活的贤内助。
燕妮的对马克思的支持和理解,无论是马克思的醉酒、参加集会、批判盟友、写书思考,燕妮的文学素养和体贴成为马克思的成功的重要部分。
恩格斯的妻子玛丽,玛丽是一个纯朴的爱尔兰青年纺织女工,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家族的棉纺织厂里做工。
她是一个有阶级觉悟的女工,她的革命精神唤起了恩格斯对受尽英国资产阶级和君主政体掠夺的爱尔兰人民的深厚同情,也使恩格斯增强了屏弃资产阶级的社交和宴会的决心,全心全意同工人们交往并专心致力于研究他们的状况。
同时玛丽也在政治运动上帮助了恩格斯许多,她的身份使得恩格斯可以走访曼彻斯特的工人区,走进他们的住宅并熟知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样情细节,并参与工人们的社交,使得恩格斯能进一步了解工人阶级内部状况。
看完觉醒年代,就来看了这部电影。
同时也在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
边看这部电影,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越发感觉自己仿佛在另一个时空看到了另一个陈独秀和李大钊。
在找寻改革的理论,指导实践。
恩格斯的社会各阶级现状分析,读毛选的时候,也有一篇关于国内当时的阶级现状分析的文章。
很亲切啊。
就像中国找寻理论的艰难曲折,马克思的写书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的,辗转多国,一贫如洗。
也正巧,自己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面讲,其他的哲学致力于解释,而真正要做的是去改变。
晓得了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背景后,再继续的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太亲切了。
导演简历上写,从20岁左右开始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可信的。
电影以“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开篇即是证明。
我把那篇辩论的逻辑步骤梳理了一下,以表达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敬佩。
1、如果砍伐的树木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那砍伐的树木就是它的所有者的产品2、砍伐的树木已是加过工的树木3、同财产的天然联系已让位于人为的联系4、谁偷窃砍伐的树木,谁就是偷窃财产5、捡拾枯树情况相反,因为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同财产脱离。
脱离财产的实际上只是已经脱离了它的东西6、盗窃林木者是擅自对财产作出了判决;而捡拾枯树的人则是执行财产本性自身所作出的判决7、林木所有者所占有的只是树木本身,而树木已经不再占有从它身上落下的树枝了与如果一枚苹果内部生虫导致枯萎脱落,果树不再占有它是一个道理。
虽说电影的名称是《青年马克思》,不过鉴于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我们的关注点先放在恩格斯身上。
恩格斯是天生的“第二提琴手”,他给予马克思的生活和事业以巨大的支持。
且不说马克思穷困潦倒的时候是恩格斯给予他急需的资金支持,当各种假社会主义理论盛行的时候,恩格斯放弃了自己手中的事情全力投入到对杜林的批判之中;马克思死后,恩格斯放弃了自己《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将余生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整理《资本论》后两卷的遗稿——他说“马克思是天才,我们最多是能手”,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正是恩格斯促使了这个天才的形成和闪耀。
回到青年时代的恩格斯,那时他是大工厂主的儿子,他被迫退学但坚持旁听柏林大学的课程,他加入青年黑格尔学派并成为积极分子,他发表了诗和哲学著作并且颇有反响,他去了父亲在曼彻斯特的工厂并成为总经理——这些都发生在他23岁以前。
显然,那时他受到启蒙精神的影响,有着为全人类而奋斗的信念。
但或许是在曼彻斯特的经历和思考使他发生蜕变,成为了被后世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
19世纪40年代,是工业革命蒸蒸日上的时代;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最先进的地方。
在这里,恩格斯将目光投向了最贫穷、最卑贱的贫民窟中破败不堪的无产阶级。
他是这样自白的:“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这样做,我感到既高兴又骄傲。
”这部影片充分地展现了青年恩格斯的热情、真诚、活力和聪慧。
在电影中,恩格斯对穷苦人的同情,对现有秩序的鄙视,对马克思的崇拜,对玛丽的爱恋,都十分生动。
加之精致的拍摄、用心的台词、有趣的剧情,这部作品的火热也就不会在意料之外了。
可是,艺术作品毕竟只是现实世界的集中反映,而非现实世界本身。
一方面,两个小时的电影大概讲述了四年的事情,在革命浪漫主义的感动中,我们不应该忘记伟人的光辉只是一时的,更多的是枯燥和孤独;另一方面,影片的艺术性太强了,以至于让人感觉革命是速成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是惬意的——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看完青年恩格斯,那伟岸的身躯、坚毅的眼神就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他后来成为了理论家、革命家、军事家、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成为所有共产主义者敬仰的恩二爷,但他永远是一个热情、正直、年轻的弗里德里希。
“工人们!
”“继续像以前那样前进吧!你们还将经受许多历练,要坚定,要勇敢,你们必定会获得成功,你们前进中的每一步都将为我们共同的事业,人类的事业所共有!”
这部电影我以为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经历与相互友谊的建立:借恩格斯的周遭反映出当时工人的悲惨处境;通过马克思的生活、社交——《莱茵报》、《德法年鉴》、蒲鲁东和燕妮,一是将思想家马克思人格立体化,一是显出当时社会主义运动背后理论的空虚。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相遇后的情节,彰示了理论的破与立。
一是反对蒲鲁东与魏特琳,一是建立以分析生产关系为首的一套社会理论。
同时主要人物的性格在此更加丰富化。
最后一部分可以算是二人扛起左圈大旗。
讲了马恩参加正义者同盟,于1847年伦敦会议上将之正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与起早《共产党宣言》的事迹,以《共产党宣言》作结。
情节中恩格斯让马克思认识到了若不通过宣言这种简单的读本将思想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写再多的哲学也是徒劳的。
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否认,拍一部卡尔·马克思的传记片是尤为困难的。
究竟该侧重人物的何种方面、如何表达其思想理论、当时左圈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如何塑造,这都是会令编剧和导演感到棘手的问题。
于是这部电影也仅仅选了马克思的一段青年时期——从《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出版的1848年。
尽管如此,电影中还是牵涉到了许多人物与派别,不能留出篇幅专门解释,因此这部电影对观众的理论基础是有一定要求的。
若观赏前对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威廉·魏特琳、正义者同盟和后来的巴枯宁主义能有一定了解的话,看得会相对轻松一些。
一个朋友在QQ空间以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道:“以生产关系为首的社会关系生长于物质生产之上”,这部电影恰恰鲜明体现了这一论述。
马克思在电影中多次提到要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要解释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动。
在我所划分的第二部分里,恩格斯带着马克思去见一位雇佣童工的资本家,资本家能用供求关系、市场效率解释自己为什么雇童工,为什么付不了高薪,马克思随后用这只是当前社会下生产关系反驳之,但当然资本家是听不进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理论也还尚未为大众所知。
这是琼·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市场之前的古典经济学之殇,亚当·斯密企图通过人类道德情操弥补之,马克思则通过分析生产关系变动的理论透析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的本质。
马克思与资本家的对话,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憾、马克思由生产关系的变化之切入角度的新颖、马克思理论与未来的「正统」经济学演进轨道的注定不同。
电影情节有致,按时间展开历史但显然并不流水账,因而是非常可观的。
美中不足的是,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形象在电影中大多透过一场场演说给脸谱化了,但考虑到时间限制与传主是马克思,透过几句演讲像观众展示一个人的大致思想主张也无可厚非了。
电影在语言上应当是比较考据的。
知识分子公开讨论时用法语,马恩私下聊友情用德语,书信中多法语,马克思与燕妮讲法语(日耳曼地区方言内部差异过大?
燕妮贵族缘故?
)跟英国的工人们用英语……听到影院里坐我后面的一位台湾观众说,他们的德语用词跟今天有很多不一样,想必电影是顾及日耳曼各邦间方言差异的。
谢幕过程中,用《Like a Rolling Stone》的背景音乐配上当代诸多游行、抗议、华尔街的画面,似乎是在告诉我们非正义非公平的世界依旧存在,剥削的方式在有的地方改变了,有的地方没改变,资本主义也已经进化出了新的面貌……
看看开头衣衫褴褛的德国农民们,欧洲可不是一开始就是小确幸的,那些骑警们对待自己同胞态度和美国的种植园主对待黑人奴隶根本没有差别,所以这世上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民族种族之分,归根到底都是阶级压迫。
青年马克思因为自己的文章不断被驱逐逮捕,在德国待不下去又去了革命老区巴黎,之后又被赶到伦敦,和妻子艰难度日。
在英国的纺织厂中,恩格斯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玛丽,一位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爱尔兰纺织女工。
当时的爱尔兰人在欧美简直和奴隶没什么两样。
两个背叛了自己出身阶级的公子哥,注定是要走到一起,就像后来的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
那时候不止是他们俩还有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主义者,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里面重要人物并不仅仅是马恩,还有无数的探索者,比如后来的无政府主义之父蒲鲁东、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以及两位伟大的女性,他们的妻子,燕妮和玛丽。
如果不对国际共运有一定了解的话,看的时候很容易觉得枯燥,评分一般我也很能理解,毕竟豆瓣可是小布尔乔亚的大本营啊。
里面的“正义者同盟”就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便是为这个组织起草的党纲。
就冲导演敢拍就要为他点赞。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引言,也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和激化、无产阶级受到严重剥削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克斯等革命志士所发出的抗议,更是让无数致力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人不断奋进的指向。
影片的开篇,是杀戮。
那些人,穿着破烂衣服,拖着瘦弱的身躯,不敢折断树枝,只能在地上捡拾,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扑过去,把树枝紧紧握在手里。
随着马蹄声到来,逃窜、刀光、痛哭、鲜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杀戮,罪名就是侵犯资本主义财产,荒唐可笑。
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向我们撕开了当时社会的神秘面纱,以最血腥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了十九世纪欧洲的黑暗。
影片的前奏,是相逢。
何为相逢?
是两个聪明敏锐的头脑的相逢;是两个怀有相同志向的青年的相逢;是两个具有崇高思想的精神的相逢;是两个同样伟大的灵魂的相逢。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个贫困潦倒,面临生存危急,但他仍能高喊“我受够了这些软绵绵的抗争,我想要的是大刀阔斧”;一个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稳定,但他仍体会工人痛苦,书写有关工人生活的文章。
两个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却因为想要为改变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奋斗着、前进着、拼搏着。
他们称赞彼此,欣赏彼此,成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相伴的人类领路人。
影片的中心,是冲突。
在那个时代,想要做出改变不止马克思和恩格斯。
宣扬无政府主义的蒲鲁东、两面派的格律恩、遭受毒打却不认输的魏特林、正义者联盟的参与者……他们同样很出色,同样为改变现在残酷冷漠的社会努力着,但所持有的观点或多或少有失偏颇。
有的将财产归为盗窃和反社会,被马克思尖锐指出“无法自圆其说”;有的模棱两可,马克思讽刺地告诉他“像你这样的两面派,应该保持沉默”;有的只想着仁慈,不想谈及暴力,被恩格斯批判“眼泪不会产生力量,资产阶级从不对我们仁慈,我们也不能用善意打败他们”……一次一次的语言冲锋,一次一次的观点对立,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日益成熟,不断完善。
很幸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和他们思想匹配的伴侣。
燕妮,一个名门望族的名媛,勇敢地放弃奢华的生活,告诉马克思“要幸福,就是要反叛”,给予了马克思无限的支持。
玛丽,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工,在纺织厂为工人发声,痛斥资本家无耻的嘴脸,极力帮助工人摆脱“被捆绑在机器上”的命运。
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坚固的后盾。
影片的结局,是新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被《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记录下来,为后来的无产阶级争取自我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展开了世界史全新的一页。
他们的著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接受、被继承、被传扬,而他们的灵魂也存在于浩瀚文海中,永远伟大。
小的时候看过一本记忆术,上面写着1818年5月5日,没错,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把资本家抽得呜呜大叫。
我一直记得。
这个世界总要有人去做救世基督,总要有人去做利他主义者,总要有人去扛起红色的十字架,人性本恶这是我们的原罪,正是人间的罪恶才促使善的开花结果。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来过。
希望我们的后代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没有压迫,人们可以拥有四大自由的国家。
属于每一个人的国家里。
你准备好为它战斗到底了吗?
当时上学,老师觉得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知道理想和灵魂伴侣的美好。
推荐所有学生去看,顺便了解下当时的历史。
那我的逆反心理促使我到处挑毛病。
这里面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太自私了,而他们的妻子付出太多,太完美了,居然没有怨言。
等到现在,我终于明白,有理想有大梦想的人,有见地的人是真的会无我的。
我以前觉得不够真实的感觉。
现在完全能理解了。
燕妮,玛丽有价值,这个付出不会让她失去什么,每个人的追求不同。
虽然可能有美化的成分去刻意描述这两位是灵魂伴侣,但,真正有大道德的大理想的人,有所成就的人必然是不计得失不怕付出的。
致敬理想。
<青年马克思>/
丰满了人物和历史,只是无知令我困倦
如果要评选最难拍摄的人物传记片,马克思的名字一定名列前茅,能切入的角度太多,除去资本论和宣言那些贡献,还有其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与燕妮之间的爱情等等。尽管本片只是截取生涯的一小段,但完成度仍然不太好,活生生拍成了陈旧老套的年代戏。对于学者来讲本片太过浅显,对于观众来说又太过寡淡。
评价一星仅仅是因为实在是很讨厌马克思这个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连老婆都不管,而且他所谓的发现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我非常反感他提出的剥削的这个定义
大半夜的我竟然把这个看完了...
别提这几个字
他必将永垂不朽
五星给马克思,电影三星,平均分4分
脉络清晰,毫无尿点,台词精炼,热血澎湃。忙完运动,坐下来写资本论吧!
啊?这就没了?
被恩格斯的大蓝眼睛迷得不行。
我能说我是公司要求必须看的吗?不过还挺好看的,现在人都应该看看这种片子,正正三观
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忠于理想,始终面对现实!
画面漂亮,演员也不错,可是好无聊。流水线式的叙事,苍白的人物塑造。最关键的还是,对恩马二人完全没能祛魅化地看待。思想上也像念书般重复共产主义宣言的内容。想起那句话: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应该做的是反思马克思而不是崇拜他。崇拜毁掉了马克思。
没有爱人的支持、没有朋友的经济接济,伟大的头脑也得吃饭
又来接受社会主义教育了呢,提升思想觉悟保持政治性我看行哦。没睡着说明这片子还成的呢,不烂不烂的,就是没啥意思呦,怎么说也比这辈子上过的所有政治课要好呢。
特别重要的人都提到了 这是一个难度堪比建国大业的片子…
青年马克思也曾狂妄,也曾想要放弃,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桌边还是摆着未写完的资本论
别闹了亲!
我跟我舅绝逼有心灵感应,看完《青年马克思》,打开微信看见他给我分享Hannes Wader唱的《国际歌》
看不进去。马克思的老婆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