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曾闹得沸沸扬扬。
从开始到后来每一次被媒体晾晒和案情的反转,其实不只把两个年轻人置于风暴核心,他们的家人也更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
尤其施害者的父亲,其痛苦的程度或许更甚于被认定为凶手的儿子。
《无人引航》讲的就是类似的一位美国父亲的自我救赎。
一位忙于工作的父亲山姆有一天谈成了一笔期待已久的生意,他高兴地给读大学的儿子打电话要一起吃饭庆祝,儿子还开玩笑地推脱不能逃课。
阳光灿烂,一切如常。
此时,在父亲心中,觉得世界从没如此美好,事业成功,家庭和睦。
他在餐厅里等着儿子,最终他发现放了自己鸽子,临走的时候瞟了一眼电视,发现突发新闻正在报道自己儿子所在学校发生的枪击案。
而山姆的儿子就是枪击案的凶手,最终他自己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绝望的山姆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离婚,独自搬到了一艘船上,做油漆工为生。
真正的戏,从这里开始。
出演父亲的男主角是比利•克鲁德普,出演过《几近成名》《大鱼》等众多高分佳片。
这一次,这个帅气大叔把自己的角色掰成了两半,前一部分失意潦倒,有一种拒绝全世界的绝望感,而后半部分则在依旧看似潦倒的面目下完美地演绎出暗藏的希望。
表面上看,《无人引航》的主角是父亲山姆以及他后来遇到的一位年轻人,但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主角——音乐。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是酒,是粘合剂,更是药物。
山姆的前妻为了开始新生活把儿子的一箱遗物扔给了他。
其中有很多儿子写的歌的小样,还有一把吉他。
那些歌曲里,儿子唱着自己的心境。
有时孤单,有时阳光,有时愤怒,但无论怎样都是让父亲感到陌生的一面。
他自以为了解儿子,但实际上从未互相走近。
这是父亲第一次敢于审视自己,这也是电影的第一层主题——疏离。
从此开始,音乐成了山姆沉溺的精神酒精,再之后,它成为了他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最终治愈了他。
山姆为了缓解思念之情,开始在酒吧唱那些儿子写的歌,与一个热爱音乐的男孩相识,他被逼迫着组成一支乐队,一起演出。
最终,他拼命隐藏的过往以及这些歌曲的来源都被识破了。
这部影片其实是这一类影片的缩影,一种重组的父子关系。
山姆失去了儿子,而这个年轻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们之间从最初的合作者变成忘年交,最终演变成一种类似父子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最终解救了两个人。
电影设计了一次反转,最初是男孩拽着大叔往前走,让这个绝望的男人走出黑暗,后来,一切倒了过来,大叔的身世曝光后,男孩觉得受到伤害,决定放弃音乐事业,山姆又开始成为他的心理医生。
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互相成为了对方的镜像,也成为了对方的指引者。
两个在亲情关系中失败的人,或者说被亲情伤害被家庭放逐的人,以音乐为纽带,产生了一次其妙的扭结。
这是这部电影中最温暖的部分。
出演年轻人的安东•叶利钦是一位俄裔演员,曾在包括《犯罪心理》等一系列美剧中出演过角色,这一次,他把那种从害羞到敞开心扉的变化演绎得自然而放松。
这部电影中,导演也自己客串了其中的酒吧老板,就是那位在《无耻家庭》中出演父亲Frank的男人,乐器店老板是《犯罪现场调查——拉斯维加斯篇》中的黑人老大,他们都让这部影片产生了很多亲和力。
《无人引航》中的音乐被众多影迷赞叹,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成就了这部电影。
父亲最终弹着琴唱出了一首歌,告诉所有人自己的儿子是谁。
没人对他进行伤害和辱骂,几乎每个人都潸然泪下。
那其中有一种无法说清的情绪,人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丧子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凶手的父亲。
那是一桩悲剧,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用音乐救赎一个人的人生,这种题材很容易写得矫情。
但《无人引航》却用时而小清新时而催人泪下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原本沉重的故事,完成了一次近乎完美的表演。
所以说,“无人引航”不只是电影中那只乐队的名字,更是每个人人生况味的真实写照。
(文/杨时旸)
可能是冲着音乐?
更多是安东点开的电影。
好吧更多的是安东也是真正爱上Anton的电影一开始就被那位朋克小青年吸引到,就是没有想到他不是主角。
被剧透地太快,还来不及思考曾经做过一些揣测,Q在男主的生活里到底饰演着一个什么角色:儿子的替代?
还是自己音乐上的贵人?
Rudderless的成立很热血歌很好听 主题讨论是杀人犯的歌该不该被表演?
一直到末尾,男主唱出儿子留下最后的一首歌,并为其续写,我也糊里糊涂地被这父子情感动到了Take a breath and count the stars, let the world go round without youif you somewhere you can hear this song, sing alongMAYBE LOVE'S THE ONLY ANSWER一次救赎 一次悔过 一次回忆 一次追寻儿子的记忆的旅途到底要说什么呢?
词穷语塞到底是不是因为 父亲对儿子疏于了解 才导致了这般悲剧?
我们并没有机会体寻儿子的生前,然而我们在父亲的生活里探寻到了蛛丝马迹结局Rudderless并没有得到表演机会,让我捶胸!!
没办法太爱Anton唱歌
说出标题这样的话连自己也惊讶,“凶手也是受害者之一”。
这里有个PS,前提是孩子。
不是影评,只是出于专业有感而发。
既然影片叙事视角已经引领着观众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事件思考问题(这很难得)那麽不妨把这部分留白延伸开。
首先,凶手的确是受害者之一。
在面对这样的青少年犯罪时,除了愤怒和诅咒之外能不能有点别的?
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虽然剧中Josh已经在念大学,但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身体成熟得很早,然而心智却跟不上身体。
上课时老师讲现在心理这个行业比较火的恰恰就是亲子关系这一块,很多父母都意识到跟孩子之间难以沟通又束手无策,所以来咨询,或者干脆自己报个班去学,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老师也讲过她亲历的真实事件,大一的学生从小品学兼优,一次期考失利了其实父母也没觉得怎样,没批评,家长前脚出去逛商场,后脚这男孩就从24楼跳下去了。
讲到这里老师很唏嘘的问大家:“难道就因为这一次期考?
”这孩子心里面指不定装了多少事多少情绪,依靠自己的心智又不足以应付这些东西,沉淀久了必然要爆发。
接着老师说了一句让人后背发凉的话,“现在的校园里有很多这样的(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就那麽坐在那上课(没人知道没人管)。
”我想说的是,如果运气不好,这样的孩子极有可能变成那个从24楼一跃而下的优等生——或是这部影片里枪杀6人的凶手。
你能说他们不是受害者吗?
在发生这样的事之后,哭和骂都是情理之中,但显然是没意义的。
而好好的孩子为什麽变成了凶手,从根源处思考,才有可能从根源处解决。
其次,当我们谈论凶手时,我们在谈论什麽。
成年和未成年,是本质上的区别。
健全的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也是本质上的区别。
说到这我自己都惭愧,我的老师都说我不适合做咨询师(虽然学心理不都做咨询师)而更像个批判者,我总是觉得“事已至此忏悔和惩罚无济于事”,这样的眼光若真以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来看确实是不足够甚至严苛的。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想法依旧是“事已至此忏悔和惩罚无济于事”,后面更多了一句“如何有效的从根源解决(控制)问题”。
出于共情,更多的人会因对受害者的同情而对凶手产生憎恶,然而鲜少有人像我那悲天悯人(我这样说她)的老师去思考谁生下来是为了做一个凶手?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谴责甚至谩骂,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怪的风气。
这阵子的精神病男子无故暴打幼童事件,舆论几乎一边倒,更不要说网络上无数口水横飞的谩骂,叫嚷着精神病人更要重罚。
群众的愤慨是理所应当的,但你如果是心理学专业或心理学工作者,你绝对不会说出那样武断的话。
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和无行为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都是弱势群体,健全的常人都会犯错犯罪,为何对待弱势群体却格外憎恶?
最后,事件主人公的家人。
无论是凶手还是受害者,极端事件中死者的家属都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说句糙话,死了的两眼一闭什麽都不知道了,而活着的还要继续好好活。
不说PTSD,起码短期之内想过好是挺艰难了,可事实是,事件最获得关注的时间恰巧是悲剧刚刚发生,热乎劲一过人们的视线自然也就转移(包括媒体,包括上面说到的那些满腔愤慨正义感爆棚的漫骂者),毕竟这世界每天都有新鲜事。
关于电影,并不是音乐打动人心继而成功洗白Josh,罪就是罪,法就是法,这也更符合我本身的性格。
杀人偿命,惩罚除了正义之外更有警示作用,但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对警示视若无睹,除却那些邪恶的人渣,剩下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看到最后还哭了。
感觉影片前半段有点长了,对老爸的颓废描写感觉有点肤浅不给力。
他与Quentin之间的关系的共鸣感和相互救赎的关系比较弱,所以最后老爸拿着吉他去甜甜圈店里找Quentin的时候的那段戏我会觉得有点情绪不到位。
他说那句 "I thought it was Josh, but it was you" (记不住原话了,差不多是这意思)的时候我还专门按了暂停,我跟我男朋友说,有没有一种在心上人面前表白的感觉,“我以为是我前女友,不,但其实是你!
”这种感觉。
我不知道是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感觉全篇对Josh的描写都非常非常少,除了开头几个镜头,和女友Kate说他sweet,剩下基本都没有对儿子的直接描写,甚至在最后唱Sing Alone的时候都没有回忆儿子的镜头出现,是不是说其实当孩子离开之后,父母发现在自己对于子女知之甚少,当孩子做出了出格的事情后,父母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而就算父母想要与其沟通,但孩子的离开使得很多事情都成了谜。
再次回味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喜欢的几个片段如下:1. 爸爸和店主的对话,因为店主其实是他颓废之后唯一一个同龄的,知道Josh的事情,并且跟爸爸有过对话的人。
"i know what i read, but i dont know the story." 这句话我喜欢。
我也挺喜欢最后对爸爸的安排,用一艘船换一间店,后半生能够上岸了。
2. 很喜欢爸爸后来去校园,抚摸着遇难者的名字的时候哭泣的那场戏。
他的儿子也死了,但名字却无法出现在上面。
3. Selena Gomez在里面就三场戏,戏不多,但都还挺有冲突制造感。
第一幕她说Josh很sweet,但在此之前之后,影片都没有对Josh的第二人称视角描写。
第二幕她在爸爸好不容易恢复一点之后,作为一个过去和现在的联结者责备爸爸怎么可以演出Josh的音乐。
第三幕借她的口说出了当出现这样的事件的时候,对于一个必须活下去的人来说有多难,人们会忘记,但也不会忘记,所以Josh永远是那个枪击案的制造者,Kate永远是那个“变态”的女友,父母永远是那个“怪物”的父母。
总体而言是部挺好的片子,就是看的过程中还纳闷,怎么William和老婆都在这部电影里,还都不是主角,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人家是导演。
电影的开篇即是好听的乡村音乐一个少年弹着吉他,轻轻地吟唱,写歌。
而少年的爸爸山姆刚在公司签下一个大单子,想叫儿子翘课陪他庆祝,结果儿子放了他的鸽子。
可是山姆居然在酒吧看到他儿子学校有枪击学生的消息。
接着便是聒噪的媒体问有关葬礼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倒是哭得很厉害,最亲近人的离开永远是心头最深的痛。
这么悲痛的事,山姆却没有哭,他一直很冷静,但是在独处时他酗酒了,他想要让自己忙碌起来。
然而两年后,他一脸颓废,住在一艘帆船里,骑车上班,不再是高级白领而是做了油漆匠。
这时他拿到了儿子生前留下的自己写的歌,录的磁带。
他开始重新拿起吉他,唱儿子写的歌。
他去酒吧自由唱歌时,被一个叫昆汀的少年缠上。
慢慢地,在和昆汀的交往中,他们组建了乐队,并在酒吧里唱他儿子写的歌曲,并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他儿子的歌写得真好,在乐队的合作和表演下,让这些歌曲更加地迷人,他仿佛从他儿子的歌里找到了些生活的意义,他关心昆汀,指点他。
电影过半,在儿子生日那天山姆前往他的墓地,我才彻底知道了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这么颓废和讨厌媒体追问。
但是当昆汀知道了这些歌曲的创作者后解散了乐队,取消了唱歌的计划。
经过这些日子音乐和乐队的经历,让山姆终于可以得到自身救赎。
他回到儿子的校园,并在枪击案的墓碑前痛哭流涕。
他买了昆汀喜欢的吉他去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音乐,并独自去了酒吧,告诉了大家这些歌都是儿子写的。
电影在他的歌声中结束了,作为父亲他确实是有责任的,但是这部影片通过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家长的思考,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很痛苦。
虽然影片隐晦地淡化了暴力产生的原因,但是同样也在警示家长们要多多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
重中之重,电影ost非常令我感动,吉他弹唱,乡村民谣风格,在影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父亲Sam抱起已故儿子Josh的吉他,翻开他的乐谱的时候,我想起话剧《酗酒者莫非》里很喜欢的一句台词:“当一个人消失以后,用什么来证明他存在过?
唯有他的愿望与恐惧。
”这部影片的开头很容易让粗心的观众误入歧途,以为这将是一个父亲继承儿子遗愿,走出悲伤,替他实现梦想的亲情故事。
但实际上,父亲所经历的悲伤远比丧子更残忍,也更引人深思。
影片在Josh的吉他声中拉开序幕,他热爱音乐,总是在大学寝室内录制自己的歌曲。
房间狭小凌乱,似乎与世隔绝。
在一曲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的朋友打开门,热烈而嘈杂的气息冲进房间里,他气愤地扔下耳机。
在接到父亲电话的时候,一切依然很美好,他走在校园里,阳光下一切色彩鲜艳明亮,刚成功洽谈了生意的父亲想与他庆祝,而他在微笑。
但是父亲最终没有等到儿子,却等到了校园枪击案六人身亡的消息,一切突如其来,令人错愕。
失去儿子后,Sam极度消沉,辞去了体面的工作,并与妻子离婚。
偶然看到儿子的遗物后,Sam在酒吧演唱了Josh的歌曲,引起了吉他手Quentin的注意,他被歌声吸引,并与Sam组成乐队一起演奏。
但一切向好发展时,Sam被Josh曾经的女友认出,她指责Sam演唱杀人犯儿子的歌曲,吉他手得知真相后也感觉受到欺骗,愤然离开,一时间Sam成了众矢之的。
众人对于Sam演唱儿子歌曲表现出强烈反应,是因为Josh正是那起校园枪击案的凶手。
实际上,影片也在多出细节上表现了Josh是案件凶手而不是受害者的事实。
在Sam到达公司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的采访;学校为遇害学生树立的纪念碑上没有Josh的名字,而他的墓碑上被愤怒的人们涂满颜料。
而作为凶手的父亲,Sam要面对丧子与丧失名誉的双重打击,他只能一言不发,匆匆逃离记者,和妻子一起擦掉儿子墓碑上的字迹,他甚至不能像其他失去子女的父母一样,肆意表达他的悲痛,因为他所失去的儿子是一个被唾弃的罪人。
在受到指责和质疑后,Sam在学校的纪念碑下痛哭失声:“他只是我的儿子啊。
”这可以抽象出一种对矛盾的道德感的讨论,只要有犯罪现象存在,这就是一种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尽管可能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群与环境中,但它依然足够严肃和沉重。
社会该怎样接纳犯罪者的亲人?
虽然过去株连九族的陋习早已不复存在,但很多时候亲人们依然一生笼罩在犯罪者罪行的阴影里。
尽管在法律上,这些人与犯罪事件无关,但在道德和情感上,人们难以避免会不自觉地产生偏见甚至谴责。
而在这一现象中,最矛盾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道德感,它们被普遍广泛地接纳,但当它们体现在同一个体时,又让人陷于理性的痛苦之中。
草菅人命的枪击者罪无可赦,法理与情理皆所不容;而父母子女的血脉并不因一桩罪恶就能够一刀两断。
当我们置身事外做出评判的时候,在亲情与道德法律之间的选择,无疑是有标准答案的。
尽管如此,大义灭亲者就能够逃脱失去亲人的痛苦么?
诚然,在一些犯罪事件中,子女的犯罪行为可能曾经受到过家庭环境的影响,并非与父母完全无关,但这样追溯起来,学校与社会环境是否也曾影响过犯罪者,是否也曾为这场惨剧推波助澜?
“如果怜悯罪犯,谁来怜悯受害者和他们的亲人?
”犯罪者固然不值得同情,但有一个与他们相关的特殊群体,与受害者同样悲痛的人。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他们也同样只是一群失去了子女的父母而已。
如果我们对犯罪者恨之入骨,那么我们是否该容许罪犯亲属对他的哀悼与悲伤?
然而这似乎又是一种无意义的讨论,即使知道答案,依然无法付诸现实。
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情感,也无法那样轻易地做出改变。
而同样,罪犯当诛的道德来自约定俗成,而舐犊情深的道德基于生物本能,这同样是一个无法判断也无法实施的价值命题。
人类一直处在这样的矛盾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就是以思维的理性对抗动物本能的过程。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Josh的歌曲受到排斥,在现实中,可以引申为我们如何看待“污点艺人”的艺术作品,如果一个艺人因作品之外的个人问题受到谴责甚至封杀,他的作品也该被全盘否定么?
甚至更进一步,我们能否跳出政治文化、价值体系,纯粹欣赏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艺术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来源于真空,会不可避免地传达出创作者的视角和观点,那些企图从艺术身上剔除意识形态而把艺术归入世外桃源的想法无疑是荒谬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独立的自身,可以作为一种超脱宗教、政治、文化之上的、全人类共同认可的精神财富。
像几乎所有文明都有洪水的传说一样,人类中间也会存在一些普世价值,这是我们能够共同接纳一些艺术作品的理由。
但不是所有艺术作品都能拥有表达普世价值的好运,最为人所知的大概是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在高超精湛的艺术成就之外,它们会时不时与纳粹政权的罪恶联系在一起。
作为反犹主义者的瓦格纳发表过《音乐中的犹太主义》一文,毫不掩饰他的种族主义倾向,正因如此,在半个多世纪以后,他的作品受到希特勒及纳粹推崇并被利用。
但幸运的是,今天人们并没有因此贬低他作品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大概是由于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载体并没有直接煽动和灌输给人们不良思想;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因为作曲家的思想而排斥与他有关的一切,那么我们是否与他对犹太人的观点一样,都陷入了某种偏执之中?
在影片中,Sam最终选择了直面Josh留下的那些愿望和恐惧,告诉世界他存在过的证明。
在喧嚣的酒吧里,当他说出儿子的名字,人群如同Josh离开那天一样安静。
他写完了儿子的最后一首歌,在这一刻不同场景的蒙太奇中,有些人开始发生一些改变。
他唱着一个杀人犯最后的细腻和忧伤,呼吸,数星星,让没有你的世界继续运转,闭上眼,数到十,也许会明白爱是唯一的答案。
公众号/影调radio
1.除了一部音乐片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电影。
2.先说音乐方面,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很开心,看到这里面的人慢慢的去组成一个乐队,然后去唱一些歌,做一些演出,有一个渲染的气氛,音乐这个主题本身是比较打动我的。
也是希望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可以坚持下去,不过也告诉我们认清一个现实,当你有钱了以后再去玩乐队是完全不一样的,出手就是一个马歇尔的放大器,吉普森的经典款随便买各种设备都随便买,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觉得合适还可以开个乐器店。
3.那从问题来说对于音乐如果音乐的创作如果音乐的创作人之前犯过罪,做过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让他的音乐值不值得听,这是一个在音乐上少有的值得去思考辩证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我更偏向于如果音乐本身足够优秀的话,我是会去听。
因为反过来说一个犯罪的人,他一定是有原因的,虽然他做了错事伤害到别人,这种行为是不能饶恕的,但是回归到他本身,他是不是也是某一个事情的受害者,某一个人的受害者,或者是社会的受害者,他才会去做出这么偏激的事情,我们通常认为杀人犯这些人罪无可恕,当然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是有没有人去想过发生这些行为出现杀人犯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我们能从原因上去关注解决,那相信会减少许多这样偏激的伤害到他人的行为。
包括里面养育一个杀人犯的父母值不值得被原谅那在影片中是倾向于可以原谅的。
4.电影其实饱含着许多的东西,所以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会给他五星
音乐都很好听。
故事其实讲的很巧妙,是一个少见的切入点。
从枪击案父亲的角度,来看凶手的家人要如何面对生活。
只是片子对凶案揭示的设计,有些突兀尤其是那块墓碑,前面的铺垫有点不足。
后面短短的时间就要交代世俗的压力、男主的奋争、母亲的反差,到结尾还要给一点世人的理解,太仓促,对比也太强烈,产生了撕裂的问题。
作为一部音乐为主题的影片,很容易让人想起不久前风靡的《歌曲改变人生》,相比那部世界一切都是这么快乐、这么美好。
本片从片名就感受到那一丝凄凉。
从没有一部影片以枪击案凶手家人的角度出发去解读,痛彻心菲却无法宣泄。
没人会同情你,甚至不能为失去儿子而痛哭。
直到有一天听到了儿子的歌,听到他的呐喊,感受他的孤独、他的痛苦。
终于可以不再逃避,终于有了一个方法可以再次碰触自己的孩子,正如片尾男主独自在台上唱出的那首歌,maybe love's only answer.无疑片中的音乐是出色的,特别是放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影片中,前半部影片都是轻松舒适,没有爱情只有些许友谊,配合美好的音乐,甚至觉得这是部治愈系影片,直到男主在儿子生日时去擦洗儿子的墓碑,父爱和丧子的悲痛才慢慢涌现出来。
经过时间与音乐的洗礼,父亲开始面对自己逝去的孩子,即使在众人不友好的眼光中也唱出了自己对孩子的爱,无条件的爱,让人悲痛,令人动容。
Maybe love's only answer.
(欢迎讨论,不喜勿喷)开篇不得不吐槽一下,当下国产电影一部部都拍的像超长mv(哦,我当然不是针对某电视剧的电影续集,或某小说翻拍的超长系列电影),当begin again和这部rudderless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眼球和内心完全就被俘获,瞬间路人转粉!
因为,导演把音乐与故事情节结合的实在太!
完!
美!
这和某些国产电影实在形成鲜明对比,有木有!!!
————————分——————割——————线———————We are all rowing the boat of fateThe waves keep on coming and we can't escapeBut if we ever get lost on our wayThe waves would guide you through another day命运就是这样,突然某一天,当男主还沉浸在事业顺利的喜悦之中,沉重悲痛的丧子新闻便毫无预兆的扑面而来,没有一丝丝缓冲,并且面对着各方舆论压力,男主只能独自承受内心的煎熬与苦楚。
时间是伟大的治愈师,可是,在伤痛被痊愈之前的每一天,男主都需要不断救赎自己的灵魂与内心。
两年之间,他放弃了本来蒸蒸日上的事业,选择独自住在郊外的游艇上,过着粉刷匠的生活,与两年前的他相比斗志锐减。
这段时间的他情绪低迷,屈服于命运,甚至带点自暴自弃,直到某一天,他的前妻带来了已故儿子Josh的音乐装备。
男主从音乐里重新认识了Josh,开始学着弹唱这些作品,从中感受想像着Josh的所思所感所悟,并借由一个音乐酒吧演奏这些作品作为宣泄的出口,也因此而认识了小Q,一个见陌生人都会害羞、却对音乐有着无比执着的萌汉子。
接下来便是男主与小Q从陌生到熟悉,组乐队唱嗨歌的节奏,里面的音乐实在太对味,完全不忍错过任何一秒。
后来当小Q得知这些作品的原创是男主的杀人犯儿纸,怒之,并决然告别舞台,继续卖他的甜甜圈,所谓的band也就势必分崩离析了。
而在这段时间的相处过程中,男主已经对小Q心生长辈对晚辈的怜爱与照顾,于是从乐器行买来最赞的乐器给小Q,激励他不要放弃音乐的梦想,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走下去。
影片的最后,男主再次来到那个音乐酒吧,“我儿子的名字叫Josh Manning,两年前,他谋杀了6个人,这是他的歌…Sing Along”,然后,歌声娓娓道来。
第一次看的时候,内心无比心塞,完全就是老泪纵横。
直到影片结束,男主仍未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心生憾意却又是如此真实。
因为,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样子。
我们驾着命运之船,波涛阵阵涌来,让人无处可逃,但若迷失方向,海浪会引领你再见朝阳; 我们驾着命运之船,即便波涛阵阵涌来,让人无处可逃, 旅行依然精彩; 无论如何旅行依然精彩。
电影中的歌曲很赞。
吉他相关都想看
人生都是无人引航,爱是我们的动力。
怎么觉得歌一般般好听呢。男主太像袁弘了吧……
妈个鸡以为是星际片拖着没看!看了以为蓝孩子被杀父亲唱着他的歌完成他的梦想有多温馨!果然我天真!应不应该唱杀人犯的歌,有争议值得思考!中译名不错!
中規中矩三星半吧,節奏有點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太散,看到活動的安東葉利欽好難過哦T_T
歌不入耳,剧情无聊。
无耻老爸来拍电影了,哈哈。竟然很治愈很小清新。画面和音乐都很美。谁说大叔不能rock?大叔rock起来是传说!不要说剧情无聊,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很多好听的歌曲和一位父亲对死去儿子的无限哀思。
很多不需要被理解的人需要我们去理解
我想知道他儿子的墓碑被涂了什么涂鸦,可惜英语不好
音乐真心好听,治愈电影,音乐可以治愈一切。(我可爱的俄罗斯小毛熊走了😭😭😭)
车库里那首即兴歌曲很喜欢。沉重背景下温暖星星点点,多出的一星是给billy crudup。
儿子的命运好似父亲在湖上那么活的一个缩影
awful
ost好听!!
片名点题,剧情无趣,但结尾值得咀嚼。不过,我已经过了靠着音乐片文艺片感动的时候,那就这样吧
“我儿子的名字叫Josh Manning,两年前,他谋杀了6个人,这是他的歌…Sing Along。” (喜欢结尾。)
怎么变成了他儿子杀人了
No.44 这个电影很赞,以前看过前任007先生拍过一个类似题材的,但是这个更隐晦一些,比什么法官老爹好多了
反正是关于音乐梦想的片儿我都没有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