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很文艺,讲的也是文艺女青年、诗人西尔维娅的生平。
她活得不长,死时31岁,死于瓦斯自杀。
搞艺术的大多有点二,因为不二的人都去搞政治了。
所以很多自诩不二、很聪明的人,他们确实聪明、成功,鲜花、权势、美女、金钱、香车,还可以坦然的犯罪,而平安度过。
很二的搞艺术的人们,往往自杀、发疯,或者靠药物或者毒品或者其他的不太合法的慰藉活着,结局大都不好过,临死前还不放过自己,让自己愁肠百转一番。
西尔维娅的死,让我想到了海子、顾城、贾宏声,还有那些苟活着的,靠把灵魂出卖给撒旦的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虱子,只好穿上马甲,伪装成虱子的搞艺术的二子们。
不要以为他们这些活着的二子们好过,没有灵感,缺失激情,欺骗世人,也糊弄自己,问题是欺骗世人是容易的,而糊弄自己,却是空虚的,所以,虽然他们也得到了政客、富商一样的物质享受,但还是无法如后者一样快乐,因为无论如何化妆,他们生来就不是虱子。
当然,人可以变的,如果从不是虱子,变成虱子,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那些说容易的人,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虱子,只是一开始没割包皮,之后成人了,才现出原形来罢了。
把灵魂献给撒旦的人们,如果你本质是个二子,哪怕你得到所有的物质和权势,你就是无法得到快乐,你可以穿上马甲骗所有的人,只是不能骗你自己。
正义和邪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欺骗自己的人是最可耻的。
与欺骗自己相比,死亡根本是小菜一碟,如果它源自忠实自己的初衷。
所以,对于诗人西尔维娅来说,当灵感乍现到顶峰,行将枯竭,爱情无法融入生活之后,死亡,BLACKNESS,是她最好的收场,无论你说她这样做如何的不好,但幸好她没欺骗自己,而这一点,对于二子艺术家来说,是最重要的。
二子艺术家和疯子的距离只有剃刀边缘那么远。
美好常常带着死神的气息,让人着迷而致命。
当虱子们高唱凯歌时,二子艺术家要么缴械投降,穿上马甲,加入撒旦,要么疯掉,要么死亡,好似没有第四条路了。
电影,说实在话,拍得一般,只是,它讲述的是一个女二子艺术家的生平,它昭示了一种很激烈硬朗的人生态度,展示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这一点,填补了主旋律大团圆人生主题的空白。
所以,在印钞机轰轰作响不停止的催眠你的同时,不愿意骗自己的二子们,还是应当看看《西尔维娅》的……
怎样平衡事业,生活和爱情。
如果不是因为原本和谐的日子受到了威胁,她怎么可能变成这样。
我知道她爱休斯比自己都多(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先到死亡,和休斯在一起的时候连诗都写不出来了,更何况是死亡了),我羡慕她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她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休斯配得上她),并且陷入到了自己的爱情钟形罩中。。。
她没有想过后来会变成这样。
8月19日中午,一个人孑立在十字路口,周身的燥热环绕了细胞的每一面,汽车的空洞的鸣声和商场促销放的思想混乱的流行音乐居然超过了空气流动的速度离我越来越远。
来回穿行十几次的街道,也没被我记住他那天的样子,脑海里对于不公的谩骂终于冲击到罩住我的整个眼眶。
这时候我想起了西尔维娅。
我将手往嘴边送去,张开因委屈和悲伤而微翘和紧闭的双唇,使劲咬了一下,但是还没到咬破的地步,已经很痛了,我又看了看我微白的皮肤下面透出一根根紫色的相互通融的小河流,如果破了,它是不是就有了各自的方向,永远不会再循环了?
如果破了,是不是所有的也都凝固了,永远都不会再变了?
最真诚的伤痛。
可是,那么薄那么薄,还是展现出了它强大的抵抗力。
我隐约还闻到今早手腕上的香味还在淡淡地飘散,成熟女人的味道,是坚强,是隐忍,是对生活还有希望,是在浑浑噩噩的时候还能清晰的看到阳光直射的方向。
我自认为我是一点都做不到的,可我也没能让皮肤破掉哪怕一毫米的小洞。
辗转了几个小时候后还是回到该站的地方,我以为时间过得很慢,谁知道一下子就撞到头上。
西尔维娅,我们都是一颗孤独的心。
男女猪脚都混出头了哈。
不废话。
看这个片子是因为张艾嘉。
结果又一次深深的恶心到了。
这个女人真的很贱。
她意淫她自己是那个女诗人爱慕才华横溢的男诗人结果结婚后由于能力差异自己越来越没灵感而丈夫越来越有名气而害怕失去丈夫结果发现丈夫还真有外遇了就离家出走最终发觉是自己多疑嫉妒才招致小三希望丈夫回到自己身边可此时已晚丈夫说我离不开她她怀孕了深受打击后开煤气自杀的忠贞烈女。
可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她才是那个破坏人家家庭的小三还说什么我能介入人家婚姻是因为它本来就有问题这种胡言乱语她徒弟刘若英也走了她这条老路当然我不是说她指使的可毕竟给人家希望了想你能做的到我也试试,不管不顾人家结婚生子十几年等了人家人家差不多10年盼着人家离婚。
我承认爱情是自私的,可是人家有家庭了你还这样,最终还不是因为生了孩子才逼得男的离婚重娶你说你跟片子里的小三有什么区别?
要是是小三就大方承认我们也说不出什么最多说说你人品有问题结果还从典故里取了个特别忠贞的名字好像一心一意追求爱情却遭到老公背叛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弱女子其实确实手段尽出自私又骄傲的强女人。
你说你贱不贱?
恶不恶心?
讨了便宜又卖乖。
那可能真的证明了那句话:人至贱则无敌。
努力的女人有回报哈。
你把人家老公抢回来了,你有没有想过他老婆的感受?
片子中他老婆自杀了。
你把人家的老公抢过来还用人家的名号。
哎我真的无语了。
现在的媒体也都偏向你说是当年顶着小三的恶名忍辱负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正名了哈。
不想说诅咒你的话可是你这种性格组合却真的无人能及做了恶事也能说服别人说服自己自圆其说活得骄傲,一句话:我真的佩服你,可是我永远不会喜欢你
People slipped away from your treatconfronted with death as large as lifeon the table. You attack like fighting battles in the Middle Ages, directly and without mercy, as much for yourselfas for him. Nobody answering you requestTo dieunited to the very unmarried Mr.right “Nice to meet you again", as the reunion get closedTo the end of lifeSylvia..."Plath", you added, tears as pearls.
昨晚看了《瓶中美人》,讲的是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之死,据说佩特洛和普拉斯长得像于是选定了她演,结果佩特洛的花瓶功力直接冲淡了影片该有的压抑,倒不如瞥一眼普拉斯生平简介更让人神伤:普拉斯是开煤气死的,过了几年,普拉斯的情敌,即普拉斯前夫的第二任妻子竟复制普拉斯的死法,同样开煤气死去,1998年,普拉斯前夫去世,2009年春天,普拉斯40岁的儿子自缢身亡。
大家都说普拉斯之所以自杀,是因为无法在完美妻子,完美母亲,天才诗人这种种角色间找到平衡。
彻底神智失常之后,她将所有的愤怒倾泄为一本狂躁的内心独白:爱丽尔,它鲜血淋漓所以摄人心魄。
普拉斯死后,爱丽尔不仅为她赢得普利策奖,更将其推上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舞台。
普拉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诉说了女性群体那微妙的痛楚,那动人的绝症。
为了讲清楚症候,从波伏瓦,伍尔夫,到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不知耗尽了多少代才女的心智,才光是为了描述它,还谈不上解决。
我身边有好些个女权主义者,可我总觉得盲目的女权并不可取。
一个矛盾的解决,必然是以另一个矛盾的诞生为代价。
如果真的让男人分担一部分家居琐事,女人就不得不多放一些精力在工作,可是女人一工作起来总要出问题,投入的精力越多问题越大,同样的工作,女人似乎总比男人更容易感到压力。
D.H劳伦斯写过一个故事叫《母与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她得辛勤工作,并且要全力以赴。
当她通过敏锐的直觉,并且没有负多大责任时,工作使她振奋。
可她—旦认真着手工作,照他们所说的那样,处在一个真正负责的位置上,辛勤工作,并且全力以赴时,工作便把她弄得筋疲力尽。
她得全神贯注,神经高度紧张地对付它。
她不具有男人那样的战斗力。
一个男人可以鼓起他内心的男性本能来对付工作,而一个女人得靠勇气,而且只有靠她的勇气。
因为古老的夏娃本来与这样的工作毫无联系。
因而,责任心、注意力、精神负担使一个女人疲惫,尤其是在她并不为某人工作,是个部门主任的时候。
问题在于,当你见到一个拼命三郎似的职场女性,她用来拼命的斗志很少源自生计压力,而必然是有关职业理想,有关一个美好的未来,或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就这样,下班后,她还要不断给自己鼓劲,重复着精神催眠的功课:今天不错,明天会更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边和闺蜜们又炫耀又抱怨,拐弯抹角地寻找成就感。
而对男人来说,工作的意味就要简单得多: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工作,必须忍耐,必须继续。
当一份工作理想成为工作,它就不再是理想,而只是工作,充其量只是理想的工作,主干关键词还是工作。
工作,为了生存。
而女人依然是为了理想,无论职业理想还是家庭理想,总之是一个理想。
所以女的不倒霉谁倒霉?
普拉斯的死,本质说来压根和女性主义扯不上什么关系,事实上很多平凡的女性,都实现了集好母亲好妻子好职员于一身。
普拉斯的死结在于“完美",作为一个幼年自杀n次未遂的诗人,她有着太强烈的极端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都擅长预感。
当一件事,一个人,一段关系没有朝着她所预感的路线和平演变,她即视其为战争,遂采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极端办法来缓解内心的挣扎,或束手无策目光呆滞。
她要的不是“好”,她要的是“正确”,是“对”,她必是偏执的。
稍微出点岔子,就不“对”了,“对”的反面是错,而她简直不具备犯错的能力,她不知犯错为何物。
一个完美主义极端分子,别说当妈妈,她是连自己都搞不定的。
她不能接受虚伪和乏味,可是怎么可能呢?
怎么可能逃脱虚伪和乏味呢?
只要你活着。
光辉、欢愉、优秀……这些美好的词语,其实和它们的反义词,黑暗、哀伤、拙劣一样,都是短暂的瞬间,生活的99%是灰不溜丢的无聊乏味,想要鲜艳而饱和的高浓度纯粹,去天堂找找看吧?
可天堂是怎样一个世界,谁都不知道。
所以有时候想到顾城把谢烨捅死了这件事,真觉得顾城既自私又无耻。
诚然,他追求纯洁的童话世界,因为他走极端呀!
可是谢烨呢?
谢烨凭什么也要冒险呢?
因为爱情么,可是在死前的家信中,顾城明明撂狠话说谢烨在和某位陈先生搞婚外恋呀,那还谈什么爱情的力量?
既然爱情已经不再纯粹,就应该消亡了吧,真搞不懂顾城是什么逻辑,我很替谢烨郁闷。
唉,总之啊,诗人都是疯子,这话一点不假,想和诗人谈恋爱,最好选个三流诗人,三流诗人都是装疯卖傻,不仅没有危险系数,还很好笑呢。
早就从Syliva Plath的俱乐部里知道这部03年的新作是烂片。
虽然都是大明星的阵容Gwyneth Paltrow和最新的007 Daniel Craig. 终于还是因为对Syliva Plath的迷恋而买了原版碟来看。
喜欢Syliva Plath的人应该不是为她在创作高峰时期的自杀成功而吸引,更不是因为她与著名诗人Ted Hughes令人瞩目的婚姻而关注。
喜欢Sylvia Plath只能是喜欢她的诗。
诗中的伤痛,冷酷,美丽,与难以抵挡的魅力。
这部片子烂就烂在过于好莱坞情节化,而明星化的做法。
剧本编得很差。
情节上面片子从1956年Sylvia Plath结识Ted Hughes开始便为全片奠定了完全是爱情片的基调。
因此后面对Sylvia的年少经历,以及她坚韧不拔一心要出人头地的精神的忽略也就不足为奇。
Sylvia最著名的诗集“Arial”绝对是用自己的鲜血写成。
当她处于绝望之中,她的confessionalist的诗歌便也达到了顶峰。
片中除了表现Sylvia几次的向朋友,邻居求救外,并无描述她在1963年伦敦的酷寒中如何凌晨三四点起床写诗,六点开始照顾孩子,做日常家务,还要面临酷寒与对Ted Hughes的爱恨交织的心理折磨。
片中的她不过是个柔弱的怨妇。
尤其在处理她最后的形象时,绝对是败笔。
影片继续把她展示为涂上口红,化好眼线,卷起金发的好莱坞女星,真实中的Sylvia那时彻底的消瘦,憔悴,带着神经质的苍白。
选Gwyneth来演Sylvia绝对是一大败笔。
Gwyneth的形象过于优雅,柔美,Syliva Plath且不说她真人,她的诗歌中透露出的绝对是冷得刺目的光芒。
她外表坚毅,虽然她为自己坚硬外表下的脆弱空虚而极度恐慌,彷徨。
Gwyneth缺乏这种坚毅,好莱坞的女星中,只有Nicole Kidman才有那种刺人的光芒。
Gwyneth也没有演出Sylvia的神韵,她的动作举止完全是小女人搬的柔媚,可爱,而没有Sylvia日尔曼血统的大气,爽朗。
Daniel Craig倒确实有几分像Ted Hughes.也似乎演出了几分Ted Hughes的才气。
本人对Ted Hughes的研究不多,但感觉上还是导演过于侧重他与Sylvia的感情矛盾,Hughes对自然那份天才的诗性,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Syliva Plath的宽容,描述得不够。
但看完后,我还是忍不住流泪了许久。
影片最后提到Ted Hughes在Sylvia死后的三十五年后才终于打破沉默,发表了"Birthday Letters",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他对这段感情的态度。
几个月后,已是终生桂冠诗人的Ted Hughes便与世长辞。
对于这两个天才诗人的结合,外界的传言早已在Sylvia自杀时风风雨雨,随着Sylvia Plath自传体小说“The Bell Jar"和她的日记的出版,外界基本一致将Sylvia的死怪罪于Ted Hughes.而Ted Hughes在Sylvia的日记中描述他许多个人生活细节曝光后从未说过Syliva半句微言。
好莱坞的编剧偏好的生死恋情,看来在Sylvia与Ted Hughes之间倒是合适的。
只是现实恐怕更为深沉。
这两个天才在一起忍不住要针尖对麦芒,而Sylvia痛苦的过去,注定了她无法接受完美,因为她太渴望,当得到时,就如她一直恐慌的自己的空虚,她太害怕失去。
于是她宁愿选择自己破坏,她毁了自己的婚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诗篇。
看完影片后,我只有一种感觉,编剧和导演以及爱过、喜欢或者才开始爱希尔维亚(以下简称X)的人们都会或者已经开始恨特德* 休斯。
休斯(以下简称T)就是一混蛋,十足的恶棍!
喜爱拉斯的忠实的读者们跑到坟头上将T的名字给划掉,连电影都如此痛恨他,什么事情不是有起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据说T和人通奸并且把X的日记烧毁,连他整理X的诗歌也删除了不少,天啊,到底是什么缘故惹的T要将所有的证据所销毁,必然是一些不可告人的,隐秘的,不能为人所知的。
哎,他真的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啊!
他的第二人妻子把与他所生的女儿杀死,然后也和X一样的开煤气自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还要接二连三的去做,与X所生的儿子也是自杀,他的罪孽该有多深重哦,所以想买《苦涩的名声》来看一下,即使说上面诋毁X的不少,替T遮羞的也不少,可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事实是不能够所改变的,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是吗?
其实这也是我爱看传记的原因,了解别人所不知道的隐私,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不是吗?
看看影片中的X吧,美丽而脆弱,即使她是忧郁症又如何,你T不该陪伴她吗?
而恰恰是T的无情,带走了X的最后希望,当X和T激情后,X问T我们可以回去到乡下或者想去的地方,和我们的孩子好好的生活。
可是T的回答是,回不去了。
她-指T的情人已经怀孕了。
X既要照料孩子又要写作,还要忍受T的成名给她所带来的痛苦,可是T并不能理解她,或者说他压根就不想理解,他就是实足的花花公子。
得忧郁症的人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它,还受到别人的遗弃,这个别人还是自己的最爱。
想费雯丽也是如此的际遇,不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事实,不能够忍受,那些伴侣们当一方有难的时候,能真正帮助他走到最后的有几对呢,要不然报纸上要登出来呢,让人们去改变,让人们去学习呢,就因为这种人太少,就算他是名人,他也是个人呢。
所以说女人需要一个好的伴侣,这相当于后半段人生是走向死亡还是重生,没有情感和婚姻,这个女人不完整,可拥有了一个恶劣的伴侣那还不如单身的好,两难。
不少人说格温妮丝演的不好了,是个花瓶了,太呆板了什么的,我觉得还好了,一个忧郁症患者加一诗人本身就难以表现,你接触过真正的诗人,我没有,我也没看不出来什么不好。
是看剧情又不是去看她的表演,传记嘛,难道你还打算当情感大片来欣赏,说实话,前段那些诗歌我都不太理解,那些文字都不懂,我就是一伪文艺青年,没办法。
建议有兴趣的人看看X的半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写的真好。
其实一部电影很难以完整表达一个人的灵魂产生形成的轨迹和路途,连基本表达都狠难以做到。
所以这样一部电影注定难以言说这位女诗人灵魂中的那些找不到出口的毁灭力量。
她的过往,那些记忆中黑暗的源头,并未能通过光影而溯及。
这部电影若更名为西尔维娅情史之类或许更切题。
此外,男主角的扮演者太过帅气,一出场即以英俊而无情的姿态,那样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眼神,很难叫人信服“我如此爱她,而不知如何与她在一起”之类的说辞。
大概关于西尔维娅,我特别挑剔
很早就买了,买来的碟子上写个“瓶中美人”加上虚无飘渺的背景,还以为又是个“Possesion”类型的穿梭片,心想Paltrow怎么总好这口啊。
后来某日因为Daniel Craig的原因终于翻出来看了。
一看到女人因猜忌而狂躁我就有点看不下去(是不是受台湾电视剧的影响?
)。
后来了解了那段真实往事,不禁唏嘘啊。
我还是觉得普拉斯的性格很有缺陷,个人不太喜欢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事物也...说到沉陷于由崇拜和迷恋组成的狂爱中缺乏安全感、因猜忌而狂躁、把想要留住的人越推越远这样的桥段,是不是真的很classic呢,不幸的爱情也往往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啊
你欣赏他们的诗(或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和生活,这诗句成了多么骗人的转瞬即逝的武器。
但是它却有力地俘获了你,你是心甘情愿地被俘获,又心甘情愿地被屈辱。
流血不止或死于非命是命中注定。
诗人(或称之为艺术家)没有浪漫,就没有诗(或灵感,或激情,或作品,或生活的动力)也就没有诗人。
所以,诗人要浪漫地写诗,也要浪漫地去爱女人,新欢是新诗的底蕴。
诗人只好不断追寻新鲜的刺激、从一张床到另一张床,很自然把陈旧的爱踩在脚下。
而你,如果下定决心真要嫁给诗人(或艺术家)。
你便要如承受欢乐一般地也能承受诗人的本质可能带给你的苦难,漫长的动荡不安的生活,结果终是背叛。
诗人(或艺术家)的爱是没有永恒的,女人就像是不断轮回的四季。
苏格拉底的哲学定义是“死亡的准备”。
哲学也是黑色的了。
爱的时候,可以说宁可为爱去死;但冷漠了下来呢?
当情感被疏离着,你会心甘情愿为一个已经不再爱的人去死吗?
sylvia是爱着的。
Paltrow把人家的气质都给毁了
生硬
被导演和编剧毁掉的好题材
她最大的弱点就是太爱男人,这也是很多女人的弱点。
執著的女人
吹着诗 喝着酒 抱倒在沙发上 这样的日子太美了
太太太太文艺了,sylvia,只在英文诗歌中有那么一点点接触就找电影看,哎.看来我的电影预判能力有待提高
他不能离开她...于她而言是那最后一击...背叛在两个人的关系中...许是最致命的...尤其对那样敏感的人...
普拉斯
不能爱上诗人
女人啊'''''有才又太敏感'''坚强又脆弱
Blackness and silence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
半年以来哭得最猛的三次。写日记,第一次。读索德格朗诗集,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三次。
普拉斯值得更好的传记电影
别人的痛苦才应该是你的创作源泉啊
作为传记类型的电影,关于人物的一生也是按照普通叙事方式进行。没什么特别多亮点,关于性方面的处理倒有点意思
婚姻剥夺了女人自由行动的能力,但对丈夫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嘛。
我们甚至不是两个人,即使在我们相遇之前,我们就已经是分开的两半,各自行动着,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对方的身体的形状留下的大洞改天找她的诗来读
无法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