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得小時候的你,聽不聽爸媽的話嗎?
你是那種完全聽從師長命令的孩子嗎?
還是那種總是被視為亂源又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無論你是哪一種孩子,你後悔當初的決定嗎?
或者,你滿意現在的自己嗎?
本片的角色設定很簡單,但卻囊括了最常見的三類人一種是完全聽命於父母,完全沒有自己主見的Terry;一種是成績不好,但卻很有繪畫天份的國彬;一種是家裡經濟狀況不佳,但非常講義氣的文福。
東方的教育文化似乎都非常的相似,所以這部片開始沒多久後,我就像是重新回到了10多年前那個只知道讀書的我。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著一種觀念:唸書,才能出人頭地。
我不會去否認這個觀念,但我想說:這只是其中一種出人頭地的方法,而且是最簡單的方法。
我當然也是被這種觀念灌輸長大的孩子,但讀書讀到現在,如果你問我:你出人頭地了嗎?
我會答:當然還沒,而且我並不覺得自己會有那麼一天。
你再問我,讀書讀了那麼久,你滿意你現在的生活嗎?
我會答:我不是不滿意,但我不喜歡!
小時候,我是那種師長都喜歡的乖寶寶:因為我很聽話我也厭惡那些總是違規的同學,心裡總想著:難道你就不能好好聽話嗎?
遵循命令是那麼的簡單,但真正難的其實是造反。
我從來沒有造反過,無論是小事還是大事,因為我找不到理由造反:我覺得師長說的話一定都是對的,爸媽說的話也絕對不會錯,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聽話、遵守紀律。
就這麼過了20年,這20年來我沒有想過要違抗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從來沒試過、也從來沒想過:光是在腦海中模擬一句違抗父母的對話就足以讓我的心跳加速、冷汗直流於是,就這麼平順的過來了,教出了一個很聽命令的孩子:這就是東方教育所謂「成功」的產物。
/而就在你已經習慣20年來只需聽從命令的生活時,突然要你為自己的未來做些決定的時候,你會驚覺:腦袋裝的三角函數、化學計算式、物理定理全都一點用也沒有,這些知識無法幫你決定未來、也無法給你一點意見以為自己通過各種「邁向成功」的考試就會有明亮的未來,在這一瞬間全然破滅你只不過是一個會背一點計算式的普通人類而已,沒有自己的想法、創意、主見,在這個社會上處處可見,沒什麼特別的這就是東方教育,在師長眼下看似極為「成功」的產物,其實說到底也只不過是個只會讀書的平凡人類而已:空空的軀殼裝著滿溢的知識片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是:Terry和文福被綁架後嘗試脫逃,眼前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筆直且好走的路,另一條是沒有人走過的崎嶇道路文福見著便說:「這條路太直了,很容易被抓。
我們走另外一條!
」Terry:「這條路?
這條路從來沒有人走過,會不會有危險?
」文福:「什麼事情我們因為怕有危險,而不去嘗試,最後就是死路一條。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是走那種筆直又好走的路吧,所以不必思考,只管往前走就好。
而無論是東方教育、師長、父母也總是將我們推向那種筆直、看似通往康莊大道的明亮道路我們乖乖聽命、行事;可現在,我多希望自己曾經走上其中一條沒人走過的小岔路,這樣的話,我會不會多一些主見、會不會多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突然很好奇當初那些總是造反的孩子現在都在做著什麼事?
他們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乖乖聽師長的話呢?
他們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好好背三角函數的公式?
他們會不會跟我一樣煩惱著未來呢?
我真希望聽到的答案是:會!
這樣我就能繼續說服自己,「聽話」並沒有錯。
最後我想說:我從來不否認教育的重要性,但到底該怎麼教、該建立什麼樣的觀念或許是我們都無法輕易解決的難題,也將會是永遠爭吵不休的議題。
而我想說:讓孩子愛上學習而非逼迫式學習,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
我所接受的教育曾經讓我厭惡閱讀,直到我自動自發的翻閱起一些被視為無關緊要的課外讀物後,我開始愛上閱讀、語言程度也突飛猛進:這不就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嗎?
為什麼我所接受的教育反而讓我對這些極具親和力的事物感到如此厭惡呢?
我們口中的「教育」,究竟是何物?
又代表著什麼?
也許是身為大人的我們都該好好問問自己的問題。
一万个父母有一万个爱孩子的方法,但父母所谓的“爱孩子”真的是孩子可以接受的吗?
是不是有的爱不但没有促进孩子的成长,反而一步步把孩子逼上绝望的深渊?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在嬉笑怒骂中反映出孩子的心声,是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观看的一部经典之作。
三个读书不好的孩子——文福、国彬、Terry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接受着不同家庭教育,但他们都在同一个班上——EM3班。
非常有必要介绍一下这部影片中反映出的新加坡的分班,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就会依据学业表现,将学生分别安排到EM1、EM2、EM3三个等级的班级之中。
被分到EM3等级里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极差,被认为是最没有出息、最没有前途的孩子。
文福生于一个父母对其放任自流的家庭,他的妈妈忙于开大排档赚钱,不但不关注文福的学习,还经常让他忙着照顾弟弟、招呼客人。
所以,虽然他很聪明,但是学习依然很不好。
国彬的妈妈吃够了没有文凭的苦,不想再让孩子吃像自己一样的亏,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国彬的爸爸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由于工作忙碌,根本无法顾及国彬的学习。
在这种丧偶式家庭教育中,国彬的妈妈对国彬采用了极其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考不好就要打。
至于国彬的特长——画画却视而不见。
这种苦海无边的学习生活令国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以至于差点跳楼自杀。
Terry的过着生活富足的少爷般的生活,衣食住行全都被妈妈安排地妥妥的,妈妈对他和姐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上哪儿去找这么负责人的妈妈?
”妈妈虽然对Terry充满溺爱,但却也十分强势,她努力把Terry打造成乖乖听妈妈话的孩子。
长此以往的后果,就是Terry连自己冲咖啡都不会,好人坏人也分不清,只知道乖乖听话。
三个孩子的人生转折点在新来的班主任李老师出现之后。
李老师在EM3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孩子们提出了很多疑问:老师也是教的不好才来教我们的吧?
老师也是数学不好才来教我们的吧?
李老师耐心地听完大家的提问,告诉大家自己也是数学不好的孩子,但自己尝试走近数学、了解数学,跟数学做朋友,最终战胜了数学。
李老师还告诉孩子们,大家不是被数学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
孩子们从李老师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又激励着孩子们进步。
文福把李老师的话记在心上,跟数学交上了朋友,数学突飞猛进。
国彬的妈妈也终于意识到国彬并不是在数学方面不努力,而是国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学习数学。
对于国彬而言最重要的是,他的绘画才能终于得到了认可,很有留学深造的可能。
Terry在要听妈妈的话和不要听妈妈的话的内心煎熬中,也终于意识到自身问题所在,变得越来越有主见,捐献骨髓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一万个父母有一万种爱孩子的方法,但唯有建立在对孩子完全信任基础之上的爱,才是孩子最有可能接受的爱,也是真正能够加强亲子沟通、促进孩子成长的爱。
恐怖片即视感小孩不笨1的三个典型:一个是听话到没有主见,遇到危险时连匪徒的话都想好好听,连自己都想不到要救的小孩;一个是每天被强迫做不擅长的题目,天天受体罚没办法发展绘画天赋,对生活无望到直接想去跳楼的小孩;一个是有义气,也有潜力, 但父母放任自流,全靠遇上一个好老师引导成为努力学习的小孩。
小孩不笨2的两个家庭典型:一个家庭有一个只会家暴的单亲爸爸和15岁喜欢武术却完全没有机会有什么爱好的青春期少年,一个家庭有一对非常忙碌的父母,根本没有时间与自己两个孩子交流,小儿子在上小学,为了凑足买父亲来看他演出的一个小时费用去偷了钱,大儿子上中学,父母只关注成绩从不关心他的想法,缺少正常的沟通,在学校被当众体罚后受小偷团伙的兄弟情哄骗偷了东西,被人捉到后又为了交所谓的封口费做了更严重的事。
恐怖片里的恐怖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这里的恐怖却是有缘有故的,这些孩子的周围都是人,也都有亲朋好友,却个个对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可怕的事熟视无睹,使得很多问题进一步激化,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知道可怕的事会发生,却仍然助力推了一把,岂不是比恐怖片更恐怖么。
成人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已经到了连自己的亲生子女都保护不了了。
实在是悲哀。
看来自己的品味还是可以的。
在一大堆杂七杂八的电视中间,在翻频道的零点零一秒的时间里就迅速判断这个电影貌似有看头,停止了遥控器的翻动。
随后又在三秒的时间内判定这个电影很好看,于是彻底把遥控器扔到一边,开始看电影。
谁说这个电影是儿童片呢?
我是没看出来这个电影是个常见的儿童片。
我觉得根本就是个介绍新加坡现实的电影但是听说新加坡是高压政治,我不知道那里的言论自由如何,这种以儿童片的形式来叙述新加坡现实的手法,还是蛮有创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的儿童片能卖座的原因吧——分明就是在说新加坡人的现实生活。
里面有很多超搞笑的话,比如小孩A问小孩B说,如果他们往树林里来怎么办?
小孩B说,你不知道么?
新加坡人从来都不会走捷径的。
于是绑匪A说往那边追,绑匪B说,你看那条路那么直,一看就看到不是超这里跑得啦,明明这里有shortcut嘛!
哈哈,我狂笑,因为小孩们忘记了其实绑匪B是大陆人!
还有比较喜欢看的是新加坡人的风土人情。
尤其是里面的人说的话,英文、普通话和客家话(又或者粤语?
不懂)满天飞。
速度超快,而且互相夹杂,而且哪种话都谈不上标准里面的有钱的Terry一家,都是叫英文名的,但其实他们是老字号的肉干店,应该是比较本土化的家庭才对。
但是他们家里平时都用英文而且家人之间也用。
(不过使唤菲律宾女佣必须要用英文,这也算是锻炼英文的一种形式吧)但是文福一家,他老爸,可以分明发现英文不太行,在广告公司里那个猴子状总监新加坡的英文可以速度超快满天飞,但是轮到他老爸,总是说着说着表达复杂意思就要开始用普通话,而且他们一家都是用中文名字,家里也从来不说英文。
说起肉干,肉干的确是新加坡的好吃(比如美珍香),每每新加坡同事出差,必然是肉干或芒果干
1、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文法和语音很标准,但是内容很空洞,充其量不过是一本字典。
2、在新加坡是很难钓到鱼的,因为新加坡的鱼和新加坡的人一样,死都不开口。
3、我不想一辈子被人看不起,我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4、我想试试她所说的,不要怕它,要跟它做朋友,然后把它的底摸得清清楚楚,就可以打败它。
5、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它的解决办法,用自杀来解决问题是最愚蠢的和行不通的。
6、希望你们继续保持新加坡人的看家本领,乖乖听话,不要乱来。
7、以后你要绑有钱人家的孩子最好连他的女佣也一块儿绑,这样我就不用麻烦了。
8、绑票在新加坡最高的刑罚是什么?
死刑。
死刑?
不可能的,我来新加坡的时候,飞机上说贩毒是死刑,没有说绑票也是死刑啊。
飞机没有跟你说,是飞机的错,我会跟飞机讲的。
9、一个人如果因为懒惰,没有把自己最好的潜能发挥出来,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10、我爸爸讲话大声又不准,所以打不过台湾肉干王,国彬的爸爸就很厉害。
用的也是李老师那一招,先和市场做朋友,然后接近它,研究它,最后把市场各地摸得清清楚楚,结果,一出手,我们年轻人都疯了,因为他懂得把猪肉干包装成,口香糖。
摸清它,然后打败它。
《小孩不笨》共有三部,没记错的话,我看第一部应该是在初二的一次语文读后感写作课上,那天,老师说要给我们播放一部电影,心想,哇!
电影!
开始的时候很开心,觉得很搞笑,因着情节,也因着熟悉而搞笑的语言。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激情”被触动了,看着越来越催泪的故事,我不自主地留下了泪水。
现在回忆起来,可谓是哭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却是无声地流泪,剧中的三个小孩的遭遇也许过于戏剧化,然而其背后想要表现的那些青春期的困扰却是你我或多或少经历过的,如今回忆起来,那时候所认为的绝对,而今却只剩下只有淡淡的印象和一丝的懊悔。
这部电影用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展示了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可谓是非常“接地气”,看到国彬因为辜负了妈妈的期望而产生了跳楼的极端念头,这令我想起了当年同样冲动无知的我,同样年少的我们,同样地轻易冲动,同样地自以为是,然而那是我只是言语冲撞,幸而都走过来了,回忆以来,那些风风雨雨都成为美好童年的小插曲,走过,便不会再有,想想也是唯一的,的确值得珍惜呀。
至于家庭关系,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的经历就真的是十分平常了,我的母亲没有国彬的母亲那样急切地望女成凤,也不如Terry的母亲那样面面俱到地引导我的成长,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涉及原则的问题绝不妥协,然而又饱含着母爱,时时刻刻为我们着想。
而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对个人的成长的确有影像。
阿福生活在一个特殊家庭,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母亲一个人通过开小店正确微薄的利润来养活他们,也许是因为将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阿福很懂事,主动帮衬自家小店,端茶倒水,洗碗扫地,照顾弟妹的时候还能抽出时间钻研数学题,同时也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母亲,而这也使他成为三个小孩中最希望脱离EM3的一个。
梳理好阿福的情况,我发现,至少,小学时代的后半段,我就是另一个阿福。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务农,为争取生活来源每天辛勤地劳动着。
我在这样的环境成长着,然而小学时代的前半段而今对我来说就像是梦一样,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气来当年的我居然可以是这个样子的:逃课,不交作业,成绩倒数,“小混混”,现今回忆起来我可以笑称自己是年少轻狂,细细探究,又觉得自己是因着意志不坚定,加家中管教不严的缘故。
幸而疯狂也只是一段时间,忘记是什么突变,后来的我,突然地认真努力,努力过后的收获让我尝到了甜头,渐渐,我便是另一个阿福。
同样地,认真的人生收获许多,比如,看见了爱,看见了时间,看见了自己的价值。
同样是艰苦的环境,却出现了前后截然不同的我,我想,固然,环境的影响很重要,而个人的主观努力也是同样不可忽视的。
而谈及家庭教育,片中最让人关注的便是Terry的妈妈,她对子女的教育采取的是一种事事关照,样样俱到的形式,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
Terry的姐姐,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监管”下变得叛逆,对母亲的所有要求都表现出反对,甚至将这种负面的情绪带入学校,变得“无法无天”,而乖乖仔Terry呢?
,他成为了一个什么都听妈妈的,认为妈妈的话是绝对对的“废物”,最能表现这一点的便是片中的经典桥段,一个EM1的学生和其妈妈在与国彬争执跌倒受伤,目睹这一切的Terry本向国彬保证会做证,而但他的妈妈出现是,他便马上地改变了说法,令国彬失望,Terry到最后也一直阐述着,“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这一观点。
这个说法则直接地凸显了Terry对母亲强烈的依赖心理,以致到后来当他被绑时出现要绑匪给他涂面包吃的“可笑”要求。
凭心而论,Terry的妈妈这种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周到的管理现实中也很平常,而这种教育方式的背后则凸显着对孩子内心真正所想的忽略,这也正是当下社会出现很多父母感叹自己付出甚多,而子女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的原因之一了。
国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极端,虽然在心态上他们恨铁不成钢,然而也就是因为他们太过在意他们所希望的,忽略了国彬自己的特长。
国彬的画很好,然而一直被父母老师,同学认为是无所事事之作。
国彬妈妈甚至道听途说,“孩子要打才有效果”之类的,看着国彬不争气,狠心地打他,而国彬为避免妈妈打他,甚至通过改分数,作弊等手段蒙混过关,最后“走投无路”,选择跳楼,还好未酿成大错。
国彬的母亲在大病一场后幡然醒悟,决定正视国彬的特长,最终国彬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得以使自己学有所用,做自己最喜爱的事,也算得上是一个好的结局。
还有一点就是教育制度的问题,片中的情况是: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三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
这其实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实行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到底有没有用,历来是人们争论的问题。
我从小到大所读的学校,都没有实行精英教育,而我在这种环境下活得自在,充分地享受着人人平等的权利。
在不否认精英教育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前提下,我认为它会时时宣示着差距,间接地给较差的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然而实际怎样,我没有经历过,也不可做过多的评论。
最后谈谈影片的名字,《小孩不笨》。
这样一部似乎拍给小孩子看的电影,其实也是拍给大人看的,因为小孩子便是明天的大人,大人们也有曾经的童年时代,看似天差地壤的两个视觉其实有着很好的结合点。
我想,导演想要通过这部聚集着嬉笑怒骂的生活化的电影告诉我们,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小,行为幼稚。
可是,如果大人们给他们 机会,平等地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小孩子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同时我也看到,虽然父母对孩子百般地限制,可是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的,谈判胜于开火,一旦静下来好好交谈,也可以做到像影片最后最后那三个小孩一样,虽然还是很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可是心里也知道他们是为我们好的。
与父母各让一步,大家皆大欢喜。
2002新加坡喜剧片《小孩不笨1》,又名《憨仔鬼精灵》,豆瓣评分8.0,时光网评分7.8,IMDb评分7.2。
之前不知道这个新加坡IP,《小孩不笨3》引进国内上映才让我关注到这个IP。
第一部网上很难找,难免找到低分辨率的AVI版凑合看。
我看的是无字幕版,新加坡原配音,由于新加坡各种语言混搭,又是国语,又是方言,又是英语,理解起来很吃力,勉强看完全片。
由于只能听懂国语又没有中文字幕,所以影片味道大打折扣,完全没感受到豆瓣8.0这么好看。
影片的主题是子女教育和家校教育,有些像印度《起跑线》的主题,探讨了成绩好坏与健康成长的关系,还包括望子成龙焦虑的家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内核。
影片故事虽然发生在新加坡,但是和中国的教育现状非常相似。
片中很多演员的表演很做作,表演痕迹很重,最亮眼的是胖男孩的胖妈妈,不仅白胖外形很好笑,而且一口新加坡味道的英语每每听到都会引发笑点,这让我想到了印度电影中常见的咖喱味英语。
本片有中国大陆引进海报,但是却查不到国内上映时间。
而且国内片名为《憨仔鬼精灵》,这很奇怪,国内片名是不能出现“鬼”字的。
所以搞不懂本片究竟是否引进过国内上映。
2006年,续集《小孩不笨2》上映。
2024年,第三部《小孩不笨3》引进国内上映。
故事很平淡,但是很真实,看着很舒服很流畅。
看完点电影,总是习惯去梳理一下故事的大致过程。
故事里面的三个小主角Terry,国彬和文福,他们都来自不一样的家庭背景,Terry 是来自一个富商的家庭,他享受到了各种最好的东西;国彬 来自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还过得去,但是就是要不断奋斗才可以保障自己以及后代的物质生活;文福 来自一个比较艰苦的家庭,从小就要独立。
其实不管是来自怎么样的家庭,小孩最终的最终还是要学会独立自强,被灌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真正意味着长大。
每个社会阶层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关爱自己的孩子,就是爱的方式可能不一样,这期中的区别就无非是对错的问题了,过分溺爱过分要求缺少关爱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里面提及的一个教育观点,其实这也是我们国家中国的一种教育观点啦,就是唯有读书高,这种态度其实我自己是不太认同的,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这种观点很容易被扭曲,读书就是成绩好,成绩好就代表一切,成绩好就代表将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这其实是不一定的,但是要告诫大家的是读书就是要把书读活,千万不要读死书,这是最最恐怖的事情。
Terry说他最喜欢的是看到你帮我,然后我帮你,这样帮来帮去他觉得很温暖,我也是这样觉得的。
我觉得社会上这种风气少了,真希望这种东西像空气一样萦绕在我们的身边,呼着温暖的空气,哇,好舒服啊。
还有一个点啊,人真的是需要被称赞的,或许已经被你遗忘的某一个微笑已经对一个你不认识的陌生人产生了影响,只是这些你都不知道而已,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小小的称赞或许就真的是改变了人的一生了。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故事里面弘扬了好多正确的价值观,有空就看看吧
这部影片真的非常好,开始时笑点满满,到后来文福因为老师家长教育要跳楼时真的要哭出来了,还好警察突然出来了。
后来那两个人绑架小孩,文福用自己惊人的画技来帮助警方调查案件,才让我们知道,小孩真的不笨。
三个小孩到最后,都有了不同的改变,国斌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文福绘画的技术终于被发掘,Treey开始不再盲目听家长的话,有了自己的主见。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3月份的东南亚之行中,新加坡作为最后一站,也是返回澳洲的地方,最初对新加坡的印象始于当年的新剧, 这次出发前,还是照例找来反应当地的影片来看这部夹杂着闽南话,华语,英语热热闹闹的影片中,一个简单的故事结构,串联起新加坡人独特的文化气质政府新加坡政府其实也是一党制,政府廉洁,在影片中,政府对于广大的新加坡华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大家长,纪律严明,不许做很多事情,~但是又一面在完善的制度下,悉心的爱护着子民对于新加坡人像鱼儿的比喻,不会complain,而又在快速的变活的经济局势中,站稳一席之地,区区岛国,真的不易教育这是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华人对教育的投入是不惜代价的同时对教育的理解却又是有失偏颇的,老外注重social life的培养, 而我们的孩子严谨的像部机器剧中3位小朋友的喜怒哀乐,无不是对华人社区的辛酸嘲讽都是为孩子好,我们应该如何去权衡,我一直在想,早晚有一天,我也会有自己的孩子,诚惶诚恐,我把他们带到这个冰冷的世界我该如何让他们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该去如何引导他们走向真理,走向简单,走向成人的纯真,诚惶诚恐新加坡英语最后写下这个 觉得真的是有趣, 又想起老友mike ,当年我们同在香港实习的时候,给我们从新加坡带来的肉干物是人非,2002年美国经济差点被911拖垮2009年 我将整理背包,去东南亚寻找back up ,像影片中,新加坡人一样发发牢骚,继续努力工作,自嘲下全球经济会好起来的
新加坡英语好怪异,不过片子很好小孩不笨,只是教育方式和方向不对新老师就做得很好(1:40:00)
看太早了记不清了,就记住差生没人权这种事了。虽然我对自己所处的应试教育体系没什么恶感,但作为当时的利益相关人员,果然其实也看不出什么别的了。
标准的主旋律喜剧
雖然是說新加波的教育但填鴨式其實香港也是
以前高中时在学校看的。现在再看的话也许会有与之前不一样的想法,不过懒得再看了。
受了那么多委屈但是還是被冤枉
"You don't know how lucky you are, having such a responsible mother!"
新加坡的片子总是温情多多
我记得挺好看的。
1
是不是要看电视剧板
新加坡英语要人命不过文福很帅
BEC老师推荐的,新加坡的电影看着好笑,有些画面还是蛮有意思的。
lol
没有第二集好看啦。
贴近群众
新加坡英语好怪。
难得看到新加坡电影,可惜很单纯。
很好的教育片
food court,怕被晒到修的长廊,maid, Singlish, 太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