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忍把此片归为烂片。
期待了几个月,结果竟然如此不堪。
对于澳洲历史,我怎么也想不起该国还跟鬼子二战时交过手。
专门请教了土著。
该斯说打小就知道日本人不是好birds。
感觉这地界儿广袤无垠,地广人稀,人民自给自足,放放羊,潜潜水,冲冲浪,采采菊花,悠然见蓝山,过着陶渊明般的腐败生活。
估计是得到了共鸣,我国政府觉得电影中给倪洪鬼子的近景都是极其猥琐的脸,引进的时候专门美化了名字,“澳洲乱世情”。
我最不待见这种程式化的翻译,人家好好的名字,愣是给弄的恶俗难耐,动不动什么这百分百,那百分百,什么“。。
爱恋”,什么“绝世。。。
”万恶的翻译啊毁了多少片子。
此片本想展示黑,黄,白,棕这些人们是在一起多么的其乐融融,小黑孩代表土著和欧洲的后裔,赶牛人是新移民,当然妮可是英国贵族,那个King Gorge吓着我了,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华丽丽的臀部。
有很多中国元素,灯笼,旗袍,汉字,中国厨子宋星。
他的名字也挺可乐,Sing Song.估计导演是想结合本片主题歌Over the Rainbow.妮可的旗袍让人无奈了,谁给设计的,胸口挖个大洞,下面还是鱼尾。
不适合啊不适合。
整个故事有点虎头蛇尾,爱情显得很突兀,中间的剧情转折也莫名其妙。
本来其乐融融的一家,小黑孩忽然要去walkabout了,所以赶牛人也忽然觉得自己这辈子不能就这么交代了,转身就离开了女人。
妮可撕心裂肺,但不动声色,黯自看他背影,说了句特俗的话,走了就别回来。
男人连头都没回。
妈的,看到这我又骂人了。
妮可的表演还是老一套,但同样是战争爱情题材,同样是妮可,“冷山”就可以把战争与和平,爱情与现实,等待与倔强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就差远了,不能怪导演,澳洲历史就那么点儿。
值得肯定的是她的英国皇家音。
男主角应该是纯澳洲人,口音很重。
bloody这bloody那, mate你mate我,crikey,哈哈。
想说算了,就当是一部风景片来欣赏,可是看来看去除了几只袋鼠蹦跶,我喜欢的考拉都没见着。
自然景观嘛,全是拙劣的电脑特技。
那群牛冲向悬崖的一幕,假的太厉害,让我想起了马达加斯加。
当然也有好的,男主角还算养眼,虽然导演给的眼神放电大特写太过矫情。
一流的背景,一流的音乐,一流的演员,二流的故事。
断断续续总算把想要交待的事情讲完,欲大气却无张力。
通常情況下,去Hoyts買一包大包的爆米花+可樂Bundle,足夠讓你看完一整部電影。
9點鐘進了電影院坐下,開始廣告,大概9點半開始電影OK,大概10點半左右的時候,我覺得電影快完了,兩個長腿的主角英姿颯爽的趕著數百牲口上了船,恩,我拍了拍身上的爆米花碎屑,大概電影要完了,我的爆米花也快吃完了。
結果沒想到接著,故事又開始發展了,一個幾乎不能叫床戲的床戲,接下來是男女主角的分別。
我姑且稱之為生離。
然後我一邊尋思著反派男主角怎么這么面熟,繼續看。
到了已經11點15分的時候,小孩大概又被抓了,這個算是生離2然後講到珍珠港的時候,我的爆米花,盒子里的,身上的,座位上的早已經連碎屑都被我吃完了,我就差撿地上的了。
沒爆米花看電影已經不那么習慣了。
結果劇情還在繼續。
然後男主角以為女主角死了,又去救小孩,救了小孩,這個死別已經算完了,結果女主角又沒死。
又團員了,準備走人了,結果反派男主角又開始拿槍要射擊了。
然後被土著扎死了。
在我大概第5次準備走人的時候,約莫12點的時候,電影終於完了。
一看表,這個電影2個半小時。
如果出VCD的話,就跟當年勇敢的心一樣,是三碟裝了。
今天是星期2,澳洲也是半價電影票,看完后,我幾個感想1.原來反派男主角是《300》里那個眼睛受傷回去報信的小帥哥。
2.男女主角的腿都他媽好長啊·····3.那個酒鬼會計為什麽被那么多牛踩了后還沒成肉泥,還居然能說話,身上的口琴居然沒被慘成鞋拔子,那個混血土著小孩最後又沒中彈,為什麽要閉眼睛跟掛了一樣,這不裝逼嗎?
4.整個片子里,就1個土著人,一個島上的日本鬼子,數數也大概就5-7個。
5.作為半價電影,這個電影真划算,在電影院里我覺得這簡直是個連續劇,并非只是時間的問題,而是他那個劇情起伏有點過大了。
我還沒說完呢,有人說什麽場景是“令人窒息的美麗“,我怎么看了后覺得隨便一個西部片的場景都跟這個片子差不多,沒見到有多美麗。
有人說,這個片子肩負著挽救澳洲旅遊業的使命,我怎么就沒看出來這裡有任何一點讓我覺得這是澳大利亞的感覺呢?
那種能刺痛皮膚的全球皮膚癌第一發病率的陽光以及那離地面非常近的白雲也沒體現出來,當然,除了小帥哥和金剛狼偶爾,記住,是偶爾,說出的澳洲口音讓我覺得這是澳大利亞可以排除。
因為,那個年代,澳洲的口音還沒形成啊,因該還都是英國口音才對吧。
算我無知,雞蛋里挑骨頭。
走出來,身邊幾個Aussie說:It‘s not THE whole Australia,it’s just a tiny peek····
这部电影下了有段时间,一直放在硬盘里。
下午得空看了。
看完立刻删除。
如果没有《燃情岁月》,如果没有《末代独裁》,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如果没有。。。
或许我还能给个四星。
但是整个影片的内容相当薄弱,有位童鞋说有史诗的架子,无史诗的内容,对此我相当同意。
影片中包括的元素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何为“遗留的一代”?
指混血的土著吗?
还是指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子民?
我也很难想象澳大利亚现在都是土著人的后代。
从一开始的商业竞争到后面的战争,中间穿插着一些土著人具有神秘力量的暗示,以及爱情,种族,人性等等等等。
如果导演想像《燃情岁月》那样表示一个人史诗般的一生,那么中间穿插着的神秘力量又为何?
是歌颂女人的毅力吗?
看看也不像。
爱情?
或许。
战争或者政治?
但仅仅拿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说是否太显薄弱?
从头到尾,我感觉导演要歌颂的就是那种神秘的贴合自然的歌声。
又不想拍成部悬疑恐怖片,故给了它个牛气冲天的名字《澳大利亚》。
即便如此,又有必要劳师动众耗费巨大物资把战争都扯进来吗?
似乎现在一扯上战争就能获个什么奖似的。
但是从去年的奥斯卡来看,怎么着,导演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总之,此片除了尼克十分养眼的身材之外,无一可取之处。
实在失败!
啥叫史诗片儿啊,看看本片就知道了。
有气势恢弘的战争,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有感人至深的亲情,还有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飘”就是这类片子永远无法逾越的经典。
以上元素在这部长达165分钟的史诗大片中无所不包,您爱看哪个看哪个。
这部片子其实每一点都做得还不赖,可是连起来看的话,节奏稍显拖拉,而且主题不是很明确。
从片头和片尾来看,似乎是想写土著,写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写“被偷走的一代”,写种族歧视,片中不时穿插的纳拉的自白也说明了这一点。
可是到了男女主人公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时候,就胜却人间无数了,没办法,总要有爱情的嘛,何况男女主角那么大牌。
也就是说,本应该作为点缀的爱情戏夺走了本应是本片主旨的种族问题的光芒,这大大削弱了本片的史诗程度,使本片沦为了非常精美的花瓶,虽然炫目却无法直达人心。
当然,中文译名也说明了本片的卖点是爱情。
影片里有一个细节让我挺在意的,就是最后去传教岛救小孩儿的那段。
去救的人是牛佬,他的黑人兄弟,传教士,酒吧老板,三个白人一个黑人。
最后当然要按照编剧的安排牺牲个把人,用脚趾也猜到了是黑人挂了。
想想以往看的电影里,似乎这种情节也不算少,反正我印象当中是没看过白人牺牲救黑人的片子。
你可以理解成是想突出黑人的牺牲精神,不过我更愿意相信,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白人骨子里还是歧视有色人种的,所以编剧永远是写黑人牺牲,白人做英雄。
片尾还出来了可笑的字幕,还总理道歉,道歉之后呢?
字幕没写,事实是澳大利亚政府拒绝赔偿,赔点儿钱都不乐意,您还能指望白人能怎样平等对待有色人种?
(芷宁协约2009年2月18日)一部被寄予厚望来势汹汹的影片,一旦有或马失前蹄或语焉不详或缺乏梳理的“毛病”,就很容易遭遇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何况其明星效应下的男女主角的表演并无多少突破之处,导演的七年之痒还貌似“痒”出了技能不足的嫌疑,于是,在北美好片云集的岁末年初上映的由澳大利亚人倾情打造的《澳大利亚(Australia)》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欠佳典型”,自上映之日起,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几乎和之前的期待成正比。
本想略过该片不谈,于是晃了些时日,不过,或许因最近一不留神地也跌进了被骂的行列(小女子何德何能啊),不由得同情起为此片热诚劳心了很久的导演巴兹·鲁尔曼。
但是,同情归同情,不足之处还是不能忽略的,虽然此君有为家乡打造一部鸿篇巨制的拳拳之心,也在片中显露出了欲包罗该国万象的野心——历史、殖民、爱情、阴谋、战争、罪恶、种族、生存、自然、蛮荒、文明,甚至包括移民政策等等,但想法太多,难免顾此失彼,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还很可能造成既努力错了方向又没踏在点上的结局。
如此看来,具有不俗舞台艺术感和审美品位的鲁尔曼似乎更适合制造类似于01年《红磨坊》那样瑰丽多姿的眩目歌舞片,一旦船头掉得幅度太大,反而容易倾覆,即便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也可能水土不服。
然而,如果说视觉效果是鲁尔曼的强项的话,那么该片的最终呈现连这点也丢了几分,虽然片中不少镜头画面色彩丰富,精美浓烈,但总给人虚拟之感,一些技术层面不高的电脑特效,部分虚拟场景还隐约露出后期合成的痕迹,实在不由得为那花出去的一亿四千万美元感到冤。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鲁尔曼的老婆、美术指导凯瑟琳·马丁为该片所做的服装造型,其中妮可·基德曼的那款改良中式旗炮,红色曳地鱼尾长裙和头戴白色栀子花的造型十分抢眼,既显精致典雅又表随性自然,以服装提点了那场戏中妮可所饰英国贵妇兼澳洲寡妇萨拉所应具有的特质,而那款有点暧昧的贴身红色也仿佛暗示着情感高潮的来临。
把该片宣传为澳洲版的《乱世佳人》,实在是个馊主意,因为诚然影片有向昔日经典《乱世佳人》、《走出非洲》等片致敬的意思,但这一不当比拟却坑苦了它,仿佛被诱哄进了一个注定挨骂的陷阱——此“噱头”不仅转移了公众的关注点,还令影片较薄弱的情感戏分被过分聚焦,反而凸显其空洞与单薄,更使这个种族混杂国度里其他人性故事的呈现显得潦草而尴尬——既没足够的整合梳理,却有一箩筐的“史诗”诉求,还没个绝对中心引领,难免令影片呈现出混乱而杂糅之气。
凭心而论,该片所营造的爱情戏,尚不及很多西方言情小说的桥段,貌似编导们的兴奋点太多,没法集中精力编织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于是情节设置呈现出简单而俗套的一面,而男女主角的性格似乎也被固化,在每个需要心绪转换的地方又显得过于直接。
而就整体而言,爱情似乎又是个招摇的幌子和想抓人眼球的借口,于是,这两个相互吸引的成年男女似乎沦为了混血土著小孩纳拉的“陪练”,而全片以小孩之口述说的旁白更强化了这种倾向。
按理说,如果爱情戏不够新鲜,那么还不如放手去打磨土著小孩的奇特身世和坎坷际遇,去碰撞出另一个更为博大的情怀,然而,编导们似乎也没能把这条线完成,只是做了个大概,结果两头都未达成,于是形成了成品缺乏清晰主线的境况,而战争这个双刃剑的搀合将这个缺乏又加剧成了散乱。
另外,影片对于这么个冗长拖沓又无充沛情愫的故事明显缺乏必要的梳理加工,剧情转换又常显得过于突兀僵硬,且分段感强烈,至少按明显的分段法可分为“澳北牧野篇”和“战争来袭篇”,而前篇的初来乍到、赶牛之旅似乎还明显比后篇“战争与离合”的架构清晰点,抛开和后续情节转变、人物塑造有着断档割裂感的略显滑稽的“初来乍到”不谈,虽然片中部分赶牛之旅的沸腾场景很容易令人想起一些老片,但至少还算呈现顺畅,而后篇则杂乱松散得多,常常语无伦次又语焉不详,仿佛不知着墨于哪点才算稳妥,结果令这部付诸了期盼、心血和重金的影片距离一部经典越来越远。
此次妮可的表演有着了用力过大的迹象,面部拿劲儿过足以至于显得发僵,而很多戏份的塑造又似丢掉了一个“魂”字,既无惊喜又无感动。
至于第三个“曼”,休·杰克曼的男主角,很多可爱的观众被他那不吝啬裸露的性感健美身材吸引,从而忽略了其表演上的简单游离,此君虽美则美矣,但也似丢了“魂”般的游离于角色之外,且随着剧情的发展愈发严重,如果仅仅被设定为一个阳光沐浴型男+牧野牛仔的话,那么的确很难唤起一场百转千回的爱情。
片名为《Australia》,似乎憋着要以某个震撼人心的角度去诠释一个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但以该片的成色和火候来看,显然不够,且不太着调。
而其中所表现的土著文化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其中那个可爱混血小孩的土著外公总如鬼魅般频繁出没,还常常预言歌唱,和这个看似现实的题材又有点不搭,其实要反应澳洲特有的土著文化,也不一定非用这招,当然,该片的不协调之处也不止这点,何况这还算是其中较小的不协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25458_d.html
有人对我花60块钱去电影院看在网上已经可以下载到DVD版的《澳洲乱世情》表示非常不理解,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挖苦我是不是要支持正版,我也一笑置之。
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这种感觉,像《澳洲乱世情》这种电影值得我去电影院看,单就妮可儿—基德曼这一个名字就值得我跑一趟,结果也丝毫没让我失望。
有人不禁要拿《澳洲乱世情》和《乱世佳人》来比较,说尼可尔是澳洲版斯佳丽,就像有人拿《黑皮书》跟《色戒》比较一样,中国人喜欢比较,还喜欢列出个一二三。
其实在看《澳洲乱世情》时,我是丝毫没觉得和《乱世佳人》像,反而倒最后“寻根”的主旨才让我找到斯佳丽最后对“土地”的深情同样的归属感。
现在就说说我个人对《澳洲乱世情》的一点感想。
景致电影展现的是澳大利亚的中西部自然风光,广袤的干旱的平原、辽阔的沙漠区:其中包括著名的厄亚斯巨石(红石),在平原上奔跑的袋鼠、数百只的野马、数千只的野牛。
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完整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中西部概貌,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澳洲乱世情》一大看点,既有美国西部的情调,又有非洲平原、沙漠的景致,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澳洲中西部独有的风景。
母爱这里说的是尼克尔出色的演绎,无论在《大开眼界》里的大胆出位,《红磨坊》里的艳惊四座、《冷山》里的温情执着,还是《黄金罗盘》里的邪恶妖娆,都让人觉得无与伦比,而这次塑造的Sarah,除了勇敢、坚强、出众的气质,还带上了由衷的母性温暖,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她对那拉母爱的演变是本部影片的一个暗线,也是非常精彩的,环环相接,循序渐进。
从她第一眼看见那拉(混血男孩)开始就买下了这个种子,第一次在鞭子下就出那拉,是种本能的母性的保护,在那拉的母亲意外去世,她去安慰那拉,虽然作为母亲的业务不很熟练,但当拉近两人的距离时,一切变得那么自然。
在悬崖的尽头抱住惊吓过度的那拉这一刻是这条线索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这种情感是种本能,从这个时候,Sarah已经完全进入母亲的角色。
这也是后来那拉要去跟乔治王寻根时,Sarah极力阻止的主要原因,这是爱第一阶段的提升,“母爱”。
接着,那拉被送到岛屿上接受政府“驯化”,Sarah答应那拉一定会去找他,这个承诺变成了Sarah坚持到底的原动力。
影片最后,那拉跟着乔治王去寻根,Sarah意识到“爱就要放手”,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根,这是伴着那拉远去的身影,经历战争、离别种种的Sarah对那拉的爱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变为“大爱”,以这种广博的放射性结尾给这条主线画上圆满的句号。
神秘整部影片弥漫着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神秘的气息,他们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坚信自己有超能力,无论是古老的习俗、古老的土著语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仪式都让人们觉得神奇。
尤其是乔治王,他像那拉的保护使者一样,永远远远的看着他,庇佑着他,帮助那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关键时刻出手就出那拉。
那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惊的牛群冲出山崖时,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那拉的超能力让牛群止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拉有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也许正是这种勇气和信念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变真正成为一种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
同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土著民族传统备受冲击,所以越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觉得神秘,这种神秘感正式这部影片又一处吸引人的地方。
歧视这里的其实包括民族歧视,甚至对性别的歧视。
在上面提到土著民族,不得不看到这种 “民族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悠远的遗留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解决。
不过在影片里导演始终抱着一颗红心,与人向善,这种心情让我尤为感动。
从Sarah、牛仔、那拉三个背景甚至种族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快乐的生活着,本身已经是一种向世俗观念的巨大挑战了。
从酒吧规定土著和女人不住进入,本身也是性别歧视和民族歧视的缩影。
Sarah用自己的能力向大家证明了女人不比男人差,于是她成为特例得到了和男人一样的待遇,一起喝“穷小子”酒,这是第一个进步;后来战争爆发了,酒吧老板依旧守着土著不准进入的规定,被牛仔的坚毅打破了,甚至要求老板同样拿玻璃杯给他土著伙伴(中国人论的大舅哥)倒酒,当两个同样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放在残破的吧台上时,镜头停留的几秒钟让你觉得这种平等的感觉如果能一直像玻璃杯一样清透该多好啊,这算是第二个进步;在影片结尾,打出字幕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对“失窃的一代”道歉,表明的政府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心声,这便是第三个进步。
导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表达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时而含蓄自然、时而义正言辞,煞费苦心,我是由衷的敬佩。
寻根影片把最后的笔触放在了“寻根”,是有深远含义的。
为什么《乱世佳人》耐人寻味,最后意识的升华,对恋人的爱恋升华为对土地热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同样《澳洲乱世情》的结尾把对孩子的母爱升华为“寻根”的博爱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我倒不觉得是拾人牙慧,反而是青出于蓝。
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力。
他们多数来自于西欧国家,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所以“寻根”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我认为,这里的寻根并不是要追溯你从哪里来,当你知道你从哪里来时,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根”与其说是根源,不如说是归宿。
归宿到哪,就是扎根到哪,扎根到这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子子辈辈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要寻的根,你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根。
原载于我的博客流水溯源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raygrace
很2的中文译名是《澳洲乱世情》。
标榜为《泰坦尼克号》级别史诗,实为澳大利亚国家旅游宣传片。
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两位重量级澳大利亚人国际影星。
事实上我还能想出来的也就梅尔·吉普森(勇敢的心)了。
于是搜索了一下,发现拉塞尔·克劳(角斗士)、杰弗瑞·拉什(加勒比海盗骷髅船长),乃至希斯·莱杰(小丑)都是澳大利亚人…休·杰克曼我一直挺喜欢的,很有英伦绅士气质,出演的《致命魔术》等片都十分精彩。
在本片中出演粗野牛仔,形象上可以说也取得了成功,身材粗壮,肌肉发达,深邃沧桑。
爱科同学说络腮胡子很帅。
妮可·基德曼,就那样,有一定演技,不过很可能继续票房毒药的名号。
第三号就是混血小男孩,名叫Brandon Walters,蛮可爱的,爱科同学说他的睫毛又密又长,跟假的一样。
好了说电影吧。
本片和爱科同学一起看的,一致评价---澳大利亚国家旅游宣传片。
在万裕影城的画面音响效果非常赞,无垠牧场上万牛奔腾,荒野悬崖上险峻壮丽,沙漠日出美轮美奂,海港风光令人神往。
壮丽到令人怀疑是ps的。
此片作为旅游宣传片非常成功我已抱定此生必去一游的信念!
除了自然风光外,本片在其他方面的画面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日军猛烈的轰炸,轰炸后的废墟,都是精心布置的场景,画面感很强。
一句话总结,本片很多画面都值得截图。
在这样好的画面效果下,本片的编剧可以枪毙。
标准好莱坞流水线剧本,又想搞成史诗型,于是分成了三块:赶牛的故事,情变的故事,抗日和团聚的故事。
几乎所有人物设置、情节、对话都无一例外按照标准好莱坞俗套大片模板打造。
我也无需剧透,看了20分钟之后,观众大概都能猜出再过148分钟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还有混血小男孩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导演也一般,不过对画面效果要求很高,估计是和张艺谋一样摄像出身的。
如此俗套的剧情,就不用苛求演员的表演了。
所以还是请您到电影院去看吧,你会欣赏到一个又一个的壮丽山河景象,只要顺便忍受俗套的剧情和影片168分钟的长度就可以了。
在电脑上看,很难保证你不拖进度条。
本片获得了一项奥斯卡提名---最佳服装设计…… 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得最佳摄影比较合适吧!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完全没有章法,一片混乱,将近3个小时的电影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最让人不知所云的就是过沙漠那段,他吗的还真是神气了,说过就过,歌声还真是无敌啊。
看到最后都不知道影片到底要讲什么,不知道是我水平差还是影片的问题,当然广电总局不负责的删减或许也是一个问题总之,片子确实让人失望,更让人失望的是妮可肚上的赘肉。
当然男主角的身材却是不错,或许这就是本片的亮点。
文/狐狸梦见乌鸦也许是让美国佬媒体们铺天盖地的恶评吓怕了,直到今日俺才有机会看到这部《澳洲乱世情》。
当然,管你地球那一边对本片如何吹毛求疵,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是别人说了算了,起码俺认为这部号称澳洲版的《乱世佳人》的影片还是非常值回票价的。
也许这不算一部经典的影片,但绝对是一部好的电影,而且是一部壮丽的复古史诗。
先分析一下如此壮志雄心的影片为什么会在北美市场惨遭滑铁卢,个人认为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就是本片的起点过于高了,影片上映之前便号称澳洲版的《乱世佳人》,是可想传世经典的《乱世佳人》的地位岂是轻易撼动的?
所以影评人的看本片时的眼光自然与《乱世佳人》的高度看齐。
谁都想看看新世纪的能否出现一部旷世奇作比肩影史传奇。
诚然《澳洲乱世情》与《乱世佳人》的距离是显而易见,差距有了,一向闲的腚疼的评论员们自然口下无情。
不过本片确实称得上是一部史诗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像是《乱世佳人》和《走出非洲》的结合体,如果说本片是澳洲版的《走出非洲》比较靠谱,个人感觉本片与后者的气质更为类似一些。
其二,本片的故事过于简单化,巴兹·鲁尔曼的电影中向来是形式大于故事,本片在史诗的外衣下包裹着依旧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剧本。
本片的故事很简单,全片为着爱情的主线服务,情节发展水到渠成。
电影并无过多的跌宕起伏之处,全片的节奏缓慢但并不乏味,因为有着简单但美丽的故事和壮丽的视觉效果等着我们。
影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走着促进感情的老路线,后半部分主要表现在乱世当中人物中细腻的感情。
从妮可与休极具搞笑方式的见面开始,我们的主人公便自然的投入到典型的“欢喜冤家”的行列。
要提一点的是,本片对两人间的爱情发展并无太多描述,妮可与休的对手戏较少,到两人第一次接吻的时两人之前的对手戏只有两场半,感觉爱情来的太突然了以至于影片中部的真正爱情戏显得有些唐突,二人火花不足,也就是对手戏不多,其实纵观整部影片,男女主人公的谈情说爱的场面少之又少。
不过电影的主题似乎并不在此之上,电影主要表现远古大地上异族文化的冲突以及在烽火乱世中的真善美人性渡过艰难岁月的传奇。
爱情是主线,爱情发展的过程也被影片的主题有意无意的淡化。
本片的人物刻画可见一斑,妮可的形象还算比较可人(个人感觉另一位澳大利亚女星诺米瓦茨更加胜任这个角色),开始部分故作扭捏的贵妇样子让人对这个半老徐娘很不适应,倒也显出了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
后来一身素雅的装束却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她跃马扬鞭的姿态更显出了女性的风姿飒爽。
开朗活泼的妮可在片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相反男主人公休杰克曼在这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电影中发挥有限。
影片前50分钟休的出镜次数并不多,不过也不影响他的发挥,几场戏下来把片中人物的豪放充分展现。
中间部分休在舞会上的亮相堪称惊艳,是本片的一个两点,而全片的爱情戏也在此时达到了高潮。
影片后50分钟休发挥的机会不多,几乎沦为配角,好在结尾处的营救部分也让我们看到了男子汉的风采,在这部有点女权的电影中,我们的金刚狼同志也算没坏了招牌。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澳洲土著小孩纳拉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这段乱世情愫,天真无邪的孩童口中的歌曲带给我们一丝清凉之感,还有时刻若隐若现的土著老人,更为这个古老的大陆增添一丝神秘色彩。
片中多次出现土著老少在喧哗的现代部落中吟唱着神秘歌曲的片段,更加显出了科技与自然的对立、现代与传统乃至西方现代文明与澳洲古老文明的矛盾。
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视觉效果的完美。
导演巴兹·鲁尔曼素以华丽的视觉效果著称,《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红磨坊》带给我们极具的视觉震撼,尤其是后者鲜明的色彩更成为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爱情片。
从拍摄方式上看,影片采取美国60、70年代那种复古的拍摄方式,极力讲究镜头美感,长镜头和慢景居多,但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畅,与当下盛行的注重局部与快速的摄影方式格格不入。
这样使得片中的镜头如油画一般的美丽,充分展现了广袤澳洲令人心悸的狂野大自然。
单凭片中的美景就足以令人再进一次电影院。
另外,本片由技术产生的的视觉效果相当美观,也以用壮丽来形容。
静如油画般的港口,万牛奔腾的波澜壮阔、纳拉崖头在与数千奔牛对峙的剑拔弩张,以及最后轰炸机的空袭场景,使本片具有古典史诗的气魄,足可以为好莱坞九流视觉片上几课。
巴兹·鲁尔曼用他招牌式的镜头语言带给我们一场壮丽的视觉盛宴。
《澳洲乱世情》片长达到了160分钟,可是俺再观影过程中却丝毫不觉得冗长,反而觉得很享受。
由此看来,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被低估的片子,不过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反正本片带给俺不错的观感,或许他不是经典,但是一部好片。
究竟这道电影大餐是否对你胃口,那只有诸位看官亲自体验一下这澳洲之旅吧。
挺像《飘》的 男主角很帅 总体来说 没事看看还是不错的
电影快三个小时,看起来实在太累了。前半部算的上是澳大利亚的风光片,后半部二战来了,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整个故事很大,但似乎只把爱情讲到位了。
时间很长。土著与移民文化的碰撞。
故事有些长,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没有突出重点
今天猜灯谜赢了六十块钱电影券,我们看电影去了。
拍的真够拙劣的。小孩是唯一亮点。德版蓝光。二星半。
还是大场面,演员都很出色,只是总觉得少了一些骨子里的东西
勉强三星,剧情真是苍白,多少关键的,可以出彩的人物,却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基德曼,杰克曼完全不来电;多处镜头美到暴,单独剪辑就一满分澳洲风光片了
两个字:糟糕!
绝对的amazing了.我们看了很久很久,以为终于要结束了的时候这电影又接着演了很久,结果一看,还他妈有一个小时呢
在澳洲辽阔的土地上拍摄的影片很难显得不大气,可导演偏偏要安排一个极其平庸的爱情故事,妮可·基德曼和休·杰克曼这对老乡的对手戏也毫无感觉。
讨厌妮可撅嘴那个表情,as if she could only do that!!!!
很不喜欢
演完了戏院里的人都站起来鼓掌 好多爷爷奶奶都在抹眼泪 不只是亲情吧 他们应该更能体会stolen generation给澳洲人的意义
天仙下凡,纯真,可爱,不孕史实
期待很久 所以失望吗?期望很多 所以失败吗?
虎头蛇尾,爱情来的太突兀,观光片
我是真的觉得蛮好看~~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
导演属于典型的想说太多啥都没讲好,没有一处剧情不可预见,有几处我都看笑了。最神奇的是:他是如何做到把休叔和妮可的演技都导没了的?男神女神时常出现PPT既视感。少许优点:澳大利亚风景挺美+尝试讲了被偷走的一代、彩虹蛇和梦时代。
小正太很萌,妮可姐姐很美,休杰克曼身材很赞,其他就没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