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译片名,我先入为主:上尉夫人将成为寡妇。
很快发现错了。
原来她有好丈夫,有权有势,无性命之忧;原来小岛居民多寡妇,故有所指。
最后的结局却又印证了我最初的猜测。
真是意外的意料之中。
被片名如此“作弄”,禁不住暗暗叫好。
这是个人意识与主流意识尖锐对立的电影。
丈夫临死前喃喃自语:他们打不败我们。
固执地以生命宣示了自己的意志,却不过以卵击石罢了。
一、女人是祸水。
丈夫爱她,死囚爱她,她在两个男人之间暧昧不清。
当两个男人都殒命之后,观众清晰看到,在爱的小世界里,她不懂命运,不懂政治,不懂生存之道。
男人为了“爱”,公然与全社会主流的道德与价值观为敌——一个昏头的、无远见卓识的弱弱的男人。
“浪漫”很可笑,死亡更像一种讽刺。
那落下来的断头铡刀,就是舔血的“爱”。
二、社会不会为了错的理由,而做“对”的事。
丈夫被牺牲了,有点过分有点冤(似乎涉及到政治斗争,正好被政敌利用)。
人情大于法的例子不是没有,如何大于?
那是绝对能控制法的人才能做的事。
丈夫的“权势”太小,仅够纵容妻子滥爱,妻子之外的人不会纵容他,社会不会纵容他。
有法可依才安定。
大方向错了,人之常情,人之私情,也是错。
想象一下吧——社会如果姑息了一个杀人犯,会有多少“醉酒”或“无辜”的杀人犯崛起呢?
很久没有动笔了,2022年最后一天,有感于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圣皮埃尔的寡妇》,写下此篇观影感。
影片仔细通看了两遍,再次感叹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感情如此复杂、纯粹、深沉的电影。
法国电影是柔和的、孤独的、忧伤的、善良的,即使是这样沉重、阴郁的题材,也拍出了荒凉中的一点红、泥淖中的一朵花和凄苦中的一丝快乐。
法国人的浪漫是深入骨髓的。
看完第一遍,感觉很多地方无法理解,尤其无法理解女主角。
我在想导演想表达的应该不只是博爱、良善和对死刑的鞭斥,那还有什么呢?仔细重看了一遍,并反复回味了几处细节,我有了较深的体悟,感觉很复杂也很悲伤。
关于人物 三位主角:死刑犯渔夫尼尔、丹尼尔上尉和上尉夫人,让我尤其感叹的是上尉和上尉夫人。
三人的悲剧,抛开无良政客的冷漠、残忍,尼尔的悲剧是自身造成的,而上尉夫妇的悲剧源于上尉夫人。
尼尔无疑是罪大恶极的,但犯下如此毫无人性罪孽的人却是那么懵懂、恍惚,像个犯错的孩子。
他的本性绝对是简单的、纯良的,这不是上尉夫人所谓改造、感化能做到的。
有些人的一瞬间就是一辈子。
当尼尔捡起刀凭着本能和条件反射捅向牧师的时候,他的一辈子就注定了。
上帝是冷酷的,人人生如蝼蚁,命运由他随意勾画、涂抹。
但上帝也是悲悯的,面对不堪的人类,他至少敞开了天堂。
上尉夫人是美丽的,她的笑容如此迷人,就像她精心培育的那些花一样美好。
她也是善良的。
但她的内心是空虚的,她无法适应这个荒凉、落后的小岛和岛上上流阶层无聊、虚伪的生活。
在这里她和丈夫就是两个另类,他们无法也不想融入其中,他们除了彼此外是孤独的。
但丈夫还有黑马陪伴,而她仅有鲜花是不够的。
因此,丈夫对她如此深厚的爱也填补不了她内心的空乏。
这时候尼尔出现了。
一开始她对尼尔只是怜悯和同情,实质上也是借助对尼尔的帮助、改造来排解无聊的生活。
他们朝夕相处。
尼尔顺从、听话、寡言少语,简单得像个孩子,但同时他却是个极其强壮的男人。
上尉夫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感情,那是母爱和情爱的结合体。
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对丈夫的爱恋,你可能不敢相信,但那就是事实。
当上尉夫人宁愿冒着丈夫被处死的危险也要放走尼尔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是丈夫的爱给了她无条件的理解、支持和包容,是丈夫的身躯为她抵挡了风雨和刀枪,是丈夫博大的胸怀为她创造了无限的自由。
可以说,没有上尉,她只是荒野上的一朵小花,随风飘零。
但就是这样一个深爱她的男人,这样一个宁愿内心深受妒忌、痛苦煎熬也不愿爱人难过的男人,这样一个即便知道她让自己去死也义无反顾、临终只说“我爱你”的男人,被她在关键时刻无情地推向了死亡。
她内心也有挣扎,让尼尔逃跑前,她祈祷风暴来临让二人葬身海底,一了百了。
但我终究无法理解,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是怎样的情感,能让她对给了自己一切的男人做出这样的决定。
当然尼尔最终自己没有逃走。
我经常想,人其实是最可怜的,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当已然成为曾经拥有时,曾经拥有的有多珍贵,悲伤就会多巨大。
上尉是整部剧里我最想提及的人,下笔时却不想多说,因为任何语言其实都是苍白的。
我只是想说,这样的男人是人性的高光,女人梦中的极品。
他骑马在荒原上奔跑的身姿是整部影片最瑰丽的风景。
关于影片制作 整部影片拍得非常精致,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和语言。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处镜头画面: 首先其实是一组上尉凝视上尉夫人的画面,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总督家作客,上尉与人聊天却心不在焉,只顾深情地、旁若无人地望着不远处与一老夫人对坐聊天的上尉夫人;第二次是他已猜到上尉夫人要帮助尼尔逃跑,在船坞送行的时候。
上尉目送两人拿着大包东西上小船,深深地凝望着上尉夫人,于是上尉夫人问“这是什么眼神”,上尉回答“一个丈夫爱妻子的眼神”,上尉夫人又问“你看到了什么”,上尉没说什么,只是让她小心点;第三次是上尉知道巴黎的军舰即将到达,自己前景堪忧的时候,站在墙角边静静地看着正与尼尔一起侍弄花草的上尉夫人。
影片多次拍到上尉凝望着上尉夫人,而上尉夫人多次望向的却是尼尔。
人的感情多么复杂,是根本无法评判的。
第二处是雨后法官乘马车到上尉驻地要求上尉维护处决尼尔的判决的时候。
当时,上尉正独自在上尉夫人的花房里欣赏着各类盛开的花朵。
这相信这个时候,他眼里看的心里装的不是花,而是上尉夫人。
上尉摘了一朵粉红的康乃馨来迎接法官,但站得很远,法官不得已只能从马车上下来与上尉走在一起。
法官双脚绑着雪白的裤套,穿着崭新的皮鞋,小心翼翼地踮脚踩过泥泞,与上尉穿着马靴大步走进泥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候的法官就像一个养在宫廷里的小丑。
待上尉转身,他马上就把上尉送的康乃馨扔到泥地里。
美好的东西在政客眼里是不值一提的。
第三处是总督一家坐在雾霭蒙蒙的悬崖上野餐,上尉骑马来到旁边悬崖高处俯看总督一家的画面。
总督父亲赞叹上尉英姿飒爽,总督恼羞呵斥,并告诉父亲自己已诬谄上尉煽动暴乱,欲置之于死地。
这个时候,总督老小一家人窝在山石背后,显得那么卑小。
尤其是总督大人,恼怒且慌张。
关于女主角 近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偏爱法国电影和法国女演员。
法国电影是最纯粹的浪漫,法国女演员是最纯粹的美。
比如我们熟悉的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朱丽叶.比诺什、凯瑟琳.德纳芙,还有《天使爱美丽》的女主角奥黛丽.塔图和《红》的女主角伊莲娜.雅各布。
本部影片中,我认为朱丽叶.比诺什扮演得很成功,她演的上尉夫人绝对就是导演心目中的那个人。
这是毫不意外的。
2023.1.2
很久没有动笔了,2022年最后一天,有感于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圣皮埃尔的寡妇》,写下此篇观影感。
影片仔细通看了两遍,再次感叹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感情如此复杂、纯粹、深沉的电影。
法国电影是柔和的、孤独的、忧伤的、善良的,即使是这样沉重、阴郁的题材,也拍出了荒凉中的一点红、泥淖中的一朵花和凄苦中的一丝快乐。
法国人的浪漫是深入骨髓的。
看完第一遍,感觉很多地方无法理解,尤其无法理解女主角。
我在想导演想表达的应该不只是博爱、良善和对死刑的鞭斥,那还有什么呢?仔细重看了一遍,并反复回味了几处细节,我有了较深的体悟,感觉很复杂也很悲伤。
关于人物 三位主角:死刑犯渔夫尼尔、丹尼尔上尉和上尉夫人,让我尤其感叹的是上尉和上尉夫人。
三人的悲剧,抛开无良政客的冷漠、残忍,尼尔的悲剧是自身造成的,而上尉夫妇的悲剧源于上尉夫人。
尼尔无疑是罪大恶极的,但犯下如此毫无人性罪孽的人却是那么懵懂、恍惚,像个犯错的孩子。
他的本性绝对是简单、纯良的,这不是上尉夫人所谓改造、感化所能做到的。
有些人的一瞬间就是一辈子。
当尼尔捡起刀凭着本能和条件反射捅向牧师的时候,他的一辈子就注定了。
上帝是冷酷的,人人生如蝼蚁,命运由他随意勾画、涂抹。
但上帝也是悲悯的,面对不堪的人类,他至少敞开了天堂。
上尉夫人是美丽的,她的笑容如此迷人,就像她精心培育的那些花一样美好。
她也是善良的。
但她的内心无疑是空虚的,她无法适应这个荒凉、落后的小岛和岛上上流阶层无聊、虚伪的生活。
在这里她和丈夫就是两个另类,他们无法也不想融入其中,他们除了彼此外都是孤独的。
但丈夫还有黑马陪伴,而她仅有鲜花是不够的。
因此,丈夫对她如此深厚的爱也填补不了她内心的空乏。
这时候尼尔出现了。
一开始她对尼尔只是怜悯和同情,实质上也是借助对尼尔的帮助、改造来排解自己无聊、枯燥的生活。
他们朝夕相处。
尼尔顺从、听话、寡言少语,简单得像个孩子,但同时他却是个极其强壮的男人。
上尉夫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感情,那是母爱和情爱的结合体。
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对丈夫的爱恋,你可能不敢相信,但那就是事实。
当上尉夫人宁愿冒着丈夫被处死的危险也要放走尼尔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是丈夫的爱给了她无条件的理解、支持和包容,是丈夫的身躯为她抵挡了风雨和刀枪,是丈夫博大的胸怀为她创造了无限的自由。
可以说,没有上尉,她只是荒野上的一朵小花,随风飘零。
但就是这样一个深爱她的男人,这样一个宁愿内心深受妒忌、痛苦煎熬也不愿爱人难过的男人,这样一个即便知道她让自己去死也义无反顾、临终只说“我爱你”的男人,被她在关键时刻无情地推向了死亡。
她内心也有挣扎,让尼尔逃跑前,她祈祷风暴来临让二人葬身海底,一了百了。
但我终究无法理解,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是怎样的情感,能让她对给了自己一切的男人做出这样的决定。
当然尼尔最终自己没有逃走。
我经常想,人其实是最可怜的,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当已然成为曾经拥有时,曾经拥有的有多珍贵,悲伤就会有多巨大。
上尉是整部剧里我最想提及的人,下笔时却不想多说了,因为任何语言其实都是苍白的。
我只是想说,这样的男人是人性的高光,是女人梦中的极品。
他骑马在荒原上奔跑的身姿是整部影片最瑰丽的风景。
关于影片制作 整部影片拍得非常精致,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和语言。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处镜头画面: 首先其实是一组上尉凝视上尉夫人的画面,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总督家作客,上尉与人聊天却心不在焉,只顾深情地、旁若无人地望着不远处与一老夫人对坐聊天的上尉夫人;第二次是他已猜到上尉夫人要帮助尼尔逃跑,在船坞送行的时候。
上尉目送两人拿着大包东西上小船,深深地凝望着上尉夫人,于是上尉夫人问“这是什么眼神”,上尉回答“一个丈夫爱妻子的眼神”,上尉夫人又问“你看到了什么”,上尉没说什么,只是让她小心点;第三次是上尉知道巴黎的军舰即将到达,自己前景堪忧的时候,站在墙角边静静地看着正与尼尔一起侍弄花草的上尉夫人。
影片拍到上尉多次凝望着上尉夫人,而上尉夫人多次望向的却是尼尔。
人的感情是多么复杂,旁人根本无法评判。
第二处是雨后法官乘马车到上尉驻地要求上尉维护处决尼尔的判决的时候。
当时,上尉正独自在上尉夫人的花房里欣赏着各类盛开的花朵。
这相信这个时候,他眼里看的心里装的不是花,而是上尉夫人。
上尉摘了一朵粉红的康乃馨来迎接法官,但站得很远,法官不得已只能从马车上下来与上尉走在一起。
法官双脚绑着雪白的裤套,穿着崭新的皮鞋,小心翼翼地踮脚踩过泥泞,与上尉穿着马靴大步走进泥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候的法官就像一个养在宫廷里的小丑。
待上尉转身,他马上就把上尉送的康乃馨扔到泥地里。
美好的东西在政客眼里是不值一提的。
第三处是总督一家坐在雾霭蒙蒙的悬崖上野餐,上尉骑马来到旁边悬崖高处俯看总督一家的画面。
总督父亲赞叹上尉英姿飒爽,总督恼羞呵斥,并告诉父亲自己已诬谄上尉煽动暴乱,欲置之于死地。
这个时候,总督老小一家人窝在山石背后,显得那么卑小。
尤其是总督大人,恼怒且慌张。
关于女主角 近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偏爱法国电影和法国女演员。
法国电影是最纯粹的浪漫,法国女演员是最纯粹的美。
法国女演员有我们熟悉的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朱丽叶.比诺什、凯瑟琳.德纳芙,还有《天使爱美丽》的女主角奥黛丽.塔图和《红》的女主角伊莲娜.雅各布。
本部影片中,我认为朱丽叶.比诺什成功地扮演了上尉夫人,她演的上尉夫人就是导演心目中的那个人。
这是毫不意外的。
2023.1.2
理想国的故事,淳朴的人们组成一个微型世界。
刽子手象征魔鬼;官员们是愚蠢的犯着罪、不知道自己罪行的凡人;渔夫是一个行善、自由并且知罪的凡人;上尉代表社会最上层骑士贵族,为爱与真理,放弃求生机会;夫人是渡人天使。
全片镜头极美,手法娴熟,角色构成鲜明,象征意味极强。
结尾更是体现出悲剧哲学的宗教社会意味,映射出西方人的选择与价值概念。
渔夫与寡妇之爱是肉体层面,与上尉夫人是精神层面。
而关于矛盾点,天使可以不依照法律,而依照自己的情感和感性,送走逃犯,而贵族终究是要为凡人承担牺牲与死去的,负罪的凡人可以追求自由、爱和金钱但最终受到惩罚,更多的凡人继续犯着罪,也有更多的凡人有着善良!!
而世上是本没有法律的,上尉和夫人一直懂得,他们勇敢而追寻自由和真爱,也因此而付出代价。
朱丽叶全片神一般的存在
燃烧可以,生命就是为了被燃烧的,但总得有个理由吧,为爱,为痴心,为理想都说得过去,但要只是为了灰烬,明知万无可能仍旧一意孤行,那又何必?
完全的没技术含量。
从我而言。
导演浪费了一个绝好的体裁,本来可以好100倍,却被他过度的法国式做作给完全伤害掉。
宽容也好,情怀也罢,什么东西若失去了度,掉在一头里挣扎,就失去了尊重与理解。
奥图尔表现中规中矩,比诺什仍旧是没抓到最合理的感觉,好的是库斯图里卡。
豆瓣网搞了个“瓣我同行”的观影报告。
我看完有两点印象很深:第一,从我看电影的口味来总结我“我属于娱乐级影迷”。
第二,2014年,我看了六部电影,平均每60.8天看一部。
现在很难看电视,也几乎不触碰电影。
相对前几年的空白来讲,今年看了六部电影都算是多的了。
今晚躺在床上忽然失去了看书的欲望,笔记本倒在手边,于是再次浏览那些就像扔进“收藏”就再也不去关注的,那些曾经被我标注为“想看”的电影。
一共有77部想看的电影,大多都是看到别人看过之后在兴趣产生的瞬间点下“想看”然后就束之高阁了吧。
我在这77部电影间来回逡巡,最后将目标缩小到上面标注了“可播放”的那部分电影,最终按照豆瓣给我下的娱乐影迷定义,选择了爱情电影《雪地上的情人》。
好吧,其实主要是我喜欢朱丽叶•比诺什。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哗啦啦地流眼泪,老公在一边打游戏打的欢畅热闹,听我重呼吸地擤鼻涕头也不抬地问“啥电影嘛,有这么悲伤吗?
”我边擦眼泪边答道“其实不悲伤啊,是我泪点太低了。
”故事是根据1850年发生在靠近加拿大北方纽芬兰一个叫圣皮耶法属小岛的真实故事改编。
渔夫尼尔酒醉后杀了人,根据法国的法律,他被判断头处决。
然而,小岛上既无断头台,也没有刽子手,于是在等待刑具的过程中,尼尔得以苟活。
负责羁押看管他的上尉的夫人是个热情独立,思想开明的女人,她得到深爱她的丈夫的允许后,在行刑前对尼尔进行改造。
故事很简单,导演描述的手法也不奇幻,因为不论改造结果多么有成效,结局是注定的,只能叫人唏嘘。
多少次,上尉远远地凝望着那片辽阔的海一遍遍堵住自己想要探索答案的心。
在所有关于他夫人和尼尔的流言蜚语面前,他选择沉默忍耐和坚持信任,他誓言他的夫人的问题由他自己解决。
“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怎么忍心让你受折磨,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如果你想飞伤痛我背。
”《过火》这首歌里的歌词恰似上尉唱给海的呐喊声。
在影片最后,上尉靠在门口无比哀伤地对妻子说“来了艘新船”。
这个突来的船并非像以前运送尼尔刑具的那艘船从启程就备受关注,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尼尔的生命句点。
夫人为此挺身而出,四方周旋,只为争取到尼尔生的权利。
她甚至把从上尉哪里听到画外音用来坚定帮助尼尔出逃的决心。
当她和尼尔打着包裹计划出逃时,岸边上尉久久凝视着夫人。
夫人一身红装,就像是一个即将出嫁的新娘。
夫人不禁疑惑,“你那是什么眼神?
”她知道他知道她的逃跑计划。
他知道她并不知道她的行为将给他带来什么灾难。
但他什么也没说,他淡然一笑,他说“一个丈夫看他深爱的妻子的眼神”。
他就是这么放纵她的行为,一点也不想拂逆,这也是他爱她的方式。
夫人当然明白。
她转头和尼尔摇着小船义无返顾地离开,她不知道在她拥有这个男人所有纵容的爱时,她才可以这么飞蛾扑火地去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情。
而现在,眼前这个为她遮风挡雨的男人说“来了艘新船”,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会有影响,她哭了,说都是我害了你。
上尉却平静地说“我该去换衣服了。
”温瑞安在《四大名捕》里说,阳光照进枯井里,就知道了黑暗的温柔。
在无法改变的结局面前,是否让人怀有无望的希冀更像一份更加残忍的慢性扼杀?
尼尔坦然地报名去运送他自己的刑具,因为不管温柔乡再美,也不过是梦境,属于他的只有黑暗的未来。
夫人要为黑暗中的尼尔造梦,上尉对她的宠让他毫不犹豫地协助了她实现这个梦想。
尼尔只能在梦境里再把夫人奉做一个神圣而遥远的梦,所以她问他“你为什么对我百依百顺”。
他什么也不答,他的这个生命不过是一个梦境的容器,但它却无情摧毁了为尼尔造梦的夫人背后的另一个男人。
这部电影译名为《雪地上的情人》,我觉得其实还不如直译为《圣皮埃尔的寡妇》更贴切。
情到深处人孤独,从字面理解,重点也就在于孤独。
寡妇更能揭示她曾被深爱却不得不失去爱的身份。
当她的男人从容地站在一排枪前时,他毫无怨言,毫不后悔,而在枪响那刻成为寡妇的那个女人将怀着惦念,孤寂终身。
这是部爱情悲剧,我不得不感叹爱情绝不是简单的以身相许,但最高境界是以生命相许。
电影开头,上尉和夫人在远处骑马,在草地上亲吻。
描绘了二人相爱的美好与欢乐。
从岛上的官员们对夫人的评价可以看出夫人不是一般人。
她应该也是一个追求自由,不愿被世俗所束缚的女人。
所以上尉会那么爱她。
她能够抛弃上流社会的地位,追随上尉来这么一个荒僻的小岛,那她肯定也是爱他的。
不理解她到底有没有爱上渔夫,她怎么能爱上渔夫呢,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爱上另一个男人。
如果只是她善良博爱,那我还能接受。
渔夫喝醉酒肢解了神父,只因为想知道神父到底胖不胖。
多么荒谬的理由。
在酩酊大醉的情况下就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良心,没有一点底线了吗。
经过审判,渔夫被判死刑,在经过居民家的时候,岛上的居民愤怒地向他扔石头。
而在他救了咖啡屋女主人之后,人们又不希望他被处死。
人的忘性真大,这么快就被他感动,忘记他曾在夜里杀了一个可怜的老神父。
所以说,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很重要。
改邪归正、浪子回头,就会获得鲜花和掌声。
而一贯的好人若突然做了件坏事,那就别想翻身了。
其实,如果前面改成渔夫失手杀了神父,我觉得就没什么疑问了。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岛上的天气。
雾气弥漫的时候,上尉在崖边骑马,岛上有积水,上尉踩过。。。
一场漫无目的的奔跑,虽然早就在起点处就已经深深的知道除了终点叫做死亡外,这场奔跑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他们还是如此义无反顾的跑到了最后,然后,等来了雪白中的点点腥红。
痛苦的拉夫人,她的爱情最终让她变得一无所有,到头来却失去了两个最深爱的男人。
可是,在奥古斯特,那个圣洁的囚犯的眼中,她终究只能是以引导者和救赎者的身份出现,虽然他们可以在雪地里漫步,在油灯下朗读,隔着狱门亲吻,可这依然挡不住拉夫人在他的婚礼流下的痛苦的泪水--他们永远不能做恋人,永远。
电影拍摄得异常干净,大海,雪地,素净的礼服,白色的异域情调构成了画面的全部,可是,永远不会在天空中散去的阴霾却似乎早就预示了这白色的背后代表着哀伤与死亡。
虽然从电影开头,拉夫人倚在窗台边那个镜头里传出的伤感的提琴曲就已经预示了故事的悲剧基调,但是,俗套却与电影无缘。
有关感情的故事,但是并没有那些充斥着肉欲的出轨与偷情,正如拉夫人与奥古斯特的感情复杂而内敛,拉上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感情的受害者或是畸变者的形象而登场。
在悲剧的故事里反复的诉说着关于人性之善,这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亮点。
当然,这种被讥笑为不合时宜的道德说教或许并不适合这个年代。
所以,这故事更应该属于十九世纪的小说,而不是二十世纪的电影。
只用一两件事,一两个场面,从来就不能把一个人精神的救赎完美的描述出来。
但是,无妨。
宽容,牺牲,博爱,服从,当这些只能被人们用“理想化”修饰的词语的光芒真切的在这个故事里闪耀的时候,任何冰冷的心脏都会被打动。
这就是古典之美的力量,这就是救赎与赎罪的力量。
他是个爷们儿《雪地里的情人》并不是一部让人产生幻想的暧昧情感片,就象拿到《失乐园》,没人会想到最后两个有情人裸体拥抱在茫茫雪野里。
而本片在对一个即将上断头台处绞刑的囚犯形象刻画上,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但看后会发现这样的男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们的身影大多在社会的底层,弱势的但坚强和力量的。
这个爷们儿,为了救一妇女,奋不顾身去拦截下滑的“移动咖啡屋”这个爷们儿,为了让母子生活有所保障,连续划船,干苦力挣回40法郎这个爷们儿,为了不拖累上尉一家,本可以逃命但义无返顾回到监狱等待处刑这个爷们儿对死没有含糊一句话,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冷冰的面庞从未真正微笑过,也许他认为:自己本该接受这一切惩罚,而让他多活了几个月简直是上帝的恩赐。
他被绞刑时,没有喊口号,但他被载入了史册。
他们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宿命论者?
什么破烂片子 根本有毒 还这么高的分 上尉也没性无能吧 女主这是啥情况 明知是个死刑犯还能产生感情 尤其感情来的莫名其妙的快 第一次见死刑犯就激动的打碎杯子 一般人见到死刑犯都不敢靠近吧 这女的是有什么偏好吗 喜欢变态杀人犯?
这个死刑犯一不是因报仇杀人或防卫不当杀人或过失杀人 根本没有任何无辜的点 影片明明白白展示了他抓到神父后就粗暴的捅刀子 二他还肢解了被害者 再酒醉杀了人后还不清醒?
还能继续肢解人体?
就算激情杀人也不至于肢解吧 肢解杀人就是比杀人更恐怖更变态 就因为想看胖还是高就肢解 这是多么变态的心理啊,这要不是文艺片,而是犯罪片不早就被解释为男主是个高智商无感情杀人犯,就跟汉尼拔一样,看人就跟看动物一样,所以杀了只为取乐,只为单纯看看这个人的生理结构罢了。
然后后面大家对死刑犯那么热情怎么可能 一般人见着犯人害怕的都不敢接近吧 就问问各位观众你们敢跟一位肢解杀人犯接触甚至上床吗?
怎么保证他不是个连环杀手?
如果是个普通犯人或冉阿让那样的 女主慢慢产生感情可能还可以理解 但这样的杀人犯我真的接受无能 这片根本三观不正从女主放走死刑犯的那一刻,我真的无语了 她叫善良?
她的善良仅仅针对死刑犯一人吗?
她不考虑下死无全尸的神父有多可怜吗?
她不考虑下他的丈夫何其无辜,她前面就说了死刑犯要逃走的话丈夫就要上断头台,她放走死刑犯时难道就忘了,用丈夫的命换死刑犯的命叫善良?
仅仅因为她爱死刑犯,她就完全不顾别人的冤屈和性命吗,这完全是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她丈夫那么爱她,她也不恨她丈夫吧,凭什么私自放走死刑犯让丈夫担责?
什么叫善良什么叫正义,哪怕女主真的可怜死刑犯,也应该争取终身监禁留其一条命,这样还能有一点点理解,而不是直接放了,觉得杀人不偿命还包庇放走犯人这叫正义?
死掉的神父的正义谁给呢,这片没拍神父家人也真讨巧,死掉的神父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从而显得男主可怜吗?
放在真实生活中,觉得神父家人能接受放过死刑犯,理解女主吗?
这部电影真的太扯了,我不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怜神父,大家都可怜男主要上断头台,没有任何其他声音为神父叫屈?
根本就是故意营造出这么个环境,显得神父的死无足轻重,男主则心善可怜。
看的时候有人刷弹幕说骂的女主的人不懂电影,不懂正义和善良,就请问下男主杀人这点哪里无辜了,杀人偿命不是正义吗,法律判处杀人犯死刑不是正义吗?
难道女主不顾性命丈夫放走犯人就叫正义善良?
怎么向神父的地下冤魂解释女主的行为是正义的?
靠,男主被解除职务,女主第一反应死刑犯咋办。
一个人哪来莫名其妙的对杀人犯的爱情呢,没看电影前看简介本来以为他们之前认识,本来以为女主丈夫性无能,可惜都不是,女主和丈夫还挺和谐,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爱上死刑犯简直有毛病。
我向来非常支持女性思想解放,性解放,查泰莱夫人,上帝创造女人,祖与占,法国女人,这些片子移情别恋的玩弄感情的追求肉欲的渣女们我往往都喜欢的不得了,觉得她们敢于追求真实的情感和欲望。
但绝对不支持这样的,毫无原则的爱上杀人犯,还害了自己丈夫,女主真是自私冷血的让人作呕。
如果现实都是影片这样,杀人犯杀人后干了一两件好事,就有人爱心泛滥要释放,那是多么可怕,那高智商的人每次杀完人干两件好事就免罪也太爽了吧。
网友平时看个新闻什么车祸的过失杀人都嚷嚷着要死刑,有人虐待动物网友都恨不得这人立马去死,觉得虐待动物心理变态会杀人,到这部电影里竟然没几个人喷这个肢解杀人犯?
这个肢解难道不比虐待动物更变态恐怖吗?
以及爱上杀人犯的圣母女主,包庇犯人是触犯法律的,结果最后她活的好好的,丈夫死了,根本没人喷?
反而大家都很理解女主的爱,就因为这是文艺片?
表现这种圣母利己思想的电影还一堆人叫好?
烈火情人那样的感情我可以理解,哪怕女主最后也间接害死儿子,但爱上一个明摆着的杀人犯我不接受!!
最可怜的就是女主丈夫,一次次维护女主,导致最后丧命。
恕我直言,一个莫名被捅死的生命,用修屋顶做好事能挽救吗?这里的善恶体现太过于浅薄,没有信服力。
法语电影真的看不懂,可能语言占很大原因,每次强迫自己看法语电影,最后都觉得看不下去。。
按摩的时候随便看的,倒是看进去了…相对什么无私的爱,我更认同上尉是m的设定…
同情和救赎没有改变什么事情。
仁慈不能泛滥
囚犯居然是库斯图利卡饰演!对上尉的爱高山仰止。
3.5
拒绝“雪地里的情人”这个片名翻译。罪犯尼尔像拉夫人精心培育的一株植物。拉夫人与上尉的注视反转很有意思:一开始拉夫人注视上尉和他的黑骏马,剧情发展到上尉注视雪地里的拉夫人和尼尔,注视船上的两人,爱的天平在失衡中继续,直到尼尔被送上断头台,丈夫被枪决,剩下黑衣寡妇在窗内注视人生。
爱情3/杀人犯最终上断头台。上尉以叛国罪被枪毙
这种贞操在我国要浸猪笼吧?嗯?
很戏剧、很人性
Emir Kusturica! Bravo!
拉夫人、上尉和囚犯的三角关系幽深复杂。她爱丈夫,也爱囚犯,但对后者不如说是柏拉图式精神恋爱。所以,她帮他娶妻生子,主张赦免死刑。上尉对这些看在眼中,却坚定站在妻子一边,最终得罪官员被叛国罪。拉夫人深爱的两个男人都难逃一死,这样的爱不易理解,隐忍、牺牲、成全,为理想,为人道。
一个囚犯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这样的逻辑这样爱,可能也只有天性浪漫的法国人才能有吧。想到《流星花园》里的那句台词: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两星半
1.可怜的上尉可怜的爱,搭上了自己的生命。2.上尉的妻子用自己自私的精神出轨毁了两个男人。3.犯人勇敢的生活,勇敢的爱,勇敢的走上了断头台。
有唯美之感~
即使是罪犯人格都是平等的,在善良的夫人眼裡他就是一個可憐人,幫助改變曾酒後殺人的漁夫,彼此的靈魂發生了碰撞,他們暗生情愫,雖未曾越軌。上尉發現了妻子的變化,他曾妒忌過,思想鬥爭非常激烈,但只因深愛夫人,他事事以夫人為先,不捨得她傷心難過,就算最後因為「莫須有」的政治鬥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無悔自己愛的妻子,人性善於惡只在一念之間。不過在我睇嚟,沒有底線的善良與同情,上尉對妻子沒有底線寵愛,是害了他們的主要原因。
都是因为爱,拉夫人对渔夫,上尉对夫人,为上尉宽厚无私的胸怀和毫不计较的爱情感到震惊。如拉夫人一生有爱的情人和舍命为自己的丈夫足矣。比诺什有以静制动的矜贵
“我丈夫以叛乱罪被判处枪决,我仍然是拉夫人,他的寡妇,他的妻子,直到死,至于那个公众的刽子手,不久后就在岛上神秘的消失了。”
喜欢朱丽叶 比诺什, 很有深度的女人~我喜欢那种在看后让人心里持续思考很长时间或者感受能在心里存积很长时间的电影,这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