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一直有着最为浓重的怀念情结。
总觉得彼时的太阳特别温暖,彼时的人情特别醇厚,彼时的明星也特别光芒万丈。
隔得久了,慢慢认定是回忆情结作祟,因为怀念彼时的天真与烂漫,怀念微微悸动的忐忑,美化与放大了那个时代。
渐渐地,觉得自己老了。
很久前,写下上述文字,只是,写的时候,心里也怀疑这个年代是否真实存在过,亦或这种温暖仅仅存在于我的想象?
因为被《生死线》烦死,下决心抛弃249。
东看看、西看看,却实在看不进新剧去,十月围城也好,闯关东也罢,乃至最后选的美剧,一律入不了脑。
一气之下去看网友推荐的《我们的八十年代》,基本上,对这类电视剧我不抱太大希望,年代不远又不近,细节不真实马上穿帮,可要真实还原,在三年大变样的今天,哪有那么简单?
加诸我自身,对八十年代怀有特殊情结,彼时,家长里短,上海的居住条件真正像72家房客,俺们家当时住亭子间,三层楼里住满无数房客,但,无论是隔壁娘娘晒台纳凉讲鬼故事、还是跑船大哥拿四喇叭给我们孩子听邓丽君,现在想起来,那种暖洋洋仍然能直击心房,叫人酥麻至最深处。
所以,不是不怀疑的,唉,算给任帅面子,看一眼吧。
真是庆幸看了这一眼。
那真是部好剧,第一眼,就让我恍若回到彼时。
那些车间厂房、那些简单衣服、甚至是团委教授的十四步,彼时,以孩子眼光,我全部亲历全然见识过。
而此剧深深、深深打动我的,还有弥漫全剧的温暖、纯净与向上感。
八十年代,之所以叫我如此深爱这般留恋,原就是因着这种气质与这份暖意。
酷似姜文的夏雨,戏好得让人吃惊,而女二号之人选,更是深得我心,当然,我最爱的,还是任帅的晃悠,外冷内热的稳重男,一直是我软档。
最叫我窝心的,是演员们的神情。
统共没有今时今日屏幕上常见的厌倦、冷淡与做作。
他们眼神明亮,笑容纯真,渴望真实,从内心勃发出蓬勃生机来。
当然,故事有点弱,巧合不少,反派之坏也似乎淋漓尽致了点。
慢慢看下去,看看最后是否兜得圆。
急功近利的年代,能遭遇这样一部诚意之作,已足够温暖我心。
那真是个温暖年代,这不是我的错觉,也不是我的怀念,它确实真实存在过。
二十年来,我日日怀念,夜夜思慕的,原来果真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与无限可能的年代,我为曾经遭遇这个年代而深感庆幸,即便,彼时,我仅仅是个小小孩童。
且待我细细品来。
这是一部让我看的心潮澎湃的片子。
在反映那个年代的片子里,第一次看到这样一部终于不是在说北京顽主或者北大荒下乡的题材。
这只是发生在一个海滨小县城,被冠以“东海”之名的一个工厂里的故事。
与下乡无关,与参军无关,与军区大院无关,我终于看到一群乐于干事情甚至是干事业的年轻人,而不仅仅是成天吃喝玩乐打架拍婆子。
只可惜结局处理的薄了,不然堪称完美。
小丁儿死了,死的很突兀,也许编剧的用意是一定要用她的死才能撬开郑伯涛的嘴知道当年爆炸案的真相,然而这“真相”却如此的苍白,甚至可以说是不合逻辑。
我从来不懂诗歌,也不喜欢,尤其是现代诗。
于是贯穿全片的那首《致橡树》,最初招致我很多的反感,我想如果是我在工厂里,来个女大学生动不动让我们朗诵什么树,我一定是很反对的。
直到严师傅对晓星说“你是一棵树,玉刚不是树,他只是树旁边的一棵小草。
阳光雨露都让你吸收了,他怎么办啊”——至此我才明白这首诗在片子中的意义。
片中在各个部分用各种手法表现了这首诗,表演的、调侃的、正式的、认真的……闻安考上大学,他们念这首诗,片子的最后一刻,玉刚还是念这首诗,然后轻轻一笑“你男朋友是诗人”。
想段玉刚,那便是我年轻时心中白马王子的完美形象,有能耐,仗义,热情,对朋友肝胆相照。
如果我是小丁,我也一定会无法自拔的爱上他。
有时候我会拿段玉刚与《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相比,他们很像,仗义、热情、聪明、有本事。
但段玉刚比钟跃民更性情,更真实,遇到爱的人,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说“我爱你”,但对于不爱的人,段玉刚是一句过分的话都不说,起根儿上就明确的告诉你,我拿你当哥们儿,当妹妹。
你即便是再好的姑娘,对我再多么的好,我也不会跟你有一丝暧昧。
这也是我最欣赏段玉刚的地方。
八十年代初,我还是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对那个年代青年男女的情感表达方式不甚了解,但至少成年之后的我,最欣赏段玉刚这种丝毫不拖泥带水的男人。
玉刚这样对闻安说“唾沫钉钉,尿尿砸坑,这才是爷们儿”,没错,这就是段玉刚,我最欣赏的爷们儿。
满晓星,不得不说,我并没有多么的欣赏这个人物。
在这部片子众多精彩的角色中,晓星这个角色并不突出。
同样是高干的子女,她不像周晓白那么任性,也不像李白玲那样张狂。
她只是一个性格热情、积极上进,同时理智有学识的一个漂亮大学生。
对于自由奔放的段玉刚,这个刻画出来的满晓星能收得住他,并没有让我特别的信服。
丁惠茹,引用前面一位朋友的评价,“好女人是一所学校,男人在那里成长。
段玉刚、闻安、郑伯涛三个男人都因为她而成长。
”——片子里的小丁儿,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承受了很多痛苦,她倔强,她挣扎,她与不公的命运抗挣,片子一开头,面对老皮的侮辱,她先是忍气吞声,忍不下去了便与之撕扯,就像在撕扯不公的命运。
然而即便是如此泼辣如此倔强的一个女子,面对感情,面对所爱的人,依然不能平静。
她一心一意的喜欢段玉刚4年,即使明知没有结果,即使被人嘲笑,她也义无反顾。
在医院的长椅上,趁玉刚睡着了,把他的头搬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笑着告诉别人,这是我丈夫,我们在看护我公公,我丈夫平时对我特别好……那一刻,她满脸幸福的笑,让人看着心疼。
涉及到玉刚的事情,她没办法冷静,甚至时常是面目狰狞,她敏感的像个小刺猬防备着满晓星,她也勇敢的在任何人面前尽己所能去维护段玉刚,她告诉严主任,厂里要是对玉刚处理不公,我今儿晚上就卷着铺盖卷住到皮军家去。
在她眼里,那个顶天立地,替她拔闯的段玉刚同样也需要自己的保护。
有时候觉得,跟玉刚在一起的小丁,其实一点都不可爱,她满眼满脑子都是段玉刚,心里就把段玉刚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其实人家根本跟她没有关系。
但只要不涉及到段玉刚,她是多么好的一个女人。
他们到晃悠家去劝说未来丈母娘,小丁爽朗的拉着老太太说帮新娘子做衣服,她的爽快一下子就感染了那个不开通的老太太;我还记得,玉刚找几个朋友来帮忙打家俱,几个哥们儿一看到小丁就说“嫂子好”,小丁大声笑着说“我不是嫂子,嫂子在娘家呢”;还有胖曹为了闯进澡堂子的事骂了小丁,转天小丁就跑去找胖曹,说“曹姐帮我看看这衣服怎么样”……小丁那泼辣爽快的性格着实招人喜欢。
就像晃悠说的,“谁要是不懂得你的好,那就是他傻”。
这样一个倔强的姑娘,倔强的爱着一个男人,最终一定是要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痛苦才能化茧成蝶。
当从牛角尖里钻出来,当她说把那个男人当成哥哥一样待,一个成熟大气平静的丁惠茹回到我们面前,“是我心目中的女神”。
我必须要说一下晃悠,这是个让我非常喜欢的人物。
我知道,年轻时的我会喜欢段玉刚这样的男人,而现在的我明白,嫁人一定要嫁晃悠这样的男人。
跟晃悠比,段玉刚他们就是一群根本没长大的小P孩。
晃悠稳重老实,同样也讲义气。
他不张扬,但同样坚定倔强。
面对秦光明,他不卑不亢,也不会义气用事,只是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用坚决的口气告诉他,“我自己的事情,我已经决定了”“我知道什么时候我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秦光明眼里,虽然拿不住段玉刚,但他知道如何激怒他,可是,对于晃悠,秦光明一点辙也没有,既不能控制他,却也不能激怒他。
在我眼里,晃悠是个完美的男人形象。。。。。。。
现在眼眶子浅啊,看这片子,从头到尾不知哭湿了几多纸巾。
而所有人物之间的情谊最让我感动。
总觉得那种单纯的深厚的友情现在很难再见到了。
他们可以为了朋友的事去拼命,也会为了哥们儿压抑自己的感情。
这比《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那帮混蛋们的情感要珍贵太多太多。
剧中关于领导上下级关系的刻画十分真实。
让我不由得思考,自己是秦光明,还是大汪。
我想当官,这点像秦光明;我又没有那么多心机,人也有点懦弱,这点像大汪。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大汪,因为单位领导给我画大饼的样子像极了秦光明拿保全工诱惑大汪当奸细的样子。
但是我也不像秦光明,因为我从没有恶意陷害过别人,也没有为了工作调动不择手段到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从而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人啊,都是有贪念的,谁不想做人上人呢,受到所有人的敬仰和羡慕,享受别人得不到的特殊待遇和成功的快感。
看完这部剧,我真的感慨良多。
尤其不知道自己是秦光明还是大汪。
不论是哪种,都挺悲哀的。
所以看完这部剧我很失落和难过。
原来我多年自诩的优秀到头来没有什么价值,最终都是别人权力角逐的牺牲品。
以前都以为自己是“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里的人民,最后发现,其实自己是代价。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晃悠VS小猫晃悠,本名黄优,任帅饰演。
这是这部剧集里我唯一熟悉的演员——别笑,夏雨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居然没有看过,左小青的《天道》,我家先生买了碟,家里的人轮番看了好几遍,偏偏就我一直抽不出时间,只看了个开头:一开头,她就挂了。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进行。
一直出演村官的张洪杰老先生,由于我关注农村题材比较少,竟然也没有印象。
不过,他的戏真好,赞一个。
事实上,这部戏中很多人的戏都非常非常好,且由于我对大多数人都没有印象,所以接受起人物来一点干扰和障碍都无。
现在看到夏雨照片的第一反应就是:“啊!
段玉刚!
”但是,任帅不同。
从《闯关东》开始神交,到《生死线》片场相逢,由网友落地为实体。
且,在《生死线》组里,他是除了子煜千米以外,给我照顾最多的那个人。
跟他现场的时候,我笑着说:“帅哥,今天我是你助理,帮你拎椅子。
”结果,那张椅子由帅哥拎进拎出,却几乎一直我在坐;我忘了带剧本,看帅哥的;衣服薄了,穿帅哥的;没烟了,抽帅哥的;收工以后,还和帅哥、岳暘等人一块吃饭去……呀,在这里再感叹一次,横店那家熏肉煎饼着实不错,谢谢帅哥。
是的,我们已经是很熟悉的朋友,在一次又一次的长谈中,连他喜欢抽什么烟,家里有几口人,老婆孩子爸爸妈妈的爱好职业都已经熟极而流。
这样一个情况,使我在看戏之前,有期待,亦有担忧——我怕我会只记得任帅,不记得人物。
可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忧实在是太多余了。
这部三十三集的戏看下来,我想下次见到帅哥的时候,搞不好我会脱口而出:“晃悠哥!
你来啦,玉刚呢?
”是的,看了《我们的八十年代》我才真正知道,任帅的戏到底有多好。
想想看,为《闯关东》写评的时候,震三江是我最心仪的人物之一,几乎看得完全痴掉;《生死线》的时候,我看了两遍小说,两遍剧本,又到机房看了剪辑,后来又看了一个六集的粗剪本,古烁这个形象也已经深深地镌刻进脑海;而如前所说,和演员本人也几乎熟成了哥们儿。
在这样复杂的心理前建构上,再见那张脸,我居然尽忘前尘,只知道他是晃悠,说真的,这很难很难很难。
晃悠,天海化工厂三盐组四车间的组长,年纪比周围的小青年们都大一点,是这一群人中最稳重的那一个。
第一集,四车间里所有人围在一起看玉刚和老兄弟打赌,只有他在一旁磨一把什么工具。
镜头给他的,是一个从下往上的小仰角,看得见一张专注的脸,和着背景后工友们快活的吵吵,很沉静的表情。
可是,这不是一个不合群的人,相反,他是他们中间最温和最温暖的那一个。
玉刚和老兄弟打赌结果出来,说:“晃悠,这个月的困难补助归我了啊。
”晃悠扬起大半张脸,眼睛里全是笑意:“行啊,只要你们俩不打架就行。
” 这就是晃悠,在热热闹闹的四车间,在飞扬着青春,遭遇着困难的四车间,在那火热喧嚣的背景中,他安静于一旁,有时似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然,他就象是此间的空气,存在于呼吸之间。
他与段玉刚,一动一静,一显一隐,在严师傅走后,构成四车间的精神支柱。
也构成那个年代工人风貌的两个不同侧面。
在前面数集中,晃悠展现给大家看的,似乎都仅仅是一个兄长的模样。
温和得就象一滴水。
这样的人,这样的温和,在戏里也好,在现实的人生当中也好,常常会被误认为懦弱。
觉得似乎是中国人那种固有的“不惹事”的主。
可是,剧情越深入,这个人物展现给我们的层次就越丰富——晃悠,温和细心的晃悠,事实上和玉刚一样有血性和正义感,重情重义,骨子里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坚持。
这是一个“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的中国人的典型。
这一点,一直要到20集以后,秦光明提名晃悠当车间副主任那一段才看得出来。
秦光明之所以会提名晃悠,是因为侯厂长有把严师傅调回四车间的设想。
这在秦光明来说,无异于灾难。
他花了那么多心血才把严师傅挤走,断断不能让这座山再压在头上。
于是,明知道晃悠和段玉刚的关系,他还是提名让晃悠作车间副主任,以缓解四车间当时管理不力的危机。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提拔晃悠,离间其和玉刚的关系——晃悠和玉刚都不是神,也非完人,晃悠成为车间副主任,还是由他秦光明一力推举的车间副主任,会在这两个最铁的哥们儿之间,埋下不和的种子。
他们俩的关系就再也不会无懈可击。
只是,秦光明低估了晃悠,低估了其内在的方和内心的刚。
是的,对于能当上车间副主任,晃悠是高兴的,如果说不高兴就太假了。
升迁是喜事,既可以令寡母开心,也可以为周围的人做更多的事——同时,显然,对自己也的确是有好处的。
可是,这高兴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
在秦光明突然将这一大馅饼放在他眼前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是我?
”他首先想到的是秦光明的动机——以晃悠的智慧和他一直冷眼旁观的个性,他太清楚秦光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秦光明打着官腔说了一大段市恩的话。
他企图用“上进”这个曾经打败了大汪的理由拉拢晃悠,就算不能拉拢吧,至少也让他和玉刚之间不那么自在。
可是,晃悠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玉刚远走深圳去找闻安,丁惠茹住进了医院,晃悠为了他们推迟他的婚礼。
说出推迟婚礼这个决定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波澜不惊。
在秦光明气急败坏的指责下,他不卑不亢,直指事实真相。
到了后来,玉刚归来,秦光明充分发挥了他的小人天才,又在玉刚面前挑拨离间。
且由于三盐去留这个敏感性的问题,玉刚和晃悠之间产生了误会。
晃悠深深地深深地为之难过,但是他同样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理想——尽管那理想在现在的某些人看来是如此渺小而卑微:“我有我自己的处事方法。
我希望我们这帮兄弟姐妹能够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地干到退休。
”这就是晃悠,似乎永远都不会爆发,永远不会对着领导拍桌子,但却也从来不曾屈服于权力和利益的晃悠。
这样的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中坚。
有一次,网友安城从万里之外飞来沪上与我见面。
饭桌上,她心忧我们的文化在这个功利社会下,在这个全球空前融合,强势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迷失方向,我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有很多人习惯于埋头做事,不善言谈,所以,似乎社会上的声音如那啥那啥之流特别响亮,但那并非国人的全部。
那些人,那些不说话的人,他们一直在,不但存在,而且在努力。
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
”安城拊掌称好,我们双双微笑,大笑。
而今,看了这部戏,我想得又更多了一点:所谓民族的中坚绝非仅仅存在于精英阶层,而是悄悄地,低调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
总有那么一些人,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原则,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思想。
这个,无论是八十年代,还是而今,都永不过时。
所以,尽管晃悠只是一个化工厂一个车间的一个组长,尽管他开始时连高中文凭也没有,尽管他会为了结婚的多少多少条腿几乎愁白头发,但是我愿意我也应该把我的敬意献给他。
在这个和平年代,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除了这些,晃悠和玉刚之间的兄弟情谊也至为动人,在玉刚与晓星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某一天,他俩在郊外,作一场男人间的谈话,就是“要比贱,我服你。
”那一场,那种友情被彰显得特别温暖,特别美好。
我将那一段反复看了好些遍,每看一遍就傻笑一回,觉出一种单纯的快活——呵,就是图个开心,我看见他们之间的那种交流那种友情我就觉得开心。
相比之下,小猫和大汪的友情就要令我们悲伤一些了——小猫是大汪最铁的哥们儿,是发小。
大汪被秦光明一步一步逼到精神崩溃,小猫一直不离不弃守护在他身旁,无论走到哪里都将他带上,人前人后地维护他,始终如一。
同样,大汪对小猫也是这般:在秦光明舌绽莲花,威逼利诱(顺便说一下,秦光明在洗脑这件事上,简直跟轮子功的某位大神有得一拼)下,大汪都不曾出卖过小猫。
在精神崩溃以后,虽然出院却性格大变以后,他也始终记得小猫是他最好的朋友。
这样的友情真真正正患难与共。
但是,这不是最最最吸引我的那个部分,我认为最好的一处,是在小猫得知因为大汪的告密而导致了小丁的事件以后,他的表现。
他逼着大汪向玉刚坦白,同时又拼命地为他求情。
他说的那一番话,绝没有秦同学所说的那些话那么高屋建瓴,但是却直击我心。
我喜欢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既有这两个哥们儿之间动人的友情,又有小猫自己做人的原则和操守,还有——也正因了小猫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才能最终救赎他最好的朋友。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这一部分评说的最后,让我在此刻——啊,又接近凌晨两点半——在这里,为这部戏中温暖的哥们儿情意鼓掌,同时,也问候不知道现在正奔波在哪一地的任帅:帅哥,近来可好?
保重。
放放于沪上,遥致祝福。
看完之后大家都觉得结局有点不可思议,下丁的死大家觉得可惜,秦光明没死大家觉得不解气小丁不死 郑伯涛就不会想开这样就不会出来揭发秦光明最后不是齐大脑袋说了让秦光明等着被审查么有了科学的数据和大师兄的作证之类的 而且要真想查之前厂里的领导也躲不过去秦光明就真的是玩完了 而且他和他媳妇 嘿嘿...我觉得这个结局不错 我觉得小丁已经获得了她的幸福 她知足了看过不少了 从血色浪漫开始就向往那个时候的生活 直到09年刊的北风 青春 八十年代这几部 都不错 但我从来没有因为一个电视而那么恨一个人秦光明是第一个!! 那个贱简直是到了骨子里了! 我都怀疑这是不是演员的本色出演如果不是那只能说他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虽然我很欣赏他也知道这只是配合剧情,看我如果现实中看到他的话我会狠揍他一顿的!!!
1、段玉刚与秦光明对白的唇形设计:段玉刚对白唇形没有控制,强调话语过程的朝向对方的直接表达方式及其外向的人格类型。
秦光明对白唇形的控制,强调话语过程的朝向自己与朝向对方的两重动机方式及其双向的博弈人格类型。
7分07秒:“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满晓星对白分析1、“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表演的关键是在其停顿时的伴随表情,要隐含言语与意愿之间的不一致,以及这种不一致使得婉拒动机在话语层面出现障碍。
要把握这种障碍的叙事效果,要在停顿之处将在其前的独立部分“我愿意……”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表达成分,使得潜藏在这一未完成的话语片段之下的深层动机以非话语方式呈现。
2、“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中,“我愿意”实际上有两次表达,这种重复可以是犹豫,也可以是后续话语调整,也可以是片语本身的声音及其伴随的叙事动机的强化。
3、这种表演方法在11分35秒的对白:“我是喜欢(你)……喜欢你某些方面”再次使用。
在“(你)”的模糊语音和表情的关系中,将角色的内心意愿,及其随后在“喜欢”和“爱”的概念辩证,反向作用于角色的后续活动,刻画出角色的这种概念辩证主要不是说服对方,更主要说要说服自己。
对白关系中话语不在于对话对象段玉刚,而是满晓星自己。
4、表演的关键:A、这种话语与动机的两重性关系。
B、两重性关系中的失调张力。
C、失调张力对于后续“概念辩证”的对话方向的两重性。
D、“概念辩证”之对话方向的两重性使得表演重心的位移。
80s,一个血与火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几家欢喜却是更多愁。
国企改制,何为国企,毛时代工人当家作主的结晶,社会主义工人阶级掌权的标志;为何改制,因为工人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了,有些人想要先富起来;如何先富,只有埋葬更多更多的先穷,没有工人农民的大批量的牺牲,就没有所谓的先富;先富带后富,天知道。
工农的时代,工农的文艺是社会的主旋律,就是那个所谓动乱的十年;而,不是工农的时代,工农的文艺就被扔进社会旮旯里了,难得有个几部,却是要历经千难险阻,清晰记得,《我们的八十年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被禁的,被禁的原因不清楚,可能讲述的主题不好吧。
80年代,还有很多前三十年的痕迹,那就是一种我们的念想,我还听见了《喀秋莎》的轻快旋律,还看见工人们社会主义大生产的火热气氛,只可惜,仅从片子的发展,就像时代的发展一样,这种场景越来越少了,被各种鸡鸣狗盗阿谀奉承等等给取代了,可惜可叹。。。。
未完待续
看过所有的文章,感慨太多,感想也太多,评论不少,分析没有,彼此之间也没有讨论。
盛放是谁?
评论还不错,加点分析更好。
《致橡树》反复出现,其意义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角色层面上平行处理人物情节关系与(生命)意义关系;二是在结构层面上处理文本叙事与价值标记。
喜欢夏雨演戏的感觉。
觉得最后结局小丁的死有点太戏剧化,不明白导演为何这么安排,如果说是认为悲剧警醒,深入人心,所以在大团圆的结局中插了小丁之死这一出戏,以维持整部剧的情感基调的话,能说通一点, 但不能服人。
晓星和段玉钢的感情,真够百转千折的。
也许那个年代的感情表达确实和现代的不一样,急得我等到最后一集的最后两分钟才看到整部戏的第一个拥抱,哪像现代戏第一集的前五分钟男女主角认识,第六分钟就是卧室镜头了。
朋友推荐我看康熙来了,介绍小则玛丽亚的那集 不是我不明白,时代是在变化太快 小丁就是个悲剧,一心向着玉钢,什么事都为玉钢考虑着,可就是得不到深爱男人的垂青,嫉妒青春美丽的大学生,又自叹不如,于是卯着劲儿的尖酸刻薄。
其实很欣赏她的个性,喜欢谁,不喜欢谁,说的很开,都是明仗,为兄弟致情致意,自己也干练利落。
夏雨挺有男人味儿的
前面还行,后面拖沓
记得是在年初看的,其实很少看电视剧,可是我却一集不漏的把这部剧看完了....只为里面如白纸般纯粹的爱情,因为那样的爱情在现在似乎已经所剩无几了...
非常好,让我想起我的80年代
剧中人物都太恶心了
很一般。
一类人的执着追求和复杂情感 真诚 动容
夏雨的演出真是越发成熟越发自然越发有味道了。不过左小青的这个大学生是不是有那么点老啊
忘了遗失的瞬间.....
我要是夏玉刚,直接把秦光明搞成半身不遂
真羡慕那个年代的爱情和友情。
除了结局什么都是好!!
跟着老妈看电视系列……编剧好棒啊太不喜欢左小青了强行减一分🌚
我很喜欢,如果最后小丁不死就好了
坏人当道,好人难做;孰黑孰白,生活可鉴。
在北京看的,感觉八十年代的空气都是泛黄的
工厂时代啊。。。让我有机缘反思了并且明白了不少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夏雨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左小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齐襄
蛮喜欢女二的。但结局有点悲惨,莫名其妙就死了。
段玉剛是一棵樹。喜欢那个年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