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女性自身的一个艰难,跟现在职场女性的处境有点像,这点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还有爱情,双向奔赴,有话题可聊的真爱也很动人啊,爱情果然是永恒的主题。
故事总体看来还是挺围绕主线的,就是建个花园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和思考嘛,所以还行。
其他还没深入了解,至少目前还没明白AR是怎么一眼相中这个剧本,想拍出来的,等后续有时间再了解一下吧。
演员是不错的组合。
凯特·温丝莱特越来越有味道了,不光是她那夺目的身材,还有那坚定的眼神和过人的演技。
艾伦·瑞克曼尽管戏份不太多,但把一个老国王演的是文艺范十足。
缺点是剧情过于平淡。
凯特·温斯莱特,英国著名女演员与歌手。
曾获得演员工会奖与英国电影学院奖,并在第66届金球奖中以《革命之路》获戏剧类最佳女主角奖,并同时以《生死朗读》获戏剧类最佳女配角奖。
凯特·温斯莱特也曾获得格莱美奖,并6次入围奥斯卡奖与艾美奖,最终以《生死朗读》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 A light, honest scent. Some of roses seem faded and overblown.- That fate awaits all roses sire.- Continue, madam.- All roses are open to the elements. They bud bloom and fade..- Is that so madam?- The rose grows entirely unaware changing naturally 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 and although the elements may treat her cruelly. She knows nothing of it and continues to her end without judgment on her beauty. Alas, it is not same for us.- If such a rose could speak. What would she say?- Yes, I am here. And gave service on the natural's eye, and after me, my children will be. Is there any greater contribution or more graceful end?- A wise rose. And what protection can the gardener afford this rose from the hash elements of change?- Patience, care and a little warmth from the sun are our best hope, your majesty.
影片如果单纯讲好一段感情或者单纯介绍园艺工作,甚至纯粹营造一个氛围都可行,结果按照戏剧方式去拍既没人物又没台词,通篇就看到一堆好演员挣扎在俗套人物关系中无计可施。
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和阿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的对手戏还算小亮点。
马提亚斯·修奈尔茨 Matthias Schoenaerts几部英国古装片相继出来,质量均一般,混个眼熟先。
路易十四计划扩建凡尔赛宫,女园艺师萨宾被著名园林设计师安德烈选为助手,负责花园的设计工作。
女园艺师的身份使她备受歧视,但她的坚韧与慈悲征服了贵族们,也获得了安德烈的青睐。
安德烈的妻子出手阻挠两人相爱,而萨宾心中也还藏着痛苦的过去。
电影极具镜头美学,无论是人物站位、空镜色调还是取景角度都颇具心思,凯特与马提亚斯的亲密戏份格外唯美,可见艾伦从《冬天的访客》的拍摄经验中获得了不少灵感。
而他与凯特的二次合作历经了时间的锤炼,变得更加沉稳与默契。
有媒体评价此部电影无趣,事实上这是一种对慢节奏和治愈系的不尊重。
故事中安德烈对萨宾的尊重与提携、萨宾以坚韧的个性征服合作伙伴与贵族、还有萨宾关于女性身份的发声,足以彰显影片的本意——一位具有出色品质的女性的自我实现。
艾伦始终对于女性的细微情感格外关注,如同他在乎弱势群体,他执掌的镜头下总是放大不被留意的细节,也许这会造成媒体所说的镜头浪费,但我想用影片中安德烈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园子大到足够容纳除我以外的声音”。
影界需要多种元素的表述方式,也需要专注于女性的成长历史,我们首先要把女性电影提升到平等的座次来,再去对它的品质吹毛求疵。
可惜的是,引进版将安德烈的这句话翻译成“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删掉公爵的同性爱情与贵女大方展现自己的身体,弹幕里还在审判凯特的身材,抨击她这一与众不同的元素。
影片的审美需要门槛,我不认为我是个合格的鉴赏者,可还有这么多人甚至达不到我的水平,太过可悲。
影片之所以取名叫有点混乱,是因为安德烈认为萨宾的设计缺乏秩序,但他同时也认为混乱之中也存在着协调的美,就如同萨宾献给国王的那支四季花。
男权社会等级森严苛求女子,但女子们即便缺乏人权,却依旧孤芳自赏,善待同类,她可能会悄悄衰败,遗留的心血也还会结出新的花朵。
讲述凡尔赛宫花园里Bousquet des Rocailles(Salle de bal)的建造故事,不过里面Kate Winslet演的女园林师Sabine de Barra是虚构人物,André le Nôtre 是Matthias Schoenaerts演的,很赞!
路易十四是本片导演Alain Rickman演的,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斯内普教授 ;p 以前几次去凡尔赛宫都没有好好研究它的花园,下次找一天专门去看花园,找到Bousquet des Rocailles来看!
Ps. Matthias Schoenaerts今年的片都很赞,还有一部Irène Nemirovsky未完成的遗作小说改编的讲二战德军占领法国的Suite française也很赞~^^对其他演员也唠叨几句,演Madame de Montespan的一开始我就觉得很眼熟,后来突然发现是95年BBC版本傲慢与偏见的Elizabeth啊!!!
她是我最喜欢的Elizabeth版本,演员名叫Jennifer Ehle,越看越有味的女演员。
另外,在里面演路易十四的弟弟,Philippe, duc d'Orléans的演员也是看起来很面熟,后来一查,原来是在饥饿游戏里面演那个主持人的Stanley Tucci
女园林设计师的设定很出乎意料,a little chaos的含义双关精妙,贵族们的对话正经又好笑,然而直到在暴风雨夜Barra对包工头听天由命的“Then pray”脱口而出“To the hell with that!”然后直奔事故源头时我才认真觉得这片可以有至少四星的好。
不仅仅是一个独立赚钱养活自己的女子,而且还是一个不听天由命的女子。
没记错的话,这句大概也是全片里唯一的一句爆粗?
贵族们的腔调是梦游中唱歌般的漫不经心,路易十四虽然任性但抑扬顿挫的话语也多少表现了王者威严,到头来还是平民们的听得最习惯。
但即使腔调不同,用语有别,这些台词无一例外都是美的。
这大概也是有些人会感觉这部电影像舞台剧的原因——几乎每个人都中气十足四平八稳很认真地说着台词。
这大概也是有些人会觉得这部电影比较boring的原因——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表现远不及舞台剧夸张。
心里想的有一座冰山,可说出口的只是冰山一角。
内心情感明明已经惊涛骇浪,可表现出来的只是一圈水纹荡漾。
所以这时候才要更注意背景音乐,同时还有演技的重要性。
演技就不说了,一个二个都是杠杠的。
想说的是…………Kate在这部里面真的很!
美!
啊!!!
至少大多数表情正常的时候是……白天和Master漫步于森林,晚上一个人在花园里发呆,偶遇国王,还有几幕正规场合都silvery gold美呆了好吗!
还有那细皮嫩肉和那胸型……Alan也是恰到好处地圆润白胖,隐约可以窥见扮猪吃老虎的老奸巨猾……看到假发竟然都没觉得很违和出戏233不过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是17世纪的法国为什么是路易十四为什么是园林设计。
情迷巴洛克?
对园艺的兴趣?
想cos一把路易十四过瘾?
法国更为梦幻的贵族生活和更为开放的风气?
但把舞台放在英国似乎也完全可行,如果只是” The film is not just frills at the wrists and collars. It’s about people getting their hands dirty and building something in order to entertain the other world they serve. It’s about how one world maintains the other, often at the cost of women.”就为这点扣一星吧……Ps.另外很喜欢的几段台词分别为1)Barra:"If you are hungry, I'll feed you. If I'm mad, you must tell me. Am I mad?"Master:"No."Barra:"Are you hungry?"Master:"Starve."2)"When you are strong enough."3)Master讲给国王的间接表白…………以上。
像一篇淡淡的小品文。
大师说:“God put us first into a garden, and when we lost Eden, we were fated to search and reinvent it again.”——花园是对伊甸园的寻找与再造。
苏州画家叶放认为,园林对西方更大的影响不是一个建构,而是一个境界,如人间天堂般的境界。
“天堂”的英文来自于波斯语,原意就是豪华的花园,反过来,豪华的花园就是天堂。
( http://mp.weixin.qq.com/s/LxkL46gDc0S-TepsRkSRkg )影片中的这位女园林设计师应该是虚构的人物。
而在600年前的中国明永乐年间,却实实在在有一位女性水利工程师胡重。
她是安徽宏村汪氏家族汪辛的妻子。
在丈夫赴任外地运粮主簿期间,她带领族人系统修建了村中的水利灌溉设施和生活供水系统,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也让宏村呈现出美丽的水系景观。
二十年后,汪辛卸任回到老家,胡重已经离世。
丈夫感念于妻子对宏村做出的功绩,一反女性牌位不能入祠堂的传统,将她的牌位供奉在家族祠堂“永叙堂”里。
2000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重的事迹也是电影的绝佳素材啊。
就冲着Kate的古装,这剧就值得一看。
然而看完了觉得烂,那就是看的人没用心体会英国老男人的品味。
虽然说的是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故事,但漂浮着的却是淡淡的英伦风情。
英国人对园艺的痴迷,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就是“God put us first into a garden, and when we lost Eden, we were fated to search and reinvent it again”——花园是对伊甸园的寻找与再造,园艺是人类的使命。
整个故事确实有点平淡,(我怪男主角没入戏,相信编剧写的André Le Nôtre是“含蓄的感情”,而不是“没有表情”!
),但是每个镜头、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恰如其分。
最近看的两部电影都是演员转导演,跟“正统”导演比起来,“演员导演”更多的“欲说还休”,需要静下心慢慢看。
ps:同意最后改变画风的那个镜头真的是最自恋(没有之一)的镜头,这是路易十四的侧写,还是路易十四与Alan Rickman合二为一?
看这部电影前其实没有抱多大希望,因为本身对路易十四没有太多感觉,而且对于一个极端自主自负并且专制的帝王来说,把一个浪漫爱情小品放入他的世界中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让康熙参演言情一样,完全不靠谱。
不过还是对“看”本身抱有了极大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凡尔赛宫的美好展望以及对男神女神的期待上,尤其是身高191的男神Alan还要扮演身高154发明高跟鞋而且72年帝王生涯中洗澡次数不超过七次的假发面瘫男,这诱惑真的太大了。
从看第一组镜头起,我就以为我弄清楚了这一部电影的画风,男神打算让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幽默而华丽的气质,虽然他稀疏的头发顷刻间变成很“you”,很“顺”,很“滑”而且他以欢迎的姿态张开双手的样子带给了我们一种略显逗逼的气场,但整个场景的华丽布局以及演员服饰的考究却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场景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要出电影名,演员等等这些字幕前的一个场景,通常情况下,都会用一些有趣的摄影或是图像内容来安排作为这些字幕的背景,这一电影也不例外,从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到Alan在艺术学校的美术功底,出色的构图能力,以及对图面秩序的严谨把握。
然而这一幕跟前面的一组镜头画风完全不一致,那一刻,我突然对这部电影有了新的期待,也许导演是要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风格表达他的某些观点,也许他有其他想要说明的内容。
一般很少见这种把纯粹的镜头与华丽的内景并置,这样做也许很有风险,但是,谁知道呢,这是一种实验性不是吗?
可是后面男神还是把我们拉回到了喜剧爱情小品里,女主漂亮的绘图,男主的凝视,女主的期待,这些都是爱情小品的典型元素,前面昙花一现的那个片头画面仿佛是导演因为个人感情或是某些特定的总之是带有个人特色的原因而放进去的一张美术作品,跟整部电影并不搭调,一个好镜头,没有放在合适的位置,好镜头也变成坏的了。
这应该是一个电影拍摄中的通病,希望每一个镜头都达到完美,希望尽量多的镜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电影不是摄影,诚然构图,色彩,画面感这些都很重要,可电影的精髓还是在于镜头与镜头并联后所带给人的联想以及联想中的趣味。
这一点达到了,即使镜头十分的简单明了也可以给人以震撼的感受。
当忘记了镜头间的关联性,忘记了自己这一组镜头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是表达的感受时,整个影片,至少是这一组镜头就散掉了,而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魅力。
Alan知道画画没有脏颜色,只有用错的颜色,却忘记了镜头没有乏味的镜头,只有空洞的镜头。
除却一组镜头的关联性不够外,组与组间的切换也没有经过细致的设计,这一点在老好莱坞电影里体现得非常好,比如《巨人传》,虽然电影很流水账,但镜头的切换是及其考究的。
整部电影的架构也让人感到混乱,也许是为了点题,只是这个“混乱”可不怎么小。
影片一开始仿佛表明了一种旧时代对人的个性的打击,主线出来后又仿佛想要说设计的革新,后面又是作为国王对爱情的困惑,给男主的压力,主人公对爱情的认真,创新的决心,最后还有走出悲伤的勇气,中间插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婚外情和同性恋情节,不知道是为了给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扫清道路还是为了展现当时的情感自由,反正就是一大堆东西都摆出来,就好像把各个地方的精美的瓷片都捡了过来,然后随意堆成了一堆,毫无美感可言。
整部电影的画面是很美的,不是摄影很美,而是拍摄的场景,服饰,妆容,人物,这些都是很美很美的,想来这大概代表了导演对于巴洛克时期的美学的回忆以及宫廷生活的某些浪漫想象,只是这一种想象太过浪漫,缺少了现实的依托,在人物的表达时,就显得有些刻板,面目模糊或是与历史极不相符。
首先,路易十四自己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的国王,他热爱舞蹈,甚至经常亲自上舞台表演以至于过度劳累伤害身体的地步,蓬巴杜夫人则是他尊重的情人,她是当时法国实际上的皇后,热爱文学与艺术的她亲自扶持了文艺界,伏尔泰也为她所折服,即使后来她年纪渐长,不再与国王有实际的情人关系,国王对她也是十分尊敬的,绝不会说什么凋谢了之类的话,蓬巴杜夫人自己也是一个极聪明的女人,不会黯然神伤等待一个女园艺师的救赎。
其次,凡尔赛宫本身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品,而主人公初次见面时,男主问女主是否遵循设计的原理,而女主回答的居然是遵循古希腊的原理,这并不是文艺复兴好吗。
女主和国王跳舞跳到一半突然扔下国王找情郎真的大丈夫?
国王还一副我是媒人我幸福的表情站在一群像是从绿野仙踪里走出来的人中间,和他们一起跳着超级卡通的舞,这个除了制造喜剧效果还有别的理由吗?
Alan是一个拥有美术直觉和生活直觉的人,所以他能在自己的前一部作品中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艺术的美好和谐地表达出来,可他不是一个逻辑性的人,对未知的历史事件的好奇带给他热情,但是远远不够的理解却让他陷入了不明所以的混乱的泥潭。
当时的风尚和我们现在真的好不一样。
男主的妻子出轨的原因我们不知道,总之就是好男人遇上了渣女,所以果断要扔下她去找那个好女人,不过他妻子的反应真叫人目瞪口呆,她的反应是其他人会嘲笑她。
那个时候的人都好没有道德意识,不少女人当了小三还蛮自豪的,虽然是社会现象,但还是无法认同,不过我们国家不还有三宫六院嘛,人类的历史真疯狂。
在以前的Alan的作品中,不管是他演的,还是他导的,都有一种含蓄的美感,但这一部不同。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刚开始的时候女主买的那顶帽子,其实表达人无意义的表现欲应该可以有更高明的方法,像那样夸张地找几个男人站在窗户边惊叹“天哪!
好美的帽子”真的不会感到违和吗?
虽然可以引出后面和这几个人的交往冲突,可是这样处理还是粗暴了些吧。
还有那一对同性恋爱人,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他们的关系,我们也看得出他妻子抱有的是什么态度,后面何必还要他妻子指给我们看,“他们是爱人,你知道吗?
但是我很宽容的哦”。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就有一种身为观众的智商被生生侮辱了的感觉。
稍微留一点白没什么大不了的,镜头的组合,加上演员那么卖力的表演,真的已经够了。
不知道以后Alan会不会拍新的电影,不知道他接下来的作品好不好看,不过他总是给人惊喜的,我也还是会看,因为他本身的魅力就已经惊人了。
在牧羊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才6.6分,应该是真的不咋地了。快进了一下,果然没有美丽的服装和园林,剧情也混乱的一比。
导演差,糟乱且无趣极了,逼逼洗出品真是隔着屏幕都能闻着一股烂霉味儿。:/ 帅比嚼东西为毛那么快,猴可爱!
结尾有点仓促。整个故事很美好。
最后字幕出来才知道alan rickman导演和编剧,简直惊呆了。he portraits the journey of a woman whose tenacity grows like a tree in a most delicate and graceful way
我钟情于法国的古典园林,却不知道有那么一座承载美好爱情故事的花园,凯特这戏我也是。。。觉得接的不是那么好吧。
华丽丽的泥腿小清新。
一点没有法国味,只有英式僵硬别扭
当传记片看 讲凡尔赛的建筑过程
斯内普导东西不行鸭!
园艺
就喜欢这种revolutionary,凯特很适合这一类,神经质,胸怀,深情,不屈,一如曾经的rose。奇怪分这么低,有华丽的法国复古,斯内普自导自演,还有一种小探索的感觉,甚好。
导演居然是rickman,好吧,有他在,还有kate,为什么不是四星呢?男主虽然没什么存在感,但至少幽怨的气质还是有的。
片子本身不值得,但是AR最后的作品,也一定要五星
优雅 文艺电影 文艺范不感冒
Netflix上看的,苏是苏了点,总体观影感还可以。某种程度上真的是男女主的颜值和男主的气质撑着的。凯特这么多年下来居然还不显老,也是不容易。
上帝在花园中创造了人类。
英国人也是挺钟情于皇室贵族生活的……在凡尔赛听英语真有趣。
片名就说明一切问题了,节奏剪辑极其混乱。一看导演,感觉很复杂。。
rickman的处女作也太文艺了,这么严肃的老头心里还那么柔软,但电影实在是太一般了
alan导的好像好久之前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