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沪,横竖离不开一个“居”字。
婚丧娶嫁,柴米油盐,都是围绕着“居”。
居好了,一顺百顺,居不易,诸事不宜。
冯晓琴说住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听着有点扎心,但在北上混久了,就会觉得话糙理不糙。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蜗居和心居,离开了居,只剩下了蜗和心,连起来就是窝心。
十三年,曾经还有点青涩有点作的郭海萍,变成了略有点小沧桑的冯晓琴。
十三年,妹妹从郭海藻变成了冯茜茜。
十三年,内环边上的房子翻了七八九十倍,外环边上的翻了5-6倍也是有的。
倘若在这十三年里要是错过了每一次购房上岸的机会,估计投江的心都有了。
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看蜗居时候家里老人们边看边说,至于嘛,房价总会降的,别急别急,再等等再等等。
眼瞅着岁月皱纹让郭海萍变成了冯晓琴,请问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十三年可以等呢。
老歌里唱的是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现在身边看到的都是旧人们早买房或暗自庆幸或洋洋得意,而起早贪黑的新人们则依然望房兴叹。
买还是不买,蜗着还是豁出去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心居最终还是考虑了众多非京沪观众的接受度,把冯晓琴心心念念的学区房设定在“200多万”,单价才45万。
如今,别说内环,中环边上敢加上学区二字,就算20年房龄的老破小,也早已经不是这个价位了。
内环里随随便便十几万二十万一平的房子,可以打破无数外地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年轻人对上海的美好憧憬。
看了三集,对于冯晓琴因买房受挫而在丈夫大姑子公公姑妈伯母面前噼里啪啦一通“标准海清式”的爆发而忍不住叫好,一方面海清的演技没得说,另一方面也有点情绪带入了。
冯晓琴想为自己也为儿子长远计买个房子怎么就不对了呢!
连带着对顾清俞都有些反感,你自己忙赚钱亲爹亲奶奶扔一边不管不顾,弟媳妇操持全家你不愿意借钱给她也就罢了,还撺掇着老头也不出钱。
回过头来还跟闺蜜那质疑冯晓琴当年嫁入顾家动机不纯。
废话,就你弟弟那德行,要不是看你家有房有户口,谁脑壳坏掉了嫁到你们家。
说白了还是那句老话,穷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则是大大方方小气。
动辄七八位数收入的顾清俞,可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的提防着穷家小户出身的冯晓琴,原因无他,就是看不起而已。
然后还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来俯视冯晓琴的动机。
大姑子和弟媳妇,就像婆媳之间一样,有的是话题。
海清和童瑶,拿捏的都挺好。
加上人生落魄的冯绍峰,还有从相逢时节里无缝切换过来的严晓频,后续的看点值得期待。
没看过原著,但深夜里依然默默的希望冯晓琴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心居,可别再蜗了。
==========================追更一下=========================================看了8集,对冯晓琴的观感也有点不好了。
顾磊的死固然是意外,大姑子顾清俞有责任没毛病,但冯晓琴自己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吵架的时候不反思自己全怪对方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吧想买房子没错,但明知道大姑姐平时看不上自己还要问大姑姐要钱,不是有点自讨没趣吗?
说什么有了房子还要把老家弟弟接来,是还觉得自己在婆家不够丢人吗?
虽然顾家人一直把冯晓琴当外人,但冯的这些奇葩想法,还是印证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老话。
冯晓琴外出劳动要自食其力是个好的开始,希望这个过程中能把自己那些奇葩的想法也好好反思一下。
==========================最后追更一下=========================================虽然是无悬念的烂尾,但实在是有点太草率了。
剪的太多,冯晓琴突然就喜欢上了展翔,冯家姐弟突然就搬外面了,不讨喜的顾奶奶突然就理解冯晓琴了,顾清俞突然就想开了愿意帮冯晓琴买房了,而冯晓琴居然主动提出要用有借有还的方式来接受大姑姐的好意。。。。
感觉折腾一圈,唯独顾磊白死了😂另:弹幕和评论区里二极管真多,要么是非要用冯晓琴的见识短浅和过度贪婪来衬托大姑姐顾清俞的道德无暇,要么就要用顾清俞缺乏分寸感的指手画脚和盛气凌人来反衬冯晓琴的完美无缺。
谁规定冯晓琴和顾清俞就必须得是一好一坏一黑一白?
人人都有点缺点又都有各自的优点就不对吗?
现实里有几个非黑即白的?
对于这些二极管式的评论,回复都是在浪费感情。
终于看完大结局了,没想到最后一集也是凑数的,好家伙,全员洗白,一半都在看回忆剪影。
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这不是生活剧么,怎么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搞不清楚到底想表达什么,真不敢相信这还是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改编的,真是白瞎了一票好演员。
全剧没一个正常人!
冯晓琴,没文化不能没人品啊!
前十集都在讲如何死皮赖脸地要买房子。
大姐,你只有三万存款,就想在上海买房,我真是笑了!
自己买不起房子,像所有人都欠你似的,还逼着别人借钱给自己,就算别人再有钱,那也是别人的钱,有什么义务借给你。
看到后面才知道,她居然有个儿子,这个情况婚前没告诉顾磊,一直瞒着,她全家子都帮忙瞒着,我的天,自己的儿子叫自己姐姐,这到底是什么家人呀,这应该算骗婚性质了吧。
这已经不是没文化的问题了吧,这是人品有问题了吧。
成天把照顾一家老小挂在嘴边,你不是挺能算计的么,结婚之前不知道顾家是什么情况呀,你又不上班,那那些还要赚钱养家又要伺候老小的女人那不是要吐血了。
她声嘶力竭大吵一架,我一点都不觉得同情,婚姻不就这样么,想要自己住,婚前怎么不解决,还把自己的老公给吵没了,我滴个天,为了戏剧冲突,编剧真的是什么都敢写。
后面不知道怎么就对老人很有爱心,不赚钱也要帮助他们,怎么就突然成了圣母玛利亚一般的人物。
顾磊,像个儿童!
三十岁的人怎么跟自己姐姐说话都哆嗦成那样,一两句话就说完的事还要背几天。
能力差,没上进心,没责任心,爱玩,就是几岁孩子的心智,请问这样的人物设定,不更衬托冯晓琴想买房不就是异想天开么,能不饿死就不错了。
小丁,请问看上冯晓琴哪一点?!
我不知道编剧加这一段是要体现什么,体现女主的魅力?!
但是没有说服力呀,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么?!
女主三十多,离了婚,还有两个孩子,长相又很一般,一个富二代看中了她什么!
现实中,就是很一般的男的,不管是多大年纪,喜欢的都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
冯大年,哪来的底气把自己当少爷!
青春期叛逆可以理解,但到别人家来撒泼,谁给你的底气。
靠手办就能在上海养活自己,编剧呀,你让哪些正儿八经设计绘画专业出身,那些奋斗了好多年还徘徊在温饱边缘的艺术家们怎么想。
冯茜茜,知三当三!
现在小三这么理直气壮了么?!
最后啥都没损害,全身而退,我呵呵了。
顾昕,是泰迪吧!
婚内想睡前女友,睡了自己的表妹,这不是乱伦?!
葛玥,高干子弟就这样?!
我没看过原著,原著说她又黑又丑又矮又平,我就剧中扮演者来说,没那么不堪吧,是谈不上美女,也算秀气,身材匀称吧。
照理说,高干子弟家庭出身的子女,骨子里都很傲气的,起码不像她表现的那么卑微懦弱吧。
她是怎么能忍受自己老公再三出轨还不离婚的,因为颜控?!
因为长得好看就把你吃的死死的?!好歹也是读过书的大学生吧,爱不爱你,自己心里没点数么?!
顾清俞,三高女性还能恋爱脑?!
我不敢相信高收入,高学历,高颜值的三高女性还能对待感情不理性,就凭借着对初恋的幻想可以冲动结婚,又离婚,把婚姻当游戏一样。
人是会变的,特别是发生重大变故,不管是从个人智商,还是社会阅历,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快四十岁的人了,怎么还活在幻想里。
还有,不喜欢别人展翔,别吊着人家,男女之间没有什么纯洁的友情,更何况知道别人对自己的心思。
也谈过不少恋爱,所以我觉得是个渣女。
施源,矫情!
看到他这一趴,我是想跳过的,特别膈应,可偏偏又是男主。
明明知道各方面差距大,你有自尊心,那就别结婚呀,别结婚后还各种矫情呀,还害别人成了二婚,要是拿了老婆的钱还了债,做了手术,买了房子,那也算花了钱买了个教训,这算怎么回事呢,说不出来的不痛快。
展翔,执着得离谱!
我相信现实生活中有心心念念一个人很久很久,几年,十几年,心中的白月光。
但是,男的到了一定年龄,婚还是要结的,其实男的比女的现实,男的比女的更耐不住寂寞,说白一点,需要解决生理问题,生育问题。
再说,照他这个经济条件,年纪又不是很大,现实中应该有很多挑选才是,高学历,好看的,也不是找不到。
剧中顾清俞快四十岁了,剧中没有说生育这个问题,但现实这确实是个问题,他追求了她八年这么久,他一直都没有结婚,我觉得不符合现实。
唯一喜欢的角色就是顾士宏爷爷,对母亲的孝顺,对兄弟姐妹的帮衬,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女的操心,对女婿和儿媳的包容,真正做到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才是长辈的样子,有家的温暖,也符合生活的气息。
整个剧就是膈应,所有人都像不长脑子一样,前因不交代,堆砌矛盾冲突,又不能自圆其说,莫名其妙强加励志和感动,我不敢相信这是出自曾经红极一时《蜗居》同一导演之手。
这编剧是人吗,这冯家一窝子狗吧。
妹妹抢,妹妹抢完姐姐抢。
一窝子吸血鬼吐了,有一个正常人吗?
心居,如何凭借心机获得居住的地方,我真是醉了,为什么我要花时间看这个电视剧,狗屎!
还一个大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姐姐骗婚,妹妹当三,姐姐两个儿子还要tm去霍霍全剧最好的老实人,我nm编剧nmsl?
不知道这些生活居就不能拍点正能量的,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剧,搞这些极端奇葩的人设,明明是一家人,为了制造冲突,强行恶心观众,观众做错了什么,疫情大环境不好,现在人生活压力也大,看剧本来就是为了放松打发时间,不是让你们来给气受的,你们可以说,不喜欢可以不看啊,我是真的真的不想看,营销铺天盖地,刷个抖音都不安生,这种剧能给人带来什么,反思,?
教育,快乐?
,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烂剧出现,你们这圈人,赶快玩完吧,看一眼都嫌烦
这部电视剧的编剧脑子是有什么问题,一顿胡编乱造,真的演员人设全员莫名其妙,尤其是海清那个角色,我不否认她演得好,但是这个角色太恶心了,和顾磊结婚没有和对方说明自己有个孩子,把自己的儿子当弟弟养,欺骗属性。
她老公真的是个大冤种,重点她还凹爱自己老公人设,吐了,开始就欺骗,你告诉我你爱你老公?
如果顾磊同样有个私生子,结婚前以及结婚后都不和你说,你如果知道了怕是要翻天,还能像现在自己这样心如止水毫无波澜么?
自己想买房子没钱,就怂恿老公去找大姑子借100万,在她看来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老公必须完成,你想买房子自己努力赚呀,和别人大姑子有什么关系,不借就是别人的问题,这是虚荣和不择手段属性。
而且还强迫自己老公考什么会计证书(具体有点记不清什么证书了),天哪,顾磊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嫁给他之前就知道了,怎么结了婚就要让对方变得努力上进了?
太喜欢掌控别人的人生,正因为顾磊比较弱才取的你呀,难道你自己不明白?
自己都算一个捞女,然后确见不得妹妹当捞女(当然妹妹是小三,有些许不同),双标属性,最后还被洗白了,变成新时代独立女性了,我TM恶心死了,真的,这个角色太矛盾了,捞女和自强不息白莲花属性同时存在在一个人身上,编剧是没有当过人吗?
人物性格这种东西是随便来的吗?
什么人做什么事是有一个逻辑合理性的,不是大乱炖,强行凹剧情。
至于顾清俞,我真的也不太明白,一个职场精英,为了小时候的“爱情”白月光,等啊等,找唉找,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爱情中,为了爱情啥都可以牺牲,什么毛病呀?
搞钱不好吗,社会精英的智商在爱情面前就一文不值了?
我不李姐呀不李姐,现实中这种智商的人绝对干不出顾清俞干的那些事。
还有那个妹妹当小三,哈哈哈哈,妈的,世界上是没有男人了吗?
三观扭曲,看不得别人优秀别人好,自己也想高人一等,能力不行,但是她可以睡呀,这TM的什么三观,重点是感觉妹妹有很多苦衷不得已这么做一样,哈哈哈哈,小三都是被迫的呗。
编剧是几个菜喝成这样,能把女性写得这么不堪。
现实世界是很残酷,但是大部分人包括女性还是在努力奋斗,有可能过得平凡,但是依然是美好的。
不是为了目标不择手段才叫“上进”,生活的包容性很多,但是这个编剧没有,求求别再污蔑女性了。
就这样吧,累了。
有时候生活不一定会更好,但在我们心中总有那么一束阳光,指引我们,而大多数情况下这束阳光往往是“家”是“亲人”。
初看《心居》,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让我瞬间代入:清晨,冯晓琴就开始忙忙碌碌,准备早点、奶奶的苦瓜汁、爸爸的八宝茶、精准定位老公找不到的手表和衬衫,一项项的流程都在这个妈妈的大嗓门中给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拉开帷幕。
那种全职妈妈为家庭的忙碌、对家庭种种的把握和眷顾都让我想起我那爱操心的老母亲,虽然嘴上总是说着想有自己的房子,抱怨着各种生活的琐碎,但对家总是刀子嘴、豆腐心。
冯晓琴这个人物开场这段可以说是确实非常的接地气,必须对海清的演技给予肯定,是生活也是演技,这就是生活给这位女演员的礼物。
海清背后的三人,是一个家,但海清也想要融入这个家除开演员人设上的细腻刻画,剧情上也有许多地方时刻都在体现两人心中“家”的分量。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心居》也让我知道有时候一台戏两个女人就够!
两位生活完全相反的女主碰面是在家宴上互送礼物,虽然冯晓琴在自己织的围巾上缝了假LV的标签,也只是让我感受到了两个人由于处境不同,认知是存在差异的,但深究其内核,两个人都是充满善意的。
这条假lv,有点家庭出身的无奈两人关于买房的认知可以说是这剧的核心炮火点,也是我觉得最能代表家的部分,刚开始我也认为单纯的是姑嫂关系不好而已,所以顾清俞才不愿意借钱给冯晓琴,但到后来顾家三人开小会,阿姐说担心弟弟顾磊和媳妇搬出去弟弟受欺负我才恍然大悟:长兄如父,长姐何尝又不是如母呢?
试想如果换成自己,也是不愿让老实的亲人受欺负的,所谓的自私和小气其实都不存在,两人都是基于个人主观想让家里更好,这才是最能体现家的地方,虽然争吵不断,但终究是一家人。
不论是顾清俞被父亲一个电话立马空降来给弟弟支援;冯晓琴开篇私下里偷偷替顾爸修好眼镜,还把奶奶的药分好嘱咐按时服用,都能看得出她们来的内心都是柔软的,心里都是有这个家的。
同样是礼物,差别万千,但好牌子好还是用心好?
虽然围绕的是房子,但核心在家。
房子不过是迷茫时的欲望,心居心居,最终还是家在哪,心其实就在哪。
房子房子,心居啊?!
不同于以往剧的节奏,上来就是大招连发,冯晓琴vs顾清俞,姑嫂掰头,带感的一批。
开头就直接点题,冯晓琴要买学区房,但自身实力不够,就动员自己老公向阿姐借钱,还提前准备好了借钱的说词稿,让老公背下来;而自己就敲敲边鼓,讨好一下阿姐,提前准备了手织的围巾来展现心意,想在阿姐生日的时候成功拿到这笔借款,但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借钱买房,激发了一系列的矛盾,也让剧情变的更加精彩。
Round1: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顾清俞生日冯晓琴让顾磊借钱,没想到一眼就被阿姐识破了是冯晓琴的主意,一直对冯晓琴与戒心的顾清俞自然不会同意借钱,感觉这场面也见过,每个大姑姐都不希望自己的弟弟被媳妇利用,直接反手就是一个回怼:我不能借给你钱,因为我也要买房。
冯晓琴也不甘示弱,听着阿姐和父亲的对话,知道阿姐是买自己的第二套房,直接发问是不是换购,小算盘一目了然,在顾清俞说不是换购后,又阴阳怪气的说“不是置换怎么能买房呀不好违反政策的呀”配上上海独有调调,大家dddd,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当然也就换来了顾清俞一个大白眼hhhh,不得不夸一下海清和童瑶真的把那种“就是说给你听的”和“阴阳人”的感觉演出来了。
本来以为这就足够精彩了,没想到只是这场无硝烟的战争的开始Round2:你有迂回战术,我有plan B晓琴听说阿姐假结婚买房后被激怒,重燃借钱买房这个打算,用回老家这样的招数逼迫老公向阿姐再次借钱,借口是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更好的学区房。
但奈何顾清俞技高一筹,直接找上冯晓琴正面聊买房话题,提出第二种解决方案,打算把孩子户口转到自己的房子上,这样满足了入学条件,也就不用买房了。
冯晓琴则摆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明面说的是怎么能让阿姐多花几十万呢其实态度就是不同意。
顾清俞也表示无奈,说“本想用自己的几十万解决他们贷款利息的问题”。
不得不说这俩人的太极打的是真好,不直接表明态度,处处都是为对方好但就是打不成一致,那种暗潮汹涌的感觉,看着贼过瘾。
就当我以为买房的矛盾就要在姑嫂楼下看似平静的谈心中结束时,没想到还有后续Round3:极限输出+论持久战家庭聚会上,七大姑八大姨讨论晓琴买房的事情,还有自己不能满足儿子名牌背包的愿望,阿姐随手就送了一个,在委屈和自尊的双重打击,冯晓琴直接对着一家人来了顿极限输出,包括自己多年照顾家人的委屈,想有个自己家为未来打算的想法,以及指责阿姐自己满足不了的物质欲望,阿姐随手就送给孩子,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阿姐晓琴这段哭诉让人心疼而且很有共鸣感,看得我直拍手,演技也是真的精彩!
就这样晓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顾父决定借钱给晓琴。
但晓琴考虑家具和装修的问题再次找上了阿姐,开始了跟屁虫模式,最终还是阿姐的追求者展翔忍不了,把钱借给了晓琴。
本以为钱的事情已经得到了解决,该和平落幕了,但The show must go on. Round 4:终极矛盾出现晓琴房门外偷听到顾家一家对她的戒心和不信任,吵着回娘家,顾磊跑上去阻拦,没想到意外摔下楼梯被邻居家放置的玻璃割伤致死。
家庭会议上顾家人因为顾忌“面子”的指责晓琴起诉邻居的做法。
伤心过度的晓琴冲着顾清俞就是一通输出,“是你害死了顾磊,没有你说的那些话,顾磊不会死”讲真海清这段哭戏真的强炸了,童瑶(顾清俞)也拿的住气势,双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让。
Zzz这几段吵架可以说是把家庭博弈的气氛推到顶点了,姑嫂两人基本上每集都一场battle,可以说俩人打的是有来有回。
演技也很棒双强视感逐步拉满,整的我对后续的剧情更加期待了追起来
《心居》定档时,很多人都说《人世间》播完后又有好剧可以追了。
的确,主演海清、童谣、张颂文、冯绍峰,演员阵容不错。
导演滕华涛拍这种生活剧得心应手,《双面胶》、《王贵与安娜》都是口碑不错的国产剧。
《蜗居》更是国民度很高,一度引发讨论热潮。
所以我也很期待《心居》的播出。
可是追了几集之后,我打算弃剧了。
太失望了,这部剧就没有几个正常人,很多人的行为毫无逻辑,似乎是为了刻意制造矛盾,强行洒狗血。
先说剧中的女主之一,海清饰演的冯晓琴。
剧名叫《心居》,可以理解为《蜗居》的延续,讲的都是因为买房,主人公的生活发生变化。
《蜗居》中姐姐海萍要买房,是站得住脚的。
那是1998年,正处于房价飙升初期,他们一家住在10平米的阁楼里,想靠自己的奋斗,在城市扎根。
可是《心居》里,冯晓琴买房的必要性没有那么强。
他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但是房子目测不小,还能让妹妹借住,至少是三室以上,房子也不是租的。
如果说为了儿子小老虎买学区房,那大姑姐顾清俞也给了解决办法,她有一套学区房,在产权证上加上爸爸的名字,再把小老虎的户口迁过来,就能满足入学条件。
冯晓琴拒绝了,说到底,她就是希望有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
可买房你也得有资本吧,这么多年你和丈夫就攒了3万块,首付要问大姑姐借100万。
讲个笑话,手上只有3万块,但要借钱买250万的房子。
别人买房都是自己出大头,实在不够了找亲戚凑,你买房连首付都要借,那以后每月还贷怎么办?
再找大姑姐?
并且借钱借得理直气壮,这是借钱吗?
这妥妥的把大姑姐当冤大头,还不如直接要呢?
后面的剧情发展,都是以冯晓琴买房为基础的,如果这个基础都不牢靠,那后面的剧情就是无根的浮萍。
再说剧中的另一位女主,童瑶饰演的顾清俞。
她是投行高管,成功人士,住大房子,过的是精英阶层的生活。
按理说,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脑子应该很清醒,做人也应该理性、严谨、滴水不漏。
可是她却拎不清,不断掺和到弟弟夫妻间的事,一家人一起把冯小琴当贼防。
她的恋爱脑我也十分不理解,初恋一般就是一种情结,见到了也就幻灭了。
但初中时期的一段情感能让她惦记20来年,即便对方落魄、自卑,她依旧孤注一掷。
她图什么,想拯救别人的人生?
双方的身份差距如此巨大,消费习惯、认知水平都不同,这样的感情无法让人信服。
她的人设也是分裂的。
一方面她对家庭十分看重,爸爸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给她打电话,她放下工作,请假都要赶回家去处理。
另一方面,她结婚却连家人都不通知。
这样无法自圆其说的细节在剧中还有很多。
还有冯小琴的老公顾磊,不知道为什么编剧要把他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巨婴。
人物设置太极端而失真了,一句写在纸上的话背一天都背不下来,他是没能力,又不是傻子。
照编剧的设置,这个人根本无法适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孩子都上小学了,自己没有一点主见,什么事都要问姐姐和爸爸。
一个年近40的男人连个基础会计证都考不下来,还逃课去网吧打游戏。
总之就是槽点太多。
好莱坞著名编剧理查德·沃尔特讲过,创造有价值的角色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让每个角色都值得同情。
可《心居》中的很多角色都让人上火,难以共情。
角色的行事动机不合常理,人物塑造完全失败。
芦苇说过一句话,中国编剧最大的毛病是老出常识性错误,人物、情节、背景都不对头,编剧不了解他写的时代、人物,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逻辑也搞不清。
很多国产剧编剧,真的脱离生活太久了,笔下的人物设定常常不顾现实,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冲突是故事的核心,有了冲突故事才好看。
但如果为了冲突而冲突,为了冲突而去洒狗血、卖惨,丢掉逻辑,那故事就失去了意义。
不只《心居》,现在的国产剧很少有活生生的“正常人”。
就像最近常驻热搜的那些剧,人物设置都是降智的,根本没法看。
《人世间》之后,再也没有能接档的国产剧。
连正午阳光都摆烂了,找来雷佳音、袁泉这样的演员,演一部4.6分的烂剧。
我们只是想看到一部有着正常人类的情感,正常人类的智商,描述正常社会议题的国产剧而已。
展老板最好玩儿,施源委屈又可怜。
顾家全部都脑子不清楚,让寄居蟹吸血鬼冯氏姐妹和私生子搅得不安宁。
冯小琴手段最高明值得学习,冯茜茜还太年轻过几年再回上海掏空顾家!
——————————————————————吸血鬼 + 狐狸精 = 冯家姐妹和私生子忍着看到现在,直到冯大年自说自话住在顾家。
1.大着肚子骗顾磊到上海,瞒着生过孩子的事实。
2.带着高中毕业的妹妹理直气壮住顾家,顾磊死后顾爸爸给了生活费,那冯小琴的妹妹和私生子的生活费给了吗?
3.顾磊死后的确顾家变成冯家了,6个人中3个人姓冯。
冯大年还没有任何礼貌,没有本事还的确在冯小琴和冯大年的好一出跳楼大戏中顺理成章住下来。
4.说冯小琴应得的那些人,请问结婚就是一场算计和交易?
大部份的婚后都会有可爱的宝宝吧,家务谁没本事在外挣钱就在家多做一些不应该吗?
注意⚠️我说的是没本事,冯小琴没学历的确找不到工作吧。
一定要把应该做的家务等同于保姆的时薪工作作践冯小琴的话也可以,那折算上海房租,x生活平摊,生活费等一起算算清楚不一定谁欠谁?
另外间接意外害死顾磊这个可以追究吗?
5.冯茜茜也是得了狐狸精真传,这一颦一笑勾人魂魄,我一开始也被吸引了。
直到坐在沙发上和顾昕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你觉得我几分?
”顾昕都走出厕所好几步非得叫住他“诶,那个事儿,别放心上” 半夜电话“你和小丁很熟吧”我天呢,得学啊姐妹们。
6.冯小琴,私生子和冯茜茜,长得的确都挺好看。
换我是男人,可能也沦陷。
狐狸精+吸血鬼,真的是“人才”一家人。
——————————————————————施源篇这个会不会被骂啊?
和我不一样观点的就是你对。
1.性格温和,努力。
学识底子好,碍于学历门槛限制好不容易被设计去了大公司,也靠自己打拼争取了两个case。
2.有自知之明,洁身自好,这个其实很重要。
不像吸血鬼冯家私生子和狐狸精妹妹,无端自视甚高,而且不择手段。
3.施源的确喜欢顾清俞,虽然现实所迫让两个人有了差距,但最后换谁都抵不了顾清俞大胆的追求和展翔发起的同性间的竞争。
4.面对精神病母亲,他还是坚定站在顾清俞这边。
5.施源的拧巴也是对于两者婚姻长久的考虑,换位思考,如果一直是做伸手要钱的软饭男,顾清俞对施源的童年滤镜对这段婚姻单方面到底能持续多久呢?
6.施源就是输在运气一直不好,人生起不来。
《心居》的片方真是牛!
我混豆瓣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被“相关权利人”投诉删剧评。
更搞笑的是,我评论“故事失真”,你们投诉我剧评“不实”。
不,我很诚实地评论你们的故事失真,这就是事实!
你们投诉说“不实”,豆瓣就把热度第一的剧评删了。
我还奇怪呢,豆瓣何时这么随意了?
却原来,今天你们请了主演来豆瓣发文,炒热度引流来了。
原来,只要利益够大,一切皆有可能。
真是被恶心到了!
行了,你们自己嗨吧!
简体中文网络,不是只有这一个平台。
可笑豆瓣,只敢删评,不敢开分!
呵呵!
张芝华能演出最让人讨厌的婆婆。
强行制造矛盾,强行狗血,虽说狗血来源于现实生活,买房、婆媳、亲戚妯娌关系等等,都是很实际和现实的话题,但看着总那么别扭,好像就是为了强行制造不幸和矛盾才能推进剧情。还有就是国产剧里的职业总是浮在天上,无论金领蓝领,总有那么多时间来谈情说爱和处理家庭关系……不用加班赚钱,不用担心怎么赚到更多的钱来改善目前的生活,反正谈着谈着事业也有了,爱情也就有了。
海清和张颂文都挺棒
演技确实能够拯救人设,比如海清,同样,演技也能拖累人设,比如童谣
施源和展翔吃火锅互怼看着很过瘾啊,两个人都话里有话的,不敢细品哈哈哈
海清姐妹俩的种种不计后果不要脸皮的作死行为真是成功演出了在上海的外地女人中最使人厌恶的精神风貌,堪称本色出演
看前五集还以为是部尖锐刻画婚姻制度矛盾的好剧。
中老年妇女爱看的剧。喝水路过看了两分钟,觉得他们吵的我脑仁儿疼当然不排除有人就爱看这种,我个人超级讨厌。海清永远演这种家庭剧,以至于一看见她我就情不自禁想换台。——又要吵起来了,又要歇斯底里了,啊心好累
就还可以吧,生活质感是有的。但这人物关系实在是有些轻飘飘了,没有真正戳到普罗大众的痛点。选角也有问题。海清很稳。
为啥我只看到35集就写大结局了
清俞去婆婆家,顾家这边一家子都关心呢,像极了我去男朋友家的时候,一边应付男友爸妈一边不停地应付各种亲友的关心,一个个生怕我受了委屈,有人关心的赶脚真的超幸福。
海清的舒适圈,童谣的标配,张颂文的流量密码,好像只有冯绍峰一个人在尬演。第一集,明知道大姑子随手名牌还去买个盗版lv贴纸,这不故意制造矛盾么,说自己手打的不就行了更温暖。而且自己没有偿还能力,还找大姑子“借钱”,不就是要婆家白送你100w首付不想还?既然你开场就这种人设了,后面又圣母化就太假。妹妹就是个白眼狼,白吃白住顾家那么多年,租得起房了就立马要姐姐跟婆家一刀两断,当小三当的恬不知耻,真恶心。居然没让她坐牢。张颂文的备胎属实舔狗,过分的卑微,大大方方追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求婚又那么小心翼翼?虽然展翔白忙一场,但是冯晓琴真配不上,还不如一直单着。
小章子怡很差劲,冯绍峰胖的呦。
滕华涛回归小荧幕,还是房子,还是海清,似乎都没变,普通人买房子还是很艰难,但似乎又变了,里面每个人活的更加复杂、压抑,越来越少的小确幸,越来越多的不开心,剧里最后设定的年份是2019年,后面的故事,又是另一种变化。双女主其实算中规中矩,还是在各自演技安全区的正常发挥,两个男主演比较意外,尤其是冯绍峰,把施源这个角色的矛盾和分裂表现的很自然,散发出来的那股疲惫感很贴近人物,而张颂文与展翔,从外形上就是两种人,怎么都不会搭在一起,但他就是演活了,油腻中又徒生几分可爱,让人怎么都讨厌不起来。这还是个人保戏的剧,换波人,这狗血剧情,极端人设,破坏性删减,绝对看不下去。
明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被搬上屏幕大家就不接受了,年长一些的人有多少是因为“合适”在一起的,有多少人结婚就是为了缓解一个人过日子的苦,现在的社会又有多少人想过可以少奋斗几年,人之常情的事情为什么变成影视剧就不被接受了呢
海清还是国民好媳妇,又不只是小媳妇了,很好。
看起来很闹心
全剧唯一可爱的便是张颂文吧,这剧真是负能量满满。
三观不正。无语了。海清这个角色借钱还借的那么理直气壮,自己有多大本事自己不知道啊?还什么就想买个自己的房子。我拜托你,你自己有钱你随便买啊,还有不要说什么在这个家当保姆,你妹妹还住在人家家里的好吗!你自己也没有工作,不要说什么因为在家里照顾一家子所以没找工作,就算你找到工作,你又没学历,能挣几个钱。吃穿用度还不是男方家里出钱。做人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别人也能瞧得起你。
看了一集 剧情尴尬且缓慢 作为第一集 冲突感不强 不吸引人。 微博买的热搜,又看了一点。这三观震惊我了。冯晓琴居然有脸就顾磊的死指责顾清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