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不是一部政治题材电影,或者说是一部和政治人物有关的影片,是否还会受到这么多好评和关注?
现在本片在内地影评几乎是一面倒的好评声,就电影本身而言,镜头和音乐确实具有大师水准,可是在剧情上实在是有些让人糊涂,主线条有些不太分明,一方面想重点描述墨索里尼遗弃的女人,一方面却又在政治事件上想有所涉足,给人感觉好像是意大利国宝级级导演马可·贝罗奇奥想法太多,想一次性倒出来给大家看,可是又被片长和镜头所局限,最终作品只能是这幅模样了,也许这并非导演当初所设想的,另外节奏比较拖沓,意大利演员的偶尔的歌剧式表演风格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也许它是一部很有含义的作品,不过单纯从电影上分析,还远不够完美。。。
中英字幕版下载地址http://www.dygod.cn/html/gndy/dyzz/20091204/23301.html
对墨索里尼的成长有个简单认识,这个传奇人物是如何统领一个农耕社会和德国并肩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通过电影的方式一带而过,如果对历史不了解,肯定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标志性事件,但这对夫妻就是这么神奇,从一个积极的社会革命者演变成政客。
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在爱的时候,她谦卑,不顾一切,眼睛里有无限仰慕;在抗争的时候,她不屈、勇敢、智慧、坚强,挣扎着选择了真相,只有在观影的过程中流露出脆弱。
男人应该拜倒在她的脚下。
墨索里尼在真相面前不敢面对她,所以用卑鄙的方式残害她,可是她坚定的眼神告诉世人骗局终将被揭穿,历史的真相无法抹灭,颠覆人性的统治不得长久!
她一直都做着一个等待沉浮的姿势。
被征服的资格不是他主动授予的,而是她主动争取的。
而处于危亡局势中的意大利人民也刚好需要一个意志坚定的救世主角色加以安抚和鼓舞,所以抛去历史观上的是非判断,墨索里尼本人是一个极有魅力的男人和政治领袖,他令人着迷的一面在历史教化疏导下被隐藏和篡改了。
作为一个男人,一个被女人和国家强烈需要着的男人,他的能力,抱负和野心刚刚好对应他的时代际遇,完成非凡的生命模式。
第一次,他闪着狼一样的眼神光长驱直入,粗暴有力,那张床恍如战场,她是敌人不是爱人,是作战不是做爱。
他站在她的阳台上脑中想象出万民欢呼的景象,这景象在数年后也确实为他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导演的镜头将他拍得高大伟岸,俨然,他早已具备了国家领袖的思想和身段。
她挽着他,聆听并试图同他交流,在路边拥吻。
他脑中昂首拓步的军队铿锵走过。
她相信他,至死不渝,可终其一生她只能看到他精神世界的一个花边而已。
她变卖所有资产,只剩下一览无余的身体。
这一次,长长的吻,爱抚,眼神的交流,他霎那的爱情!
她毕生无法忘怀的景象!
战争归来有血有肉的男演员不见了,他变成了投影上遥远陌生的移动人像,他已然在战争中完成了自己的裂变,获得辉煌的新生。
改变这个男人的是权利。
人,遭遇权利,时代主宰,历史使命这样的字眼,会怎样逃离过去的生活,对待过去的核对者呢。
负伤的他躺在病床上看《耶稣受难记》,感同身受中将自己和救世主的生命模式等同起来。
看着突然来访引起慌乱的女人,他说:出去!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局的,领袖的女人该像耶稣旁边的莫达拉那样隐忍,沉默。
她的性情做不了法西斯女人的标本,法西斯女人没有身份,即使是领袖的正妻,也不可避免的同她在精神病院的生活一样——喂鸡!
在只有主义,没有个人的法西斯国家,她拼命证明自己的身份,看似颇具反法西斯的行为又极具法西斯特征,他幻想着征服世界,她幻想着征服他,她的疯狂与法西斯又有什么区别呢,狂热,激动,为达成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她一次次对自己身份的解释证明伴随着法西斯进程一步步在加剧,她身上具备法西斯者全部的精神特征。
她的爱情和他的政治一样带有强权色彩!
她死于他权利的巅峰时期,至死坚信他依然爱着她,只是在考验她,没有抛弃和背叛过她,他的法西斯追随者们至死也和她一样吧,墨索里尼俨然成为了他们的生命信仰,终生不能自拔。
爱情法西斯化是个人的精神疾病而政治法西斯化是整个国家的精神疾病。
这就是为什么镜头前总会出现一个个神情怪诞的精神病患单镜。
《胜利》是一部有着伟大风骨的作品,他的题旨是“强人秘史”,对象是政治背后的女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女人。
“元首的情妇” 伊达•达尔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悲剧人物,她一生都深爱着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
但是元首早有妻女,无情的抛弃了伊达和独生子,把他们投入精神病院。
影片在达尔塞携子回到家乡后呈现出剧情的分水岭...安东尼奥•阿尔巴内斯扮演的政治投机者从银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纪录片里那熟悉的秃头独裁者。。。。。
节选稿,转载请注明出处Luc,2009年5月于戛纳
本片的近80%时间是黑色的,当然除了一些黑色的阴影下、影漆黑的电影院里、黝黑的精神病院、昏黑的密不透风的房间、灰黑的历史纪录片片段还有就是些夜里的勾当。
我的意思是说这帮楞人在一段长而楞的时间里干了些楞事被一位高龄导演恰当地拍了出来。
我一直很难理解很多历史人物的事迹。
几乎连想都觉得困难。
电影里墨索里尼深沉地应邀站起身演讲,略带犹豫地借来一块表,耐心地安慰说“不会太长时间”,然后激动地说“上帝,xxx!
我给上帝5分钟劈死我,如果我没死,上帝就不存在。
”有意思的不是这个狗屁讲演,而是当维护上帝的人群试图群起而攻之时微笑的女主角。
如果这是真的,我意思是如果这就是历史,那么历史又一次教导我们泡妞和玩革命的确要去刷混蛋,而且要大,要轰动,要有气势,要有赤裸裸的煽动性。
搞掉个政权和搞大个肚子在冥冥之中是何其相似。
电影成功地将纪录片世界大战系列、历史片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系列、人物传记法西斯系列、爱情片小三生活系列、讽刺片黑暗政治系列、恐怖片精神病系列、杯具片青少年成长系列杂糅在一起,像披萨似的。
想看名人情史的要失望了,这里没有爱情,只有政治。
*三段性爱甚至三段激烈的性爱场面也都是隐喻政治——年轻的墨索里尼的身体在黑暗中,肌肉紧绷,在轮廓光的勾勒下,呈现出有如大理石雕塑般的线条;身下的女人亦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渴望沦陷;她开始呻吟了,唤起他更强的征服欲,不是肉体的,两性的,他眼睛里燃烧的是俾睨天下的野心。
编导极匠心的设计两人的关系,当伊达越是臣服,他对她的爱还象男人对女人。
其中她把所有资产变卖支持他创立《意大利人报》,在这一场戏中,伊达近乎赤裸着身体躺在黑暗中,她深色的长睡衣,没有遮挡她所有最迷人又最脆弱的私处——她那样横陈着,眼中闪烁着乞怜般的爱慕。
他此时冲进了她早已沦陷的城池。
而当,伊达企图维护自己爱情的尊严时,当她不再臣服而是愤怒时,他以对待敌人般的绝情回答她的追问。
因此,从这个关系的设计上,编导并不是在塑造一对爱恨纠缠的情人。
而是隐喻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更直接地讲是,独裁者和民众。
从这个动机出发,那些看似高深的纪录片插入的依据就结实了,也令结构上可以解读。
我往往害怕不可解释的,因此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仅仅是影片的一半。
下一半,从伊达回到家乡开始,他的情人不再出现,而仅以墨索里尼的纪录影像穿插。
*四种“送信”从此,电影变得越发令人痛苦,不在于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歌,而在于伊达正常与疯癫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四个“送信”段落是不断加深的绝望:开始她请修女帮她向外寄信,她说他不知道她的处境,还有给教皇、法官etc.的申诉;然后她逃跑,爬上高高拱门栅栏,向路过的少年求助,把信抛给他们,她大喊她是元首的合法妻子;再然后,她在深夜里又爬上那高高拱门栅栏,向满天飞雪抛洒她给他的信,万籁俱寂;而最后,她就是个疯子了,监禁她小屋的四壁,遍地的纸片,都写着她的控诉……显见,这并不是写实的电影,它充满着意象,影像的修辞与格律,对故事的渴望是得不到满足的。
有评论说片子更接近歌剧,很有几分道理——意大利人的激情表现得像黑色而寒冷的火。
*一段史料或许很多对意大利政治图景不大了解的人,对后半部会产生费解,墨索里尼对伊达的决绝仅仅因为此人的冷酷和丑陋吗?
答案显然不是。
这里简要的补充一下。
这得从影片开头说起:年轻的墨索里尼与众人争论对上帝的信仰,他借了一支怀表大声宣称——如果上帝存在,请他在五分钟内让我死。
在戏剧化了的嘀嗒声中,时间流逝,他灼热的野心挑战了上帝同时征服了一个女人。
这个段落是表现这个投机者和两人命运最重要的场景。
即墨索里尼早期赢得声望是依靠挑战宗教权威、梵蒂冈的天主教廷而积累的。
而天主教教义是伊达最终被她的男人和历史抛弃的根本。
因为,天主教义是不允许离婚的。
墨索里尼向权力巅峰迈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使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天主教会成为他推行法西斯制度的主要支柱。
于是,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
作为反基督者的他或许爱她,而政治投机后,他必须以虔诚天主教徒的面目出现。
她脆弱的爱情像一颗粘在权力“华服”上的苍蝇屎。
影片迫使你思考,就不像是娱乐的产物。
其实,我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看一个这样彻底的政治电影……也许是因为政治在我们的创作中更加禁忌,而禁忌就意味着危险的趣味。
如果把片名意译为《墨索里尼的情人》,那就丢掉了导演对这段历史的“观点”,失于平述直白,毫无韵味了。
马可·贝鲁奇奥的悲怆和警喻,在影片中随处可见,他手中的黑色影像,并不是蒙在达尔塞身体上的神秘面纱,而是独裁者恐怖的冷漠绝情。
这个被遗弃的悲惨女人,是整个意大利社会转型时的弃妇,不仅仅是墨索里尼的“情人”。
独裁者秘史 《胜利》是一部有着伟大风骨的作品,他的题旨是“强人秘史”,对象是政治背后的女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女人。
“元首的情妇” 伊达·达尔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悲剧人物,她一生都无法摆脱独裁者墨索里尼,对曾经的迷恋无法忘怀。
但是元首早有妻女,无情的抛弃了伊达和独生子,把他们投入精神病院。
影片在达尔塞携子回到家乡后呈现出剧情的分水岭。
前半部是她与年轻的墨索里尼之间的爱情,虽然是情人关系,但还算真挚执着。
达尔塞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这个“革命者”,卖掉家产全力支持他的事业。
然而墨索里尼背弃了她,就像背弃左派投靠右派纳粹党一样,演员安东尼奥·阿尔巴内斯扮演的政治投机者从银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纪录片里那熟悉的秃头独裁者。
对于墨索里尼的塑造,意大利电影一直以来都不惜余力,甚至于有些妖魔化,脸谱化这个法西斯独裁者。
从卡洛·里扎尼1974年的经典《墨索里尼的末日》,到安东尼·班德拉斯的电视剧版本《年轻的墨索里尼》,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独裁者各个阶段的形象。
对于贝鲁奇奥来说,后者中的墨索里尼正式他要在线的投机者。
这是个有血有肉的躯体,包裹着肮脏的灵魂,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小丑或恶魔。
影片取名《Vincere》,实际上是意大利语单词“胜利”的祈使形式,出自墨索里尼当年为煽动民众,支持其战争鼓吹所作的演讲稿。
影片中年轻的墨索里尼浑身上下充满了慑人的魅力。
他张扬,狂躁,野心勃勃,充满战斗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现在看来,墨索里尼的政治立场是摇摆投机的。
他曾经是一位代表左翼劳工阶层的无神论者,却转而为获得政治支持与教皇结盟。
影片中的墨索里尼只有欲望,眼神里对权力的无限渴望,心中则毫无信仰和道德底线。
从墨索里尼的这一种性格来看,对他一往情深的伊尔达其实也只是感情投机的工具,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当精神、肉体和物质上的支持不再需要时,就被无情抛弃了。
即便在风暴到来前,还有那一点点的和煦晨光,影片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感情戏,但都处理的克制严谨,单方面展现了达尔塞的一厢情愿,令人同情。
在《胜利》的上半部里,阿尔巴内斯把墨索里尼早期的激情融入到眼神和举止中,在他不断扬起的手腕和激荡的额发里用气势压倒观众。
这种表现力度,在如今的影片中很罕见,一种直勾勾盯着前方的枭雄之气,投入到每一场都是歌剧舞台上的重头咏叹调。
即便是对达尔塞难为其一的感激之后,影片里的墨索里尼也会在床底上恢复对极权的自我狂想,仿佛身下不是温柔倾心的情人,而是整个意大利的未来,每一次强烈的撞击带来快感,强烈的控制欲从银幕上蓬勃而出。
悲鸣的母亲 这部剧情与记录交互剪辑的影片里,有着大量戏剧化的舞台表演方式,也有这如今罕见的表现主义风格镜头,高对比度的色调,提醒观众影片的历史真实性。
意大利人独有的激情,在床上和讲台上都一样,不得长远,随时背弃。
达尔塞的悲剧,就在于她本没有正室妻子的地位,又丧失了母亲的资格,任人宰割依然对男人抱有幻想。
幸好,她觉悟抗争了。
再一次看到意大利著名女星乔凡娜·梅索兹欧诺,几乎完美的演绎了这个被抛弃禁锢的女人,虽未拿下戛纳影后,但也是影评人和记者投票呼声最高的女演员之一。
梅索兹欧诺在银幕上有一种脱俗的美感,即古典又显得叛逆,很适合这个二十世纪初的独立女性身份。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心中的野兽》和夺得威尼斯影后的《外欲》中的表演,已经让世人惊艳于她的爆发力。
《胜利》里的女人,爱的彻底,爱的疯狂,愿意为早期的墨索里尼付出任何代价。
在这种强烈的爱情互动中,影片中自负的墨索里尼,在街头受伤和报社资助时对达尔塞的支持也心存感激,甚至打算过秘密的结婚。
毕竟她比粗鄙的农妇有教养多了。
但在政治和权利的强势下,墨索里尼完全变质为电影胶片上的战争机器人,运用法西斯主义的口号控制民族,爱情,情人和私生子都成了绊脚石。
更为可悲的,私生子对从未蒙面的父亲,由憎恨到崇拜之时,他的母亲还在精神病院里备受煎熬。
这一段落的叙事风格,与《飞跃疯人院》、《换子疑云》类似,不复影片开局里那种强烈的政治意味。
纯靠梅索兹欧诺精湛的演技调动剧情,她在精神病院里的求生欲望,对迫害的恐惧和抗争,穿插在墨索里尼的新闻记录片里。
虽然这里情节并不新鲜,但从贝鲁奇奥的手中刻画,仍然力道峻猛。
梅索兹欧诺时而哀怨时而愤懑,爱恨交织,记忆与臆想重合,蒙太奇里仍有一种真实的震撼力,那种痛楚和摧残细细入目。
影片中这两种风格的悄然转变,就像是歌剧的上下幕转场,主导链接的重要道具,就是那张“结婚证”。
为了保护这张纸,曾经如此美丽聪慧的达尔塞被折磨地精神失常,她逃回家乡,把结婚证藏在亲戚家里,寄望能再次证明婚姻的合法性,回到“元首”的身边。
可这没有用,墨索里尼动用了整个国家机器,驱赶和囚禁这个曾经奉献爱的女人,一纸证明反成了索命贴,加速了达尔塞母子的悲剧命运。
在贝鲁奇奥冷静的镜头下,同情已经不足以为他们平反,整个控诉是冲着政治本身而来。
达尔塞向政府,向教皇,向墨索里尼本人一遍遍的写信,并不是奢求元首的地位和财富,而只是曾经认识的墨索里尼尚存性格上的幻想。
可换来的还是死亡的逼近,达尔塞的“英勇”也象征着当时意大利狂热之外的本土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影片中有多处表现主义的镜头,舞台化的布景,达尔塞惊恐绝望的眼神特写,配乐则是冰冷颤栗的钢琴键音。
意大利式张力 这段被尘封多年的“秘史”问世,自然充满了猎奇性和新鲜感,写实主义并不能满足创作的需要。
在马克·贝鲁奇奥的手上,这个故事被处理成一场宏大悲怆的歌剧,开场的《众神的黄昏》就构建起历史的大跨度和俯视点。
剧情与纪录片的穿插剪辑,高度的融合与映射,只有老派的意大利电影人,还封存这一失传的绝技,被贝鲁奇奥挥洒出来,艺惊四座。
《胜利》的厚重感,对历史事件的戏剧表现力,源自沉淀已久的新现实主义。
这种久远的手法,重现于2009年的银幕上,这才让人回忆起,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维斯康第…当年意大利电影人有多么伟大。
贝鲁奇奥也如其他意大利电影人,会在自己的影片中出现电影院场景,借助影像和观众的互动,挖掘某个时代对个人的相互驱动。
《胜利》里有个片段,年轻的墨索里尼成功利用几句激语,就煽动起两派的争斗,用胜利者的姿态看待主战、主和派的狂热表演。
影片中的历史背景渲染,给观众们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墨索里尼真的是个无畏的革命斗士。
在如今不常见的纯正管弦乐配乐风格下,墨索里尼像默片里的人物一样,在街头与战友对抗政府,在阳台上挥舞战斗的旗帜,在达尔塞的眼中,这实在是个经历血与火考验的英雄。
可这蒙太奇式的表演,只是墨索里尼复杂性格中的一面,在意大利一、二十年代那个华丽的舞台上,他在自己膨胀的权力欲望中巧妙的掩饰,全国的人都被他欺骗,又何止一个纯情的达尔塞。
影片中也弥漫着一种宿命的气氛,从一个女人到一个民族,终究没有逃脱法西斯的独裁。
最为可悲至反讽的一幕,来自于被墨索里尼强制孤儿院养的的私生子贝尼托。
成年后的他,甚至以模仿“父亲”为荣,一举一动,完全是第二个年轻的墨索里尼,沉浸在元首的狂想中。
那份癫狂,全然忘记了母亲的嘱托和诅咒:“这里有颗子弹,是为了射穿你父亲的心脏而准备的..” 年过七旬的贝鲁奇奥,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只拿过评审团奖项。
《胜利》用传统的电影方式,赞美了一个女人的“牺牲”,对于曾置于墨索里尼独裁统治下的人来说,她就是个现代的美狄亚。
Luc,2009年7月3日于法国巴黎发表于《看电影》8月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伊达·达尔塞,史料记载中墨索里尼的第一任妻子,后者跟她相遇时不过是个年轻记者,达尔塞被墨索里尼的叛逆和激情所俘获,她竭尽全力去援助爱人,让对方有了发家基础。
然而墨索里尼一步步成为党魁和大独裁者后,达尔塞仿佛凭空消失一般,不曾出现。
只有待到后来者重新发掘,才让真相大白。
《胜利》(Vincere,内地也有译为《征服》等名字)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故事,影片获得《电影手册》年度十大佳片的第二名。
年逾古稀的马可·贝罗奇奥选择墨索里尼情事来拍电影,他自然不为挑逗意大利人的敏感地带,说实话欧洲大陆早过了集体反思二战的年代(《朗读者》里已经是战后第二代人的反思),这种题材大概只剩老头会喜欢了,又或者索科洛夫那种以20世纪统治者为题的震撼作品。
贝罗奇奥潜心准备多年,只为表现达尔塞这名女人身上的坚强气质。
达尔塞手上握有墨索里尼的发家老底,她也不认同这家伙的做法,一副毫不屈服的姿态。
她紧咬不放,墨索里尼也死不认账,强弱分明导致达尔塞和儿子落得个悲惨收场。
这个“疯女人”表面上只是爱墨索里尼爱得发狂,徒然想挽回一纸婚姻的事实,然而被软禁被投入精神病院她都穷追不舍,她的问罪已经无关道德法律,反成为墨索里尼时代的罪恶见证者,毕竟意大利民众被法西斯主义蒙蔽了一二十年。
影片前半段的墨索里尼年轻而充满活力,他善于反驳他人,煽动情绪。
达尔塞的骨子里也有一股与众不同的疯狂劲,他们干柴烈火般好上,情欲熊熊燃烧。
整个过程中,墨索里尼是一头发情的野兽,然而他又很快舍弃爱人而去,踏入不知止的权力迷恋。
前半段的墨索里尼由演员扮演——墨索里尼和达尔塞的儿子也由同一名演员扮演,他不自觉地陷入了对父亲的模仿当中,精神崩溃。
后半段的墨索里尼化身成纪录片上的熟悉形象,举着拳头,肢体语言丰富,鼓动战争、鼓吹胜利,发出阵阵怪异嚎叫。
他的消失方式就如同历史记载上达尔塞的不为人知,达尔塞存在的意义就是始终不低头也不认输,她也追求属于自己的胜利。
虽然没有等到墨索里尼神像被推倒、碾压和最终粉碎的那一天,但是达尔塞的故事得以重现天日。
《胜利》全片不停采用片中片形式,穿插史实资料和其他片子,这本电影可以视为意大利上世纪前半页的历史教科书。
贝罗奇奥在保留有古典风格的基础上(雪夜撒信的静默张力),引入了未来风格的操作(那些剪影一般的画面),影像波澜壮阔,近景和特写镜头出神入化,配乐铿锵有力,有着惊人魔力。
电影说的是两个人的战争,其实又是意大利人的战争。
电影说的是情爱毒药,讲的又是法西斯主义的不死跟纠缠。
如果达尔塞是一名失心的精神病患者,那么经历了毁灭与失落的意大利人,他们当时患的又是什么病呢?
【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大師示範點樣可以又騸情又有感染力而不落俗套(祕訣可能係三個字:意大利)。
每一格都係視覺的饗宴(我知道呢句野真係無曬意思,不過今次係堅的!
),好喜歡那些contrastive的燈光,好capture到戰爭的fervency。
D配樂十分扣人心弦(係好爛,我知),(聽師兄講袋中拳D音樂有晒典故,如果今次都係就勁喇!!
)不講誰是誰非,用愛情去講捨己的崇拜,好arm胃口。
好多場口同對白都好精彩,個仔推倒阿爸個頭像又要人認佢係佢阿爸個仔一幕拍案叫絕,阿媽叫修女帶佢去見個仔,個修女話i can't guarantee you the happiness of this life but the next! 真係令我想買個copy俾教會睇。
另一個修女話個阿媽:你仲摶咩?
你同一個萬人都想屌一鑊既男人生左仔,開心過咪算lor。
係葡萄又好,係譴責又好,係點醒又好,百般滋味。
再要讚一讚D演技!
好掂,唔該搵人買左佢俾我係戲院睇多次!
墨索里尼是一头发情的野兽,然而他又很快舍弃爱人而去,踏入不知止的权力迷恋。
伊达与墨索里尼,多么相似的人,同样的执着,同样为了心中认定的东西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其它的一切一切,都再不在眼中。
女主角的对爱的执着,对爱的疯狂从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墨索里尼对政治的狂热。
两个人在本质上一致的,因此他们相遇他们结合。
不知前因,于是不懂仇恨,不懂反抗,等到懂得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时,能做的,也仅仅是推倒父亲那摔不坏的半身像,躲在床底不肯出来而已。
小小烦恼,小小纠结,不会疯狂。
雪夜撒信,相当震撼。
马可贝罗奇奥一如既往借助演员表演把强大的情感冲击投射在故事背景上,真实影像和字幕放大交替加入,古典音乐和歌剧音乐的渲染,让观众对虚实变得模糊,从而更关注于演员表演展现。费立波提米和 乔凡娜尽管与真实原型相差甚远,但对人物野心及心理波动表现无比传神,完美诠释阴影之下的挣扎。银幕重看
70岁的老导演。还是那么先锋。也行经历过五月运动的人都这么先锋?
某种意义上的逃出疯人院,宗教如果只是一味地让人牺牲并无视人的真正需求,那么它的带来的结果只会反噬,而逐渐沦为背景的法西斯主义实际上还是整个悲剧的最重要原因,它内在的自反其实恰恰说明了它的非正义性,它的结局自然也注定是失败的。
#寝室里的戛纳电影节 DAY 7#历史幽魂的回望。不是爱情电影,是明明白白的政治电影;开场搞得我激动坏了,没想到走到中段就泄气了。后半段雪地洒信那一场戏绝美。
首先,这不是爱情片,绝对的政治片,历史片。其次,电影镜头太美了。再次,电影寓意深刻。最后,女猪脚演的好,并且是我喜欢的模样。
电影史最富激情的导演之一。
开头墨索里尼挑战上帝不顾生死的革命家形象,对女主角释放出了难以抗拒的克里斯玛,并无遮掩又激烈疯狂的性爱镜头,让电影标题一语双关,逐步揭示出墨氏以战斗精神迷住整个民族的未来。女主角被抛弃后的“抗争”,很难说是出于爱情或者追寻自由,主要还是不甘于别的女人取代了自己应有的Duce夫人地位。小贝尼托像极了许多父权下儿子的双重性格——既以打碎老贝尼托雕像,叛逆反抗,又重复了老贝尼托夸张的演讲,以内心被同化去试图寻回被打破的平衡。这种经历,女主角飞蛾扑火又何尝不是?它也许暗喻了战后意大利民众对墨索里尼的双重情感——公开(合法)的怀念、战败被抛弃的怨怼。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声乐、光影,堪称电影史上最顶级的存在,一度以为是歌剧,墨氏崛起前半段穿插战争纪录片的镜头,后半段大胆消失,颇似国画技巧“密不透风、疏跑马”。
关于墨索里尼的秘密情人和儿子,很坚强的女人。
“革命文艺中的爱欲与政治” 另:抛开这位大独裁家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不谈 故事情节 维权 上访 疯人院 软禁 孤立 独裁之下 历史与现实总是会有相似之处 这讲述的不是一段历史 更是一种精神
非常简洁高效的叙事脉络,仅是将各个段落的首尾拎了出来便足以交代清楚。尽管全片有大量的观影行为,却极少存在平等的观看关系,更接近于片中那一幕:投影在病房房顶的银幕笼罩着底下的观众。唯独在The Kid放映之时,才有了对内容的回馈,而非对宣传口号的回馈。在处理真实历史素材上同样奏效,近乎一致的打光与调色,让前景的人与后景放映的影像几乎突破了介质的边界而共处于同一空间;也正因如此后段才大胆让墨索里尼的角色消失,而将历史素材取而代之。甚至到了最尾,墨索里尼之死,不是流动的影像之死,而是凝固的雕像之死。
对意大利的一二战历史不了解
历史影像不断穿插其中
[3+]
前半部看的不认真,觉得这片挺偷懒的,所以历史大场面都用纪录片顶,儿子最后长得跟爹一样了 妈还是那个年轻的妈。。。原声不错
我看的版本的中文翻译老毛的语录读得遍数太多了。墨索里尼崇拜的Blanqui原话是"Qui a du fer, a du pain" He who has iron, has bread (手里有铁家伙的兄弟才有面包吃)。虽然武器暴力里面产生生存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早就存在,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此措词确实是这个湖南人原创的。
可怜的女人
2010/09/22 @ bc
没有爱情,只有政治。
为爱痴狂,为权沦丧,技法和情感都很无敌,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导演啊,竟然是70岁的时候拍的作品,不可思议。
开局不好,影响了我的主观印象。场景间的跳转过于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