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讲述的是一个大故事,对70后的一代来说,就是活脱脱一部现代版的《活着》;可从制作上来说,却仿佛是按电视剧手法拍成的电影。
制作上的遗憾,未能掩埋题材上的感动。
从这个角度说,这是部好电影!
八十年代,留下了我们青春激荡的岁月。
让人特别感动的是,影片只用了两个角色,就把那个年代的女孩,那种特别强烈的生命力、那种不可阻挡的美丽,展现出来。
八十年代,禁锢的文化刚刚有所松动,但滋长的青春已经等待不及。
反叛、压抑、迷茫,是时代给我们烙下的印记,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基因,甚至在步入中年后,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血脉喷张、情愫悸动、沉沦孤寂……我觉得,经过八十年代成长的青春,学会了在压抑中舒展自己的原始生命力,有一种特别的美丽。
那种在委屈中抬起的头颅,不由得让人心碎!
这部片子还是让人觉得遗憾。
一方面是篇幅太小,另一方面影片主要的情节,几乎全围绕着朵朵展开,一些镜头也很拖沓。
男孩们之间、女孩们之间以及男孩女孩们之间的故事几乎没有,只剩下帅哥和校花的故事。
这让我们这些“相貌平平的大多数”情何以堪?
还有,一些情节,比如在图书馆偷情、在派出所的背叛等等,显得很突兀,编撰的痕迹太显露。
刻意的丑化或者美化,都让影片打了折扣。
当然不能苛求于这一部给我带来浓浓怀旧情节的电影,这毕竟是属于我们70后自己的怀旧电影。
比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甚至《金婚》,我们70后的怀旧,看来仅仅是开了个头而已。
几年前,筷子兄弟制作的一部微电影——《老男孩》,已经把我们的胃口吊了起来。
《岁月无声》也有一点《老男孩》升级版的味道。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大部头的史诗巨作——《青春花祭》最后,谈起这部电影,不能不提到穿插其中的背景音乐。
这些歌曲的妙处就在于,即便抛却电影的情节,也够让人好一阵子怀旧。
如果让我来做编剧,下面这些歌曲我不会放过:《妈妈的吻》、《迟到》、《铁窗泪》、《原来的我》、《一无所有》、《燃烧爱情》、《牵引》、《假行僧》、《我的未来不是梦》、《心恋》、《夕阳醉了》、《跟着感觉走》、《半梦半醒》、《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水手》、《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千千阙歌》、《飘雪》、《对你爱不完》、《红蜻蜓》《小芳》《同桌的你》……对了,还应该把卡本特、迈克杰克逊、披头士、保罗西蒙、惠特尼休斯敦等等一干歌曲也收录其中……还有,应该穿插点周润发、周星驰、李连杰的电影……这又让我想起背景音乐还应该加上《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情义无价》、《几度夕阳红》……哇,想起来,当年我的梦中情人可是赵雅芝、翁美玲、戚美珍、刘雪华啊!
(不好意思,“情人”是不是多了一点?
)……好吧,我承认,这是一部190集的电视连续剧……
从刚开头的被混混痞子围追堵截开始,我就想这应该是一部介绍关于友情的故事。
后来女主一身红裙的出现,让这个友情似乎变了点点味道,哥们儿之间的情谊没有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只是让小四眼躲在墙背后,听了听男主女主互相告别的声音。
小四眼的情感纠结在后来男主出狱后得以爆发,但是却被胖子的一掀桌子给憋了回去。
这让整部剧的情感脉络有了一个主线,就是友谊。
男主的老爸老妈拿到他的一纸通知书,老妈喜悦的表情让我想起了当年高考时候老妈亢奋的心情。
但是这高兴劲儿刚刚起来,却又乐极生悲的事情。
整个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同样,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人生。
为叛逆青春付出代价的青春。
当然老师的死也是这个代价的牺牲品。
他为他的冲动付出了生命,也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所以任何一种行为,或早或晚都会让你自己去买单。
在男主入狱的时候,朵朵的一吉他背后刻下的字,又让我想起当年风靡全校的校服涂鸦,虽然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还是让人勾起了回忆。
居然还有一句“命犯狐星”。。。
这种对于未知事物的笼统概括,似乎也给了他们在青春年少时候犯下的错事一个看似合理却有些低俗的理由。
这看似狼狈的爱情,在逝去的岁月里被不断的变旧,让人想忘却,却又已经深深的刻在了那个被烟头烫下的印记里。
它提醒,青春是痛的。
男主出狱后,给老父亲点了一根烟,那个场面貌似木有台词,唯一温暖的颜色,就是火柴划出的火花。
一口烟雾,抹去了多年的遗憾。
《北京北京》音乐一响起来,那种站在天桥上看着滚滚的车流和灯火辉煌的城市的心酸,或许能引起一堆奔波在外的年轻人们的共鸣。
换眼泪的剧情也在这里算是开始。
一场梦一样的婚礼。
我都觉得这个婚礼来的有些唐突,没有任何伏笔,只是遇到一个陌生的想跳舞的姑娘。
或许也在提醒现在还在单身、苦苦寻爱不到还对爱情深信不疑的人们,或许,下一个回首就是爱情。
同时也提醒,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能让整个人生完整的一部分。
或者说一个男人生命中真的应该出现红玫瑰与白玫瑰,一个用来初恋,一个用来共度余生。
对亲情的刻画没有对友情刻画的那么脉络清晰,淡淡的推出儿女叛逆,父母管教等等。
又以老友相聚叙旧来结尾。
贯穿整个影片的脉络此时才做了终结。
当Beyond的歌又响起的时候,一老一小的背影道出当所有感情都化为泪水被岁月洗刷的时候,唯有亲情、友情一直相伴。
我的家在中国的某县或者某市里。
不管在哪儿吧,总之,我家乡的特点就是不发达、落后、而且闭塞。
90年代早期或者中期那会儿,我在上中学,有几个同学是我的铁哥们。
他们叫李华或者张凯或者王勇。
我们当然要一起旷课、抽烟、打游戏、打架……并且发誓要在长大后离开这个小地方,到外面去闯荡一番。
然后,从首都或省城转学来了一个女同学,她一定很漂亮很潮,并成了这个学校的焦点。
假设她叫妍妍或者燕燕或者艳艳。
然后,我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很喜欢她,其中必然包括我们这群人中长得最帅、最能打、最讲义气的那个。
假设他就是王勇。
我们虽然喜欢妍妍,但是碍于青春的羞涩,当然不敢言明,只能YY。
于是,妍妍就和另一个团体里的另一个人好了。
这个人是个学生或是社会青年。
当然,不久后,事实肯定就会证明他根本就是个无情无义且没种的色狼。
妍妍被抛弃了,严重的话,她还会怀孕并打胎。
在帮助妍妍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妍妍和王勇相爱了。
这或许还导致了我们这个团体内部的矛盾,但无论如何,我们要为妍妍报仇。
在一次约架或者偷袭之中,王勇失手把那个男的打残废了。
因此,他进了劳教所……几年后,王勇从牢里出来。
他变得沉稳冷静。
在我或者某个哥们或他亲戚的帮助下,他把握时机,开始做生意。
终于,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小地方到了大城市。
他娶妻生子、觥筹交错、兵来将挡、纸醉金迷……然后,某一天午夜梦回时,他忽然感到无比的空虚。
他手握着当年妍妍送个他的随便一个什么东西,热泪,从他的眼中滚落……一个够俗、够滥、够狗血也够无聊的青春故事。
当然,你得承认青春确乎是有一定范式的。
从年轻到成人的过程,多多少少是个从无序到秩序的过程。
而最简单的、最不费脑子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表达就是去描述无由的暴力、青涩的爱情和懵懂的性。
围绕着这三者,你可以编出无数个相互类似、同样无聊、同样狗血的故事。
号称新锐导演的周旭先生的《岁月无声》就是其中的一个。
最浅薄的对于青春的回顾和想象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吧?
我不得不惊诧于,一个人真的好意思用如此简单、狗血又无聊的故事来回顾自己的青春。
真奇怪他怎么就好意思这样对待过去的自己?
对他来说,他的青春岁月就能够呆板到如此没有新意的地步?
好吧,就算惊诧,但那也是导演和编剧自己的事情。
别人活得轻松浅薄或许正是别人的快乐。
说到底,这这关我什么事?
关我事的是,这个电影的卖点在它的音乐。
串接这样一个狗血无聊的青春故事的,是罗大佑的《闪亮的日子》、beyond的《再见理想》、韩宝仪的《粉红的回忆》、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张楚的《棉花》、汪峰的《北京北京》……好无辜的歌曲们。
怎么就把版权卖给了这样一个电影呢?
然后,该电影的无耻宣传是:一部电影能集中呈现十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应属罕见,可谓开创了历史先河。
历史先河?
就是让所有的歌曲都沉沦其中,被侮辱与被损害?
相比这个由大量音乐支撑着的无聊青春电影。
我倒想起了那个从头到尾只是不断重复着黄舒骏原创的一段音乐的《青少年哪咤》,我在其中所看到的青春的孤独感也远比这些堆砌着所谓暴力、理想和爱情的青春要有趣得多。
而且,这还不是这个电影最令我发指的。
除了侮辱音乐之外,令我更不能忍受的,是对我最喜欢的陕西方言的损害。
我实在弄不明白,周旭先生作为一个湖南株洲县人,干嘛不回他自己的老家去拍他的所谓青春故事呢?
为嘛要用陕西当背景?
然后,除了应该是在当地找的配角之外,其余的演员几乎没有一个会说陕西话的,可是,又非要让他们说陕西话。
然后就导致片中角色均操着一口混合着河南话、普通话的四不像的陕西话……这样,导演终于成功的强奸了陕西方言,又破坏了演员的表演状态!
一个坏人做坏事有所得我都能理解,麻烦就麻烦在我真的不知道周旭先生因此得到了神马?
所以我只好认为他实在不足以被称之为坏,他只是笨吧……至此,这电影就只剩片名还比较靠谱——它还是“无声”的好。
很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了评分。
可能作为一个90后没有办法完全的80后所怀念的那些。
可是这部电影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岁月无声。
作为一beyond的歌迷,一开始就会被这个题目所吸引。
我能理解导演把beyond作为一条线索的用意。
家驹的歌声仿佛精神鸦片又仿佛精神支柱一般支撑并影响了一代人。
剧情跨越了近20年。
在片中可以找到《老男孩》、《那些年》又或者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子。
可是我依旧会感动。
岁月无声的流过,我们唏嘘不已,可是谁没年轻过,在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年代,埋葬着我们的青春,记忆,冲动可能还有更多的是无奈。
影片的开头,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嘈杂,喧嚣的酒吧。
至少我觉得是喧嚣嘈杂的。
接着无声的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岁月,我看到了黄色。
可能是黄土高坡的颜色。
也可能是泛黄的记忆的颜色。
反正我看的亲切。
接着我被一个橘黄色长裙的倩影吸引。
颜色是那么的和谐。
在我现在的记忆中,那个年代就是黄色的。
想泛黄的相片,亦或者是阳光的颜色。
那是一个懵懂又冲动的年代。
情窦初开的年纪,寻找爱情,兄弟情谊,都在我们的青葱岁月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当为国入狱。
那一半的山寨的演唱会的门票让我有些心碎。
可是,这不就是青春吗?
青春总是要付出代价。
因为青春,只因为是青春。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杨朵朵,都有一个只存在于内心深处也许现在再无交集但时常还是会拿出来想念,想念完了,接着放回心里最深处的那个角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半张演唱会的门票,谈不上终身的遗憾,但现在想起还是会感叹。
也许每个人都心中都有那么一段记忆,那段记忆叫做青春。
它属于一个某某,或者属于一个定格,或者属于一把吉他一副口琴……没错,他属于青春。
接着是红色,红色是红霞的红,是为国第一次见到红霞时的那件衣,是他们结婚时墙上的红囍字,是为国捧回家的一张张百元大钞,是红霞在最后的日子里的那一抹口红。
又或者是张爱玲笔下的那一抹红玫瑰也可能是那一抹蚊子血。
岁月无声人有情。
我看了那一抹红,可能是为国成熟的标识,也可能是那血淋淋的现实。
为国把一打打钞票扔在桌上让我心痛。
红霞的那抹口红……“你有理想吗?
”“有”“什么”“娶你”。
“你有理想吗?
”“有过”“是什么”“不敢想。
”好吧,让我们再见理想。
最后是白色。
白色是红霞那苍白的脸,白色是医院那刺眼的白。
是那一朵白玫瑰也是那一颗剩饭粒。
白色是为国四化铁头那斑白的双鬓。
白色是多多那打满粉底的脸。
年轻与老去,稳重与冲动在这时经历碰撞。
没什么大不了,她们也在青春。
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可是我总是有那么多的感受,也许怀旧是永远的买点。
永远不会过时,就想海报上的邓丽君,或者是每个人梦中的杨朵朵。
可能我作为一个90后对这电影里的东西可能还是理解有限。
可是关于青春,关于初恋,关于那所有值得我们铭记并跟随我们老去的东西我总是会有一些感受。
第一次在这里发表影评,献给无声的岁月。
作为一名前期80后,对影片里的很多事物都有感触,虽然与主角年纪相差十多年。
整个电影穿插着各种吸引人的老式歌曲,怀旧是整体的主线,BEYOND是主线中的主线,当主角在中年之后听到了纪念黄家驹的消息而流泪,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影片里呼之欲出,那就是信仰。
摇滚是信仰,家驹是信仰,看家驹演唱会的两张自画票是信仰,其实对杨朵朵的承诺才是最根本的信仰。
正如我一如既往地喜欢听王菲,像03年之前的那些专辑,每一盘都有过收藏,对王菲的消息也一贯十分关注。
但我自认这种热爱达不到信仰的高度。
或许当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用信仰制约着自己,那么你就具有着巨大的心灵能量,也就是信仰的力量!
《岁月无声》今天新上的8部电影里面,《岁月无声》被排到的唯一一场在晚上八点十分。
排队的都看大海啸来的,我一进影厅--算上我一共仨人!
昨天微博上为了召唤大家把莫言都搬上来也没起丝毫作用啊。
大概今天上的片子太多,这个小制作影城连影前广告也免了直接进入正题,片名设计的画面很完美,电影的清新可见一斑了。
然后看到了1988年,看到玻璃球听到闪亮的日子,看到花季女孩子听到走过咖啡,看到当年的录像厅好亲切啊。。。。。。
非常非常有诚意地怀旧,让人亲切的镜头是电影给我们的时光隧道回来并不久远的过去。
监狱的大门隔绝了心爱的杨朵朵,黄家驹的去世也注定了与她断然没有见面的机会,可是生活中还是会出现另一半同样喜欢红色裙子的她,蒙亭宜笑得是影片里最漂亮的。
每一段都似乎凝重却没有大肆爆发,2011年那天黄家驹去世的15年后的那个晚上马卫国哭了,哭得非亲生的女儿多多慌乱哭得观众的情感决堤。
70后活得如此不易!
电影在回忆释放倾诉,除了第50分钟才出现啤酒广告,后面几个广告植入也没有让人生厌,这些都让它成为10月新片潮里最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不是很喜欢的两个地方,第一场西北孩子玩闹出来打劫的就是东北口音,癌症晚期的蒙亭宜撤下病床上一切装备之后,就不能用生命体征仪的指示作为死亡标志了。
转自:http://kxt.fm/?p=209396 作者:夕藏禅心看完《岁月无声》走出影院的时候,眼角的泪还兀自挂着。
天空,也是灰蒙蒙的一片,小雨滴滴答答地飘在天地间。
忽觉岁月是蒙了头纱的老人,看不清模样,亦不知她的表情,在她颤颤巍巍的脚步中,世间事早已度过多少春秋。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爱情,信仰,友情,背叛,疼痛,叛逆,摇滚的怀旧与纪念,导演挖掘出这些埋藏在人们心中细小而尖锐闪亮的珍贵记忆,通过一部电影的融合,试图阐释岁月无声这个庞大的概念。
看完以后,虽然觉得影片对这些元素的融合没有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从某些方面讲,似乎还欠缺点什么,但我依然给这部电影以好评。
在我心里,一部电影,哪怕只有一个细小的点,触碰到内心某个柔软的地方,都会激活观看者内心深处对于某个人,某件事,或某段时光的回忆或思索,这就是有意义的,而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成功的。
故事的背景是1988年,西北的一个小镇。
三个少年,马卫国,铁头和四化,是一起打群架,一起砸别人家玻璃,穿一条裤子的发小。
老大马卫国是三人中唯一有文艺范儿的青年,弹吉他,写诗歌,有着这个年龄所有孩子都有的叛逆和义气。
胖子铁头,性格直率,常常对关键时刻犯怂,有点自私小心眼的四化大加指责。
本来日子一直这样不紧不慢的过着,打架,乱晃,唱歌,也许考上大学,然后继续以后的学业。
但某一天,杨朵朵出现了,从此他们的命运,确切的说,是马卫国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一袭红色的连衣裙,在照亮了马卫国眼睛的同时,也照亮了他原本毫无波澜的生活。
在这个精神贫瘠的年代,杨朵朵的到来不仅带来一丝清新自由风,也把摇滚带到了这个小镇。
而马卫国,就在这个时候,爱上beyond,爱上了杨朵朵。
当马卫国听着beyond那首《再见理想》时,杨朵朵问他,“你有理想吗?
”“有啊。
”“什么?
”“娶你。
”日子悄悄溜走,高考也临近。
发小铁头和四化被困在家里复习功课。
马卫国每天一个人在房顶弹着吉他练beyond的歌,有时会长久地俯瞰这个他生活的地方,开出花的繁茂的树,灰色的天空。
同时,杨朵朵和学校的体育老师发生了恋情。
而某一刻,马卫国从杨朵朵的眼神里读出了这个信息。
联欢会上,马卫国摔了吉他。
杨朵朵和老师在图书馆亲热被逮住,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不轻的罪名,何况是老师和学生发生恋情。
在领导的审问威胁下,这个曾经自称爱杨朵朵的男人背叛了杨朵朵,说,是这个婊子勾引的我!
他的前途和名声保住了,坐牢也避免了。
然而,杨朵朵失踪了。
高考过后的某一天,哥仨儿又坐在房顶上。
四化和铁头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收到,而马卫国的,没有。
铁头把自己的通知书揉成一团摔在,地上,说:“老大,我陪你再读一年!
”四化则说:“我得回去问问爹妈。
”铁头大骂:“你个怂包!
”杨朵朵出现了,马卫国也知道了她失踪颓废的真相。
于是某个晚上马卫国,铁头,还有也喜欢杨朵朵的四化三人在路上堵住了那个男老师。
本来只是想教训一下,然而四化却拿起砖头直接拍向男老师的头,这下,三个人都愣了。
跑回家,马卫国看看母亲手里拿着的大学通知书,又看看自己胸前的名字已不知何时扯掉了,此时,警车来了。
马卫国承担了所有的罪名。
被警车带走的那一刻,杨朵朵在后面追着,什么也没抓住,却只抓住了马卫国递出来的半张手画的那张beyond的演唱会门票。
马卫国曾说,到时候我带你去看beyond的演唱会,去香港。
监狱里,电视报道beyond的主唱黄家驹在日本去世的消息,那一刻,马卫国觉得心里有某种东西崩塌了。
恰巧这时狱友发生冲突,马卫国失手打伤一人,后来被判决加刑。
9年后,马卫国出狱。
9年,这时一个怎样的概念?
9年的时光,改变了多少人多少事!
已是大老板的四化,还有铁头来接马卫国出狱。
看到这一幕,总觉得心底被触动,时光在这里,弹指一挥间,看似很快,其实这9年里的每日每夜每分每秒又是怎样的难熬啊!
如今已是大老板的四化早已忘了当年的恩情,饭桌上吹嘘自己如何成功,如何有钱。
铁头踹翻桌子,冲四化大骂:“这一切都是老大给你的!
你现在装什么!
”时间,金钱以及地位,有时候会改变一些人,向世俗妥协。
马卫国让我欣赏的地方是,他的心永远停留在最初的地方,他义气,有担当,而对朋友,就算他们负他,他也不会负他们。
后来马卫国认识了后来的太太。
“你有理想吗?
”她问。
“有啊。
”“什么?
”“……”沉默。
当岁月流逝,妻子病逝,马卫国的人生又增添了一抹悲凉沧桑的色彩。
他的心,永远停留在那个年代里。
他听的音乐也还是当年的唐朝,beyond,黑豹,shocking blue,他所经历的,没有人会知道,他所怀念的,亦没有人会懂。
白发已爬上了两鬓,三个发小又坐在一起,感悟回忆着所有的点点滴滴。
他去了beyond的演唱会,由女儿陪着。
这个多年的梦想,到底实现了。
而已为人母的杨朵朵,看着电视里直播的beyond的演唱会,手里握着那半张手画的门票,泪涌出来。
在命运既无常又宿命的变幻里,曾经的曾经,我们因什么而遗憾,又因什么而犯下无法挽回的错。
时间不会再给我们机会,而我们,也只有在时间细细的打磨里流出酸涩的汁液。
当岁月无声的惩罚过后,生活依旧要继续,你在何方我已不欲知晓,我半世的坎坷终换来平和的苍老。
这部电影里面的插曲,都是经典的怀旧金曲,赋予了这部电影灵魂。
看完影片,你常常说不出话来,只是静静地回想这电影里每一个灿烂又忧伤的细节,又或许回想起自己青春里某个发光的片段。
岁月静好,悄然无声,他们就是他们,他们也像极了从那时走到如今的每一人。
这句话"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原来是岁月无声中的台词,以前看到过,但刚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才知道来自这里。
这个电影确实挺让人感动的,男主进监狱那段和他妻子住院那一段很有泪点,感觉他这两段感情爱的都很用力,可能就是这样才让人觉得很遗憾,当他出狱的时候我想起一句话,习大大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真得应该活在当下,任时间飞逝,不留下遗憾就好,那些过去的,终将成为回忆
当范植伟无声的抽动双肩 我看到了孩子眼角涌出的泪花当BEYONG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仿佛感受到 马卫东复杂的感慨青春与梦想 激情与生活谁比谁 懂得更多那些年少曾经的梦想那些狂妄流失的岁月就像一把刻刀留下了些 也带走了些当四化把两千块钱轻轻地放在桌上面无表情的让三个年轻人把钱拿走的时刻就是被三个年轻人拿走了青春的时刻北京 北京我在这里寻找 失去
我已背上一身苦困后悔与唏嘘,你眼里此刻充满泪。
——写在前面在网上看到很多BEYOND的歌迷朋友在看完《岁月无声》后骂声一片,说来说去不过都是在谩骂电影打着纪念家驹纪念BEYOND的旗号来赚取票房。
另外一部分人则愤愤表示电影很好,觉得那些嚷嚷着电影欺骗了歌迷感情的人盲目且不懂欣赏。
首先,我也是一个热爱家驹热爱BEYOND的姑娘,在没有去电影院之前我过滤了所有关于《岁月无声》的宣传信息。
我不需要隐瞒,我是为了BEYOND而去。
电影以马卫国的人生经历作为构筑故事的主框架,爱情友情亲情分角度地揉进去,最终以一个不算太坏的结局来宣告完工。
我始终觉得,马卫国缺了那一无声的叹息。
爱情主线很老套,马卫国结婚了,新娘不是杨朵朵。
而多年以后已为人母的杨朵朵拿出那半张手绘的BEYOND演唱会门票时无声落泪的情节,也是意料之中。
所以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能够让我掉眼泪,不是因为它情节够真挚它对白够煽情,是因为那一首《情人》。
《情人》响起的时候我听到了身边一哥们很轻微的哭声,你可以想象到或者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鼻子酸酸的,眼泪就堆积在眼眶,好像再眨一下它就会溢出来。
红霞的饰演者在这部电影里很出彩,我个人认为整部电影里最能够感染观众的角色非她莫属。
因为她我再次哭到咬唇,这是一个无奈却又不甘接受命运的女人。
当她一袭红装在新婚之夜为马卫国翩翩起舞时,我彻底沉醉了,我觉得这个坚强乐观的女人,好美。
然后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赢不到更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是因为主演不够出名不够大牌,的确算是个客观的原因。
但是不晓得电影的导演和制作人有没有自我反省过,拍电影不是写章回小说,片段的衔接对于一部优秀电影的重要性您应该懂得吧。
编剧再好,意义再深刻又怎样,电影整体看来就像是生拼硬凑而来,就像绘画时线条生硬,少了那份本该具有的柔和感。
对观影者来说,评价一部电影好坏与否最通俗的标准就是看完以后是不是让我依然有回味的欲望,我是不是愿意再细细欣赏一遍,是不是觉得它在我脑海里有一个很清晰深刻的印象。
好吧我说这事技术含量的问题。
纯属于一个古怪观影爱好者的毒舌意见,如您不喜欢可以自动过滤。
岁月无声堪追忆。
不管是电影里的马卫国还是现实中的你我他,心底都有那一声默默的叹息。
一生太长长到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苦困后悔唏嘘遗憾想来其实人人都有吧。
任你无法再回到青春放肆疯狂的样子,终有一天也需对曾经的理想说再见。
谢谢《岁月无声》让我为自己将要逝去的青春流泪,谢谢《岁月无声》给予家驹和BEYOND的纪念,那一段属于他们的美好岁月。
带不走的就留下酿成回忆,等到终老的一天依然可以感慨,岁月无声。
太假了
这片有很多不足,有些生硬,有些欠火候,但当我听到张楚的棉花时,一直到汪峰的北京北京,哭得落花流水。。。另,有几句话,我要留下来:认识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这件事,认识你之后结婚这件事我没想过别人你有理想么?有过。是什么?想都不敢想了年轻的时候不张扬,老了那啥话当年——不羁的
故意打这么高。
叙事很糟糕,可我喜欢“盼望你没有为我又再度暗中淌泪。。。”
多年后陪你去看演唱会的那个人是谁?
怎么会有沧桑
金曲飘荡三十年加长版MV,为了怀旧可以抛弃故事抛弃逻辑抛弃人物抛弃节奏。
看到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坚持
太琐碎,很多桥段都太老套,后半段背景音乐与剧情画面剪接简直就是在拍MV。看本片主要是想看范植伟的演出的,中规中矩吧。
做为新导演、新演员、新编剧,影片呈现了不可救药断裂层······
谁哭谁懂的
这是看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获得市场成功后的跟风之作吧,故事太老套了,对那个时代的许多特征还原得也不精准。
小
剧情其实比较单薄,有些地方稍显作,但也有细微处的感情处理很打动人心。
音乐支撑拼凑的狗血人生,碎渣渣的狗血人生,为了阿青再给一星
一星美术一星努把力给?想了半天,就摇滚的名义吧,范植伟这隐忍的脸,戏路窄窄窄
男女主角长得不错。明明是给35岁人看的电影,拍得像15岁人一样弱智。编剧能犯的笑话全犯了,包括急诊室往外赶人,爱我就永远别忘了我,等等。
不为什么 就是很喜欢
堆上几首老歌就是怀旧?光线和颜色穿帮到死,镜头还一直晃晃晃,租个脚架会死么。。。
真tm一部烂片,我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