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时间,我一直以为,冲田修一和吉田修一是一个人(额……)。
最开始我先在网上买了许多吉田修一的小说,《恶人》、《横道世之介》、《东京景湾》,他的中篇小说《公园生活》还获得过芥川文学奖,总之特别好看,《恶人》得到过小说家张大春的盛赞,是很多写小说的人都想要写出来的样子。
《恶人》后来被吉田自己拍成了电影。
他的小说《横道世之介》又被冲田修一改编成了电影。
而冲田修一呢,他的代表作是电影《南极料理人》、《横道世之介》、《彩色日村》。
可是假如你们同时看过《横道世之介》的小说和电影,就会发现脚本和书非常像,因为冲田请了吉田担任电影的编剧……是不是有点绕?
(不过也许只有我自己搞错了,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
),所以我一直以为这全部都出自一个人之手,因此还觉得这种风格的变化有点意思。
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里,我看得第一部片子是冲田修一的新电影《去见瀑布》,这一次的编剧是冲田他自己。
--没什么好说的小人物其实最难写《去见瀑布》的故事内核非常简单。
全剧没有任何所谓畅销剧的元素,秋高气爽的时节,7个中年妇女报团去参观梦幻瀑布下的秘之温泉,导游是一个木讷的青年男子。
7个人跟着导游在进入没有信号充满负离子的森林之后,导游迷路了(从一开始他出现就已经料到了!
导演故意的,所以迷路也不算什么悬念),然后7个互相看不惯性格不一样的中年妇女就在这个森林中尝试共处并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终见到了瀑布,找到了回家的路。
啧啧,这么一叙述好像是个励志故事?
不是的,导演兼编剧的冲田修一尽可能规避了一切可能引起跌宕起伏的线索,比如你一开始就猜到导游不靠谱,一开始就知道导游独自去前方探路之后会与这7个团友失去联络,连最基本的设置,不如她们一开始的小矛盾也都是最最普通的,最后她们走出森林也没有经过太多的磨难,顶多有一些晚上盖着树叶睡觉的笑料而已,一切都在观众的可控范围内——就像我们最最平常的日常生活。
会不会觉得没什么好看的?
事实上,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不时大笑,结束后评价也还不错。
我一度搞混的作家吉田修一擅长写的就是这样的小人物,而冲田修一出道至今,最爱拍的也是这样的小人物。
我想冲田应该是很喜欢吉田的小说吧。
所以他拍了吉田的小说《横道世之介》。
跟《去见瀑布》比起来,《横道》更加具备故事性,主角本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美好少年,通过一些日常的描写让人觉得温暖,但最后世之介还是意外去世了,他的死成为众人重新回忆过往的线索,也成为全剧的煽情点,很多人是笑着流着泪看完这部片子的。
而吉田修一根据自己小说又自己拍成电影的《恶人》,比之又更具备戏剧的冲突,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谋杀案,主线和副线贯穿至底,读者一路读一路猜测到底是谁杀了人谁是恶人,尽管作者本人在处理的时候弱化了悬疑,从一开始就铺下很多线索,明确告诉读者“恶人”的指代,但这个不淡不浓的悬念,始终是牵引整部小说发展的线索。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什么非正常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日常,才是最难写的。
最好写的爱情小说是怎样?
王子爱上灰姑娘——日常生活中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基本为零,但大家都憧憬都爱看,所以假如你什么功力也没有,只要编一个足够跌宕起伏的故事,逻辑性可以支撑,大家就会喜欢看。
当然,编故事也挺难的,这是另一个话题。
换难写一点,两个人都是普通人,要重新再把感情写得好看,就更需要“写作”的本领。
两个人的感情写不下去怎么办?
让一个人死掉,或者因为什么事情分手,这是写作者屡试不爽的技巧,死亡或者病,是让说不下去的故事戛然而止的最好办法。
(所以韩剧里那么多得白血病得啊!
)。
最难的,是没有跌宕的感情线,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励志没有悬疑,什么畅销元素都不具备,硬写,那种细微的感情变化,日常里的微妙内心,却又有普遍性,每个人看了都有共鸣,觉得这不是就是我!
这种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很难向别人叙述的作品,我个人觉得是最难的。
从《横道世之介》到《去见瀑布》,我觉得是冲田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必须规避所有投机的设置,将最普通的情感写得深入。
据说导演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采用了海选的机制,面试了许多普通的日本妇女,她们没有任何表演经验,没有明星那样耀眼的颜值,为的就是将一切都恢复到日常中去,是非常勇敢的正面强攻。
事实上,这种尝试,在看完了电影之后,觉得还是基本上成功了。
7个在林中与导游走散的普通中年妇女,各有各的在生活中的小烦恼,这些烦恼(爱人去世了,孤单,找不到伴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冲田甚至没有怎么在很短的篇幅里详细交代每个人的背景,只是她们在特定的空间内相遇了,被“迷路”这个设置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必须与另外6个朝夕相处。
然而,没有野兽,没有受伤,没有特别惊艳的景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场域,连最后终于看到的瀑布,也不过是一个最最普通的瀑布。
7个人度过一晚,然后走出森林,后面所能想到的,无非重新回到各自的生活里。
在那么短的容量里,每个人的性格都得到了体现(电影的最开始观众很难分清这几个外貌上没有任何特点的中年妇女的,但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的特点都记住了),细想其中导演的处理,真的是挺难的。
如果换做中国的导演,一定觉得这片子好无聊啊!
这么简单,要怎么拍?
冲田修一不仅拍了,还拍得挺好看的,看完之后还觉得心里有些珍贵的小温暖,平常人看起来觉得普普通通,但有意思,这是百炼钢化为了绕指柔。
日本人总有一种将平淡的日常拍得温暖正能量的本事。
这跟去日本的感受很一致,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景色,就是让人舒服回来还忍不住总想再去。
用起来普普通通的物品,没什么了不起,换成别的来制作,还真就是不顺手呢!
我想来想去,应该就是他们善于在日常中观察到细微的不一样,把握住那种独一无二性,并且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得还原出来。
每一个你要描写的对象,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你看到了,忠实地描写出来,就会变得厉害。
-来源于我的公众微信号“苏格拉底很闲”。
三星半,总觉得选景不行没有真实感,露营的地方太过平坦空旷而且作为旅游景点也不会突然就迷路而选择露营吧?
灯光也太不自然很明显能看到光源的痕迹,妆容也感觉为了追求被迫停留在山里的邋遢而画的脏妆,其余的前期铺垫都还挺合理比如点火时需要的打火机,之后结尾导游突然从下游跑过来有点突兀,虽然剧情转变的都比较跳跃但好在前期都有详细说明不打谜语并不影响理解剧情
七位四十岁以上的欧巴桑跟团去旅行,白天爬山赏枫叶看瀑布,傍晚泡温泉,本是这样打算的,谁知遇到了一个会迷路的导游,中途丢下他们去前方探路,导游久久不回,几位欧巴桑决定去寻找失踪的导游。
导游最后被找到了,但在那之前,七位欧巴桑经历了迷路、人员分歧、食物短缺,没有任何准备的夜晚野外露宿、拾核桃行动采蘑菇大赛、制作野味料理、睡前痴情大合唱、欧吉桑式集体太极、闲散组吃货组摄影组合成互助关爱组的过程,导游最后被抛下了。
电影的环境设定和《南极料理人》有些相似,都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方,《南极料理人》侧重于人长期处在极端单调环境下心态的变化,《遇见瀑布》侧重于卸下每个人日常生活中背负的枷锁,人与人与大自然如何相处。
虽然整体水平不如《南极料理人》,观看几位欧吉桑再次拥有童年般的境遇与快乐仍十分怡人。
剧情和人物设定都没有强烈的冲突,就是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一些事情,看完有味如白水的感觉。
这种味如白水,是因为讲述的只是日常生活嘛?
不是,虽然电影有一种散文和诗意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不够强烈,同时缺少了某种可以触动心弦的情愫积攒,和一部佳作还有一点差距。
就在几位欧吉桑找到了原来的路,可以顺利下山的时候,一位欧吉桑说:“我们去看瀑布吧。
”这个提议也如此平常,就好像在那个境遇时身边一定会有人这样说一样。
但仔细一想,这个提议如此平常又如此生机勃勃,就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的事物心生向往,才会有众多个“去见瀑布”的念头,生活才变得有滋有味。
PS.1、地图那么简单,想迷路也很难啊。
2、见到的瀑布好小,看电影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几位欧吉桑楞了一下也坦然接受,这就是生活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最喜欢的电影题材,因为这种电影有种真实的荒诞和可笑,悲伤和幽默都是自然生长的,没有巧合和轰轰烈烈也没有使劲儿搞笑的尴尬劲儿。
绿衣服欧巴桑去找美容店老板娘抽烟,对望着坐在树干上,等着对方先发声道歉,但都互相打探却彼此沉默,心里的弹幕可能都在说“是你的不对,给我道歉”但谁都说不出来,真是实打实的尴尬,让人嗤笑。
当然看到之前文弱的纯子忽然拿起一条蛇追着大家跑的时候,每个人都疯了似的鸟兽散的闹腾可爱,也会开心的伏在桌子上大笑。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当时看凯特温丝莱特的《杀戮》,同样是小空间里的电影,把每个人的天性都发挥到了极致。
女主角在那排山倒海地吐,屋子里的四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我看到这种场景就伏在桌子上笑得直不起腰来。
看完这部电影的晚上我做了个梦,梦里七个女人一块杀人,截肢,还用缝纫机把碎尸缝起来,然后藏在卧室的地板里。
血不是流得到处都是,而是稠浓而腥甜,黏在七个女人的身上,开始她们不敢动手,可随着纯子扎下去第一刀以后,她们都跃跃欲试,逐渐变得乐在其中,妙脆角欧巴桑微笑着拿擀面杖敲打尸体,美声阿姨利索地蹬着缝纫机。
看的是日语片,梦里是韩语片。
应该是金知云的电影吧。
我想肯定是因为这七个女人的形象塑造得太鲜活成功了吧,硬是被我在梦里改编成了恐怖片可七个人都个性依旧。
电影其实就是花样姐姐或是花儿与少年(如果悲催的导游算少年的话)的模式,七个人的真人秀。
但是不同的是,真人秀有巨大的明星包袱,大家都会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什么时候拍摄什么时候表演都是为了讨好观众,并且会被导演刻意放大或有意删减。
而电影就完全按剧本来,把每个人都剥离得一丝不挂地展现在彼此面前,最美好的,最丑陋的,最窘迫的,最真心的。
红色的美容师(谷美由子)看起来很干练强悍实则是背负着感情的痛苦和单身女性的孤独与隐忍;蓝色的纯子(根岸纯子)是安谧宁静的,但她像是水,是最有韧性和实力的一个人,我们不知道她的伤心事,但是温柔的人最有力量;年纪最大的登山奶奶(花泽敬子)是橙色的,活泼可爱,喜欢旅行登山有丰富的爱好和业余生活,还向大家愉快地讲述她年轻时候的禁忌之恋和并不圆满的婚姻,有行动力和感染力的橙色;黄色的妙脆角阿姨(三角道子)永远都乐呵呵的,比起找到下山的路来,撒妙脆角这件事儿更让她乐此不彼吧;青色的气功阿姨(关本百合子),在梦境里和逝去的爱人观鸟,单纯可爱,似乎最没存在感但却必不可少的粘合剂;紫色的美声阿姨(田丸久美子),一开始和团体划清界限拒绝融合,会唱美声始终优雅,绿色的拐杖阿姨(桑田三枝),现实保守似乎有点执拗,但其实是很爽快的人呢!
不知道是导演预先写好本子再找的演员,还是找到演员再依据她们的个性来发展故事,总之电影了七个人都浑然天成,没有表演痕迹,并且几乎都是七个人同框的群戏,可见导演与演员演员与演员之间的默契。
除了美丽的山涧景色和有趣的人物,电影的配乐都是轻缓的小调,更衬托了电影的清新俏皮,没有熊出没变成惊悚片,也没有直升机来营救变成灾难片,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磨合互相理解,先是山重水复,后是柳暗花明,人生的兜兜转转。
这一切都显得不多不少不扬不抑刚刚好。
宛如看见了清爽险峻的瀑布沁人心脾呢!
<图片1>
《去见瀑布》剧照电影剧情很简单,七个阿姨因为在旅途迷路互相帮助并一起看到瀑布,演员也很简单,都是朴素的路人面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人生故事,感觉就像生活中的我们。
电影中的阿姨都是五六十的年纪,退了休,有的孩子工作忙没时间陪他们,给他们报了爬山看瀑布的旅行团;有的丈夫去世,晚上做梦才能见到喜欢生物的丈夫;有的没有结婚与男朋友分手会难过的抱着朋友哭;有的喜欢摄影,会定期参加摄影展……他们看似很普通,却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所以他们会在山上迷路后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看着书找能吃的蘑菇,果子,用树枝编好看的头饰,围在火堆旁讲少女时代的故事,睡觉的时候没有被子就用树叶代替,早上起来,用泉水洗漱,然后排着队在山里打太极,跳绳。
《去见瀑布》剧照
《去见瀑布》剧照
《去见瀑布》剧照
《去见瀑布》剧照看着一群阿姨玩得这么洒脱还真是有点羡慕,我今年就要毕业了,马上要实习,就业,然后就是结婚,生育,一年又一年,好像很快我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阿姨”“奶奶”。
到那时候我也可以那么洒脱吗?
可以放下所有成年人的经验和成见,和陌生人做朋友吗?
我也时常会想以后会成为有趣的老奶奶吧,褪去的是青涩面庞,褪不去的是年龄积累的人生智慧,能够坦然面对生活,有个好身体不拖累子女又方便自己游山玩水。
当然,并不是说到那时候才开始享受生活,而是到那时候也和现在一样享受生活。
1走得慢的人走在最前面,不会有跟不上的情况发生。
2不要有职业歧视,你可以不喜欢,但要尊重它。
比如美容店员,你可以讨厌她身上的味道,但你不能否认她的辛苦工作,大家都是努力工作,只是职业不同,没有尊卑之分。
3希望自己将来能做一个会跟妻子聊天,有自己爱好而不是好吃懒做,不让家人寂寞的丈夫。
(以奕迅为榜样?
哈哈)
日本人特别能讲故事,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都能拍的格外的有味道,讲述家庭的《步履不停》,这部《去见瀑布》也是一样。
七个欧巴桑,报旅行团看瀑布、泡温泉。
在大巴车里一人占一排座位,保持着谨慎,傻里傻气的导游,套路般的介绍温泉的负离子的功效,整个片子的开头都是这么平淡。
七个毫无特色、平平无奇的大妈,就在这个旅行团相遇,傻里傻气的导游带着大妈们在山中的,却决定独自去探路,果不其然大妈们沉不住气去寻找导游,寻找导游未果,决定沿路下山,结果在路旁发现下山捷径的指路牌,按指路牌前行,果不其然在山中迷路,故事变得越来越有趣,七个陌生的人因为有了同一个目标,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一起在森林中寻找食物,夜晚降临,一起用野餐布和树叶盖在身上,果真是笑点满满,让人直呼“这个七个大妈太可爱了吧” 这些画面故事放在这些年纪上了40以上的主角身上,之间产生的碰撞格外有趣,好像大妈在我们眼中形象就是跳广场舞、讲话大声、在菜市场买菜一毛两毛都要讨价还价。
我们都忘记了这些大妈曾经也是孩子,曾经也有过童真年纪,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一面是她们在家中承担的事物。
在这个故事中,七个性格、生活各异的欧巴桑,像参加儿童培训营一样,互相协助,在篝火旁讲述自己的故事,年纪最大的那个原来与自己的学生恋爱,并且结婚,但是最后依旧离婚了,抽烟的那位别人无情的分手,明明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更为幸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
最后终于走回了最初的起点,大家准备沿路下山时,有人提出,还是上山把瀑布看完了再走吧,大家带着脏兮兮的脸,沿路去看瀑布,这些老小孩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在瀑布,脏兮兮的导游也出现了,估计也没有少受折磨。
瀑布旁一位老大爷骑着电动三轮慢悠悠的下山,这七位欧巴桑也顺路的捎下山了,七个人挤在三轮车上,与前面来的时候坐大巴时的情景对比,原本参加一日游的七位陌生人,却在小插曲中收获友谊,生活处处是惊喜。
这不是影评,这只是介绍。
冲田修一被国内观众熟知,得力于去年的一部神作《横道世之介》。
虽然用了“神作”一词,但《横道世之介》用松散的结构和缓慢的节奏所拼贴出的,却是一个并无多少神奇之处的男主角,他松松垮垮的,却在无意间唤起了观者的记忆,去搜寻过往中被忽略的人物和瞬间。
这就是冲田修一的魔力,在他的影像中,酷炫的动作和残酷的暴力不见踪迹,唯美亦或是凄凉的爱情故事也常被摈弃,任何在传统意义上能称之为“戏”的对立与冲突都被他有意地降到了最低点,但这丝毫不妨碍观众对影片的移情。
无论是《横道世之介》,还是此前的《啄木鸟和雨》和《南极料理人》,冲田修一的电影总会让观众看完之后,感叹道他们在生活中丢弃了多少细节。
在日常中拾遗,在普通人中寻找乐趣,是冲田修一的擅长,也是他一贯的坚持,新作《去见瀑布》不仅是这条日常拾遗线上的延续,还向前多迈了一步,启用了一批非职业演员,用对她们而言的“非日常情境”来表现作者一以贯之的“日常性”。
《去见瀑布》是冲田修一回归创作原点的一次尝试,在他看来,自己与电影的亲近是从拿着摄像机与小伙伴们拍着玩这样自发而业余的形式开始的,能够以接近过往的形式再次进行创作,在电影中传达出“看,我也演过电影哦!
”这样的快感,是他一直潜藏在心中的愿望。
因此,这个在商业片领域逐渐炙手可热的导演选择了一个“作家”式的自由创作题材,并以海选的方式挑出了七名几乎没有表演经验的女演员来担纲主角,与她们一同踏上了一条“寻找“和”摸索“之旅。
影片的主角是七个参加户外旅行团、年龄各不相同的大妈,旅行团的目的地是去见一条幻想中的瀑布,中途还可以泡温泉、赏红叶。
到达当地后,七个大妈开始在一个不靠谱导游的带领下,向着瀑布所在的山进发,她们一路采摘果实、拍摄照片、谈天说地,享受着旅行带来的乐趣。
紧接着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去前面探路的不靠谱导游再也没有回来,翘首以待的大妈们被扔在了山里,没有食物也没有床,而手机又在信号圈外,大妈们突然被放置在一场求生的野外生活里。
而这场危机所引发的荒唐和幽默背后,冲田修一在散布的细节中让她们找到了日常中被遗忘的自我这七个年龄与性格各异的女主角是在影片开拍前以“年龄40岁以上,经验不限“为条件海选出来的。
她们当中既有支援妙高市政府的摄影师,也有曾在意大利学习过的退休歌剧演唱家,还有兼任老年剧团演员的日语教师,更不乏做着多年明星梦的79岁高龄家庭主妇。
她们的个性与特长被冲田修一融入剧本,在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各显神通,上演了一出充满活力的冒险喜剧。
在这场日常无法体验的冒险中,大妈们也逐渐显露出了宛如少女般可爱的一面,因此,《去见瀑布》作为一部妙趣横生的大妈青春剧被看待也未尝不可,换个角度想,大妈和少女,其实一样的人,而环顾生活,我们的周围不知不觉也已经变成了大妈的世界,只是我们一直不愿意去承认。
影片的拍摄主场景在新泻县妙高市的大山里,这里的秋天风高气爽,红叶满山,而摄影则是曾经掌机《东京奏鸣曲》和《记我的母亲》的芦泽明子。
在这部以纪实风格和手持摄影为主的电影里,芦泽明子将在景观与情绪的融合上给我们一次新鲜的视觉体验。
冒险和自救本是张力十足的戏,但冲田修一却将其调理成一首慢悠悠的曲子,没有爆笑,只有回味之后的密度适当的窃喜,《去见瀑布》将是“冲田慢世界”的一次更为彻底的演绎。
其实,其实,看这部电影不是我本意,只是原本想看的《深夜食堂》和《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都没有抢到票,一气之下乱买一通的结果,也是我在这届电影节买的第一张票。
本片在电影节中的译制名叫《去看瀑布》,豆瓣资料叫《去见瀑布》。
一字之差,“看”就让人感觉平淡无奇,“见”则好像“瀑布”被拟人化了,旅行变成了“访友探亲”。
不过不管是“看”还是“见”,都不妨碍通过片名感受到何为“脱力”。
丫巴里,剧情简单到几乎没有剧情,人物平平、景色平平、台词偶尔引人发笑又不会笑得很大声。
米娜桑,啥叫脱力系?
这就叫脱力系吧!
把你的力量脱掉,你甚至可以选择看着睡觉。
后来的后来才知道导演是拍《横道世之介》的冲田修一,拍过了一位暖心少年,镜头转向了七位暖心大妈。
“每一种旅行方式都值得尊重,或者说每一种生活方式。
我记得和碰巧也买了同场次的、钟爱脱力系的某同事边聊她在日本旅行的见闻边踏进新衡山电影院,当时连查剧情都没有查,只知道很脱力,导演、主演什么的都不知道是谁,就跟着电影、跟着大妈们开始了一场坑妈的跟团周边游。
曾经的我鄙视极了这种观影方式和这种旅行方式:看电影,必须先了解了解背景、探探风评,再决定看不看以及带着哪些问题看;旅行,必须能长途则不短途、能穷游则不奢侈、能自助游则不跟团,否则意义在哪里?
之所以说是曾经的我是因为早已转变观念,应该也许可能大概是变懒了的结果,但是必须一定肯定绝对也是成熟了。
自从跟随某牙美其名曰“看看跟团游体验到底多烂”一起跟团游千岛湖之后,寥寥无几的几次旅行中清迈、富春山都是跟公司、部门一起跟团游的,这些经历给我揭开了一个众多小文艺小清新们不愿意承认的真相:其实体验并没有多烂啊,如果同游者有趣则一路开心,如果导游靠谱简直不要太省心。
对现在的我来说,省心的需求远远大于开心。
大学时代的每次旅行我都认认真真做攻略、勤勤恳恳存钱去哪儿都买硬座夜车票,这样做让处女座的自己充满了成就感。
工作之后,一周四十小时工作之外真心提不起劲头研究某个目的地怎么玩,顶多研究下上海的某个小饭馆什么好吃。
工作之后,希望把“假期”真的用在“度假”上,可以没有沙滩海岸比基尼,但是可不能让自己辛辛苦苦,那就只能让别人代替辛苦了。
所以说如果遇到靠谱的导游或者领队,尽管 “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只要别“回家啥也不知道”,这次旅行就是值得的、休闲的。
如果碰到本片中的导游,那可就瞎了。
题外话,大学时代的我还十分鄙视“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休学辞职去旅行”,批判这些旅行方式的语句我可以写百八十条微博出来。
然而工作之后,我突然发现,我想做却不敢做这鄙视的事情。
众生平等,存在即合理。
哪怕是不旅行的人,宅家宅得对得起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也不比环游世界的人低一等。
——现在的我这么想,我觉得这想法还挺牛逼的。
但是哪怕你表示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我也不觉得你低我一等,因为众生平等、存在即合理啊。
“旅行中的风景和人物,总有一个是美丽的。
好像正是因为以上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很少去只有自然风景的目的地旅行。
我偏爱城市的人文风景,偏爱在大街小巷暴走、狂吃。
久而久之,我仿佛失去了欣赏自然风景的能力。
看明信片、看纪录片看不出到底喀纳斯、九寨沟美在哪里,甚至感觉大同小异,但是仅仅是上海的某时某刻某个雕花栏杆的光影都能让我着迷。
我似乎对美景的免疫力和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哪怕对着照片也说不出来美景拍摄于何时何处。
但是我会深深记得,诸如“在静安别墅看到一只大肥老鼠从眼前窜过去”、“在愚园路闻到一股中药味从厚厚的砖墙缝隙中硬生生钻出来”的细枝末节。
我猜想,大妈们这次旅行应该也不是都为了美景。
摄影爱好者、植物爱好者,都有各自旅行的目的,其他人充其量也就是休闲而已。
我记得大妈们对导游说的瀑布的“负离子”不屑一顾的神情和体态,但是快要结束旅行的时候她们找到了瀑布,有人说,我感受到了!
这是负离子!
我再猜想,如果导游靠谱,她们也不会有风餐露宿的一夜、也不会凑到一起唱歌讲故事,而是各玩各的了吧!
如果各玩各的,谁谁的平凡而不凡的爱情、谁谁的心路历程都还只是自己心里的苦与甜,她们还能感受到所谓的负离子吗?
组成她们的“坑妈跟团周边游”美好回忆的十之八九是人物,是同游者,是她们自己。
——这种“坑团”,当然不能没有这群美好团友,或者不用一群,一个就够,让大家哭丧着脸来,笑哈哈地走,集体返老还童。
稀松平常的景点,诸如外滩,已被某上海人吐槽并写成专题“如果你来上海,才不带你去外滩”,但是每当有亲友来,我还是会带Ta去。
人不同,心情不同,景也不同……这样的道理好像人人都懂。
咔嚓咔嚓,在外滩和N个不同的亲友合过影,为了表明我和上海的亲密关系我不会独自前往也不会大力推崇,但是每收集一张合影,我心里的盒子被打开盖子又关上,这种感觉才奇妙且不可复制。
其实,其实,写这篇文字也不是我本意,原本是想列出电影节中我看过的电影的表,供自己回忆也供你参考,但是突然想到自己懒到连豆瓣都不是看过每部电影都记得标记,不如忘记更喜欢的《纸之月》或者《0.5毫米》,不带凑字数地专心地回忆其中一部与旅行相关的,写一篇脱力系影评。
看懂了吗?
还是看睡了呢?
《去见瀑布》是一部真实而感人的电影,通过一段不寻常的旅行,展现了人们内心的真实与美好。
影片以8人无意中邂逅一段有趣的旅行为开端,他们一同前往一个未知的目的地——瀑布。
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都克服了这些困难,到达了瀑布。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发现了彼此的无限美好。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他们都是充满个性和情感的人。
在旅途中,他们逐渐放下了彼此的成见和偏见,学会了理解和包容。
这种理解和包容不仅让他们在旅途中更加愉快,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影片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景和人文关怀的世界。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实和情感的力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
《去见瀑布》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深入探讨旅行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大妈去看小河沟
一场群戏,从迷路时的慌乱互相指责,到开始想办法行动,并从中感受到快乐,最后得到心灵的治愈。其实,是为迷路的心灵和人生找寻方向的一趟旅程。去哪里呢?去你喜欢的地方就好了!
冲田修一善拍平淡流年里的人生真谛,这部亦不例外;剔除戏剧化因素,此片更靠近《啄木鸟和雨》(怀念2012年SIFF的日片),人物之间不无冷幽默的互动,如涓涓细流,终见肆意奔流的瀑布,“喜欢去哪儿就去哪儿”,真好啊。
七个大妈旅行去啊旅行去,迷路在山里啊在山里。突然的困难变成乐趣,也算美丽啊美丽。所以我们都要朝那喜欢的地方去啊地方去。
冲田修一好棒,而且感觉和安德森很像,有趣又细致的拍摄
很迷人的故事,但是人物刻畫過於單一,很期待導演有別的發展。
“女人过了四十,可不就都是欧巴桑了嘛。”心平气和的旅程,与寡淡到无聊的风景,倒也相称。
我确定冲田修一是我喜欢的导演。有点矢口史靖+是枝裕和的味道。
几个老清新的24小时
有意思,小成本电影的拍摄典范,看似无心似有心,大妈个个少女心,想起荻上直子的《眼镜》。小感悟,日本大妈就是笨,出门不带小音箱,烦闷无聊广场舞,怎么说,随时随地解千愁,健身减肥兼丰乳,开到蹦蹦蹦大音量,深山野岭也不掉队,不掉队。
一帮大妈的群口相声,我就随便看看
笑死我了,这7个大妈没一个好看的,可是,她们真的好可爱啊。“影片的女演员几乎全部选择素人拍摄,剧组向社会招募40岁以上的演员,最终从应征者中选出7人,并将她们的人生经历编入剧本中,可以说是一部先有演员再有剧情的奇特电影。”第七部冲田修一了,这位导演的片子放心看吧。
大媽們還蠻可愛
一贯的日式人情味,看着舒服,但是看看就过了,还是缺乏让人回味和记住的闪光点。
七个小老人和倒霉导游
七位大妈的治愈之旅,也在内涵无用的男人。导游是男性形象的代表,她们以为依仗男人的帮助,才能看到想看的风景,然而导游的无用让她们发现,要看到她们想看的风景,只能依靠自己。这部电影灵动可爱,得益于七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偶尔迸发的小幽默。很开心能看到这部电影。
#电视看SIFF#我觉得好磕磕绊绊,好生硬,勉强上三星。
一部简单有趣且轻松的片子
假
好害怕里面可以隐约看到自己中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