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和感恩节长周末,把三季《黄石》看完了。
收获达到了预期,但感觉也没到网上吹嘘的神剧那个程度。
在好的文艺作品中,一个具体意象背后往往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直击本质的诘问。
这部剧里,有这么几个点是很有意思的。
一是黄石农场,故事的背景/核心。
纵然对它有很多浪漫化的描述,纵然对西部风情进行了田园诗般的怀想、对忠于家庭和捍卫家庭的勇气(其实就是美国精神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美,《黄石》这部剧还是客观反映了农场作为封建残余的特征,也隐隐约约触及了美国精神背后的矛盾,或者说困境(我弱弱地有这种感觉)。
是的,黄石农场就是封建残余。
就算21世纪的第七代经营者开着直升机放牧、在资本市场融资,这也是一个有强烈封建色彩的组织。
它对东西海岸的金融、地产资本的抵制,本质上与工业革命时代的封建地主对产业资本的抵制没有任何不同。
观众轻易就能够看出来的反动本质,和整个剧对它的讴歌,正是这个剧背后最吊诡也最值得玩味之处。
让我们回溯到一百多年前,当达顿家的第一代拓荒者在西进运动的号角下,从东部十三州来到蒙大拿的荒原,从印第安人手中抢来了这片美丽丰饶的山谷之时,美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严格来说,是在英帝国/英联邦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国家。
建立和发展北美殖民地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资本主义不断自我增殖的内在逻辑)。
也正是资本主义对原料和市场的饥渴,驱使着无数新移民向西开拓。
而此时,殖民者在西部建立起的,却不是一个又一个资本主义的城市,而是一个又一个本应被埋葬在旧时代的封建农庄;让殖民者在北美荒原立足并扎根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逻辑和治理结构,而是基于家庭、基于宗教、基于封建伦理和封建规则的庄园经济。
这种过时的组织,又这么岁月静好地在蒙大拿的荒原延续了七代人,等资本消化完东西海岸,才真正把触角延伸到这片土地。
电视剧中的吊诡,真正的源头,正是这一百多年前的错位。
于是,真正要深究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一百多年前会出现这种错位?
为什么一个资本主义孕育的美国,在它的广袤边疆,仍有无数封建残余?
为什么美利坚要以一种先进和守旧混杂的形式存在?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不同方面给出很多回答,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资本主义本身,应是无国界、无民族的,它本身有拓展世界市场的冲动,却没有固守疆域的内在必然要求。
于是乎,资本主义催生的美国,却需要用种种带有封建主义、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的制度和道德来将其自身塑造为一个实体。
于是乎,美利坚在其历史的源头,本身就是一种混合——资本主义的新世界与封建的旧世界的混合。
黄石农场的故事,就是这一百多年前的混合的回响。
今天美国社会的种种撕裂,也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石》抛出了一个问题,美国要如何对待它的历史(如何继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如何清算过往的罪恶),要如何塑造它的未来。
第二个点,是原住民的保留地。
开始看这个剧,也是冲着保留地的元素来的。
原住民在保留地的生产生活,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保留地与各州(省)和联邦在经济发展中的斗争,是我在加拿大最看不懂的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的陌生,恰恰如同有一次某个原住民酋长因为看我是中国人就问我要不要去投资他们保留地的矿,充满了无知和刻板印象带来的困惑。
这个剧塑造的保留地、黄石农场(封建的美国)和外来资本(资本主义的美国)的冲突,与加西因为管道建设出现的冲突,在表现形式上,充满了让人拍案称奇的神似。
通过表现这组冲突,《黄石》首先写实地描绘了原住民社会表面上的问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被彻底破坏,留给他们的选择,要么就是尝试彻底融入白人社会,在自己的故土上成为一个无根的、被歧视的异乡人,要么就得留在保留地,忍受破败的基础设施,时刻担忧被强奸被贩卖,需要用烟酒毒品麻痹自己才能度过这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编剧然后从理性的层面和诗意的层面对原住民的未来进行了思考。
理性的层面,就是剧里展现的冲突:已经被同化的原住民精英(被收养、毕业于哈佛、深谙商业社会规则的原住民酋长),试图用白人世界的游戏规则(美国的法律和商业规则)和白人出于愧疚作出的让步(保留地开办赌场的特权)为原住民社区赢得未来。
这个剧已经清晰地展现了这条路线的终局——当与白人利益尖锐冲突时,只有学习白人的肮脏手段才有获胜的希望,而这肮脏的手段,与当年白人对付原住民的手段一脉相承,是这些原住民在道义上永远不能接受的(如果接受了,就意味着当年白人与原住民之间的区别被抹平了,意味着原住民被同化,意味着接受比物理上被殖民被屠杀更为痛苦的精神殖民,这将是更彻底的失败)。
诗意的层面,编剧讲了一个童话故事。
达顿家的小儿子凯西出于对美好爱情的想象和对压抑家庭的反抗,同原住民女主莫妮卡生活在一起。
故事的一开始,他彻底反叛出了达顿家族,与莫妮卡生活在保留地。
但白人在保留地一样无所适从,平日里能够按照原住民的方式生活,但保留地与农场起了冲突时,当自己的兄长被女主的兄长枪杀时,他毫不犹豫地杀掉了女主的兄长——这个矛盾是精神层面的,原住民的价值体系,相较于美国的价值观,并没有吸引力(不能见容于现代社会)。
随后二人出现了矛盾,莫妮卡无法接受回归农场(回归白人精神世界)的凯西,想要通过出轨原住民帅小伙来结束他们的感情,但却在最后时刻停下——这是原住民的精神世界被白人贱淫后,再也无法回归传统的象征。
再然后莫妮卡回到凯西身边,搬到农场居住,通过老达顿的关系,得到了蒙大拿大学的教职,讲授原住民版本的美国历史——这是原住民的现状,事实上已经被彻底征服,最后的倔强,也不过就是白人留在他们精神博物馆里的标本——弹幕对莫妮卡和凯西的感情戏有很多吐槽,好多人骂莫妮卡bitch,明显是就事论事了。
其实这两人的感情戏讲的是原住民的命运,连台词都有双重意义。
编剧事实上给原住民的未来画上了一个表面上像童话故事的happy ending,细看却能看到血迹和泪痕的开放式结局。
保留地和原住民的故事是《黄石》的第二个看点。
如果编剧的野心和思考深度只是我写的这些,那么,这是让人遗憾的——因为这从头到尾都是异质的文化背景的观众在现实生活的表面所能看到的故事,充斥着白人主流舆论的narrative,压根没有原住民视角,对原住民思想和传统的刻画,仍停留在格言和猎奇的层面。。
可以说,这个剧得出的不过是一个粗暴的、本质上充满了白人本位色彩的结论。
第三个看点,是达顿家的家庭关系。
隐约能感觉家庭关系背后影射的民族性格,但我也吃不准。
大儿子,小儿子和大女儿是亲生的,是美国精神的真正继承者。
小儿子这条线叙述的是美国精神中的淳朴漂善良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包括与原住民世界的纠葛等),这条线是带有时代色彩的。
大女儿,我看不懂。。
我有点怀疑这条线影射的是女权等工业社会产物所面临的困境(终结了上一辈人,内心一直在面对冲突等等)。
但我了解不多,没法讲。
大儿子挂了,本身也是一个隐喻吧。
而二儿子,一个文明的、生活于法治社会规则之下的政客,一个不具备老达顿家族的精神、不见容于整个家族的利己主义者——到最后,居然是领养的!
——刚开始编剧只是隐晦的暗示,所谓法治,不过是新时代捍卫自己利益的利剑,所谓文明,不过是覆盖在丛林社会表面的遮羞布。
到后面就直接借原住民的嘴开始批判起来了,甚至干脆宣布,法治压根就不是美国的儿子,只是可利用的工具!
——真特娘嘲讽全开啊。
《黄石》是一个关于固执的人们如何想按自己的意志建立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的故事:故事中任何一方都拼了命地想守住自己认为的美好世界,不惜一切代价想换取自己想要的愿景,为了恢复旧世界的秩序,他们甚至对新世界假意逢迎,与对手亦真亦假地合作。
他们一面对抗,一面妥协,气质中充满了英雄主义。
他们为了一直信仰和守护的事物不惜奋力一搏的样子,带着一种末路英雄的悲壮,旁人看了会难过,但更多会致以敬意。
他们未尝不知道他们的时代已去,负隅顽抗甚至无法全身而退,但他们还会选择在“变天”前为自己信仰并守护的一切顽强战斗,像是执意要完成一场体面的谢幕。
他们的命运虽早已写好,但他们并不对此妥协半分。
他们的不妥协确也换来过短暂的胜利,抵住了一部分先导势力的蚕食,但他们终究无法避免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鲸吞。
可是,他们在被时代潮流吞没之前的姿态是好看的,是值得尊敬的。
历史或许一直在隐隐告诉后人,那些曾为信仰和价值而战的人们,某种程度上可以免于道德评价:在变革势力到来之前面不改色、誓死捍卫的姿态,是本能也是必然,后人看到当时的他们,何妨置换成同样情境下的自己。
倘若后人能以悲悯的情怀看待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或许就可以抛弃“以成败论英雄”的单一标准,有感情地重新审视历史洪流中那些失败的人们的价值。
或许在这种审视中,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惯于被忽视的历史动人的一面,找到与过去,与当下的共鸣。
《黄石》第一季中,老约翰在车祸中忍痛“安乐”了一匹受重伤的马。
在第三季的结尾处,瑞普CALL BACK了这个传统。
从第一季的老大遇害,到第三季全家被“团灭”,《黄石》的剧情脉络和戏剧冲突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动。
野心蓬勃的编导把当代西部史诗的调子起得高高的,同时又经常用小剧场的温吞模式慢条斯理地铺陈故事版图,这给观众的体验带来了颇为割裂的反差萌。
第三季开播伊始,老麦还觉得新意不够,爱情来凑。
等到了季终集,尤其是最后五分钟的高能结尾,老麦还是忍不住大呼过瘾的。
S3E10这集,编导四线并举,用1条隐喻线+3条迷惑线把前戏做足。
再用教父式蒙太奇炸出高潮,吊足观众对第四季的胃口,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叙事模板。
三条迷惑线分别是检察官吉米的救赎——KilltheKing
印第安酋长的规则——Break the slaverules
大财团的手段——Dowhatever it takes
这三条意有所指的迷惑线索其实都是编导的小花招,让观众在面对本季结局时,总能想到相对应的可能性。
尤其是女领导发飙后镜头马上切到老约翰开车,定时炸弹的滴答声就在观众脑中响起来了。
老麦看到爆胎母子的出现,心里着实咯噔了一下:呸,居然又用女人小孩做诱饵?!
当然事后证明爆胎母子更可能是个意外事件。
不过编导这骨子坏劲儿,老麦是领教到了。
当老约翰走向后备箱时,老麦都害怕蹦出条毒蛇或暗器啥的。
虚惊一场的套路过后,恶趣味的编导搬出了令人乍舌的“活死人”——瑞普的妈咪。
然后再用工具人吉米坠马这条隐喻线做了高能BGM警报。
吉米这么个牛仔盲的工具人角色,总被编导格外关照,戏份超多。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愣头青,不自知地挑战自己驾驭不了的野马,导致旧伤加重,坠马昏迷。
不自知的吉米代表了什么,难以掌控的野马代表了什么,坠马生死未卜的命运又代表了什么?
老麦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但这些问题还是颇值得玩味滴吉米二度瘫痪or坠亡的不详之兆后,紧接着就是一连串高能团灭现场。
之后再让检察官吉米虾仁诛心般撒点背叛的盐
而唯一确定活着的瑞普重现忍痛杀马桥段,并吐槽了句观众也深有同感的话:整个山谷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最后,老约翰极其讽刺地被现代化的智能手机救了半条命,把观众对下一季的期待又撩了起来。
可以说,本季结尾虽有给第四季做预告片的重大嫌疑,但呈现效果的确是非常行云流水的。
老麦已深深入坑,只能被逼无奈地继续追下去了。
相比较第一季和第二季,这一季节奏更为舒缓,恋爱和长镜头西部风景,感觉有种悠扬的氛围。
看夏季牧场扎营的时候,连印第安儿媳妇也不再抵触这样要塞一样的生活,还有令人惊喜的女牛仔的加入,牛仔竞技的展现,都是非常多面化的西部风采展示。
甚至这一季的反派也比上一届更难对付,资本的介入,虽然不如前两季硬桥硬马,但反而更难对付,最讽刺的是,最后一集,依旧是不讲武德的对达顿家团灭的节奏,还有杰米,这是最令人气愤的一个角色,因为他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
讽刺的是y烙印的牛仔反而更可靠,这是从小养大的孩子却成为埋藏最深的地雷。
期待下一季的剧情吧,以及有机会的友邻有空都去新疆玩吧,每一帧的长镜头风景都太像伊犁了。
这一季带感!
电影的拍法,精彩的构图,“万马奔腾”的场景看得人热血沸腾,佐以铿锵有力的牛仔音乐和没有废话的对白,两个字:硬核。
论剧情,其实这是一部题材颇为沉重的剧,围绕着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印第安人与白人之争展开。
人类究竟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打造钢筋丛林,还是崇尚自然,保护生态?
这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尽管我爱钱也欣赏自由主义,但看到如此美好的自然风光将被改为娱乐圣地,也很有点想加入牛仔阵营血战到底的意思。
对我而言,这剧的看点一是在于领略牛仔文化,二是欣赏黄石美景,三是硬核的人设:顽固但血性的John老爹,率性的大姐大Beth和忠诚稳重的真男儿大姐夫,都是我的菜。
片尾的团灭略微突兀,且看下季编剧如何圆场。
PS:老Kevin比年轻时更有魅力。
最后的完结的一场大的突袭,不死两三个人说不过去。
车主妈妈肯定死了。
因为手机不可能背背上,射击部位是从后背穿过心脏位置,孩子要么回家找爸,要么被收养,继续教孩子学会生活技能。
老达顿的雷锋精神害死了一个孩子的妈妈,他说过在这里,对的事我们都会去做。
这仇他还得活下来去报。
老达顿和罗尔克也才刚认识交锋,后期还要教罗尔克在这里的规则。
贝丝活不了,马没死但是已经站不起来,结果被雷普一枪毙了。
雷普说宁愿杀一千人也不愿意杀一匹马,是一个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狠人,贝丝的离开会让雷普变得更狠。
贝丝的人物形象已非常立体,深入人心,事业和爱情双收,打得敌人屁股尿流,发挥出了自己超长的才能,也是爸爸的好帮手,达到了人生巅峰。
凯斯还要竞选当州长,毕竟海豹突击队的作战能力保卫家族还有得发挥,没看过瘾。
杰米一直在叛逆中找自己,找回了自己忘记了真正培养自己的父亲,父与子关系的曲折,最后还是要家和万事兴。
贝丝的死肯定会让杰米有所触动,姐姐经常在教育弟弟做人挺逗的,杰米得知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对家人动手,接下来会开始为了家族反击,有所作为。
美剧一般都很强调逻辑,导演也一直在演示。
所以贝丝手里有两瓶洋酒拿起放下。
爆炸的时候她正站在窗边放酒,炸弹与窗的距离明显比贝丝站的距离还远,还给我们看了那么多窗外爆炸的场景,显示了像一个原子弹爆炸难道还把你带不走的威力。
女助理炸成那样,不可能让贝丝来做开箱视频吧。
得保留贝丝的身体完整,留一口气。
贝丝和雷普的甜蜜爱情也一直在给我们看,为了故事起伏不平,当然其中必有一死,开始以为最大可能是雷普。
第一次贝丝侥幸被男友获救。
第二次可能就没那么幸运。
他俩一开始关于善恶是非尼采的思想表示赞同,贝丝说要去杀一个人,就是毁了威拉的事业,最后残遭威拉和罗尔克的报复,就是报复得有点狠,太暴力了,逻辑准确。
雷普敲开了母亲的坟墓,取走了戒指给贝丝戴上戒指再次进入坟墓,爱情的坟墓入土为安。
雷普和牛仔们要大开杀戒,毕竟有几个新牛仔也都刚上了新烙印。
我以前在美国的UTAH, IDAHO呆过,还受洗入过摩门教,去过摩门教女孩家里住过,去过黄石和Grand Teton。
剧中描述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
因为那边是滑雪胜地,度假(海明威就死在Idaho)胜地,又有开拓者的遗存,广袤的大野地,造成了当地一种蛮荒和无法无天的特性。
如果你在当地是大家族,人丁兴旺,人多枪多,你就是当地一霸。
在当地,把一个杀了,搞失踪了,太容易了。
然而,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来自东西海岸的有钱人改变,他们过去买Ranch,买土地,买各种度假胜地,而资本彻底改变了那一地方的生态,资本攻城略地,当地人人再多,枪再多,也敌不过资本把当地的地皮炒高,敌不过付不起的房产税bill,最后也要卖掉土地滚蛋。
而农场上的工人,很多又是墨西哥人,失地白人很惨。
Idaho, Utah北部,蒙大拿,就有这样的问题,本地人被东西海岸的资本家逼得走投无路的不少。
我去当地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那些东西海岸的有钱城里人,与当地格格不入。
而当地的政治生态,也在愈来愈liberal,愈来愈自由派,而当地的人口,以精英白人,和底层墨西哥农场劳工分层,老老实实种地养马养牛的白人,生存空间在不断被挤压。
而老达顿,只不过是想维持那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给人身上brand,也是一种封建秩序的残留。
最终,也敌不过资本和有钱的城里人。
资本来了,好吗?
Who knows? 我是一个中国人,只是冷眼旁观。
也许,白人从印第安人那里抢来这些土地时,就应该预料到这一天吧。
Karma is a bitch。
附上我去那边拍的照片。
为了看懂《黄石》,我翻了一下《美国民主历程》很喜欢《黄石》这部剧,正好手边有这套《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就在其中查找了一下,本以为西部、牛仔等内容会在《建国的历程》或者《殖民地历程》里,结果却是在《民主的历程》中找到。
我简单将其摘编整理,供同好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神剧。
斜体字为书中原文或概括。
一、经营农场如果你懂得放牧,又能拢来一批牛仔,那么你就可以在花费不大的情况下,获得可观的利润……每月只破费三十至四十美元雇几个牛仔,这就是所需要的全部劳力了。
十九世纪农场是赚钱的。
二、西部的规矩杀害同伴者将受到众人的审判,如果被定罪,便当场绞死。
逃避旧日法网的流亡者在西部找到了归宿,但即使在这里,他们也不可能摆脱周围社会群体而独立生存……人们必须消除嫌隙,耐住性子,遵循赶牛小道上的严格规矩,否则便会被抛弃或吊死或孤零零地哄到一处荒凉的地方。
火车站警告。
三、强势领袖有时,在小道上跋涉几个星期后,人会和牛群一样神经过敏,此刻就需要有一位强人来防止出乱子。
头领和牛群的主人要对手下人的生命安全负责,不仅要尽量防止印第安人的侵袭,还要防止在各种情况下的自相残杀。
看来只有李普这样的人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啊。
四、信守诺言涉及成千上万美元的交易单凭口头一句话便可敲定,并且得到严格的信守。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会陷入极度的困境难以进行商业往来,也难以驱赶他们的牲口穿州过府。
老达顿:“all a man have is his word”五、牧场主协会的由来查尔斯古德奈特,1877年,同爱尔兰人约翰乔治阿戴尔一道,建立了ja牧场,很快便拥有十万头牛和一百万英亩土地。
他创立了第一个牧场主协会,以对付得克萨斯盗牛贼。
怀俄明的牧场主们主要依靠是怀俄明牧主协会。
这是美国社会团体先于政府成立的又一个典型例子,该协会成立于1873年,不过十余年时间扩展到了临近的科罗拉多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以及蒙大拿准州和达科塔准州……在面积将近整个西欧那样大的美国西部辽阔土地上,由于不存在有效的政府管理机构这个协会便制订和实施自己的法律……在大的集市和铁路枢纽都驻有监督员,以巡查被人偷走的带有协会会员注册烙印的牛。
怪不得协会有执法权,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六、咱们牧主有力量1892年4月6日,为打击约翰逊县不服从协会法令的小牧主,怀俄明牧主协会秘密组织了一支50人左右的武装,突袭了布法罗镇,但被当地200余居民包围,怀俄明代理州长是牧主协会的好朋友,请求时任总统哈里森派出联盟部队干预。
牧主协会46人向联邦军队投降,其中半数左右是外来的得克萨斯枪手,其余都是怀俄明有头有脸的公民,包括一名牧主协会的前主席、一名畜牧事业督导专员、一名州水利局专员、一名联邦法院的副执法官、至少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生,以及其他差不多的体面人物。
第一季第一集动用武力抢牛是有渊源的啊,过去一百多年都是这么解决问题的。
民风彪悍大西部,体面人都得能文能武。
七、赶畜大会赶畜大会的第一个名字为“rodeo”,源出自西班牙文的“rodear”,意为“围拢”;牛仔们的目的在于包围并聚拢放牧区上所有的牛群。
只在很久之后,开放性的牧区消失殆尽了,“赶拢畜群”的技巧才转成为专为演练而演练,而”rodeo”也转而成为专门去约观众的牛仔骑术表演。
从此,这种集会只是为了炫耀,让城里人观赏在开放性牧区全盛时期只有牛仔们自己才能看到的力量、风采和技巧。
八、关于烙印烙印原为牧场主表示对牲畜所有权的标记,像盾形纹章,笼罩着神秘的气息,能够传递很多信息。
老练的牛仔凭借烙印登记册,不需向任何人询问任何问题,就可以知道牛的许多事情。
牧场主和牛仔之间普遍尊崇烙印,一如人们之尊崇图腾、建安印记和家族纹饰。
牧场大都沿用牛只烙印的名字;而牛仔之表明身份也会同牧场的烙印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我是圆栅g的人”。
原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九、老达顿的自我认知他重视荣誉,不会撒谎或偷窃;他勇敢顽强,不会在敌人面前逃跑;他尽忠职守,会以治安法官或代表机构成员的身份为国王和国家效力;他有善心,讲求实际,对于他所继承或获得的财富,他是心系公共利益的上帝管家。
富勒说,绅士不会因他继承的遗产而趾高气扬;他是勤勉的大学生;他学习掌握法律知识;他善于骑马他接受托付给他的公职;他严厉却不失公正;他裁断事端时深思熟虑,一旦是非曲直显明,他便迅速采取行动。
“他在和平时期装备自己,以待战时。
”他以豪爽大方、衣着、友朋玩伴闻名。
“他对邻居彬彬有礼,和蔼可亲。
正如淬炼得最好的金属制成的宝剑最为柔软,真正慷慨大方之人对比他们地位低的人也最为谦恭有礼。
”摘自《美国秩序的根基》。
PS:居然没有人从保守主义思想的角度写《黄石》?
这两天有空写一篇。
看见很多人在吐槽第三季质量下降,忽然也想写写自己的看法。
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1,老板在营地不断被手机骚扰,于是决定将营地搬移到完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让自己可以远离工作,好好陪孙子。
2,女教师劝说学生不要玩手机,警惕大资本控制每个人。
3,大小姐去质问银行家有没有考虑过本地人的感受,银行家说大家都变富有就没问题了。
相似的场景还有一些。
我们看到的是不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裕和便利。
但是当我们在享受这样的富足和便利的同时,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被深刻地改变了。
问题在于我们追求的根本是什么?
根本的目标是更舒适、更愉悦的生活。
那些科技和物质只是被用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
但是,人们的盲目在资本主义商业模式的洗脑下,让我们很多人变成了物质的奴隶,变成消费主义的傀儡。
互联网、手机和汽车有没有让你更累?
丰富的食物有没有让你健康出问题?
你真的更快乐吗?
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变得更好?
当然比以前好。
但是这种变好的速率远远不及科技和生产力进步的速率。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全世界贫富差距在不断增大,超级资本成长得越来越大。
回到现实看看美国,病毒蔓延难以控制,反种族主义抗议愈演愈烈。
这些看似有点匪夷所思的表象下,潜伏着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对抗。
黄石这个剧拍到第三季,可以看出主旨就是在强调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然后每一季又有一个特定的矛盾冲突。
我们在欣赏美景音乐,剧情和人物个性时,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和生活的关系。
2020年,病毒,马斯克,特朗普......这一切都在预示着深刻的变革,这很可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左和右谁会胜出?
最后,生活还是生活,岁月会抚平一切。
让我们静静地看剧吧。
怎么说呢,看了三季感觉在套模版去推进剧情,支线任务引发矛盾冲突,某一个主角惹点事儿,好死不死那么大的黄石里就让仇家撞上,然后全家出动复仇,中间穿插点大姐三弟的爱恨情仇以及跟老爷子的各种羁绊,然后就是各种含蓄隐晦人物对话,永远也不说清楚,穿插着来还算是艺术手法,一直这样子看得很心累好吧,每个人都很有故事依靠着什么东西,很文艺装逼的拽两句,就走了,跟nm演话剧似的,再就是三弟这两口子真的无语,一个没脑子的莽夫,一个心怀天下的怨妇,打四星,三星给结尾的bgm好吧
这季什么鬼,正事儿没说几个,屁事儿倒是一堆,新出来的反派好像也没起到什么用
整个第三季都在谈恋爱,扯了9集才进入正题。
越来越恶俗
连着刷太爽。Beth和Rip极致浪漫。黑人女CEO对Beth的情有独钟令人暗笑。看到现在能感觉出谢里丹很会写落寞雄心,恢宏胸怀,十足尊重女性,也会描绘牛仔式的绝美爱情。但是对具体矛盾的铺陈没那么细腻,Jamie为什么要给Beth绝育这点就很说不通,这个人物反复横跳就很虚。
尸体上戒指的想象力真他妈coool,可惜那只是虚假的尸体防腐技术。越来越多的喟叹,越来越少的合理性。某种程度上说,整套黄石就是美式保守主义的porn。
编剧仿佛习惯性拆东墙补西墙,人物和事件层面错误、进度不统一,就像地球疯狂自转但不公转一样。为了圆满Rip和Beth的虐恋(真的挺感人),抛出了畜生Jamie这个王炸。但是Jamie如果真的这么畜生,大家怎么忍他30多年呢,前两季的合理性呢?
信守诺言,言出必行。为了打败邪恶,你要比邪恶更邪恶,同时依然爱你的家人。
意犹未尽啊,第四季什么时候啊?
无比热爱那牛仔世界观,西部日常反而比主线更精彩。几集一个小爆点。杰米虽惨,但那左右摇摆真是令人咬牙切齿。
啰里啰嗦,第二季结局就开始崩了。
各种温情和解这不是我要的黄石
温情了竟然,最后一集收一点却也有点强行;
前面零零散散的煽情最后匆匆忙忙的结尾
-再叫我一次baby -baby -我应该叫你什么 -wife 这是什么绝美爱情!清晨的木屋门廊上的接吻> < beth爹问她 rip能让你开心吗 beth说 从第一天见面起 “开心你就嫁吧”;beth在酒吧跟路人女子说"bc u got all the pssy and half the money" 绝了 啊哈哈哈哈 就是要拽起来 谁都别惯着~ 两个cowgirl配角也好美好甜(jimmy的gf和那个金发刘海laramie
莫妮卡“老公,那只哈士奇在看啥?”狼子“你们继续,老子就想看个西洋景!”莫妮卡“老公,那只哈士奇这么又来了?”狼子“老子又没硬盘!”
几乎崩了
3.5
我觉得还是过誉了,和很多美剧的套路都挺像的。童年创伤、战后创伤、自我毁灭、自我质疑、monica白莲花,都对应的挺直白的。拍摄很赞,景色很美,但是剧情思路和计谋上真的没有什么,你会发现最后就是单纯的杀人解决问题。那之前还装那么多干什么呢?
这种用脚写的剧本是怎么拿9分的?
食之 有点水…弃之可惜( 仅指老爷子和r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