窪塚洋介 二十二歲的yosuke……他跳下地鐵站臺 站在鐵軌中央 一動不動地看著列車向自己衝過來 直視著刺眼的車燈 然後轉身瘋狂向前跑還有在橋上追逐足球的奔跑得知正一死訊後的奔跑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尋求自我肯定的杉原 一塵不染 又帶著傷口和血污 混跡在異國的杉原不喜歡打人更不喜歡被打 但習慣用暴力來解決麻煩的杉原在嘈雜的聚會中看<麥田守望者>的杉原一拳把巡警打晕过去 又給對方買了罐咖啡的杉原被打的鼻青臉腫 仍然能自信滿滿地比V的杉原“我看著大海 大海也在看著我……“我不是韓國人也不是日本人 ……我只是無根草。
”清瘦 略顯單薄的臉 卻有令人不寒而慄的眼神明明不喜歡那種極具攻擊性的眼神 但是忍不住想多看幾眼 因為他的無所畏懼 毫不遲疑 又有足夠的理智 因為他的血是滾燙的 不想探讨片中關於民族、移民的主題只想看他狂叫和奔跑 那麼激烈又淒然 白襯衫在風裡鼓起來 車燈的強光穿透它 幾乎要吞沒少年消瘦的身形在那一刻的速度里 他就是不滅的少年關於正一 我喜歡這個角色 他代表一種沉默和勇敢的力量 他一定借過杉原不少書吧 除了麥田的守望者和最後那本莎士比亞正一死後 杉原曾一個人去聽正一生前喜歡的落語他一人坐在小劇場里 一隻手抵著眉骨 低頭看那本莎士比亞 看不見他的眼睛讀到正一圈起來的句子 眼淚狠狠落在書頁上名前ってなに?
バラど呼んでいる花を別の名前してみても美し香りはそのまま。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他壓抑地哭著 控制自己不發出聲音以上是第一次抹淚的地方在葬禮一幕 我擔心杉原會被教唆去為正一報仇 然後被打死之類的杯具發生 聽到他惡狠狠地說 “正一不會同意的 你又怎會瞭解正一 你跟他說過幾句話?
你只是想用暴力發洩吧?!
如果是想找犧牲品就坦白說吧 不要裝模作樣地扮偉大。
”對方氣急敗壞的說 “你進了日本的學校就變成了叛徒”“如果我有北韓人的靈魂 二十塊賣給你又如何?
你買不買?
”這時我想 這片應該有個happy ending杉原在空曠的操場對櫻井大叫 我是誰?
回答我 我是誰?!
獅子並不認為它自己是獅子,只是你們一廂情願替它取的名字!
以為很好玩便走進前來 冷不防我會咬著你的頸動脈!
名字叫什麽不重要!
毒蛇也好 蝎子也好 外星人也好 我自己並不認為是什麽!
我是留日移民也好 其他的也好 我只是我!
我甚至連我這個概念也應該捨弃 我是個問號!
我是不明物體!
怎樣?
很可怕吧?
為何不出聲?
說話呀!
這是什麽意思!?
我很麻煩吧!
櫻井說 你的眼神 我喜歡你現在的眼神 這就是你當時的眼神 然後是一段flashback:杉原打籃球時被排擠 他不想爭論於是直接動手 打倒十來個人後被老師揪著衣領拖出體育館 眼睛裡有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侵略性和生命力以上是第二次抹淚的地方加藤從背後拍杉原 他一回頭 加藤的食指就抵在他臉頰上“杉仔,給你買咖啡麵包吧”“不要==”這一幕太萌了喂!!
而且他是唯一一個叫他杉仔的人(完了……我個腐女把整篇的氣氛都破壞掉了!!!
)最近總在回想那個結尾 杉原揚起下巴 比出一個V 忘不了他混雜著驕傲和認真的眼神 著了迷
前半部分还以为就这样平淡无聊的过了,更多的细节展开后开始有点意思了。
如果教育成为pua,教叛国有叛国,教仇恨有仇恨,教自卑有自卑,教隔阂就是隔阂。
对细节认真起来以后,他们的感情更动人了。
男主的身材不错,在合适的光影下,散发着荷尔蒙。
居然要凑 140 字。
居然要凑 140 字。
居然要凑 140 字。
下好很久了,却一直没有心思看。
终于看了,不愧拿下日本影艺学院八项大奖。
片子讲述的是留日韩国人的故事,他们在日本的处境很尴尬,而他们的后代甚至比他们更尴尬:生在日本,长在日本,却要到民族学校读书,对日本的传统了解不多,和日本同龄人的关系更是微妙。
很容易联想到《燕尾蝶》,岩井虚构的那个由多个国家流亡者汇成的Yentown。
电影中留日韩国人在根本上已经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他们已经离开北韩好多年,而日本社会在观念上对他们有歧视,不予接纳,他们没有了自己的国家。
作为年轻一代,他们的未来,他们的爱情,会遭遇什么呢?
“名字是什么?
玫瑰就算换了名字,也依旧芬芳。
”名字或许真的不重要,国籍或许也真的没那么重要。
电影开篇的一段剪接的相当精彩,配合摇滚配乐,快慢镜头交错,节奏感强烈。
整个片子这种快速切换镜头的画面并不多,还是比较舒缓的。
其中男女主角去开房的一段,用了蒙太奇,把两个人准备去、去的路上(在地铁站)、到宾馆三个片断交错闪回,让人一时忘了时间的顺序,很妙。
我对柴崎幸始终不来电,我觉得她似乎就适合成熟的角色,这里边饰演女高中生真的好像扮嫩。
窪冢洋介我是第一次看他演的片子,羡慕他的小脸,嘿嘿。
我还看到了金玫,那个《爱在哈佛》中的成熟女人,鼻子和下巴有着明显的整容痕迹,好像还演过《特务迷城》,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她在片中演了一个小配角,说日语。
真的是很佩服她,掌握这么多语言。
切合“暴走”精神,大刀阔斧直到眼晕的跳切(看来《罗拉快跑》对新千年高速度的启迪真是功不可没)、定格,喋喋不休的画外絮语(敬礼伍迪·艾伦?
)要远远超过男主矜持兼耍酷时与父亲及女友的对话之和(当然,与乖孩子正一一起时那天南地北不亚于独角落语的胡吹海侃又另当别论),这一切围绕速度展开的花腔,都叫人想起大洋彼岸另一则“残酷青春物语”(姑妄称之吧,虽然扣上这么个轻飘的日式命名有点水土不服,然而故事陀螺旋转得再疯狂,滚珠圆心终究不离充斥暴力的青葱岁月,貌似也说得过去)——《上帝之城》,只不过后者骨子里洋溢的那份热带气息显然与这些花招来得更为投契,耍将起来也更加纯熟、流畅,乃至癫狂。
配合黑色可可风味的饶舌,燃烧瓶、霰弹,激突的巷战,真正的无主之地,少年天下。
相比之下,衣食无忧的平成孩子所遭遇的成长焦虑、身份认同难题,为荷尔蒙寻找另类出口的“电车超级穿梭赛”,只能算是剩余热能的零打碎卖,捎带手的边角料。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对诸前作(行定勋曾多年担任岩井俊二副手)日式温吞的一种策反,《大暴走》就其独操导筒的第二部影片来说,这份答卷尚属亮眼。
在观众即将对唯美抒情的“青春散文诗”产生审美疲劳之际,如此不藏不掖的炫技倒不失为另一路子的小清新。
从早年的《鬼汤》、《烟火》等电视短片,到之后的《情书》、《四月物语》和《燕尾蝶》,这个一直处于岩井前辈光环的荫蔽之下的男人,总算迎来了独属自己的绚阳。
我非常非常喜欢洼冢洋介。
天才在任何时候都发出漆黑的光。
龟梨和也非常非常努力,松本润常有灵光一现的表演,但是洼冢洋介根本就不是这个世界的,毫无真实感,却那么有存在感。
极具爆发力,让人血脉喷张,但是安静的时候,无辜得要命。
所有这些帅哥我都喜欢,但是唯独他是不可替代。
名字的故事,简单干净有底子的青春片,而且(难得!
)没有很男性化,拍到我心坎里(当然也因为洼冢长到我心坎儿里)。
如果说“用自己的拳打出自己的圈”、平安夜、流星这部分是典型青春爱情片,那么两人互报姓名(不敢告诉你)、外国人身份证、北韩南韩、留日韩国人的法条等反复确认自己的行为、敏感的心态则是彻头彻尾的、直白的身份认同探讨了。
老爸的“百分百马克思主义者”、“国籍是可以买的”、对过去的怀旧和对未来的挂念(对儿子的期待和教育)也交织着代际和身份问题。
青春、代际和身份融合,处理得恰到好处,直白但不用力过猛,也没有搞成成长小说。
同时这种身份认同的脆弱性使得主角与别的青春片那种过度男性化视角不一样,就算是坏小子,也丝毫没有常见青春片里那种很雄很俗套很莫名其妙的荷尔蒙式的好勇斗狠和拉帮结派(这种类型近年来太多了),而是有很柔软的内核在,读很多书,总是流眼泪,唯一的好朋友正一的性格也是外柔内刚,里子很深厚,他们俩曾毫不畏惧地、很有尊严、很有道理地共同面对承担了民族主义老师的暴力。
将男主和别的青春片主角区分出来的最典型的情节是,失去好友后,对往昔狐朋狗友复仇邀请的拒绝。
他很清醒,知道对方只是打着报仇的幌子发泄荷尔蒙式的暴力,这种利用好友之死的行为是不耻的。
接着就独自一人,对着书上的句子流下眼泪。
洼洼在里面呈现出来的形象是敏感柔弱温和的,说话轻言细语,只有在受到伤害时才会怒吼和反击,但又不是懦弱的,除了必要的自卫也有一些(但很少)意气之争。
他在规训中说着宣言似的自白:在没有将来的日子里认真思考。
我是民族学校第一蠢材,我最恨集体主义和古典音乐。
我终于有选择了,北韩籍和南韩籍,尽管选择范围有些窄,我仍感到被当作人对待。
虽然对身份的讨论有简单化约的问题,看上去也很理想化,但是从年轻人的视角来看,在男主的青春期,内心的愿望就是很世界主义很无国界的,是反本质主义的反单一身份标签的。
这样理想化的表现方式实际上按照男主视角来看是契合内心的(他身上有一种残酷的乐观在),很现实主义的。
而对男主父亲的刻画证明是有复杂化能力的,典型情节是父亲心中仍留存过去的陈旧观念,要去夏威夷,却害怕被认作间谍,反复对人强调自己是百分百马克思主义者,而别人轻飘飘一句,现在已经不用担心这些了。
摆在玄关的夏威夷和西班牙旅游照片,是喜剧的也是戏剧的,父亲那一代心中惧怕的显性层面的禁令消失了,而隐形的潜在的歧视却在儿子身边无处不在。
最经典的身份宣言倒是吼出来的,是被女朋友(成长于民族主义家庭教育)伤害后的反击:我会杀掉你们日本人,你们很害怕我吧?
不给我取个名字不罢休是吧?
接着说了一通狮子之类的比喻。
像松狮狗一样地反击,通过对被命名(被言说和表述)的他者化身份的拒绝消解了身份的界限。
洼洼在片中总是疯狗一样在奔跑、跳跃、踢打,但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很安静,不吼叫(打破了看青春片耳朵都会聋的魔咒),柔韧地抵抗着。
他跑起来实在是太年轻太好看了。
最酷到我心坎儿里去的一段是他对老爸说:我要上大学,这是正一的遗愿。
然后用老爸喜欢的西班牙语说:我不是韩国人,也不是日本人,我只是无根草。
父子之间的默契搭建起来,他拽拽地笑着走开了。
几乎对日剧和日影了解不深,有时候对这个民族实在无法理解,看似有着和谐的一面,但很多时候都有些不着边际无法琢磨。
想起了学生时代看的一部日本电影:史上最大的作弊战争。
为了逃避期末考试,宁愿发明飞行器把自己摔得个遍体鳞伤,真是古怪而极端的想法,对他们很是茫然。
如果六年前看这部电影,我可能看不大懂。
男主角当年风头一时无二,同学非常倾心于他,极力推荐他主演的一些日剧,正如前文所说,我简直无法理解。
最近开始看池袋西公园,洼冢洋介把那种神神叨叨的后现代风格青年演绎传乎即神,于是一路追寻他的足迹,翻出这部电影,是不是工作之后的人也变得后现代了神神经经?
终于能看完不是很茫然毫无头绪了。
可以说这部电影借鉴了一些电影的表达方式。
影片的开头与《猜火车》如出一辙,男主角絮絮叨叨地开始拉开序幕,以脚为翅一路暴走,后现代青年的玩世不恭,在现实的梦魇中放逐自己虚无的青春入目三分。
随之叙述突然被打断,跳跃式的风格把一些看起来毫无联系的情节组合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前后保持一致。
这部影片却添加了民族因素,与《猜火车》的基调是不同的。
(美国人有种族歧视,日本也有民族歧视?
)。
据说A型血的人适合做推理,可以一层一层得解开毫无头绪的谜团,他们适应循规蹈矩的生活不能容忍杂乱无章的态度,而O型血的人则适合天马行空的想象,以不修边幅的姿势游走。
似乎日本人真是这两种血型的矛盾综合体,一方面按部就班,一方面特立独行。
对故事里接二连三地拿猪脚的身份开玩笑的黑色幽默和暗暗揭示的民族情绪不感冒,对日韩两国的纠结不了解,特别其中还有南北身份之分,先由北转南,再由南转日,这中间的转变比一个人蛇曲线救国还复杂。
我的天啦,韩裔的那些配角们,除了那个包子脸的加藤同学火爆得像韩剧里的愣头青能依稀让人感觉到韩潮外,其他人活脱脱地就是穿着韩服的日范儿嘛。
真想知道韩国人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
男主角的父母亲简直就是漫画里的人物,所有的人物性格来了个大颠覆,正与邪进行了互换,警察变得很懦弱,老师变得很暴力,黑社会老大的儿子很脆弱,非日裔了解日本比日裔更深刻,女人比男人更猛烈。
如同一部关于成长的文学作品一样,友谊爱情亲情作为催生人成熟的砝码。
当男主失去最好的朋友时,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开始提升到民族问题上(化解两个民族的恩怨比登天还难。
那位外表柔弱的好学生在地铁里抽起书包就狂打的画面让我吃了一惊,怎么个个都这么暴力?
);当男主失去爱情的时候,已开始提升这部影片的主旨(台词中还要把中国人拉下马,这不是在探讨日韩关系吗?
影射太宽了吧,良心大大的坏呀);这些矛盾最后的爆发很戏剧性,通过一场父子的决斗来化解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在夜晚无人的公园里悄悄地上演了一场拳击赛,随后暗处里突然想起了掌声,还有相机的闪光灯,很黑色幽默的感觉(原来编剧编过池袋西,据说是鬼才)。
至于莎士比亚那句很有名的台词:玫瑰即使改了名字,依旧芬芳如故。
还是用在罗密欧和朱丽叶里面比较合适,朱丽叶念这句台词的时候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提升到民族之争上,太诡异了。
顺便查了一下,这部影片正好在日韩两国合办世界杯之前公映,用心显赫。
后来韩国人马上拍了部《2009丧失记忆》。
好吧,终于能看明白一部日本电影了,简洁明快的节奏,后现代的风格,当然还有洼冢洋介精彩的表演。
看完后,我有点明白当年同学为什么如此着迷于他了,虽然从外形上说并不是完美意义上的美少年,但是魅力独特,狂放不羁,正是青春少年的写照。
(我好像很纠结于美少年这个说法)
昨天刚交完有关 在日朝鲜·韩国人 的报告,今天恰好又在 影像论 的课上放了《GO》(中文名·GO大暴走),一部关于在日朝鲜韩国人的电影。
七八年前和主人公差不多年纪时看过这部电影,但当时并不了解 在日朝鲜·韩国人 。
现在在政治课与国际政治与文化课上学了不少相关知识,如二战时从各殖民地占领地把当地人变成日本国籍,皇民。
把大量劳工运到日本从事劳动。
战败后,原本的土地发生各种变动,加上在日本长久滞留及其后代也在日本生活,早已习惯。
这时日本从政策上注销这些人的日本国籍,包括一直以来高层人士宣称的 日本血统论,民间的差别对待。
再加上自己同样作为在日外国人,多少也遇到过一些有意无意的差别对待,你可以说是日本特色。
所以对电影在某些方面是非常能共感的。
通常说日本是现今与传统融合的很好的国家,因此那些从大陆传来的一些不好的思想在根深蒂固的隐秘埋藏着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途中看到女主听到男主是韩国人后一副恶心的样子,说爸爸从小告诉她“韩国人、中国人的血是脏的。
”的时候出声骂了句 fuck。
当然能拍出来就还好,总比因各种 技术原因 无法放映好很多。
顺便,下周放《摘金奇缘》。
虽然有点不好意思,…其实那个,前天看到Netflix上97%的赞,就点开看完了。
其实还不错啦,比起国产偶像剧好太多了。
海外好评也挺多的,去年日本上映时好评也很多。
不然老师也不会选择放映,几百人的课呢。
虽然不想承认,很多场景还是会有亲近感,这个是无法否认的。
片头有点儿猜火车了还好是洼冢洋介,要找妻夫木聪演指不定成了什么暴力老爸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国籍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他的旋风飞毛腿够无敌的还有就是,原来柴崎幸还挺会装可爱的嘛
中日韩电影课的作业《大暴走GO》一片講述了留日韓國人杉原在處處被歧視的環境中掙扎抗爭最終戰勝了自卑感並且得到愛情的故事。
片中對於民族主義和種族歧視都有所探討,然而影片裡面民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的產生都根源於民族自卑感。
導演行定勳在《GO》中對大量人物形象進行深刻描繪。
其中人物可以分為日本人和留日韓國人兩大類。
而裡面所有人都各有特色,但不管是哪部分人群,卻都有透出強烈的自卑感。
本片通過對這些人物迥異性格的展現和他們之間的互動表現出了現實中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互相不理解,歧視以及各種碰撞,摩擦,然而主角杉原在努力下擺脫了自卑的陰影並且終於沖破了這層民族間的隔閡,最後美好的結局也反映出導演在本片中寄予的美好希望。
一.民族的自卑感在韓國民族學校裡,金老師把批斗當作自己的生命,以自己有著大韓民族的魂而驕傲,對於和自己信念不一樣的學生暴力相向。
然而,對外界的全面抵制和否定反映了金老師這類人過於渴望民族認同而對於外界產生的恐懼,為保自己的信念不被摧毀而固步自封,並且為了壯大自己的士氣而強迫更多的人不去了解新事物。
這是自卑的民族主義的表現。
除了杉原和正一,學生中的代表元秀總是表面上批評杉原墮落於腐敗的資本主義,卻難掩內心對這“資本主義”世界的向往,例如比起韓語他更崇尚說日語,也會想要嘗嘗“資本主義”世界的冰淇淋。
然而在得知正一的死因時,平時和正一並不那麼要好的元秀卻立刻將事件上升到民族層面,約杉原去替正一報仇。
元秀這個角色是如今民族主義憤青的代表,心裡有一定崇洋媚外,卻要時刻用對外族的憤怒來掩飾自己的民族自卑感。
如同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後在中國內地大肆破壞日本商店和游街的青年一樣,打著民族的旗號為自己洩憤。
不僅韓國人,連片中的日本人也透露這自卑情緒。
櫻井的父親在和杉原見面的時候向杉原抱怨日本的不好,說自己做日本人也慚愧。
但是他卻從小教育自己的女兒,韓國人和中國人的血是不潔的,他們生來就比我們差,不能和這些人交往。
可以看出櫻井爸爸這類人也為自己民族感到自卑,然而他卻通過踐踏別的民族來獲得心裡上的平衡,消除自卑感。
從櫻井椿和杉原第一次的談話可以看出櫻井椿較為崇洋媚外,她強調自己不太聽日本的音樂,喜歡看的也都是外國的電影,對英語的正確發音很執著。
並且,櫻井一直不敢說出自己的名字也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名字“椿”太日本,太庸俗。
這些也都表現出了她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認可和自卑。
除此之外,杉原的父親作為丈夫的弱勢,日本警察等人物的種種不自信表現都充分體現了這兩個民族的自卑情緒。
二.跑出自卑的陰影和之前提到的消極自卑相比,電影中的兩個關鍵人物杉原和正一卻將故事引向了另一方向。
杉原和正一都是留日韓人,在處處被歧視的環境下,這兩個人卻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強。
杉原是本片主角,也是影片名字“奔跑”的主體。
導演通過杉原的五次奔跑,映照出杉原不斷成長和融入日本社會的過程。
第一次是在地鐵站的“爛命一條”游戲。
沒有人能想到杉原可以在離地鐵只有約一米的距離時才開始狂奔,並且撿回了一條命。
杉原沖進漆黑的隧道,一直到再次見到光明。
看似只是個叛逆者的游戲,可是導演一開始就在暗示杉原就是那個可以從黑暗中跑出來的人,就像正一所相信的那樣。
第二次奔跑是和學長一起逃避警察的追捕,學長跑得快逃掉了,杉原卻被抓了。
第三次是同樣情況,不同的是杉原超過了學長,而此時杉原內心所想的卻是“我終於有了選擇的權利,南韓籍還是北韓籍,雖然選擇的范圍比較窄,我仍感到首次被當作人看待”,自白中有自卑感帶出的苦悶與無奈。
像做夢一樣,杉原好像飛了起來,脫離國籍,脫離血統的束縛。
可結果是他狠狠地撞在了鐵網上,摔了下去。
現實是不管南韓籍還是北韓籍,都不是日本人,都要被鐵網框在一個特殊的群體裡。
第四次的奔跑是在天橋上,面對正在努力融入日本社會的杉原,前輩和正一把球踢向天橋另一邊,這兩個目睹過杉原第一次奔跑的人再次讓杉原跑起來,他們相信和希望杉原是可以通過“橋梁”到達自己目標的人。
最後一次奔跑也是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
杉原在正一死後重新審視了自己,勇敢地向櫻井坦白一切。
在一開始的拒絕之後,櫻井也終於跨越心裡上的鴻溝,和杉原坦誠相對。
杉原終於得到了自己的愛情,於是高興地奔跑著從民族學校的操場沖出去,翻過矮矮的校門,和櫻井預想的帥氣翻越不同,杉原重重地摔倒在校門外,然而給觀衆的感覺卻是無比痛快,因爲他終于翻出了“鉄網”,真正地擺脫了民族學校所象征的“民族牢籠”帶給他的自卑感和束縛。
三.結局- 期望導演行定勳也是《燕尾蝶》的副導演,同樣是描述青春的電影,不同於《燕尾蝶》的殘酷淒厲,本片更著重強調主角在和命運的抗爭下得到改變。
作為一個韓裔導演,行定勳將對各民族能夠戰勝自卑感,更好的互相交流和理解的美好期望寄予影片中。
杉原和櫻井在民族學校操場上時流星的劃過和雪花的飄落都暗示了這一點。
而最終杉原將原本用來揮出去打人的拳頭化作一個擁抱將櫻井擁入懷中的一幕也說明了不同時代人的思想應該轉變以及民族間大愛的重要性。
片名误导性极强 本以为是暴走的青春 但更多的是关于国籍身份在异乡寻找自我认同 不断迷茫着的故事 关于暴走的部分仅限于友人死去之后还比较能看 巨大打击转折下不断加深迷茫的感觉还不赖 女友感情线一般 在准备do之前说出其实我是某国人的扫兴程度比说自己yw还令人汗颜 实在是get不到这种戏码 印象较深的这类题材上次好像是在《南巫》 拳头一圈以内的是需要守护的人的点还算浪漫 整体对于青春片来看挺失望的 单纯看颜的话不亏
note:在日のコンプレックスがほんのだけと、偽の話につき仮構という感じ。
第一次看宫腾写的电影。。但这片剧情有点老套。另外,柴崎kou的腿太漂亮了!!
和片名比起来内容实在是太文艺小清新了!还有柴崎大妈真的是染指了所有我喜欢的男演员啊尼玛!!!唯有少年还是那个少年,还颇有几分当年崇崇的味道~
有点中二,怎么会下载这个的
名字代表什么?不管我们给玫瑰取什么名字,花儿依然芬芳。
直到看到儿子被老爸狠狠揍了才觉得豁然开朗...
不喜柴姐
本来还以为是池袋西口公园那样的风格呢....不过还是喜欢窪塚洋介
神户地下铁勾泪啊!
宁愿你就此死去 也不愿看见少年长大后的模样
性格少年的韶华之美好似被定格在了这部电影里,连他自己也无法带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观影日期:040213
这种民族的人不纯,那个地区的人坏心眼比较多,这种腔调充斥于我成长的所有阶段,回头想想这种事多么荒唐,往深里说民族认同这种东西得是一群多么孤独的人琢磨出来的点子,面对这种先天的,断然无法改变的事实,唯有电影开头时的暴打令人酣畅淋漓
行定勋的这部电影比后来的春之雪不知好了多少,非常有力量的一部作品
政治片,主要内容是民族歧视问题。。慎选。
不暴力
日本青春电影总是透着那么一股装逼过头的二逼劲~
zainichi。「名字代表什麼?不管我們給玫瑰取什麼名字,花兒依然芬芳。」
洼冢洋介是MUY GUAPO的。鉴定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