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莫诺夫:埃迪的歌谣
Limonov: The Ballad,搅局者,莱蒙诺夫,Limonov,Limonov: The Ballad of Eddie,手榴弹·革命·还有爱与诗(台),流亡作家的摇滚诗篇(港)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主演:本·卫肖,托马斯·阿拉纳,玛莉亚·马斯高娃,桑德里娜·博内尔,路易多·德·朗克桑,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科拉多·因韦尔尼齐,Ivan Ivashkin,Daria Zueva,奥丁·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语言: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年份:2024
简介:影片由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彼得罗夫的流感》《盛夏》)执导,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修女艾达》《冷战》)编剧,根据法国作家埃马努埃莱·卡雷尔撰写,描绘俄罗斯激进诗人、持不同政见者爱德华·利莫诺夫的传记小说改编。小说有着这样一段描述,“激进苏联诗人的骇人冒险:一个纽 约的流浪汉、一个引起法兰西轰动的人、一个俄..详细 >
对Limonov(重音mo)的呈现有令人愉悦和炫目的复杂性。”you cannot be a writer if you are not apart from your country”
#Cannes2024# 3.5 the usual type of craziness. nothing unsurprising
配乐5+/5,场景&转场5/5(果然是彼得诺夫),情节和立场3/5。有点难评,有些部分的违和感就像片里在该说俄语的部分全都是英语一样。略有点臆想塑造了,本质也许还是美国思路。#HKIFF49
#HKIFF49 很炫但很空洞,本喵又飚戏瘾了,现在对这种女性角色明明之前是男主角故事注脚却还要被剥削的戏份很反感、、
男主演技真好!
#戛纳主竞赛 3.5 nice try,华丽的长镜头和set design很谢列,故事讲着讲着就脱线了也很谢列。还真是Ballad。影片就像一张名为Limonov的MV合集或是舞台音乐剧TV转播。作为音乐片,音乐和影像之间总有一种割裂感,本应相辅相成,却好像在互相抢戏;作为电影,两段之间的转场形式华丽,很有舞台感,却影响观众试图接近人物,每次走近又在转场时被推开,观众成为看热闹的人。话剧、音乐剧和歌剧调动观众感官和想象力的方式都有区别,与电影更是不一样,本片多了舞台语言少了电影语言,也许这是让人觉得热闹但不过瘾的原因。小本操着一口流利的带有俄罗斯口音的英语😂“作家必须流亡。”用小本和用英语,加强了“流亡”,也加强了正在流亡中的谢列的态度。谢列是导演中的rock star, rebel。
预期太低了我居然觉得还不错。想成为男主这种有激情的人
能把自己的世界观打入政界并且成立自己的政党,不是牛逼能形容,这个世界注定是属于那些激进的极端分子的
虽然本老师...但是好无聊的电影..
#Cannes2024-17 乍看是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但是视觉特效的趣味和人物内心反叛的想象增添了值得回味的细节。利莫诺夫是一个夹在意识形态对立之间的人,他的所谓“激进”多少有些两边都不讨好的意味。政治上的激进态度之中也夹杂着人物对于世俗成功的渴望,多少让这个人物复杂了一些。本老师演技还是顶。同样是用音乐串联起时代风貌,感觉谢列布连尼科夫还是比贾樟柯花活儿多一些。
调度尽力了,但终究是一篇关于一个政治作家的政治写作,这种跟《奥本海默》非常类似,就是内容上找不到任何看点。
摇滚、漫画、长镜头、剧场、永远用力过猛,还是那个熟悉谢列布连尼科夫。其实ks的政治表达并没有他的画风来得强劲,这次也完全没提杜金和普京,只是借Limonov早期之口轻轻讽刺了意识形态的虚妄,某种程度也是跳出phantasm的过程。Palestine mentioned
挥洒自如,导演功力深厚
看《彼得洛夫的流感》就察觉到早晚会有这么一天,如果这个姓谢的导演愈发地不加克制,就会拍出除了视听外一无是处的电影
依然是朋克发疯,完全在舒适区…不管怎么样都喜欢,对着索尔仁尼琴发泄
没看懂,跨越时间的长镜头牛
比上一部好,鸡贼是原罪。(希望以后有人给你姨拍传记片
更主流了,基里尔这种摊煎饼敲击打字机的素材组织方式注定只能产出一幕幕密集但无效的调度,人物激烈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即兴”的走位让重复直白的表意更显得虚浮。冲奥斯卡吧加油。
3.0 半部好戏,前面写他各种流浪性交疯癫的戏码还是可以的,配上谢列的华丽镜头,去展现一个放荡不羁、疯魔痴狂的艺术家,后面彻底沦为流水账,展现一点点事件的切片,完全不搭谢列的拍法
拼贴画 形式刻画大于内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