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最早的记忆是90年代初。
我的家乡,西南地区某三线城市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家人世代居住在这里,我住的平房,但也有的人住着电影里的楼房。
我的小学班主任就住着那样的楼房,连内部设置都和电影里非常相似,有矮矮的窗户,有阳台,底楼的人家门前有一块石桌子,石桌子旁边会有一个石水池,有的人家还有石磨,那个年代,我印象里最多的就是植物和石头,我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植物和各种石头做的东西。
电影一开头,我听到那广播,和十几年前一样,困意来袭,我印象中,广播通常是早晨7点和下午2点各响一次,听到那广播就该起床上学。
我一点也不喜欢上学,所以听到那声音反而更加想赖床,更加想睡觉。
学校里的凳子、椅子,书本摆放的方式,文具盒的样子,都和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样,唯一不同的只有书包,毕竟和电影相差了有快20年。
但是那广播体操应该和我小时候一样的,感觉,只是感觉。
我小时候也喜欢在竹林和水边玩,可惜竹林在山上,水边是长江,它们隔得太远了。
也玩捉迷藏的游戏,不过规则明显比电影合理。
90年代初的夜晚也和电影里一样,大人在一起聊天,小孩就在一起玩游戏,也有稀疏的灯光和黑暗的街区,也是一声“鬼来了”就会吓得四处逃散。
我不知道电影和真实的70年代有多大差别,如果是真的,那么多年后,西南地区的三线城市还保持了那么多70年代的因素,真让人唏嘘。
≪我11≫:根据王小帅导演自身的童年生活记忆改编而成的影片。
影片中展示的童年生活,看过的人想必或多或少会勾起很多记忆。
作为一个80后的我,虽说没有和王导生活过在那个时代,但童年的生活基本大同小异,回想童年的快乐生活那是一段多么值得反复回味的青春财富---自幼顽皮成性,打小就一孩子王。
好胜,多动,好奇,贪玩,童年的记忆里最多就是这些字眼支撑起来的,没有临到周末晚上,永远不会记得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有做完。
玻璃弹球,纸牌,陀螺,溜溜球,永远是那时候爱不释手的家当。
每天临近放学钟声的十分钟倒计时,永远是骚动不安的十分钟,放学铃声敲响的一刹那永远是伴随着一阵狂乱的呼喊声和几个小伙伴背着可笑的书包争先冲出教室。
我庆幸我的童年时光是在江北度过的,如今每每想起这都是我成长中一段珍贵的记忆。
因为这里给了我一个丰富多彩的成长经历,比起同龄人的我有他们没有经历的太多趣事和成长。
那是一个可以闻到稻香和看到麦浪的地方。
冬末春初,万物复苏,春雨过后可以闻到泥土的味道,河里的冰融化成流淌着河水,泛舟河上可以看到几只白鹅浮于水上,不时几声拍翅鸣叫。
更远处星星点点可以看到村上的渔民撒网捕鱼。
临近三月,河岸边的芦苇,因大地的回暖如春笋般长势之快穿出地表,差不多一周后一片葱绿幽深的芦苇地便已成型,它的幽深和广袤,会吸引更多的水鸟来此栖息繁殖。
此时堤坝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在芦苇生长的同时,开得更耀眼,随着春风的拂过,浓的刺鼻的花香,招来不少蝴蝶蜜蜂,记忆中放学的路上几个小伙伴经过油菜花地,总会去活捉蜜蜂取其体内的蜂蜜,蘸于指头舔食,多半都会有人因贪食蜂蜜,而被蜜蜂蛰了个包,直扑鼻孔的油菜花香和蜂蜜的味道是童年对味觉最深刻的记忆。
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会集结拿着自制的纸风筝跑到广袤绿油油的麦田地里打滚嬉闹,躺在麦田里仰望碧蓝天空中飞翔着风筝,遐想翩翩。
春末夏初,这时候是麦芒,就是收割麦子时节,干涸的池塘充满着水流,清澈的水流下可以清晰看到龙虾和青蛙产下的黑黝黝的一片子卵,早些成型的便是黑黝黝一片游动的小蝌蚪,顽皮的我们会倌起裤角,用手轻轻将其捧出水面。
记忆中,这时候最忙,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大人们一面要收麦子,一面要准备稻秧,这时节也是我们的快乐时光,因为有一周的忙假。
白天可以看到堆的满场地麦子粒,晚上没忙完的还要通电接灯光在场地接着忙,有的几乎通宵达旦。
一个月的农忙结束后,盛夏的脚步不紧不慢的逼近了,到处的蝉鸣,在闷热的夏天叫的更欢,傍晚天边的落日红霞,伴随着蝉鸣穿过树荫直照在脸上仿佛有被这红霞烧灼般的灼热感,晚上河边的蛙声连成一片,伴随着蛙声,远处芦苇丛中白点点闪亮的萤火虫缓慢的飞来飞去,数量多的惊人,用手便可在指尖飞过,触摸到它的真实存在,这可以算是童年时光里视觉记忆最深刻的一幕。
夜晚幽静的村落,仿佛喊上一桑子都会有回音荡漾,蛙声,萤火虫,近处的蛐蛐声,远处的狗吠,这些真切的声音夹杂在一起,是现在我生活里未曾有过的。
盛夏的河边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热闹非凡,我现在的游泳技能也是从那时开始受到启发的,清澈的河边除了可以泛舟以外,同时还是整个村落盛夏里沐浴的地方,这里白天多半是男人和我们这类顽皮孩子们的天堂,大人们洗完澡后便速速离开,感受河水带来的清凉怡然自得。
我们则不一样,我们更多的戏水取乐,泛舟荷花池,采集莲子菱角来吃,有的干脆吃饱了玩累了,再回岸上穿衣服散伙各回各家。
晚上这里便是村落女人们的沐浴地方,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男人白天晚上女人沐浴的规定,好像很久以来就自然形成的规矩一般。
正是这样的规矩才引起了村落比我们稍大一点孩子们带我们时常闯出可笑之事来。
夜晚,女人们一般都是结伙成群一块到此地洗澡,因为貌似他们知道村落里有这么一群小鬼会暗地偷窥她们,所以她们多半结群以防不测“被偷窥”。
盛夏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在水面上,衬着水纹,波光粼粼,分外的亮堂,因周围的安静使其女人们在水中的嬉笑谈话格外清晰可辨,几乎可以便出这是谁家的女人。
由此我们会跟随大一点的孩子其后,躲在角落里静静偷窥这好奇心驱使的欲望,有些伙伴听到女人们的谈话音,因可辨是其家人。
便不忍做出这样的荒唐事,就会大声叫嚷引起女人们的警觉。
此时多半会听到女人们被揩油的谩骂声然后一群偷窥狂便蜂拥四处逃跑。
这是记忆里好奇心驱使下跟大孩子们做的满足好奇心理的最荒唐之事。
秋天,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稻子的成熟,又一个忙碌的一月开始了,不知为何秋天好像有种魔力,它的存在貌似多多少少给人会留下些许思念和伤感。
该疯的我们依旧疯癫的在稻草堆里捉迷藏,玩耍。
直到明月高高地挂上秋天的天空,蛐蛐声在耳畔鸣起,我们在疲累中躺在稻草堆里望着皎洁明亮的月亮昏昏睡去。
直至天明,露水打湿衣服才恍然发现,昨晚的一切并不是梦!
冬天的村落在寒风的呼啸和大雪纷飞下显得格外冷清,远处河边干枯的芦苇丛,被大雪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寒风吹过,芦苇枝摇曳,压在枝头厚厚的白雪噼啪落地,芦苇干枯的叶子与竿之间在风的作用下,沙沙作响,更深处,几只在其中栖息过冬的水鸟,因听到沙沙声的惊吓,拍翅高飞起来。
河里则结上厚厚的冰层,浅水区的小鱼儿因冰层的厚度,足以可见其在冰下游来游去的模样。
白茫茫的雪连着河堤直到麦田的更边际,边际的不远处依稀可见有人在雪地里追赶野兔和野鸡,因其大雪天这类动物会迷失方向便于捕捉。
脚踩在沙沙作响的雪地上,那声音似乎提醒我们这是冬天的声音!
关于童年的记忆趣事很多,很难一一列举,虽然很零碎,但在记忆中始终很难抹去。
因为对我来说它的确弥足珍贵。
言归正传,≪我11≫虽然是部回忆式的影片,纵观王导之前的作品比较而言,此片个人认为只能说是延续他"青春残酷”物语系列的风格,并没有超越或是颠覆。
相比之前的≪17岁单车≫和≪青红≫以及成人视角的≪左右≫等作品,本片更象是≪青红≫的前续。
不管怎么说,国产影片里有这么一位始终观注青春成长题材的导演的确非王小帅莫属,它的作品里至少可以找到有成长的足迹!
也很难能可贵不是嘛?!
有人说,王小帅那个人恨不得在自己脑门上挂个牌子,上面写:我是艺术家。
记得第一次知道王小帅是上学的时候,学校礼堂每周六给同学们的福利电影播放了《十七岁的单车》,片尾曲唱响的时候,我还在想下一轮混战应该在什么时候,然而没有结局,混战中戛然而止。
顺便说一句,那时候的圆圆美人还有迅哥儿都是满满地胶原蛋白啊…看每部电影前,为了能从独立的视角去分析电影中的故事及人物,我都不怎么去看影评。
无关于别的什么,只是我一直自诩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家伙。
好吧,也只是自认为。
那样一个年代,文革末期,想起来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悲怆的代言,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随着细节的展开,心中积蓄的无奈悲愤暗流涌动。
好在,整部电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碰触,无奈中还夹带些许轻快,这是不是可以算作导演的善良所为?
我不得而知。
王憨的沉默与疑惑,统统都在眉头的微皱中得以抒发,白衬衫作为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整个时代的烙印。
索要新衬衫、不慎掉入河中的忐忑、与逃犯的周旋、衬衫的归还。
我隐约还能记得奶奶家里粮票的摸样,至于布票却是全无印象。
一件衬衫用尽家里将近一年的布票,倘若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美女们的波西米亚长裙该是几家人几年的布票啊。
电影的开头便陈述了人们普遍的一种诉求:自由的工作,自由的生活。
王憨他爸让其学习画画,也只是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想想那样一个年代,一切都像炖了好几轮的大锅菜。
的确,那是菜,它在锅里,且是菜,可是它,能吃么?
吃了又有什么用呢?
想想,最龌龊的,其实是一群以政治为借口的老混蛋和小混蛋们。
革命没有赋予人们更多地美好,你依然是你,革委会主任没有因为他是革委会主任就具有了革命性与先进性,逃犯也没有因其杀了犯有强奸罪的革委会主任便忘记了承诺与温情。
同样,“你生活的轨迹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生活道路,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出生的时代一样。
那一年,王憨,11岁。
这就是人到中年的王小帅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悲剧故事,这样的悲剧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我们唯一所期望的就是,这样的悲剧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好少一些。
平心而论,我是不会选择去电影院看国产片(表拍我。。。
)。
向来国产片都非常意识流,让人难以领悟。
而且配乐效果奇差,还不如找个下电影的网站,就这么下下拖拖看看了事。
这是真心话。
表拍。。。
这部片子是如何通过天罗地网的广电总局审查,我感到很好奇。
也许是,某一个领导看到送审的片子,在字幕栏里看到一些字母,眼睛一亮:哎呀,与法国合拍的,为了国际友谊和大国形象,那就审批通过吧。
也许他没真正看故事内容。。
于是,我有理由猜测,这部片子会放映了一半以后紧急下线。
我一直都在感叹。
中国电影人真辛苦,拍个片子要考虑题材是否敏感,故事是否流畅,内容是否健康。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没有几部能够通过审核。
所以,这一次,我因为王小帅的这部电影,刮目相看了广电总局,忽然觉得他们变得有点可爱了。
but,若是从头到尾他们根本啥都没看懂,那我也就不表扬了。
这部片子很棒。
虽然情节有点拖沓,有些地方有些不合理。
但是最主要的是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放在了一个不那么敢拿出来说的时代,这是一种进步。
故事开头说,我们小时候都幻想一夜醒来灵魂进入另一个身体里,以为会不一样,但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我们活在我们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历史局限性,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因为我们就是我们。
瞬间打动我。
因为我从小就是这么想的。。。
我11岁那年在干什么呢。
我想了想,其实和那个时期的孩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没有很多的新衣服,只有过年时候才有的新衣服。
喜欢吃大白兔,但是记忆里大白兔只有在少数时候才能吃到,但我还是蛀牙了。
和同桌打架,打完了哭了又好了。
妈妈的脾气很大,在工厂上班,中午要赶回家做饭给我吃,会不耐烦就打我。
还有,我在厂里的子弟学校,周围的学校医院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
上体育课女生会跳皮筋,做仰卧起坐,到现在我依旧不会跳皮筋,仰卧起坐依旧能够一百分(唯一及格的体育项目。。。
)。
我有一个很好的爸爸,爸爸有一辆28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龙头上有个很响的喇叭。
我每次坐在自行车的横杠上,把手放在龙头上,爸爸一刹车,我的手都会被夹得很疼。
妈妈每次看到我的手都会死死骂我爸爸。
我爸爸就会吼起来: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坐个车还把手夹了!
要是我一哭,我爸爸又乖乖给我买糖哄我。
我十一岁的时候爱撒谎,喜欢涂改成绩单。
每个寒假暑假之前的那个小本本,关乎到我整个假期开心不开心。
若是90分以上,必是开心的,会有现金奖励;若是90分以下的,不好意思,额外作业加补课安排。
所以我就拿改写纸偷偷改成绩单,每次都怕被老师秋后算账。
等长大才知道,成绩单这玩意对于老师来讲根本什么都不算,所以他也不会多看一眼。
体育课成绩从来没人在乎,考过三十分,我妈还骄傲: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不错不错。
那一年,我对自己讲,我要记住这种感觉,等我当妈妈了一定要孩子健健康康,最重要是不怕表达自己,不要怕犯错误。
很多年以来,我都在想,我会不会忘记十几岁的那个自己。
那个胆小怕事的自己,那个被价值观扭曲了的自己,那个在懵懂青春期里什么也没发生过的自己。
然后告诉别人,这样的悲剧不要在下一代身上发生。
我希望我的下一辈是正直的诚信的健康的。
我想,这是王小帅拍这个题材的根本意义。
也许,很多人看完了,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唏嘘不已。
也许,有些人看完了,他会想明白当年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比如为什么会有武斗,比如为什么会下乡,为什么有那么个十年,那么个十年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有些电影,是在消耗某个时代。
但是,有些电影,是在提醒,不要忘记那些年发生的事情。
结合最近的风潮,其实想想,怀念那个时代的,都是不完全懂那个时代的事情的人。
就像是我奶奶知道我关心政治时候,她把我拉到一边,小心地对我说,你不能这样反革命,这要是放在以前,是要杀头的。
若是你真知道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希望你再提议让我们回到过去。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可以想见,文革题材会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类型,然而在现在情形下,拍摄这一题材实在难以施展,创作者无法放开手脚。
《我11》的切入点比较简单,大多数事情来自一个11岁小孩的目光所见。
你可以说他看到了,也可以说他并不理解,懵懵懂懂,睁一眼闭上一眼,好似现在的官方态度。
在作者的旁白自述中,他把亲眼目睹的残酷视为了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体验。
自2003年第六代浮出水面后,贾樟柯一举成名,转战纪录片拍摄;娄烨被禁到复出,在黑暗的地下王国摸索了五年;王小帅却好像失去了方向,他拍了《青红》这种小文艺片,也交出《左右》这种俗烂的电视剧,更有选择《日照重庆》这种不上不下的商业破冰。
可以说,他这些年的失败之痛远远大于收获。
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文革题材一向不是第六代的菜,那会他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而第五代的陈、张、田,他们各自拍摄了一部充满代表性的文革题材,在不同版的述说里,陈凯歌和张艺谋都选择了改编,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避,只有田壮壮选择了直面,结果也付出了被禁的惨痛代价。
绕到王小帅《我11》的这桩事,他采用了一个取巧的做法:即说的是文革的事,比如被特地展示的两派武斗,更多的却以个人的自传经验体现出来。
他看到了,但他不道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种暧昧的态度,就像片中人物谈起谢家父女的事情,大多是以小道流言的形式散播。
在很多人看来,“谢觉强,反革命、纵火、杀人犯,死刑”,结尾女声的高音喇叭洞穿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然而对王小帅而言,这些事情跟《青红》结尾的枪声一样,它们不过是换了见证者,重复展示。
在我看来,《我11》带来的最大触动——甚至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一个画面是在尾声部分:谢家父女站在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
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
这个时候,出于很多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害怕,王家选择了回避,同时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我们都回避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血淋淋的事实被隐匿深藏。
面对苦难、面对受害者,我们可能不忍心,也可能是无能为力,难以直接面对(事实上见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
面对这些历史的幽灵,《我11》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招引出来。
略显晦涩的谢家线索以外,《我11》隐隐绰绰地加入很多说明性旁白,像父亲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解释,希望孩子能穿透迷雾,看到朝阳,也希望孩子能避开丑恶,保留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眼光。
可在影片的多数时间里,《我11》只是一部太过规矩的儿童片,性启蒙、伙伴得失到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全然可以说是一篇成长日记。
优秀的儿童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借一个孩童的纯真眼光去反映大人世界的丑恶凶险,但《我11》的做法似乎比较欠缺考虑,它直接身负一大袋的时代重物,跑将了出来。
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如果没有被强调说明的时代背景,很多观众会看不懂,然而主题先行是否有必要呢?
更何况,这些事情在《青红》时就讲过了一遍。
那些关键的、出大事的场合,武斗、探监、杀人犯还有父亲被打,小孩子无一例外,身在现场。
恐怕,王小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成长记忆。
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不好,只是看起来有些笨拙,残酷和尖锐程度,远不如《蓝风筝》。
那个年纪,小孩子真会关心这些,还是说,在几十年后,创作者重新把修复好的记忆安插在了他身上。
在我看来,《我11》片中有个相对准确的一幕:小孩子玩游戏,听到大人围坐着有说有笑,他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东西却又有难言之隐。
他听得很完整,但却是在无意中听到的,或许,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
其他事情,当真不如一件白衬衫来得重要。
整体而言,《我11》显得过于零碎,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推诿扯皮上,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
如果谢觉红是一朵过早凋谢的花,那么,王小帅就是重新往瓶子里放入一束假花,回忆当年事还有当时的自己。
看得出,作者努力想去为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却碍于表达自由或者是自身所限,只能蜻蜓点水,重复了那些书面上的旧事。
【北京青年报】
我既不是国营厂矿正宗子弟,也不是厂矿周围的当地人。
我们是从外地来到厂矿的人。
我爸爸是厂里工人,我妈妈不是厂里工人。
我们被叫做半边户。
所以在很多政策方面受到区别对待。
这样既不能和厂里人很好融合(因为厂里人都集中住单身宿舍或公寓,是社区生活。
而我们是“外人”,不能享受厂里的住房资源,只能租住当地的民房),也不能和当地人很好融合(因为我和当地小孩都不是上的同样的学校,我是上的子弟学校。
大家很难玩到一起。
而在子弟学校,我心里明白得很,知道自己永远无法融入他们,知道自己始终和他们不一样。
因为,我们住的地方都不一样。
放学后,很难约出来大家一起玩。
)这些都造成我边缘的童年生活。
这种奇怪的生活一直让我对自己身份认同有小小的障碍,我是属于哪里,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
但其实,我想这种状态也会给自己一些思考不同生活的空间(小时候,根本并不会思考什么,只是会觉得怪怪的)。
让我自己切身体会边(别)缘(样)的生活。
所以,我看这个电影还是很有触动的。
我一直以为自己小时候整个生活的世界是被遗忘的,是历史中的灰灰(厂矿真的是一个很独立的小世界)。
可没想到,当时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厂矿生活里长大的。
原来很多人都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谢谢这部电影。
我們透過一部電影去感受一個時代,去看時代的發生和結束。
透過這個時代我們去看自己的過去和現在。
王小帥的這部新作《我11》就是這樣的一部片子。
相隔上次看的那部《青紅》(又名我19)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了,故事依然從他自己的心路歷程說起。
當中,王小帥把它的上海夢結束在了11歲,或者他更青睞這樣的一種結束,因為影片 的結尾象徵性的給整個故事一個嶄新的開始,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一個新的時期被王憨記得很深。
對比需要通過上海夢來結束這場莫名其妙的知識份子下放生涯的青紅,顯然,王小帥這次鋪墊了更多。
而耐人尋味的王憨,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這個孩子。
我想觀影的人都清楚,王小帥拍的是自己,是確確實實自己的11歲。
百度百科中他是1966年元旦出生的,而文革結束那一年正好他11。
通過孩子時期的視角反觀那個時代,也許只有他本人最清楚,最能理解一個知青家庭在那個時代給他帶來的遭遇和在他出生兩個月就遠赴西南的少年成長史。
他可能等待這一刻等的太久了,太需要一個窗口來發洩自己的那十幾年,而85年考入北電,正好是這個知識份子家庭對一份夢想矜貴的堅持和延伸。
也終於讓他在這一刻把積蓄在身體里那些親切真摯的情感噴薄出來。
王憨是這樣的一個原型,是真實的王小帥。
我喜歡他的眼睛,他畫畫時候永遠都不在焦點的那雙眼睛。
他的眼睛是懵懂的,也是萌動的。
在那個時代可貴的萌動。
影片的前半部份讓我很深刻的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幼稚園時代。
記得小時候那會自己長得還算俊俏可愛,和王憨一樣的是畫過畫,領過操。
那會90年代的幼稚園沒那麼革命,我記得輪到我們班的時候,老師都喊我上去帶操,站在旗杆下孔著屁股,和王憨抓魚的動作一樣,從屁股底下探出腦袋看看身後的每一個做操的人,那時候沒什麼獎勵但卻很是滿足。
夏天在農村的時候,也是去河邊抓魚游泳什麼的,釣魚的時候還親自做魚竿,魚鉤,挖蚯蚓。
釣完魚在空地上,和那幫孩子一起彈玻璃珠,我不知道70年代的玻璃珠是不是那樣,總之電影裏頭出現的玻璃珠和我小時候玩的一模一樣。
賣冰棍的時候一般都是下午上課前,那個時候有一毛錢的冰棍,也不知道衛不衛生,總之人手一根,大家坐在那吸允冰棍等著開校門是最快樂的事了。
我也有一個會做衣服的媽媽,所以,小時候我的衣服也有一部份是媽媽做給我的,那個時候還很喜歡買一些小動物的圖形,然後媽媽就用腳踩的縫紉機一針一針的縫到我的褲子上。
在我生活的那個小縣城,也有一個像電影裏面出現的小鎮,它是那樣的與世隔絕,消息閉塞。
因為蘇聯專家援建的第一個壩內式廠房的水電站在那,所以後來一大批的知識青年湧入,我想那些人的命運也許也是那樣。
平靜的小鎮上有著青灰色調的廠房,蘇維埃政府的紀念牌坊,四處渲染著一片紅色的威嚴,大字報和毛主席的畫像依然像革命一樣並沒有在時光的蒸發中褪色,還是那麼鮮豔。
縱然,我小學畢業的時候第一次去到那裡,我不是文革時代的那一輩人,可能這裡已經沒有了往日熙熙攘攘的知青和子弟。
但是,那些象徵性的紅色印記以及給我們威嚴不可侵犯的感覺卻沒有一點改變。
提及這麼多關於自己的過去和生活環境,儘管時代變了,我是文革時期的局外人,有著幾十年的鴻溝。
但是,某種情愫下,我和電影是相通的,因為我也有那樣的童年,我的周邊有那樣的地方,我不止一次的臆想,是不是,就發生在我們那?
哪裡是如此的像,時至今日,我所生活的那個小縣城裏面那些農村的孩子還是一如我小時候那樣,那個水電站的小鎮還是如此的場景,變化不大。
四五線的城市邊緣,紅色文化的搖籃,因為某種特殊的政治使命,變成蘇區,之後那裡的人還是一樣的夢。
只是上海來的知青們走的走了,上海夢也走了。
剩下的本地人,他們生活在這個巨大的時代軀殼裏面。
顯得如此莊重平靜。
影片的開始就是王小帥對整部電影的獨白,他無數次的提醒著那個時代,經歷那個時代的知青們,知青子弟們。
接受並且尊重那個時代,因為無從去改變什麽。
同時也在探索和拷問在那個時代的知識青年和知青二代,去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假設同時回到現實,不在埋怨。
即使到最後在謝家,老謝咆哮說:爲什麽我們莫名其妙的從上海來到山區,我們的專業和知識在這裡一點用也沒有?
和這裡每個操著上海話的知青們一樣,他們在這裡生活了十年,無時不在感受這樣的陣痛。
即使是在茶餘飯後的休閒時刻大家提議來點滬劇、京劇的時候,都被生硬的話語打斷,唱革命歌曲吧。
而老王正是唱到“毛主席啊共-產-黨,哺育我們成長。
”這句之前驟然截止。
老王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願意去觸碰底線,他有自己的生活,不像老謝一樣咆哮生命的不公,對於這些,他從來不說。
他還是做他的小演員,不參與411和保皇派的鬥爭,他教王憨畫畫,不是時刻都悶在屋子里,他帶憨憨出去到大自然去畫印象派。
從這裡,他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儘管大家都在捆綁的命運中無從選擇,他也對王憨說:大人是沒法選擇自己的工作了的。
但是,他的心是自由的,在那樣的環境下顯得如此珍貴和前衛。
不過,即使他不參與,但是,那樣的時代不允許你不犯錯,犯錯的人拼個你死我活,旁觀者正義的一方也要受到連累。
老王終於按捺不住了,那晚回家包扎傷口時,他咆哮了。
在玻璃窗的另一頭,年幼的王憨看在心裡,老王問起時他搖搖頭,而老王也只是說不小心跌了一跤。
老王并沒有變,他知道身處時代的險惡,他懂得去避而不談的智慧。
教兒子畫畫時,他告訴王憨,在光線最強的地方,下面反而最黑暗。
頗具隱喻性的語言,剝開表層的美術原理,更直接的是剝開了紅色光芒萬丈之中,最黑暗的知青生活!
而說到王憨這個人,可能是最矛盾的,他知道的真相越多,越不願說出來,無非是清楚,在那個時代,往往是黑白顛倒。
影片的鏡頭無數次從他的眼裡去看這個社會,去接觸不一樣的人,如果說王小帥刻意的用這種主觀鏡頭來表現前半段時間裏面四個小男生的快樂童年為他自己真實的童年引發共鳴和懷念的話,那麼後半段的寫實性的客觀鏡頭裏面,就從容不迫的解釋了自己無知童年的背後會遇到那麼多危險和鬥爭。
小孩的視角是很單純的,從王憨被老師選中當領操要求媽媽買白襯衣到後來白襯衣丟失,這其中很多細節都在刻畫年少時期的輕狂和膽大。
我想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從童年過來的你們都會覺得王憨是曾經的自己,比如偷偷的打開媽媽的抽屜看看裏面存的錢臆想下自己想買的東西,但是又怕被媽媽發現放了回去。
媽媽做的襯衫弄丟了,回家怕被媽媽打,所以拼命去找回,還和小夥伴發生幼稚的爭論,之後怕壞人報復自己又對媽媽撒謊。
這一連串的心理活動驅使了我們曾經那樣做過,印證了那樣鮮活的矛盾著的童年。
這樣的自己或者是那樣真實,面對同伴的不守信用向老師告密然後施加報復是我們年幼時與生俱來的正義感,對於自己已經周邊的同伴用小秘密收買來經營一段友誼,這無非是我們走向成熟前的必經之路。
王小帥他太較真了,他不惜犧牲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感受去揭發我們幼稚但卻純真的童年成長史。
手指拉鉤或者是我們童年最習慣遵守承諾的一種方式,王憨和殺人犯之間的拉鉤讓他們的承諾得以實現,故事的最後,一件嶄新的白襯衫從監獄寄給了王憨,這是小孩和大人的承諾;而王憨和小同伴之間的拉鉤卻是不負責任的,帶有很強靈活度的,可能我們會對小老鼠不守信用把秘密告訴給老師這件事耿耿於懷,但是拉鉤之前可能其他人都猜到了,對於多話的小老鼠不可信,可最終還是爲了友誼拉鉤,小老鼠自然沒有把它放在心上,本性難移的置承諾不顧拿秘密去獲得獎賞。
這也真切的告訴我們,童言無忌,但是小孩和大人的承諾一定不能失信。
王憨這個主觀視角更多的是來源於王小帥本人,在11歲的孩子眼中,他們對外界的很多事好奇,來源于大人們,來源于周遭環境。
鏡頭不止一次的從小孩的視角來捕捉信息,像經典的捕魚,王憨躬下身子從眼睛倒置的視角看同伴的爭鬥;捉迷藏的時候,躲在大人們身後看檯面上的大人說著最近的事;透過窗戶看受傷的爸爸,聽他的遭遇;跑到謝覺紅家外面看變了的覺紅;在謝家透過簾子看外面父親和謝伯伯的對話……種種不規則的帶有窺視性的視角很真實的反應了一個孩子對周遭事物的反應,他是知道很多事情的知道很多真相的,他不去定義,他習慣性的去獲取這些信息,他知道每天經過的毛主席畫墻前的空地是他和同伴玩耍的根據地,他在吊雙杆的毛主席語錄前若有所思,他沒有和同伴去刑場看謝覺強的槍斃,他是獨立的,他正在一步步的向成長進化,慢慢的經歷著成長和青春。
他看到的許多東西他也開始了思考,開始了改變。
所以,我是極其喜歡王憨的那對眼睛,如此親切、真實、可靠。
同時,他開始有了萌動,青春的,性的萌動。
我們很難在那個時代獲取一個孩子如何經歷青春期,影片中也沒有直接的刻畫或者表現這一方面。
但是,不管是王憨和他的同伴們面對神色詭異的覺紅投以“發育了嗎”的問號眼光,是衛軍他哥和女生接吻時王憨同夥們製造的惡作劇,還是王憨在暴雨那天時不時的看著覺紅脫衣服掛著小背心的胸部,還是王憨半夜被爸媽的啪啪啪聲吵醒,還是媽媽洗衣服時發現王憨內褲上遺精的跡象,似乎王小帥都有意無意的去告訴我們,這種萌動從原始的身體開始,青春開始,慾望開始,他不斷的延伸,卻又同時被制壓。
不管是幾年前的《青紅》,還是現在的《我11》,影片的結尾都以強姦犯槍斃的廣播提醒我們,這種萌動儘管存在,但是是不被允許的。
王憨和同伴們討論兩伙青年的鬥毆的結論是:男人都是爲了女人打架的。
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面,已經有這樣的邏輯了,對女人的佔有這種強烈的大男子主義,而最終,接受審判的,魂歸刑場的還是始於這種佔有的衝動。
那個時代的愛情顯然更直接,佔有是一種方式,比如強姦,而暴力也是一種方式,覺強為妹妹打抱不平殺人,阿福團夥為女人打的群架,結局可想而知,審判結果的傳聲筒和死刑的執行成爲了那個時代風風火火青春萌動的代價。
那個時代硝煙四起,被體制捆綁的知青一代和二代的命運被不公正的代入了歷史的邊緣中,不同的人又不一樣的價值觀,對于不同家庭的命運王小帥在上一部《青紅》(我19)和這部《我11》中表現的尤為具體。
《我11》作為一部他自己的自傳電影,屬於他個人的電影,很真實的觸發了很多人的共鳴,不一定是文革時期的,不一定是知青家庭的。
對於設定的這個背景而言,紅色威嚴時期的人們不再那麼的不堪一擊,他們也有這樣或者那樣難忘的童年,和我們一樣,逐漸的接受了這種命運的安排並且尊重命運,可能那個時候對於大人而言是沒有選擇的,可是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年幼的王小帥他似乎有很多選擇,他的童年和一群活生生的同黨吃冰棍,捉魚,玩彈珠等等,他有性的萌動,青春的萌動,而在這些之後,他經歷了青春期的成長,慢慢走向他自己選擇的道路。
回過頭來看看,他是走出知青下鄉陰影的知青二代,並且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上海夢,實現了自己多年以來一直想表達的東西,借由電影這個載體向知青們致敬,再現那個真實的時代,個體家庭視角的那個時代,并為此貼上不一樣的標籤。
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也許比王小帥本身更有價值的是他傳達給我們更多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對紅色威嚴時期文革觀念的反思,對領袖強烈的個人崇拜影響,對僵化的社會體制的控訴,以及人與人之間欠缺生活情調的單一文化控制、物資控制、資源控制等等。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物質文明的不斷富裕卻沒有讓精神文明跟上腳步,思想的開放和進步以及政治的自我解壓都需要更多的實踐。
影片在重+慶+萬+盛+區拍攝完成,不知道是歷史的有意為之還是一種驚人的巧合,都帶有一種諷刺意味,前段時間的萬+盛+事件出現后,網絡上就進行了各種關鍵字屏蔽,而且國內各大媒體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不去評論個中緣由,相信看完電影的我們都會有答案,萌動的青春會犯錯,但是萌動本身並沒有錯,它是進步的充滿希望的,他是價值回歸的一個重要符號,我們在知青二代的影像中找出了不同與他們的共鳴,這些共鳴同樣的伴隨著我們萌動時期以及之後的成長。
ps:王小帥這幾部反應知青下鄉的電影都始終沒有把鄉民作為一個角色收錄鏡頭,懸空的架設了一群知青家庭在鄉下的生活,插隊到鄉下還是會和鄉民居住在一起,如果有他們的視角參與,我想會更加完整。
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會有些不接地氣。
整个片子都很压抑,但是乐在其中。
小孩子看着特别像贾樟柯。
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小人物只有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非常喜欢我11那偏蓝的色调,干净的清冷完全不同于脏兮兮的山河故人。
熟悉得如同每次远足在某个陌生的小镇上醒来,薄雾轻拢,陌生疏离五味杂陈。
孩子们在病榻前欢乐地演绎成人世界的杀戮瞬间戳中泪点,什么才是残酷,不自知最残酷。
说起闫妮,散发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市井气息,让人感叹很难找到比闫妮更合适的演员来演这个角色了吧?
她的发型、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尤其是因为儿子要新衣服而不吃饭,给的那一巴掌,就能让多少人回忆起童年的情形。
我觉得这个导演很适合拍恐怖片,那种诡异的气氛渲染得太充足了,大白天看大白天的戏都一阵恶寒,比如: 1小孩趟进河里拿衣服,背影镜头配合周围一阵阵窸窣的声音,小孩背后仿佛随时会伸出一只手抓住他、或是突然被绊倒淹死在河里、或是挑起衣服露出一具女浮尸; 2镜头随着小孩探进树林,鸟儿扑腾的声音、空灵的鸣叫伴随那战战兢兢的背影,十分害怕镜头里突然蹦入一只丑陋的树怪,比如黑山老妖那样的; 3晃动的镜头里定格的谢家父女,像恐怖片里的一副画、一张照片,驻立着直愣愣的盯着你,无论你躲到哪里,他们的眼睛使终盯着你,似乎随时能冲出画面穿透你的身体吃掉你的心。
我不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什么时代烙印,整个故事看完,看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并且过于平铺直叙寡淡无味,中途几度想放弃。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要能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投入到影片的氛围中,随着主角的遭遇和命运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此片比较欠缺,导演至少没抓住我的心,因此我的评价较低
冗长的慢镜头、压抑的暗青色调、手持摄影的摇晃、几乎贯穿全片的隐隐雷鸣,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基调,这是回忆的色彩,往事的声调,是一个时代的莫名其妙,浮动而跳跃,懵懂而喧嚣。
我看到许多人在给这部电影下定义、做结论,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写到的: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不可驯服的欲望: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
我希望做下面这个判断,不知道对不对:最好的电影往往都是暧昧的。
《我11》不那么暧昧,但是也不是清晰到去符合人们给它下的判定。
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并不擅长营造整体的气氛,但是局部的氛围营造得到位。
捉迷藏,人忽然都不见了,蝉噪声却响得让人焦躁;爸爸唱歌,歌颂的部分唱起前,戛然而止;在河里捉鱼,小伙伴谈到杀人犯,世界顷刻颠倒、随即昏倒;武斗的年轻人,在埋伏好后前去挑衅,在重重迷雾面前不敢向前;武斗正在进行,画面转到大好风光,音乐嘹亮地唱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面对懦弱的父亲、软弱的妹妹,孤单去反抗,切除了仇人的命根子——谢觉强想要切除的何止是这一个人的命根子?
人已经杀了,他要去烧工厂,他想烧的又怎会仅仅是个工厂,但除了工厂他能烧什么?
雨太大了,太大了,烧着了也给浇灭了,再不会让他第二次烧成。
他信守诺言,寄回了白衬衫,纯洁的白衬衫是引领孩子们天天向上的,现在沾上了鲜血,杀人犯不复需要白衬衫,杀人犯的白衬衫寄给了一个纯洁的孩子。
结尾的时候,王憨停下脚步,没再去刑场看枪毙谢觉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这11岁孩子选择留给了人们一点隐约的希望。
又:听说导演王小帅砸锅卖铁拍了这部电影,对于热爱电影又拍了以前那些参差不齐的作品的人,我觉得你这样做值了。
虽然还是一如以往无可救药的冗长,但是终究可以算作回味悠长。
《十七岁的单车》后王小帅就没拍过一个有趣的。
王憨忽然就不跑了,就像11岁时对世界的所有好奇都一下子懂了。女孩的胸脯,潮湿的内裤,寄回的衬衫,窗台的静物都变得豁然开朗。父母床上传来的声音把成长推向拐点,门上的咒骂与三个人的逝世又将时代推向拐点。倒立仰视或者被粗暴拉开,儿童视角使得对历史的审视充满诙谐。片头一扇窗,望出去曾少年。
反正我觉得挺无聊的 王小帅的电影都挺无聊的,看似怀旧情怀 其实连个故事都讲不好
不良生, 你好你发表的关于《我11》的短评,因为 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已被移除。如发表的内容多次被移除将导致账号状态异常,异常账号的评论将不再出现在公共区域。感谢你的理解与支持。——豆瓣电影
这个题材的电影 我是不怎么喜欢
浓厚的70年代味道,我总是对这个年代有一种代入感。片中最喜欢的是那个小胖子,长得也太像加菲了!看到他就好开心,可是通篇都没找到乔任梁先生啊。。。。还是我压根就不认识他!
有时候记忆可以清晰到改变现在的人生 有时候模糊的年纪会给时间太多假象 影片中的孩子真实的长大缺又不清晰的成熟 我想我也有过青涩的十一岁 也想念第一次来号儿的那个夏天 对于时代来说时间是荒芜的 经历和记忆才是我们心中的过去与未来 差别就在于一个死去了一个未来到 共同点就是不可复制
整个影片荡漾这那样的气息,简单的生活,晴朗的天空,回到了我小时候。
中国的导演不管是先锋系,第五代还是第六代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总是充满了受迫害意识,他们自认为是抗拒的一个代,他们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他们叛逆反思但更多的就是臆想。一部不知是王小帅还是贾樟柯的青春期悸动
喜欢王小帅拍的这种电影,还有他一直晃动的摄像机
光有诚意,是不足以掩盖毫无才华这件事的。但这位平庸导演却一再误以为自己是艺术家是大师,那就搞笑了。
没想到能如此入戏。孩提时那种追求体面、互相攀比的虚荣心,直抵心坎。闫妮的角色让我恍惚有那么一瞬,以为她就是我的亲妈。小孩们性格和脾气的刻画不差于《伴我同行》,还有片子所带的70年代怀旧感和革命气息,甚至非主线的悬疑氛围都营造的神秘朦胧、异常撩人。唯一遗憾就是童年性事着笔太轻。
惊喜
那个时代的少年往事。三星。——《我11》——什么纸飞机白衬衫性懵懂荷尔蒙加械斗外带乔任梁都是胡扯。喜欢小男主,确实像贾樟柯,哈哈
那个压抑的年代
请勿故作深沉 絮絮叨叨 镜头沉闷散乱
王小帅的个人回忆,同时带出文革后期的时代感。画面很美,风景绝佳,小时候的细节动人。有《阳光灿烂》+《西西里传说》的影子,堪称西双版纳的美丽传说。不过,那小孩太像贾樟柯了实在。。
这是继《让子弹飞》后我最欣赏的一部国产电影。背景人设代入感极强,文艺但不矫揉造作。王憨这个角色所面临的一切是我曾经非常喜欢的一种环境。极赞。
王小帅想要用一个暴走的童年讲一个脑内的文艺故事。没想到故事讲得无聊冗长,连童年也变得让我恶心。
我21。此影片毫无代入感。与同类好片没办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