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預告的時候是粵語的 讓我有點小興奮 畢竟港影就是要看粵語的 七十二家租客的粵語到現在都沒找著...今天一進影院就聽到普通話的聲音然后就失望了..粵語講起來比較有感覺可能能彌補其它不足吧首先這部電影整個故事構架有點松散..一會講著一會將那的 不知道是被剪了還是岸西導演覺得觀眾會懂 有點太跳躍了 需要反應一下 看完整部電影沒什么感覺 可能張學友的率真和湯唯素妝讓我還有點感覺吧 當然還有安志傑的帥氣.其它的我覺得不妥之處的地方:1.阿來跟愛蓮的感情真的有點沒說服力 兩個人做朋友做著做著就吵架了 然后最后又好了 當然看這電影肯定知道會在一起 可是表現這段感情的內容不多2.阿旭只是因為愛蓮的猶豫然后說她不愛他了 可是他又怎么知道有阿來這個人然后去抓他來打?而且愛蓮并沒有因為愛上阿來而不理會阿旭啊 況且愛蓮跟阿來的來電畫面一點都沒有 到底是怎么個意思 然后就看到阿旭像個瘋子抓著阿來打...3.當阿旭打來說自己對不起愛蓮之后 愛蓮不但沒事 還去做了之前阿來說的蛀牙 鄭伊健的出現真是= = 這就代表愛蓮放下了然后愛上阿來為了他去改變?也未免拍的太隱晦了..而且照常理愛蓮應該憂傷一下或者失望難過之類的可是卻笑得跟朵花似的..4.阿來媽媽結婚那段著實是太長了 沒什么意義 沒必要用這么長的戲來連接一個下雨然后再連到阿來全身濕透到了餐廳 然后兩人交流了一下就完了= = 順便說一句 給阿來媽拍照時打光那人側面真像楊宗緯! 5.那個印度人的意義到底在哪啊 不時地就出現最后和老婆一起出現了就沒了- -什么意思!還有阿來的前女友和他的那段戲 是阿來生氣了所以走了?為什么?奇奇怪怪的 個人覺得阿來前女友的出現沒什么作用6.阿來和前女友吃飯的時候看到有人偷東西然后記下了車牌號碼就沒后文了..就剩下阿來的自嘲和前女友說:我也覺得你多事 好吧..當然喇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說不定是我境界不夠所以沒看出來 歡迎修正ps.愛蓮 就是湯唯整部戲都非常喜歡傻笑 有時候又是臭臉 喜怒無常的像個失常的人.. 是導演要表達什么還是湯唯自己的發揮或者其實是我想太多..安志傑的確是帥的啊 個人覺得應該在出獄后跟湯唯來一場床戲的哈哈哈....
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决定每天写一篇东西,哪怕是胡乱写,其实就是胡乱写,也要保证每天一篇。
并且有请娘子监督,她都木有回我短信。
今天早上看了《月满轩尼诗》,就写写这个。
“记得2005年,《切·格瓦拉》的表演结束,汤唯跟在导演身边,还没有卸妆,身上还带着《切·格瓦拉》里的愤怒和昂扬,大眼睛很黑,看有人看她,就直直地看过来,不服输也不躲闪。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汤唯时,记者这样回忆往事。
随着《月满轩尼诗》上映在即,汤唯再一次回归大众视线,其实即使是在她远赴英国求学的两年间,有关她的争议和传闻并没有消失。
许多人都在为汤唯叫好,“不服输也不躲闪”,也许还是因为她太另类了,尤其是在水深火热的娱乐圈,而见不到她的日子,更增了许多神秘好感。
错过一部烂片《狼灾记》,《月满轩尼诗》演一个据说和她本人更接近的“马桶西施”,还有接下来的《晚秋》,汤唯还只是“小团圆”,回到娱乐圈的大环境里,还能不能保有“凭实力,凭低调”的一贯作风,就看她的把握了。
但其实《月满轩尼诗》不是汤唯的电影,而是属于张天王的电影,那个相貌普通嗓音出众——四大天王里唯一没有拿个影帝的,后来有人说这不对,张天王当年凭借一部《男人四十》拿下过印度影帝。
或者会计较吧,张天王自己都说了,感觉自己的演技没有那么差,只不过那几个人更帅一点而已。
汤唯签到了安乐,江志强习惯做文艺片,但去年的《苏乞儿》不也烂得一塌糊涂。
而导演也是编剧的岸西,也有拿得出手的《甜蜜蜜》这样的爱情故事。
但《月满轩尼诗》得首要看点还是汤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看下来,除了是张天王的电影,鲍起静也比较抢戏,汤唯的戏份太少并且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可能还是女导演拍女演员,一般不会拍的那么出众,所以汤唯的风情万种统统没有,只剩下一个本色表演,还有,倔强,有一颗蛀牙,喜欢看侦探小说,寄人篱下,爱上了不该爱的人,然后,小团圆。
《月满轩尼诗》很浓重的香港味,很纯朴的爱情小品,张天王的转变最明显,汤唯,这个角色换成别的女演员,大概也不会差。
这样的片子是舒服的,甚至是感人的,在当下的大片至上和山寨为王的背景下,其实很难得,很难得,很值得尊敬,千万别赔钱。
制作和拍摄都是很用了心的,不是瞅准了钞票,但是,如果换成陈可辛来拍,对不起,他一直在张罗大片了;换成许鞍华来拍,哦她也是女导演并且经常发挥不稳定,但其实,《月满轩尼诗》有不错的题材,有不错的演员,岸西的编剧功力本来一流,还有江志强这样的老板,所以,理论上应该可以拍得更好。
比如汤唯这条线,很显然就像她的身材一样不够丰满,她的取与舍,她的能干和倔强,她的寄人篱下的心情背景,都还很有发挥。
即使他和安志杰的感情,也不应该那么突兀,完全不来电的,应该有更多的细节铺陈,让汤唯“马桶西施”的角色更有戏剧性些。
月满轩尼诗么,总有个月圆月缺,而这个少女情怀,的自立,的自主,的自我超越,不仅仅是掉两滴泪那么简单。
如果汤唯的角色能够和张天王一样有并行,有交叉,命运的乖张,造化的捉弄,最后不得不在一起。
早在《秋天的童话》,张婉婷就说,船头尺和十三妹,最后即使走到一起也不会幸福的,为什么呢?
好像原因很复杂。
而张天王和汤小姐,就一定会幸福么,幸福又是个什么东西,月有阴晴圆缺,在香港这样的地方,在当代社会,人本身的戾气和浮夸,不是一个勤奋和倔强就可以搞定一切的。
汤唯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并没有折射到电影中,所以《月满轩尼诗》很简单。
而这样的简单,对重新开始的汤唯在公众面前是好事,时间长了,就得不仅仅是少女情怀,不仅仅是诗,还得是更多。
片名:《月满轩尼诗》导演/编剧:岸西演员:张学友,汤唯、鲍起静类别:喜剧/爱情上映时间:4月2日读家:白小顶推荐指数:★★★★★☆一句话评论:表面上关注“剩男剩女的相亲故事”,其实是关于一个男人的迟到成长,关于爱与责任。
没看《月满轩尼诗》之前,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以为片名和某洋酒沾亲带故。
其实轩尼诗是是香港的一条著名老街道,和北京的珠市口、牛街一样,承载并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变迁,这样的街道充满了无数鲜活的市井故事。
《甜蜜蜜》中有缘无分的恋情,《男人四十》中无疾而终的师生恋,再到自己执导彼此疏远的《亲密》,“金牌编剧”岸西眼中的情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男女主人公在现实压力中左右不定,就像咖啡般甜蜜和苦涩形影相随,浪漫和无奈若即若离。
而这一回,《月满轩尼诗》一改她的作品对感情的悲观态度,演绎了一出轻松的都市爱情小品,幽默活泼又富有情趣,甚至还有淡淡的温馨和乐观,没有咖啡的苦涩,犹如一杯布丁奶茶,有点甜又有点Q。
剧情本身很应景,说简单了,就是“剩男剩女相亲史”,安居男阿来男大当婚,倔强女爱莲女大当嫁,双方家人创造机会努力撮合,可惜两个人并不感冒,一个心不在焉漫不经心,一个心有所属打扮成村姑,彼此不来电。
如果让好莱坞来拍,接下来一定是欢喜冤家俏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套路,而导演却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里,虽然有两个人阴差阳错交往,彼此加深了解的过程,但电影的视角是以阿来展开,围绕着阿来和他身边的人,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男生如何身心成熟,真正长大成人。
阿来可不是什么好的相亲对象。
他被姑妈溺爱,痴迷侦探小说,活的没有原则,因为赖床没有见到爸爸的最后一面,会迷糊到记不住妈妈的年龄,情愿做前女友的备用胎,可以说只是一个长不大的老男孩,压根不会想什么责任、奋斗、努力之类的词……四十多岁的人,却只有一个孩子的心理年龄,看似不可思议,却折射出这个时代的逃避情绪,阿来是个例,但是害怕去爱,害怕承担责任的男男女女却比比皆是。
影片并没有画蛇添足的交代爱莲对于阿来的变化影响多大,只是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如共同的爱好,默契的言语,类似的反应,表现出两个人多么合拍,所以阿来的成长看似一夜长大,其实是他与自己较量中蜕变的过程,爱莲和前女友的比较是治病良药,母亲的意外入院成了催化剂,让他明白了什么是他应该珍视和珍惜的,对症下药所以很快长大。
表面上讲述的是寻找爱情,放大的是一个男人的迟到成长,这样的成长或多或晚都会发生,20岁并不早,40岁也不见得晚,但却是因为爱和责任。
阿来和他周围的人,就是香港市民的普普通通的情感生活,无敌泼辣臭美的妈妈,处处留情小气的青叔,闷骚善良的姑妈,在鲍起静、李修贤、朱咪咪等一群老戏骨富有生活喜感的表演下,极富喜剧色彩和生活气息。
看过的人会觉得整部电影很香港,除了以平凡小人物的切入点,影片很注意表现出地域特征,尤其是对香港的市井文化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张学友和汤唯心照不宣的“压马路”,跟随拍摄中,湾仔小吃,三联书店,打折的品牌服饰,——形形色色的店铺进入镜头,这样的气氛像极了我们每天路过的街道,却具有特别魅力,让人觉得异常亲切,而这是这个故事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不得不提到汤唯,她在这部戏的戏份并不是很多,甚至有点缺失,但把爱莲的宁缺毋滥、倔强又活泼的小性格,演绎的恰到好处,两年的时光只是让她变得更加的从容和淡定,感情也是这样,不管是沉寂,还是沉积,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想要什么。
阿来和爱莲又在茶餐厅遇见,谁也不知道两个人会怎样,但是不管怎样,他们俩一个不再会没有责任心,一个不会将感动当做爱情,相信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圆满。
虽然《月满轩尼诗》还称不上尽善尽美,但是足以看到香港电影的精气神,即小人物赖以生存的智慧和环境,而关注本土文化和本地人才是香港电影接地气的做法,比很多华而不实、虚张声势的大片更让人看到香港电影的未来和希望。
岸西写的剧本里,我最喜欢的是《亲密》(导演她自己)《男人四十》(导演许鞍华)《甜蜜蜜》(导演陈可辛)。
比起前面两部,经陈可辛之手的《甜蜜蜜》透着更多的文艺情怀,白描少了些,浪漫多了些。
但这三部里,“港人味道”是共通的。
日常天光,邻里家常,像刚入社会时,下班后走在回家路上所看见的城市光景一样,在傍晚的天光里平淡而如常。
我最喜欢的香港气息,不是流传颇广的黑道片和枪战片。
我最喜欢的香港气息,是那种在大城市底下,平常进行的生活节奏。
大家一起饮饮茶,聊聊天,唠叨着家里的阿猫阿狗。
说话和恋爱都是现代人的样子,带着浓浓的社会气息。
而岸西的故事就是现代人的故事,是属于“都市”的故事。
好比,他和她坐在茶餐厅里相亲,她身上穿着普通的针织衫,面孔生活化得十分好看。
他们闲闲地走在夜晚的香港街头,一个说,其实我有男朋友的,另一个说,我也是被家里逼的。
那股放松惬意的节奏,让人觉得有一股舒服的夜风也从屏幕里扑面而来了。
他和她下班出写字楼,开车驶上高架桥,迎面而来缓慢流动的车河,照亮着车厢内每个人的脸。
有人先到了家,剩下的人就挨个轮换到副驾驶上。
车里最后剩下的两个,其实在偷偷谈着一场办公室的恋情。
他们开始得不动声色,而结束也像每个白领一样,平常无异又悄无声息。
他和她挤在地铁里面对面,她张嘴说着什么,青春这么逼人,让他反而不好意思了。
那是每个中年男人心向往之的少女,但正如她的大胆和他的怯懦一样,它让你看见了千万个不可能的模子。
岸西大概有很重的都市情结,因为上面提到的每个故事,都带着浓浓的都市标签。
霓虹灯、闹市、夜景是要素。
相亲、出轨、再婚、或者平常的恋爱,是载体。
只是每个故事,都讲述得这么平淡。
每一个故事里,又都留出了大量留白,将主线带淡了,倒是填充了许多“生活”的细节。
吃饭、拌嘴、开车、搬家、店老板的吆喝,让人感觉到,原来如此,这些都是生活的节奏,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借此拉近。
这种平淡还在于,岸西讲故事,从不重点强调悲伤或高兴、圆满或不圆满。
她只是给你摊开来这个故事,依照它本来的样子去讲述。
仿佛摄像机架在高空,你看见它们轻描淡写地开了场,故事的主人公吃饭睡觉刷牙,还要工作赚钱谈恋爱。
但当你确信这是个足够独特的东西,想要更仔细地看清楚时,镜头却拉远了,你怅然若失地寻找它们,却发现它们已经湮没在这个城市中,它们原来很小很小。
一如《月满轩尼诗》。
在轩尼诗这条街上,人们要生存也要生活,生存是在电器店里挤着笑脸推销冰箱,生活是回到家中看自己的侦探小说。
故事的最后大家都是圆满的,所以才有了月满轩尼诗。
但轩尼诗作为香港的一部分,还是老样子。
只有生活其中的人收获着个中欢喜或个中悲伤。
就像我们上下班途中那些一如既往的老风景,每一天都在变化着,每一天又都是无异的。
我们所面对的生活,和岸西的故事也是无异的。
这是都市赋予人的幸福和孤独。
这是我来到成都的第二天,我一个人出去看了场电影。
挑来挑去只有《爱丽丝》和《月满轩尼诗》值得一看,可我没带学生证,《爱丽丝》就显得有些贵,于是就去看了汤唯。
电影很舒服,就像成都这座城市一样。
在这个城市我可以大口的呼吸,空气里边都是温柔。
温柔化开了,这就是成都。
整部电影我喜欢前半部分,配乐少少的,却总仿佛听到了音乐。
这电影和成都都让我找到了一个调调,一个可以慵懒可以不要着急的调调,正是这种反现代社会的调子让我在电影院里忽然找到了那么点诗意。
一直喜欢看老港片,其实就是喜欢看那个调子,那种放松又幸福的节奏。
可惜《秋天的童话》之后我再没见过那么悠扬的爱情故事。
《月满轩尼诗》很清淡,很多处留白,这是它的气质,这是老港片的血脉。
如果换做其它片子,一定会把留白都填上糖果,腻到死。
从来都很看好张学友演戏的才能,他是有天赋的,基本做到了演什么像什么,算得上好演员。
他和汤唯,两个人的个人魅力和演技都有改变影片面貌的可能,但是汤唯更加独特,她不温不火,不蔓不枝,对人物的把握总会有一个纵深方向的发展,十分迷人。
看《色戒》的时候我还没觉得她这样好看,今天在大屏幕看到她穿上现代装,确实气场不同寻常,怪不得人人都想泡她。
影片大体上可以算作一场剩男剩女的保卫战,张学友扮演的蒋觉来是个睡神,常常睡到中午,年过四十,没有女朋友。
汤唯扮演的爱莲心有所属,可家里人却反对那门亲。
他们都顺从了各自的家长,去相了亲,但是他们都用另外的方式捍卫着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们适婚却不结婚,因此成了剩下的。
在别人眼里这算是某种失败,可我看到了导演试图诉说的诗意。
他们奉命约会、不期而遇、聊侦探小说,然后哈哈大笑,这分明就是在谈恋爱,在大家忙着操持家务的时候,他们在谈恋爱,青春期被无限延长。
他们是胜利的人,没有被生活骑在头上。
从而开出了自己的果实,酸酸甜甜的。
这部电影是一个好的模板,它映衬了千家万户的中国家庭。
中国的主流家庭非常套路,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正值青春期,却被克制,不能谈恋爱,谈了就是早恋,早恋是重罪,是要由家长、老师以及本人三方会谈的。
和手淫还有追求理想相并列,成为三大青少年容易走的“错路”。
抑制本能与替孩子做主是家长们最明显的教育。
大部分的女生到20岁也没个男朋友,可大学一毕业,家长就来催命,你怎么还没被有车有房外表俊朗的好男人娶走啊?
得抓紧啊。
当我20岁的时候,我感觉我身边的人就跟上满了发条似的,好像马上要踏入老年,恨不得连退休的事儿都解决了。
要贷款买房、要贷款买车、要结婚,不能再玩了,要认真生活了。
周围人的这种转变让我很错愕,本来非常亲密的朋友一下变得没话说,他们谈论的事儿我一样都没想过,我觉得我还年轻,是真的还年轻。
我不急。
未来的确是个令人发愁的事儿。
然而在这代人的心中,未来几乎是个令人发指的事儿,它让大家都不再浪漫。
我认识的不少漂亮女生,在大一的时候谈恋爱,大二的时候谈恋爱,大三的时候尝试乱搞,大四的时候就专心研究怎样傍大款了。
可这里边有三个无解的难题,第一,永远的僧多粥少,哪有那么多大款等着你去傍?
第二,大款未必想让你傍,也许你觉得你行,大款觉得你不行,毕竟人家眼界比你高;第三,你总会变老的吧,那时候你除了傍大款再没其它手艺,总不是个办法。
我想痛骂这种司空见惯的既定的生活方式,它抹杀了一切情趣,剥夺了所有的可能。
人们要被迫的习惯在每个年龄段与别人攀比,上了什么样的学校,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组成了什么样的家庭,住进了哪里的房子,开着什么牌子的车子。
现实成了每个人的顶头上司,而这种现实原本是可以改变的,是虚假的,是营造出来的。
因为这样的现实有悖于真实的生活感受,那样的幸福不是真幸福。
所以何必呢。
何必自己强迫自己一定要过上那样的生活,何必把生活中所有大的小的事情都弄成一个个的负担,如果你喜欢看侦探小说,那么就住在里面,它给你的快乐要远远超出你多卖一个马桶盖子。
因此我喜欢爱莲这样的女孩,她踏实,不慌张,不会一天到晚烦烦烦,她的爱是坚定的,她潇洒,惬意,乐于付出。
她能让你慢下来,这样的女人有大智慧。
如果你在每天挤同一班车回家,那么你总是会感觉很紧迫,似乎错过了就回不了家。
你以为那辆车能给你安全感,但它恰好带走了关于你的所有安全。
这样一代人一代人前仆后继,只有压迫感,只有窒息。
那就找一个无所事事的晚上,故意错过那班车,也许夜晚就突然变得美好起来了。
草威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看到岸西的编剧,就好有兴趣去看;剧情简单平常,但却觉得很有味道,虽然是低成本制作,但却让人觉得是艺术作品;很写实的交代,充分勾引观众的共鸣;朴质、简洁没有烦闷,不刻意的平淡主义;
4月2日一上映就赶了个早场,电影开场迟到了两分钟,但一开始就被港产的粤语对白给打动了。。。。。
这部片的主演大家都知晓,汤与学友,曾出演“天水围的日与夜”的鲍起静的确又呈现出她十足的功力!
把这部片子的基调给定得恰到好处。
世俗的生活,我们谁又不是在世俗中?
一个丧夫的老板娘,口水多过茶,“我的命好苦,你先走了,你是逍遥快活了!
留着我一个人孤零零的。
”年老的老妈再婚的时候亦然也讲出三点要求:“不准包二奶”“疼狗不能多过疼我”“不准太快死”。。。。
年过六旬却是美容店的常客,一个出门必须化妆,却不单有讲究的外表;她还一操持着自营的电器店,成为了这个简单家庭的掌门人,她对客户可谓温存热情,对儿子的可谓强势有不乏宠爱。
阿来(学友)便从这样的一个家庭应运而生。
41岁的阿来,算是一个极小的人物,用他自己在电影的台词来说,“我甚至连一个正常的人都没有做到,我爱上了一个人,本想就这样一辈子拖拖塔塔过去了,但是。。。
”(不好意思,粤语的原句我是真的背不下来了,大概这个意思),阿来,工作在老妈的电器店里,起居还有一个老处女型的姨妈全权照顾,可谓他并没有承担太多的生活压力,还可以留有剩余的时间看小说,做梦。
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我们社会大量存在的啃老族及梦想主义者。
活得卑微,活得理想,活得自给自足。
而这时崔健的那句歌词———“爱情来到我身边,像一场革命把生活改变。
”正好可以来点化阿来。
当阿来有一天驻足在轩尼诗道一家卫浴店门口幻想着“爱莲”(汤唯饰)时,电影又在他们俩间拉慢了节奏。
他们的对手戏多半是在电影的前段,一旦将“爱”这个字眼从阿来嘴里点明,他们各自在轨道上安然行走,两条线索时常点一些火花。
曾经一起去过的奶茶铺,曾经一起都看过的小说,同样在小店铺里工作和生活,同样承受着长辈对自己爱情婚姻的干预。。。。。
爱莲,美——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实在是“美”美还是美在了汤唯的演绎。
不得不说,那个倔强和真挚的女生,在天桥下留下的滚烫的泪水,一滴一滴浸入了你的内心。
让你不得不为这样的青春而感伤。
一个缺少爱的美丽女孩,失去了最亲的父母,寄人篱下地为舅舅打理店铺。
公车上的一次的非礼之举,被一个用拳头解决问题的男人摆平——牢狱之灾缠身的阿旭与爱莲的爱情发生得实在是浪漫。
探监的玻璃窗前爱莲将自己的五根指头对准了对方的指尖。
而温存而勇敢的女该最终感化了阿旭,出狱后的他终于放了手,代价是,拳头亦然打在了手无缚鸡之力的阿来的脸上。
光怪陆离的都会香港衍生出这样一个渴望真爱,活得自尊的小女生。
单薄的身体却折射出力量。
她没有花俏的打扮,没有昂贵的消费,却曾经那么理想地想去改变一个暴力的男人。
虽然是让人捏了一把汗,但最终导演还是放过了这个善良的女孩。
到影片的片尾没有再出现的阿旭总让人有点不放心。
生活给了我们很多教训,但那时我们还年轻。
爱莲,还好,你没有那么快决定你的人生,你说过一句关键的台词“我就只有舅舅一个亲人,让我再想一想。
”这句话给了多少年轻人借鉴。
生活在都会的人们。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丛林中。
我们却有我们的小生活。
导演十分细腻的笔触用镜头诉说着这个世界的温暖与辛酸。
你会大笑,肯定会大笑。
台词写的十分有市井气。
你会在笑声过后留下泪水,就像汪峰的那句歌词,这部电影会让人“笑着哭”最让人称道的还是导演选择的档期——清明,在阿来梦中轮回的老爸,及一家人扫墓时的那段对话,将影片的气场散布得很到位。
推荐此片。
汤唯复出,果然号召力惊人。
连一向嗜睡的黄老师都嘱咐我务必一大早将她喊醒,结果十多通未接电话后,我不得不败下阵来。
电影结束收到她短信:“我还设置了若干闹钟,居然也一个都没听到!
”她要是看了电影就好了,可以洋气地说:《月满轩尼诗》里张学友都贪睡!
他每坐电车必睡着,父亲生病住院,他嗜睡都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半生大部分时间浑浑噩噩,庸碌迟缓,但是又温暖、善良、可爱。
电影中汤唯前男友安志杰跑来打他,“你这么懦弱怎么保护她!
”“可是我能让她开心!
”安志杰的手举在半空再落不下来。
岸西的功力就在这些细节中展现。
至于张学友和汤唯的感情戏,纯净到只有茶餐厅内的对话(这家檀岛茶餐厅想必要红了)。
说白了就是告诉女人:我们总被凌厉霸气的男人所打动,可时日渐去,细水长流的生活里发现,废话虽然是废话,可废话是重要的。
剧中张学友和汤唯都喜欢看侦探小说,会留意身边奇怪的印度招待,居然真发现他是个身份多样的便衣警察……电影里有很多香港电视剧老面孔,比如影后鲍起静,朱咪咪、郑伊健、邵美琪,后两人居然还前后出场了,真是人生比戏剧更有戏。
还有好久不见的张可颐。
演张学友的前女友,回头来找他,从车里一出来,果然是41岁张学友青梅竹马的前女友啊!
需要隔好久,大家才恍过神来,“这不是安茜么?
”不知道她为什么也选择大银幕回归,一特写纤毫毕现。
又不是鲍起静,演一个喜剧感很强的人物。
生病了,李修贤带花来看她,她倒缩回被子里,“你快走啊!
我没化妆!
”这次她演夸张的妈妈,而一向夸张的朱咪咪演隐忍贤惠的小姨。
两个老戏骨的戏非常之好看,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对,电影最大的亮点不是复出的汤唯。
她选择这部电影是有原因的:演一个有乖乖刘海的邻家女孩,在电影中来去,如同一阵清风拂过,不必留痕。
在这里有必要抗议一下媒体看片,为何每次都给我们看配音版本!
难道记者给大家留下连字幕都懒得看的坏印象么?
关键现在配音发挥得也太夸张了,台词随便改,张可颐一张嘴满口京片子,你以为是章子怡主演!
而且还带市井气,好歹人家也是摄影师啊!
况且,我是多么怀念《色,戒》中汤唯的……粤语啊!
傍晚,看完电影节开幕电影《月满轩尼诗》,影片播放前导演岸西演员 汤唯 学友 鲍起静 郭峰 张可頣 等众星到场致辞,场内成千人一起见证汤唯确实下过苦功的流利广东话。
惊喜一是《月》的配乐非常讲究。
就连预告片,也有专门主题曲。
首映前大家至少把预告片看上一两次来止渴,网上最多人问的,也是问哪来这一首曲。
(据知是褚镇东先生所作) 惊喜二是选角和有趣的副故事线安排。
演员演出专业,男女主角外,鲍姐朱咪咪李修贤郭峰抢镜自然,组合华丽,巧妙合拍背后的计算精准。
描写三十多近四十岁的七十后男女主角侦探小说迷(所谓迷也是人畜无害的轻度中毒而已)如何缘起期会,这样的设定,让热情欠奉疑心极大的大龄姻亲关系落得活色生香和富有娱乐性,构成了这样一部“疑心越大 惊喜越大”的温馨小品。
我想我和很多人一样,都喜欢英雄,但不是降大任于斯人一身那种好武功超人,而是在际遇惨淡中作点点无力挣扎,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的凡人。
《月》片也不主张形式觉醒。
学友饰演的阿来,是个毋须勤奋的二世祖,上有一个支撑起成盘家计的电器店店主母亲,家里又有个照顾着他衣食的姨妈,是以浑噩过日也未成危机。
这个角色说明,社会是可以为了养得起懒人才富裕起来的;比之一些典型嚣跋膨胀的太子子弟,一个会愿意花时间帮街坊找过时零件修理老旧电器的电器店少东,阿来的善良,有写实价值。
汤唯饰演的爱莲,张大嘴让阿来看她刚补好的蛀牙,那副戆样,是很可爱,但我认为导演和女主角的努力不止于此。
听说本片是岸西早年的剧本构思,不是按电影公司要求去做的创作,因此角色本来就没为汤唯打造,只作部份调整。
或许有很多人注意到,《月》片中的每本侦探小说,都是「创作」出来的,并无其书。
而汤唯在拍摄期间,每天努力看着侦探小说、听着黄耀明的歌,来揣摩岸西所赋的爱莲。
对我来说,《月》让我难忘的一幕,是爱莲坐着看书,被叫去看电视,放下书本前,她有像娴熟的小说迷读者一样,赶快看完该页余下段落才把书签夹在下一开页,不知道为甚么,我因为这瞬间的演出,加上爱莲的半咸淡广东话而感动,更喜欢岸西和汤唯了。
* * 别注一 * * 从旧女友来电到自我认知 阿来不是睡就是宅,但原来旧女友会成为他的治懒灵药。
饰演张学友的前度女友敏如,是看惯香港翡翠台剧集的朋友非常熟悉的港星张可頣。
敏如这个角色在剧中是一位因为离婚而重获“自由身”的摄影师,正当她要好好把握机会来发展个人事业的时候,她也同时想起了一直放不下的旧情人阿来。
敏如的出场,对比起她充满了行动力的适应和果断,使得亚来显得更加被动顺从。
多年没给过阿来一通电话的敏如,突然在早上来过电话,阿来从姨妈口中得悉时,反应激动。
敏如找阿来的借口,除了给兼用为住宅的工作室添置电器外,还要亚来当一回摄影模特儿。
单纯的阿来还以为这是对他外貌仪表肯定的表示,为此他改掉懒睡,从此大清早就艰难地从暖暖的床铺爬起来,从湾仔跑步到山顶,这是一条需要超过一百分钟克服四十度斜面毅力程度的克苦路线。
直到阿来在这次与想象不符的模特体验,带来自信心的二重打击,让我们体会到他在上一段关系中经验到的无奈之际;导演巧妙地在这个时候接上阿来梦境中的深层自我认识,这一幕诧异,要直到当敏如向阿来再度表示爱意的当下,阿来坦率地表示,他心里原来早就深埋了另一个跟他处境一样的人。
阿来望向别处:“最近,我喜欢了一个人”。
* * 别注二 * * 彩蛋的隐喻和明喻 《月满轩尼诗》节奏流畅,一些彩蛋自然穿插其中,惊喜有意思。
稍瞬即逝的要数客串饰演牙医的郑伊健和邵美琪客串饰演婚姻注册处证婚人的。
二人分别在爱莲与阿来的场景中出现,这对幕后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在幕前气定神闲地相差仅分秒间连绵冒出,玩味十足。
浅伏绵延的要数饰演檀岛餐厅印度人服务生的乔宝宝,第一次出场就操着具备印人神韵的流利粤语,摆出道地港式茶餐厅老侍应生才摆得出的老炼架子。
充当了阿来和爱莲的第一个话题,也给阿来和爱莲机会,去认识大家都有着享受悬疑的侦探小说迷嗜好。
此后印度人失迹于昔,不断在现实和梦境中以各种职业出现,激发阿来的侦探小说迷疑心发作。
善良的阿来,频生了“我可能是某命案的目击证人”的臆想;造成阿来的关注焦点,从而可轻易跳出现实际遇的不顺逐,能人所不能地分心转神到似有还无的疑似案发现场过敏中。
印度人最后出场的时机,是一道技术性的点睛工序。
导演岸西匠心独运,安排乔宝宝的真正夫人和他一道出场在这个镜头里,让这个时候的乔宝宝,饰演起乔宝宝本人,疑心终于惊喜的意犹未尽里。
又记: 乔宝宝的作用,或许只作用在部分欣赏的人身上,可能也没必要太在意,是我认为惊喜,不是要人人认同这是惊喜。
我揣猜导演岸西也无意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强作放大,才有终幕时角色的身份还完这样的设计。
阿来和爱莲,只有在檀岛餐厅相遇才举行的侦探同好会,所研究之主题,离不开认为所有现象都有它的神秘性,而所有秘密也必然牵涉到不可告人的罪恶。。。
据此推论,这么使人有深刻印象的一名印度人侍应,眼怔怔的身份变换,背后的动机,除了是卧底警察,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的坏可能。。。
两位主角压根没有从最日常的角度去接纳对方可能只是另谋高就,人家养妻活儿不简单,像很多香港草根一样,经常换工作,有几份制服替换。。。
导演编剧神来之笔,是在这么狭短的篇幅内,通过这样的癖好,对男女主角间的交往,有这样可爱、生猛又不离现实的描写。
看看直至今天一样是华洋杂处的湾仔,它的历史,也是香港多元文化锤炼生花的历史;轩尼诗道上,有的是同样说着粤语过着一般一样香港生活的非华裔香港人。
乔宝宝的贯穿存在,我认为这既是幽默的,使主题活化的,也是一种对真实的尊重。
我相信台前幕后也不确定这种幽默,是否在上映各地都一样好笑。
或许你有四个好笑,别人只有两个好笑。
我觉得可贵的,是导演没有做太多的迁就。
要寻找轻量的,又不剥离于真实的好笑,这是个永远容易招怨的娱乐工程。
题外话: 我觉得幽默,真是一门大功夫,易地而处要面对不同人有不同的偏好、消化和领会,是很不简单的。
国内深圳和广州,是有收到香港电视讯号的,听说因为这样,南方就少人收看CCTV,笑话段子是,其实在北方,根本没人看电视。
我在国内日子久了,才意识到“段子”这种形式,在中国社会是被格外的容忍,属于可接受范围的绷紧放松。
因此,你要搞笑,搞笑的形式也有划定的安全区。
“哦,你是在搞笑,不是在讽刺我。
” 这样,为了人际安全感,和获得政治敏感的放松,幽默就段子化了。
有没有不用抽离于剧情角色,也可以生崩活跳的幽默可能,这应该也是《月》这部电影想去挑战的。
* * * * * 惜今年还未有机会看《岁月神偷》,未能比较。
《月满轩尼诗》注重实景白摄,但不是存心赶潮流、趁热斗。
导演岸西解释,选湾仔,选轩尼诗,不外乎因为这次特别想说「屎坑西施」的故事,才锁定在这几条集有多家厕洁用品又浓缩了新旧港味交替的街道,凑巧才收录了改建清拆期间囍帖街利东街的影像。
离港经年,不知道为甚么在下对保育城市硬件不大感兴(就是觉得保育不保鲜,保完味道都不一个样),反而对近年香港电影里本地人情面貌消逝的流失趋势有更大的抵抗和不安。
《月》片没有刻意迁就所谓的中国观众口味,从哪里到哪里是哪里,学友汤唯不做文化导游,扮演好阿来爱莲就好。
典故细节,留给观众自己Google街景Wiki历史。
和料理厨艺是否地道一样,就是没有像导游一样的舍难就易处处避嫌,放胆让观众头上冒一两个无害的问号,才不至于抹煞原味中的勾魂绚丽。
试问,其实是否真有属于中国电影观众的口味这回事?
亲身脚踏香港街道七日自由行的内地人不就是喜爱香港又愿意了解香港的中国观众吗?
满足不到当地观众的当地作品,何以能娱乐千里外的人群?
猜想,或许就是因为处处没怎么费周张向外人解释,不见外,也不怕人家看不懂,获得足够的放松,《月》才有看香港电影的喜感。
有些电影,跟时人地没有什么关系,大制作如《变形金刚》《阿凡达》都在推进工业纪录和标准,这些电影是在鼓励你为自家客厅私人影院升级,大多数人在这类电影落画后收集它们的blu-ray也不是为了翻看,主要作为试机炫耀播放性能的天碟;相反,有些作品,如一两首你特别有感觉的旧歌,你不会介意没有立体声没有以最佳音质播放,甚至庆幸能偶尔在傍晚回家的计程车上的破音收音机上听到。
这些作品深埋了你当年当时当刻的回忆,那年那地那人的甜酸苦辣氤氲涌郁交叉流溢再生,触动到3D立体触动不到的人心。
我想,或许找对人进场一起看这样的作品,如《月》片,大概也会成为这样的回忆的一部份。
延伸閱讀:【访谈】岸西:爱情最大的敌人就是马上要答案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97890/
这是唯一一部我跟BF去上影看的没满座的电影,而且空了一堆座位。
进去的时候,觉得风萧萧冷清---如今天的天气。
我努力搜索脑海中可以用来评价这部片子的词汇,找到一词再合适不过无厘头。
虽然汤美人和学友哥还算养眼,但依然无法掩盖这部片子的瑕疵。
NO,这不仅仅是个瑕疵,这种剧本本身就不该拍成电影,完全没有可拍性。
学友哥为了赚奶粉钱,什么片子都敢接,哪怕塑造的是一个一无是处41岁依然浑浑噩噩的每日让姨妈亲妈拎着衣领叫其起床的基本上算是吃白饭的男性---《月满轩尼诗》的男一号。
至于汤美人嘛,我猜是因为闭关太久想要跟学友哥合作下,顺便塑造个清纯可爱的形象来弥补《色戒》塑造的xxoo形象。
汤美人的潜台词:看看看看,我不是只有美色的,我不仅仅是卖肉的,我还是清纯的,可爱的!
于是,汤美人成功啦,确实演得不错啊。
怪只怪剧本太烂咯。
为什么说《月满轩尼诗》是悬疑片呢?
问那个在片中打了无数酱油的印度人啊。
他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来满足男女主角看小说爱推理爱幻想的嗜好?
每次他一出来,我就不想看学友哥跟汤美人啦,好想看看这印度佬的身份背景职业。
要是影片把印度佬拍成主角,男女主角打酱油,OH,一定很有看头。
至于爱情呢,其实有四段爱情,学友哥老妈的黄昏恋,学友哥的初恋,汤美人的初恋,还有就是学友哥跟汤美人的相亲之恋。
学友哥的老妈专跟宠物狗狗吃醋,学友哥的初恋跟钱恋爱,汤美人的初恋有暴力倾向,学友哥跟汤美人是部福尔摩斯探案集。
以上种种成就了这部几乎没有笑点没有哭点没有高潮的影片——《月满轩尼诗》。
三星半。汤小姐脚踩的小单鞋是整片唯一亮点。我是多么怀念《色,戒》中汤唯的……粤语啊!鄙视配音版!!!
从此沦落为汤粉
还是多了,完全不知道你们要说什么,我好歹也一小时几十万脑细胞上下了……
第一次在飞机上看的电影,而且刚好从香港起飞,很有感觉 很喜欢汤唯
這是屬於香港人的電影,這是屬於灣仔人的電影
为什么没有半颗星星评!!!
为朴素的电影观打四分。技术性稍微差了些,本来是想打三分的。汤唯有一种女性天然的坚强美,学友的演技舒服,鲍起静气场强大,张可颐依旧是这么惊艳。
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貌似情感发展的太快了吧
家附近诶.
太琐碎,实在看不下去
汤唯真好看
香港的所谓文艺片,让我充满了倦意
呃……好吧。算我期望高了~
那年吃过几多薯片,看过几多套港产片……汤小姐真有语言天赋。她有能力在所有剧情里保持气场和从容。有港片的一点点韵味,不过这个调度和镜头划分的太次了……
岸西不適合做導演,回去當編劇吧。湯唯演得很自然清新,喜歡她最後張嘴笑著說"沒有蛀牙啦"的樣子。鮑起靜和朱咪咪也很搶眼
淡淡的小品,有点情景剧的感觉。编剧还算不错,可是导演功力有些不足。那个阿三我是完全没弄懂和这个剧有什么关系。★★★
神一般的难看
需要一些感觉 可惜我没有
不是《亲密》那般疏离的感情,是很温馨的一部电影
一个好编剧也可以成为一个好导演,因为她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她能好好去讲故事,也能好好去表现故事。尤其是情感上的事,岸西写得很细,也很实。岸西说,她不会拍不说粤语的电影,因为她所熟知了解的,就是香港。香港,不会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