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摄一部宣言电影?
它必然是关于“存在”的!
正如宣言中高调的主语“我(们)”一样,主体始终在积极地指认自身所处的存在质态,并宣示自己的存在。
我存在,我是以何种方式存在,我又将要用何种方式存在,构成其主要内容。
它必然是具有“声量”的!
沉默在这里没有生存的空间,“我(们)”必需呐喊。
尽管“我(们)”会一再地被捂住嘴巴,以暴力,以巧言令色,以虚伪的普世道德,以已被污染的正义,但“我(们)”的欲望必然发出洪亮的响声。
因为已经认清了现实的处境,“我(们)”的音量绝不接受任何的阉割。
《便衣警察》便是一个非常清晰地示范,也正因此使其走出了历史片的窠臼。
当我们在观看一部明确坐落于某个历史节点的电影时,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作为一名被压抑欲望的同性恋的挣扎故事,那只会让我们的情绪停留在观看的时刻,让我们的思想停留在那只是一段历史故事的认知。
相反地,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经由影像素材的编织使其建立起和观看主体目前生活经验的联觉反应,从而去意识到,历史即当下,进而走出暗室,走进行动。
它作为一部宣言电影是由其“材质”决定的。
一部“杂乱”的电影,多种画幅,多种媒介,多种声音,多种时态,揉杂在一起。
就像一个混沌体一样,在其中,不断地吸收和吐纳着人物的欲望。
纠结,犹疑,拧巴,挣扎,否定,回避,一切负向的力,都旨在牵引出它最终的爆发,成为那一口被呼出的气,坍缩为一种纯粹,它首先说明了在那个Don't ask,Don't tell的黑暗年代,作为一名同性恋意味着什么,那是一场注定的压抑,必然的隐藏,是一种仅在目光之间流转的欲望。
就像Martha Shelly在Gay Is Good的宣言中呼喊的:“听好了,真正最折磨同性恋的,不是警察的枪口,也不是青少年暴徒的拳头,不是被解雇、被退学、被军队扫地出门。
而是——不得不隐藏自己。
是每天都被逼着接受这样的现实:你是一个见不得光的污点。
”(翻译使用的是“Zhihe Society”公众号的文章《同性恋就是好》)光恰恰是该影片时常展现的元素,象征着深柜的卢卡自主地压抑。
正如,卢卡总是在面对焦虑的情绪时对着光源循环念着“1234”让自己平静下来一样,直视光源在其中被提喻为是在欲望即将要爆发时将其熄灭以安稳回到异性恋结构的方式。
《便衣警察》剧照直至,现在时态下的卢卡因为其同性恋的身份可能已经被舅舅的情人知道后跑到地下室念着数字无果,而第一次主动地关上了灯,画面正好叠上过去时态中的已经做完爱的卢卡和安德鲁各自开车返家所打开的红色车灯。
挥洒欲望的过去时态和压抑欲望的现在时态在此碰撞,经由弥散的红色在此刻发出了最大的“声量”:我的欲望需要被直视,被承认,被表达,顺直的光,终将被颠覆、被遮蔽、被重新染上我们的颜色。
《便衣警察》剧照承接着隐藏的遭遇,它进而继续指认出了作为同性恋必然要处于的另一种外部处境。
因为,就连仅剩的用来辨认彼此的目光都被警察调用为对其抓捕的工具——用眼神和点头来示意和引诱。
《便衣警察》剧照于是,当决定走出柜门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自己会跌落到顺直的陷阱中。
影片利用录像带和摄影机两种摄影媒介的转化来昭示了这种外部的围堵。
正如,影片第一次出现媒介的转化是在开场,便衣警察在商场抓捕同性恋时,当第一个目标的出现便立马将影像切换为录像带的媒介。
《便衣警察》剧照一开始,我们会以为这是导演故意利用作旧的画质来将其放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去让观众感知,但当后续警长在向警察们展示用来拍摄证据的机器时,我们才在这相似的画质中恍然大悟,原来这种录像带画质的内容在影片中是要均被定性为逮捕同性恋的证据。
于是,影片穿插的用录像机摄制的卢卡的生活日常,和情人安德鲁的相处,和自己母亲的相处,和前女友的相处,等等,也被悄悄转化了性质。
自己无时无刻不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中,自己的现实在一点点被蚕食,自己生活的一切某天都会成为针对自身的呈堂证供。
于是,它不再是走向一种怀旧感伤的情绪,而是顺直的强制性对同性恋生活构成的压抑,侵蚀和监视。
随着这些影像材质的调用,存在着一种被加强的动势,是人物的高速运动,是影像材质转化的突如其来,是在两种时态故事线中突变的循环剪辑。
这些具有动势的时刻在咆哮出链接历史与当下的“声量”,因其摹写了一种极具具体性又高度共感的体验,直抵观众的感官。
尤其是由摄影机影像到录像带影像的材质的突然转换,观众会就此被迫进入一种扭曲的观看状态。
他们既在看电影,又在不自觉地变成了那个“监视者”,仿佛也操持着那台录像机。
这种不稳定的观看位置让观众始终处于警惕(与人物共情)与共谋的拉扯中。
而对同性恋观众来说,这样的观看体验恰巧可能唤起的是“我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被偷看、被盯视、被定性”的记忆。
于是,同性恋所熟悉的那种随时可能“暴露”的神经紧绷被牵引出来,使其从只是一段平的、静的、悲伤的同性恋叙事,转化为是动的、警觉的、几乎处于爆发前夕的能量储存。
因而,在这份身体的记忆与影像的动势产生重叠的过程中,观众意识到:顺直系统的控制,并未消失。
那种在历史里运作的暴力机制,也未曾改变形式——它只变得更隐蔽,更渗透,更技术性地延伸到了今天的每一个日常。
所以,这些被加强的动势在以最大的声量悬挂起“顺直们从未改变”的旗帜。
正如影片开头的信件构成了影片的一个关键要素,它由丢失到找回的过程见证了从“沉默的眼睛”到“洪亮的呐喊”的转变。
《便衣警察》剧照与其说,信件此时作为一个具体的物件,我们或许可以把它抽象地理解为卢卡的欲望更为合适,毕竟我们从来都没有看到信中的内容。
它的内容究竟为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作为卢卡的欲望的承载体,是他隐藏的身份,是他不能诉说的故事。
所以,丢失的信件,不只是物理性的遗落,而是卢卡在深柜压抑下那份无法定位的欲望、那段未被允许发声的自我在社会结构中被抹除的象征;而找回它,尤其是被其舅舅——一个异性恋父权秩序的具象化身——所拾起并重新带入视野之中,就如同在异性恋霸权的凝视下,他被迫再次面对自身身份的隐秘与脆弱。
而卢卡对着舅舅咆哮的那一刻,不再是羞耻地躲藏,而是一次近乎解放的、撕裂式的发声。
《便衣警察》剧照这也正是这部宣言电影的姿态:请对着顺直咆哮!
那是我的“信”,我的欲望,我的身份,我不会在隐藏,我也绝不会允许你再对之剥夺!
《便衣警察》剧照
电影从三个视角来解读目前依旧是困境的困境。
视角一:常人在异性恋者看来,同性恋者是有罪的。
电影中,这种“有罪”论不同于过往的“原罪论”,而是延伸到了对社会的威胁和毒害。
表现在两点:1、要抓捕在公厕中行事的同性恋者,原因是因为某个异性恋者在这里被同性恋者“启蒙”了,而他去猥亵并杀害了两个女童。
这笔账,要算在公厕里的同性恋头上。
2、舅舅痛恨那个被误以为是同性恋的父亲,原因一是他过分温柔,二是他可能不洁的视线,三是可能会将不干净的疾病带给妻子,将不健康的思想传给儿子。
不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社会层面,常人对于他者的观念是一致的:他们必有罪,因为他们在无意识下会传播危害。
视角二:认同者这类人群包括同性恋者与接纳同性恋存在的异性恋者,即主人公所代表的群体和他前女友所代表的群体。
在他们的视角里,同性恋者是合理的,被接纳的,是“存在即合理”的视角。
他们认为社会应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比如公厕,比如电影院,比如温室。
但这些空间不在阳光下,代表的正是“柜子”,是每个有秘密的人心底的那个私密空间。
视角三:交集。
当视角二的认同者回到视角一——常人的视角下,两者产生了交集,同时也就产生了困境——因为从本质上说,当他们在这个交集中时,他们无法彻底地属于任何一边。
Andrew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透气,作为神职人员,他甚至为此创造了一种“罪己”的方法:不断地让自己承受失去的痛苦,自己主动放弃,主动“承担”,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方式下,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当lucas来找他时,他终于明白自己是自欺欺人的了,他也终于明白自己要主动留在这个交集中完成该完成的使命,才能彻底脱离。
他遵从于上帝,他把自己交给上帝,并且相信上帝准许他完成这些使命。
Lucas作为一个新人,他无法自我解决这个问题。
当他从第一视角人群过渡到第二视角人群时,他利用父亲的身份,让自己合理化了,下意识中,他用温柔的父亲保护了自己,也许同时,也用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合理化了自己的行为。
当他要从第二视角人群回到第一视角人群时,他被困住了,他无法合理化自己的身份,他选择向自己信任的人坦白。
当他强迫自己进一步向第一人群迈进时,他是无所适从的,他无法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同时,他要和周遭的社会产生联系,并且强迫自己融入其中——这一点Andrew 有天然的神性身份作为屏障,他比Lucas幸运些。
人性的撕裂是精神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电影中看到Lucas的内心世界已经出现了崩塌的危险信号,他开始有被害妄想症、抑郁症的表现。
无论是Andrew的自欺欺人,还是Lucas的自我强迫,都是不健康的,是病态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生存在交集中,生存在第一类视角的凝视下,他们终因自身社会化的需求和“有罪者”的悖论被反噬——外界有罪舆论的自我内化。
是的,困境依旧是困境,如果社会仍旧秉持“高纬度高强度社会化”才是正道的理论,我们很难打破困境。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性取向话题上,电影中不断提醒着我们还有别的可能: Lucas 母亲身上有着“家庭责任”“血缘羁绊”与舅舅“吸血鬼”的现实困境;Lucas父亲身上有着男性气质困境;Andrew身上有着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困境;警察局有条规与真相、业绩与良心的法理困境等等等等。
而在现实中,这些困境还有更大的表现: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柏拉图在《理想国》对战争起源的阐述,在我看来,那是这位哲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必然形态——城邦与国家所面临的必然困境的描述。
仓央嘉措的那句著名的诗“安得世间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讲的依旧是对打破困境的渴望,爱情只是挡在我们困境面前的一幅面具,是其中比较显眼的一幅;旧金山、断背山、桃花源也不过是“双全之法”的别称。
但不管这些困境困住的是谁,是多大范围内的人群,最终能把它解决的,还是“人”——作为个体的人,更是作为集体的人,住在巴别塔里的人。
愿悖论越辩越明,愿大地住满哲人,愿困境不再是困境。
演过无数男同电影的拉塞尔·托维又演新基片了。
这次,他不再饰演年轻尤物,他变了,小狼成了微微发福的银发大叔。
2025年的新片《便衣警茶(敏感字规避)》,资源才放出3天,豆瓣得分已达7.9,看过的很多基友说它预定2025年的最佳基片。
《便衣警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同性行为仍被定义为违法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便衣警茶 Lucas被派去公厕诱捕TXL,而他被拉塞尔饰演的银发大叔Andrew所吸引。
一面是职业身份,Lucas要捕获同类人;一面他又无法控制自己对Andrew的喜欢。
当Lucas决定辞职,不顾一切奔向Andrew时,对方却告诉他,自己已婚已育,并请他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
工作丢了,爱情没了,回到家里,又面临着强烈反同的家庭氛围。
《便衣警茶》题材有点像前两年火过的电影《风信子之恋》,都是警茶爱上罪犯的故事。
不同的是,《风信子之恋》侧重男主警茶个人同性取向的慢慢觉醒;而《便衣警茶》的男主Lucas,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对同性有欲望。
所以,整部电影着力体现着Lucas的挣扎和分裂。
电影剪辑上有些混乱,手持dv影像和各种噪声制造,使得整部电影的观影感受,给人一种很强的焦虑感。
两位男主,澈个人的观影感受,总觉得少一些CP感。
但两人初次在厕所隔间里的那场戏,一个拉链都拉得情欲爆棚,两个人的四只眼睛,都快拉出丝了。
两位男主第二次相约在电影院,正在放映的电影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你看坐在长凳里的那个人,他没有伤害任何人,我们也没有伤害任何人。
” 导演借这一句话,抨击浪费警力诱捕TXL的行径。
几乎所有基友电影里的同妻,最后的结局都是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继续被隐瞒、被欺骗;一种则是选择谅解或宽容。
《便衣警茶》里对同妻的处理,也是如此。
缺少对同妻所受伤害的呈现,这是扣分点。
《便衣警茶》,澈打4分,去看吧。
公众号【澈澈后花园】后台私信关键字【警茶】可看。
写这个长评纯属是因为豆瓣那个短评字数限制太少了,随便写两句就塞不下了。
评论并不是评论,只是记录自己看电影的感受和心境。
4.0/5 前段时间和高中闺蜜打电话,她告诉我我的第一任(也是我高中同学)跟她聊天的时候,说我在那段关系中“过于浪漫化”。
因为我的前任会做饭,我那个时候貌似说过“会做饭的人值得托付”类似的话,可能有点伤我前任的心,因为我前任从小父母离异,做饭对他更像是生存技能而不是美好的一部分。
这个电影实在是浪漫,喜欢摄影和配乐,喜欢在不同场景下(公共厕所、电影院、温室、教堂)和记忆闪回中营造出的独立气质(男主放当今一定会被诊断出来ADHD哈哈)。
同时回想起来这些年看过的同题材片子,总是给人一种警醒,警醒社会进步的倒退(貌似现在正在发生),生气和遗憾于社会和家庭仍旧存在的“房间里的大象”。
说会浪漫主义,如果不是周六晚上看这部电影,我肯定不会在离结束还剩10分钟的时候,鼓起勇气打开微信,给下周二再次约了看电影的“之前表白失败但是俩月前约电影却没吃饭就各自不欢而散但是两个月来虽然我没怎么想他但还是‘心中有回响’”的心动男嘉宾一号发了一句:“Hey, 想问问你想不想看完电影一起吃点东西”。
1分钟之后,他回答:“可”。
喜欢22岁,趁我的心还能时常为电影故事和爱而不得的人砰砰狂跳。
小哥演技很好,演出了内心的挣扎,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及家庭的不容纳,矛盾的心情在他身上非常凸显。
电影把那个年代对同性恋的歧视误解表达的淋漓尽致。
人始终要走向自我的寻求道路,或早或晚,如果哄骗自己一生,到头会发现那并不值得。
谁都可以放弃自己,但自个不能放弃自个。
本剧导演导出了内心觉醒的力量。
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觉,就感觉很像《风信子之恋》,然后我就搜了一下,然后搜到了知乎上的一篇文,跟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题材相似要不是有这个真人真事改编,我都感觉撑不下去,其实一般看到有真人真事这种电影的话,我就会去了解这个背景故事,但是……这部电影给我感觉不太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我只是提出了很相似,没有说两个很没一样哈。
就靠小狼博个眼球啥的,我看好多亲友都说这部一定是2025年最佳基片,我没有get到,一年不如一年,有一种好像每个人在临终前都要拍一部g片一样,欢迎大家讨论
《便衣警察》
根本不存在出路,只存在幻想《便衣警察》跟《断背山》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呈现出恐同社会环境下对同性恋的迫害、性压抑道德束缚下对本性的探索。
《便衣警察》选角上相对而言比《断背山》合理,钓鱼执法警察的演员符合人设有其必要性。
一拍同性故事选角绝大多数都是俊男美女,仿佛姿色平平无奇或相貌不济连谈恋爱资格都没有,而异性恋故事亦然,甚至台词说俊男美女演员“平平无奇”之类的描述,选角完全不符合人设,就像我无法相信袁泉在舞台剧《简·爱》里说出那段经典台词“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么?
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完全跟你一样!
要是上帝赋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而这是视听艺术形式与观众审美的问题,大多数人类是视觉动物,影视剧互联网影像更是不断强化统一主流审美。
近些年国内影视剧反倒出现另一种不符合人设选角,不少俊男美女人设却找非主流审美的演员,遭到网友观众嘲笑,印象中十几二十年前大银幕小荧屏上各色美人美得百花齐放,如今却美人难寻了不成。
《断背山》选角曾被原著作者安妮·普鲁(Annie Proulx)批评过,电影上映后很多观众三观跟着五官跑更多关注爱情去了,削弱了时代批判,她收到很多粉丝同人文创作在杰克死后给恩尼斯安排各种新男友,完全偏离了主旨,她希望从未写过这个故事。
原著重点不是俩男人的爱情而是特定时代地区下民众恐同的精神状态与道德环境。
详情可见原文报道Brokeback Mountain creator Annie Proulx regrets writing story。
可按原著选角就不会有如今这么多受众成为经典爱情片了。
俩直男演员演床戏遮遮掩掩放不开,反而拍异性床戏让俩女演员露胸,李安可能是拍给直男直人观众看的,让同性题材电影进入主流视野也算功德。
记得当年冲着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到夜市刻盗版VCD,不认识其他演员,对性比较懵懂对时代环境很陌生,看完没留下多少印象。
电影为何不按原著描写选角呢,因为李安想拍的就是爱情,他说:“想创造出伟大的爱情故事,必须要有巨大的障碍。
两位主人公身在美国西部,当地存在男子气概及传统价值。
因此,他们感受到的每一件事,都必须保持秘密。
那是一种珍贵、他们无法言喻的特别事物。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之后拍的《色,戒》,时代并不是重点,也难怪要大肆渲染床戏试图合理化人物心理变化,还要加上结尾处决完王佳芝后易先生坐在床上黯然神伤。
犹记得当年媒体炒作删减七分钟露点床戏,不少大陆观众赴港观看完整版,后传出汤唯被“封杀”,不禁同情她起来,截取下一篇报道做剪报,市面上流传着删减版屏摄盗版碟,直到多年后才有幸一窥完整版,被欧美各种资本主义电影侵蚀后已对大尺度真做假做不以为意,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相其实已不重要,选一种你愿意相信的便是属于你的“真相”。
当然改编类似同人文二次创作,导演可以有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哪怕魔改毁容式改编,创作者不必惧怕原著党审判,求同存异各有千秋。
《便衣警察》全程男主视角邀请观众进入故事代入人物感受心理变化,从压抑本性到小心探索最终觉醒直面真我,警察跟神父拍得很有性张力,尽管视听上略显花哨炫技。
“It'll pass.”这是神父专属渣语么,顿时跟《伦敦生活》第二季的禁欲系神父梦幻联动起来,巧的是两人都叫Andrew,不禁怀疑导演是有意为之。
还有明天:同性恋去罪化1961年的《受害者》(Victim)是影史第一部直接说出homosexual(同性恋)的英语电影,全片并无同性床戏。
1967年英国通过法案The Sexual Offences Act将同性恋去罪化,满21岁男子在私人地方的同性恋行为不再是犯罪,许多人认为《受害者》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立法。
而美国直到2003年Lawrence起诉德克萨斯州的案件中,联邦最高法院撤销对 John Lawrence和Tyron 偏离性的罚款,这项裁决推翻了全国各地的鸡奸法(sodomy laws,这一法律在美国主要用于起诉同性性行为),同性恋者在不受州法律干预情况下有权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
目前仍有67个国家将同性行为定罪,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俄罗斯,其中11个对此最高可判处死刑,包括:阿富汗、文莱、伊朗、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也门,其中8个是亚洲国家。
据调查,伊朗、尼日利亚北部、沙特阿拉伯、索马里和也门对LGBTQ+群体的死刑依旧在实质性执行,而在阿富汗、文莱、毛里塔尼亚、巴基斯坦、卡塔尔和阿联酋,死刑依旧在法律上存在可能性。
中国大陆1997年新《刑法》废除了流氓罪,被认为标志着中国同性恋的去罪化。
目前官方态度类似“不支持不反对不提倡”,民间主流舆论也并不认可。
流氓罪是1979年颁布的《刑法》规定的一种罪,指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破坏公共秩序以及其他情节恶劣的行为,1983年严打运动中刑罚被扩大化最高可判处死刑。
1997年修订后将流氓罪取消,将其分解为强制猥亵罪、猥亵儿童罪、聚众淫乱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等。
欲望的出口提到“聚众淫乱罪”,想起2023年通报杭州6名男子因聚众淫乱被捕,很多网名纷纷表示恐同,而同期10名男女聚众淫乱的案件却被多数媒体无视,莫非民众对男女淫乱习以为常所以没有新闻价值么。
2009年曾有一起引起巨大舆论风波涉案22名被告(14男8女)的“换偶”案,据检方资料2007年夏天至2009年8月间,22人通过论坛或QQ群联络组织参与了35起聚集活动,其中主犯马某组织或参加了18起,在他家进行的有14起,其中仅有两对夫妻,有的是为寻求刺激,有的为改善夫妻感情,还有几名女性是有这种性癖。。
马某是南京某大学副教授,离异单身,他认为活动不构成聚众淫乱进行无罪辩护,而其他21名被告均表示认罪,案件并未公开审理,最终他被因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被从重处罚,获刑3年6个月,其他人由于认罪态度较好,有18名被告分别被判处1年到2年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其中有14人适用缓刑,其余3名被告因犯罪情节较轻且有自首情节被判处免予刑事处罚。
此案涉案人数创聚众淫乱罪设立以来最高记录,且第一次因此罪被判实刑。
2006年有一部国产剧《别和陌生人跳舞》便涉及换偶议题。
以前国内影视剧题材比如今百花齐放多了。
李银河曾表示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建议取消,她说“据我所知,发达国家都没有聚众淫乱罪。
”“国内最早的一次换偶案发生在80年代,四对中年夫妇,知识分子,发生了换偶。
为首的枪毙了,然后有一个无期徒刑,还有一个15年徒刑。
”
Lucas是一位警察,钓鱼执法。
Andrew是一名神父。
但是在见面的时候彼此之间都使用了假名。
Lucas在同性恋有罪era爱上了Andrew,同时自己也面对身份认同危机。
先说在前面我觉得和波兰的电影Hiacynt查重率感觉高达百分之五十,同时也有东宫西宫。
感觉同样类型的电影蛮多的。
身份认同,社会准则,工作道德这三点交接在一起让Lucas 产生了危机,而这种危机Andrew早已体验过并且正在接受。
后者有妻子,有孩子,前者和女友刚分手并且正在纠结是否告诉母亲。
其实电影我觉得拍得蛮一般的啊,Russell演gay真的演的蛮好的。
很帅。
东宫西宫 (1996)6.81996 / 中国大陆 / 剧情 同性 / 张元 / 司汗 胡军
风信子之恋 (2021)7.72021 / 波兰 / 剧情 同性 犯罪 / 彼得亚雷·多玛列夫斯基 / 托马斯·兹代克 Hubert Milkowski
拍的很真实,在那个年代,找到爱的人就很难,即便相爱,两个人再一起又能怎么样呢?
社会就不允许,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回归家庭,把自己深深的埋藏起来,像大多数人那样平凡的度过这一生。
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呢?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公公母母,始终是句玩笑话,有几个人能真实的做自己,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一辈子呢,能找到自己的路就很不容易了,有谁能坚定不移的一路走下去呢?
富有感染力的故事,独树一帜的拍摄手法,以及对特定社会背景下🌈群体的深入挖掘,难怪会被一些人称为是2025最好的同影。
影片不长,短短一个半小时,内容概括起来🌈博主说的那样,就是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深柜警察帅小伙钓鱼执法结果约到“真爱”,因为出柜问题纠结半生最后机缘巧合下在新年夜一脚踹爆柜门的故事。
抓马情节🈶 恋爱情节🈶 但这些都只不过是调整叙事节奏的手段,毕竟影片真正探讨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发生的,所谓“茶室交易”(tearoom trade)的社会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成因与带给多方的影响可能是什么。
如果没有了解过《茶室交易》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可能在理解影片更深层次的含义上会有些许阻碍。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过去的那段时期,无论是部分群体对于🌈群体的倾轧与迫害,还是🌈群体所采取的反措施,都只会将更多无辜的人拉入漩涡之中。
独特的拍摄手法也为观影者设置了门槛。
“全家齐聚新年夜(present)”与“神父daddy爱上我(past)”两条线交织并行,通过同一主人翁在特定时期触碰到的一些物or发生的一些事而巧妙地在过去与现在的叙事时空中穿梭跳跃。
最后在男主角转身向家人出柜的画面戛然而止,只留下观影者在风中凌乱。
不过这种留白处理我个人反而比较欣赏,毕竟到了影片末尾不论是剧中人物抑或观众都已达到了情绪的巅峰。
剧中人是通过出柜宣泄的,但这是独属于剧中人宣泄情绪的方案。
对于观众脑海中那些杂乱无章的思绪,自然也是要留给观众自行处理。
但艺术总需要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找到平衡。
情绪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男主角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不安、爱、悲伤等情感自不待言,毕竟观众一直都是跟着主角的步伐前行的。
而男主之外的其他角色内心深处的情绪,观众却也能悉数体会。
例如神父daddy在房间内和男主纠缠完后一开门看见妻儿,又例如男主的前女友说出“我爱你”后紧接着鼓励男主“你找到那个他了,紧紧跟随你的感觉”,还比如最后一幕男主的母亲在知道“GUS”是男主约会用的化名而非自己的老公时的那种啼笑皆非与破碎感。
人类的共性总是多于差异,尽管影片讲的是特定时期🌈群体及其背后的亚文化,但却因不同角色的情感塑造打破了壁垒,让不同的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按照惯例讲讲自己。
前两天在网上吃了安利,今天下载好想当成糖水片来看的,结果越看越不对劲,看到后面不仅大脑CPU烧了,心情也沉重得很:身份认同、出柜、同性婚姻、骗婚、传宗接代......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社会议题,也太多太多自己在不远的将来会面临的人生课题🚬 但我的观点倒是个剧中的神父相一致:真实地面对自己,为内心所欲求的理想生活(剧中用San Francisco指代)无畏前行。
美国没救了哪哪儿都是正确题材全是答辩
很老土的故事,两个人也化学反应不足,游走在出戏的边缘,用一些花里胡哨的剪辑手法一直割裂节奏,最后感情戏成流水账,角色也没塑造的多立体,20分钟短片体量的东西,硬抻长到将近100分钟,也就靠演员的魅力在撑场,总之是既不唯美也不深刻。★☆
2.5 两个人都很好看,但故事真的太老套了,各种剪辑穿插其中,也无法改变这个故事本身就薄弱的问题,只会让人更觉得浪费了这么好看的两张脸。好久没见小狼,已经变成sugar daddy款了。
为什么都要拍同性电影………..
好看的,我喜欢!通篇90年代VHS效果,拍出了那种非常私人回忆的质感,温室那场戏实在美得动人心魄!结尾哭爆,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梦里的San Francisco!虽然也不是多么新鲜的故事,但胜在感情细腻,Tom和小狼两个人的化学反应超好!好爱!
五星给小狼,不接受反驳
1.5/10 超·独立,lucas演得还不错,其他就算了吧。
看过无数遍的男同性恋剧情,三好同和骗婚gay的生活be like,是不是男同觉得自己永远是悲情男主然后和自己和解再出柜是这个群体一生的课题,否则就要活得像个傻逼一样,有些同影勇敢而又有温度,有些还在自怨自艾。
3.3星。参与钓鱼执法在公厕抓捕同志行为的深柜男JC和深柜已婚有娃的牧师,两个人的遇见很甜,分开很伤。男主一直到最后都在纠结出柜这件事情,一直纠结到最后爆发。看得人很难受,不过这就是导演想要的结果吧,因为男主更难受。
整体很“旧”,无论形式还是内核。2025年了,不想再看这些东西了
#Sundance2025#3.5.在梦境与回忆中去爱你,通过画幅改变和影像质感的变化,Carmen Emmi选择将VHS私人影像当作最为私密与真挚的回忆嵌入其中,与历史上便衣通过偷拍迫害男同性恋形成某种反叛的queer reclaim。那些被当作证据的影像,却是另一种记录我们无法在阳光下相爱拥抱的archive,所以本片对于影像的独特触觉尽管是关于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却完整了一段拨云见日前我们努力活过的时代。Tom Blyth和Russell Tovey的化学反应超出预期,哪怕前者的表演确实乏味毫无变化,但是曾经相遇的眼神却不会欺骗记忆。故事层面上,电影结局有些俗套的泄气了,然而电影更注重视听体验的slow-burning queer sentiment倒也弥补了些许不足。
从头到尾的焦虑感,和结尾突破自我之后的释放,比“爱情”更动人。Andrew说的太好了,“跟我在一起并不能打消你的焦虑”,旧金山有的也不是一个更适合你的人。
前面跟着男主已经快被那些真实又破碎的感觉撕裂到心碎,直到最后前女友说:“Lucas,你的感觉没有问题,你对某人有感觉,你需要让自己拥有那种感觉”,直戳我心脏。好难以想象一个前女友会深情却能云淡风轻的说出这句话,她多好啊。今年的十佳之一,那些窒息又心碎的时刻,怎么会拍的那么美。看完这片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多年我对《断背山》无感了。
窒息…两位太配了!即使是满头白发的狼,一个镜头出来还是能把我迷死。伴着Andrew信的最后一场爆发戏,画面的冲突和娓娓道来的旁白形成对比,温柔却不失张力。最后那句这是我的信和妈妈如释重负的微笑太有力量了,希望我们都能跟自己和解,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旧金山。
在晦暗的空间里,两个人会靠得更近;一旦到了更大的地方,就很难再找到对方。时刻处在目光与凝视之中,却缺乏真正的关注和爱。在那温室花园里两人共同到达了旧金山,最封闭系统的两个人开始突围了。
原以为是呢喃核,却不是。VHS镜头里都是Lucas私人的感官,从监视的急促惶恐、高潮时的花海蒙太奇到难以承受的猜测和回忆,用一种手法表现所有情绪的饱满,真是厉害。
Hi Gus 下次我也去温室里Play
靠最后男主他妈那个笑把我看哭了
想要玩点花样讲90年代的酷儿,但问题是手持dv的ptsd只在开头部分达到了一点新鲜感,后面因为叙事全搞虚的,情感走向完全硬来,花架子根本立不住,只会让人觉得晃得头晕。
以为看了俩小时了一看才不到一半🥲睡过去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