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香港大营救

香港大营救,Hong Kong Rescue

主演:成泰燊,颜丙燕,梁俊一,霍青,王晖,田牧宸,杨紫彤,美浓轮泰史,大村波彦,大冢匡将,柴尧,黄俊彬,翁长特,姚未平,陈晓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日语年份:2018

《香港大营救》剧照

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1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2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3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4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5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6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13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14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15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16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17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18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19香港大营救 剧照 NO.20

《香港大营救》剧情介绍

香港大营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香港大营救》讲述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驱逐百万香港难民。同时,为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控制,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全城搜捕滞留香港的中方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茅盾、邹涛、蔡导演等800多人为求自保,纷纷隐藏行迹,蒋介石对邹涛等人发出格杀通缉令┉┉,形势千钧一发,万分危急。东江游击队队长叶伟强进入香港,香港混混潘葆提出“一根金条一个人头,只数人头不看生死”的条件,而这一切被军统驻香港特派员朱英跟踪……家国情怀,爱恨情仇,中共游击队、军统特工、日寇间谍、江湖混混,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悬疑跌宕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DAYS尤利西斯:黑暗的奥德赛美人遇命运石之门:聪明睿智的认知计算小小陌生人三个女人一个「因」外星也难民:2024年万圣节特别篇我们的逆青春布莱顿奇迹伦敦最坏的男人五彩神箭宝贝当家我想我是基?他并不重铁证悬案第七季御上老师霹雳娇娃我的女儿素英我的父亲是板凳木材宝藏狗二龙湖爱情故事2020祝卿好先遣连逃离金边顶级阴谋女房客灵魂停留投行风云第一季终点的婚礼功夫宗师霍元甲

《香港大营救》长篇影评

 1 ) 缺少拔动心弦情感共鸣的东西

整个一看电视的感觉,谍战剧,抗日剧,这类剧仿似市场的大白菜,谁都见过,谁都吃过,要出彩就得情节抓人,情感抓人,否则就容易落入平凡。

作为电影这种短剧应有的张驰与扣人的力,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未能呈现出来,开篇情景置换,节奏让人有一种期待,期待什么时候剧情暴一下,但一直未能等到,影片过半就让人有一种无味的观影感受,如果作为在家里看电视一样,弃剧是必然的结果,事件本身的家仇国恨,民族大义在电影中未能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未能营造出出彩与观众共鸣的点,当作记录片看还是不错,给二星

 2 ) 在国破家亡时,小混混放弃金钱美女诱惑,用中国人的良知去帮助那些中国文人壮举离港,军统女特务在日军逼迫下毫不畏惧用生命捍卫祖国文人尊严,在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主旋律影片,国与家选择哪个!

影片几句台词很经典:信一半,就等于全信。

爸爸我们不要家了,爸爸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日本人再牛逼,迟早会滚回日本,中国还是我们中国人说了算。

影片包涵密码战,斗智斗勇,在全日军邀请文人去大东亚共荣圈报道,结果没一人去,反应了中国的爱国举止,现在需要这样的影片来让大家爱国,全片整体紧张感较强,影片白梦瑶说话感觉有点怪怪的,说的不自然,拍摄有点粗糙,整体下来主旋律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3 ) 中国版“逃离德黑兰”,惊心动魄的真实逃难

2017年,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上映,牵出了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往事:抗日战争期间的“香港大营救”行动,以及“东江纵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018年“五四”青年节,由刘一君执导的电影《香港大营救》登陆国内影院,再次聚焦那段风云变幻、惊心动魂的历史。

看电影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那段真实的历史背景: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日军进攻香港,英军投降,港岛沦陷。

为了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控制,日军全城搜捕以邹韬奋、茅盾为代表的文化精英。

在这一险要时刻,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直接领导廖承志及东江纵队,针对滞留香港的数百位左翼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展开了秘密营救行动。

经过近200天、足迹遍布全国11个省市、逾万里的行程后,最终左翼文化精英们安全抵达后方。

曾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作家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近几年里多次被搬上大银幕:2015年李惠民、张广锋导演了《省港大营救》,2017年许鞍华导演了《明月几时有》。

本片同样取材于这段历史,但刻画了更多不同阶层的人物,加入了更多动作和紧张悬疑元素。

影片中,营救工作发生在沦陷时期的香港,涉及日寇、军统、中共地下党、游击队员、各界文化人士、江湖枭雄……既有多方势力纠缠,又有宏大的场面切换;既有紧张悬疑的逃离过程,又有肝肠寸断的儿女情长;既有关键时刻小人物的复杂心理转变,又有沦陷下的香港芸芸众生相。

01节奏紧张,配角出彩影片以日军攻占香港开始,使用当时日军入侵香港的珍贵影像资料,直接将观众带入那一段沉痛的历史里。

镜头一转,日军下令全城搜捕各界文化人士,自此香港全城风声鹤唳,文化届身陷险境、人人自危,紧张的节奏、密集的鼓点贯穿全片,这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在节奏营造上,影片从始至终呈现出惊心动魄之感。

为抓捕文化界人士,岸田、小岛布下天罗地网、步步紧逼;为营救他们,男主角叶伟强、阿根乔装潜入香港、展开生死救援。

因拒与日军合作,华声日报主编孟砚秋被枪杀,随后牵连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被抓,眼看着整个文化届就要被“一网打尽”……叶伟强刚寻着日军的头号通缉犯邹涛(历史上的邹韬奋),却同时被盯梢的军统特务发现;排除千难万险,叶伟强终于护送一队文化人逃上通往惠州的小船,结果遇上日军封港,所有船只不得出行,一行人再次遇险。

大家不得不乔装打扮走陆路冲破重重关卡,最后关头却被岸田分队赶到阻拦;枪林弹雨中一行人终于闯关成功,最后时刻男主角叶伟强却中弹牺牲……每一刻都千钧一发,每一步都扣人心弦,每一处都绝境逢生。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注重表现特殊历史环境中呈现出来的复杂人性转变过程。

影片中的反派形象王雅堂令人印象深刻,在参加孟砚秋的追悼会后,他不幸被日军抓获。

面对日军的合作要求,他不惜说出自己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并通过一口流利地道的日语换取了日军的信任得以保命。

随后,在抓捕文人们的最后期限,日军带他前往陆路通关口指认混在难民队伍里的文化届人士。

王雅堂并不想出卖同行,危急时刻,他不惜装疯卖傻、痛斥日军来混淆日军视线,最终成功保护同行们过关,也使得自己命丧枪下。

王雅堂仰天含笑、尸躺街头的画面,用生命印证了自己的人格并不是那么卑贱,他背叛了国家却没有出卖同行。

影片对街头混混、江湖枭雄的群像刻画也非常到位,香港混混潘葆荃本是只看重利益的帮派人士,面对叶伟强救人的要求,他狮子大开口提出“一根金条一个人头”的条件,但在救人的过程中,他逐步转变。

受到邹涛等人怀疑时,潘葆荃瞬间爆发:“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我只是一个流氓,可是那天叶伟强赌我是中国人,中国人!

”一句“同为中国人”掷地有声,他从开始只看重利益,变成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全力护送文化名人们撤离,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与游击队员们合力突围,展现出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生动“混混”。

但是影片也有不足,在对男主角叶伟强的人物塑造上,表现他的心路历程和英勇无敌时较为饱满,但是对他的技能展示犹如抗日神剧里的男主角一样颇为夸张。

叶伟强身手敏捷、枪法奇准,飞檐走壁无所不能,斩杀日军神不知鬼不觉,以两把短驳壳枪、一人之力突出十人小分队的日军机关枪包围圈,全程开挂、最后却倒在前来接应的同志们面前。

同时,影片在刻画一群文化人士时也稍显脸谱化,远不如混混们出彩。

影片里的部分台词在缺乏足够的情感铺陈时也稍显生硬,叶伟强摆脱盯梢的军统特务朱英时,对她说都是中国人不要这样做,随后朱英迅速转变心理放弃抓捕邹涛。

在团结文化人士准备逃出香港时,大家高喊“在一起”话剧腔满满,不较影片后面危难重重时、大家无奈下同意走陆路时的逐句表态“我同意”来得打动人心。

影片在细节处下足了功夫,通过大规模的场景搭建真实还原当时的香港市景。

历史上的营救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水路,一条是陆路。

影片真实还原了当时的营救路线,展现了曲折的逃难历程,也体现了角色们的大无畏精神。

02中国版“逃离德黑兰”而这样一部艰辛的逃难电影也容易让人想起《逃离德黑兰》,虽然与《逃离德黑兰》多有不同,但对比那场逃离,这场逃离的过程、意义也毫不逊色。

《逃离德黑兰》的导演、主演是本·阿弗莱克,曾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它讲述的是1979年伊朗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0多名人质被扣,只有6名工作人员暂时逃离,躲在加拿大大使家里;营救对象只有6名。

而《香港大营救》讲的是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大批左翼文化人、民主人士身陷险境;我党的营救对象有800多名。

《逃离德黑兰》的被救对象分别是商人、使馆工作人员及家属,而《香港大营救》的被救对象是邹韬奋、茅盾、夏衍、邹静之、蔡楚生、王莹等近现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

《逃离德黑兰》里被救对象可以通过正常飞机直接逃出,《香港大营救》里的整个营救工作历时大半年、大部分通过陆路逃出。

《逃离德黑兰》里,美国、加拿大、瑞士三国联手,对抗伊朗革命卫队,《香港大营救》里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东江纵队对抗驻港日本侵略军。

《逃离德黑兰》中主要是通过成立电影制片厂伪造电影拍摄项目,利用几张加拿大护照帮助几人成功逃脱,无一人伤亡;《香港大营救》里男主角叶伟强牺牲、助手阿根牺牲,而真实历史中牺牲的人数则更多。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曲折过程,同样的英勇无畏,同样的人性光辉。

追求自由与正义的人们,生死营救,争分夺秒;冒着枪林弹雨,死不旋踵。

向着正义勇往直前,即使倒下也是向着光明的方向。

《香港大营救》正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电影。

-FIN - ※本文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首发于公号:小鲜电影 xiaoxianmovie

 4 ) 香港大家营救 观后有感

这种真实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 看过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加深我的爱国情怀 而且震撼我的心灵 从开头到结束一直都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 尤其在中间一场戏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 更突出的营救时危机重重的使命感 演员的表演更加无可挑剔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精湛演技 丝丝入扣入目三分 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强烈控诉

 5 ) 《香港大营救》,一部打破中国主旋律电影“刻板成见”的营救片

在《明月几时有》中,许鞍华女士借用矛盾先生,这一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更为熟悉、更具实感的主体,用半个小时的篇幅,以女性特有的散文式的优雅、柔和,含蓄写意的掀开了“香港大营救”故事的一角。

在兼顾港人及大陆人的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更多的以港人的视角,描绘出了一副抗日救亡的隽美诗画。

而由刘一君执导的电影《香港大营救》对于历史事件的刻画描写则更为真实、全面,给观众展示了真正的“香港大营救”,惊心动魄而又不乏浪漫温情。

看过两部电影的观众一定不难发现,在电影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在呈现上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他就是邹韬奋。

相较于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站在茅盾先生身后表现得平静内敛的配角邹韬奋,《香港大营救》中的邹韬奋作为主要故事人物,他表现得果敢、谨慎、不失沉稳。

电影借由人物很好地还原了当时处在抗日文化救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

纵观同题材电影,相较于《省港大营救》、《明月几时有》,我认为《香港大营救》做得更出色,一是事件刻画更为真实;二是视听表达更为商业。

在剪辑上大量使用短镜头,同时,平行、交叉的剪辑手法使故事剧情容量更大,节奏更为紧张刺激。

影调上也大多采用高光比、大反差的方式营造压抑、紧迫感,有类似于《风声》《十月围城》的感觉,像是一部港式电影,一度让人忘了这是一部国产主旋律电影。

三是人物更饱满。

电影在群像的展示当中,也没有模糊个人。

无论是邹韬奋还是叶伟强,又或是香港混混潘保全等人,都表现得人物个性鲜明,与剧情高度统一。

尤其是成泰燊扮演的叶伟强。

除了在营救中展现了一个中共地下党员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还从与妻子白梦瑶的相处以及闪回记忆中展现了一个丈夫的柔情细腻。

四是故事更精彩,文武兼济。

文戏浪漫洒脱,无论是叶队长对“玉兰”的深情呼唤还是那句“我们都是中国人”乃至众人的一句句“together”无不彰显导演的诗人气质。

武戏刚猛威武,一招制敌绝不拖泥带水。

适度的烟火炸点不娇柔不造作,尽显硬汉本色。

算得上是近些年少有的典范之作,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创发打开了一副新局面。

同时,刘一君导演还大胆的借鉴了公路片、悬疑片的元素,在复杂的故事线索中如公路片一样围绕着主要人物的终极目标层层推进,让人物与人物在合理的戏剧编排下顺其自然的联系在一起。

在设置悬念时也不因迷信刻意的悬疑而故弄玄虚,尤其当王雅堂被日军官逼问参加悼念会的动机时,导演采用极简的手法,利用一个悼念现场的闪回,直白地为观众揭示了他假意与日方合作,实质是为了掩护文人、随时准备为之牺牲的人物动机,为电影又增添了一笔动人之处。

导演坦言学习和借鉴是为了尝试打造出属于中国的新类型电影——营救片,类似于《逃离德黑兰》、《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

在我看来与其说导演是在尝试新的类型电影,不如说是努力给国产主旋律电影摘下“贫穷落后”的帽子。

 6 ) 抗战情怀

先前一部周迅霍建华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影片开头就有东江纵队营救香港文化人士的情节,但只是一笔带过。

这部香港大营救全篇叙述这一惊心动魄的营救过程,乱世中的动荡,平民百姓的流离失所,在片中都有动人的细节呈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动作戏和枪战场面,让本就跌宕起伏的营救过程显得更为紧张惊险 。

线索并不明晰,主角人物并没有立起来,然铁骨铮铮,在乱世中,我们能依赖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我们自己独有的民族身份,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国家,国家的建设者正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为自己每天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出的成就骄傲。

 7 ) 缺少必要的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表现出来的性格魅力,更让人感慨。

比如以香港混混潘葆荃为首的本土帮派,从起初只看利益,到后来全力护送文化名人撤离,角色的转变合理且富有说服力,一个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汉子,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抉择,让人为之动容。

但是很多情节不合理,没有必要的交待,男主角叶伟强和颜丙燕扮演的女主角白梦瑶的感情戏非常平淡,似乎只是为了有场感情戏才有的感情戏。

同时,男主角自带正义光环,走到哪里三两句话就能让对方折服,比如面对本应该对营救人员围追堵截的国民党特务人员,叶伟强只是来了一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在这个时候大发国难财。

”就让这个女特务幡然醒悟,然后面对日本人的审讯一脸正气凛然,缺少必要的铺垫。

 8 ) 《香港大营救》文人导演刘一君:抗战背景下的家国情怀

由著名导演刘一君执导,成泰燊、颜丙燕等著名戏骨领衔主演的电影《香港大营救》于5月4号在全国各大院线与爱奇艺同步上线。

影片取材于历史上真实事件,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侵占。

为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到精神上的控制,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全城搜捕滞留香港的中方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身处香港的各领域文化人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在1942年的1月到10月间,从香港解救转移了爱国民主人士、文化人及其家属800余人,历史上将这次行动称为“香港大营救”。

苍茫乱世,百姓流离,作为肩负着民族精神延续的文人命运无论是在战火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值得被关注和重视。

正如影片结尾字幕所说,如果没有这次大营救,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影片独特的文人视角与诗意情怀也来源于刘一君导演自身的创作背景,除了制片人、编剧与导演的身份之外,刘一君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过诗集《无限美的》,担任过诗刊《组成》的主编,而他作为一个诗人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和方式也反映在了电影中。

不同于其他抗战题材的电影将重点聚焦于战场上的炮火场面,《香港大营救》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了文人在战争中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

这样的角度与立意是具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无论是在战火连天的过去还是和平年代的当下,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所在,对文化的守护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当引起重视。

影片看似营救的是各界文化名人,但实际上则是守护住了文化脉络的传承。

无论是蔡楚生所代表的影视文化,还是林南所代表的诗人文化,亦或是白梦瑶所代表的的京剧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气节。

这样的文化在乱世中显得更为重要,它们能开启民智,唤醒良知,凝聚人心,重振民族气节。

士兵们在战场上扛枪打仗守护家园领土,文人们则在精神上延续文脉,让中华之魂免于断流。

这样对于文化的反思和重视也体现出导演刘一君作为一个文人在商业化大环境下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弘扬。

影片以老戏骨成泰燊饰演的中共地下党员叶伟强为视角,在他营救被日军通缉的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文化名人的过程中与日军斗智斗勇,实现对文人们的营救转移,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版的《逃离德黑兰》。

叶伟强本是游击队队长,对文化之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本来不甚了解,来香港营救这些文化名人也只是接到上级命令为完成任务而已,但在解救许教授时,被许教授的节气和文人情怀所打动。

他见到许教授时教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他气愤激昂地对学生们说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是国破半壁,日本人在东北、华北开办学堂,就是要改变中国的文化,日本人想要从思想上、从骨子里奴役我们。

”即使日本人马上就要到楼下了许教授也坚持把话说完,他语重心长地向学生们交代:“倘若哪一天整个国家都沦丧了,希望你们还能坚守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一个中国人的良知。

”的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肉体上的奴役只是表面的,精神上的统治才是国家彻底沦丧的标志。

叶伟强在见证了许教授的慷慨直言和精神气节后明白了为何党组织要不遗余力的解救这些社会各界的文化人,而观众也在感动之余意识到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无论是绘画、小说、书法、电影还是戏曲,它们都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精神所在,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守护文化就是守护国家的未来。

这是导演刘一君首次尝试商业片,在类型化表达之余还融入了导演自身的诗意情怀与文人思考,使影片呈现出独特的作者气质。

作为一个抗战冒险片,《香港大营救》凭借优良的制作,扣人心弦情节和紧凑的节凑,以及一众戏骨们的精湛演技将一段战争年代中国各界人士同仇敌忾对抗外敌的历史精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枪战场面精彩火爆,谍战情节紧张万分,其中穿插的与主题紧密联系的戏曲场面也给影片带来了不一样的民族色彩,影片最后为了护送其他人安全到达而牺牲的角色也使得观众潸然泪下。

《香港大营救》主旋律的题材下是浓浓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主义意义,在如今抗战片力求以大场面和精致特效吸引观众眼球的潮流下,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部特殊视角下的抗战片,在观影之余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深思考。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为记忆,但对于文华的守护和流传却是时至今日的人们仍然需要继续做的事情,如何在今天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是刘一君导演在重现真实历史之余留给观众深深的思考。

 9 ) 前紧后松,可惜了

《香港大营救》在节奏把握上也有所欠缺,前期悬疑紧张刺激,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影片越往后节奏越拖沓,尤其是最后的高潮,显得过于平淡,如果说营救人员在通关的过程还算紧张的话,那么前来接应的东江游击队员和日本人的大决战则太过平淡,双方在一个小山坡上各开了几枪,然后就是男主角和日本大反派你一枪我一枪同归于尽,而其他士兵则只是旁观,收场有些草草了事。

 10 ) 又一个糟蹋了的好题材

比较遗憾的是香港的背景,却没有多少粤语对白,有些人(那些流亡的文化人和营救者)有些地方哪怕说些唔咸唔淡的粤语也好啊。

还有细节也很不够香港,就以唱戏那段,其实当时香港粤剧是非常流行的,显然京剧很小众(好像没有什么名家流亡到香港)。

对比类似题材的《明月几时有》,许鞍华一个香港人,拍得稍微地道一点,但还是不够香港味。

这是个好题材,但拍得还是太一般化了。

谍战不谍战,动作悬疑也不足,文化情怀精神内涵也是远远不够(《无问西东》那种)。

人物也不出彩,成泰燊流于泛泛,颜丙燕更基本没什么表现。

那个田牧宸,有点像盗版的林峰哈。

江湖传说,霍英东曾经用船帮内地运过不少重要物资甚至是罪犯、特工,霍英东传奇的一生值得拍电视剧,而且是爱国商人,绝对的正能量主旋律。

想起了另一人物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船王董浩云。

这部电影的失败,有点像当初珠影的《秋喜》,不伦不类之过。

最后,特别点名陈晓雪,戏份不少嘛,演得不错,继续努力,还颇适合民国戏的,争取演些抗日剧,我觉得比很多剧的女一女二都上镜而且有戏。

《香港大营救》短评

整部电影,散发着浓浓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无论在技术和理念上都是如此。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命题作文,将当年香港文化人的转移归于某D之下,和同样题材的《明月几时有》比较起来,情怀就少的可怜。可惜了成泰燊和颜丙燕两个好演员……

9分钟前
  • 柠檬
  • 还行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发国难财!

13分钟前
  • 冰激凌
  • 还行

爱国题材!期待....

17分钟前
  • 壹丶熱吻
  • 力荐

感觉还可以,很扎实的,不知道为啥豆瓣这么低分

20分钟前
  • 朴渡
  • 还行

还算拍的不错吧

25分钟前
  • 赵新根
  • 还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片的一句台词,当下听了振聋发聩!

28分钟前
  • 欢迎欢迎
  • 力荐

对于这部电影是失望的

29分钟前
  • 妖怪哪里逃
  • 还行

一篇记录历史的电影 为中国点赞 抗战英雄致敬 所以要有文化 文化可以改变一切

32分钟前
  • 波仔
  • 还行

被电影名字骗了😓

36分钟前
  • 鸡毛
  • 较差

打卡记录,2018年5月观看。

39分钟前
  • 冲击力
  • 较差

电影很好看,一直相信颜丙燕挑剧本的眼光,主演演技很好,但我最喜欢的是这部戏的台词,推荐!

40分钟前
  • Flavia
  • 力荐

现在的媒体就爱瞎比比,不去挖掘影片的内涵,去搞一些花边新闻,真的是很无良了,文化底蕴呢?

42分钟前
  • 狐狸精
  • 推荐

看完《香港大营救》后溜到旁边的放映厅去看的。 泪点在最后男主父亲给女主写信的那一刻,有点家庭伦理片的感觉。前面两人都在瞎几把矫情。大致台词就是: “你到底要怎么样”“我已经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 …果然还是逃不出俗套的桥段 …无聊,作,台词无力[二哈]感觉还是香

45分钟前
  • Vctim
  • 力荐

因为是电影,所以结局非要整这么一出聊表悲情是吗?脸盲了半部片,终于认清了,结果人家领盒饭了...

50分钟前
  • 左宜右有
  • 还行

剧情无条理,无重点

52分钟前
  • z
  • 较差

被历史感动,片子吧就那样,还行

54分钟前
  • 不好意思我健忘
  • 还行

还可以吧。

59分钟前
  • 还行

看完了,值得去电影院刷一把

1小时前
  • 天若有情
  • 力荐

抗日时期去香港营救文化名人

1小时前
  • 豆友108693709
  • 还行

看完后还是蛮震撼的,观影中数次泪目,家国情怀,爱恨情仇,那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在片中重新勾起,让人为之动容。

1小时前
  • 宇陽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