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盟军敢死队,呸,盟军夺宝队,笔者下意识的去抓遥控器换台……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古迹卫士多好,既贴近英文原意,又有些艺术文艺范。
观影完毕,豁然开朗。
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公然打着夺宝题材的旗号拉客的话,恐怕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去看吧。
笔者再次被坑爹的片名给蒙蔽了雪亮的双眼。
看到乔治克鲁尼和马特萌萌的阵容,笔者曾以为这会是二战版十一罗汉。
而设定在二战背景下的故事,再加上站在文明的高度,更像是印第安纳琼斯和国家宝藏的合体。
果不其然,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电影还真的就仅仅是如实还原了历史真相,没有丝毫夸张杜撰,更没有冒险和魔幻元素的乱入。
这,这,这不就是一部寻宝纪录片吗!
甚至,这部影片的叙事还没有CCAV10走进科学和探索•发现节目来的玄秘和扣人心弦。
这就是一部如同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一般的流水账电影。
影片如同一盘散沙,丝毫没有高潮的踪迹。
其实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可以看出,导演克鲁尼在电影中放入了很多对于人类文明,战争创伤,艺术价值,人的生与死的思考,导演极度想要把电影往文艺电影靠拢。
然而,夺宝本身,却恰恰是最受欢迎的商业题材。
我们能从电影中看见导演的挣扎彷徨徘徊。
显然,史蒂夫•史皮堡那种能够将艺术内涵同商业价值完美融合的大师的水平是很难达到的,而克鲁尼就犯了所有贪多求全的导演的共通的毛病。
电影的内容多得几乎找不见重点。
你无论是着重表现对艺术和文明的反思拍成一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还是表现战争的残酷拍成一部反战片,或者纯粹描写夺宝的惊险刺激与智计角逐弄成一部彻彻底底的商业大片,都不至于是现在这样的口碑。
甚至是将影片中的幽默元素发扬光大,做成一部虎口脱险的翻版,不也更加吸引眼球吗。
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影片除了清晰反映了克鲁尼自己的政治立场,几无更多的表现。
朋友情谊,战友牺牲,患难爱情;战争对于人民和文明的摧残,尤其是战争对下一代的影响;文化历史结晶的价值与人生追求,这些都是电影用了篇幅表现却由于没有重点,最终都被平淡的带过。
比如两个夺宝队成员的牺牲, 甚至都没有用刻意煽情这种可耻的手法,就更别想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悲戚。
而电影对于夺宝本身的描写就更加趋于平淡,笔者甚至都没感到寻得珍宝的兴奋与喜悦,还不如电影中意外发现纳粹秘密黄金的那份惊讶。
也许正如影片中克鲁尼说的,人们根本不关心那些艺术珍品,只有黄金与财宝,才是真正能够吸引注意的事物。
在电影整体格调之下,那些幽默桥段,就显得有些生硬和不入流了。
电影音乐则显得比较出彩。
影片配乐是二战时期军乐风格,尤其是反复循环播放的那首配乐,和印第安纳琼斯电影经典配乐有几处相似的地方,初听时让笔者一震。
而影片中的一首圣诞歌曲,配合着战地医院的忙碌和雪地军营的冷清,透着许多哀伤。
影片还有两个彩蛋需要大家去发现。
第一个是元首两次以背影和远景出现在电影中。
而第二个,则是片尾的一些历史照片,看得出来电影是按照照片去还原了历史场景。
啊,那诸多艺术品的复制品有待各位艺术爱好者去发现。
笔者对于历史考古寻宝有着特殊的偏爱,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还真有一种在看探索•发现纪录片的错觉呢。
元首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通过侧面描写,他被刻画成一个类似于守财奴恶龙史矛戈的形象,囤积了大量奇珍异宝。
而主角们则是一帮原本生活的无忧无虑的、战斗力只有5的霍比特人,出于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决定冒险去把宝贝都偷出来。
在各种珍宝中,让主角们最为记挂的是布鲁日的圣母像,原因是他们的同伴,唐家屯的老党支部书记,为了保护这件珍品而被敌人残忍的杀害了。
故事进行到了快一半的地方,导演包袱抖了一大堆,煽情也煽了不少,可主角一行人就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这时主角们突然从地图上得到了灵感:就像每个RPG的大Boss一样,元首也喜欢把宝贝藏在各种迷宫的尽头。
对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德国来说,最适合做成迷宫的就是各地的矿洞了。
于是主角们开始动身前往各个矿洞副本去收割战利品。
可是此时两个坏消息传来,首先是元首修改了游戏规则,如果在他被消灭前玩家不能收集齐所有的宝物,则未被收集的宝物会随着他的灭亡而被系统全部清除;另一个则是与主角们处于竞争关系的北极熊公会也在收集宝物,主角们务必要抢在他们的前面。
最终主角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硝烟尚未散尽的欧洲大陆,成功集齐了七颗……成功收回了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并将它们完璧归赵。
要我类比的话,我觉得本片有点像去年的《白宫管家》——主题宏大,星光璀璨,但是最终拍成了平淡的流水账。
不过虽然是流水账,但好歹还不至于是那种闷的让人抓狂的流水账。
散布在全片各处的笑点加上贴心服务制服控的卖萌大叔们的亲切身影让整个观影过程还算愉快。
这是一部让人光听剧情简介就肃然起敬的片子,可惜这题材导演却没有充分用好。
导演想要的太多,又要表现战争的残酷,又要表达对艺术的崇敬,又要展现人物的细腻情感,又舍不得自己的美式幽默,结果是导演费了这么大劲融合了这么多元素,它们彼此之间却没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互相掣肘互相抵消,让观众从各个角度看这电影都觉得不尽兴。
当年我朝张国师的13钗就存在类似的问题——从题材上看感觉有点意思,可是真拍出来却成了那种拼命塞入各种卖点结果让人看不出卖点的烂片。
从这一点上来说,至少本片导演还是有所侧重的——本片的各种元素互相冲撞之下,最终还是偏向喜剧类型了。
宣传初期就有不少人称这部片是“二战版《十一罗汉》”,而我也确实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去看的。
导演有情怀,愿意投入更多细腻的情感,这当然值得尊敬。
但如果发现自己的能力还不能完全调和各种元素,就应该果断放弃一部分,专攻自己最有把握的。
如果本片按照二战版《十一罗汉》这个方向去拍,也许会成为新世纪的《虎口脱险》,或者拍成一个团队作战版的《印第安纳琼斯》也不错。
结尾脑洞:纳粹搜刮来的大量艺术品和其他宝贝被主角们抢救了出来,然而有一样终究没有找到也格外令人在意的,那是一件纳粹从北欧抢来的珍贵文物,习惯上被称为“宇宙魔方”……(不好意思,最近看了太多美国队长2的预告片了)
【前排无剧透】那年Grant Heslov十九岁,在UC遇见George,俩人一拍即合,相爱至今。
关于制作Monuments Men的原因,Heslov说完全是巧合。
拍完The Ides of March不久的某一天他在机场等待起飞,发现忘记带书,就去书店闲转,结果看到一本名叫he Monuments Men: Allied Heroes, Nazi Thieves and the Greatest Treasure Hunt in History,作者Robert M. Edsel的书,封面特别拉风,翻几页就被吸引住了,萌生买版权的想法。
然后因为该书信息量太大以至读的很慢这事儿就搁那儿了。
The Ides of March过了很久,闲的蛋疼的乔老爷和Heslov在办公室没事做到只能四目相对。。。
闲不住的俩人决定下次要拍就拍大制作,于是敲定MM。
在写剧本之前他们还请作者来给他们上了十来天的课,认真做笔记和历史背景调查,才开始着手剧本。
被问到和乔老爷写剧本谁打字的时候,Heslov嘲笑乔老爷说当然是自己打字,乔老爷什么都要靠手写,而且他现在还陈旧到会拿剪刀把有用的内容认真剪下来贴整齐。
他们办公室又一个剧本墙,删改啊调序都在墙上【你可以想象半墙打印半墙手写的剧本什么德行。。。
于是剧本正经写了仨月。
谈及casting,除了Preston Savitz出演的Bob Balaban,是在Argo一个活动见到时拉入伙的,Heslov说他们写的时候早就想好了有Cate有Matt有Bill Murray等等。
所以,传说007水管工要演呆萌的角色后退出的消息不知从何而来,涉及剧透不方便在这个段落说,但是看过电影感受过呆萌许多情节里那种被编剧设计浓浓的恶作剧感绝对是乔老爷事先计划好的。
当然,拍摄期间乔老爷的黑手再次伸向呆萌,也伸向Bill Murray【这两段故事最近文章啊视频好多。。。
关于预算,Heslov说成片后他们 5 million under the budget【不能更击节赞赏!!
乔老爷前期准备特别好,拍摄效率非常高,所以省下不少钱。
Heslov更表示他们拍片从来没超支过。
关于音乐,是在Abbey road录的哟!
以上信息都来自1.30在学校pre release screening后Q&A,Heslov本人的回答,记忆或许不全。
【下面开聊片子,剧透警告!
】预告片真的很误导人,一直抱着期待看一部艺术版十一罗汉,不是十一罗汉,也可以无耻混蛋的想法,结果一直在等待的全片高潮,好几次都以为:矮油,是不是要来了,结果到最后——也只是哦…还……蛮感动的——然而也是靠有人牺牲换来的。
所以乔老爷这故事其实是想讲述一段被遗忘的二战历史,那些你如今在博物馆随便欣赏的文化艺术品背后的牺牲,是值得感激与纪念的。
所以这就有个问题,乔老爷的角色Frank从头到尾的拯救人类文粹的使命感道德感无论给同伴打气还是跟领导做汇报都活生生的导演价值观输出传声筒,虽然比《英雄》里手办帝和杀手无名聊“天下”时要高大上得多,依然有被强迫灌输后的反感【我只是说这种价值观输出的形式。
不过好在乔老爷穿军装要人命,戴墨镜开军车阳光下笑一笑,磁性的声音,鼻血喷一地之后也不计较他强行灌溉了。
这片子另一处高大上在观众稍微得有点儿二战历史常识,还要了解那么点艺术史,米开朗基罗,毕加索,莫奈,塞尚,伦勃朗,罗丹什么的的名字听得出来,对得上作品。
出镜的那些先收藏在美帝Met Museum, National Gallary,法国卢浮宫啊什么的等等围观过,听过讲解,懂点它的价值——总之只要了解那么一点点后,就不能更赞同乔老爷角色的动机,觉得Hugh Bonneville和法国让的角色为文化为后世子孙死得其所,看到党卫军烧画心肝儿疼,苏联抢法国收藏的时候希望美帝捷足先登。
然而讽刺的一点是,当然也许我并不了解战后收藏捐赠的历史的缘故,影片中不少理应留在欧洲的收藏如今都挂在纽约大都会和DC的国家画廊。。。
应该不是顺回来的吧。。。
关于为什么Hugh Bonneville为什么因为米开朗基罗的Madonna而死,为什么乔老爷发现Madonna时脸上要打那团光,最后是乔老爷在跟苏军争分夺秒时被救出,为什么乔老爷跟领导作报告一副Morgan Freeman附体视角,告诉领导牺牲当然值得,是故意暗示什么或是我个人达芬奇密码后遗症想太多,可惜Q&A时间关系没有问到Heslov。。。
换到乔老爷和呆萌的对手戏上,四个字就是不忍直视。。。
爱意太明显!!
对酌的时候明明应挂牌高压危险啊!!!
看过乔老爷恶作剧新闻之后从头到尾都不能不注意呆萌的衣服和腰身儿了。。。
还有呆萌踩炸弹的戏绝对是乔老爷赤果果的恶作剧啊!
把人家挂在柱子上,拐弯抹角嫌弃人家智商和体重,坏透了!!
【呆萌你这水平也就偶尔能复仇一下Kimmel而已。。。
然后呆萌的戏份,尤其是他在巴黎跟Cate的戏份其实有脱节感,但Heslov表示并没有删掉什么大戏。
然后就是,Cate跟呆萌的对手戏竟然没发展啥关系。
乔老爷在影片开头介绍是个父亲,然后就没有深化塑造父亲形象了,可惜可惜,等于只是介绍下她有老婆孩子还跑去参战多么崇高啊而已。
法国让和John Goodman搭伙特别萌,可惜被拆西皮了。
Bill Murray和Bob Balaban俩老头就是组团温情搞笑的。
纳粹和苏军是用来憎恨和嘲笑的。
乔老爷执导筒方面,Bill Murray洗澡,同时Heslov客串医生的戏拍的剪的音乐都相当漂亮,一流水准。
再就是在战争背景下的喜剧中营造始终哀伤气氛,总能在关键时刻刺一下观众的小心脏。
整体说来,乔老爷导演这饭碗抢的是越来越心安理得了。
综上说来,故事够特别很吸引人而故事结构有缺陷,一流卡司一锅烩,个个有中上表演,在没啥好戏的2月份新上映,还是很值得买张电影票捧场的。
————————————4月9号的分割线————————————————本来是觉得自己喜欢自己的。
国内上映后看到满屏的一星两星反而想多说几句。
其实这题材和阵容想拍成十一罗汉还不容易吗,然而乔老爷选择尊重先辈付出与牺牲的角度向观众介绍这段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历史,更体现了他的情怀。
至于故事结构松散,人物关系的把握的不到位只能说是乔老爷导演才华远比不上orson wells。
兼职太多,恐怕很难专心在导演工作。
导演讲故事能力不足,这就是一部大烂片吗?
执导演员呢?
拍摄技巧呢?
这些都发挥的很好啊。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后期特效人物相当重,乔老爷为把这做好推迟上映时间,你看出来影片有哪些特效上的不足了吗?
所以说烂,不至于,这是部质量中等偏上的片子,说的要求严格些也是能及格的。
给一星,恐怕是多是失望于瞧演员阵容来看热闹结果发现导演在讲述情怀,静不下心就嫌弃说教的人。
——人家导演当制片人时的工作质量太好笼络得来一流演员纷纷参演反倒给影片减分了是吗?
嫌浪费好演员的人倒是可以等看看还有没有谁能一下子叫全这几位。
最后的最后,这也是我最感谢grant和乔老爷决定拍这部片子的地方,那就是我通过他们了解了一段我很可能没什么机会了解一段历史,让我知道我以前逛大都会、国家博物馆能看到那些艺术品是多么幸运,也让我今后再去任何艺术博物馆时都带着一颗感激的心。
而我也觉得,如果一个导演的情怀,能够多让几个观众像我这样感激这些monuments men的牺牲付出,他的作品真的很成功。
原本以为这是一出战争大爆炸、各出奇谋、情节紧凑的大片。
不好意思,以上所说的都没有。
电影所说的故事是真实的,一群各行各业的男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去到各个前线挽救、寻找这些文物。
的确是很高尚。
可是内容却空洞,我看完也没记清楚这队人有多少个人,可见故事交代得有多么不清楚。
如果你要突出是他们,起码在招他们入伍时,能详细点,让观众记住他们啊。
再说寻宝过程,就是一个乱,没看出他们有多厉害,第一个牺牲的还算有骨气,不过你明知道德军晚上会来,怎么还让那些神父开门,这不傻嘛。
第二个就是酱油,也可以这么解读,战争其实就是这么残酷,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夺你性命。
当找到藏宝的线索后,为什么不是分散去找,甚至应该带一支部队去啊,每次都是几个人,而且还是一起去,好吧,给时间纳粹去销毁那些个名画文物。
全戏都无聊之极,连可能的一场床戏,那男主也拒绝了,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有妇之夫的一种忠诚和绅士。
可是,真的不好看。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我隔壁那位已经拿着手机看了一个半小时的小说了。
结束时问了我一句:这电影好看吗?
说实在的,这电影真没办法让我说好看。
打个比喻,这部电影就像一篇最普通的记述文,并且是平淡无奇的,甚至有点像流水账的记述文。
没什么出奇的情节,没有什么过多的装饰,很直白。
本是真实故事改编,编剧不愿意太多做作。
没有高潮,可能是很多观众觉得这电影不好看的最直接原因。
它只是把它想说的想表述的东西罗列出来,告诉观众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
或许主创自己也预计到有这种情况,最后的问句,多年以后还有后人会记得这样的夺宝行动吗?
只有一个老头干巴巴的一个肯定的答复。
他们活在他们自己想要的那个生活里,无需后人惦记,至少影片是把他们塑造成这么高尚的人。
而电影里的明星不少,又要面面俱到,所以使得原本不是很丰满的剧情变得更支离破碎。
为了弥补,努力使剧情有意思些,加入了一些小情节,又给人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无厘头,格格不入。
比如偶遇德军新人,抽烟缓解气氛;比如踩地雷,全片最商业化的一片段。
再如觉得最感人的一段,同伴播放远方亲人的录音信件,演者精湛的演技,一下就能带你进入远征思乡的情绪。
可是,就是觉得有那么点不自在。
演员方面就没得说,收放自如,新晋奥斯卡影后也就意思意思下,比打酱油好不了多少的角色,免得阴阳太不协调。
再吐槽下国内的某些宣传海报,写着他们共获得X次奥斯卡X次金像奖,丫的,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骗观众进电影院贡献点票房。
反正主创也没看重你中国这点票房。
主创以个人魅力吸引这么多明星助阵,反正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只是这次剧本想讨好某些对象又没找到最佳解决方法,有点失败。
影片想呈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给世人知道,无关商业,只是政治。
最后的最后,观影的最大感触,好想去德国看古堡,去比利时看看布鲁日圣母教堂,坐在那倾听管风琴。
简评:本片演员阵容强大,光是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这三个大腕就已经让人觉得很是期待了。
但实际情况是全片乏善可陈,尿点不断,槽点多多,大篇无聊的剧情和无用的对白,118分钟的影片,前60分钟绝对能让人睡着。
导演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方式,但是又没有主次,导致结构很凌乱,数次出现莫名的剧情,除凯特布兰切特演技依然出色之外,其他人表现平平。
满分10分的话,4分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分数。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片子的名字就翻译的很操蛋,虽然《盟军夺宝队》这名字能够准确概况影片内容,但总感觉取这名字的电影更应该是一部娱乐无厘头片。
这个翻译的傻缺程度能和把《The Matrix》翻译成《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一较高下。
影片一开始,强调这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莫名生出一些期待,不说什么宏大战争情景、高级特效,起码也能还原一些WW2经典场面吧,退一万步说以上都没有,那么好歹还有几大影帝影后的精湛演技可以期待吧?
可惜事情不是像我想的那样发展。
故事一开始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就刷新在巴黎,说要把这些艺术品都给我闹回去,随后又出现元首俯瞰博物馆模型的镜头。
盟军这边克鲁尼向罗斯福报告,要组建夺宝奇兵之后就开始组队。
故事一直到这里都算是交代的比较清楚的。
可惜之后就开始乏味且无聊起来,夺宝队一行人从此开始到处跑路,到了一个地方就问当地指挥官说老子要保护文物你能配合我工作吗?
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又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如此循环往复。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导演特地还把本来人数就不多的小分队拆散,本来这正是加戏份的好机会,可是我看了10分钟,基本都是诸如“你妈好吗?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你法语说的好烂哦”这种傻缺对白。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了?
这对剧情又有什么帮助了?
影片在平淡了很久之后终于有的第一个起色,那就是戴圆形眼睛的萌系老头在小树林尿尿被德国兵发现,然后双方对峙最后和平分手的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伏笔,之后会出现一个类似《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放虎归山恩将仇报的悲情故事,但是直到电影看完,我也不知道导演和编剧加入这个桥段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那个德国兵抽了一根美国烟之后就真的走进雾里没有下文了。
接着正义团队出现了第一个牺牲者,这个老兄也和之前说的一样,去找了指挥官,接着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决定单干,潜入布鲁日之后在先手的情况下被德国军官翻盘弄死。
之后德国军官的表现也没有一点职业道德,开了2枪之后转身就走,完全不去查看敌人挂了没有,也不叫自己的兵过来找一下教堂里还有没有敌人,总之就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然后大概是导演嫌支线任务不够刺激,给另外一个小组加了一个德国熊孩子玩狙击的桥段,本意呢一是突出夺宝过程的艰难险阻,二是突出战争的残酷让这么小的孩子都拿起了枪。
但是导演把戏份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分配到每个演员上之后,真正该突出的反而没有表现出来。
几个大佬的戏份五五开,弄不清到底谁才是主线。
再后来,第二个牺牲者又出现了,只不过这小伙死的更冤枉,而死的方式则是一如既往的莫名其妙。
好好的两个人在路上开着车,一个人非要下车看马,另一边的德国人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躲在草丛里,你要是说他们是为了躲开盟军那不知道为什么30秒后这群汉斯们又胆大包天冲出小树林对着汽车突突个不停。
要说马特·达蒙的剧情线也是莫名其妙,先是人家在出生入死,他却在巴黎护妹子,等到大功告成,妹子主动说这是我的地址---“如家308”的 时候,这货又要跑路了。
凯特布兰切特之前各种不配合,到这时候又各种明示暗示,难道是为了凸显我盟军官兵坐怀不乱的高尚情操?
虽然导演没有给马特安排床戏,但是毕竟人家腕儿还是腕儿,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即使踩到地雷,也能全身而退。
顺便说一句,坐在我前排的观众在这段剧情20分钟前已经忍受不了提前退场了。
之后的故事依然对突出故事主题毫无帮助,且不说阿登森林里你大晚上的放这种哀婉诡异的唱片搞的气氛跟鬼片一样,就是主角克鲁尼也表现的和痴汉一样,点着烟坐到德军军官面前描述了自己战后的设想:回老家、吃甜甜圈、看时代周刊等等巴拉巴拉巴拉一堆之后就像没事人一样出来了。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戏又是为了表现什么了?
好不容易毛子出现了,据说是要接管矿洞的,这个时候节奏总算快了起来,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企图表现时间的紧迫,我甚至以为克鲁尼会和毛子为了抢文物大战300回合。
但是克鲁尼比我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一边和队友谈笑风生,一边把圣母像安全转移了,临走还不忘留下一幅星条旗。
最奇葩的就是毛子带队的政委,赶了很久路过来任务没完成,还发现被美国人涮了,不仅没有露出生气懊恼的神情,反而出现了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顿时让我想起《速度与激情5》最后巨石强森打开保险柜看到里面空空如也的表情。
好吧,故事到了这里基本结束了。
现在我们来回头看看,这是一个一流演员阵容,二流剧本,却拍出了一部不入流的影片。
整部电影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到底是为了探讨生命和艺术品孰轻孰重?
抑或是表现战争对于人类艺术和文明的摧残?
我原本以为会有一个《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架构:夺宝队为了保护文物,一路千辛万苦,伤亡惨重,最后选择升华主题1,或者是另辟蹊径,着重宣扬夺宝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还是有许多珍宝毁于纳粹之手,留下终生遗憾,自然引出主题2,可惜导演两者都没选。
到了最后,影片没有《无耻混蛋》的恶搞到底,也没有《虎口脱险》的轻松幽默,没有《现代启示录》的人性拷问,没有《黑鹰坠落》的写实,玩商业玩不过《珍珠港》,玩文艺玩不过《钢琴家》。
那么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演员阵容把观众骗进影院然后催眠一个结局了。
警告!
警告!
如果你热爱电影,如果你想观看此片但还仍未观看,请务必慎重考虑你的决定!
三思!
再三思!
想打发时间者除外,oh,wait a minute,这么说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观看这部电影只会使你的无聊时光加倍漫长!
我对该片期待已久,此片与天才眼镜狗一起登陆国内让我很是开心。
观看此片前我在豆瓣查了影评,竟惊奇地发现评分不满6分,而且很多人只给了一颗星。
然而我还是天真地期待着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结果。。。。。
惨不忍睹。。。。。
一言以蔽之,情节拖沓,结构散乱,人物形象模糊,整个故事糟糕透顶。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在讲故事。
故事有四个要素,主题,结构,情节,人物。
从主题来说,该片无疑是纪念二战中为保卫各国艺术品不被德国窃取和破坏而勇于奋战甚至不惜生命的英雄们。
这个主题很好,十分高大上,然而绝大多数电影都有一个高大上的主题,光主题好是不够的,它需要其他三个要素的支撑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沦为单纯的说教。
先来看情节,这时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部电影有情节吗?
真的有吗?
怎么比混在一堆沙子中的一粒沙子还难找啊!
内容既拖沓又无聊,本人几次欲中途离场,然而还是天真地认为临近结尾处会掀起一次高潮,结果苦苦等待两小时,等来的却是一苏联战士的一脸傻笑。
话说这苏联战士好歹是个军官,明明被美国人摆了一道却还对着镜头笑得一脸灿烂而且此镜头还持续了好几秒,导演你到底是要闹哪样那个人是你亲戚吗你非要给他个镜头?
再看结构,此片结构极其散乱。
导演似乎不知道什么是起承转合,把一个好故事讲的犹如一杯蒸馏了8次的水一样无味。
故事毫无起伏,就像一个在医院去世的人的心电图一样一路平直。
正常的故事如水流一样忽急忽缓,而此片不停地舒缓抒情。
整个故事毫无连贯性,导演似乎试图用散文的模式来讲一个传奇故事,然而人家散文是形散神不散,各部分间在精神上是联系紧密的,此片却是由各个几乎毫无关联的小片段拼接而成,就像用一根绳子串起的各种材料碎片,而导演说这是一根项链;就像用一堆碎布胡乱拼出的一个矩形,而导演说这是一幅画。
最后是人物。
人物本该是一个故事的灵魂,想想那些好故事中的人物,三国中的关张诸葛,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泰坦尼克中的Rose&Jack,Friends中的RachelRossPhoebeJoeyChandlerMonica,冰火中的提利昂詹姆琼恩布兰红毒蛇等等等等,无一不鲜活饱满,为故事增光添彩。
都说文学即人学,塑造人物永远是故事最重要的任务。
再看此片,还是那个问题,这部电影有人物吗?
谁看完后能记得队中有几个人?
都是谁?
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都有怎样的过去,怎样的梦想?
我估计导演本人也不知道。
此片对待人物的态度极不认真,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包括那个法国女人)。
我本来没有写影评的习惯,不过看完该片后实在郁闷郁积于胸,不吐不快。
乔治克鲁尼是个好演员,然而作为导演,如果仅以此片评论,我会说他根本不懂戏剧。
最初还以为是ocean's eleven的二战版,看着看着有些失望,但是电影在一些细节上的设计还是很花功夫的,残缺的MONTE CASSINO、SAM家乡教堂的画像、年轻的德国逃兵、顽固的小纳粹、犹太人空房里的画像、给爷爷的圣诞歌、童言无忌的纳粹礼、达蒙脚下的哑雷、还有那条火车门上的红领带。
这些细节在深化主题的同时还带给了我会一丝会议的微笑和心灵上小小的感动。
这些“新兵”对艺术和文化的保护出自知识分子内心的良知,就像当年梁思成对美军的建议,得以保留了现在奈良的古建筑。
艺术没有国界,它美丽、它纯真、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跟战争题材相关的电影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既有《建国大业》一般,歌颂对祖国一篇拳拳真情的史诗,也有美国常见的表现个人爱情与亲情之伟大的作品。
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在战火之中描绘出了人与马跨越时间跨越种族的默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从故事结构上,《盟军夺宝队》绝对算不上是佳作,但是它看待战争的切入角度足以让它鹤立鸡群。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盟军夺宝队》在枪战戏和战争场面上真是少的可怜。
虽然片头有很长一部分队员们换军装拿枪的镜头,但是全片中只有过3次枪响,要知道即使是在以一匹马为主角的《战马》当中,也是有几场实打实的战争场面的。
第一次枪响是一场乌龙,开枪的是一个小孩子,除了为了表现一群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与挣扎,完全没有起到渲染环境的作用。
之后两次枪战分别有队员牺牲,对剧情的推进起到的巨大作用,但是乔治克鲁尼在处理上却非常简约,其中一个只有三声枪响;另一次虽然有双方火并,但是镜头立刻就切走了,寥寥几个镜头之后,就交代了队员的后事。
影片罩着战争的外衣,实质上还是对于艺术精神的讨论。
正如影片一开始几个队员所说的,他们不是去参展的,他们的任务是拯救艺术。
以至于很多人吐槽这个片子形散神不聚,因为就战争而言,没有分开跑四个城市还是单兵作战的。
也只有艺术家的艺术家气质,可以让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在同一个信仰的带领下走到一起。
这样的大咖阵容和多线程叙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某卖脸大片。
但是与那部大业不同,片中影帝影后塑造的角色性格都还算饱满。
新晋影后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特务虽然戏份并不多,但是其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个性却让人印象深刻。
片中三段独白形式的书信感人至深,配合着舒缓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在战火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人性的温暖。
人性,我们在战争片中经常提到的词汇,在这部电影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就是对于艺术的追求与牺牲。
当队员们发现仓库里的黄金,各大将军忙着合影的时候,他们只是在旁边冷冷的看着,哀叹“他们眼里只看得到金子”。
在俄军到来之前匆忙撤离的时候,他们相互催促着撤离,但是在看到圣母像的时候,都只是喊一句“上帝啊”,然后毫不犹豫的加入到转移艺术的队伍里。
在影片的最后,当白发苍苍的乔治克鲁尼牵着自己的小孙子,站在战友为之牺牲生命的圣母像前,毫不犹豫的说出:“是的,艺术的价值高于生命”。
看惯了战争片中的种种感动,这一刻我还是忍不住眼眶有些湿润。
想想多少年前,米开朗基罗牺牲自己的健康与生活塑造了不朽的作品;二战的时候,真的有这么一群士兵一支团队,戎马倥偬只为了保护那些艺术家的作品,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今年,这群演员以艺术之名聚在一起,用胶片向我们传达理应被铭记的历史。
艺术,将跨越了百年的人联系在一起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些神奇不是吗。
虽然有一些传世精品在德军的一把火中无法与世人相见了,但是大多数作品在他们的努力下依旧得以留存。
如果真的有圣母,她一定怀抱着这些艺术家,让他们免受即将来临的苦难。
无论是那些画,还是那群艺术家,我只愿他们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坐火车嘛,可是要几个小时的,所以除了《水果猎人》,还看了这部《盟军夺宝队》,并且稍微的修正下之前说火车平稳的事,真是奇怪,小时候我都在火车上做寒假作业的,咋看电影时就晃来晃去呢,平板还好,手机和MP4就晃头晕了,或许这是个别现象。
说回电影,真是想不到连续看了两部纪录片...就中文译名来说,相当的坑,很容易让观众觉得这是一部冒险片,去弄翻纳粹,夺走宝物,就像是《夺宝奇兵》那样。
但实际上,夺你妹!
还不如叫《夺宝总动员》或者《夺宝特工队》,反正很多电影都是这么译的当然了,由于我是译制预告片的,自然不会被这名字骗倒,先说说看完幽默又震撼的预告的感想,其给人的感觉就是文物保护小分队经过幽默的特训后,便跑到战场上去,共同合作,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结果,它竟然只是一个没有节奏、配乐莫名其妙、剧情无语的一部纪录片。。。
电影里他们并不会互相合作,而是分开行动,顶多隔一段时间聚集起来开个没啥意义的会议,然后各自去寻找被德国盗走的文物,连敌人都没多少个纵使大牌聚集,他们的表现也只是全程处于打酱油状态,看完电影后,记得文物是他们保护的,也为此作出了牺牲,却不记得他们具体做过什么,对于一部想要弘扬剧中角色精神的纪录片来说,这可真够失败的总体评分:3.0/5.0(毫无节奏感可言,超级流水账,并显得莫名其妙)娱乐指数:0.7/5.0(预告精神抖数,正片看到睡觉)票房表现:成本7000万,完全看不出这些小场景钱都花在哪了,应该是花在演员的片酬上面了吧。
首周票房2200万,预告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看,最终北美票房7803万,基本收回了成本,加上中国的票房,全球票房达到了1亿5498万,还赚了不少,真是想它不到他们去取回文物并没有啥计划,敌人也没怎么抵抗,那么他们制作出来的无线电是拿来干嘛的教堂那一战真是相当坑爹,竟然只开一枪,而且明显敌人中枪后有一小段时间无法反抗,说好的特训呢?
那个法国女人本来工作还好好的,德国人把文物搬走后就坐牢了...那之前为啥不去捉她?
反正德国军队随便就在博物馆里进出的了,这些都是电影没有交代清楚的细节,导致看起来很纠结原来那个法国女人就是《魔戒》女王,真是完全没认出来啊。。。
故事线的推进也相当不明显,得剧中人物说“德军战败了?
”才知道过去了多久...
No.55 老帅哥真是用拍文艺片的方式来拍寻宝片,可大家不喜欢的嘛
觉得这片子无聊的人还腆着脸说自己要去看莫奈画展?装啥呢?浮躁的人还是只配看看极品飞车
很有复古风,故事一般
法语版半懂不懂,只为了在REX看场电影而已
最悲伤的事,是有这样一部电影摆在你面前,你仍下不了手打一星。
从做了一件好事的角度该给克鲁尼点赞,因为他让那些勇敢伟大的士兵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但电影真的很平庸。多线叙事却线索凌乱,直白教条而手法很不高明的道理灌输,刻意而非自然而至的煽情,偶然接偶然的剧情推进,缺乏高潮而沉闷,台词表演都缺乏雕刻。缺点太多亮点太少,浪费了这样的题材和卡司。
以眼泪向史实与传递的精神致意,就连希特勒趴在 Führer Museum 的模型前的专注表情都让我……揪心(。
我觉得还蛮好看的,不过女王没看出来,直到出字幕的时候才发现是女王。幽默小小也不做作。小人物的大故事。2014年3月28日,18:20,万达
有點長。那個法國博物館員還是很有派頭的。
达蒙站在地雷上那句“I JUST FEEL A LITTLE DUMB”幽默 非传统意义的夺宝片故不受好评 但能更让人思考为了艺术品而丢失生命值得吗 "people will die, thay will find a way to rise, but the monument..?"
我只是一个不忍打三星的马特达蒙脑残粉
大牌虽然多 可是还是略显无聊啊
选题相当赞,真实事件永远最震撼人心。最喜欢片中唐顿老爷见到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抱子像激动得快流泪那个细节,简直感同身受。只是欢脱的气氛和想表达出来的历史沉重感略不协调,感觉克鲁尼既想拍另外一部十一罗汉又想拍战争史诗,结果弄巧成拙了。不过作为一个认油画强迫症患者,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
这种题材这种卡司怎么可能索然无味~钻石王老五还是做到了~尤其是那蠢得出类拔萃的台词叫人按捺不住离席的冲动,要不素布兰切特阿姨一句略带沙哑但性感无敌的you can stay~老子早TM解放膀胱去了
像一块上等原料制作而成的曲奇打开艺术品制成的包装纸咬一口掉的一地碎渣
这故事也忒淡了
缅怀之作,感谢二战中无名奉献,为那些被遗忘在战争这张阴霾下的文化盛宴做出努力的人们,乔治克鲁尼真的太帅了
berlinale2014.Day 3.请直接忽略这部片,不要被卡司和题材给欺骗蒙蔽了双眼。真的,向真正的战士致敬。去你的钻石王老五。
“战争中有许多人死去,谁还在乎艺术?他们错了,因为我们正是为了艺术而战。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你可以消灭一代人,他们仍然会回来,但若毁掉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历史,那么他们就会像从没存在过一样,只剩飘浮在空中的灰尘。”
非不能也,非戰之罪,大丈夫有所不為,個古仔跟返真實,要大搞就難,唔通學小本嘅逃離德黑蘭,監生整隊追殺團,追個六條友到機場咁,整團暗殺團,暗殺呢班又肥又丑老殘隊,等佢地做大HERO,同蓋世太保打鍋金,咁爆到九彩,但離題萬丈.識貨(有藝術品味)嘅希特勒可惜沒當畫家.班友 一腔熱血只賣俾識貨嘅人-羅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