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场景不多,多是封闭式的内景,还有几个狭小操场的画面,因此所能施展的空间有限。
就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一个年轻的群体——一群学生作为复杂社会的微缩样本,在不断的自我表达和与他人的互动中,展现了法国当下后移民时代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社会具象。
从影片一开始,学生们就表现出了他们的目无尊长、傲慢轻狂、不守秩序、无视校规,在这样的情形下,班主任马兰也常被学生们肆意发挥的个性整得啼笑皆非、焦头烂额、处境尴尬,从显性上能够很明显感觉出切入点是不听话的学生与他们老师的师生关系与师生矛盾。
这种冲突是所有关乎教育制度的影片都会涉及到的现实。
不给老师道歉的昆芭,习惯上课插话的拉巴,直言老师“不懂”的布巴卡……学生大多表现为释放,而老师多呈现了一种谦和忍让。
但实际上我们都清楚,在学校里,老师才是拥有掌控力的一方。
学校的权威性可以容许偶尔的挑衅,但绝不允许底线的挑战,这种由于立场不同而产生的师生冲突永远是无休止的。
在关于是否开出非洲籍学生苏莱曼的戏份中,也流露出编导对教育体制的思虑——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惩戒还是疏导?
鉴于惩戒既是消除不和谐因素又是保护所需局面的有力手段,在现实中,很多老师会毫不留情的选择惩戒。
包括片中表现的也是如此,崇尚鼓励的马兰老师在最后也加入了开除苏莱曼的队列中。
人类受教育的目的,长远看来是传承文明,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更像是为了将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得以存活。
这也是消弭个性以获得共性,就像在做最终出品检验时,即便曾经不情不愿,但谁都不愿成为不合格次品一样,只是在那个为时不长也不短的叛逆期里,人类还残存着天然的对抗意识,即便是徒劳的。
除了教育上的显隐冲突外,也窥豹一斑地折射出法国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与种族隔膜。
在一个小小的教室里,有着普遍自私散漫的白种人,固执反叛的黑种人,腼腆自闭的黄种人。
外来移民子一代对所谓法国身份的一种存疑和尴尬,使他们将这种存疑和尴尬直接表达了出来。
包括显性表达为师生冲突的:拿话呛老师,逮着机会就借题发挥,对老师总是拿“Bill”之类的白人名字造句表示强烈的不满。
再如,以喜爱的足球球星和国家队来抒发对自己祖国的爱,甚至带有地域歧视的因素互相攻击对方,称呼“安地列斯脏猪”和“马里脏猪”。
还有一场戏,班主任和家长的见面会也颇为精妙有趣地拿捏出了一次跨越族群和文化的互动,在马兰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父母的对答中,呈现出了一幅幅微妙而点睛的多文化差异的侧写。
其间没有强势的对撞,只有平和的表述,但这样短促而背景不同的对话背后所能起到的沟通效果却是有限的,文化差异与种族隔膜无法消弭,例如苏莱曼的母亲只懂马里话,需要苏莱曼的哥哥做翻译,这样的尴尬即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如果说教育冲突和文化冲突依然属于比较显性的有着各方角逐力的冲突,那么关乎个人的思考个人思想的冲突与表达可以说是真正隐形且本质的存在了。
该片导演兼摄影劳伦·康泰的拍片理念是:“表现复杂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
”。
在一次次嘈杂的课堂中,在一回回老师们的集体商讨中,观众可以看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对自身的思索和对现实的不满,并经由种种忿懑之情诱发出了各种言论。
青春期有个不必买账的“特权”,那就是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偏狭,而不必觉得不妥或难为情。
就像课堂上马兰要求大家讲述自己的“不好意思”,鲜少有人真正体会到这种情绪。
临近片尾,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课课后,学生们陆续离开之时,一个黑人女生踯躅上前,哀伤地告诉马兰,她什么也没学到,在马兰的开导后,她依然迷茫着重复“可我什么都没学到”,“不想去专科学校”。
对于人生,对于未来,我们大多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环境包容的国家,关乎个人的体悟便清晰地浮现。
真正的矛盾与冲突源自个人,而不是环境。
(部分引用,侵删)
法国巴黎,提起来让你一时间只有浪漫与唯美的联想,那些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圣殿——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香榭丽舍大道……一个个光华夺目的名字接踵而至。
然而这次你跟着脚步匆匆的瘦瘦的法文老师弗郎索瓦,迎着夏末秋初的阳光,走进了一所普通的国立初中学校,去领略他课堂上别样的风景。
都是老师啊,一年一度的期始会我们都不陌生——领导坐在主席台上,主任布置新学期工作,各人领得自己的分工,校长再做几点重要讲话,然后大家七嘴八舌谈论着暑假里的见闻,三三两两走向自己的办公室,便开始了一学期辛苦忙碌的工作。
我只在各类法国电影中见识爱情、谋杀、幽默、颓废,哪料到这次见到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教师,他们在会议室内寥寥数语简短介绍一下自己,便接过校长分发的课程表,开始议论和我们一样的话题:“你好好喔,第一节都没课!
”“你教三年三班,我们可以换……”还见到前任教师对新接班老师认真地介绍本班的学生,指着花名册一一道来,这个很乖,那个不乖,一点都不乖……真正走进课堂,我知道,区别来了。
上课时,学生可以很随意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靠着椅背,趴在桌上,嚼着口香糖,闭目养神……不一而足。
可以随意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发问,质疑,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问着问着,当初老师提出的问题早已不知所踪,大家认真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万里;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老师选的教材很烂,让人学不到什么;可以发出怪叫、大笑、起哄,可以不用举手就坐在下面说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拒绝回答老师的提问,问老师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对老师的用语不慎表达强烈的愤怒并进行针锋相对的指责……影片中展示的每一节课,几乎都是在闹哄哄乱糟糟的气氛中进行的,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甚至出言不逊……都可以用来形容这群课堂上的孩子。
弗朗索瓦是这所学校已有四年教龄的法文老师,还是这个二年三班的导师(是否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班主任?
),可是他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来自学生的尊重或是敬畏,学生们或是嬉笑着或是满不在乎地与他交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没有谁顾忌他的身份是老师,是一个应当有所尊重的长者。
每一节课,弗朗索瓦都几乎被淹没在学生蜂拥而至的讨论(或者是争论)声中,常常有点声嘶力竭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或是与他们展开辩论,下课时,他面无表情地离开教室,或者显露出有些疲惫的神色——哎,坐在屏幕前的我看着都替他累,更何况是真刀实枪上阵五十五分钟的他自己!
还好,从影片看来,弗朗索瓦每周只需给孩子们上一节法文课,因为常听到他说“下周四把作业交给我”这样的话,不敢设想,如果每一天都有一节近一小时的这样的课,教师会焦头烂额到何等地步?!
这样的课堂,你敢尝试吗?
学生中,有乖巧可爱的,比如,来自我们亲爱的祖国的男孩卫。
弗朗索瓦在卫的家长面前夸奖过他,很乖,很讨人喜欢,数学分数很高,说班上有这样的学生真好。
在他的乱糟糟的课堂上,卫也是特别遵守纪律的一个,认真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要发言先举手,带点腼腆的笑,尽量清楚地表达自己,坐得也还算端正,一看就是我们熟悉的那类学生。
一开始我猜他是中国人,果然!
我们东方人就是有自己特殊的标记,走到哪儿都混淆不了。
卫必定是在祖国上过几年学的,不然身上的印记不会如此明显。
可是卫只有一个。
在弗朗索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那些不太认同自己“法国人”身份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孩子。
他们有正义感,在学生错误地顶撞老师时会保持沉默或发出嘘声,在老师对女生使用“轻贱”这样的词语时会指责老师表示反感;他们也喜欢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老师一句轻轻的批评会让他们如刺猬一般顶撞、反抗、讥笑、回击;他们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矛盾,但面对老师时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两个班代表“泄密”是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导火索,但你看不到她们的羞愧,她们理直气壮,她们就是要努力捍卫本班同学共同的尊严。
在这样冰雪聪明、自我意识极强、容不得半点虚伪与强权的学生面前,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把教学任务顺顺当当地完成,要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尊重你,近乎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中一个年轻老师被自己的学生气得近乎失控,换作是我呢?
我能平心静气把一学年的课上下来吗?
当年教初中的时候,我不也常常被那群孩子气得七窍生烟,气得心灰意冷吗?
看来,这年头,中国的教师不好当,外国的教师也不易啊!
那种凭几次促膝谈心,凭几次爱心行动,凭一两次集体活动,就能师生同心其利断金的老套情节,如今已失去可信力,也无法再唤起人们的共鸣。
让我颇为感慨的还有一幕场景:校长、老师、学生代表坐在一起,给每一个学生写评语。
校长报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老师们根据自己对其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学生代表如有异议可以提出,然后校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该生的评语,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醒或鞭策。
在大家讨论苏勒曼这个问题学生时,老师们众口一词没有好评,我就在想,学生代表能对自己听到的内容缄口不提吗?
为什么弗朗索瓦要选这两位同学?
又或者她们是由全班学生共同选出的?
她们的存在是为了让老师们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吗?
是为了维护学生最基本的权利?
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实在可钦可佩!
想想我们的评语,都是班主任独立完成,评语中记载的,只能是班主任一个人眼中的这个孩子,他在其他课上表现如何,他在同学当中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家长无从得知,班主任自己也无从得知。
经常有家长这样告诉我:您说我孩子文静秀气呢,其实她在家里可刁蛮泼辣呢,一点也不听话!
做老师的也只有笑笑,一个孩子身上的那么多面,她只肯展示给你这一面,其他方面的情况,你又能从何得知?
走进《墙壁之间》,走进法国普通中学的课堂,你才发现,差距不只是一点点。
那样活力四射充满挑战的课堂,我们何时才能拥有?
我们做教师的又何时才能适应并胜任?
而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让人尊重并羡慕的职业,什么时候才能有更多真正优秀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哎,问题总有一大堆,而答案在何方?
为了让影像获致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已经有过不少探索。
真正将此作为命题以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展开探讨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此后,电影便朝着一条新方向前进:剧情→记录。
当剧情片开始不自觉地向纪录片靠近(借助其拍摄方式、理念),影像也变得越来越“真实”,此一真实依然是就现实之松散而言(应当区分“现实真实”与“抽象真实”间的本质区别)。
这是出现于第三世界各种新浪潮中的大多数早期电影的本质,一种记录本国现实、发展民族影像的冲动。
这条路走到现在,依然是条平稳坦途。
只不过就手法而言,已经越来越趋向极致。
甚至已经出现背反现象:正当各国电影人还在努力探索影像所能承载的真实限度之时,伊朗的电影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从过饱和的影像真实过渡到了影像虚构。
这一异象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实则需要花更多时间与篇幅展开。
在这条走了半个多世纪的道路上,我们大致也快触摸到终点,迎来了两位英雄:菲律宾的曼多萨和法国的阿布戴·柯西胥 。
两位导演手法相异,但殊途同归。
曼多萨通过手持长镜头扫过物象并将其悉数纳入影像体系的过饱和方式,与柯西胥在狭窄空间里借助快速剪辑将特写镜头组装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在曼多萨的电影里,人物在叙事线上的生成不断影响着影像体系的生成,同时影像体系的生成反过来也在辅助人物的生成。
这是一个自得的世界,一旦给予了它足够存活的养分,便可自我发展。
在这样的世界里,每一个在叙事线上延展出的人物都似乎在独立地发展出一个自我世界以附加到影像体系之中。
(《养子》《情欲电影院》)而在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中,通过不断加快剪辑速度,让观众在目不暇接中接受人物在对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形成一种过饱和和超高密度的影像状态,来使观众的观影意志弱化,不得不接受这些宛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质感。
从这一角度来看劳伦·冈泰的《课堂风云》,便显得容易得多。
而这部电影也是我们可以举出的法国人拍出的“现实真实”实例之一(一般而言,法国电影是一种“抽象真实”影像,关注于精神与思想层面)。
在这部电影中,劳伦·冈泰达致真实的手法显然用的是柯西胥式,而非曼多萨式。
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便是通过短镜头间的快速剪辑来让影像达到饱和和高密度的状态。
同时,我们也清楚,饰演这位老师的演员不仅是小说改编原著的作者,自身也是教师出生,曾经在与电影里相似的课堂出生入死过多年。
这些学生也都来自现实生活,也即,他们在演自己。
这是影像获得真实质感的关键因素(当然当然,电影是虚构的!
)。
另外,在课堂风云间穿插的课外活动片段,则以长焦镜头拍摄,类似于《天知道》中的镜头使用,如果大家未曾忘记的话,之前也已提过《天知道》是美国人极少拍出的真实影像之一。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座法国公立学校中老师与不同族裔,不同性格的学生们在冲突中相互成长的故事。
影片拍摄手法朴素无华,但其效果极佳,人物真实得几乎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我在观影过程中丝毫没有觉得他们在演。
整部影片如同淙淙清泉,虽不见力挽狂澜,刀光剑影,却沁人心脾,直指社会。
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担心影片沦为“流水账”,但随着影片逐步推进,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影片虽有纪录片之韵,但仍有电影之骨。
影片及时的切换,避免了误会。
此处足见功力。
影片还有一个触动我的地方是老师。
按传统理解,老师社会地位不错,每年有固定寒暑假,而且还是个铁饭碗。
看完此片方觉老师之难。
我们何尝不想扇那个挑拨离间的爱斯梅拉达?
何尝不想敲醒那个中二的苏莱曼?
但作为一名职业教师,马兰老师却必须拿出耐心和理解,尽可能把孩子们领上正道,即便自己被气的哑口无言。
此处向所有尽职尽责的老师们致敬!
但本片有一处让我忧心忡忡。
众所周知,没有天生的罪犯,罪犯的产生必然与家庭和环境挂钩。
望着苏莱曼离去的背影,想起他那文盲家庭以及马里的教育环境,我不禁要问:他以后能走上正道吗?
社会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更好的因材施教?
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看过几部法国的片子,基本给我发展缓慢,情节冗杂的感觉,当然有美妙如画的风景,加上舒缓的音乐,是相当映衬的,其中的审美效果也是别具特色的,不能说不喜欢,但也不并不很习惯。
《墙壁之间》似乎不太与法国电影的基调切合,大概是电影类型的关系吧,似乎多了更多复杂的东西,那些是沉淀在电影之中,却又脱离的。
《墙壁之间》是一部类似纪录片的电影,是对学校生活的实录,并未加太多的评论,或者是根本就是一幅学校的生活画面,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关注到了老师这个并不太被大家了解的群体。
作为学生的我们始终是无法走到教师的背后去了解这个群体的,而这部电影展现了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
就学生而言,个性的不同与文化的差异冲突在电影中试着力表现的,在中国,虽然少数民族多,但如此的文化冲突是很少见的,所以更引发我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之间必须学校互相的尊重与宽容,影片中的这个班级虽然矛盾也很多,但并没有发现有小团体或者是极度排挤的现象,这是可喜的,也是对学生一种无声的赞扬。
最引起我思考的是那位中国学生,的确第一眼看上去就很“中国”,他的父母也是中国传统的淳朴善良的农民,中国的学生勤奋、刻苦,俗话说的很乖,自然得到老师的喜爱,“非法移民”这样的罪名也没让老师们嗤之以鼻,甚至多了几分同情,但中国人这个身份的出现多少让人有些尴尬,却又不可否认。
就老师而言,老师之间多次的交流,包括私下的和官方的,都体现了一种绝对的民主。
他们在工作上有许多的压力和困惑,他们想过放弃,他们有过歇斯底里,但他们一样需要我们理解,毕竟一个老师对着的是那么多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往往是不被学生发觉的,或者说往往是被误解的,在此时,就更需要学生的理解。
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但又绝不是一个容易的角色,他要面对的不是现时的学生,更是未来的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影响甚大,甚至是不可逆的,所说的理解或许只有师生在相互的交流间体会,体悟,最终贯彻于行动中。
不太理解的是那次纪委会,又是统一的开除。
似乎是要证明这次的开除是有进步的,是给了学生申辩机会的,但这样的结果着实让人感到惋惜。
或许说老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这样的一个当口,在这样的矛盾之中更需要得到大家的理解,上有学校,下有学生,有些事普通老师无法决定的,但至少曾经付出过,努力过,争取过,或许对于老师是问心无愧了,只是这样的结果是可悲的。
在制度上的改革是必要的,权威也是需要的,只是怎么样的权威才是老师的权威,是值得思考的。
亲民的老师管不住学生,凶狠的老师引起学生的逆反,好的老师是需要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但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好老师的,特别是班主任,我一直这样认为。
没有太多的感想,在这样的实录中只是思考着如果我要做老师我会怎样做,实在是没有很大的把握。
心中有爱是空泛的,而落实到行动才是实在的,不需要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是多么的强势,踏踏实实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做事,只要为了他们的未来,不管他们是否理解,执着而行,大家最终都会肯定你的。
做老师不能太患得患失,毕竟学生不是大人,他们有他们最单纯的爱憎分明,当他们几年后回想,我想肯定会悟出其中的真谛。
影片的结尾,和谐的球赛,我想,那便是最完美的结局,不需要表达什么,这便是他们在中学里学到最重要的。
真不想显得自己没文化,怎么着高雅艺术俺们也得沾边儿一些,c'est tres bon之类的话,就是说不出来。
真的不怪导演和演员,我真没看懂。
理论说这Cannes金棕榈我怎么可能看不懂?
看得稀里糊涂只好去找文艺女兵男兵的评论,打动心扉的话如泉水一样叮叮咚咚。
我的汗,暴流不止。
真的没看完,没看明白。
10 分,相差十年后才看这一电影,我正好在对的时间看了,如果放在十年前我断定自己仍不具备鉴赏这电影的能力。
这是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也许多少年也再不会有这样类似的作品,它独树一帜,而且足够的深刻让观众在片后反思。
电影以 François Bégaudeau 的原著小说《Between The Walls》改编,小说作者本人也是该电影的主演,将他以前在巴黎某所公立学校教法语语文课的一段经历搬到了银幕之上。
François Bégaudeau 与导演 Laurent Cantet 共同将原小说的内容改编重塑,浓缩至两小时的窗口之中。
电影中的所有出演角色都是真实的学生,非常值得称赞的是这些学生毫不畏惧镜头,表演真实自然、没有生硬的对白、也不刻意地娇柔做作。
观众能很明显看出这是一个混合了各种肤色的移民后裔的班级,也能看出每个中学生对自己「民族」以及作为「法国人」持有各不相似的认同感。
电影中明显提到的就有阿尔及利亚裔、摩洛哥裔、华裔、马里裔、葡萄牙裔、科特迪瓦裔、安的列斯裔。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法语课,学习着法语中令人难解的虚拟式未来完成式的语法。
2018 年世界杯冠军的法国被称为移民足球的胜利,超过半数球员都是非洲移民后裔,这其中绝对离不开法国社会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而从这班级中我们也能看出学生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也有着一个共通的法国人特征 — 自由民主。
这班级中那种畅所欲言、表达自我以及无阶级制度的环境,是中国观众所诧异的,更不用提到那随性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
当然这自由和个性只是欧洲公立学校的一面,但无论在伦敦、柏林、巴黎还是莫斯科,公立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工人阶级,而穷人区的公立学校更是有着自由散漫的氛围,这也成为了欧洲精英阶级对公立学校嗤之以鼻的原因。
(欧洲的私立学校更像是我们习惯的精英式体制教育)观众可能会觉得这班级怎么这么叛逆?
怎么这么不听话?
最主要的冲突矛盾点是想要驯服学生的老师以及处于反抗精神最盛时期的中学生。
安于体制内现状的成人们,总努力尝试着把青春期的中学生赶进体制内,希望他们尽快成为体制内的一份子。
体制内的成人们也迫不及待想要用标签框住学生。
中国教育系统走出的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将小伟这类顺从又学习认真的学生归类为「好学生」,而把那些不服从、不遵守规则、不能安静的学生归类为「坏学生」。
但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按这样区分是绝对的吗?
如果符合体制内标准的学生即是好学生,那么身在体制外的学生即是坏学生吗,他们即失去了被肯定的机会吗?
François 是一个固执、不易讨好、有自己执念的语文老师。
从主观角度看,他貌似并不太像其他老师,他有时候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在努力尝试着推动学生们去认识自己,学习知识。
电影的高潮发生在 François 因为被学生激怒,情绪失控对两位女学生 Khoumba 和 Esmeralda 说出了超出情理范围的言辞,这一错误被她们抓在手中成了把柄,差点要导致整个班级掀翻老师的地位。
而那个被老师评作「没救了」的马里裔学生 Souleymane,因为得知老师对他的真实评价,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当的言辞,被激怒愤愤离开教室,却不小心把书包弄伤了另一个女学生 Khoumba。
多重的违反校规,导致这学生被纪律委员会开除学籍。
被意外弄伤的 Khoumba 没有责怪,反而站在 Souleymane 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这是因为老师对她不当的言辞激怒了 Souleymane,才引发后续的一系列情绪失控的后果。
老师 François 因情绪失控对女学生不当的言辞没有得到任何惩罚,甚至其他老师也对此表示理解。
而学生 Souleymane 同样是因情绪失控,作出了违反校规的行为,但他没有得到理解,他只能得到体制内应有的惩罚。
我无法衡量这两者的行为造成的伤害程度,但我觉得两者不应该是这样失衡的处理结果。
被视作道德标榜的老师的行为,与正在接受教育中的学生,为何两人犯错的结果却毫不相同?
但电影并不评论对错。
电影结束在学校放暑假前的最后一节课,Souleymane 被开除的事情好像已经成了过去,我们也不知道 Souleymane 到底有没有被赶回马里,大家也都貌似对这事不放心上。
最后空镜头放着无人的教室,窗外学生嘈杂的打闹声。
这电影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得到共鸣,尤其是在学生时期有过类似经历的观众,这种体制教育模式是泛化的,我们很少看到有学校会去重视体制外的「坏学生」,或者至少尝试去理解他们为什么在体制外。
电影很棒,切入的角度锋利,镜头与演员的表现力真实,角色散发的个人魅力强烈,每个角色都不单薄,而看似平常的故事却令人觉得意外沉重。
故事的转折衔接很流畅,观众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其中。
相差十年后才看这一电影,我正好在对的时间看了,如果放在十年前我断定自己仍不具备鉴赏这电影的能力。
这是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也许多少年也再不会有这样类似的作品,它独树一帜,而且足够的深刻让观众在片后反思。
电影并不明说的细节,可以让我们去思考:手工课老师在教员办公室里大发脾气,斥骂这帮学生真是一群混蛋,教这帮学生真是痛苦至极,更是大声说自己不想干了,但直到影片结尾,我们还是看到他在教员办公室里;那个在课堂上要捍卫自己哥特打扮的男孩 Arthur,想要宣示他想要独特的自由,被 François 反问,你这样的穿着是真的自由吗?
你跟其他的哥特装一样那么不就不独特了吗?
;还有那个尽管成绩足够好,但也不想进入到私立学校的学生 Burak;作为班级代表的 Lousie 和 Esmeralda 面对老师的不公评价也会站起反抗权威;教员办公室中每位老师总持着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并没有简单的模板能够套用在每个学生的身上。
有教无类,每个人都有获取教育的权利,如果在现代社会仍以体制内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我认为这属教育系统的疏漏,也是我们作为成人的责任。
显然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去写标题,因为细想,这是个很深刻的电影.法国人总是那么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细小去折射更大的隐晦.在19区这个混合区里的一个社区学校,仿佛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充斥着种族,民族以及文化,暴力等的问题.整部片2个小时,几乎少有安静的时候,永远那么bruyant,结束的画面.而苏莱曼被退学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时候,我更肯定这是社会折射,显然翻译成课堂之间是多么的不合适.楼下老师和学生正在踢足球,桌椅依旧东倒西歪,伴着吵闹,好像在说这样的问题,永远不会结束一般.这是个太深的社会羁绊了.
这部片子看完很闷。
色彩绚烂的海报,实际内容确实是无趣的校园生活。
学生和老师永远在墙壁之间,单一的空间,每天重复一样的行为,实在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有趣影片。
不过只要你耐着性子,就会不知不觉看下去。
因为你会逐渐找到情感的共鸣,似乎这些事情似曾相识,却又格外陌生。
我不自觉地在想,这些生活自己不也经历过吗?
那个13、4岁的叛逆青春期和无聊正直爱讲大道理的班主任.....但是明明是同时初中课堂却又感到疏离,毕竟我们所处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看着他们矛盾重重的师生关系,我居然觉得很可贵,哎,中法课堂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年幼时期,根本不会有同学在课堂上公然和老师唱反调,更没见过上课摔门而去的“坏小子”,他们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前提的,而我们是完全不对等的关系,老师是天,老师说得是最权威的,得到老师的认可就是一切,老师说你朽木不可雕也,学生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块木头。
老师误人子弟我们还说他特牛掰。
多可笑。
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问题,但是怎么嚼也嚼不烂不透。
老师和学生之间永远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都觉得是对方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这是个无休止的问题。
老师觉得部分学生孺子不可教也,自己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心平气和的交流,为什么他们还会不断地找茬挑事儿?
他们真的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吗?
该怎么惩罚他们?
他们真的能通过惩罚的过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
奖励需要吗?
该怎么奖励呢?
奖励和惩罚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为什么他们总是问学得东西有没有用?
难道我们只教学生那些在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吗?
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
我是不是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脑回路了?
学生觉得老师总是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他根本不是真正的关心我们,只不过是装作关心的样子罢了。
他是成人,他觉得我们说得都属于小儿科,所以就应该听他的话,我们才不是呢,我们也是有想法的人。
他既然是老师,那我们就能不断地提问题,看看他是不是也有回答不出的问题!
肯定有,我们一定可以把老师问倒!
他说这么做,我们便不,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主!
我们能证明自己有想法有能力!
我们都明白你说得大道理,你不用说那么多!
老子就是目空一切咋了?
碍你事呢么?
以上是我瞎写的师生的内心独白。
哎,其实说到底学生就是缺爱缺关注,老师就是缺方式缺理解。
(补:回想电影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哪个不是家庭关系有问题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导师,可见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矜矜业业的老师们你们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
提高音量和情绪发泄绝不能赢得人心。
)最后,片尾的空镜头下的无人教室耐人寻味。
[看了影评后,发现自己的认识还是浅薄了些,没有点出文化冲突、校园民主等字眼,有在法国生活过的豆友就有深切的感触,傲慢与偏见是法国文化的特点,多民族糅合居住的生活是法国的现状,从而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
]
好久没有这种时候了,一边看片子一边回忆。
想起了很多片段,想起去年夏天的这个时候,在贝桑松,在和电影中非常非常相似的课堂上。
那个时候没有想过日常的生活能够讲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好多好多鲜明的碎片。
这片子的主旨在老师的课上已经说出了:你觉得你的生活平常,就不值得叙述吗?
那时刚到法国,在语言学校,班上有五个伊斯兰国家学生,六个东亚学生,五个还是六个欧洲天主教国家学生。
有一个叙利亚男子,戴眼镜,剃极短的头发,说话有点呆。
他学得很慢,总是学不会,还常常不来上课。
老师比他还年轻,总是像个真正的班主任那样询问他为什么不来,他也像真的中学生那样编各种借口。
据说他已经上了两个月,还是最最初级班,到了月底仍然升不上去。
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肯投入精力学,一个月学费最少700欧,他似乎并不在乎。
一次在超市门口遇到他和他的老婆,推着婴儿车,买了很多很多东西,显得幸福而安详,但是他说他的老婆还没处理好签证,有可能随时得回国。
上课时班上分成两边,东亚学生都安安静静听着,老师提问也不说。
阿拉伯学生和欧洲学生则抢着跟老师对话。
一同上课的有一个中国男孩,非常不适应班上的气氛,老师跟每个人说话,谁问问题就回应谁。
中国男孩越来越听不懂,不知道老师这句话是在讲课还是在和谁聊天,心烦意乱,上课暗自发脾气。
一个利比亚男孩黑黑瘦瘦,眼睛深陷而好看,上课总是不停地跟老师说啊说啊说,不懂的地方就一直说不懂,还会一边问问题一边聊天。
中国男孩就非常烦他,上课总是举手,请老师让他闭嘴,不明白这样的学生怎么老师竟然还挺喜欢。
有一次在班里讨论男人和女人是否平等。
一个塞尔维亚学神学的帅哥只一句话:男女平等,因为圣经上是这样说的。
利比亚男孩说男女当然不平等,只要男人挣得足够多,女人就不必工作,她要工作干什么呢,她在家里可以出来散步、逛街、和其他女人聊天,女人不该工作。
我和那个中国男孩都说自从社会主义之后,中国女人就都出来工作了,现在的成绩和事业都和男人差不多,女性歧视的现象也不严重,男女基本上都是平等的。
我们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自以为客观的“观点”,然后轮到波兰女孩,她说,照我看,男女就是平等的,因为他们没什么不同。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那么清楚地看到自己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
我们讲太多外界现象,希望显得观点深刻,可是实际上这些都不是观点。
波兰女孩只有十七岁,金发碧眼,穿着火辣,喜欢下课出来抽烟。
她法语好,所以上课偷笑、传小抄,还教其他人说法语脏话。
中国男生不止一次跟我说,他觉得欧洲人还是歧视中国人,他觉得他们表面上礼貌,骨子里还是歧视,因为他不止一次发现波兰女孩用嘲笑的眼光看他。
我说我倒没觉得,或许因为都是女孩的缘故。
后来慢慢和那女孩熟了,聊天聊起家庭,这才知道,她是波兰七个正统贵族之一的后裔,继承了一长串名字,逢年过节仍然要穿晚礼服参加上流社会的规矩晚宴。
但是她不喜欢那样,自己搬出来上学,希望将来嫁一个印度宝莱坞电影里那样浪漫的男人。
回忆还有很多,想起来都是镜头。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看用一些营造的情节反应一个深刻社会问题的电影了,那样的情节是问题的附庸。
我不管它深刻不深刻。
人们就是人们,人们会活得小心翼翼、不确定、别扭、尽力表现得温和、滑过真正冲突的表面。
而这种不深刻才正是生活。
并不是只有泪流满面和正面交火才是价值观的斗争。
在一次的一个饭桌上,我听着一个已经当了中学老师的同龄人一边说自己上考研班逃课,一边说着现在的学生多么不好管,控制局面多么重要,那时我才赫然发现,人们是这么容易地在几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之间穿梭、矛盾、权衡,而这表面的平庸已经包含了生活的许多沉重。
马林真的试图做一个好老师。
这几乎就是一本法语公开课总汇。为了营造这样真实的效果,导演让编剧也是主演和一群真正的学生在一起,然后才完成了这样一本看上去相当即兴的法语课。但是在学生和老师们的冲突中,思想的传递达到了。
技术含量高,但没看出多少意思来,略有点无聊
暂时是两星吧。我觉得我不能客观的看待这部电影,一是很乏味,而是写实的剧情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并没有触动我的地方。整体下来很烦躁,我喜欢更有艺术性的
这片儿其实很一般呀 居然能拿金棕榈 估摸着是法国人偏心吧 08年就没啥更好的片儿吗?
我真说不好我到底想给一颗星还是五颗星。那就平均一下吧。
大闷片,大段法语叽里咕噜的吵杂的对白,中国人还被遣返了
如果这代表了欧洲普通的教育水平,那现在的我们就是文盲……
评价居高的片子我竟然看得比较沉闷
这法语说我的脑仁儿疼
适合每一个人观看的教育电影,跟老妈看完后讨论了很久
08年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其实前一个小时,通过小小的课堂,用傲慢与偏见来说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移民与文化差异,后来,几个冲突点集中爆发,说明还是“沟通”问题,可结尾又让我诧异,导演是要客观呈现,来让我们自己分析吗?
话唠片--或许真实也是种魅力!
小社会题材常见,难得贴切国情与时俱进
當個好老師,絕對絕對是需要很大智慧的事情。多種族混班的青少年問題,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電影技術和演員呈現是沒的說的,不過有些內容覺得假,尤其wei的母親要被遣返這件事情,當然影片是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的。我懷疑馬林這樣的老師要怎麼堅持下去呢?思辨?接受?往哪裡走才是更好的選擇?
以小见大。遇到这样可爱的老师乃们就尽情闹腾吧。
最长的一课
2009-08-14.民族冲突和绿化7.
20081210 2100 City Hall
简直太法国了。一群视虚拟式未完成过去时为无物的非裔中二学生,将以质疑一切与抽象思维著称的所谓“法兰西精神”发挥到极致。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