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老幸运

Lucky,福伯的不老传说(港)

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大卫·林奇,朗·里维斯顿,小艾德·博格里,汤姆·斯凯里特,贝丝·格兰特,詹姆斯·达伦,巴里·沙巴卡·亨利,伊冯娜·赫夫,雨果·阿姆斯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7

《老幸运》剧照

老幸运 剧照 NO.1老幸运 剧照 NO.2老幸运 剧照 NO.3老幸运 剧照 NO.4老幸运 剧照 NO.5老幸运 剧照 NO.6老幸运 剧照 NO.13老幸运 剧照 NO.14老幸运 剧照 NO.15老幸运 剧照 NO.16老幸运 剧照 NO.17老幸运 剧照 NO.18老幸运 剧照 NO.19老幸运 剧照 NO.20

《老幸运》长篇影评

 1 ) 我不想死

西部牛仔孤独的一生,我不害怕死亡,我其实不是不害怕,只是我太过于谨慎,如果我今天可以死去,我一定不会挽留在明天,这个男人是坚强的,但是他太过于害怕,有人不怕死吗,没有,只不过有些人是装的,我希望他可以一直活下去,本片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大卫林奇和他的老王八,他的每一次出场说话都会推使故事的发展,这是全片的精华,本片所有的画面都是比较简单,没有特别惊艳的镜头表述,但是老了,不就是平淡吗,平平淡淡。

我希望世界和平

 2 ) 真实

影片的文本来自于真实人物的改编。

斯坦通是参加过二战海军坦克登陆舰的老兵,重度烟瘾者,填字游戏爱好者,以及婚姻感情中的独行者。

这些故事都被反射到了影片中lucky的角色上,剧本是好友(Logan Sparks, Drago Sumonja)依照对斯坦通的了解所临摹完成的,让这位生活中将自己排斥于任何机构之外,演了一辈子配角的性格演员,(临终前)主演了一回自己。

其实,《老幸运》的架构不单单是斯坦通生命时刻再现的场地,它在跳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角色动机,因果关系,封闭式结局的套用的同时, 又划清了与艺术电影的界限。

 3 ) 写在2018年3月12号1点52分

哀莫大于心死最痛苦的是在眼前的看着世界一点点走远如同死亡所有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心情不好,本来想看一部洪尚秀的温和电影,但偏偏今天迅雷网速不好,然后又点开了这种谈死亡的绝望片子,就像吃涮羊肉羊肉切的厚了那么一点点,夏天的啤酒不够冰,就是这么舒服的刚好不合适,只能很不爽。

我们每天吃什么饭,赚多少钱,和谁谈恋爱,是不是一个颓废的上帝早有剧本写好了。

人类不断前进,夜以继日,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探索别人的内心宇宙。

 4 ) "德州巴黎"怎么贱卖了哈利·戴恩·斯坦通

原文:By Richard Brody 2017年9月28转自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29784483

2017年,哈利·戴恩·斯坦通主演了《老幸运》,老爷子的遗作这周在美上映。

该电影借鉴《德州巴黎》,老爷子最出名的一个角色形象。

哈利·戴恩·斯坦通,卒于2017年年9月15日。

死时已九十一岁高龄,很不幸地在烂电影《德州巴黎》里一炮走红。

这使他剩余的职业生涯走上弯路,甚至关系到他最后一部主演的电影《老幸运》。

《德州巴黎》于1984年上映,是一部典型的里根统治时代的加工品。

它试图复活批评家格雷尔·马库斯口中的“老美国志异”里景象。

格雷尔·马库斯,美国当代著名乐评人、文化研究者、作家。

《老美国志异》是马库斯1997年的作品,以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及其乐队在1967年的地下室录音带为主题,作者消除了音乐、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疆界,描摹了迪伦所处的动荡时代,深入剖析了一个古老而奇异的美国。

“老美国志异”它来源于里根时代所包含的,散播和永存的怀旧神话,以浪漫的名义但又长期忍受着古怪去开垦这个国家。

《德州巴黎》的导演维姆·文德斯在斯坦通身上,找到了它。

这部电影是由一个想法为契机,但艾德斯把他的想法砌加在角色和拍摄手法之上,并且定型其角色。

特别是斯坦通,停留在一个狭隘的人设中——品德高尚。

文德斯,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是一名沉迷于悖论,迷恋美国流行艺术的艺术家,他很少思考故事的形式,而更看重虚空感。

他的潜意识有着明显的好莱坞电影和美国音乐的移植,他捡拾好莱坞风格和形式,神话和图像。

他的天才之处,是把美德元素嫁接并突出他亲身经历的当代德国环境中普遍但隐秘的存在。

他的最好的作品(比如《爱丽丝城市漫游记》(1974)和《公路之王》(1976))采用第一视角去考虑后二战时代文化渗透期中的德国政治和文化历史。

他在美国制作过杰出的电影,如《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上部就带他个人旅行见闻的痕迹,又或是2005年上映的《别来敲门》,由山姆·夏普德编剧,这两部电影都是文德斯擅长的领域——电影从业人的工作与生活,机械劳作与艺术的融合。

山姆·夏普德是一位集电影编剧、演员和电影、电视导演于一身的全能艺人。

1979年出演的戏剧《被埋葬的孩子》荣获当年普利策最佳戏剧奖。

2017年8月1日在家中逝世,享年73岁。

相反,同样由夏普德编制《德州巴黎》,是一系列的情绪和调调的再加工,文德斯将他理解的美国神秘主义背景渗透进角色和场景,导致了电影回音室效应(电影画面和形象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不停加强)。

这个效应反映了好莱坞刻板的情绪抒发,以及画面刻画没有形成鲜明对比。

除此以外,在《德州巴黎》中文德斯的演员们很少角色突出,情绪化、悲观的真实性又不乏浪漫主义。

文德斯眼里没有风景或城市,他挖空心思地掏出神秘主义的库存,并像贴标签似的加到拍摄中。

图像呈现往往是夺人眼球,但是目的性一眼就能看穿,并未给想象留下太多空间。

他们给梦塑造深层的神秘,但梦本身并没变得神秘莫测。

哈利·戴恩·斯坦通在《德州巴黎》中的斯坦通形象。

我多年前看过《德州巴黎》,最近又重看一遍。

电影刚出来,就是一个标准的斯坦通形象,查韦斯(男主),穿着一身正式的西装(尽管皱皱巴巴的),领带,一顶孩子气的红色鸭舌帽,周围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刻意对着天空。

另一个演员有相似的画面挖起我尘封很久的回忆并震惊到了,他从手势到口语变音都是可持续的:詹森·舒瓦兹曼。

他出道很早,也参与了《青春年少》一部电影富于生活体验,善于观察,满嘴格言,情绪变现戏剧化、情绪化。

詹森·舒瓦兹曼在《青春年少》中的形象。

斯坦通,在他的职业上升期,被一个固定形象拉着往下沉,他投入进去,既不是自愿也没有令他内心生活更加富足。

关于《德州巴黎》最好的事就是斯坦通是正面的、主角光环这一简单事实。

但这个角色削减了他,将他符号化,令他在表演者的路上渐行渐远。

斯坦通的最后一部电影《老幸运》于明天上映,虽然斯坦通的出场簇拥着壮观的车队,这个角色本身仍然令人厌烦的浅薄。

这一电影承袭了斯坦通在《德州巴黎》的编故事线,但他现在不合群、有着暗淡作废的过去,以一个可爱的老笨蛋的形象出现。

这个脾气不好的老幸运,没有名字,有着生物钟一般准时的日常习惯:早上一杯咖啡和定时早锻炼,他在餐桌上对乔伊(巴里·沙巴卡·亨利 )佯装暴躁的问候“你什么都不是”,对此乔伊报以一笑。

他的填字游戏,他的白日游戏秀,他每天步行穿过一个废旧的下落不明的只有风滚草能吹到的村庄,他晚上在由贝丝·格兰特饰演的伊莲当老板的酒吧打发时间,那里的常客们通常言语犀利,行为混账。

詹姆斯·达伦在剧中有很好的段子,以浓重的口音发“ungatz”这个单词。

大卫林奇也有一个角色——很不幸的一个人,他那只罗斯福总统乌龟去世时伤透了心。

在拍摄的过程中,老幸运面对的,委婉点但说真的,年龄大身体弱,他也喜欢玩一些社会股票,接受一个当地酒店老板小儿子的生日派对邀请,在那里老幸运从自己的壳中走出,用一手嗓门全开的话剧,一手西班牙歌曲(斯坦通在《德州巴黎》中做过)来推销自己。

和文德斯电影中的查韦斯一样,老幸运是一处空白,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一个象征,一个等待他自己编纂故事的空容器。

更糟糕的是,在《老幸运》中,这个背景故事迟迟没来,仅仅在一小段里他解释他的外号怎么来的(从他在二战幸存的悲惨军事任务讲起)。

传达了律师的仇恨,展现一个模糊而无人服从的时期。

仅用一句短暂提及68岁以及声称一个非正式的无神论和一个随性存在的绝望。

从《德州巴黎》的借鉴太过明显,甚至表现在老幸运的信用数列上。

像文德斯的电影,展现双主人公,由斯坦通饰演戴顶帽子,头朝蓝天。

但是《老幸运》的导演约翰·卡洛·林奇(他亦是个有魅力的演员)并没有任何像文德斯的为银屏变戏法的方式所作的可视化感觉。

这部电影精心筹备,为斯坦通的艺术致敬,但它严格沿袭文德斯的固有形象。

看到斯坦通走路,转回头,凝视双眼思考还是很欣慰,可应看到他利用一个角色拓展自己而不是限定它。

他能成为一个有原则不感情用事的拖车停车场经理,他的隐忍的生活习惯与他的时刻提高警惕来满足优越需求的要求是匹配的,而不是看斯坦通扮演卡尔·罗德在《双峰》中的回归。

这是一个高贵的形象,值得通过这个角色去记住斯坦通。

理查德·布洛迪于1999年开始为纽约客写作,并已经贡献了很多关于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让·戈达尔,塞缪尔·富勒的文章。

他在纽约客的博客里写电影。

他是《电影无处不在:让·戈达尔的工作生活》一书的作者。

 5 ) still alive,still funny.

Lucky ,funny。

很喜欢这部电影。

节奏是只有带着岁月痕迹的老人才能hold住的那种舒缓,稳稳的,缓慢却不让人乏味。

看片时候很多个瞬间不由自主思索起生命的意义,但并不愿用“生命归于虚无,我们要微笑面对”来总结陈词。

总觉得有些过于矫情,不像那个耿直到底怼得人无话可接的老Lucky,也不像那个明了“lonely”和“alone”并非等同的老Lucky。

喜欢跟海军陆战队老兵畅谈的他,喜欢跟来访女子一起看电视瞎聊的他,最喜欢生日party上一本正经开口歌唱的他。

想想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和某些人相遇,偶尔遇见一些新伙伴、新事物,纵情一下,又回归自己的日复一日。

跌了一跤之后的老Lucky说他怕死,但结尾处微笑的他给人的感觉却毫无恐惧。

就像医生描述“变老”时无所谓的口气一样,整部片结束,“变老”似乎也不过意味着简简单单生活下去——still alive,still funny.

 6 ) 噗

人人都会死亡,都会恐惧死亡,不如正视它,当成是另一段旅程。

这是《老幸运》所表达的价值观,但实际上表达的意义并不大。

仅仅看到故事中的人物“想通”,并不能给生活中的我们带来感悟。

因为这部电影缺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电影《老幸运》是一部人物电影,故事很弱,讲述了一直一个人生活到老的“幸运”先生,得知自己即将老死后,从恐惧到接受释然的过程。

因为故事很弱,电影主要呈现是靠人物魅力和大量的隐喻。

生活在小镇上一成不变的老人,每天定时锻炼身体,热衷于填字游戏,毫不顾忌的说脏话和荤段子,喜欢老电视节目。

这样的塑造使观众觉得滑稽、个性及令人同情,角色认同感很高。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电影很多关于填字游戏的语言梗不太体会的到。

片中出现的符号化元素有片头片尾呼应的路上的乌龟、仙人掌、红色的未知房间以及老人每天经过时就会骂上一句的黄色拱门。

乌龟是老而不放弃,仙人掌是一身刺但坚韧的生命力,红色的房间暗示欲望,而黄色拱门背后的美好花园是对老人关闭的世界。

基于在这些符号理解的基础上,电影还算值得一看,但也仅此而已。

 7 ) 超越形式的人物电影,哈利戴恩斯坦通伟大的遗产

今年暑期在洛迦诺电影节备受关注的影片《老幸运》看点有很多,这是演员约翰卡洛林奇的首部导演作品, 哈利戴恩斯坦通老先生的遗作,加上有大卫林奇的客串等等。

可真正让我决定落笔的原因说起来奇怪,是其超越了电影内容,将形式意义与自由精神揉搓到一起并放在人物人生终点来审视的角度 。

影片的文本来自于真实人物的改编。

斯坦通是参加过二战海军坦克登陆舰的老兵,重度烟瘾者,填字游戏爱好者,以及婚姻感情中的独行者。

这些故事都被反射到了影片中lucky的角色上,剧本是好友(Logan Sparks, Drago Sumonja)依照对斯坦通的了解所临摹完成的,让这位生活中将自己排斥于任何机构之外,演了一辈子配角的性格演员,(临终前)主演了一回自己。

其实,《老幸运》的架构不单单是斯坦通生命时刻再现的场地,它在跳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角色动机,因果关系,封闭式结局的套用的同时, 又划清了与艺术电影的界限。

导演并没有在他的处女座中树立导演创造风格(Auteurism), 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幸运”的感念上,使故事被交待的规规矩矩,同时又余味十足。

故事表达出了一个美式交往中即封闭又开放的空间格式,各个社区群体相处融洽又互不干扰的微妙平衡。

在这些空间当中穿梭游走的lucky试图将它们粘合起来拼成一个自身可以接受的自由乌托邦。

而当lucky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后,开始相信死后没有灵魂,只有黑暗。

这种思想一方面来自于对死亡真正意义的恐惧;另一方面,来自于无神论者对本我的坚持。

如果世上有灵魂,那自己的灵魂也就被剥夺了唯一性,这也许是这位无神论者对于超体最后的执拗。

由此看来,影片试图摆脱先在形式的干扰,努力将重心放在人物上。

《老幸运》对这位现实人物的捕捉脱离了传统叙事模式对角色的刻意捏造,转而在一种极度静态的仿真实的片段中,通过对影片形式的把握来达到人物描写的目的。

影片像很多纪录片为了追求启人的故事而向那些无法捕捉的,随机的真实事件妥协一样,重新摆设了现实,以同样的原料使现实再次发酵。

也因此,这是一部“虚构电影形式”受到挑战的影片,它在逼近纪录片定义的终点前踩了一脚刹车,以一个非传记片,非记录片的形式去描绘一个真实人物。

在学院派的角度上,虚构电影是一门通过机器来让观众将意识投射到被观察客体的艺术。

可是片中极度缺少角色背景的交代,lucky可谓是一张无法被阅读的白纸,加上大体故事情节被lucky重复的例行活动所支撑,叙事结构上内外在冲突的缺失限制了故事的起伏,不具有激发观众的刺点,这些静态元素使得这个被研究的客体逐渐脱离允许意识投射形成的模版。

当没有了对角色捏造的外力, 观众更难对客体投射意识,只得作为银幕背后的观察者,思考者,而非幻想者。

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电影描写人物的最佳方式。

观众不再去融入角色的处境,仅是在现实的顿悟中身怀感激的面对一场人与人的巧遇。

这种类纪录片的形式早已忽视了摄影机暗箱的存在,从而追求了早期戏剧思想上史诗剧场(Epic Theatre)的艺术形式。

“斯坦通对摄像机根本就不感兴趣,他知道它在那,但他做这行太久了早就把它遗忘了。

”导演在华盛顿时报的采访中如是说。

暗箱的存在不仅被斯坦通无视,也被影片的表达内容所屏蔽了。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打过一个比喻,摄影师在为自己拍照的时候,自己从镜头前的主体变为了照片中的客体,这种自身的转变如同经历死亡,成像的瞬间自己仿佛变身为了幽灵,而无论摄影师如何用手势指导“我”的身姿,那装腔作势的样子就像在自己的身上涂防腐剂一样滑稽。

当然,像斯坦通这样的末年职业演员早已习惯被成像到胶片上的过程了,也更习惯自己的“幽灵”被公众拿来观赏批判。

我只在想,在影片的制作中,暗箱的作用就如同为“幽灵”涂防腐剂一样讽刺。

哪有人会去指导九十岁的斯坦通如何在镜头前表演斯坦通自己?

在与戏剧的平行对比中,暗箱作用的消失把这部影片推向一种无虚构现实的空间中,把怀疑的悬念扼杀在了现实主义与舞台的无缝隙之中,使影片的艺术形式走近了与史诗剧场的距离。

加上之前提到的,影片将观众放在纯观察而非代入的角度,其产生的疏离感也正是其思想的本质内容。

影片毫不晦涩的用美国历史为故事镀了一层老派的韧性,内在探讨的实质却是自由等量齐观的价值。

片中客串的大卫林奇延续了自己荒诞的风格,在独白中讲述了一个对自己人生产生影响的宠物乌龟罗斯福总统的“越狱”故事 。

在这种看似荒谬好笑的命名及事件下,隐藏着一幅40年代初寻求自由的美国风情画。

作为一个仍在经济恢复中的多元化民族,美国人民在德意日对内外种族,太平洋军事的压力下,一反一战时期对于民主安全的中立言论,打出了为了人性自由而参战的口号。

影片以二战元素为时空跳板,从一个追求自由的国家到曾经为之而战的老兵,最终抵达的是人心。

这股在生命的重量下跳动的精神才是真正支撑影片的龙骨。

个体自由观念承载着具有历史性的集体经验, 在电影的放大镜下被解剖分解。

而让一个在电视采访都叼着烟的老爷子来通过吸烟打破酒吧传统,诠释自由与灵魂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纽约时报对其关于无灵魂的演讲也是赞不绝口,考虑到这是一个出自一辈子都在演着拥有鲜活灵魂人物的演员之口。

自由是一个大多数电影都尝试过探讨的主题,因为它意旨许多感情产生的前提。

此处的自由并不指肉体的自由,也非人性的自由,而是一种被给予的诠释自我的自由,一种后出现的选择性自由。

将这两种自由的冲突拍的最好的当属小林正树的《人间的条件》系列,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被军队压榨的极端框架下,对人道主义的坚持赋予了角色选择自己的机会。

不同于传统自由广泛的指代,个体生命意义的自由具有自我的唯一性。

在尼采看来,后者自由的结构是在人性道德的价值理想维度内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

的确,这种自由藏匿在人性的内容里,而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集中的去钻研人性维度中一面切片的时候,自由那种点燃了灵魂似的香气终井喷出来,溅在银幕的机构上,穿浸于集体意识形态的熔炉里,使闻者窃取生机,兴奋的发抖。

如同一开始所说的,是斯坦通演员的特性给了以上讨论所有的可能,而导演的电影美学只能遗憾的作为容器为其装饰保养。

这种分析方式的确一定程度站在了电影内容之外。

可是在这样一段极具记录性的影像面前,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谨慎选择就是对电影人文记录形式的完善。

其大胆的撕裂了时空,匿名的勾画了一片安静真实的沙漠。

在上面,结尾斯坦通与罗斯福怀着对自由的信仰,迈着随性的步伐,姿态恐怕只能用优雅来形容。

原作者 刘正一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微信号

 8 ) Always lucky.

故事围绕哈利·戴恩·斯坦通饰演的90岁高龄的无神论者的一次精神之旅展开。

大卫·林奇、朗·里维斯顿加盟出演。

影片于2017年西南偏南电影节期间亮相。

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安静和谐,景色迷人。

主人公是一个外号叫lucky的独居的高龄老人。

生活十分规律,主要活动场所就四个:家、餐厅、便利店、酒馆。

喜好填字游戏和抽烟。

小镇生活波澜不惊。

直到有一天,他在家莫名摔倒了。

虽然并没有造成身体损伤,但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死亡就在自己的眼前。

他很害怕。

从这天开始,他变了。

这时故事真正开始了。

经历了许多事后,lucky终于明白了truth的意义,以微笑面对将会到来的死亡。

影片画面很美,虽然是在讲述一个和死亡有关的故事,但是采用了暖色。

像是黄昏以前的颜色,把老年人和日暮联系起来,使人感到有一些许的悲凉,却不悲伤,恰到好处。

故事的感情也十分的细腻。

往往不经意间就能令人感动。

比如lucky打电话时说到,他小时候有一把BB枪,从来没有打中过任何东西。

有一天,他出去对着树、树叶打,树上有一只知更鸟正开心的叫着,本只想吓走它,就扣了扳机......突然就不叫了。

那是他一生最难过的时刻,那种沉静仿佛是世界末日。

影片中也留下许多悬念,使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例如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陆龟,还有和lucky打电话的人是谁?

还有他每次路过时都会骂一声cunts(贱人,猪头)的地方是什么?

但是这些悬念并不是影片中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线索还是lucky的心路历程。

最后lucky对他的朋友的对话是影片的高潮。

It's the truth. The truth matters.就是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做所为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与接受的事实。

对我们来说事实就是:所有一切都会消失,变成一片黑暗,虚无。

Nothing......而我们一笑置之。

影片中还有许多有趣和引人深思的地方,便不多说了。

强烈推荐!!!

 9 ) 只有爱才能让人们直面死亡

《老幸运》,是一部面对死亡的电影,一位二战老兵行至暮年,没结过婚也没有孩子,走在人生的边上不经反省自问:我这一生的答案是什么?

为什么我感到虚无?

其实死亡这个命题很大,是人类的终极命题,只有到了暮年回望一生时,才陡然寂寥悲切,人这一生都为了什么?

生命中每个人都会离自己而去,或早或晚而已。

这么想真的会陷入悲观,面对人生的虚无,主人公说:我会一笑置之。

我觉得每个人单独面对亘古洪荒般永恒的死亡命题时大多都是缺乏勇气与底气的,恍如一个人走在漆黑一片的悬崖峭壁边,看不见也摸不着,就这么走着,走向死亡。

可如果手里牵着其他人的手,我想眼前的路会亮一些。

一个人在面对人生无意义的巨大悲哀而快要被压垮时,也许两个人一起互相搀扶着走会好很多。

这也许就是人类的社会属性的由来吧。

上帝将死亡赐给人类,同时也怜惜地赐予人类乐观面对死亡的方式,就看渺小的人类能否自觉自省自拾自行了。

所以去爱吧!

爱众生!

才能行彼岸。

 10 ) 万事万物都将归于虚空,我们能做的,就是微笑面对和接受

孤老头对人生和生死的思考,遇到了隐约可见的真实挑战,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万事万物都将归于虚空,我们能做的,就是微笑面对和接受。

口琴吹奏的《红河谷》贯穿全片,旋律与通常听到的略有不同。

不知是民歌流传过程中有多个版本,还是想表达老人从小学会的就是错版。

片中三首插曲,很符合主题,也非常好听。

老男人的烟嗓,扎心又释然的歌词。

Johnny Cash- I see a darknessMichael Hurley- I stole the right to liveFoster Timms- The man in the moonshine

《老幸运》短评

孤独终老不是坏事,何况身边还有一堆默默关心你的人,而自己就算一个也是可以的。

5分钟前
  • 坦荡快乐
  • 还行

老而不死是为贼?

8分钟前
  • 清风徐来⭐️
  • 还行

为了那个笑容 7.5分★★★☆

13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我知道迟早要死,我也做了很久的准备,可是。

17分钟前
  • 有事起奏
  • 还行

看到一半才反应过来那是淋奇= =

18分钟前
  • 经年
  • 还行

忘不了海军陆战队员的故事

20分钟前
  • 推荐

老牛仔89岁高龄出演此片,影片上映同年,老头也去世了。7.1。

24分钟前
  • tikey
  • 还行

暮年时光的心路历程

25分钟前
  • temur
  • 推荐

前40分钟真是非常棒,无论节奏气质还是叙事集中度上都有很好的控制,但为了实现一个不太“郁闷”的结局,剧本收尾显得很无力,更模糊了整部片子的叙事目的;老无所依这个题材一直是最爱之一,拍摄手法上讲究静水流深,但观看时越来越小心,稍不留神就会被负面情绪笼罩,久久不能平静

27分钟前
  • Poros
  • 还行

很一般一般

28分钟前
  • 点映鼓师
  • 较差

lucky老得就像片尾的墨西哥大仙人掌,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经常骑马的原因,他走路时脚翻着外八字,加上一脸的褶子让他像极了德州的老派硬汉,不过更老。更多的时候,它像一只用两条腿走道的蜥蜴。

30分钟前
  • swampthing
  • 推荐

有的人就是基因型的长寿,可这样的每一天又有什么意思呢?#抄台词:I am not his woman, he is my man!#

35分钟前
  • simonfaye
  • 较差

whaaat? 要问我为什么给低分,那是因为影片看了一半实在不想看下去了,就一个老逼壳子,一点激情都没有。也许后半截好看吧,但是我个人不推荐看。没意思

40分钟前
  • 业余影评者
  • 很差

摄影挺好

44分钟前
  • 绿洲
  • 还行

想不到导演是他,哈利老爷子也算是高寿了,全片一直探讨的是老去的主体,很有味道,喜欢拍摄地的调调~

47分钟前
  • 发条J
  • 推荐

当倔老头终于说出“我怕死了”的时候,我关掉了电脑,乖乖睡觉,不再熬夜。

50分钟前
  • YWCJ
  • 还行

lucky

53分钟前
  • Кинo
  • 还行

光棍儿,coco,a country for old.白头老兵话二战。

58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力荐

没有故事性的电影真是看起来太乏味了,流水账一般的叙事,看了半小时都没入戏。但是后来知道了他从未结婚与生子,突然就很能共情了,因为我预想自己很可能也是这样。看起来生活并不糟,还是有地方可以去,有人可以聊。

1小时前
  • 戴老板
  • 较差

又是一个以演员来定制剧情的电影,行将就木的老年生活,生命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困惑,在可见的为数不多的时日里带着孤独和对时光的窥悟度过这一生。每日的重复其实也是人生几十年的重复,大卫林奇有爱的客串。苍凉和孤寂。有点担忧我老了会是怎样一种生活?可惜老爷子也不在人世了,此片成了双重含义遗作

1小时前
  • 甦醒 Nostalgi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