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别误会,我可能不会爱你。
我们打赌,35岁之前谁先结婚。
我可能不会爱你。
我一直这样告诉自己。
我了解你所有的正义 直率 阳光 你的与众不同你是那个方形的狮子我看着你从十七岁一直走到三十岁 我陪着你从高中直到走进社会或许更久的是我的目光与你相随。
一直说我可能不会爱你。
但眼光流转那是不可名状的悸动所看见的身影幻化成你的样子全世界只有你看不见我的帅我可能 不会爱你谈恋爱 有个条件是 必须接受你的存在你烦恼失恋不想看你难过于是为你出谋划策但之后 却不知道为什么 左心房某个柔软的地方感觉一点点疼痛开始扩散我可能 不会爱你但是有一天或许那时候 你已经开始接受三十岁女人的初老症状越近的事情变得遗忘记起越久的事情。
那是追着时光跑的大片青春,憧憬着第一双美丽的高跟鞋,那是属于十七岁纯净的薄荷糖味道。
你的倔强 决不轻易妥协 你的不温柔 你心里暗暗留下的泪我看见你所有的表情 喜怒哀乐你也终于在害怕变老却在某日初老症发 早早醒来的时候突然想起我嗯。
我比谁都要清楚知道有你 真好我可能不会爱你那么了解你的不完美我只是想也许我能够不爱你但根深蒂固潜滋暗长 一日三餐如同空气般的存在 那是植入呼吸中的习惯原来我爱你青春的偏执终于变成执着的相恋。
就像片尾曲唱到,因为有你陪 我的世界不再黑 。
❤点滴❤:1.有人说 对啊 我这么差劲 你还要和我做朋友。
就是喜欢你啊 就是那么一个不可名状的契机 就那样自然而然 日积月累 喜欢你啊 你差劲吗 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哎 因为一开始想的就只有 喜欢你啊 想必爱情也是如此吧2.喜欢一个人的时候 自信 理智 全都不见了吧3.一无所有怎么了 对你好 就行了✪絮语:✪1.如果我看过你看过的世界,走过你走过的路,是不是就能更靠近你一点。
2.等下辈子到来之前 如果还要说些什么 我怎样才会认出你 是你吗 曾经有那么一瞬间的念头涌上 终究 我们还是遗失了彼此 3.我不想也不能当你的第一 但我可以当你的最后 记得我永远都在你身边 4.或许你觉得我选择放手是错误的 但当你找到 比我更值得去爱的人时 你就会了解我的用意 5.感觉到失去重量的那天 不是你那次的转身 而是你说希望我幸福的当下6.原谅我 只能用你想要的方式 继续待在你身边。
7.如果还有一次 我会问自己 该不该爱你8.在空气中感受到你 来不及吸入与呼出 就静放在心里想你9.一起转身 我们说好了不回头 因为这样张开双手...才能拥抱更多10.那些甜言蜜语的曾经 从这一刻起 竟是最刻薄的讽刺11.如果你没有先喜欢我 我就不会喜欢你 没有为什么 这是我的规定12.你远远在我的面前轻盈飘逸 然后不经意回眸一笑看我的样子 我仿佛永远都追不上13.我向来不是个好演员 尤其要扮演你的朋友 多么艰难的角色功课14.把你小心翼翼放进罐子里 锁上 那些很细微的小事 甜蜜蔓延 不敢让你知道 你应该不会知道15.勇气不是单向 不给我力量 怎能怪我只会晃16.人世间最美的一道风景是什么?
亲爱的,那就是离我远去的你。
17.我在靠近你 你在离开我 正在离开的你 请回头看看我18.深深地呼吸 重重地叹息 然后浅浅地爱你19.后来我跟你的联络 只剩每年一次的“生日快乐” 放在手机里 从来不删 现在已经有5条了20.亲爱的 我再也无法想象 我们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样子...21.谢谢你的不再爱我了 因为我 会更爱自己22.伤心的我会抹去 开心的我也会抹去 我会抹去你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23.你很爱小三 幸好 我喜欢当自己世界的老大24.最害怕的是你选择了我 不是她 其实我没那么爱你25.最好过得幸福 因为 我随时会超越你们
大仁哥,我嚴重懷疑你真的會提高所有看過這戲的女生的擇偶標準。
或者是說徹底改變吧。
連最後那一集都要嚴重的賣萌賣感動賣深情。
說實在,這部戲真的有太多太多的催淚點。
讓我看到“全劇.....終?
”忍不住又想要重新再從頭看一遍。
其實我看過兩次的有敗犬女王。
但是今天看完之後我唯一確定的是,這真的是一部我至今為止最愛的台灣偶像劇。
沒有之一。
那天我跟朋友討論。
在最後程又青跟丁立威plan結婚的事情,兩個人性格不合的缺陷家庭之間的不同頓時被放大到極點。
這是多平常的事情,卻足以致命。
我喜歡簡單的婚紗簡單的生活,他喜歡華麗的婚紗奢華的生活。
我說過我不想要那麼趕時間,他說我們就快點搞定好了反正可以plan。
我家人明明走平和路線,他家人就是要一家之長決定好所有事。
等等等等。
不要懷疑,如果這個時候你們吵架的點都是如此致命的話,那你們可以考慮不要結了。
因為程媽說了,面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輩子的幸福。
你想好了嗎?
是為面子結婚為那個長相不錯身家不錯的條件結婚?
還是爲了你想跟那個人一輩子的心情結婚?
冠青跟大嫂鬧過大概十萬次離婚了吧。
我又想起我的父母我的婆婆公公。
我突然懂得了他們的愛情。
生活是平凡無聊折磨又真實的。
我想起了The Notebook裏面Noah說過,Nothing will be easy。
明明剛剛還是好的,我們還好好的,下個moment我們就恨不得吵個翻天,把對方推開,不想在一起過了,但我們糾結過後還是不想離開對方。
還是不想。
就算吵一輩子,也要過下去。
大雨的晚上,白叔急急忙忙地敲門,急急忙忙地說話,急急忙忙地像個小孩說著要哭,哭著又說,我好害怕小苑我好害怕小苑,我好害怕你要走。
我哭死了。
老公主和白叔的愛情是這部戲最經常戳中我淚點的戲碼。
那天老公主裝作很不在乎的說,他有女朋友了。
然後白叔又偷偷埋伏在門外,裝作路過的模樣。
走進房間跟老公主說,我們和好好不好。
我又哭了。
我開始相信愛情了,我真的相信了。
真的會有這樣的愛情的,無論我遇不遇得到。
我一想到,在這個歲數的他們,其實還會有那種純情的十六七歲的愛情,我就感動得快要哭了。
真的。
就算我會不會擁有,我還是很開心這世界會有如此地愛情。
程媽住院的那段日子,程爸的日子開始手忙腳亂。
程爸的os是,噯明明平常看庸婦做很簡單啊為啥我做起來就那麼難。
一堆菜,做到像打架似的,卻還是食之無味。
我呀要聽著你媽如雷的鼾聲才能睡著,程爸剛剛偷偷弄程媽的頭髮之後說。
親愛的瞿維尼導演,我剛剛才知道你原來還導過惡作劇之吻系列,但我真心想說,你太過分了,你把台灣偶像劇的level提高了你知道么。
因為我一直相信最有共鳴的故事往往就是那些生活中稀鬆平常的然後我們以為我們忽略了然後當我們看電影電視劇的時候才被提醒之後恍然大悟地說,噢,噢這就是我的生活啊!!
所以桃姐那部電影才會未播先紅,才播了個預告就把一堆人感動得眼淚花花恨不得都給滿分。
你太過分了,以後那些狗血的有錢公子哥和窮苦平凡的醜小鴨的偶像劇還有市場嘛?
沒有了我告訴你真沒有了!!
因為我們都頓然發現,生活大於一切!!
我們不要那些狗血的暴力的有錢公子了,我們要平凡的跟我們說我們接下來的人生會很平凡的但是真實的,李大仁。
(雖然這level好像更高了!!
真的跟雷劈一樣高!
)當然的最後,我想說說李大仁和程又青的友情,愛情,親情。
我很想知道會不會有人看完之後想說,噯,不如今天就在旁邊培養一個李大仁好了。
在之前我看過一個評論說,程又青常有李大仁不常有。
說實在我不同意,因為像程又青這樣的,好看的心地善良的但是不庸俗有點小資有點聰明又有原則的又善解人意的很喜歡幫人而且專一的不會花心的女生,我是沒遇過幾個(說實在我現在內心名單是零個)。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在想,李大仁如此的死心塌地不是沒道理的。
我遇過很多很多為自己人生歎氣的或者從來不充實自己的也不腳踏實地的女生,或者爲了愛情浪費人生的女生(曾經的自己)。
單無雙有點太強勢,程又青剛剛好。
會主動為自己人生吸收養分,一本書一部電影一次旅行;會為自己事業拼搏,丁立威的gallery我不要那不是我的事業;會為自己家人付出很多(送衣服給大嫂幫忙照顧姐姐的孩子);刀子嘴豆腐心而且愛出主意,要不朋友有難怎麼會總愛找她?
這麼美好的女生是不是太讓人覺得高攀不起,真正欣賞她的除了Gay Nic,幸好還有李大仁。
幸好。
幸好李大仁也是那麼剛好的互補。
有時候,那些期盼“李大仁”的女孩們,其實你們是“程又青”么?
是十分之一的“程又青”么?
還是萬分之一?
不過到那一天,上帝預備給我們醒悟的那一天,我們會重生,我們會突然明白,其實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因為這世界上還有友情和親情。
而李大仁和程又青,便是那最美好的集合,他們之間,有彼此荷爾蒙吸引的愛情,有無話不談的友情,還有那密不可分的親情。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只想確定那時候我是和你在一起的。
”— 大仁哥。
解读《我可能不会爱你》之一:两个家庭的深度剖析此剧最让人纠结的当然是男主女主之间的情感咯。
不过,如果要准确、清晰地理解主角情感,首先应当了解他们的家庭。
剧中虽然没有完整地交代两个主角的家庭背景,但是,从他们的家庭现状,以及他们口中关于过去的只言片语,依然可以还原他们的家庭原貌。
一、大仁的家庭大仁的家庭,最开始的时候,从本质上说,只存在一个家长——爸爸,其他全部都是“孩子”。
因为妈妈是骄傲的公主,妹妹和大仁都是懵懂无知的小孩,只有爸爸是忠实的仆人。
第二集中,大仁的妹妹有言为证:爸爸活着的时候,天天伺候公主(妈妈)要被骂。
所以,这时的家庭,就是一种1V3的格局:一个爸爸伺候三个孩子。
等到大仁稍微年长一些的时候,他就会与爸爸一起承担“仆人”的角色。
剧中的大仁,在生活中充当妹妹与妈妈之间的润滑剂,就是这种“仆人”角色的延续。
那么,他为什么会和爸爸共同承担呢?
原因有二:1、从个体的角度看,大仁作为一个小男孩,自然会以爸爸为榜样,内化爸爸的行为模式——仆人。
同时,作为一个小男孩,大仁尤其希望得到妈妈的爱,而爸爸的行为模式是妈妈喜欢的,所以,对母爱的寻求,加深了内化“仆人”模式的程度。
2、从家庭的角度看,之前的家庭内部格局(1V3)是不平衡的。
因为爸爸不仅要伺候三个孩子,还得忍受妈妈的责骂。
就算爸爸的承受能力再强,内心肯定会存在怨气,既然无法通过口头宣泄,那这些怨气就会无意识地笼罩在整个家庭。
这种不平衡所营造出来的张力,也就驱使大仁无意识地加深“仆人”模式的内化程度。
当大仁能够成为另一个仆人,原先1V3的格局就变成了2V2,这样就平衡了。
家庭的紧张氛围也就缓和了很多。
当爸爸去世,大仁的家庭就变成了1V2的格局,于是,整个家庭的氛围,又会变得有些压抑、紧张,这种感觉很符合剧中一开始所呈现出的大仁家庭。
当温柔可爱的白叔,若有若无地加入到大仁家庭的时候,整个氛围又缓和很多。
因为白叔虽然不是正式加入,但原先不平衡的1V2格局,至少变成了稍微平衡的1.5V2格局。
至于大仁的妹妹淘淘,与妈妈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也是大仁家庭内部动力的一个缩影。
家庭中只有一个爸爸,三个“孩子”势必都要争夺爸爸的爱。
大仁,在个体心理动力和家庭心理动力的驱使下,无意识地退出了竞争,苦逼地和爸爸一起做了“仆人”。
而淘淘,因为一直没有退出竞争,所以一直与妈妈针锋相对。
第二集中,淘淘与妈妈发生冲突的诱因可见一斑,淘淘就是因为妈妈不停地责怪爸爸才会与妈妈起冲突。
而且,在生活中,淘淘一直把妈妈称作“老公主”,嫉妒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唉,这就是一场活生生地争夺父爱之战啊!
那么,淘淘为什么没有退出竞争,像大仁那样承担“仆人”角色呢?
这背后的动力与大仁的动力是相辅相成的。
1、从个体的角度看,淘淘作为一个小女孩,自然会以妈妈为榜样,内化妈妈的行为模式——公主。
同时,作为一个小女孩,淘淘尤其希望得到爸爸的爱,而妈妈的行为模式是爸爸顺从和喜欢的,所以,对父爱的寻求,加深了她内化“公主”模式的程度。
2、从家庭的角度看,大仁是淘淘的哥哥,在淘淘还没来得及感受到家庭动力不平衡的时候,大仁早已经无意识地把家庭格局调整为2V2。
所以,既然格局已经平衡、家庭氛围已经缓和,淘淘只要安心接受爸爸和哥哥的服务就好了,根本没有任何动力促使她做出改变,反倒是有动力促使她维持“骄傲公主”的现状,加深“公主”模式的内化程度。
总体来说,幼时的大仁,一直生活在“男人伺候女人”的家庭环境中。
于是,“男性(仆人)-女性(公主)”的脚本,就会在大仁的内心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仁会在家庭中亲自实践这个脚本,实践的正向结果就会促使大仁把这个脚本逐渐内化为自己人生的固定经验。
而且,随着这个脚本的不断内化和深入,它会逐渐泛化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中,即不论对象的性别,自己都是仆人的角色,这也对应了剧中提到的“配角”。
大仁所从事的职业——热心服务机场旅客,也是他内在“仆人脚本”的另一种演绎。
这个职业,就是大仁的本色出演。
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分清,到底是职业成就了大仁,还是大仁成就了职业。
二、又青的家庭至于又青的家庭,与上述分析类似,个体心理动力驱使大哥内化爸爸的“懒人”模式——依赖家人、好吃懒做,驱使二姐和又青内化妈妈的“女王”模式——照顾家人、独立能干。
但从家庭内部动力的角度看,情形就比大仁的家庭稍微复杂些。
大哥出生时、二姐出生之前,家庭是1V2的格局。
虽然家庭动力的不平衡驱使大哥内化妈妈的“女王”模式,但个体的心理动力却驱使大哥内化爸爸的模式。
一般来说,内因起主导作用,而且,1V2所诱发的不平衡的家庭动力强度应该不会像1V3、1V4那么强,所以,在大哥的内心中,爸爸的行为模式会占主导,妈妈的行为模式只能是辅助。
细微观察一下,剧中的大哥还是有一些霸气外露的,至少他还掌管了一家卤味店。
这就是“女王”模式的影响,也是爸爸所完全缺乏的。
二姐出生时,家庭是1V3的格局,因为大哥毕竟还小。
那么,个体心理动力和家庭心理动力都驱使二姐内化妈妈的“女王”模式。
不过,因为二姐不是主角,所以我们在剧中只能看到一点点二姐“女王”模式的痕迹,尤其是对比一下二姐夫卑微的状态,就可以感受到二姐的霸气了。
但是,由于天分不够、胸大无脑,所以,无法像又青那么优秀。
如果有脑的话,应该会与又青不相上下的。
又青出生时,家庭是1.5V3.5的格局,因为大姐毕竟还小。
那么,个体心理动力和家庭心理动力都驱使又青内化妈妈的“女王”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程爸经常把程妈称作“庸妇”,虽然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种爱称,但程爸一直期望又青做一个优秀的女人,告诫她不要像程妈那样做一个“庸妇”,可见,这种称呼在某种程度上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看法。
所以,爸爸的这种期望,也成为又青内化“女王”模式的另一种心理动力。
剧中,又青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女强人形象,就是“女王脚本”的一种演绎。
又青会为女同学打抱不平,会关注同事的感情,会允许上班的同事请假,会慷慨地送大嫂衣物,会做饭给爸爸吃,会帮妈妈扔垃圾……这些都是“女王脚本”的作用。
总体来看,整个家庭的成员,从强到弱,分布如下:妈妈最强、又青次之、姐姐中间、哥哥较弱、爸爸最弱。
这与剧中人物所呈现出的状态也是吻合的。
三、两个家庭如前文所述,两个家庭的氛围,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不平衡的。
不过,随着家庭内部动力的驱使以及孩子年龄的增长,两个家庭才逐渐恢复了平衡和融洽的氛围。
那么,在孩子们年幼之时,这种一度不平衡的家庭氛围,一定会给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种不好的影响,就是两个家庭的孩子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尤其是大仁与又青。
从大仁的家庭看,妈妈作为一个骄傲的公主,肯定很难给予幼时的大仁足够的关爱。
而“仆人”爸爸的爱,还得分成三份,所以父爱也是不足够的。
更悲催的是,大仁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反而在各种心理动力的驱使下还要服务家人,这样的大仁是苦逼的,内心安全感的缺乏是必然的。
从又青的家庭看,爸爸好吃懒做,对又青也是不怎么管的(剧中原话),所以,幼时的又青很难从父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
而“女王”妈妈的爱,还得分成四份,所以母爱也是不足够的。
虽然又青有哥哥、有姐姐,但可以想象,又青年幼的时候,他的哥哥姐姐也不大,又青所缺乏的父母之爱肯定是哥哥姐姐无法给予的。
所以,又青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反而在各种心理动力的驱使下,还要为照顾家人出一份力量,内心安全感的缺乏也是必然的。
大仁与又青内心安全感的缺乏,是导致他们无法跨越朋友关系的关键所在。
这是整部剧的核心主题,也是最让人感到纠结和虐心的核心问题。
具体分析请看下篇博文吧。
哈哈哈。
四、总结1、大仁的家庭,男性弱势,女性强势;又青的家庭,也是男性弱势,女性强势。
虽然两个家庭的强弱表现形式不同,但强弱的性质是一致的。
2、家庭内部动力的平衡,是靠家庭的所有成员来维系的。
不和谐的父母关系所诱发的不平衡,就会驱动着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个过程,不是意识所能控制和把握的,它们都是在无意识中悄然发生着。
虽然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过早地为家庭分忧解难,但是,不平衡的动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拉扯进来。
3、父母关系是家庭中的首要关系。
父母互相关爱,孩子们才能获得足够的父爱与母爱,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解读《我可能不会爱你》之二:一段“主仆式”的孽缘终于,开始涉及此剧的核心啦!
大仁与又青,我来啦!
哈哈哈!
一、大仁与又青: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整部剧的主线就是大仁与又青之间的关系,其他的关系都是围绕这个主线展开的。
大仁与又青,是“最好的朋友”,十几年一直维持“好朋友”的关系,却始终无法成为恋人。
各位看官们最揪心的就是,明明两个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何彼此都无法迈出那关键一步——大仁不停地压抑自己,又青有意无意地回避与忽视。
第二集中的小剧场《收信快乐》,有一段台词,是理解这段关系的关键点。
在此贴上:“你知道吗﹗﹗我花了一辈子学一件事,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但终究我还是学不会。
我没有办法接受,拥有青春,其实已经开始在失去青春;拥有婚姻,其实已经开始失去婚姻;拥有名声,其实名声也会失去;拥有了财富也一样,健康也一样,就算养一只狗也一样。
拥有爱,天啊﹗失去爱更让人无法接受,为什么我们一生追求的东西,其实都在得到的同时已开始失去呢﹗如果我不曾拥有,那我也就没什么好失去的了不是吗?
” 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这就是暗藏在大仁与又青心中的恐惧。
彼此都害怕失去对方,所以,他们努力地维系朋友关系。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他们太想拥有对方,反而不敢靠的太近。
再换句话说,在他们的心里,爱情没有友情坚固——友情可以永远地拥有对方,爱情则有可能失去对方。
因此,“最好的朋友”,这种关系的背后暗含了两层意思:1.大仁与又青非常契合,契合到如胶似漆,期望永远相随相伴;2.大仁与又青都不相信爱情的坚固。
“永远相随相伴的期望”,在“不相信爱情坚固”的干扰下,最终形成了“最好的朋友”。
那么,大仁与又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望?
他们又为什么不相信坚固的爱情呢?
下面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两个主题的解读。
二、大仁与又青:公主与仆人的完美契合其实,每个人早在幼年时期,就已形成内在的人际关系脚本。
以后的生活,不过是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自动地、不知不觉地重复演绎这些脚本。
引用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句俗话——狗改不了吃屎。
玩笑之中,确是一种无奈的真理。
回到剧中,大仁与又青,之所以如此契合,契合到希望永远的相随相伴,就是因为他们俩一个扮演了公主,一个扮演了仆人。
公主需要仆人伺候,仆人也乐意伺候公主。
离开仆人,公主不再是公主;离开公主,仆人也不再是仆人。
也就是说,在亲密关系中,大仁自动地演绎了仆人的脚本,而又青也自动地演绎了公主的脚本。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背后,是两个人内在脚本的完美契合。
追根溯源,内在脚本的形成还是源于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
追溯的过程在前一篇博文里已经得到详述。
需要注意的是,前一篇博文中提到的“女王脚本”只涉及了“照顾他人、独立能干”的形象,实际上,这个脚本还包含了另一种形象——霸道任性、需要呵护与照顾。
这就是大仁所说的“骄傲公主”,在这里也可称作“公主脚本”。
因为又青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这个所谓的“女王”,其内心是很脆弱的。
从本质上说,“女王脚本”是在用外在的强大防御内心的脆弱。
于是,当又青面对亲密关系时,她的防御会降低,就激活了“骄傲公主”的形象。
如果抛开亲密关系的氛围,她的防御就会增强,从而激活女强人的状态。
可见,一个人,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其实都无法摆脱幼时形成的内在脚本的影响。
当大仁与又青相遇,各自的内在脚本便自动地被激活,于是再也不想分开,希望永远相伴。
这便是“公主仆人一相逢,便胜却人生无数”,一段主仆式的孽缘啊。
三、大仁与又青:我不可能爱你前面提到,大仁与又青觉得爱情没有友情坚固,或者说,他们俩都不信任爱情或婚姻,害怕爱情或婚姻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种感觉有些不合常理,但这种感觉背后的心理动力,则是二人内心安全感的缺乏。
这种缺乏,也需要回溯到他们的成长经历。
1.大仁的成长经历从大仁的家庭看,妈妈作为一个骄傲的公主,肯定很难给予幼时的大仁足够的关爱。
而“仆人”爸爸的爱,还得分成三份,所以父爱也是不足够的。
更悲催的是,大仁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反而在各种心理动力的驱使下还要服务家人,这样的大仁是苦逼的,内心安全感的缺乏是必然的。
第二集中,大仁的妹妹一语道破:“你都不会觉得自己很可怜吗?
你这一生都要被女人折磨耶。
你看,你的那些同事,你妈,我,还有程又青。
你比爸还惨。
”大仁只能付之一笑。
大仁已经感觉不到自己可怜,因为可怜的感觉会让自己很痛苦,尤其会让幼时的自己痛苦,所以,大仁只好将这种仆人式的可怜“合理化”,就像他说爸爸把妈妈捧在手心是一种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的合理化解释,都是为了避免让幼时的自己承受痛苦;而当我们能够合理化的时候,也就代表我们已经开始习惯这种模式——正如大仁把伺候霸道任性的又青看作一种幸福。
2.又青的成长经历从又青的家庭看,爸爸好吃懒做,对又青也是不怎么管的(剧中原话),所以,幼时的又青很难从父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
而“女王”妈妈的爱,还得分成四份,所以母爱也是不足够的。
虽然又青有哥哥、有姐姐,但可以想象,又青年幼的时候,他的哥哥姐姐也不大,又青所缺乏的父母之爱肯定是哥哥姐姐无法给予的。
所以,又青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反而在各种心理动力的驱使下,还要为照顾家人出一份力量,内心安全感的缺乏也是必然的。
此外,即使妈妈辛苦地照顾一家人,爸爸还是把妈妈称作“庸妇”。
虽然现在看来,这是一种爱称,但是,对于幼时的又青来说,如果一个好吃懒做的爸爸成天喊着妈妈“庸妇”,又青会觉得这是爱称吗?
所以,当妈妈摔伤住院、爸爸亲自熬汤服侍妈妈后,她说:“我以前都不知道你爱妈。
”可见,几十年来,又青对父母的爱情一直是持否定态度的。
四、大仁与又青:一个小结如此看来,正是各自的成长经历,使得大仁与又青缺乏安全感,使得大仁与又青感受不到爱情的坚固可靠。
而如此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爱情坚固可靠的两个人,怎么可能会轻易相爱呢?
而且,越是爱对方,就越是不敢去表白,因为实在太害怕失去对方。
爱情太危险,我们不如一直维持友情吧。
所以,他们俩,谁都没有勇气第一个突破朋友关系,谁也不敢第一个迈出那关键一步。
因此,对于自己最爱的人,大仁只能说:我不可能爱你;又青说:你不可能会爱我。
而且,我们在剧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周围充斥着婚姻破碎的例子——离婚的离婚、外遇的外遇、丧偶的丧偶。
这种外部世界的婚姻破碎,实际上对应了内心世界安全感的缺乏,对应了内心世界对爱情或婚姻的质疑。
就像内心快乐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快乐的,内心悲伤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悲伤的。
五、大仁与又青:恋爱模式不是不爱你,而是不敢爱你,而是害怕与你分离。
这就是主题曲的内涵,也是这段孽缘的内涵。
正如前文所述:一方面,内在的“主仆脚本”让他们希望永远和对方在一起;另一方面,内心安全感的缺乏让他们不敢触碰爱情。
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找一个“还不错”的对象恋爱,同时,让恋人也接受自己的好朋友。
一旦恋爱关系危及朋友关系(99%是必然的),那恋爱就得结束。
——这就是大仁与又青的恋爱模式。
另外,为什么大仁的恋爱期与又青的恋爱期会交错进行,从来没有两人同时空巢的时候呢?
因为,如果两人同时空巢,朝夕相处,两人相爱的几率便会大大增加;而如果两人同时恋爱,那两人的距离又拉得太远。
所以,最好的状态的就是“一人恋爱,一人空巢”。
可见,避免同时空巢,实际上是他们在无意识地避免两人相爱;避免同时恋爱,实际上是他们在无意识地避免两人分离。
也就是说,他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相爱与分离之间的最佳距离,一直在努力维持“最好的朋友”的关系。
既然大仁与又青不敢相爱是因为他们害怕分离,那么,当他们意识到彼此即将真地要分离的时候,他们自然就要相爱了。
所以,当任何一方发现即将失去对方的时候,发现的一方一定会努力向前,被迫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作为仆人的大仁,肯定是不忍心让作为公主的又青意识到自己将要与她分离,所以,最后只能靠“意识到分离”的大仁,做出那一步勇敢的跨越——大仁说:“可不可以让我做你的朋友,但不只是朋友。
”(泪奔哦……)六、大仁与Maggie正如前文所述,对于大仁与又青来说,“一人恋爱、一人空巢”是最好的状态。
当又青空巢时,大仁就开始不知不觉地恋爱了。
而且,习惯了仆人角色的大仁,在Maggie面前,体验到了做王子的状态。
这种角色偶尔转换的新鲜感,也使得大仁默默地接受这段感情。
不过,大仁的脚本毕竟是仆人,所以,与Maggie在一起的时候,大仁基本上处于冬眠状态——自己的仆人脚本没有被激活,所以大仁很无感。
还是那句话:顺从的仆人,只有遇到霸道的公主,他才会有来电,才会有感觉。
够贱、够自虐吧,但是木办法,内在的人际关系脚本早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当Maggie主动要求为又青张罗对象的时候,大仁是很不满的,并对Maggie提供的人选予以否定。
从表面上看,是大仁爱又青;从内心深处看,是大仁不想与又青分离太远。
他只想维持“一人恋爱、一人空巢”的状态。
当又青与大仁真地同时恋爱了,他们的冲突就越来越多。
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有些远了,这诱发了两个人无意识的分离焦虑。
就像一个孩子,如果离父母太远,他就会焦虑不安、不停地哭闹。
在这种焦虑情绪的驱使下,大仁与又青就会很容易发生矛盾与冲突。
最终,习惯处于弱势的大仁选择了妥协,选择了与Maggie分手。
他们又恢复到“一人恋爱、一人空巢”的状态。
七、Nic、威哥与又青Nic的外形虽然是个小正太,但从内心来看,他与威哥是同一类型的——温柔的霸道。
这正是对又青造成致命一击的地方。
前面提到,又青的内心缺乏安全感。
尽管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女强人,但在内心深处,她依然是一个小萝莉,需要呵护与照顾。
所以,大仁的呵护、Nic与威哥的照顾,就是吸引又青的核心要素。
只不过,大仁的呵护是被动的,而Nic与威哥的照顾是主动的。
如果说,大仁与又青是仆人与公主,那Nic、威哥与又青就是王子与公主。
顺从被动的体贴,平淡如白开水,渐成习惯;霸道主动的温柔,激情如香槟,怦然心动。
所以,在平淡如水的温吞环境下,偶然的一瓶香槟,必定会让又青“招架不住”。
不过,王子与公主终究不如童话中那般最合适。
十二集中,又青的妈妈一语道破:“一个家哦,一定有一个唱歌的,旁边的人都在帮他伴奏。
那如果你和丁立伟,两个都在唱歌,两个都在抢麦克风,这样子怎么行啊。
”婚姻也像跳双人舞,需要有一人引领,一人跟随,这样才能跳成一曲和谐的舞蹈。
一个是王子,一个是公主,难免要争抢麦克风,摩擦与冲突自然少不了。
如果一个是仆人,一个是公主,那公主就是引领者,仆人是跟随者,关系就会非常和谐、稳固。
所以,一开始公主(又青)会很享受王子(威哥)霸道的温柔,但是,时间久了,还是仆人(大仁)的顺从体贴更合心意。
毕竟,白开水才是真实的生活,香槟只是一时的调味品。
八、东北大乱炖:各种关系和问题1、大仁的磨叽很多人都在吐槽大仁的磨叽,吐槽是因为不了解磨叽背后的心理动力。
磨叽,体现的是大仁内心的冲突与挣扎:一方面,希望和又青永远在一起;另一方面,害怕爱情会破坏与又青的关系。
这种冲突与挣扎的根源,就在于大仁的安全感缺乏——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永远不敢表白的,永远不敢用嘴直接说出“我爱你”的;即使稍微有点勇气,他也只能用短信来试探。
所以,他总是犹豫不决,磨磨唧唧,错失良机,阴差阳错。
可见,我们的成长经历多么重要,幼时的感觉与印象也是不可磨灭的,虽然我们似乎忘记了,但它一直存在着,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不可撼动的影响。
2、又青的自私很多人都在吐槽又青的自私——明明已经模糊地觉察到大仁的爱,还要有意无意地去忽视,期望在与威哥交往的同时,还能继续保持与大仁的友情,期望威哥能够接受自己与大仁的“纯洁”友谊。
唉,这种恋爱模式,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最苦逼的还是“仆人”大-仁-哥,即使自己再不爽,也要努力维持自己与又青的关系,也不忍心让又青觉察到自己与又青的距离。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吧。
3、工作与情感——普通朋友与亲密爱人其实,大仁在工作中并不是很磨叽,要不然,他不可能步步高升。
但是,他一遇到情感,就会变得磨磨唧唧黏黏糊糊的,就像山药。
又青在面对外人时,也不会总是耍公主的脾性。
但是,她一遇到情感,就会变得霸道任性。
有人说,威哥是个特例,其实不然。
虽然一开始又青表现得像一个小女人,那是因为她的内心需要安全感,威哥的主动让她很沉迷。
一旦熟悉了、习惯了,又青就开始霸道了,要争抢麦克风了。
但是,又青发现她抢不过威哥,于是又青郁闷了、凌乱了。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如此,面对工作是一种状态,面对情感是另一种状态;面对普通朋友是一种状态,面对亲密爱人是另一种状态——这就是“关心则乱”。
面对外人,我们很容易保持理性,不会陷入其中;面对亲密关系,我们的情结就会自动地被激活,沦陷而不自知。
所以,很多人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但在情感中会捉襟见肘。
不过,不论是哪种状态,都能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寻得端倪,发现线索。
4、看待婚姻的新角度有人说,既然又青不相信爱情的坚固可靠,那为什么她会同意威哥的求婚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又青不够爱威哥。
因为不够爱,所以即使婚姻破碎了,自己也不会那么痛苦。
既然失去不会那么痛苦,自然就可以放手结婚了。
但是,又青太爱大仁,而恋爱或婚姻有可能让她失去大仁,失去大仁是她无法承受的痛苦,所以,她宁可与大仁维持最好的朋友关系。
由此,我便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彼此将就的婚姻。
这种将就的潜台词会不会是这样的呢——反正我不是很爱对方,离婚了也不痛苦,那就先结婚吧。
不是所有人在将就的同时,都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在身边,所以,他们的将就,可能是因为曾经在恋爱中所遭受的创伤。
第一次深爱过,分手了,受伤了,留疤了;下一次,便不敢爱的那么深;如果再有下一次,就更不敢爱的那么深……最终,找个“还不错”的人,将就着过完一生。
因为,即使再分开,自己也不会那么痛了。
突然想起一位同学所说,“人一生在爱情方面的能量总量,本来就是有限的。
无论这对后来者有多不公平,但也没办法了。
后来者也不必心存芥蒂。
想想,你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完,9000余字,谢谢观赏!
)
前记——这不是一篇影评。
玩过不少个人页面,日志类,SNS类,到最后,你会发现进了一个怪圈:你所写的不是真的想说的,而真的想抒发的,往往你却不敢再透露半点。
因为,你也知道,屏幕那面的未必是一双关切的眼眸,却是在窥视你的伤口。
所以,和自己说好,豆瓣,不说话。
可约定通常都用来树立,然后打破。
尤其,对于浅薄的我。
不喜欢台剧的过于理想化,也过了爱看偶像剧的年龄。
让我想想,苦等这部剧开播的理由是?
嗯,陈柏霖。
当然,也需要林依晨本身有着不错的观众缘才行。
但你要说我先前抱有多大的期待,如果我说是,那不是骗你,是骗我自己。
看看事先以为要上演的戏码吧:情感剩女,职场精英(姑且),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异性,然后一直爱你在心口难开,分别于情海沉浮十数载,故事的最后,幡然醒悟,千里姻缘兜错圈,最爱一直在身边。
所以我说要感谢瞿导,或者感谢负责甄选演员的副导。
如果不是这个Cast,我想我就此错过了一部好戏。
看完第一集,我留了一句短评:你的成长岁月里,时间隧道里,是不是,也有一个人,一直陪着你。
我撒谎了。
或者说,我希望有。
但我没有。
事实就是,没错,由小到大,儿时的玩伴、年少的同窗、共事的同僚,以及那些不期而遇的,身边往来的异性,大家都有,每个人都有,甚至不少。
可是,李大仁,我遍寻不到。
和你作对的那个男生,你还记得吧?
他总是似笑非笑地望望你,课间有事没事骚扰下你,试卷发下来,比起自己的分数他更关心的是你的成绩,知道你没有好过他,也不会过分,但会说一句“笨”。
可惜后来,有人调皮,开始风传他喜欢你,于是你们不会再肆意地斗嘴嬉笑,于是,你们变得疏离、变得刻意。
和你表白的那个学长,你还记得吧?
他在托人带给你的书信里告诉你,一直留意着你,从你进校,开学伊始,到半个学期结束,他已经摸清了你每天搭几路公车回家,午饭都爱吃些什么,体育课上的800米很棒,从来都不会不及格。
可惜后来,你说要多点时间想想清,他说没关系会等你,等到你答应,不过在很快有了新学妹进校的时候,这个承诺就消失的渺无踪影。
和你先前因为工作而认识、差点恋爱的那个男人,你还记得吧?
欸,等等,让我想想,是为什么原因来着,担心落下公私不分的口实?
还是,其实当你是疗伤的ok绷?
哦,好像是根本从来就没有分手的劈腿先森呢。
这样的桥段,这样的烂人,再多点都没有关系。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程又青的身边永远有李大仁。
初初相识的时候,对,我或许是有意无意地捉弄过你,甚至当众和你势不两立,但你知道吗,那个时候, 我只是想被你注意。
我不在乎什么班长、副班长的头衔,我在乎的只有积极、努力,善待所有的人的你而已,我之所以七年甘居副职,也只是想做你的帮手。
怎么,是所有人都知道,我报考那所大学是因为你?
开玩笑,没啦,我是想说,只是刚好而已。
而且,我们搭档正副班长,不是一直很默契。
我们理解彼此到死,不是么?
你敢不洗漱、不化妆,我就敢在你家厕所门口等着闻臭屁。
说我们没有关系,连家人都不信。
被人误会不是直男的感觉,怎么讲,怪怪的。
我真的喜欢被动吗,真的不会追求女生吗,真的没有担当吗。
不是。
我不会让女人哭。
谁都好,寡居的妈妈也好,叛逆的妹妹也好,单恋着自己的女同事也好,甚至是难缠的乘客,都好。
我的肩膀可以被依靠。
之所以一直被动着,貌似地无所谓着,是因为,在等着。
不会给承诺,因为没有办法给。
最好的、永远的朋友,这个“烂”头衔,已经不需要这些了。
不过,也好。
十几年,那么多日夜,那些说不了的,我却都做得到。
你的情伤,没关系,我来陪你聊,帮你疗。
我的女友,你鉴定,最重要的是,接受你。
你的家人,都关心,只要你的事,都关心。
你的内心,我懂得,只有我最懂,不会妥协而伤到自己。
特别的你。
程又青,其实,你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你的身边,14年来,一直有个李大仁而已。
2011.10.3. 03:40a.m.
忘记是从哪里看到了这篇文,只是觉得它重重的撞了一下我的心.so 谢谢原作者1.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粗略地数了一下,通知我即将举办婚礼的幸福可人儿们一共有八对,收到请柬三张,其中异国恋异地恋爱情长跑超过四年的有两对。
我有很多朋友在跟我描述她或他的另一半时是这么说的:“嗯,他家就是本地人哎”“个头也不错”“工作很稳定,在国企朝九晚五”或者“性格还好,去看电影吃个饭也有共同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觉得“没有什么大波澜,这样下去的话就是这个人一起结婚也不错。
”2.我前段时间在看《我可能不会爱你》,完全是出于陈柏霖恋恋不断的花痴和少女时期集他于一身的幻想,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片段。
一个是李大仁那位骄傲的朋克妹妹跟他说:“以后要是有那么一个人跟我在一起只是因为觉得我还不错,而不是爱我,我一定会扇他两个大耳光...”一个是李大仁对痛哭流涕不想放手的maggie说:“那你喜欢的究竟是我这个人,还是因为我这个人恰好符合你所罗列的条件?
”我由此记得我曾经问过一个我喜欢也喜欢我的小伙一个问题,想必每一个姑娘都会问过——“那么为什么喜欢我?
”得到的答案诚恳明了又现实简洁——“因为觉得没什么不喜欢的地方。
”在当下的我觉得这个回答听了极不舒服又不好发作,因为回想起那些影视片段,觉得自己确确实实被放在了一个“还不错”的选择面上。
3.在这一年里断断续续被老妈在对象问题上念叨了几次,由于家庭的氛围和传统,长辈们觉得早结婚不会是一件坏事,并且在听到和见到的众多长久婚恋关系中,多数人是年少时期就登记办证了。
于是时不时就会从老妈口中知道了诸如 “同事家画画很棒的儿子” “初中时语文老师的侄子” “牌友的澳洲留学回来的儿子”和 “大学时同学家的儿子已经快升副机长”等等之类的青年小伙们。
长辈们帮你挑对象的条件总会现实很多,不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总会出现一些转折。
“他在央美学建筑,但是跟你一样高。
”或者“他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但是不在南京。
”或者“他个性老实老爸以前是xxx局长,但是比你大9岁。
”再比如“他前途光明人也靠谱,但是总是飞来飞去工作繁忙。
”经过长辈们的谆谆教诲,在有一段时间里我被慢慢洗脑,甚至也在心底仔细考虑面前的各位相亲对象。
于是我犹记得在一个繁忙的工作日晚上,终于答应姨妈去见一见其中一位飞来飞去快成副机长的小伙。
由于当天加班第二天又要匆匆上班,我不施粉黛穿着格子衬衫耷拉着人字拖坐在陶然居里,面对着这位刚下飞机西装革履炯炯有神的小伙,觉得自己苍老得就像一盘烧了一半的蚊香。
所以我唯一的自救办法就是头也不抬默默无闻地吃着菜,一边听着那位副机长与姨妈从小学叙旧到目前工作。
而在终于需要正面交流时,还没等我张口,对方就字正腔圆地用播音腔开始发问:“那么——,您平常有什么爱好吗?
”“您——,会关注最近的时事热点吗?
”“您做记者的话也是会经常不在南京吗?
”“您平常喜欢听歌剧吗?
”我默默看着对方写满恩正的脸,盯着笔挺的衬衫领上方滚动的喉结,心里却在惦记着左边肩膀上已经滑了一半的胸罩肩带。
我甚至还走神到从前在北广做培训时流传的一个,关于用播音腔跟食堂大叔说“师傅,请给我二两米饭”的段子。
而在整个事件的最后,姨妈直白又坦诚地挡着我面问小伙他的感觉怎么样时,小伙拿餐巾擦了擦嘴慢条斯理地蹦出“ 还不错。
”三个字。
于是当时一股邪火从我心里腾出,直接说出了觉得还是不合适之类的话,让之后的饭局不了了之,姨妈也自此再也没给我介绍过任何对象。
4.是呀,有的时候我是生气的。
我觉得我也算大好青年不缺胳膊少腿儿,普通文艺又2B,我有光明未来我何苦被人只放在一个“还不错”的位置上。
我曾经也抱着李大仁妹妹的想法风风火火过了二十几年,喜欢过优秀的靠谱的或者幼稚的花心的小伙同时也被温柔地执着地喜欢过,为什么到了结尾还要坐在一个难以下咽的餐馆里受着相亲对象的评价与指点。
可是生活偏偏在很多经历之后出现转折。
因为在之后的一些日子里,再想起曾经说我“还不错”的对象们时,自己却确确实实动摇了,只因为觉得对方也“还不错”,这样开始一段“还不错”的恋爱也是可以的,接下来去过一种“还不错”的生活也是可以的。
嗯,个子不高也是可以的因为工作不错。
嗯,工作一般也是可以的因为个性积极是潜力股。
嗯,性格很闷也是可以的因为家庭条件优越。
嗯,家庭条件尚可也是可以的因为忠厚老实。
5.我一直打心眼里佩服一些人。
这些人对某一种爱好或者生活里某一项事物有种热衷的执着的不会随着岁月消逝的喜爱的热情。
比如曦和里对于话剧和表演背着台词吃着盒饭却津津有味的孩子们。
比如早已毕业多年却每次话剧专场都风雨无阻回来观看的朋友们。
比如做着薪水微薄但却乐此不疲努力工作的人们。
或者对于一盆栀子花养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姥爷。
演话剧没有酬劳没有加分,但是我喜欢。
看话剧需要时间需要熬夜,但是我喜欢。
做的工作工资不高房租紧迫,但是我喜欢。
养花草需要耐心需要细心,但是我喜欢。
由此而来的异国异地恋距离太远不在一个空间,但是我喜欢。
他性格不好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我喜欢。
她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插科打诨抠鼻放屁,但是我喜欢。
未来不确定还需要打拼,但是我喜欢。
并且我一直想,这里的“我喜欢”,不是这个也可以那个也行的喜欢,不是配合心情一不开心就放下的喜欢。
是除了这个就不行的喜欢,是换了他谁都不可以的喜欢,并且这个喜欢不会因为岁月的磨砺而消融,不会因为生活的改变而变淡。
我喜欢扛个机器就跋山涉水跑新闻做采访,而不是喝着茶水翻着报纸闲坐办公室的还不错。
我喜欢跷二郎腿啃鸭脖在家抱着DVD看电影,而不是精心妆扮坐在电影院吃着爆米花还不能很大声的还不错。
我喜欢热气腾腾的总参干休所的涮羊肉,而不是细心精致吃顿饭饿半死的新街口港式甜品般的还不错。
我喜欢聊豆瓣聊电影聊王小波打字时时不时会出现“好的嘛亲”或者“= =”符号的短信,而不是喜欢歌剧还是大提琴或者“祝你工作顺利:)”的还不错。
6.在一年前的今天,冬天刚刚来到南京的时候我就说“爱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不是肌肤之亲,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我还说希望一年以后的自己再回头看时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我不知道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准里面会不会也加上类似如何选择“还不错”和“我喜欢”之类的话。
从前我们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我们有充分的时光和热情去接纳经历一个“我喜欢”的感情。
抱着这份“我喜欢”去选择,去等待,去相信,去感受甜蜜或者暗尝心酸。
可是如今走走停停就站在了又一个车水马龙的路口,每个人都在急匆匆走着生怕一个懈怠就掉了队。
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份“还不错”的职业,选择一个“还不错”的恋人,过今后“还不错”的人生。
我们对事物有了新的认知,有了事业,有了新的同事朋友,唯独最缺的就是时间。
我们有时间坐在电脑前刷半天的微博却没时间好好了解一个人,就仅仅一个“还不错”就把陌生的对方搬到对象的位置上衡量。
我记得很久以前喜欢的一篇文章里这样说“天下女子或是男子若求的只是一个玩伴,一个恋人,那尽管敷衍。
按年龄身高体重月薪星座去寻,容易得狠。
你若是求得是风雨同舟,求得是心心相印,求得是秉烛夜谈,求得是夫唱妇随,求得是恩爱夫妻共白首,就不要以为爱是一见钟情门当户对就可以天长地久的事情。
”我也一直相信“好事多磨”和“来日方长”这样的词比“一见钟情”和“拎包入住”来得靠谱得多。
我也一直庆幸自己还算幸运, 做着一份“我喜欢”的工作,身边有一群“我喜欢”的密友。
那么在文章最后,我依旧要写下,希望明年的自己,希望以后好多年后经历千回百转跋山涉水的自己,带着一个“我喜欢”的英雄梦想,面朝着一个“我喜欢”的不再事与愿违的未来走下去。
如果非要加上一个,那就在别人或好或坏地关心你的生活怎样时,淡淡回答一句:“还不错”。
:)
很好的一部电视剧,林依晨也终于不是印象中的那个偶像剧小女生了,是的,她也成熟了。
刚开始我以为李大仁是男二,其实这部剧的三观还是有一点点问题的,男主女主明明有喜欢的人为啥还要接受别的人呢,所以最初对于李大仁我不太喜欢,就那个程又青拿着录像带还是录音机什么的听的那次觉哭的稀里哗啦,原来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就在自己身边默默地陪伴了这么多年,很喜欢他们在一个吊桥上的合影,希望以后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对方!
初老症状第一条: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
初老症状第二条:一堆人喊你某某姐某某哥,而你很想叫他们-shut up。
初老症状第三条:朋友们离婚的速度,开始超越结婚的。
初老症状第四条:越来越不想改变已经习惯的习惯。
初老症状第五条:觉得自己快要被一堆密码淹没了。
初老症状第六条:总是把【重要的东西】放在【重要的地方】,然后把那个【重要的地方】彻底忘记。
初老症状第七条:开始关心商品成分、制造商以及赏味期限。
初老症状第八条:懒得交新朋友的原因是因为懒得从头交代自己的人生。
初老症状第九条:终于认清【老天爷真的很忙】。
初老症状第十条:对诈骗集团开始产生周旋的战斗力!
初老症状第十一条:以前可以唱KTV到天亮,现在只要熬夜一天,就会累一个礼拜!
初老症状第十二条:如果不喃喃自语,脑子就会打结。
初老症状第十三条:对完美起疑,对不完美深信不疑。
虽然17岁很美好也很值得怀念,但是到了30岁我们仍然可以活的很精彩。
熟女魅力第一条:终于学会朝邪恶漂亮挥拳,一如我们漂亮的踩着高跟鞋。
熟女魅力第二条:只相信自己的眼光,不再被礼物收买。
熟女魅力第三条:拥有一个会为你的伤心而伤心的朋友。
熟女魅力第四条:笑,可以让你战胜敌人与自己。
熟女魅力第五条:不再是别人的书签,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熟女魅力第六条:让你发光的不是钻石,而是你曾经哭过的眼睛。
熟女魅力第七条:带着你的根本,不管哪里都可以再次花开。
熟女魅力第八条:多喝水,净化生命,净化爱情,净化蒙蔽的真相。
熟女魅力第九条:勇敢地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
熟女魅力第十条:再也没有人,可以规定我们头发的长度。
熟女魅力第十一条:永远都有新一代的美少女战士,站在你仰望的角度。
熟女魅力第十二条:至少要有两本存折,一本储存财富,一本储存老朋友。
熟女魅力第十三条:拥有热爱的工作,拥有心爱的家,拥有他。
【熟女準則】第一條:終於學會朝邪惡漂亮揮拳一如我們漂亮的踩著高跟鞋 第二條:只相信自己的眼光不再被禮物收買第三條:擁有一個會為你的傷心而傷心的朋友第四條:笑,可以讓你戰勝敵人與自己第五條:不再是別人的書籤而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第六條:讓你發光的不是鑽石而是你曾經哭過的眼睛第七條:帶著你的根本不管哪裡,都可以再次花開第八條:多喝水,淨化生命,淨化愛情淨化蒙蔽的真相第九條:勇敢地告訴自己 這不是我的!
第十條:再也沒有人,可以規定我們頭髮的長度第十一條:永遠都有新一代的美少女戰士站在你仰望的角度第十二條:至少要有兩本存摺一本儲蓄財富,一本儲蓄老朋友第十三條:擁有熱愛的工作擁有心愛的家 擁有他【END】感謝導演編劇製作出這麼好的劇 而 電視劇始終只是電視劇愿每一個人身邊都有真正的幸福
初老症狀一: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記 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記得初老症狀第二條:一堆人喊你某某姊某某哥 而你很想叫他們-SHUT UP初老症狀第三條:朋友們離婚的速度 開始超越結婚的初老症狀第四條:越來越不想改變 已經習慣的習慣初老症狀第五條:覺得自己快要被一對密碼淹沒了初老症狀第六條:總是把重要的東西放在重要的地方 然後把那個重要的地方徹底忘記初老症狀第七條:開始關心商品成份 製造商以及賞味期限初老症狀第八條:懶得交新朋友的原因 是因為懶得從頭交代自己的人生初老症狀第九條:終於認清 老天爺真的很忙初老症狀第十條:對詐騙集團開始產生周旋的戰鬥力!
初老症狀第十一條:以前可以唱KTV到天亮 現在只要熬夜一天,就會累一個禮拜!
初老症狀第十二條:如果不喃喃自語,腦子就會打結初老症狀第十三條:對完美起疑,對不完美深信不疑熟女準則一:終於學會朝邪惡漂亮揮拳 一如我們漂亮的踩著高跟鞋熟女準則第二條:只相信自己的眼光 不再被禮物收買熟女魅力第三條:擁有一個會為你地傷心而傷心地朋友熟女魅力第四條:笑,可以讓你戰勝敵人與自己熟女魅力第五條:不再是別人的書籤 而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熟女魅力第六條:讓你發光的不是鑽石 而是你曾經哭過的眼睛熟女魅力第七條:帶著你的根本 不管哪裡.都可以再次花開熟女魅力第八條:多喝水.淨化生命.淨化愛情 淨化蒙蔽的真相熟女魅力第九條:勇敢地告訴自己 這不是我的!
熟女魅力第十條:再也沒有人,可以規定我們頭髮的長度熟女魅力第十一條:永遠都有新一代的美少女戰士 站在你仰望的角度熟女魅力第十二條:至少要有兩本存摺 一本儲蓄財富,一本儲蓄老朋友熟女魅力第十三條:拥有热爱的工作 拥有心爱的家,拥有他。
在本剧伊始,首先向观众展示的是女主角的梦境,在梦里面你可以看到自我指涉性的呓语,这关乎故事,主演,你我,主题关键词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
“我最近突然有一个感觉,有一个东西老是在跟我们作对,有时候我们很想追着它,希望得到它,好像得到它之后,我们就会拥有很多很多东西,有的时候我们又会突然被它追得喘不过气来,很希望它突然消失,最好永远都不要来找我们,它,就是时间。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邮箱中每年定时送出的生日贺卡,它提醒你又苍老了一岁。
时间是facebook式虚拟社交网站上亲友同学间久不见面却依旧热络的寒暄,曾经辉煌灿烂,现实的残酷惨淡,对比之下,年华尤为可贵。
时间是看到后辈“金玉其内,败絮其中”的后忍不住的规训责骂,是鞋跟越来越高的高跟鞋和脂粉越来越厚的脸。
这些都是在有限的70分钟内,创作者毫无遮掩地展示出的恐惧、不安、遁逃、规训,它是否有如你的心境一般契合?
“一个曾经让每个少女期待着它跑快一点,可以长大到拥有人生的第一双高跟鞋,可是又让现在29岁的我,会突然怀念起十七岁那双——白布鞋。
”女主角程又青在自己的梦境中邂逅了十七岁的自己。
十七岁,多么敏感的年龄,好像开启了大家共同的记忆。
难怪大家最感同身受的一条短评是“张士豪和袁湘琴都30岁了, 但是17岁好像真的还是昨天。
”《蓝色大门》开启时,《恶作剧之吻》一吻定情,“白衬衫”“帆布鞋”“O型血”“吉他社”几乎成了台湾青春电影的经典标签。
当年的单车少年、邻家少女如今也迈入谈婚论嫁、成家立业之时。
不再骑单车的白衣少年拿起了公文包,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
不再犯花痴的二逼少女蹬上高跟鞋,以职业女性的熟女定位登堂入室,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三十岁的张士豪和袁湘琴,更像是一个传接继承的角色,是青春的后续性符号。
是谁造就了如此?
是时间。
本剧的时间跨越整整十五年,有大量倒叙与意识流的视觉表达,倒叙戏份多为男女主角所在高中三年孝班所发生的故事。
16个女生与15个男生的对峙抗衡,班长与副班长的明争暗斗,勾连起整个青春。
幸而叙述没有纯粹沦为个体化表达,转而群体性描述,对青春记忆的描摹更多关乎于一个群体,其个体命运的转折往往与其他人息息相关。
同呼吸,共命运,没心没肺袒露真诚的年代,十七岁时的打打闹闹追追笑笑,无关利益冲突、人性角逐、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而当大家从学生身份转向社会身份时,才恍然发现过去的曼妙,这便是多年以后大家KTV聚会、班主任葬礼、结尾婚礼齐聚在一起的理由。
注视着班长与副班长十五年后喜结连理步入洞房,所有人喝个烂醉,也算是对青春最美好的祭奠,毕竟在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年代,一杯持续发酵十五年的红酒,味道是那么诱人。
说到多段意识流的视觉表达,就不得不提李大仁与程又青的爱情。
这里,暂不赘述编剧徐誉庭女士与导演瞿友宁先生对“男女友谊”的反证命题,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其对情感的表达方式。
男女主角的意识流中经常出现对方或者自己十五年前的形象,尤其是李大仁,他眼中的程又青,在情节爆发点经常转变成学生制服娃娃脸稚气未脱的模样,情感一如既往真挚,却有了埋在心中不能言说的苦衷,如禁忌般的爱情之下,内心的隐痛与纠结借由艺术电影般的镜头语言表达,可谓开台偶像剧之先河。
两人分隔两地打电话时,另一边的人常常出现在身边。
最遥远而最亲近的距离,最不能言及的三个字,都已明了。
一种最完美的表达方式,莫过于袒露真实,但我们常常我们在影视中看到拒绝真实抑或美化真实的境况,两者皆让人感到迷惑,电影常常如此,偶像剧更是尤甚。
它经常被冠以“美化生活”“乌托邦式励志”的帽子,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桥段亘古不衰绵延至今。
但如今的偶像剧创作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大灰狼与小红帽。
“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类糖衣炮弹已经敲不开观众的心门,车祸癌症床戏等撒狗血的桥段、单靠搏收视率而炒作的绯闻也激发不了观众的兴趣。
那真正能打动观众的究竟是什么?
是真实的情感,不装逼不做作不夸张的朴实流露。
这种朴素的魅力就比如,一天工作忙完后,程又青蹬掉高跟鞋喝着啤酒与李大仁在阳明山看台北夜景侃大山的愉悦。
观众渴望真实语境中自我投射所带来的心理慰藉,渴望看到故事中人物不完美的缺点逐渐显露,两个主人公与观众一样,都被扔进一个不断解决困难的程序之中。
你会发现,如今的偶像剧,不再是琼瑶奶奶的花前月下,那些在花园洋房中打啵儿而两耳不闻天下事的王子公主已经过时了,他们更像是模拟人生中的假小人。
但在本剧中,你不仅会看到程又青的自私霸道、李大仁的懦弱胆小,还能看到程又青宅在家时运动服卸妆戴眼镜的干物女形象,自日剧《萤之光》为起点,此类形象的出现可以说是偶像剧的一大探索进步。
说白了,真实的袒露、再现的状态描摹,比如说深受相同年龄段女生的”初老症状”与“熟女魅力法则”,比起所谓的不靠谱的浪漫手段美化,其实会赚足更多认同与眼泪,也更具说服力。
13集的容量,每集七十分钟的长度,仅凭借一条人物关系线的演变是难以撑满全篇,而正如上文所述,本剧是一个群体性表述,探讨爱情的视野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程李二人,而是多面开花。
剧情主线:程又青、李大仁。
剧情支线:两个人的前女/男友:maggie ;丁立威程又青家:程父程母;大哥大嫂;大姐与大姐夫。
李大仁家:李母与白叔;妹妹淘淘程又青公司同事:总经理;GRACE;LALA;子琳;GAY男NIC李大仁新加坡同事:平安与林凯众多高中同学主线与支线交叉构成本剧的叙事线索,而本剧的难度在于,其剧情设定是,观众大致在看完第一集后就可猜测出结局,这对于一个编剧而言,如何吸引观众看下去是关键。
13集观看完毕,脑海中你可勾勒出任何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任何一条关系线都是清晰的。
不同人之间爱情比对,时不时的设置障碍,时不时的感情烦恼,更能烘托出主线人物爱情道路的艰难。
虽然人物塑造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编剧在后期有词穷放水之嫌,但总算或多或少摆脱掉模式化套路走到底的尴尬。
提及以上诸多本剧独特之处,不得不提导演、编剧一笔。
最使我感兴趣的是,本剧导演,出生于1970年的瞿友宁,其年龄与国内第六代导演相仿,大学期间正值台湾新电影运动发轫,有幸结识杨德昌并跟随其拍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其后虽未在电影领域有较大斩获,但一直没有放弃电影短片拍摄、剧本创作,这些反而更促使他在偶像剧领域做出成绩。
电影化的视觉风格、中间穿插大量意识流、倒叙内容,借助漫画、动画等特效,影像风格既不失电影镜头语言的丰富,又紧随时代,贴合年轻人口味。
此外,编剧徐誉庭的贡献可谓不小,曾有过丰富的剧团写作经验,台词有戏剧创作时所特有的文艺腔调,摆脱了低龄化的尴尬,徒增影像作品的形式感。
比如说剧中金世杰与万芳主演的小剧场话剧《收信快乐》,即是明证。
言归正传,回到初始时的主题关键词:时间。
2011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几部引起广大反响的作品皆与时间有关,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消费时间”的影像?
《失恋33天》中的“33天”。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那些年”,《《阳光姐妹淘》中的“25年前”,有的讲初恋,有的讲失恋,有的讲15年的爱情,有的讲25年的友情。
其实都绕不过去,都在讲以往事干杯。
或许是时代发展太快,一路走来丢失太多,反而需要回头望望彼此,需要彼此抱团拯救孤独。
也许在这个时代,观众太需要在作品中寻找到共鸣了,而且这种愿望非常急迫。
正是因为现实太苦痛,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在影像中悄悄拉起时间的手。
多好的女性角色和男女关系,李大仁一次又一次跨越的不只是朋友的界限,也是男性世界对女性的观赏之窗,正因为他跨越性别局限地欣赏每个女性身上的特质和优点,才让他的爱深刻又沉重。程又青身上有这么多生硬的标签,最终都会化为发亮的鳞片。可李大仁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人,高中球场上挥出的那一拳不只是为爱而生,而是他和那个永不可能醒悟的群体世界割席。但这样的男性,怎么会存在呢。
这不止是一部偶像剧,而是一部让你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文艺小清新。
好看,有的地方挺虐的。
比韩剧还墨迹……
偶像剧比宫廷还是什么勾心斗角的好看多了~
只有我看的时候觉得三观不正嘛,我觉得女二在机场对女主说的话很对,凭什么用其他人的爱情确定自己的感情
Maggie 好正
林依晨真是烦
看了一圈豆瓣对这部剧的影评,果然真的是各种三观无下限,两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狗男女,暧昧来暧昧去一个劲的劝对方去找男女朋友,对方好不容易找了个男女朋友又要拼了命去搞破坏不拆散不罢休,唯美个毛线啊,喜欢这部剧叹息大仁又青的,祝你们的每个男朋友都有个程又青,每个女朋友都有个李大仁。
作为妹子需要有颗男人心
可能时间倒回5年我还有兴趣吧。
纯粹是因为外景地在新加坡才看的,看完发现头很狗血,尾很拖沓,豆瓣上高达9.1的评分都是怎么来的?唉~
不要让你的女喷油有蓝颜 因为她蓝着蓝着你就绿了 不要让你的男喷油有红颜 因为他红着红着你俩就黄了
看到一半的时候看不下去了
五六年前大学刚毕业看的时候好羡慕女主角,有一直对自己好,默默守护自己的人 But最近又刷了一遍,这是什么狗血暧昧纠缠不清的渣男渣女啊!被恶熏到呕吐,拜托,自己有喜欢的人就别和别人谈恋爱好吗,在那秀你妈默契呢,差点儿把我膈应死,我果然长大了,变成一个成熟有三观的大人
【2014.08】毕业后重看又明白了几件事:1、男人永远忘不了初恋,成全一个程又青得送葬多少个Maggie,如果换了Maggie女主视角,那程又青和李大仁简直是渣男配绿茶;2、再成熟了一点发现李大仁这种优柔寡断的男人真是毫无魅力;3、原来躲在人后痛哭真的是成长必修课;4、搞定了女观众就是搞定了市场。
我可能不会爱你,其实是,我爱你。。。。
主演都是演技派偶像的说....看了两集觉得这剧情绝对不是拍给脑残看的...会带给人感触的好剧
都说很好看。。我是边整理衣服,边看完的。大概剩女会很有共鸣?还是怎样?林依晨的衣服都很好看!OL示范装!还有。。王阳明你可以再帅点嘛!!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