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看电影闺蜜随机选了一个,当时聊天的时候听差了我以为是看的其他的,开头还行,笑点挺多的也能让我笑一下,我寻思就当喜剧看,好家伙后来emmmm都是些啥剧情,,,,,首先,,办签证那么大的事情,,,非拖到最后一天?
咋的不拖一下找不到剧情冲突点是吗。
然后,路见不平我可以理解,但你明明没有那个本事还硬上我就不懂了,你就按老套剧情说什么报警了阿说什么知趣都行,,,硬刚,秀。
三星是给辛苦拍摄的一众,,剧情我是木有办法说了
作为一部爱情喜剧片,最尴尬的莫过于——男女主角没有CP感和刻意制造笑料。
不合格的剧本、剪辑造成男女主角的感情进展莫名其妙,从男主对失恋女主的同情到两人产生感情,整个过程像按下快进键,没有足够铺垫,让人觉得突兀,好像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也是为了解决男主的身份问题。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影片传递的价值观有问题。
剧情主线是男一男二通过假扮同性恋,欺骗移民官,试图留在英国。
其间,为应付移民官检查,出现很多对于男性同性恋者的刻意模仿,制造低俗笑料,容易引发观影不适。
上海国际电影节静安寺百美汇影城,当时去上海看电影节专门报的场次,没想到这个电影一直拖拉到现在都没有上映,所以我修改一下之前看完电影的评论,重新梳理一下。
故事背景放在承认同性婚姻且腐国文化很繁盛的英国,虽然剧本努力做了细腻的感情戏,但是为了商业元素,还是让有中法混血血统的台湾女生(张榕容饰,她本来也是中法混血)插科打诨成为了闺蜜并且找到了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虽然是套路,但是为了顺利上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且为了调节电影叙事的气氛,不免俗地还是会加入很多同性相处时尴尬的笑点,导演和编剧都说自己是直男,我是基本相信的,因为到底很多笑料还是基于主流的“同性荒诞”为出发点设置的,只是相对没有很多的人身攻击罢了,而且笑点设置并不像前些年流行的郑恺式院线嘴皮式的性戏剧设置笑点那么低俗,这剧本细节这块儿也算是用心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电影能顺利上映,至少“同性”的点是故事的一个主线,而不是一个王小贱式的极其符号且不认同式的男闺蜜了。
This film is a pure insult to the LGBT community. It treats the gay community as a joke and constantly pokes fun at the rights they have earned over the years, calling gay individuals "despicable" and "unnatural." The lead actor of this film, Li Zhi-Ting, is even more ignorant, considering he accepted a character whose primary function is to demonize the gay community. As a student educated in England, he lacks an essential experience of the free world where people taught children to respect minorities. Shame on the director and screenwriter. Every civilized person should boycott this film.
故事的起因,非常简单。
李治廷因为“梦想”,把自己最大的事情给忘记了。
为了能“合法”停留在英国,他只能和白客“临时搭档”。
事实上,这事儿经不起推敲,只能理解成故事嘛,只是为了营造“喜剧笑果”罢了,至于你笑不笑,那不是问题。
首先,如果李治廷觉得“梦想”非常重要,那“实现梦想”的前提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会忘?
这不是个临时决定,给他留了足够的时间,但是他偏不。
事到临头了,想起了千里之外的父母的“殷切希望”,这个解释,完美。
再看看白客,这家伙事业小有成就,“家庭”也在来的路上。
但狐朋狗友出了问题,一个劲儿的帮忙,把自己贴上去也在所不辞。
这样的“大义凛然”实在令人敬佩,这样的“狗友”能给本人一打,本人也是愿意“欣然接受”的。
但,这“大义凛然”进行到一半,这货忽然“良心发现”了,这事儿不对,应该叫停。
我去,这应该不是霍格沃兹学院派来恶搞的吧。
当然了,这位是“堂而皇之”从霍格沃兹跑出来的,半道出家,做了“功夫熊猫”。
这样貌美如花的“赫敏”,不和故事主角发展一段爱情实在说不过去。
可惜的是,李治廷从头到尾,都没搞明白究竟啥是重要的。
他的脑袋,是个单线程的CPU,一个时刻,只能做一件事情(原谅,这样说,实在有点侮辱CPU了)。
合法伴侣》作为一部以留学为背景的喜剧爱情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叙事风格,成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影片由黄磊执导,李治廷、张榕容、白客等主演,讲述了一对好友为应对签证危机而假扮情侣的搞笑故事。
首先,该片的题材新颖,以同性伴侣的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影体验。
影片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笑料制造,更通过夸张的情节展现了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误解,并在欢笑中传达出对真爱的尊重与理解。
这种大胆且不失温情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
怎么说呢,我觉得在当前大陆这个环境,在院线上映的电影政治立场肯定不能相比于当下太超前,所以合法伴侣并没有涉及到大陆平权的问题,可佳的地方是给了国人另一种看婚姻的角度,毕竟大部分中国人对于这方面是盲区。
换一种思维,如果一个男主变成女的,那会不会是消费异性恋呢?
我把电影改动一下,把两个男主改成失散多年才相见的兄妹,他们是父母抛弃的孤儿,在外人看来是早已出柜的性少数群体,他们兄妹的身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后面的叙事一模一样。
请问,某些人同样的逻辑是否也适用??
这是在消费异性恋??
豆瓣上我觉得被过分解读了,不知道他们情绪为什么会那么激动,它没有贬低同性婚姻啊,敏感的到底是个人还是电影?
相反男二为了朋友这么做也能展现出二十几年的情谊啊,他也是没有办法的啊,再过两周多就是重要日子了,申报大使馆肯定迟迟不给答复,因为这个事情不是奔丧,不是重大灾难,官方一定会认为“非紧急”而不给处理。
影片相反把性少数群体的生活生动展现出来了,比如酒吧,这难道不能给国人科普吗?
国内哪个上过院线的电影做到过?
有可能是国内少数群体真的受压抑太多了,我是很不解哈,这个题材的影片能过审是进步是真的。
以前是连提都不让提啊,文化上的平权肯定一步步来啊,何况这是中国啊,无语了今天,明明我以为大家会说这是进步,毕竟中国的影视是绝对异性恋主导的文化,这个片子多少也沾点别的吧?
另外有人说这个电影是“占尽了外国同性婚姻的便宜强调步入异性恋婚姻的圆满性”,这简直是强词夺理,难道他们占便宜就是为了步入跨国异性婚姻吗?
如果说他们是假结婚为了取得永居再和白女交往这样才叫吧?
别人这么做是成全对方有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梦想啊。
就算是抠政治正确也不是这么说的。。。
那么多物化女性的电影都没有这么多差评,反而这个里程碑被人如此抹黑,如果我是一个欧美人,该片唯一值得吐槽的角度就是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涂指甲油、表现娘娘腔),至于消费同志,于逻辑上,情理上,我都想不通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另外那个移民官是gay,酒吧上面的照片是他年轻的时候,这一点很值得细挖,该片的另一个亮点;这里也体现了职业操守,以及平权真正说消费同志的人,才是戴着有色眼镜的
恰好学校也刚解除封禁。
于是今晚包场看的,凌晨后匆匆回校,写下这篇思绪尚乱的短文。
简而言之,看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
作为一个同志,看完之后,一方面为影片中透露对性少数群体的友好感到感动,比如说金天他们家摆放的彩虹旗🏳️🌈(emm……虽然是刻意的)还是移民局工作人员友好的态度。
但是一方面,我也在观影过程中,为演员部分的台词和动作感到不舒服,比如影片中给金天做笔录的那位女工作人员的奇怪笑容(抱歉,我不喜欢这种嗑cp的笑容)。
让我立刻难过的台词是,金天和古大白说的“那不是不能和女孩子谈恋爱了?
就断子绝孙了?
”第二点尤其是我们这个群体大多数人的痛,因为,总会有人会用这类话反击我们。
我只想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自己而活的,为了他人目光而活的“假”的自己,又有何意义?
让我不舒服的动作是,古大白整蛊Harry时娘里娘气的语气和动作,难不成不是对于我们这个群体印象的固化?
就我而言,如果我喜欢一个娘里娘气的人,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喜欢一个女孩?
(当然我不会)影片中,我觉得的唯一亮点就是古大白父母来伦敦的桥段了。
虽然表现方式很“电影化”,但确实是这部影片唯一让我乐开了的地方了。
国内的大环境,其实能有一部带龙标的涉及性少数这类敏感话题的影片着实难得。
但影片中一方面让呼吁“勇敢做自己”,一方面又继续刻板化这个群体的印象,这种矛戳盾的做法我着实搞不懂。
我是觉得,这影片是在消费我们这个群体。
但也不能否认它的积极意义:倘若能换来更大的曝光度,慢慢推动平权进程,让我能够无愧于心的和心爱之人牵手于阳光下,我觉得倒也无妨。
毕竟,这条路难走,代价自然也应是等量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豆瓣专场,剧本虽然已经努力做细腻的感情戏,而且为了使得节奏不拖沓,复合一个商业片的基本要求,除了张榕容饰演的中法混血插科打诨以外,还有很多故意制造的尴尬笑点,还在笑点并不像前些年以“郑恺”为典型代表的中国院线商业性喜剧那样低俗。
导演和编剧现场交流,说自己都是直男,难怪剧本里还是有很多对gay的固化印象,并且以此作为笑点,这个真的不能免俗,除非策划编剧真的有gay的参与,中国留学生之不得已版男男假结婚,也只能以承认同性伴侣的腐国作为故事背景。
兄弟般的相遇相知相伴,是漫长时光里难得的幸运。
你为了我赌上自己的婚姻和前程,事无巨细地帮我,而我却只想和喜欢的女生暧昧生情。
没有早一分,也没有晚一秒,四个人,两对婚姻,相遇了,伴着国际友人的祝福声,开启幸福的合法伴侣生活。
2021年我的第9部影院影片。
本来奔着爱情轻喜剧去看的,结果两男主就在那尴尬地演同性情侣,还企图蒙骗签证官,首先不说这价值观的问题,两位也完全没有演出喜剧的效果啊,就在那尬演。
说实在的,除了金天对大白真挚的兄弟情可磕之外,无论是假结婚骗签证,还是大白和赫敏以及赫敏和前男友的感情,都是那样的生硬和不伦不类,还特别特别的拖沓,对观者而言完全没有任何情感上的触动。
纵观全片,女性角色真的太鸡肋了,全是为了两男主服务的。
还有赫敏和签证官华生的名字,你们还能再偷懒一点吗?
想吃经典角色的红利也请用点心吧!
《合法伴侣》的片名也当真是蛮搞笑的。
其实这个题材可以有很多笑点的,如果在逻辑方面用心一点,如果女性角色刻画得不那么随意,如果李治廷演技好一点……李治廷演焦躁情绪除了仰头摊手、抱头懊恼状外看不出情绪的深入和变化,除了高帅之外,真的输白客一截。
一星给白客。
很自然,有点喜剧的感觉,认真起来也像那么一回事。
一星给张榕容和周韦彤的颜。
消费同群体?
这剧本编的有点问题
坐完50年牢的人看完这部片都能尴到立马爬回班房 把RG骗来演这部片的人给我跳10辈子伦敦塔谢罪
没评分这么烂
贝法满满的回忆呀
又是一部连“作业都不会抄”的电影,别说《娶我吧.哥们》,就连10年前《我盛大的同志婚礼》也是鲜活的例子,但到这就不会拍了。角色动机是有了,然后呢?男主角行为逻辑是有问题,情节层面也缺乏一个让谎言继续下去的动力,仅是自说自话,导致剧情层面是停滞的,最后只能强行收尾。或许是环境因素导致施展不开,但就一个梗翻来覆去的玩,也挺无聊的。冲演员去的,张榕容还是不错,但人设不讨喜,白客这个角色是很像王大锤,导演黄雷是黄建新的儿子,可惜连老爸一成功力都没有
选角很好,题材赞👍
且不说故事主线多么不尊重同性群体吧,光这个没头没脑的无聊剧情,就看得人抓耳挠腮难受至极。
虽说是爱情片,但是男女主的感情线太弱了,相反双男主的感情线更明显,笔墨也更多,其实整个片子讲异性恋有些不伦不类,反倒是兄弟情更真挚一些,我感觉导演可能是想靠卖腐吸引眼球,但是最后出来的作品…实在…但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李治廷和白客人帅演技也好~
LGBT群体争取这么多年的权利,最后倒成了异性恋证明真爱的垫脚石。打着擦边球的题材,实则还是强行凑cp、强行降智、强行大团圆的“商业废片”,一个无底线辅助,撇家舍业也要帮兄弟留下,一个拖后腿废物,致力于给帮助自己的兄弟拆台。人物动机一秒一变,行为逻辑难以理解,为什么录了同志视频就会被移民局调查?为什么装情侣帮自己留在英国就那么难?为什么千载难逢的机会就不能唱完歌再找人?全片无聊中透露着想蹭热度的坏,尴尬中浸满了逻辑混乱的蠢,堆砌了一大堆鸡肋角色,实际却连两个男主角人设都不够清晰。空壳到找不到主诉,陷入毫无目标的空想,这样的剧本也能筹到全员英伦团建的资本,导二代的实力果然不同凡响。
原本有可能是个好故事。有些人我就是不喜欢
🙄
配乐可以 配乐可以 配乐可以 配乐可以
我为你的签证舍生取义,你却在为妹子背信弃义
喜欢白客哦(。ì _ í。)但是这种....做同性恋题材又宣传玩笑不容忍的价值观....令人反感,即使你不敢做这个题材,所以才略略的提,但这给人恐同的错位感,要拍就拍的有深度,不要什么开玩笑...为什么不拿异性恋开玩笑呢?
以为就是一般的国产喜剧片,没想到还不错,全场笑声不断,后半部分有些问题但不影响影片整体质量,作为国产喜剧片,的确有一些开拓意义。
虽然槽点很多但看的欢乐就好
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
海星吧 没感觉被冒犯但内结婚的结尾可真不怎么样— —
首映礼上程青松老师说这部片子为LGBT群体打开了一扇窗,而那些打一星的喷子又把那扇窗关死了。一部不错的片子,就像片子的主题一样,爱要勇敢的去面对,无论性别和年龄。片子也让普通人更了解了lgbt群体一些,没有看出打一星那些人所说的歧视,反而了解到同性酒吧的欢乐和气氛。不过电影本来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我并不会也不想代表所有人,只是为国内充斥着狭隘和偏见的LGBT生态感到有点惋惜。对这部片子打一星的观众,往往也是对LGBT最有偏见的那群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