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曝光的雾来了片段中,马蒂厄在一次地震后出门查探情况,全城警报响起,乌压压的鸟群四散逃离。
前方街头有一股黄色浓雾从地下喷出并迅速扩散,吸入气体的人们瞬间丧命。
见此惨状,路人们拼尽全力往反方向狂奔,却难逃被致命迷雾吞噬的命运。
整个片段在简短时间内集中呈现了灾难来临时的毁灭性过程,并将人们的恐慌感与紧迫感表现得淋漓
这片子真正想讲的是什么我没看出来,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部家庭亲子剧,那就很好理解了。
开画我们就能看到三个孩子们都住在密闭仓内,与父母有一道透明的屏障。
这就像现实中,父母和孩子看似亲密无间,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只与自己的同龄人交流,就好比恋爱的 Sarah。
Sarah 的父母毫无疑问非常爱 Sarah ,甚至愿意为了她献出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Anna 为了让Sarah 能够活下去在没有面罩的情况下去更换电池,她对于自己的处境可以说是心知肚明——她不可能安全返回。
当她换完电池后,在密闭仓前跟女儿的道别那依依不舍的眼神以及对生命的渴望交织在她的眼神中,有不舍,有眷恋,但就是没有恐惧。
如此爱女儿的妈妈,与女儿之间怎么会有隔膜呢?
答案就是,作为家长,我们并不真的清楚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就好像整部片子的主线——救孩子。
但实际上Sarah 根本就不需要被救。
我们以为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但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根本就没必要,也不需要。
这是个悲剧,更是现实。
所以,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真实感受就是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想想,到底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别到最后你以为你付出了所有,却反倒不被接受。
你以为你在忍辱负重,但实际你只是沉浸在你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影片的结尾,爸爸 Mathieu 反倒住进了密闭仓。
这一幕仿佛在讲述当孩子们大了之后,有了自己的世界,他们离开了父母,自由了,可父母们,却把自己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密闭仓内,就好像那些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们。
即便他们什么都不记得了,但他们肯定记得自己的孩子,然后和孩子们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
总之,这部电影与其叫《呼吸》,不如叫《轮回的悲哀》。
新锐导演丹尼尔·罗比执导,卢米埃奖影帝罗曼·杜里斯、邦女郎欧嘉·柯瑞兰寇出演的3D灾难电影《呼吸》,今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该片在海外上映后于各大电影节斩获四项大奖,被媒体评为“逼真到像末日预言!
”电影《呼吸》讲述了未知迷雾蔓延全城,幸存者寥寥,城市陷入恐慌。
女儿萨拉(芳汀·阿杜安饰)因患怪病只能生活在氧气仓里,马蒂厄(罗曼·杜里斯饰)和妻子安娜(欧嘉·科瑞兰蔻饰)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女儿争取存活空间。
谁料迷雾不断上升,全城停电,女儿危在旦夕。
夫妻俩必须离开安全地带,屏住呼吸末日跑毒,在绝境中寻求一线生机的故事。
看点一:全新设定,身临其境体验窒息感受电影《呼吸》从生存之本——空气作为切入点,直面“窒息”感受,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当每天生活的城市被未知且致命的烟雾淹没时,除了狂奔没有任何办法。
未知烟雾每天都在蔓延,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和空间被剥夺。
影片所呈现的窒息感配合逼真的环境音效,深深扼住了观众口鼻。
影片雾气弥漫的拍摄现场,连演员呼吸也受到阻碍,给他们带来不小的挑战。
女主角欧嘉·科瑞兰蔻表示:“尽管戴着面具,我仍觉得自己氧气不足!在戏里又跑又跳,而现场施放的烟雾让我好几次都呛到连吃NG,几次拍下来都害怕自己会窒息晕过去。
”看点二:感官盛宴,3D展现毒雾逼真视效影片的3D效果极大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让毒雾迸发的视觉效果极为真实。
从毒雾冒出、扩散,到将整座城市全部污染,恐慌感与紧迫感感扑面而来,让观众真切感受毒雾遍布时的惊心动魄。
导演在拍摄的时候,考虑到如果影片全部用后期特效制作完成,影片将失去质感,所以采用了“真雾”加“特效”结合的拍摄手法。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经过后期制作慢慢调整,摄制组终于找到了在特效与真实之间最完美的呈现方式。
影片打造出寂寥宁静中危机四伏的视觉美学,使人如入真境般感受到雾气弥漫的窒息感,借此斩获加拿大影视奖和魁北克影视奖最佳视效大奖。
看点三:高楼跑酷,实景还原巴黎街景为把末日巴黎做到极致,导演更是大手笔造城。
剧组在棚内打造了一座长达一公里长的巴黎街道,把近百辆汽车和公车挪到棚内,一比一高度还原了整个巴黎街区景况。
男主角罗曼·杜里斯表示,自己一开始被毒霾淹没的巴黎场景深深吸引,但当他站上超过五层楼高的屋顶拍摄时却深感后悔。
让他崩溃的是,导演除了一开始让他连续跳楼跳了10次,后来更加码让他学在高楼攀爬、在屋顶上行走,脚下就是难辨空间的浓雾。
罗曼苦笑着说:”我只能把自己想像成蜘蛛人,想像他如何在高楼摆荡。
”看点四:高潮迭起,剧情紧凑线索密布毫无尿点电影一开始便展现出被致命浓雾疯狂侵城的惊心动魄感,给影片定下扣人心弦的基调。
影片导演丹尼尔·罗比曾获加拿大金尼奖最佳新导演奖,擅长讲述起伏跌宕、反转不停的故事。
在他的细心铺排下,全片毫无冷场,高潮迭起,剧情紧凑。
最关键的是,导演把观众置身其中,与男女主角共同面对绝境当下迷惘绝望的惊惧──究竟这毒气是什么?
它从哪儿来?
有没有救援队帮忙?
断电及氧气罐用尽后如何支撑下去?
这些都是必须随着剧情深入,抽丝剥茧而一探其秘辛的冒险。
而且,影片还精心埋下了诸多伏笔,等待观众一一发现。
不少乍看令人困惑不解的细节,看到后面会发现原来背后隐藏着震惊世人的真相,增加了观影乐趣。
对此,有观众惊叹:“原来导演下了这么大一盘棋,实在是太能铺排设计了。
”看点五:即使未来艰难险阻,唯有爱一往无前在剧情人物的设定上,《呼吸》以无言的行动,展现相互依赖的亲情、相濡以沫的爱情。
影片没有浓重笔墨表现父母子女之间的羁绊,也没有高谈阔论、海誓山盟的叙说爱情;而是随着剧情推进,把亲情的温暖、爱情的感动深深根植于观众心中。
马蒂厄夫妇为拯救危在旦夕的女儿,不惜以身犯险进入迷雾。
一路上躲避疯狗,逃离爆炸现场,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换取女儿生存机会。
片中一对相濡以沫愿生死相随的老年夫妻,则贡献出电影最大泪点。
两人携手躺在床上的画面,被誉为催泪度不亚于《泰坦尼克号》,令爱成为贯穿全片的信念,成为惨烈末日人们内心唯一的慰藉,温暖着银幕下的观众。
看点六:超强阵容,冲破迷雾拯救你电影两位主演均是有口皆碑的颜值加演技派演员。
饰演安娜的欧嘉·科瑞兰蔻,曾凭借电影处女作《无名指》获得布鲁克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后因《007:大破量子危机》中邦女郎一角被内地观众熟知和喜爱。
而曾获法国“金球奖”卢米埃尔奖影帝的男主角罗曼·杜里斯,是欧容、雅克·欧迪亚等文艺大导爱将,主演的《西班牙公寓》、《只爱陌生人》、《危险青年》等作品在豆瓣电影均获得8分以上的成绩,多次提名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在去年国内上映的《金钱世界》中也奉献了绝佳演技,实力不可小觑。
此次二人携手演绎一对夫妻,两大演技派的激烈碰撞,委实令人期待。
没有特效,没有爆炸,没有大牌明星。
有的只是温馨和选择。
时而紧张的气氛和拉动了整个剧情的节奏,并且背景音乐也随之加快,使得观众情不自禁的代入紧张感。
电影很好的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爱,那份义无反顾或者说可以舍弃一切的感情来源于血脉。
影片的最后,当病患之间的身份互相转变,当曾经的自由被束缚,到这时才能明白要永远待在这个小屋子里会有多么痛苦和无助。
可能导演想暗示希望人们理解身患“败气症”患者的痛苦,不要歧视他们,他们也应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情,自己的选择。
ps:我百度了半天没找到这个病是不是真的存在,友情提示建议观看速度1.25,这样剧情的紧张度和进度才达到最佳食用。
影片的创意很有新意,对于喜欢看灾难片的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但是,仔细看完片子后,我感觉剧本写得并不好,正常人能想到的剧中人没有几点想到了。
豆瓣6分感觉还算是比较符合的吧,如果剧本完善一下,感觉完全可以是个8分左右的好片。
首先,在这种情况下,氧气应该是最稀有的资源了,应该能省就省,但是主角全片没有一种珍惜这种资源的。
比如:1.自己家就在楼下,去换电池就没有必要用氧气,从妈妈最后去换氧气就能看出开,多一口气就没事,男主在有氧气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出去找一个长的水管之类的东西呼吸,再不济找个大点的塑料袋都可以。
2.去给女儿找太空服,这事需要两个人一起去么?
要知道他们只有那两罐氧气了。
然后被一只不知道哪儿来的狗追的跑来跑去浪费了大量氧气。
3.男主在途中就看见车祸的车上的防化服了,却依然要去拿太空服,是觉得自己氧气是无限的么?
4.两个人居然步行去拿东西,这是出事的第一天,车和摩托都能开的啊,再不济不是还有个自行车店呢么?
还有就是一些剧情点有点太牵强,所有的冲突都是剧中的一个角色非要做某件事,然后遇到的。
比如:1.女儿非要父母去找她男朋友,结果在男朋友家门口遇到了追他们的那条狗。
2.拿太空服妈妈突然要换路,结果遇到了爆炸。
3.男主掉河里只换了外套,里面的衣服还是湿的,肚子却被爆炸的气浪灼伤了。
还有就是最后的神反转,就是说之前本片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全都瞎折腾了,她老妈拼了命的换电池变的毫无意义(虽然说是蠢死的白送命吧),这是要闹哪样。。。
这片子好像20年引进过一次,正好对应目前的口罩问题,今年8月23日晚上10:20央六又放了一遍,写评论时刚关电视,简单谈谈感想。
1.这个片子是灾难片,主题是老生常谈的环境保护问题。
不过法兰西导演手笔不大,喜欢搞一些小而美的东西,所以想看画面特效的都歇歇吧,这不是美国大片。
2.看到十一点多点我都要尬死了,为了等结局强撑着困意看完。
这里面不合逻辑的事情太多了,看片不能带脑子。
比方说为啥宠物犬吸毒气挂了,疯狗反而没事,没事就没事吧,男主还被疯狗追了半条街跳河了。。
女主不用湿毛巾或者塑料袋套头,跑下楼直接换电池,最后英勇就义,真是生的伟大死的憋屈。
不合逻辑就不合逻辑吧,偏偏导演还想夹私货,黑一波法国zf,男主跳房子回家时候还杀了一个抢劫的警察,这么拍要是没鬼谁信呢,呵呵呵。
3.影片结局也够雷人了,导演能想出来雾霾不影响患病女孩,只影响正常人的特性,真是牛逼克拉斯,影片结尾爹地住进隔离仓,女孩正常生活,想暗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还是普通人破坏环境最后都会沦为囚徒?
导演给观众老爷出了道阅读理解,直接给本片从俩星拉到三颗星,其实本篇要是剪一剪精华部分,保留开头结尾,当一个讽刺短片也未尝不可。
总之吧,这导演是不是参观过德特里克堡实验室,早知道两年之后全球闹口罩,才拍了这个玩意出来,咱不说电影本身艺术性有多高,最起码这片拿到今天还是值得讨论的。
电影频道下午重映《寂静之地》,晚上重映《呼吸》都是能带动话题度的电影,如今的大环境,也就六公主敢头铁这么玩啦,让人佩服至极啊。
披着灾难片的家庭伦理剧情片,法国片都有种独特的感觉,就是遇事不慌,很温和不暴力,与好莱坞完全不一样,与中国的团结抗灾也不一样。
单纯讲伦理家庭,母亲为了救女儿死了,女儿自责,父亲说这是母亲的选择和你无关。
而后就是结尾,原本正常的父亲被关在密封舱里,患病的女儿却自由了。
很嘲讽?
我不明白那对老夫妻是真的坦然。
然后来讲讲真实一点的,首先那么多人去哪了?
楼顶住户都不在家么?
远处高楼林立市中心应该有很多人,可能因为故事发生在矮楼的住宅区,重点不是灾难。
那不讲周边环境,就讲讲这对父母,首先不知道雾气什么特质跑上楼是ok的,但是男主后面直接用手摸就过分了,不知道有没有腐蚀性。
起码也得小心翼翼用手指轻轻点一下试试吧。
然后去楼下找氧气瓶,不能砸了窗再上来换口气再下去么?
然后就是氧气罐作为最重要的呼吸资源,没有详细规划使用频率和尽量平缓呼吸延长使用时间。
而且还是去帮女儿换电池的重要工具。
不知道没了之后就不能去换电池了吗?
说到这又有个方法,你搞跟管子长长的水管,一头放楼上不就能一直呼吸下去换电池了嘛。
然后就是去实验室拿防护服,明明有两套,都拿了还可以去救女儿的小伙伴啊,就拿一套。
然后实验室没有氧气瓶和面罩的吗?
实验室诶!
物资丰富的地方,不搜刮干净再走?
爆炸了上楼没检查箱子是否完好。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他们竟然全程靠走,路边那么多摩托车自行车,比你走路节约时间多了啊。
说到这就扯到军队了,法国军队运输直升机都去哪了?
士兵都死了吗?
卡车开不进来不能装甲车撞开么?
都什么时候了。
对讲机只有两个么?
两人出门不各自拿一个以防走散?
在自行车行碰到一条狗,我还以为是变异丧尸狗呢,后来以为是动物园跑出来的狼,结果就是一条狼狗。
旁边那么多汽车,钻进去关门不就咬不到了?
留条缝用榔头敲死。
我还以为到了车行会骑车去实验室呢。
实验室起火也是神奇了,消防喷淋停电也是能用的,实验室消防这么渣么?
实验室所有的门没有锁的,停电就能全打开?
实验室没有单独备用发电机?
氧气瓶医院肯定有,可能住的社区没医院,医院在城区高楼那边。
男主在停车场看到有人被杀竟然没有危机意识,主动大喊有人吗,这不是找死行为么?
不应该悄悄进去,没人拿了悄悄走随时留意有没有人回来。
好在反应快。
特意捡了枪后面也没用。
楼顶间距很短的,找个梯子就能上能下能搭桥。
完全没有食物储备,都没去超市便利店洗劫物资。
没有想办法搞一点雾气研究成分。
我记得韩国拍过一部类似的有毒雾气灾难片,一样沉在几层。
那里面就生存元素很多。
全片最正常的是那个警察,搜集物资,找个地方苟,可惜没注意到雾气会缓慢上升,那个停车场呆不久,搜集氧气瓶才是最重要的,假如是我是男主,前面肯定是一样,从到顶楼开始,先找根管子,去楼下砸窗然后一头让女主在窗边拿着一边找氧气瓶,长度不够就放在窗边,没事吸一口,当然要找东西堵住管口防止雾气进入管子。
然后上楼观察雾气看看会不会升高,整理生存物资。
背着氧气罐出门找商铺寻找有用物资,氧气瓶难找但是水管应该简单,梯子,绳索。
考虑楼顶移动。
然后用水管呼吸下楼找物资。
遇到军队要的氧气罐回去能不用就不用。
发现雾气升高,找个摩托自行车也行,找根棒球棒高尔夫球杆弩武士刀一类的武器平底锅简单防御出门,去实验室,搜刮物资重点氧气瓶。
看看实验室能否从屋顶来回。
去警局看看能不能搞到装备。
去医院和潜水店看看氧气瓶。
尽量不要遇到其他生还者。
规划好路线,带足氧气瓶,找辆大的suv装上物资带着人离开市区往高的地方去。
与《迷雾》的小镇暴风雨类似,巴黎地震过后,涌现大量有毒雾气,吸入即倒地街头,人们仓皇夺路,慌忙奔逃,乱成一片。
这片雾虽不断涌现,如水般淹没城市建筑,但只要不吸入就没事,高地的安全性最好。
不幸的是马蒂厄的房子就在一楼,更惨的是,他与安娜的独女有呼吸疾病,日常只能住氧气舱。
现在无异雪上加霜。
故事就在这里展开了。
灾难只是一个背景,包裹着的是父母救孩子的故事。
如何克服困难:冒险远途取防护服、被恶狗追咬,与人搏杀,憋气换电池终于没憋住,安娜死了。
亲子救援也不是重点,环保才是主题,困在氧气舱的病孩子出来街头活奔乱跳,正常人得带着防护面罩。
所以,有没有病还得看在谁的环境。
巧合之下看了一部电影 和大多数灾难片一样 努力奔跑🏃♀️ 努力生存 为了生存不牺伤害别人 题材并没有多特别 看的时候也没有很紧张 感觉都可以猜到的剧情发展母爱的伟大往往都体现在孩子身上 尽管明白自己不一定能够活 也要努力尽可能的让孩子活下去 还有影片中的老夫妻 倘若是自己一把年纪了可能也会和爱人在无望的人生里选择一起离开吧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10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呼吸》是两年半前在法国上映的电影,在豆瓣还不到6分,最近引入中国放映,时局变换,观众心情亦变,虚构故事和人物心境也不再那么遥远。
看很多豆瓣短评质疑此片的视角局限,我意识到差评来源于人们对灾难缺乏想象力。
好莱坞模式化大片长期展现的是全方位上帝视角,我们习惯于看到灾难从起因讲到结尾、从普通一家讲到将军总统、从衣食住行讲到医疗军警,《呼吸》却是局限于三口一家及邻居老年夫妻五个人活动视角的电影,观众不习惯,但这种不见森林只见树木的角度,正是灾难中真实的人类你我他之处境。
灾难之下,停电停交通停通讯,人只能看见自己和房间。
逃上屋顶的他人,暴乱群众,好警恶警,活狗死鸟,都是主角们目之所及的其他树木。
导演的思路,大概是把五个各有特质的普通人放置在突降灾难的环境里,看看会发生什么。
导演连普通人憋气时间都算得刚刚好,不是《战狼2》水下打斗那样超现实的憋气时间。
罗曼·杜里斯,是法国影坛中青年男演员里的中坚力量,虽年过四十才凭《新女友》提名法国凯撒奖,但他的表演自然,毫不夸张,有说服力,可喜剧可悲剧,可深情忧郁可跑跳动感,像梁朝伟那样容易让人遐想他即片中之人。
从十九岁入行,他与法国老中青几乎所有优秀女演员都合作过,本片也是与“邦女郎”欧嘉·柯瑞兰寇合作。
我见证他从饰演愣头青或忧郁青年,到目前频频饰演慈父,从文艺片演到法国主流商业片,再到好莱坞饰演配角——非英语国家所有一流演员在美国的角色困境。
罗曼的演技,是稍有文艺性的商业电影的保障。
我不担心他演父亲,他会时刻担心患呼吸疾病而住在隔离舱内无法逃生的女儿,会在致命浓雾笼罩的巴黎执行一个个保护家人的短期任务,让脸部和身体呈现疑惑、紧张、焦虑、惧怕,这位文艺片常客游刃有余,而那些上房顶、落水、酷跑、飙摩托的戏,正值壮年的他亦能驾驭。
这对十几年夫妻的感情有递进感,两位演员对此都很明确,片头他们有些隔阂,两人在后面戏份里彼此身体相对时的状态也说明如此,这是法国人即便在商业片里也不会放弃的、高于好莱坞的情感细节刻画。
老年夫妻在深知儿子已死之后欣然在家等待死亡,也是欧洲价值观里动人的生命观。
中年夫妻为女儿“白忙活”,正是灾难时人最可能的处境,没人知道事态会如何发展,这也是关于亲子关系的隐喻。
狗的几次出场,都是物种不会灭绝、人类尚有转机的铺垫。
此片有“灾难元年”的意味,故事可继续讲,也可就此结束。
3.5星,法国拍灾难片都能拍出浪漫感,设定很喜欢,不知道怎么那么多评论说结尾反转得莫名其妙?前面一直有暗示会是这种结果啊,很妙的结局
俩人让一条狗吓得满街跑。。。。都特么快结束了才想起来骑车 早骑车赶路能省多少氧气呢 设定有点意思 故事讲的有点儿差口气
跟沙马兰的《灭顶之灾》一个问题:毫无“看点”,这片还不如那个。烟雾灾难效果,隔着银幕的观众无法感受到那种危机感,也不像《极限逃生》那样融入极限运动形成新的看点,按理说可以专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但本片也没有这样做,而是照着灾难大片的模式硬撑了90分钟,所以整体很乏味,反倒结尾还有点意思,反向《迷雾》,但整体还是不值得看
这么偌大的巴黎,所有楼顶居然空无一人,难道巴黎人都是SB?
一个蛮有趣的社会寓言,看似是毒雾,其实是疾病衰老和死亡,没有人能逃脱,所以也无法组织救灾。当年孩子在温室里,后来孩子长大了,就变成老人在温室里被养着了。逃难剧情里有很多硬伤,完全可以编得更圆一些。比如,既然你动保国不能在电影里打狗,那就不要安排疯狗出现嘛,没意义。又比如,既然雾很固定,扰动也没事,那直接一根巨长的呼吸管,或者随身带几大包新鲜空气,不就无限续了么,就像游泳一样嘛~想想还挺刺激的,一种非常新奇的《刺客信条》,主要在楼顶上跑,万一信仰之跃掉下去了,也不会死,而是有一段呼吸保护期,哈哈哈。
好好的一部科幻悬疑片,竟然烂尾了。你倒是把烟雾的由来给说清楚啊!
所谓疾病和异于常人,都是相对来说的
死活没搞明白什么情况,晕头转向。
非常不错
剧情有点中二了哈哈哈,结尾nb..肚里斯好帅噫
还行啊,让我感觉到生存和爱情,不愧是法国人真是浪漫 还有那该死的环境。挺不错的就是剧情扯了点演的很好结局好意外好嗯反转
片尾的反转有点意思!家庭伦理大过灾难反思
还有点感人呢
2022-05-10/腾讯 灾难3/因地震城市被烟雾笼罩。母亲为给关在呼吸舱女儿换电池死,老年夫妇死在家中,女儿的病不怕烟雾,父亲住进呼吸舱。没意思的电影
2022.08.30中央六播放的,但是后半段看不了了不知道为什么。讲环境污染的。等有机会把后半段一起看呢。2023.04.01来更新了。什么环保,最后10秒钟简直细思极恐。从上次看的部分接着看,爸妈真是,干点啥行。当然,这样的事情谁遇到也不能冷静。但是那女孩真是太烦了。她不知道她妈妈必须带面罩么?一直叨逼叨,叨逼叨的烦死了。他爸爸拿防护服时候也是,一直叨逼叨,人家想着怎么抓紧回来找你,你倒好一直催,真是烦死。最后竟然还有一丝丝恐怖了,那一声,爸爸怎么了。我滴天呐。电影最后应该叫,交换人生。因为这个结局我给它加一颗星!
骨骼清奇的法国灾难片,Bug真的太多了以至于不想再回想。多给的一颗星是它作为风景宣传片的部分,最“好看”的末日电影,把毒霾中的巴黎也拍得这么清新。
一大群智商不足的人秀下限,这BUG那BUG的,真让人替你们害臊
法国为数不多的灾难片,有关雾霾袭来后的应对,但是明显的是法国人没见过真正的雾霾,因此设定为雾霾只会存在于五层楼高度以下,所以上面依然是蓝天,住在低楼层的人都因此丧命,可以理解,是环境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
是部好片子,比好莱坞灾难片有情怀多了,该探讨的点也抓住了很多.....就是看着喘不上气....结局如此反讽啊......跟迷雾一样令人生气
老妈死得太冤枉了——个人觉得,老妈换了电池之后,应该立刻进入女儿的密闭室内呼吸一口空气,或者就留在密闭室内等待救援。这样,就不用发生后面的悲剧了。但是,这太美式了,不够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