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会联想起淘气的小时候,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晚上刚看完华裔电影《弟弟》,讲得是加州Fremont的一家华人。
妈妈、奶奶,姐姐和弟弟(也就是主人公)。
我看完以后,观感是很复杂的。
弟弟是90年出生,在加州长大,以自己是亚裔而自卑,各种逞能、甚至谎称自己是half-Asian,而不是Asian,只是为了寻求融入感。
这个华裔家庭里,充斥着争吵、评论,你甚至感受不到爱的流动。
奶奶责怪妈妈不会管教孩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在,一定能管教好。
妈妈在画家的道路上屡屡受挫。
姐姐觉得奶奶重男轻女,对弟弟很mean。
弟弟在朋友间是小透明,dating很挫,甚至和异性相处也会惹怒对方,觉得自己在妈妈眼中远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想要模仿姐姐(偷穿她衣服)却没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帽衫罩住自己,躲在阴影里。
似乎,在这个家庭中,你感受不到爱的流动~男主似乎,一次次伪装成他想象的样子,却又被生活一次次拆穿,伤害周围人的心,成了孤家寡人。
当然,结局总是美好的、温馨的。
影片结尾,妈妈端详儿子吃饭的样子,就像欣赏一件稀世珍宝,眼里满满都是爱意。
而影片结束后的致谢一幕,写的”For mom”。
电影放映结束,我特意采访身边的陌生人,你能够relate 到里面讲的吗?
包括各种亚裔的自卑。
他说,当然可以,他虽然不是亚裔,但是有很多亚裔朋友,就经历了影片里这些。
包括里面母亲和孩子之间的tension。
我问,那你和你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有这种tension么?
他说,没有,主要是他家到他这,已经是美国的第四代移民了,所以不会有这些文化冲突;不过这个影片比想象中搞笑得多~我记得我看《别告诉她》时,我身后坐着一对情侣,亚裔女,白人男友。
亚裔女生在轻声啜泣,白人男友面色如常。
这次,全场大部分是白人,每个人都从男主初中时做的傻事中,看到自己,笑得很大声;每个人又感受到了它喜剧外壳下的自卑、敏感、孤独和脆弱,深深地共情了华裔男主。
我想,这一刻的男主(或者说导演),一定会很骄傲地说,This is so damn Asian吧😎
影片本身在相同题材不如瞬息全宇宙和mid90s。
但是整体是一部工整的三星片子,亚裔 help亚裔我会打到四星。
但是影片之外的事情更有趣的是豆瓣上的亚女破防。
电影没有说教,仅仅是贴近事实的导演自传体,亚女就破防了,然后开始说教。
本片豆瓣评分6.7,IMDB评分7.4。
中美平行世界孪生兄弟评分系统,这个差异显得上述评论诚意十足。
与之相对应的是:瞬息全宇宙豆瓣7.6,IMDB 7.8Mid90s豆瓣7.5,IMDB 7.4说明电影世界里还是有一些普世价值的。
我能想到的类似情况是乡下人的悲歌,电影本身也是一部工整的4星片子。
豆瓣7.7,显得这个四星片子拍得非常标准。
但是和弟弟刚好反过来, 乡下人的悲歌IMDB 6.7,烂番茄新鲜度甚至高达24%,一整个白左破防。
于是我一手滑直接五星奉上。
世界上还是应该多一些现实主义的地狱片。
导演本身只是在尽力陈述事实,但是就地狱到了一些人,这是很好的事情。
运气好足以让某些群体在若干年后反思自己的时候发现当年世界观的不足;运气不好一辈子像个某主义老太太一样固执己见而浑然不知,也足够当个互联网笑话让网友们笑够五分钟。
其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但还是很喜欢。
与伍思薇很像,所要表达 映射的现象也很类似,但我还是会更偏爱面子和真心半解。
你们亚裔导演对Joan也同样有偏爱面子里一闪而过的末代皇帝dv
真心半解里照片出境的Joan和Audrey以及酷似尊龙的父亲
弟弟里家里墙上挂满了Joan和Peter的结婚照和一家人的生活照
而且在这部里Joan又担任了制片人之一,Audrey也参与了制作
我好感谢你们如此爱她❤️弟弟和妈妈最后谈心那段最触动我,很想流泪,我甚至觉得Joan在这部片子里都没有去演,这就是她本人,她爱文婷文姗胜过一切,they are her dream,对弟弟说的那段话似乎是通过摄像机来说给文婷文姗的,尽管这部片子没有像面子和真心半解那样打动我,但这些与我而言都不重要了,已经足够了,我爱你们,我爱你,Joan❤️
电影资料馆的果然吊打任何的电影厅 大家都是热爱电影的人 感觉北影节的这次来看像回家了一样专门过来看 感觉不想错过这场弟弟和春闺梦优秀的一部电影最普通家庭Asian身份认同 中国式的家庭关系 孤独 朋友 自卑 中国人的内敛腼腆 忍无可忍 青春 躁动 各种种族 文化差异 暗流涌动的欺凌和歧视 美国青少年 美国生活 中国人的代沟 婆媳关系 整体是常见美式青春电影的基调 观看起来很容易上手 前半段轻松 所有人哄堂大笑或隐隐发笑 后半段大家每个人隐隐叹息暗自落泪镜头用得很好 各种镜头语言也很符合影片风格有时也庆幸自己没有出国 不然以自己的内心承受力敏感度&和家庭经济实力 很有可能变成连基本生活都要咬紧牙关的黄种人家庭了适合中国人看 外国人会看不懂其中很多中国的黑色幽默优秀的片 但是感觉差口气 都挺好的 但是没办法给出5星(边看到时候 边恍惚了 因为太沉浸于电影 突然在想 天呐 我的北京四年 会最终像我人生的一场梦一样吗?
我最好的青春都在这了 我对社会最初的探索都在这了 我以后会不会想念我在资料馆的日日夜夜呢 于是我暗自伤神罢 也许这一辈子不敢追梦的我 最终会像片中的妈妈一样 最后存在于家庭和子女中 而后悔一辈子没有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美人吧(我爱你 北京 谢谢你愿意接纳我 也算是个小镇男孩吧 再出色我也只是京爷沪爷眼里的小镇男孩吧 时装周跟在沪爷京爷后边一起走去买东西的我何尝不是和弟弟一样跟在fahad和soup后边插不上嘴不受重视一样孤独而自卑呢看完一片确实肯定也有点累了 确实得睡一会 这样下一片春闺梦才看的进去今天好在待了喝的进去边喝边看 以及今天中午小睡了一会 而且我对这片很感兴趣 导致看得进去 继续加油!
尼玛 妈妈竟然是陈冲演的 难怪这么这么这么眼熟
13岁,亚裔的美国男孩,与奶奶妈妈和姐姐的共同生活,青春期和升学的假期。
这些关键词一出现几乎就可以想到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毫不意外这是导演个人的半自传的成长史,囊括着一个假期里的诸多细碎和冲突又矛盾的生活,中规中矩,却也不乏真诚。
属于这个年纪的躁动,属于这个身份的矛盾,缺少父职所带来的胆怯与不自信,为了融入说下得谎言最后又自食恶果,数次尝试又以失败告终的男孩最后好像隐隐约约学习了来自成长的第一课:友情分分合合,情感莫要强求,真诚或许是必杀技,但坚定自己的喜欢和接纳自己的身份或许会获得更多快乐。
不管是面对家里来自母亲的理解,及时的救了奶奶,认真的和姐姐说再见,还是面对外界勇敢的和旧朋友说再见,挥出拳头对抗嘲讽,还是找到摄影与滑板的乐趣。
影片细碎的讲了很多小事,但都关注在他本人自己的身上,这是我认为最有趣的。
他不断地抱怨环境抱怨身份,抱怨母亲与他人和自己的不兼容,但却一直被告诉,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这让我感受到接纳的力量,而非抱怨。
影片在各个方面都不算出彩,只是中规中矩的完成了一段对自己成长的自述与反思,但在结尾的眼神里,我还是隐隐约约的有被感动到。
可能我就是很容易被真诚打动,我想导演是完成了对自己和对经历的坦诚的,不是讲述那些别人口中的banana男孩的遭遇和经历,而是很自我的一些心事与沉默的感受。
诚然,这些感受在成年人看来无足轻重,但对他来说,那就是世界震动的开始吧。
也许长大后你也依然觉得那点痛并不算什么,但第一次感受到成长疼痛或许永远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真诚是我认为创作者珍贵的品质之一,即使他反复拍摄老生常谈的故事,即使可能多年后他自己也不满意这部作品,但这一刻的真诚,作为观众,我认为是珍贵的。
导演以后可能会拍摄各种各样题材的故事,但是关于自己,不管在哪个时刻,似乎大家都会选择留下这样一部回忆自己与影像结缘的时刻或者是青春的某个转折,这也许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记号,也是坦诚的开始吧。
作为观众,题材是老生常谈,但对于作者,常拍常新吧。
王湘圣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弟弟》,我们依然能看到显而易见的短片式思维,这构成了影片的设计感亮点,同时也让它具有不可解的局限性。
王湘圣依然发挥了短片《奶奶和外婆》的表达主题与呈现方式,又做出了相应的扩展,这种手法上的扩展才是他的“短到长”之升级,而并非文本层面的人物心境层次、情感厚度、事件阶段,更谈不上最深层次的“主题挖掘”。
就短片体量而言,这会带来非常精巧的表意系统,充满高效率的设计,往往依托于意象与镜头、具备多重寓意与功能的要素,是电影独特逻辑的高度发挥,而文本则受限于“无法展开”的空间局限,更多地起到辅助与“标注寓意”的作用,是非常体现导演天赋的形式。
但于长片而言,它的文本容量更加充足,戏剧结构更加完整,也承载着“展示更多”的期待,创作者就需要在叙事环节做出更多的努力,搭建更多的表意阶段、更多面的人物内心,让主题与情感都得到阶段性的升级,最终完成点睛的情感高潮与主题升华。
对于《弟弟》而言,王湘圣做好了“短片所属”的技术部分,但更倾向于“长片”的环节则相对匮乏,依然停留在了短片程度的体量之上,剧情更接近于几个短片故事的重复与连接,只做了一些精巧同样是短片常用的深层次阶段递进。
这样的几次重复大段落并列在长片规模的90分钟作品里,看上去就格外地单调、停滞、浅层了。
从主题上看,《奶奶和外婆》展示了老人在积极与消极的生活态度之间的摇摆,实质上消极,为了孙子而表演积极,而这种表演的努力本身就是亲情的真实,支撑起了内里的积极面。
而《弟弟》则有所扩展,打下基底的依然是真切的情感,从亲情、友情到爱情,又与东亚人在美国的民族与文化层面的内容进行了连接,对心境做出了一定的广度扩展,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
但毫无疑问的是,社会性终究是一种包装,作品的根基还是更纯粹与简单的情感本身,社会性的部分更多的作用是加深情感的现实感,更能贴合到观众,由更多的层次带来更强烈、深度的打动力,也与王湘圣自己产生更多的契合,有利于他的创作---“讲述自我”的私密性,从而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更准的心境把握,正是年轻创作者们在起步阶段都会采取的办法。
《弟弟》中的人际情感,是超越东西方人种之文化壁垒、不同年龄段之人生壁垒的共通内容,又被这种壁垒所掩盖、压抑,让人们始终在文化与年龄的层面上产生隔阂,自己受困于此,迷惑于东西方之间的无从自处,情感表达也随之混沌、滞涩,无法厘清本质的共通部分。
这无疑是对《奶奶和外婆》的扩展,带有了更多的文化层面寓意,反映了在美国的亚裔群体,它吻合导演的个人立场与经历,同时也是亚裔导演最常见的创作主题。
而在具体操作的环节,导演依然动用了大量的“生活细节”,从人物的对话、行为,日常状态,到面对的碎片化事件。
它没有阶段性的深度挖掘,从而引出强有力的主题落点,自始至终都是停留在一个较为表层的“日常外露行为”之中,只是做到了量上的“足够多”,从而拼凑出了亚裔少年与大人面临的美国生活处境,以“贴近生活”的堆量组成了“生活真实的全貌”,由此具备了现实指向性的作品意义,却没有提供戏剧性的足够强度,更不用说实现人物在东西方与“成熟与青涩”之两重夹缝状态下的纠结心境,将内心的挣扎、无出路、无法走向任一方,进行程度的放大与深化,将之从单纯的“情绪”升级为“生活境遇的受容”。
导演展现了短片的思维,在人物关系之间设计出了多重的丰富寓意,“成长的青涩与成熟”之间的状态与“东方人与西方社会”之间的状态得到了对应,前者的“青春片”迷惑映射出了后者的“亚裔社会片”内核。
他设置了“东西方”与“孩子与大人”这两个层面的自我认知冲突,将二者结合起来,完全对应了男主角的具体生活状态:他既是在美华人,也是半大孩子,站在如此复合的人生阶段与生活环境之中,他必然会想要“变成美国式的成年人”,因为小孩子会觉得自己“变成大人就好了”,而在美华人则会认为自己“变成美国人就好了”,以此作为开解两个身份面临不佳境遇的期待途径。
具体而言,弟弟要去箍牙,这是他换牙期的“成长夹缝状态”的具象,他并没有真的成熟,却希望让自己加快成长。
当他箍牙之后,与其他小伙伴一起展示牙套,是“够酷”的靛青色,大家甚至将牙套当成了类似于黑帮与说唱团体的牙套去炫耀,便是对“半熟期”想要“强行成人化”的表现。
在电影中,弟弟对女性有着情爱的欲望,其抒发表现的途径却是羞涩的状态,与欲望本身带有的“成人身份”完全不合,因此注定不够通畅。
这种想要直白、有所诉求、却又羞涩不敢的状态,也无疑是青涩与成熟的夹缝表现。
这一方面引出了他的爱情,一开始看到女生是在富二代的别墅派对,对方倾听着富二代侃侃而谈的成熟魅力,而他对对方的接触--从搭讪到厕所偶遇再到被邀请进房间后的交流---都是羞涩的,既带有少年的质感,也是东方人的内敛。
而在另一方面,对“成人情爱”的渴望,在“想要成为大人”的同时,也由剧情设置而对接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层面---他想要获取爱情,就必须让自己“长大”,变成富二代那样的存在,既像个大人一样做派,也能像美国人一样外向张扬,完全融入美国文化,由此就融合了“成长”与“西方化”的两重含义。
他与女生在派对和网上聊天的时候,始终竭力地强装,让自己似乎深谙美国流行文化的音乐与电影,实际上却需要专门查找。
为了在女生面前露脸,弟弟必须像美国白人一样地展示雄性自我,单挑搏击,也一度取胜,却迅速归于被草木遮蔽身形的远景画面,其强行融入的美国形象被推翻,自己也被打倒,随后回到了“东方母亲”的谆谆教导之中,强行西化的痕迹只剩下了标记失败的眼眶淤青。
为了“成长与美国化”,他想要加入白人青年们的滑板团体,这一段带来了丰富的要素。
一方面,他延续了此前在派对中对其他人的语言状态,竭力想要模仿对方的轻松放肆语气,并坚称自己是“克里斯”而不是“王王”,这是他在语言使用与语言文字上的西方化努力,而“王王”此前被女生同伴(完全的白人)开玩笑“像狗叫”也暗示了美国本地对东方人的文化排斥,但被他说起来却结结巴巴,显然对作为“克里斯”的自己并不坚信。
同时,王湘圣也引入了“食物”的意象元素。
他看到了美国青年在吃汉堡,这是标准的美国垃圾食品,对应着他在家中的开头一幕:被最传统的东方老人奶奶强塞着中国菜,自己却并不爱吃。
此外,滑板也是标准的美国文化产物,对立于他在这一段开始时的“重庆店铺”:他被母亲带着去中国文化的环境里逛街,想要偷东西而悄悄完成一种"叛逆的成长”,却是孩子特有的“对乖顺形象的反抗”,随后走出了这个环境,主动进入滑板与垃圾食品的美国环境。
在这个阶段,他肉眼可见地极度尴尬,终究只是在强行佯装“自如”地融入对方氛围。
这也体现在了音乐和电影上,二者都是他与女生进行交流的重要话题,电影相关于“拍摄”(长大成人后的职业目标,成熟年龄的层面),而音乐则串联全片各个阶段,产生多次对比:最开始的他享受ipod里的音乐,随后不知道女生口中的女歌手,延伸到了在东方母亲面前看饶舌音乐视频的部分,对东方母亲爱答不理,同时自己也只是看着视频而百无聊赖,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夹缝受制状态体现无疑。
早在影片的开始部分之中,我们就能看到同样直接的“文化夹缝”表现,并与亲情产生同步与互融。
在第一场戏中,母亲做着中国菜肴,状态内敛而含蓄,平行剪辑的另一边则是弟弟在听IPOD里的美国音乐,并摆出各种夸张外放的“美国人”情绪状态,由此形成了东西方的冲突,落在这个家庭之中。
随后出现的,则是李安等所有东方导演拍摄相应题材时都会用到的“吃饭”段落。
中国人在饭桌上最交流亲情,因此在这种“最直白”的时刻也最能暴露真实的关系状态。
精神美国化的弟弟和姐姐不想吃中国菜,而东方人奶奶则一味劝吃,坐在二者中间的母亲是非常明显的夹缝状态,自己做了中国菜,又不想强行劝孩子吃,而是西化的“尊重其自由”。
并且,奶奶只关注弟弟的重男轻女、对弟弟望子成龙---而弟弟自己并不想考学,而是想拍电影滑滑板---的指望,对姐姐的无视,对儿媳妇的颐指气使,也都是最传统的中国老一代人的思想,加持在了母亲与姐弟的身上,让姐弟事实上也成为了不同形式的“东西方夹缝者”,自己倾向于西,却被家庭中的东方部分所笼罩。
并且,姐弟之间也在饭桌上产生了语言的冲突,这反映了弟弟在“成长”层面的夹缝状态,并与“东西方”层面进行融合,由此让后者的状态落到了他自身,而不再只是“自身西,外力东”的简单程度。
他对姐姐怀有一种“性别立场出发的高姿态”,试图用男性而非弟弟的口吻去称呼她,是性别立场之上的“婊子”与“贱人”,居高临下的强势姿态意味着对青涩年下自我的“强行逆转”,又因为英文的用语与外向情色的表达倾向,而带有了西方街头文化的特质,是对于“美国男性成年”的极端形态“街头与黑人文化者”的盲目模仿。
类似的表现还包括了“撒尿在姐姐的洗澡液里”,同样是基于男性性器官的一种“逆转对抗”。
此外,他也反复地偷偷穿上姐姐的衣服,直观地让自己“成为姐姐那样的大人”,姐姐衣服上的美国歌手意味着西方文化对弟弟的“加身”,构成了他与女生初次搭讪的话题契机,从而对接到了“大人爱情”的部分。
在开头到吃饭的段落中,这些行为引发了姐弟之间的语言冲突,意味着弟弟追求的被反击,并不能被外界所接受,因为姐姐眼中的他只是一个青涩的华裔小孩子而已,她能接受美国黑人男性的表达,却不会正视这样的弟弟。
姐弟之间始终的语言冲突,与之对应的“爱情关系开启契机”中的非绝对自我性(是姐姐而非他本人喜欢该歌手,引出了随后临时抱佛脚去查各种美国音乐与电影,寻找和女生的共同话题),都象征着他在成熟与“西化”上的不成功。
而在母子关系的角度上看,母亲在弟弟面前以东方女性的状态出现,打压了他的“西化”,给他做中国菜,带他去中国店铺,对他说中文,展示中式亲情,但其自身同样是东西方思维的夹缝存在,不要求他回应中文,也尊重他对兴趣爱好与职业的选择,而不是奶奶那样的“家长说了算,望子成龙”。
母亲自己其实也有着西方化的职业梦想,想要投身艺术,这是西方独立女性的追求,被她始终压抑着,与其被奶奶等外部生活所要求的“东方传统女性”产生冲突,让她在行为上必须“回归家庭,女主内”,为主外而在台湾工作的丈夫打好后勤。
这就构成了“脱离外部身份之亲情根基”的存在。
弟弟想要拍电影玩滑板,母亲也想搞绘画,共同身处于西方的东方人家庭中,共同接受着奶奶的教导,由此产生了内在的等同性,由此带来“从彼此对抗到共通心灵”的契机。
最开始,母亲做中国菜,弟弟做西方人,母亲打断了弟弟苦练多日终于成功一次的滑板录影,也带姐弟去中国店铺,自己打遮阳伞的“中国行为”让姐弟尴尬。
而随着影片的进行,她给弟弟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家人,想要去比赛,此时的弟弟爱答不理,自己看着美国流行饶舌视频,而她也对此一头雾水,教育弟弟“不能那样说话”---隔阂仍然存在,内里上却有了“朝向西方”的隐约共性,而其画作上的“家人和睦”之亲情则是预埋的关键契机。
随后,她带弟弟去中国饭馆,谈话依旧是传统中国女性的氛围,让弟弟和对方孩子的“西方心境”感到尴尬,却驳斥了对方“升学”的中式预期,平和地说出了姐姐平庸的学校名字而不以为意,更强调了对弟弟拍电影玩滑板的尊重,与弟弟此刻“看向中国菜的鱼,让鱼说出黑人英语”的“反抗中式”达成了一种契合,最终在母亲说英语、弟弟说中文的“文化共通”中消除了母子二人基于“文化对冲”形式的亲情裂痕。
事实上,文化归属并不重要,最本质的还是母子的亲情本身,可以消解一切争端,一家人在性别、年龄段、东西方认知与归属程度上的不统一,最终都在亲情的存在中被淡化、无视,依然存在,却已经不再导致家庭的根本性分裂,只是表面上的吵吵嚷嚷而已。
这也是影片的最终调性,一切都是很日常的碎片言行,冲突与矛盾没有“难解”的深化,人物也没有进入巨大的灾难,心境也没有被逼到极端的程度,因此对东方人在美国自处的尴尬也没有上升到“命运”的深刻度,也就没有带来具备强烈意义的“开解途径”或“不可解之悲剧性”。
它没有解决,也没有恶化,因为这些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一家人在一起的亲情交互,这会让所谓的文化隔阂变得“边角”起来,化作日常生活的一个局部,被正常地对待即可。
在结局中,他们依然没有将矛盾彻底谈开、解决,而是传递着“这不重要”的信息,彼此之间的亲情存在已经得到了共同的认知,因此“冲突”的家庭会持续下去,但冲突绝对不会导致家庭本身的分崩离析。
一切都没有本质性变化的结局带来了“日常性”,这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没有那么关键与致命,带不来什么大的改变与影响,由此也消解了其内容“文化隔阂”的严重性,而其不变中的“变”则是“对亲情大于一切的存在之确认”,由此才能支撑起家庭的"不变”。
并且,这种表达也扩展到了奶奶的身上。
她是根深蒂固的东方老人,与所有人都在不同形式上产生隔阂,却依然带有对大家的亲情,隔阂正因为“自身独特视角与方式之下的关心”才会产生,所需要的不是消除隔阂,而是确定隔阂的亲情来源。
奶奶与弟弟的关系同样有着变化的多阶段,一开始是关心中不自知的“东方式施压”,随后则与爱情和成长相结合,弟弟想要像西方大人一样地大胆表白,却因为东方少年的青涩与内敛而羞涩不敢,被更贴近西方的西亚人同学所压制、强行代为表白,询问接吻,并得到了女生的积极回复,此时弟弟的“成人化与西方化”得到了扭曲的暂时性成果,而奶奶也在此时出现,非常中式地请西亚同学吃苹果,操着蹩脚的英语,是传统东方人对西方的融入努力,内在动力则是对弟弟的亲情,想善待他的同学。
同时,奶奶也展示了文化层面的共融,伴随着美国流行音乐一起跳舞,这一幕显得非常尴尬,对应着弟弟“成长与西化”达成爱情圆满的拧巴,因此也被故意处理成了突兀结束的收尾状态。
当影片进行到最后,奶奶才真正达成了更确切的正向关系。
在技法的使用上,王湘圣延续了自己对于“拍摄画面”的活用,并将之扩展成了电脑屏幕的画面,由此组成了与《奶奶和外婆》中一致的“表达情感”媒介作用。
在《奶奶和外婆》中,它先代表了人物“拍摄”所带有的高度主观性,由此反映人物的情感内心,随后又逐渐揭露出了其实质上的“隐藏性”,是人对于自己真实内心状态的主观有意掩饰之表演,真正的心境是被掩盖的,而这种“掩盖”的虚假之中又带有“为孙子拍摄全力付出表演努力”的真情部分。
而在《弟弟》中,王湘圣做出了更加复杂化的设计。
在第一阶段,拍摄画面对应着弟弟“当导演”的非中式传统目标,而画面中的内容则是美国文化的滑板。
而作为其媒介延伸的电脑屏幕,则是弟弟与外界沟通的美国网站脸书。
这是一个间接的平台,让他可以掩盖掉自己在现实中的内敛与尴尬,自如地打出英文而“说英语”,不再有线下的磕巴,同时也能大胆而放肆地窥视女生的主页,与她顺畅交流。
在最开始的时候,DV拍摄画面中的弟弟就像普通的美国顽劣少年一样地奔跑、嚣张,而电脑屏幕里的他也能打出英文,联系女生。
但随着影片的进行,其媒介的间接属性开始引出了“西化与成熟化成功”的不切实性,首先是电脑屏幕,我们开始愈发看到了弟弟在“聊美国电影与音乐”时的临时查找,打英文单词时的迟疑也明显增加,现实里的“与美国文化的隔阂”与“念英文的磕巴”开始出现在屏幕之中。
最代表性的便是他与女生互换脸书的一幕,他额外申请了一个账号,虚假性已经开始出现,在年龄设置上更犹豫着调大了几岁,同样迟疑着打出了英文的名字,由此表现出了自己之于西化与成熟化的动摇,与女生的爱情也随之变得不再明朗,电脑屏幕在此前的效果被弱化了。
而在他与女生聊天,临时查找对方喜欢的电影,却看到了接吻的画面时,镜头反打到“强行西化+对战大孩子”的淤青眼眶,以及“shit”的下意识抗拒,明显说明了电脑屏幕对他“西化成长”的负面作用。
随后则是拍摄DV的画面,他被滑板小子们问到了“你拍过什么,有上传吗”,第一反应是迅速回家,删除了自己表达真实情感的一系列视频,因为拍摄技术与内容都十足幼稚,根本不够成熟,也对应着他“融入大孩子与西化滑板团体”的不明朗。
这也对应了他将滑板与拍电影作为人生目标的剧情层面内容,想要用前者融入西方,想要成就后果而作为成年职业,对此刻的他来说还都是不切实际的东西。
事实上,早在第一个镜头之中,他肆意玩闹的DV就被突兀地中断,随后玩滑板的成功录影又被母亲破坏,正是在“拍摄画面”负面走向的提前暗示。
但与此同时,也正像《奶奶与外婆》的设计一样,拍摄画面本身因其主观性与“隔绝现实性”而不切实,但拿着摄像机而站在现实里的拍摄者却是切实存在的,其投注在画面中的主观性在表面上有所虚假,但驱动它的本质却能反映真实,既有弟弟拍摄奶奶时的亲情之真实,也有弟弟的东西方夹缝状态与迷茫心境,其存在本身的真实。
母亲的画作有着同样的寓意,画作里的家人彻底和睦是非现实的状态,执画笔的母亲在其上寄托的美好亲情愿望却是真切的东西。
弟弟想要通过拍摄滑板来西化、成熟,成为导演,这种愿望与他的“无法完全成长与西化”的现状产生冲突,由此对接到了与母亲和姐姐的心灵共通。
而对于奶奶,电影的第一阶段也有所铺垫:他拍摄了健身的奶奶,善意地安慰着“我老了好丑的”的对方,“你最美了”,双方分别说英文与汉语,却沟通顺畅,而拍摄画面也没有被突兀中断,并在最后切到了现实出发的客观远景,去展现祖孙二人的和谐景象,强调了弟弟作为现实中拍摄者而真切存在的祖孙亲情,这才是超越拍摄画面本身而存在的“拍摄反映之真相”,也象征着一家人生活的“吵嚷冲突之表面”与“亲情共通之内里”,前者是画面一样的虚假,后者则是现实的真切。
如前所述,短片导演转型长片,往往会将作品变成某个内在表意等同的“短片”的重复循环,在表达手法的设计上富于心计,却没有形成阶段与阶段之间的程度递进与深化,而是停留在表象的“复杂解构”之中。
《弟弟》也同样如此,王湘圣有一定的意识,试图去做出层级的上升,但给出的只是表层现象的尺度升级而已。
弟弟受到了更大的西化与长大成人的挫折,因此产生了更强的“融入西方与成熟”意愿,随之遭遇了更严重的打击,两次都来自于非常局限、停留在其身边所能触及的外部生活情景,而没能涉及到更广阔的政治、种族等社会维度。
而在另一方面,他与姐姐、母亲的亲情关系之存在,其内里的“超越东西隔阂”属性,家庭建立在单纯亲情之上的表层纷争与内里和谐,也都得到了更加明示的表现。
亲情构成了对文化与年龄阶段夹缝给予“更深度打击”之后的“开解通道”,同时后者本身也是前半部中被“家庭吵架”之隔阂所适度掩盖了的生活本质,对后者的揭晓形成了长片思维下的“深化”,由此引出对个人挫败的解决,组成了长片的表达逻辑。
但从根本上说,弟弟面临的挫折始终停留在个人外部生活的层面,而矛盾与开解也都局限在个人家庭的范畴,“广义美国社会”始终没能得到触碰,因此其主题性也就没有了从个人到整体的视角升级,对情感的表现从“挫败来源”到“挫败内容”都完全集中在了其个人的身边,而没有与更外部社会系统的交互,因此全过程都是高度私密性与个人性的,不具备对“在美华人群体”之普适性意义的主题升级。
弟弟的挫败程度升级,首先来自于爱情层面。
他想要去谈大人的恋爱,也需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深谙美国流行文化的人,并得到了女生“接吻”的积极回应。
但是,当他学习接吻、成为一个美国式开放的大人时,却在无意识中拿起了奶奶给他削的苹果,将之变成了嘴唇去模拟接吻,更是从接吻变成了吃苹果。
于是,他在内心深处对于奶奶之”东方”一面的依附,以及对“接吻”之大人行为的不自如,就得到了体现。
更重要的是,其与奶奶之间的亲情更是压倒了与女生的爱情,成为了其最本质拥有的情感内容。
苹果的意象是此前奶奶讨好他朋友而跳舞的后续,给孙子和朋友们削苹果的行为非常有代表性,是中国老人关爱子孙时特有的含蓄表达,也对应着平时对他在唠叨之中的关心,而王湘圣在此刻也借助苹果,反过来暗示了他对奶奶同样含蓄的亲情---在无意识之间拿起了苹果,取代了爱情的“接吻”,正如同几乎所有的华人孙子会对老人的反馈,在不耐烦之中包含着深厚的情感,甚至双方自己都无从察觉。
弟弟想要“西化”地建立爱情关系,却暴露出了自己“东方化”的亲情关系之内心,这埋下了挫败感消解的条件,但在此刻的他仍然没有认知,只是停留在了对前者的挫败之中。
王湘圣再次使用了电脑屏幕的画面,让他生硬地查询着接吻的词条,尴尬地看着西方大人接吻的视频。
这引出了随后的爱情受挫。
王湘圣展示了弟弟与女生的关系之表里,用“里”作为“表”的突破动力,又在双方的无察觉中停在了“表”的负面阶段性结果。
弟弟和女生约会,他努力地想要跟上对方关于美国电影的话题,却一次次地揭穿“你没看过”,最终只能尴尬地承认。
而“西化”的失败也引出了“西化后与西方人建立爱情关系”的失败。
女生靠近了他,抚摸着他的性器官,试图引发激烈的接吻情欲,但他却尴尬地抗拒着,“成为大人”与“成为开放的西方人”的目标同时破灭了,反而是此前将中国店铺里的橡皮送给女生的行为,却无意间表现出了自己“东方人”的本质---获取橡皮的目的是“西方大人的爱情”,途径却是孩子才会有的“小偷小摸”,以及东方人的审美模式,将中国的橡皮当成了“值得送出”的贵重礼物。
而在这里,王湘圣也使用了红色的光线与斜后方的脸部特写,对应着此前弟弟被母亲带到中国餐馆、与朋友母女谈论升学的段落,共同构成了弟弟在东西方情境中同样的尴尬状态,正是他“想要成为西方,内心却留存东方”心境的表现。
此外,我们也要注意到王湘圣在接吻一段中的预埋,女生与弟弟的接吻之前,二人交换了关于“父亲缺位”的感受,这才是引出情难自已的接吻的关键,是超越此前“东西方文化隔阂”的纯粹亲情部分。
父子亲情空洞产生的寂寞感,正是二人能够互相吸引的本质推动力,只是没有被他们注意到。
随后,爱情层面的表里内容、起伏过程,也在亲情的层面上得到了多次同步且反复的再现。
从弟弟的主角视点出发,这正符合他作为亚裔二代在美国的现实处境:父母分居中美两地,由此导致一方亲情关系缺失,以及父母分属东西方文化而汇聚到孩子的身上,产生亲情与文化/归属国家的双重冲突状态,并作用到了家庭的分裂状态之上。
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王湘圣让爱情与亲情的缺失对接、亲情与文化/归属对接,试图以现地的爱情去弥补家庭亲情的不足,却因作为本质的后者而终究无法生活全貌,得到的只是“挫败”的同步而已。
作为爱情到亲情的挫败感衔接,弟弟回到家中,与姐姐大吵一架,姐弟之间的亲情在表面上始终被吵嚷所遮盖,弟弟想要穿上姐姐的衣服、像男性对女性一样地说话,并使用非常轻佻与色情的口吻,由此完成年龄上的“成长”与表达方式上的“美国化”。
这实际上十足刻意,而姐姐始终的反击、姐弟之间的吵架,也强化了弟弟对此双重身份的不适配,他毕竟只是小孩子与东方人,这样的“美国大人式”言行是不可能被正常接受的。
因此,当他再次对姐姐进行“丑婊子”的羞辱并吵架时,此前“西化大人爱情”的挫败感也就完成了转移。
微观层面也同样契合于此,正是由于接吻失败后的愤恨与失望,才导致了他对姐姐随口一言的剧烈反应。
但与此同时,这一刻的姐姐也带有“内里的亲情”,虽然是以口出恶言的形式,但对弟弟“这么晚去哪了”的关心却是真实存在的。
弟弟想要融入“西方大人”的爱情而失败,引发了姐弟间带有同等性质的冲突,随后接续的则是母子之间的亲情,再次完成了这一流程。
弟弟再次尝试融入游乐场的西方环境,为伙伴和女友拍摄照片。
但是,王湘圣却两次强调了“拍摄画面”之于弟弟的负面性,他拍照时甚至没有喊倒计时,显然对相机并不熟捻,随后为西方女孩讲故事,序幕里被突兀中断的录像画面得到了完整的交代,是他们虐待动物的录影。
他将之视作一种“美国成人的反叛精神”,实际上在真正的西方人眼中却是虐待动物,应该被控告,“播放画面被突兀打断”正是对此的预埋。
他讲出这个故事的原因正是对西方人谈话氛围的格格不入,在伙伴的要求下试图强行打破沉默、加入话题,却只能拿出如此一个生硬的“美国式趣闻”,并让氛围彻底陷入尴尬,正如同他此刻的口吻一样,想要开一个“你这个婊子”的玩笑,却被对方郑重抗议,始终是一个东方人,因此无法掌握粗俗英文的口气尺度,不能像西方人一样地自如使用。
对于这个环境,他始终是在试图表演着“融入”,在段落的开始即有暗示:其他人在开心地笑,而几个特写却给到了微笑着的怪物模型,弟弟在整个段落中则始终是尴尬、生硬、不知所措的表情,他在别人关注时的“笑”正是怪物模型一样的虚假存在。
再次的西化与大人化失败,衔接到了家庭亲情的部分,从而完成了“接吻---姐弟吵架”的再现,而这一次的亲情暂时性达成得到了更加具体、确切、有意义的呈现,在尺度上做到了升级。
母亲接他回家,二人反复将美国嘻哈音乐的播放音量调个不停,母亲之于弟弟的“东方化”作用(调低),弟弟自身想要做到的“西方化”融入(调高),以及弟弟在此刻因为西化失败的挫败感而与母亲冲突的情绪,得到了详尽的表现。
作为这种东西方人的对立冲突、“夹缝者”弟弟的自我冲突的消解,王湘圣设计了一个非常生活化与私密化的情节,即母亲的放屁,随后努力地吸入屁味。
这带来了“家庭之封闭私密”范畴内的“冲突消解”,让母亲和弟弟相视而笑,而母亲自己“吸入屁味”的半开玩笑更是带有无言的含蓄母爱,对应着她与弟弟此刻初次的“中英文混说”。
同样的“东西方互通”也发生在了“饮食”的层面上,母亲和弟弟吃着麦当劳,母亲首次接触到了西方饮食,亲情的共通伴随着对“东西方隔阂”的跨越,成为了更高的存在,驱动了二人对东西方的抵触淡化。
但是,他们此刻毕竟缺乏对亲情之根本存在的意识,因此依然着眼在了表层的“文化隔阂”上:母亲下意识地用中式吃法吃美国快餐,而弟弟则美式地狼吞虎咽,并对母亲抱以“你果然是个东方人”的抵触。
而在下一个阶段,王湘圣则对上述的整体架构进行了尺度升级的再现,并在“挫败感”的极度升级中引出了亲情被彻底感知之下的开解结局。
弟弟无法融入伙伴的美式交际圈,在游乐园的散场时被伙伴抛下,没能一起上车离开,“西方车内空间”排斥了他,随后才引出了母亲来接他的“淡化”,带着他进入了兼容东西方属性的车内“家庭空间”。
同时,电脑屏幕画面彻底陷入了负面的状态,他打出的那些美式口语的英文句子无法再被顺畅地发送出去,意味着他对“使用西化语言”的犹豫与不自如。
随后,他迎来了又一个美式交际圈,在“无法接受伙伴道歉”的彻底死局之下,接到了滑板青年的邀请信息,并随之融入了该环境之中。
电脑屏幕再次变成了积极的存在,他顺畅地查询着滑板与拍摄的英文内容,将之熟练地应用到对滑板青年们的“拍摄画面”中,而他们一起嘲弄保安的情节也构成了对此前和伙伴们“虐待动物”的升级,是打破“循规蹈矩”、追求“酷”的标准西方青年(自以为的成年)行为。
随后,“酷”也升级出了更具体的“逾越”内容,他加入了新伙伴的派对,看到人们在放肆地拥吻、吸大麻,用最粗俗的口吻描述着女性与性爱,这一切构成了对此前伙伴派对段落的“尺度升级”,是更加堕落与恶化的“大人西方世界”。
弟弟再次试图融入,勉强抽大麻,也生硬地学着粗俗的言行,却下意识地用枕头抵挡着身边拥吻的人,在众人的推搡中尴尬不已,抽大麻后也咳嗽不止,对这一切有着本能的生理性排斥。
而最标志性的细节是,他自称“半华人克里斯王”,不再是前半部中第一次聚会的“克里斯”,已然流露出了对自己“不够彻底西化”的认知,众人对他的反馈也是“华人克里斯”“半华人克里斯”的起哄。
由此一来,自我认知的表现,“西方大人环境”的恶劣,融入失败的挫折,都得到了尺度的升级。
王湘圣也展示了自己对于剧作结构规整性的专业标准,特意强调了“融入滑板青年环境”与“融入富二代伙伴环境”的对等、再现、升级属性。
他偶遇富二代,拒绝了对方“能和你一起去派对吗”的询问,“车上没位置了”,由此完成了对此前自己被“车上没位置”所拒绝的反击,也提示了两个部分的对等关系,由后者的成功去反击前者的失败,也告别前者而完全进入后者,但在随后只是迎来了尺度更强的又一次失败,看到了更加无法融入的西方大人环境,构成了对此前剧情部分的结果再现。
并且,在“无法融入之挫败感”的载体上,第一次彻底失败的游乐场中,怪物模型成为了“尴尬微笑的弟弟”的象征,而在第二次彻底失败的抽大麻排异反应中,他则看到了怪物模型的幻觉。
与此同时,王湘圣也升级了亲情的部分,彻底明示了母亲与弟弟之间的心境共通性,由此形成了二人达成和谐的更确切基础,并且,亲情在更明确好转的同时,也非常确切地成为了弟弟对外部之积极转变暂时融入滑板环境---的推动因素。
由此一来,亲情就被摆在了比“融入西化大人环境”更高的层级上,提示了弟弟生活的本质一面,基于亲情出发才能创造出更表层的“积极转变”。
在弟弟即将赴约滑板拍摄的时候,他看到了母亲与奶奶的争吵,母亲想要摆脱奶奶出自于传统中式思维的束缚,不再像传统的儿媳妇一样默默忍受一切,母子之间的“东西方夹缝心境”之共通性由此得到了明示,并映在了弟弟的眼中,被他明确地感知到了。
姐弟关系也在这里好转,姐姐带着他去赴约,对应着母子关系在“感知母亲夹缝心境”之中的潜在共通。
姐姐与弟弟的关系再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从矛盾走向和谐,也构建起了和睦的“车内家庭私密空间”。
随后,对于弟弟在“大人西方世界”中产生的排斥与挫败感,姐姐的亲情同样发挥了消解的作用,先是提醒“不要做过火的事情”,随后则舒缓着抽大麻而呕吐的弟弟,并帮他一起应付母亲的问询。
借助姐弟亲情对“融入环境之负面”的消解,王湘圣非常明确地强调了亲情之于“生活好转”的本质性作用,绝非弟弟最开始所想的“变成美国成年人”,后者是每个小孩子与在美华人的习惯性思维,“变成大人就好了,变成美国人就好了”,实际上却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放屁”是一个极其微观---甚至到了“难登大雅之堂”程度到只出现在最亲近家人中间的私密行为,发生在了封闭的车内空间之中。
而这种细节、私密、强调“个体家庭的封闭空间”的设计,也体现在了他对人物情绪、关系、表达方式的设计之上:大家都停留在了表面的外在层级上,非常直接地争吵、尴尬、和解,做出相应的表情与言谈,甚至会时而带有一种“强形式感、刻板印象”的感觉,而没有对自我、社会、民族、命运的更完整、深度的思考,由此建立的心境表现也必然是非常感性的形式,强调其最直观的情绪反应,而没有平凡个人所难以触及的社会层面、难以具备的思考方式。
它非常个人私密化,贴近了王湘圣与相关观众群体共同拥有的、最微观的“身边生活”,是最日常中的言行举止与情绪状态,由此对接到了最个人化、平凡化的视角,展现普通在美中国少年的心境,只关于他自己与周边的个人生活。
因此,王湘圣以“放屁”和“车内空间”作为西化与“长大成人”之挫败感的消解途径,正是对最个人化亲情的强调。
“在美华人的夹缝状态”无疑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社会性与民族性议题,可以辐射出极具高度与深度的探讨内容,但王湘圣却并不想---当然也缺乏此等深厚作品的创作与思想能力---触及到那个程度,反而将之“个体化”地降格。
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幕是,他迅速地消解了母亲与奶奶之间的最激烈冲突。
在一系列的家庭空镜头之中,弟弟发现奶奶倒在院子的声音响起,其身形则出现在了空荡荡的厨房的窗外,由此强调了“个体私密家庭”的存在,人物的冲突与矛盾终究只是其个人家庭范围内的事情,导致了原本热闹多人的家庭的“人际破裂之空旷”,也会因为始终存在的本质亲情而迅速“弥补其破裂与空旷”。
奶奶被弟弟救起,母亲则马上来到床边,带着姐姐,一家人一起聚拢起来,奶奶对弟弟的唠叨、对姐姐的无视,姐弟二人的反馈,奶奶与母亲之间的隔阂,一系列基于人物内心与彼此间东西方隔阂的冲突,都迅速而自然地消失无踪了。
它的解决过于顺畅、快速,完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碎片而已,时刻都会发生,也时刻都会消解掉,因为其并非生活的本质与根基,这也符合了全片中所有冲突、挫败等负面情绪与事件被迅速、轻度化消解的倾向与表意。
在本片的表达中可知,对最微观而具体的在美华人来说,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深远与严重,作为普通人的他们也无法思考、感受到那个地步,一切只会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生活圈子之中,也只会产生对于朋友、恋人、家人这些最微观对象的情绪反馈,因此开解之道也必然是非常简单的日常性存在:大家都只是普通人而已,拥有最质朴而根本的亲情,因此当我们回归到家庭之中,就不再具有那么复杂的社会性与民族性身份,亲情的交互可以化解一切矛盾冲突,这当然只能作用于个体自身,不具有任何的全局意义,但普通人的世界与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存在,冲突是局限于自身生活情景的,消解也同样如此,虽然“封闭而私密”,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已然足够,因为他们不想也无力去改变“在美华人”,能做到的只有“过好自己的小生活”而已。
在作品的结尾,王湘圣将弟弟面对的夹缝困境与“高于困境”的开解本质融合了起来,引出了最后的落点,困境始终存在,而开解也始终是暂时性的,它让所有在美华人的对外与家庭生活能够延续下去,却无法解决东西方夹缝这一自我定位的困境本身。
在本片的概念中,生活里根本的东西不是文化认知的层面,因此“消除其困境”也就不重要,只关于“人与人”这一最根源、质朴、纯粹身份的情感纽带,才是最重要与最基底的东西,它不足以消除困境,却能让困境不至于破坏掉生活的延续,而是在每一次的困境爆发中都发挥作用,让困境带来的冲突矛盾迅速化为无形,被情感引出的正面交互所缓释。
弟弟自以为找到了融入滑板青年们的办法,但当对方要求观看录影时,文化的融入却被破坏了,特写中的青年们穿着鞋走入了房间,这是对“换鞋进屋”这一中式规矩的违背,随后他们对弟弟“王王”的中文名字感到诧异,并将表达扩展到了“电脑屏幕与拍摄画面”之上,两个形式在结尾处得到了合并,由此形成了“融入失败”的叠加,强烈地冲击着弟弟融入西方大人世界的努力:电脑上播放着他的拍摄画面,其凌乱不堪的成片效果引发了青年们的不满,由此拍摄建立起来的“融入”再次失败了。
随后,弟弟将这些视频删除,而电脑屏幕上与旧日伙伴法哈德的联络也在迟疑中放弃,形成了对此前一次失败的呼应:再次“删除乱拍的视频”,特别是“表达反抗”这一“强装大人、实则幼稚”情绪的视频,此前是“虐待动物后奔跑的摇晃手持摄影画面”,此时则是“殴打保安后逃窜的手持拍摄画面”,前者带来了他与法哈德等人“车里没座位了”的分离,此时则是对青年们看似“一起上车”实则被踢出的结局。
事实上,这些由他拍摄的画面,强行让自己装成西方大人也好,与奶奶一起拍摄的“华人孙子”也罢,正是他所处的真实生活全貌:一方面拼凑出了他位于夹缝之中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恰恰包括了亲情为代表的真实情绪,作为内心本质的生活基底会冲淡前者的伤痛,让弟弟能够带着前者的窘迫继续生活下去。
弟弟想用拍摄来“融入”,失败后则删除了录影,抗拒着属于自己的“真实”,这正是他对生活本质与表象的本末倒置。
事实上,在他与青年们决裂的段落中,王湘圣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美国青年们主动地吃着奶奶削的“这个形状”---西方人没见过的东方削法---苹果,随后与母亲友好地交流,对母亲的画作深感共鸣。
他们其实对东方人的母亲与奶奶都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东西方的隔阂并不重要,反而是弟弟过于在乎这一点,强行将自己描述成了“东西方混血”,并在对方发现其父母都是亚洲人的时候尴尬不已,竭力地想要撇清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却被对方指责“不要那样不尊重的口吻去说你妈妈”。
他对于“母子”的负面口吻、基于民族血统的“融入”之谎言,恰恰才是青年们与之决裂的关键,二者存在着直接的前后关系,而拍摄画面的质量不佳则发生在更早的时候,青年们只是说着“这些东西没法用”而已,拍摄水平不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会拍电影”这一表现主观态度的故意谎言。
这也引出了弟弟生活全局的崩盘。
身处在西方人导师的教室之中,浅焦的画面暗示着其对西方环境的疏离,而后则与其他在美华人共处,被对方嘲笑着自己“佯装性开放的西方大人”却无法承受女生接吻的失败,随即殴打出手,再一次陷入了此前追女生时“与白人青年对打”的徒劳行为之中。
他再次试图表达自己融入西方的意愿,得到的也依然是负面的结果,此前是迅速被反打倒,但得到了母亲的敷药,这一次的打斗获胜,旋即却迎来了更深层次的负面,在两次对等内容的重复再现中完成了负面程度的升级,意味着戏剧结构层面中对“错误方向上的愈发沉沦”的表现。
具体来说,母亲从“敷药”的“融入失败安抚者”变成了责骂者,一度达成私密家庭和谐的车内空间转向了负面,弟弟不想做母亲的儿子,意味着其对“传统东方人笼罩”的抗拒。
而对其画作“无聊的云彩”的表述也说明了其与“和母亲产生非民族身份共鸣”的美国青年的区别,且包括了他融入对方团体失败的根源:母亲只是将绘画的“创作”当成自己表达家人亲情和睦等情感的途径,因此与青年们达成了人与人的共鸣,而弟弟则将拍摄的“创作”当成“融入西方大人”的手段,因此必然与青年们决裂,因为他没能像母亲一样触及到与人交往中的生活本质。
在此时,母子之间各自使用英语与中文的争吵,弟弟想要“挣脱东方人身份”却又只能寄托于“和爸爸(依然是东方人)一起住”这一无望说法的窘迫,母亲被当做“传统东方人”却又表达着自己西方女性化的事业梦想的无奈,让身份对立出现在了双方与个体的两个层面上,并以争吵的形式而强化了其无法开解的负面性。
在母子的争吵中,这种夹缝状态的困境似乎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本质,并破坏了作为生活“最后与最温暖港湾”的家庭,让弟弟游走在深夜的街头,彻底无家可归。
值得注意的是,“家”在这里成为了“生活根本”的象征,弟弟无法明确地融入西方,这是其民族性所属的“无家可归”,随之落到了更具体的“不能回家”,游荡在美国街头,却又不属于任何一栋房子。
王湘圣始终用家庭内部的争吵作为东西方隔阂的表现形式,也正是这个寓意。
然而,“家”的根基始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民族和年龄并无关系。
因此,当弟弟最终回家的时候,母亲也瞬间接纳了他,此前的对立矛盾与自身窘迫都没有那么重要、深远,并没有持续地伤害到母子之间的关系与二人各自的精神,一切都在母子的拥抱中化为无形。
在母亲的口中,姐姐曾经也离家出走,三天后自己就回来了,而弟弟甚至“不会像她那么固执,所以肯定没关系”,在台词层面明确地构成了对“民族(对东方大人的反抗)与年龄(自以为长大的半成熟青春期的反抗)”伤害作用的淡化,而她关于自己的“没有你们,我会成为艺术家,但现在你们就是我人生的意义”表述,更是明确地用亲情削弱了“西化独立女性”失败的困苦,前者是比后者更加重要的生活本质,对应着母亲此时中英文混用的细节。
在这个段落的开头,“家庭”的空镜头再次出现,母亲“脱离东方传统女性的主内定位”的画作挂在墙上,而她在开头作为传统东方居家女性而“做中国菜”的厨房也随后出现,“家庭”中同时包容了东西方的要素,二者当然存在差异与隔阂,由此带来了困境,但这并不足以破坏掉家庭与生活的延续,在画面上也有所表达在东西方的家庭要素出现之后,弟弟进入母亲的房间,母子和解,而后景中则是父母的结婚照片,它“主导”了母子的关系变化,也是比此前东西方文化要素更加重要的“最终落点”,压轴出场,给出了王湘圣对这个“家庭环境”的终极定义。
这也正是弟弟之于更外部的生活环境的最终倾向。
他摆脱了“电脑屏幕打字”的间接形式,而是直接与女生面对面交流,口气依然是尴尬而迟疑的状态,也因为打架而被拒绝,东西方夹缝的困境仍然存在,其对生活的负面作用也没有解除,一切依旧是不完美的。
但是,弟弟却可以直接地用口头表达出自己的爱意,直接地面对失败的结果,这本身就是他真正的成长,也对应着影片开头的“箍牙”意象---想要用箍牙来强调自己“已经是大人”,实际上却还处在换牙期的半熟状态,一味强调反而是强行与刻意,而结尾的他拿掉了牙套,恢复自然的状态,反而意味着换牙期结束的成长完毕,在拍照时露出了自然的笑容与大人的牙齿,不再是此前故意做出”反抗社会”而搞怪表情的网站头像。
这个意象不再是“将牙套当成黑人嘻哈文化里的装饰物”的“融入西方大人世界”,反而伴随着对东西方夹缝困境之存在的直视与接受,弟弟将它看做自己生活的正常现状,用亲情作为生活的本质意义,而困境不过是更浅层的可消化之物,接受了个人注册名字的“克里斯王”---此前的他对此有所意识,不情愿地尴尬自报姓名、被迫“承认”,而结尾处则终于进入了自信、端正的接受态度,正是对夹缝生活现状的正面包容。
当弟弟接受了爱情失败为代表的困境,意识到其没什么大不了之后,他带着更单纯的目的性,报名了摄影兴趣小组,随之也在西方的学校环境中得以自处,伴随着嘻哈音乐,与法哈德在“朋友”之间的对视中超越了东西方身份的隔阂,友情得以恢复。
消解这一切的,则是他最后回归到的“生活本质之环境”,即模糊东西方属性的家庭:最传统中式的奶奶在酣睡,与母子共处一个屋檐之下,中英文的交织依然存在,而他吃着母亲做的饭,在中远景的处理中淡化了饭的样貌,无法判断其中式还是西式,由此一来,“做饭与吃饭”本身包含的母爱在二人之间交互,成为了这一幕的重点,也呼应了开头“母亲做中国菜,弟弟在西式搞怪”的片段,从平行剪辑的“强调对立隔阂”变成了“共处一个全景画面”的亲情和谐。
在远景之中,他们依然坐在漆黑的家庭之中,而奶奶的沉睡也暗示着双方“无顺畅交流”的“表面冲突”,但母子吃饭的房间却有着局部的明亮,正是最根本的亲情要素对文化夹缝之外部环境的抵抗,形成了家庭的根基,并支撑起整体的生活。
可以说,导演以短片的思路构建全片,日常化+碎片式的生活细节削弱了影片作为传统叙事的人物心境、议题思考、主题挖掘的层次与程度,却带来了堆量所支撑的“生活日常之真实感”,由此具备了对反映现象本身的现实表现意义。
同时,导演也进一步发挥了“日常氛围‘对观众的天然贴合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观众直接代入立场”,并轻易衍生出的强烈情感打动力。
他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私密性内容大量地放入电影中,组成了基于其现实情感体验与记忆的、具有高度感性浓度的“日常碎片”,用感性内容本身直接取代了叙事的内容。
这正是作为影片提供给观众的内容主体,绕过了“借由叙事构建引发观众感性反应”的步骤,而是直接用承载王湘圣自身真实情绪的确切经历,去贴合观众的同等记忆与体验,直接完成情感本身的对接与诱发。
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母亲,也曾经处在那样的状态,还与那样的老人产生疏离而又温暖的复杂关系,电影也就从碎片的形式中创造出了情感的打动与共鸣。
这肯定是狡猾的,是导演对于长片创作能力与经验的不足---特别是结尾处用母亲大段自白口述的形式来明示主题落点,让创作的局限彻底暴露出来---的掩饰,但也无疑是巧妙而有效的。
#2024 BJIFF 6th# 伍思薇和王湘圣在陈冲身上投射的东西是一样的,将移民华裔面临的身份焦虑、文化冲突放大在代际关系里,还有心照不宣的俏皮令人莞尔一笑:面子里租AV时末代皇帝的碟片、真心半解里和Audrey的杂志写真、弟弟里和Peter的结婚照。
弟弟开镜合照里全是二十来岁不同肤色带嬉皮鸭舌帽的孩子,就陈冲一个年纪大的躺在最前面,腿上被p了片子里那只松鼠,最轻松的创作状态,玩票玩出来的电影,显然因为女儿的关系参演了这部。
但其实陈冲不是和女儿那么融洽的母亲,相比很多女艺人口中的和谐关系,陈冲叙述的从来都是真实的焦虑不安和矛盾,甚至伤心、不解,还有无限的好奇和尊重:跟着女儿的推荐看人生切割术、装作不在家把楼下让给女儿开派对等等,优异的条件和基因没有改变东亚家庭的病。
也承认过有了女儿之后再也拍不出来天浴、因为怀孕而中途放弃的扶桑。
弟弟最后那段台词太像陈冲的心里话,或许就是自己写的,根本没什么好演,想对着摄影机旁边的Audrey说。
就像她说要带Audrey回国试戏,许知远以为陈冲这样的家世不会再让后代从事这些,她说“她喜欢嘛。
你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你以为她能当总统,后来她的世界就越来越小。
”昨天散场后朋友说这片子应该入不了奥斯卡的眼,我说表演上不如面子,尽管也算妙趣横生。
但都不那么重要了,两个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想到陈冲依然在和女儿的关系上做着各种尝试,已经是面子二十年后最好的续集,连我们都能听懂的Audrey一定也都听到了。
电影《弟弟》(Dìdi)于2024年初在美国上映,由台裔美籍导演王湘圣执导。
这一部成长主题的喜剧电影,以13岁主人公弟弟为视角,记录了一名生活在美国加州社区的亚裔男孩在青春期的烦恼与收获。
看这部影片之前,其实我有一点担心自己无法带入或者难以共情,因为我在中国出生长大,而且我是女生。
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虽然我的性别和成长环境与弟弟如此不同,但在很多片段中我都能感同身受。
尤其是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奶奶、姐姐和妈妈,都具有东亚家庭的某些典型特征。
(一)奶奶第一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就是奶奶。
她最大的特点是爱唠叨,在饭桌上说弟弟的那番话让我瞬间代入了我自己的奶奶。
“你看他有多瘦啊,如果我不喂他,他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奶奶有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她只会劝弟弟吃饭长身体,对姐姐却不闻不问,饭桌上的姐姐仿佛是一个透明人。
弟弟每次犯错,奶奶通常都不会直接批评,而是转头去教育妈妈,也就是自己的儿媳。
在她看来,孙子闯了再大的祸,那也是说不得的,要怪只能怪儿媳没有教育好,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什么样的妈妈能让自己小孩的行为像这样?
”(二)姐姐姐姐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我还是想说几句。
在这个家庭中,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是带有些许敌意的,比如奶奶会训斥妈妈,会偏心弟弟,姐姐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而妈妈爱姐姐的方式又很令人窒息,经常以爱为名义去评价姐姐,且这种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一面是习惯性无视,一面是习惯性否定,姐姐的成长环境里缺少爱,缺少包容和鼓励,这或许是造成姐弟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妈妈继奶奶之后第二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她对孩子的爱是无孔不入的,密不透风的,让人难以喘息的。
她关心两个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起居到言行举止,她处处都会插手。
最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妈妈开车的时候突然放了个屁,弟弟问能不能把车窗打开,妈妈说车窗坏了,原本哈哈一笑就能过去的事情,妈妈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她用力吸气,想要替儿子把气味吸走。
妈妈的过度付出不仅让姐弟两个倍感压力,也让妈妈自己患得患失。
影片中的妈妈的本业是画画,但家庭的责任让她难以兼顾事业发展,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的爱,孩子们却并不领情,并且评价她“You are so asian.”由于父亲角色的常年缺失,妈妈在照顾家庭方面缺少助力,在与周围其他华人家庭的比较中也时常会感到自卑、抬不起头,再加上婆婆时不时对她精神打压,妈妈一直处在自我压抑、自信缺失的状态里。
直到弟弟的新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大方方地称赞起妈妈的画作,观众才第一次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惊喜的光芒,那是整部影片当中妈妈看起来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并且那种开心不源自于任何人,只属于她自己。
妈妈这个角色是典型的东亚式母亲的画像,包括她对弟弟说的话,也是我经常能从我妈妈口中听到的内容。
“你以为我想过这种日子吗?
我做这些还不全都是为了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孩子必须感恩,必须听话。
哪怕妈妈给予的爱是过度的,是让人不舒服的,是带有控制属性的,只要一切为了我,我就必须接受,否则就是不孝,就是不乖。
然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是探索世界的时候,是想要挣脱束缚的时候,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就在这里,孩子觉得委屈,妈妈觉得自己更委屈,在过度捆绑的亲子关系中,或许双方都已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對於一部取材自導演自身經歷的半自傳電影,如何判斷它對人物的描寫,到底是刻板印象,還是源自導演的真實人生和觀察?
不要忘了,故事發生在十多年前一個典型的華裔移民家庭,以「現代」目光去審視那個時代和人物,是不合理的。
一個群體因為文化共性而難免存在某些典型的特徵,這是很多時候刻板印象的來源。
最糟糕的刻板印象是外貌,但並不是所有刻板印象都是全無道理的偏見,問題是你是否視一個個體為獨立的存在。
你視他為個體,即使他身上呈現了某種群體特徵,他仍是個體,你應該關心的是這個個體在群體文化中有沒有掙扎;你一律視之為刻板印象,而忽略了他的個體性,將之上升為群體的代表,忽略他在群體中的掙扎,反而是你的刻板印象蒙蔽了雙眼。
很多人說的「刻板印象」,正是人物的困境,為何要因為這些困境是「刻板印象」而去逃避甚至美化它呢?
而《弟弟》這部電影,主角一家除了年邁的奶奶和隱身的爸爸,其實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掙扎和成長。
姐姐因為弟弟質疑她為何總是那麼刻薄,而開始反思自身,與弟弟有了共鳴,從此一改對弟弟的態度一一我們能感受她這種轉變,是基於她自己也受過一樣刻薄的對待;母親的戲份是僅次於弟弟的,她對家庭付出了很多,但並不甘於僅僅是做一位符合傳統價值的母親,她反抗上一代(奶奶)給於她的枷鎖,也反思自己是否同樣給予了下一代枷鎖,從過去自己與女兒的相處中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們看到她在個人理想與家庭中的掙扎,也看到她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所反思和成長。
作為主角的弟弟,他的掙扎更不必多說了,在家庭中的掙扎,在尋找朋輩認同中的掙扎,貫穿整部電影,而他到最後當然也是有所成長的。
事實上,弟弟的困境不僅僅是亞裔身份、亞裔家庭帶給他的。
青春期的孤獨感、對朋友認同的渴求,是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會經歷的困境。
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難得之處,它既有亞裔的視角,又超越了亞裔的視角。
应该算导演的半自传吧,无论是青春期的困扰,还是在美亚裔青年的身份认同,以及从王王到克里斯的转变,感觉都应该有创作者很多自己的影子在里面。遗憾当然有,但作为青年导演,还是很厉害了。
0+/10 索然无味的观影体验,站在所有好看的青春片的反面-没有讲好故事的天分,也做不到好好讲故事的本分,全程都像一个过气YouTuber强迫你去观看他的视频合集,what can I say?因其无法专注于“自我”本身,于是陈冲饰演的母亲这条线成为重要的分支,否则根本凑不成一部长片的体量(现在的90分钟都很勉强),既要拓展对家庭议题的关照又要完成抒情的职责,反观我们的主人公深陷最庸俗的“成长”泥潭里出不来,除了占尽在美华裔的好处,本片毫无任何可圈可点的部分也无任何惊喜可言。
仅有的一点是所谓真诚,很多细节都来自真实的生活。但也止步于此,此刻经历的种种都成为种子埋在弟弟心里,以后的他也会重蹈覆辙,逐渐走向一个拧巴的恶心的东亚顺直男,像是某种宿命。
奶奶走了😆
姐姐态度的转变,和妈妈的和解,都好突兀
It still can't tell the answer about Asian family struggles.
三颗星有点低,四星有点高。十分满分的话,可以打七分。有对成长的思考,以及对移民、融入、孤独,这些面临的生活困扰的思考。
4.19@地质礼堂|是所有abc的家都采光不好,还是他们眼中的家采光不好。青春期小男孩简直是混乱和无序的结合体,不合时宜地东炸西炸,让人疲惫到脑壳隐隐作痛。
恭喜圣丹斯终于成为弱智电影的收容所
我觉得挺一般的 今天正好看了陈冲新书直播 用猫鱼这个很小的点提到了已经被遗忘的共同的记忆 就是被书写下来才唤起了读者们对一个时代尘封的往事 可能是最小最容易忘记 可却又很重要的记忆 看这个电影时也有这种感觉 因为有很多FB上的聊天界面 虽然没有经历过 但觉得也算是GenZ的一个collective memory吧 主页上显示8个best friends很有意思 表达上很刻板印象 已经有点无力吐槽了 但是这种跨语言聊天的和谐感确实是很还原 我是真的蛮讨厌青春期小孩的 虽然曾经也有过这样脆弱敏感自我怀疑 在social life上手足无措的时刻 喜欢妈妈们在桌上攀比时弟弟看着盘里说话的鱼的镜头 很东亚的语境 其他没什么了 从剧情剧本上来说真的B- 好无聊
为了了解一下华裔高中生的情况,感觉有点刻板印象,顺便看看陈冲。
#41. Filmfest München有一些00s互联网早起的怀旧情愫;除此之外作者自己和主人公贴得太紧
成功让我焦虑到了,青春期感觉比我一辈子还乱,到底在呻吟什么??陈冲要靠这部冲奥???that’s out of any possibility
#2024BJIFF# 既是典型的亚裔家庭故事,也是典型的叛逆少年成长故事,传统思想的奶奶、被家庭困住的母亲、离家上学的姐姐、青春叛逆的弟弟,不过电影对这两个题材的刻画还是比较精准。家庭矛盾需要彼此理解与支持,而青春生活需要自己慢慢摸索。
实在是乏善可陈到爱不起来,陈冲的表演确实是一抹亮色
从若干年前 Sean的 3000 Miles 那个短片就开始一直关注,到现在就算能感觉到从短片到长片的变化与困难,但还是极大的羡慕与 Respect。爱最后一个镜头,我妈做东西给我吃也这样看我。
青春的無力感沒說明白 片子本身倒挺無力的
还蛮新鲜的,在纷杂的00s美学之中,其实也不难去忽略那些在时下或许会被批为落后的东西,而是去专注于感受那些个人曾经也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对自我的耻辱与流不出泪的伤痛。导演在营造“独属于男主角的视角”上花了很多心思(例子或许是那位酷似王若琳的姐姐前后的转变?),应该也是托自传体的福,但真的抓得很准很细腻,感觉可以期待之后的作品。顺便,虽然之前亚裔美国人系作品也偶有提及,但印象之中这个是最直观地说出了“融入的关键是接受自己”的一部,感觉其实也不仅仅受用于某个群体,着力点找的蛮好,喜欢。
对小男主无微不至,家人们再丰满一些就更好了
但还是挺残酷的。didi真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