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我更爱你,没有人比我更忘不掉你,可生活还要继续,不是吗?
我继续往前走了,亲爱的,我可能不会时时刻刻惦记着你,但我就把你放在壁橱里,那段属于我们的最美好的回忆;每当生活停了步子,我会想起,会把身体埋进壁橱里悄声细语。
你能听到吗,我在说‘我爱你’。
"
给桃子的信 (2011)8.32011 / 日本 / 剧情 动画 / 冲浦启之 / 美山加恋 优香
单说剧情吧。
我觉得是刻画一个遭遇不幸的家庭重建、疗伤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在人的情感波折中加入怪力乱神的元素,感觉是日本动漫电影最擅长的。
桃子的个性颇有现在大城市里中二少年的气质,不乏少女的细腻心思、倔强、和看重亲情。
在父亲遭遇不幸后,母亲有点独断的决定离开伤心的大都市回到父亲的老家,这种情况下小姑娘的整个情绪是消沉抵触和无措的,尽管小岛上民风质朴、风景宜人,但是母亲自顾的忙碌,两人缺乏交流,所以桃子任然是封闭和消沉的。
三个妖怪的出现打破这种局面,此时画风就变得轻快、明朗,对于妖怪的来源交代的也算用心,原来是暂时代替的守护神。
桃子的心情由此也变得开朗起来。
但是母女之间隐埋的矛盾还是需要凸显的,剧情解释还是亲人之间过于担心对方的想法,而缺乏沟通,导致两人误会爆发,母亲也因而哮喘复发。
此时也是桃子对父亲、母亲心结情绪的大爆发,对父亲生前说了不好的话留下无限遗憾,母亲也因为担心自己而病重,这里也是剧情一个高潮吧,谁关心谁,谁在乎谁反正总在一个适合是时间内要爆发出来,在妖怪集体的帮助下桃子请到起来医生救了母亲。
我觉得凡事电影必须就是讲故事,道理不必强调的很明显,享受过程是观众需要的。
而享受的内涵其实就是理解主人公的心理起伏,这部电影做的挺好的。
我觉得的缺点可能是整部电影有点平淡,可能过于平淡。
以上
这个故事的设定有一丁点像《龙猫》,都是小朋友因为某些家庭变故到远离大城市的地方生活,并遇到不明物体的故事。
不过,这可是完完全全的两个故事。
以我的一贯口味自然是喜欢宫崎骏多一些,但这也抹杀不了MOMO是一部好动画片的事实。
一部好的动画片需要什么?
充满童趣、好看并能够打动人心。
《给桃子的信》全部都做到了。
一个失去父亲的小女孩跟随妈妈到一个陌生的小镇生活,因为父亲离去前的不愉快始终让她有点郁郁寡欢。
那些不知如何形容的妖怪们出现了,打破了她平静又抑郁的生活,给她带来了恐惧、无奈、混乱,却也让他在不知不觉中重新打开心扉。
话说这些不务正业、没有原则的妖怪们的主业真的真的不是来卖萌的?
元子那个外星人的样子就不必说了,他的那两位长的像十大恶人的同伴,各种傲娇各种无赖,还有他们与上头联系复命的各种POSE。。。。。。。
遇到不幸的小朋友通过认识了三个妖怪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还让各位看官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
看到影片的最后,我想大部分观众都会心生一种温暖的感觉,桃子酱真正的理解了妈妈,也与自己的心结和解。
反观国产动画片,且不说这种各种妖怪出没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创作团队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打动谁,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没有被打动。
好像我们国家的孩子只需要被弘扬一下勤劳勇敢正直的价值观就足够了,什么感情呀忧伤呀,小孩子不需要这些的,动画片只需要能够让孩子笑笑、传播一下主流道德观、最好还能益益智,有这些就足够了。
回想一下我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什么九色鹿、雪孩子的(诶,似乎暴露了什么。。。。。。
),不但画风很有美感,后面那部更看哭了许多小朋友。
可是现在的国产动画片中的这种充满美感和质朴的东西已然消失殆尽了。
宁财神似乎说过,喜剧片想让观众笑,首先编剧就不能把观众当傻子。
想拍出好的动画片,首先也不能把孩子当傻子。
PS:我喜欢小男孩的妹妹,是个萌妹子,呵呵。
为什么她能够看到那些妖怪且那么淡定呢?
因为之前期盼太久以至于后来生肉和汉化出来都没有注意到。
现在听着25首的OST专辑回味情节总是忍俊不禁。
之前也有过从城市到偏远小镇的生活经历,对于momo遇到的许多事也能感同身受。
唯一不同的是momo是个比我还敏感的女孩。
我不知道东京是个多大的城市,反正对于海岛上的孩子们海和森林就是世界的全部了。
momo内敛、敏感的性格之于海岛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吵嚷的要回东京的孩子,喜欢布丁的孩子,没有勇气跳水的孩子,看不见妈妈眼泪的孩子。
《给桃子的信》总让我想起宫崎骏家的千寻。
同样是小学生,雷同的地方那么多,离开熟悉的环境要开始新的生活。
不同的是,千寻在开始新生活前已经因为奇异的冒险而有所成长,在我们看来以后的日子总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momo在父亲去世后跟着母亲来到海岛,陌生的环境和对父亲的愧疚迫使momo“总想回到从前”。
感觉每个念旧的人都会想要哆啦A梦的时光机。
不希望改变,不愿意和“从前”这样的字眼挂钩,“想要一直这样”,“永远”。
这样不就好了么。
所有的事就如约好般,好不容易父亲回家团聚,好不容易买好的合唱团入场券......“其实当时根本不是想要那样对父亲说的”,“其实只是想一起去的”,“其实很开心您能写信给我的”......父亲的骤然去世令一切措手不及,被迫来到偏远的海岛,被迫与陌生的爷爷奶奶还有怪蜀黍接触,被迫一个人在家。
看着看着真心就觉着难过。
好在童话里会有王子和公主一样,动漫里也有妖怪一样的伙伴。
这是我见过最妖怪的妖怪伙伴设定了,没有丝毫的做作。
日本传说里的真正妖怪才不像夏目家的猫老师或者犬夜叉那样的赏心悦目。
外表粗恶的阿岩、阿川、阿豆妖怪三人组的出现使momo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满足momo任性的要求,momo帮助他们改掉恶习。
没有高强的法力,最有利的御敌武器便是强力助跑和打屁攻击,笑料百出的无厘头给独自在家的momo充实着每一天的生活。
就像王子用吻唤醒了公主,破碎的镜子令妖怪三人组不得已在暴风雨的狭小空间里向momo吐露了此行的目的。
被篡改而送上天的信笺,为什么会出现在momo的身边,所有的谜团都被一把钥匙解开了锁,“只因为我们是被爸爸所托前来保护你们的”。
也许一开始多数观众就猜中了结局和大多数情节,整部电影能让你看下去的真的就只是那些相似的经历和琐碎的生活。
就像能诠释你整个童年的一部电影胶片。
我没有幸运到能遇见妖怪三人组的童年仍然健康成长到现在,是因为现实的生活里没有会三番两次踹你下水的妖怪阿岩,但我有很多会鼓励你会等你有勇气跳水的朋友。
珍惜现在就好。
momo因为不了解母亲内心的苦楚而一味的埋怨和任性险些铸成大错。
现世没有妖怪会帮你在暴风雨的夜晚被成群的妖怪筑成保护屏障去邻县找医生救人,不会有好心的妖怪帮你送信上天祷告悔悟并且得到舒心的回答与谅解。
这些真的只是因为无法达成所以编成漫画和小说的心灵慰藉。
都是能让人继续幸福生活的理由。
好在是个温馨结尾的完结。
只是每个人都无法顺利遇到一个令你成长的妖怪。
所以,快快长大吧。
人生明明还有那么长。
OST:http://www.xiami.com/album/516153
一直觉得,日本的鬼神文化内核除去敬畏,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间的温柔。
剧中爸爸在航海事故中丧生,同样的厄运也曾降临在日本众多因自然灾害死去的家庭身上。
自然灾害的频发让这个民族在苦难中拔节,与思念为伴。
理性思维无法触及的生死问题,自古以来是宗教与哲学的地盘。
神明与鬼怪,则不啻为人间与上天之间的桥梁。
"父亲会一直在天上看着你们。
如果思念的话,就写封信好了。
"生死的间隔被打破,情感在信笺和信仰的联结中得以传达,不失为鬼怪文化重要的成因与意义。
祭典上,人们将载有孔明灯的草船推入海中,为离世的亲人传达思念。
三只妖怪幻化而成的三颗水滴仿佛重新出现在了镜头边缘的浪花里。
神鬼们最终的归宿都是自然。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讲,人是物质的,最终也会以原子的形式通过各种循环回归自然界。
鬼怪介于唯物与唯心两者之间。
它在某种程度上支持灵魂的存在,又坚持唯物观点将人与自然联结。
不对,是万物有灵论。。。
剧中阳太和桃子细腻的情感互动有被感动到!爸爸刚刚去世的她性格内向孤僻,也不能融入乡村生活。
阳太主动和她搭话,让妹妹捎话,说可以在男孩子都不在的时候一起去跳水。
真的很细腻很亲切。
现在才理解为什么小孩子的友谊要真挚的多,我觉得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朋友。
几年来经历变多,也真正理解了桃子的悔恨。
夏天的最后一阵台风悄然而过,记忆里的童年也随着鬼怪的消失而凝滞定格在那个夏天。
停摆的老钟表开始转动,从悲痛中走出来的家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日本四国边上的一个小岛上,一位从东京搬来的名叫桃子的女生,充满忧郁的表情,不愿跟别人说话。
她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带着在父亲去世前自己曾与之吵架的愧疚,带着父亲去世前留给她的一封只写了开头“给桃子”三个字的信。
她将如何恢复生气,如何从那种负罪感中解脱出来,如何勇敢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如何结交新的朋友,如何找到父亲要留给自己的讯息……《写给桃子的信》讲述了这样一个充满生活味道的故事。
小岛上致美的风景以及淳朴的民风,看了让人神往和迷醉,或许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让桃子从心结中解开,或许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让观众从一种浮躁而脱离土地气息的现代生活中得到治愈。
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动画,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鲜活的人物关系和细腻的人物情感。
更重要的,和如今越来越趋于三维炫技和大主题的英雄主义动画相比,它更贴近地气。
每当我看到小岛山上那个简朴而整洁的小神龛,虽不伟岸,却稳稳地矗立在郁郁葱葱的丛林和泥土之上的时候,我知道绕了一大圈,原来人们还是最需要这样的接地气的东西,来找寻认同和温暖心灵。
影片巧妙地借用了日本神道教中的几个妖怪角色,给这个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带来了几抹超现实的动画感受,也给这个有关忧郁与解脱、成长与找寻主题的严肃话题带来了一点幽默的色彩。
这些妖怪面目狰狞,但是心肠火热,他们有情有义,懂得奉献。
日本动画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如此刻画这些妖怪了,这些本来用来吓人的精灵,已经完全成了日本人丑美统一意识的表现符号。
他们与人类的相逢、相知、相助、相离,也每每成为新的佳话。
故事中的桃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解开心结的呢?
我想大抵应该是从她和几个妖怪来到山顶,看到小岛全貌壮观的风景的时候吧。
在片尾曲时,她又和妈妈再次登上那个制高点。
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情节。
另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跳水。
从第一次逃避跳水,第二次失约没去跳水,第三次在岸边的石头上自己练习跳水,到最后勇敢而纵情的一跳。
她需要的不仅是从大桥上跳下的勇气,而是摆脱父亲去世阴霾、继续让生活向前的勇气;她所跳进的不仅是碧蓝的大海,而且是人生更加广阔的未来。
就像妖怪在桃子练习时推了她一把时所说的:“这不是跳得挺好嘛!
”其实,妖怪不仅要保护桃子的安全,还要化解桃子的内疚,让她得到成长。
很难想象这是上天安排的任务,我们或许更应把它当成是桃子父亲的心愿吧。
就像桃子最后收到的那封随着船灯消逝的信,用的是小妖怪的信纸,说的却是父亲的祝福一样。
我总觉得父亲爽朗的笑容和最大的妖怪那张大嘴是非常相似的,这不会是一个巧合。
当三个妖怪完成使命回到天上的时候,桃子家那只挂在墙上、许久没有走动的钟,从5点59分蹦到了6点00分,发出了报时的钟声。
这钟声就和小桃听到钟声后的笑容一样清澈。
或许是桃子心里的那颗时钟终于从父亲去世时开始的停滞状态前进了吧。
导演在片还为桃子设计了一个同样能看到妖怪的同伴,一个男性朋友的天真无邪的小妹妹。
难道是《龙猫》中唯有小女孩才能看到奇怪生命之物的设定延续到了这里,妖怪们自我猜测的从天上掉下来时碰到桃子因此她能看到的假设也站不住脚了。
究竟为什么小妹妹能看到妖怪呢?
或许只有导演才知道了吧,但是不管怎样,如果只有桃子能看到妖怪,那这个故事就太过枯燥了。
因为那样的话,桃子就会是一个被恩宠的特例,而不会是一个普通人了,她所体会到的人情温暖也不会寄托和传递到其他人身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桃子的妈妈有哮喘病,影片尾声,当妈妈因为关心心切而导致哮喘病复发的时候,我是被深深感动了的。
因为我小时候也得过哮喘病,所以对影片所刻画的哮喘时那种上不来气的痛苦深有同感。
但我却并非为人父母,我还无法体会对自己孩子的那种关怀,更无法体会如果自己生活的另一半去世的话,自己独自一人带孩子的辛苦。
所以我感知着这位母亲被肉体的痛苦和心灵的辛劳双重压身的感受,真的要为她道一声不易。
这部影片历时7年创作完成,构思精巧和感情细腻自不必提,光是它的结尾就有“三个”,可见影片内部照应之多,也可见导演多么不忍结束这部作品的情意。
一则,桃子送走了几个妖怪,家里的钟声响起,她露出了久违的真心的笑容……二则,在夜晚的海岸上,村民们信奉着古老的仪式,用稻草做成船,将心思传递给神明,而其中的一艘船却被海浪推回到岸边,上面带着一封信……三则,在阳光明媚的晴天,桃子穿上泳衣,在玩伴的鼓励和注视下,从大桥上跳进海中…… 点击下面二维码关注宋天师聊动漫创作号
在不适当的年纪,和亲人生死永隔,这一亘古的人类困境可能我们永远无法跨越。
尤其是电影里的桃子,她在父亲临死前还和父亲吵了一架,说出“你不要回来了”的话,结果仿佛一语成譏,父亲一去无回,这样的遗憾不知道怎么弥补。
如果在成人世界,这种境况也许需要自我调节,也许可以求助心里医生。
动画片里则天马行空的安排了几个妖怪。
他们带来了父亲未完成的信,以及对桃子和妈妈的守护。
我觉得《给桃子的信》对有些人,有些境况很有借鉴意义。
心诚则灵。
一个很温馨的关于成长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桃子的成长,妈妈的成长。
也是我的成长故事。
桃子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父亲,失去的不仅仅是父亲,还有一次再也没有机会完成的道歉。
妈妈在失去父亲之后也很悲伤,但是很想一个人默默的努力,于是失去了对桃子的那份关心。
这种关系与父亲的去世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一开始桃子和妈妈就处于一种不能很好沟通的关系中。
不信任就代表着彼此之间的羁绊断掉了。
这时候三个妖怪出现了,要守护着桃子和她的妈妈。
不过好像一直都没帮上什么忙,除了倒忙。
他们一方面失去了自己的妖力,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自己的任务,然后岛上的居民的庄稼和蔬菜就遭殃了。
不过慢慢的桃子接受了他们,成为了能够倾诉的对象,能够陪伴的对象,或许这就是守护神存在的意义吧,只要能够倾听,能够陪伴,也就是最好的守护了吧。
桃子成熟的那一刻,应该是登上山顶,小岛的景色一览无余的时候,她真正的爱上了这个地方。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爱的时候,就是灵魂开始苏醒的时候。
高潮的矛盾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误会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桃和母亲终于爆发了。
看到母亲抱着哮喘发作的身体去找小桃,这样的母亲还能说什么呢。
终于,桃子看到母亲病危,终于明白了该明白的事情,然后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最后看着桃子从桥上跳入水中的那一刻,意味着她长大了很多。
爱苏醒了,成长也就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PS:①在影片中,阳太和海美都是美好的化身,海美一直都能够看到妖怪,中国也有这样的传说,小孩子能够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神灵,或许真的是这样的吧。
他们两个一直都在努力的帮助桃子加入他们,一直一直在努力,很温馨。
②小的时候,我们也一直玩跳水,真的很怀念啊。
③生活真的很不容易,虽然郁子表现的很无所谓的样子。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住着神灵,他们会看着我们。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神灵,希望不要忘记他们。
画风继承日本动漫一贯的精致美丽,可能只有几秒的出现但每个场景的广度细节让人感叹。
剧情远离喧嚣浮躁的都市,在美丽的小岛上,淳朴的岛民,淳朴的房屋街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给心灵一点宁静,安宁。
影片不去描写纸醉金迷糜烂的都市生活,而是取材淳朴宁静的小岛上的人和事。
主角母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她的坚强,对丈夫的爱,对女儿的爱和遭受打击后的坚持,选择的路,我很赞同。
坐拥 “八百万神明”的日本,鬼故事从不稀有。
不过能把鬼故事拍成治愈片,不得不怀疑监督冲浦启之是否做了绿川幸的得意门生。
也罢,《给桃子的信》成功达到了治愈宅男邪恶心灵抑或感动大妈充沛泪腺的目的,作画也继续发扬了Production I.G“业界良心”的优秀作风,片尾ED亦佳,响起时恍然间竟以为是奥华子的天籁了==!
西田敏行的声音太明显了。。。
温馨治愈系。远离都市的美景、淡淡的忧伤再配上鬼怪传说,想起之前看过的《萤火之森》。西田敏行的声音辨识度真高啊。
少女自强与奇幻色彩总是百看不厌,略平面,不过其纯净真的很治愈。
情感饱和度和剧情内容都要比去年的纯爱动画《萤火之森》丰富。很小的一个切入点,能做足两个小时的动画长片,真是佩服日本动画的想象力 and 墨迹…
夏日,蓝天,西瓜,蝉鸣,海滨小镇。。。啊~~~春天到了,夏天也不远了吧~~~已经开始怀念了~~看片过程中一直在想象着夏天吃西瓜的爽快感~~恩~~(片长削短一些的话会更好,节奏缓慢的基调,2个小时有点过长了)
小感动下,一开始觉得桃子性格还真不讨喜,最后很治愈。
boring。
西田敏行的配音萌死了
把濑户内海的汐岛画得精致生动、美轮美奂,真想在这个岛上终老。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应该被妖怪呵护!而这三个妖怪个性鲜明,优、缺点并存,很有人气儿的妖怪!尤其是身形最小、舌头最长的那只,说话蔫蔫的。而治愈系片子贵在细节取胜,像桃子最终克服心理障碍跳水成功与风驰电掣的妖怪和谐号。
野猪神马的太欢乐……………………
看了也不亏,不看也不亏。没啥新意,那支舞故意的有点尬了。
电影的情绪拿捏很到位,但模仿的痕迹有点重。
角色一不小心就变得丑老的要死
画风太喜欢了,把濑户内海的岛屿风光和悠然治愈的日常,表现得好舒服。在片尾字幕看到背景制作团队里男鹿和雄的名字,有种“啊,怪不得”的感觉,画面中隐隐的“吉卜力风”,就来自与此吧。
故事挺温馨,但很散,很平淡,没亮点。
如果说《人狼》多少带有编剧押井守的冷峻风格,冲浦启之这回可是彻底拍了一出质朴的夏日小品,意识当然无法和“夏日之王”细田守相比,幻想也没有宫崎老头结实,本片的切入点非常干脆,在这纯粹的本质上以妖怪作为包装,实实在在地把故事讲得有趣而自然,就像路边小店里的樱桃刨冰般干净。
满满都是正能量
总觉得卡桑好像TODA这尼玛是怎么回事= =。
动作细节很真实,梯田里的那场追逐戏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但120分钟稍微有点长,剧情因此显得散。桃子的跳水戏和主线基本没什么呼应,还花了那么多时间去铺垫,结尾也缺少点余韵。
这类片子都很喜欢,夏日大作战啊,意外的幸运签啊,还有岁月的童话之类的,平平淡淡的,也不多说什么,然后你就感动了。每一部的片尾都很棒。@白小白请求召唤皮卡丘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