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失望。
因为段奕宏去看的,况且李幼斌和俞飞鸿我也很喜欢,演员都是好演员。
我个人对这种不太了解具体过程的题材本身其实也挺有兴趣的。
怎么说呢,如果这是个纪录片,真实过程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如此,那我觉得也尚可,了解了解当初的过程,倒也不错,虽然似乎有bug。
可这是一部电影,我觉得都有点不配称之为电影,没什么电影的艺术性和故事性,整个流程支离破碎,煽情乱煽,好像每个地方都胡乱加了点,又强行都胡乱地以好的结尾来收束,就感觉是在修工程啊修工程,然后旁边报流水账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困难,然后又一个又一个地解决,就像写高考作文,使用一个又一个举例,来衬托人物特性,而不是为主线服务。
像早就开始铺垫妻子的心脏病,最后她那事情都解决了来倒一下,老丈人叫李幼斌的角色去,挤着北京的交通折腾过去又立马让他回,折腾啥,然后还是工作,成功,苏醒,就感觉是强行跑出来横插一下让他心塞一下,并且强行衬托下人物有多为公……看之前的剧情简介,我还以为什么家庭问题啦……江浩跳槽啦……都是剧情焦点,但结果其实全都直接强硬地踩着过去了,家庭问题瞬间就没了,江浩又仿佛从未离开,没有任何所谓的什么心理上的挣扎啊等等,只是换了个东家拿了更高的薪水做着同样的事。
我觉得要么就老老实实像纪录片那样交代过程,要么就拍出点电影感,这样不尴不尬强行煽情又强行忽略是闹哪般。
很尊敬这项工程,不评论水源地和受给水人民的得失,一星给伟大的工程,一星给美丽的姑娘们。
为了事业不回家就连一个电话都不打,一声解释都没有么?
一点失意就能让一个高傲的水利工程师声色犬马么?
90分钟什么都想拍,什么却都没有说清楚,多少无奈。
一个村庄,一个家庭,一条忠犬,可以着笔的地方那么多,以小见大已经不适合这样的快餐时代,连主旋律电影都没有这样的耐性了么。
说相声的该去说相声,歌唱家该去歌唱,你们这么不自信么,非要拉来一些非专业的演员试图去赚取一点点的噱头。
而留在印象中的唯有中国的大江长河,有时如男儿一般壮阔,有时如女人一般婉转,怎么能叫天河,河流就在人间,翻山越岭,穿村过户。
正在热映的电影《天河》排片不多,笔者觉得这其实是对主旋律电影的惯性漠视。
实际上《天河》的制作是认真的,比市场上的很多烂片都要强。
电影讲述的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故事,南水北调,通俗的说就是水利人怎么把长江水从丹江口导到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可以说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福祉的战略性工程。
电影截取了工程的副总指挥董望川与妻子周晓丹为了水利工程所做的工作这一面,来表达了千万不知名的水利人为这项工程和事业的付出。
在这中间,董望川和妻子周晓丹有过矛盾和冲突,感情有过疏离和不解。
李幼斌饰演的工程总指挥董望川,对家庭而言,他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疏于照顾妻子和女儿,在妻子心脏病手术的当晚还要坚守在工程现场。
俞飞鸿饰演的周晓丹一开始对丈夫的工作并不理解,只想过一家人在一起的小日子,可当她真正来到丹江,面对治污、移民、迁坟等难题,她又开始逐渐理解丈夫,并顶住压力完成工作。
段奕宏饰演的技术专家江浩因为父亲重病的原因辞职另攀高枝,但他并没有背叛理想,关键时刻是他挺身而出,破解了机械故障。
可以看出电影并不是一味塑造高大全的水利人形象,在梦想与现实面前,他们也曾经有过落差,也曾有过犹豫,如此才显得他们的坚持更加真实动人,也更加难能可贵,坚持一年两年容易,坚持五年六年乃至数十年呢,不得不由衷的为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感到敬佩。
而为了让电影更好的被年轻观众接受,电影也加入了喜剧元素,让全片并不因为主旋律而显得高高在上,反而生动活泼有趣。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都会有曲折,都会遇到艰难险阻。
希望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都可以如同《天河》里的水利人一样坚持和执着。
明天,一定会更好!
原文发于《巴渝都市报》
南水北调牵涉很广,这部电影主要从施工单位和拆迁民政两个侧面展开,展现了政府执政为民,集中力量办事的南水北调工程风貌。
施工单位的尽职负责,政府搬迁工作和治污染的艰难,以及伴随着工程的缕缕温情。
我相信这一段记忆对参与这一工程的每个人有着深刻的意义,不管是工程方的领导,政府的公务员,领导干部,还是当地百姓,毕竟都是为了国家战略决策出过汗,奉献各种辛苦,加班,利益,付出精力,时间,不得不说那一定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
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算是这类政纪片的一种不错的尝试,突出精神并且用了很多细节展示,事实上国家有许多类似的工程值得拍成电影。
要知道除了尽职奉公,缕缕温情,还有岗位上的故事,可以集中抽象出许多鲜活的形象;可以拍成小品喜剧,可以有一些尖锐的矛盾,讨论,遗憾的是,国内好多电影拍了吃喝玩乐,却还有比这部电影更高得分,我相信这部电影的演员演技,和影片的意义,都应该得到高度的肯定!
为了某些原因,我去看了这部电影,也很认真地一半肺腑一半应付写了篇观后感。
上交了,现在想写几句话也是有感于近期的一些经历,便是如此。
看电影期间,对于某些情节抱着吐槽和鄙夷的心理,然而另外一些时候又流着泪,不时被某些场景震撼,并且对于男二遇到的问题几乎还是心有戚戚之感。
总之一个半小时有泪有笑有无奈。
也许有的时候,这种过于主旋律的东西就不应该给一个唯恐全中国人民都不知道的立意,这种强制性和宣教性本身就是激起民众反感的爆破点,而其中的工作人员呢?
付出了努力又花费了金钱,可是看起来却是一个荒诞的四不像。
说来,电影结束的时候同事说‘干什么搞的这么催泪’,尽管我心里也是这么想,但还是回了她一句,有吗?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条狗啦!
然而这条狗只是我想要感动的点,但到底却没有让人感动。
因为剧情安排的竟然是不让把那条狗带走,使得那条可怜的老狗在乡间小道和尘土飞扬的大道上奔波地上气不接下气,这种刻意为之让我的眼泪还没来得及涌上眼眶就冷冻在心里了,有点颤栗的感觉。
可是无论多么主旋律,也总是留给人去发现那些细微之初的亮光,例如那些工人,也许他们都不是英雄,也不需要英雄般的待遇,他们坚守的一线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生存,他们不顾性命为之付出,真的只是为了拿到属于他们劳动对应的那份工钱吗?
这种怀疑忽然又让我顿悟,即我们应对所享用的一切心怀感谢,这句神谕似的箴言,很多人也许无法理解吧?
至少不会深入得去想。
可是当我看到在黑暗的管道中奋战的人们,我似乎看到了他们的用心和尽力,而显然对于别人的努力和汗水,不是值得感谢吗?
不是在理智和正常智商范围的理解和接受,而是全身心想通一个问题的那种通透之感。
这些道理,在正常日子的我看来,不止给别人会有矫情和训教的架势,于我自己依然。
但就这些顿悟也不足以让我再写这个话题,只是恰好后来到了感恩节,我亲历了两件事,才更加有感触。
当晚我们在准备会场,其一:对于负责人的调度,就是帮忙搬一箱宣传材料,大概也就两三分钟的事情,有个工人明确拒绝,坐在会场的椅子上,屁股都没挪一下,说他腿疼,不想干,找别人去吧;而另外一件事呢?
也还是会场上的另外一拨人,由于他们负责的项目得落在最后环节,所以得等,其中有一个年纪稍微大的,那个负责人一直对他说‘抱歉,得等到最后,先坐着等会吧’。
可是他们没说什么,然后还选择了在这段等待的时间来帮我的忙。
在当时那个混乱的会场,分担各种工作的人们都在不同的角落忙碌着,也许零点、也许凌晨结束。
而当然,到天明,这个会场将足够光鲜亮丽地迎来众多企业家,国家重点领导等等,丝毫不会见到前一晚的各种怨恨和小动作乃至小诡计。
或许在这个社会中,拿钱干活天经地义,有参会拿纪念品吃自助餐,也有为了这个光鲜的表面而熬夜吃盒饭的人,前者永远见不到后者,但是他们之间就没有联系了吗?
也许真的是因为感恩节,让我想太多了!
天上的银河,地下的运河。
银河孕育着宇宙苍穹,运河哺育着北国万民。
它突破了多个技术难关,也开创了多个国内先例。
它将会缓解北方的严重缺水问题。
无数人在运河建设中劳筋苦骨 ,甚至有人为此献出生命。
影片中的主角“江浩”是海归博士,负责南水北调中线。
一次机器试运行中,突然机器出现故障。
他毅然决然带工人地进入隧道,更换叶片。
隧道中氧气突然减少,总指挥立即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救人。
最后,众人把他抬了出来。
有很多像“江浩“一样的奋斗在南水北调第一线的人。
我很敬佩他们。
这真是一条神奇”天河“
本片以全国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故事背景,展现出一代水利人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大局为重,将青春和生命奉献在了造福沿线百姓的事业上。
故事主要发生在北京和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库,正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终点,也是男女主各自的家乡所在地。
本片着重讲述了在工程修建时遇到的几件重要大事,包括施工挖渠、房屋拆迁等等。
沿线每一处施工的充满着各种危险,但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工程师却总能第一时间迎难而上。
另外片中有关房屋拆迁的情节也深刻反映出普通老百姓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在长江水成功沿着工程水道抵达北京市区的那一刻,全国人民都沸腾了。
致敬为南水北调这项伟大工程付出辛勤和汗水的所有人们!
本来想去看星际穿越的,排队买票的时候想起来还有点事儿,就顺手改买了天河的票。
这个电影基本和我们是同时接受的任务,可能还更早一些;当初我们去南水北调办公室开会的时候,主任手里拿着这个电影的剧本,说自己明天要给这个剧本提出颠覆性意见;第二次去开会,另一个专家拿着改稿说正在看,还说你们纪录片要什么人物,这故事片才需要人物;我们去密云水库前采的时候,项目部部长还把我们两拨人弄混了,接上了电影这些人就没车接我们了;等到我们拍摄的时候,施工工地说前不久段奕宏什么的也来我们这儿拍的……等到我们五集还有组没从外地回来的时候,这片儿已经上!
映!
了!
时间短,牵扯利益方又太多,最后成片这样,我真的觉得很厉害了,后期剪辑肯定没少熬大夜,想想都觉得苦。
看片的时候能够很自然地感受到片子背后各种领导的嘱托:北京的水资源少啦,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一定一定要说;上游的治污一定要重点说,不然老百姓不放心(虽然东线工程的治污才是重点);移民的补助真的是不错,政府做出了很多很多努力这个也一定要提;工程人员也没少辛苦,但是都是工程又太硬,最好来几个女同志搞得柔和一些……所以最后才会出现女的也在工程第一线这种脚趾头想都觉得不现实的画面。
尤其一开篇就是大会上的讨论,就跟微博问答似的,我也能想象领导说的是:一定要把百姓的疑问解答清楚,让大家理解南水北调工程……之类的。
因为这些话我也都听熟了。
所以我觉得在这种背景下,对剧情实在不必较真,主题已经超速先行了,那温情内容肯定怎么加怎么别扭——当然那个小香玉那么快就叫妈也真是醉了……而且移民的还原程度相当高,看了《水脉》移民两集就知道了哈哈哈。
当然我还是不禁吐个槽,五棵松工程因为确实危险,所以都是半夜施工,绝对不会上面有地铁运营下面在施工抢进度的情况出现;而且贯通那一天先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诸多领导签到出席,最后关键的一铲子是由领导铲开的。
最后,演忆川那个人叫啥?
和飞鸿对峙的那一段真是演的太好了,让我迅速回忆起了拍摄期间和人谈价格的血泪史。
“感动中国的大情小意”是我看完《天河》最直接的感受。
影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背景,将千千万万建设者们的“牺牲”浓缩在董望川、江浩、周晓丹身上,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和河水治污等重要环节中的感人故事,通过董望川等水利人和家庭的命运,折射出“南水北调”建设的艰辛与伟大。
说实话,对于“南水北调”印象一直都停留在课本上,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只知道有这个项目的存在,并不知道南水北调这一举世瞩目的调水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
将这一重大现实题材搬上银幕,必将难逃主旋律的标签,我在没有观影前也认为这又是一部主旋律的宣传片,但看过影片以后,发现影片主旋律只是个皮,客观的说这只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
《天河》没有像以往中国主旋律电影一样,人物全部高大全,也没有对白多情节少,反而角色形象十分饱满,情节环环相扣,同时加入了爱情、明星等商业元素,将主旋律和商业完美结合,可以说拍出了美国主旋律电影的味道。
即有拆迁、环保、移民的超现实话题,又有人文、社会、经济的深刻内涵,更有不能超凡脱俗的家长里短。
以小人物带出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变化。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天河》可以媲美中国好最的主旋律商业电影《集结号》,影片的经典性毋庸置疑。
何为“大情小意”呢?
首先大情是指历时十一年,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圆了我们的中国梦,同时要表达的就是董望川、江浩、周晓丹等为代表的水利人,歌颂那些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以及他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这也是影片创作的根本,但大情只是一个背景,只是支撑起全片故事的一个支点。
就如同《中国合伙人》一样,有一个现实题材,用商业的模式进行包装,用不同的情怀打动人。
我们用以往的中国主旋律来看待《天河》,那只能说您目光太短浅了。
真正吸引我进入剧情的却是“小意”,“小意”很简单,就是爱情、亲情、师徒情、人狗情四种情意,这才是影片所要阐述真正的中国好故事。
不论是董望川和周晓丹夫妻感情,还是江浩与女博士的爱情,他们也会浪漫,他们也会争吵,他们也会疯狂,他们也会闹脾气,他们都只是个平凡人,只不过他们的工作不平凡而已,片中可谓是大篇幅展现了爱情, 说这是爱情片也不为过。
片中对于亲情的表达最为细腻,董望川和周晓丹两个大家庭,周父是老一代水利人,与董望川惺惺相惜,在工作方面绝对是支持,周母就是退休在家的家庭主妇,跟周父对待女儿的问题也有分起。
董父虽然不是水利人,曾经是一名村长,在南水北调拆迁、移坟问题有着突出的贡献,并且为有市长儿媳妇下跪的惊人举动,更与他的爱犬上演一段人狗情。
董母是全片主要人物中塑造的最单薄人物,而董望川周晓丹的女儿,青春叛逆期的她偶尔也会小调皮一下,在看到周晓丹诊断书后,一场催泪的大戏在所难免,相比以上几位,董望川的表弟则塑造的更加丰满,作为大老板、污染大户,市长嫂子周晓丹上任自然后拿他开刀,一场场斗智斗勇的好戏不断上演。
对于围绕董望川和周晓丹的亲情,的确算得上是“高大全”,主角嘛全家总动员亦很正常。
而片中让我流下泪水最多的却是江浩一家的亲情,江浩早年丧偶,生病在闲的老父亲,年幼上学的女儿,再加上工作的性质常年在外,家中上一老一小相互扶持着过日子,当父亲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这个家就完全撑不下去了。
在一次参加完紧急抢险之后,作为领导他没有管善后的工作,在这么重要的关头离开了,让人很是意外,更让人惊讶的是,抢险过后他竟然是回宿舍为老父亲煎药,原来无暇照顾病重的老父亲就将父亲接到工地宿舍,同时江浩不得不将女儿一人送去北京读书。
影片中江浩一家除了展现了这三位主要家庭成员亲情外,女儿与女博士“后妈”的故事也有延伸。
一代水利人看似十分风光,但每个人在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并没有人知道。
这其中也包括与他关系最近的师董望川,江浩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有责任为父亲与女儿撑起这个家。
所以他才会不惜与跟随多年的师傅闹翻,这段十分难得的师生情,却被父亲高昂的医药费给打跨了,并且还是董望川最需要他的时候。
因为他没有董望川美满的家庭,董望川可以不顾一切参加工作,但他不行所有问题都要自己搞,当他发现自己与师傅越来越像时,他决定改变自己,但江浩作为南水北调的主力军,为了不让自己的师傅为难,也能支付起父亲的高昂医疗费,一边是父亲一边是师傅,他也算做到忠孝两全。
江浩换了一种方式再次参与到工程中来,更主要是他也离不开这份他所热爱的水利事业。
为什么会说这么多,因为我被这部电影所打动了,但也会有人说没有什么可点评的点才会拿剧情说事,其实不然,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感人之作。
作为一部献礼并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影片,不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完全都可以将这些摒弃掉,但《天河》并没有,反而将“小意”进行了无限放大。
这是以往主旋律电影中少有的,因为这种家庭的亲情扩展一般更多的会选择电视剧而不会选择电影,拍不好以点盖面反而令人反感,而《天河》却做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来拍摄显得极为巧妙,将“大情”“小意”诠释的非常完美。
《天河》的剧本十分整齐,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看过电影之后,你一会在心中为编剧颁一个最佳编剧奖,同时全片的拍摄手法到叙事结构都是商业化的,为了的就是让更多人能感受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通过电影本身的魅力传递正能量。
《天河》可以说让中国电影向世界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也可以打造出大家喜欢的“主旋律”作品。
一部让人认为极其无聊的中国式主旋律影片,却感动了当天参加观的所有人,因为这部电影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南水北调与我们息息相关,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北京努力奋斗的人,我们也是南水北调的受益都,所以我们才会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并接受了这部电影。
说了这么多这么详细,肯定有人要说,电影的立意、主题、精神都领会到了,还有必要进电影院观看吗?
当然会有,首先影片航拍的南水北调整个工程的美景很值一看,如果不去电影院观看,这辈子都体会不这项伟大工程的壮观与宏伟,就像到北京不爬长城一样,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我个人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要观看的电影。
其次就是全明星阵容,不仅汇集了有李幼斌、高明、俞飞鸿、段奕宏、林妙可老中青三代演员领衔主演,更有近百位明星鼎力加盟出演,不管路人甲还是领导乙,全部都由明星出演,如果电影办一场盛大的首映礼,再次集结所有明星,就是办一届电影节的水准,大家完全可以在电影院来一个“明星大找茬”,看看你认出多少位明星,这个难度和南水北调工程有得比。
最后,就是我对于影片中感人的细节没有进行详解,影片中很精雕细琢的细节,都被刻画得非常完美,只能告诉你这部影片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好故事,但感动这事儿,还是要自己用心去体会。
《天河》,这是一条神奇的天河,会将你感动的泪水注入这条天河,11月15日我们一起去电影院畅游这条天河吧。
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我是中国人,我骄傲阿!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2014年度重大现实题材扛鼎之作《天河》,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催人奋进,感人至深。
笔者犹记上次被主旋律影片所打动,还是十多年前的反腐大片《生死抉择》,本片同样真实、震撼、接地气,故事层次丰富,人物性格饱满,阵容强大到晃眼,确实是同档期的重磅大片。
影片所谓“天河”,并非是指天上的银河,而是地上的大型引水工程——南水北调。
当然,南北贯通的水渠,也并非像京杭大运河般在地面开槽,而是包涵了地下河,涵洞,桥引等等多种形态,穿越种种自然天堑,跨过道道人心鸿沟,被冠以“天”字号,也深刻体现出这条贯穿国土南北之渠的工程浩大,意义重大,难度巨大,而其现实价值则更加深远。
与众所周知的“天路”青藏铁路相比,“天河”南水北调的建设,同样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建设典范。
在国家"十五"计划期间,我国有重点进行开发建设的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四大工程,被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电影《天河》就是讲述其中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建设的故事,有可歌可泣的情怀,也有令人深思的现象,为观众呈现出一幕幕在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和环保治污工作中的感人故事,突出表现了工程建设的“险”和“辛”,移民搬迁的“情”和“痛”,环保治污的“艰”和“难”。
《天河》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亲自编剧,八一厂著名导演宁海强和沈东联合执导,云集了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高明、林永健、濮存昕、陈宝国等众多知名演员加盟,客串阵容堪称近年最强:田华、宋春丽、郁钧剑、吕继宏等等等等,带来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建设画面。
影片选取了在工程建设中的几个角度,主要围绕几位主要人物展开,他们分别是由李幼斌扮演的水利专家、南水北调总工程师董望川,董望川的爱人,由俞飞鸿扮演的治污专家、丹江市副市长周晓丹,以及董望川的徒弟,水利专家江浩等。
几位主要人物的工作与生活经历,也浓缩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酸甜苦辣,有董望川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来自工作内部的,来自家乡父老的,还有夫妇之间的感情隔阂。
问题的关键在于,南水北调工程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位置,说小,只不过是一条水渠的工程,说大,那是关系民生民存的要务,说难,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冷冰冰的硬骨头,说险,工程稍有差池就会人命关天……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摆正南水北调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包括工程所牵动的各方利益与生存问题,都通过本片的天平,进行了公正的审视。
作为一部接近于工程纪实的影片,故事还为观众带来了更专业的水利施工呈现,无论是开场的各方辩论,还是段奕宏处置盾构机的故障,以及李幼斌指挥工程涵洞与距离仅有一米的北京一号线地铁擦肩而过,都让观众感受到空前的紧张气息,也因此而感知,南水北调工程绝非是莽汉拼命干的工程,而是融合了各种高精尖的设备,以及在设备之上的更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和他们那颗滚烫却冷静的奉献之心。
据传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宏大场面,剧组从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开始,跨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4省市,由南向北拍摄了丹江口大坝、陶岔渠首、湍河渡槽、穿黄工程等南水北调的重点工程,场面十分宏大和感人。
从这点上看,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可以千古流芳的伟大工程,有《天河》这样的佳作来予以纪念,也算是给了观众们一次深刻的近距离了解南水北调,了解国家工程建设的机会,意义重大。
受害地区人民发来唁电
为啥我觉得还挺好看的,是不是太久没看过电影了
一星给陈宝国 一星给李幼斌
不知道为什么,就想打一分。
“时代变了,人们的想法不一样了”,确是如此,有些人文精神是那些利己主义者们无法理解的。
虽说是组织要求看的,也是个教育片,但是还是很好看,泪点很多
李幼斌一星。段奕宏一星。俞飞鸿一星。众大咖酱油一星。俞飞鸿演女市长再加一星。剪辑凌乱叙事模糊,减一星。结构不硬,减一星。剧情贪心,莫名的升格镜头,减一星。镜头语言太官方,减一颗。自知是主旋律何必又要这样折腾,再减!空镜可补回一星。题材可补回一星。好嘛,这是国产电影,再补一星。
一座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
小时候看的了,就感觉挺狗血的,其他的记不清了
命题作文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错了
点击就看老段说德语(一句
故事衔接不好,南水北调的艰辛用100分钟表达不了。有众大咖加盟。有被震撼到。20141203@佳合时光 单位组织
南水北调
学校组织看的,弘扬主旋律虽然太偏向教育意义,但是还是有感人的闪光点的。被感动到了给5星,向为南水北调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致敬吧!
当年大学组织看的任务剧,强行煽情,然而我还是很感动,泪流满面。电影里一直为段奕宏的命运揪心。
单位组织看的,竟然被党教片差点看哭,刚开始看的时候,对移民拆迁那段没有过多想法,就是觉得整个村子人换个地方居住也挺好的。这几天正好在看龙应台的大江大海,千岛湖底下龙应台的老家,还有妈妈对家的怀念,突然发现,为国家而舍弃家乡的人好不容易。
学校组织的,新街口电影院
评分不到五分有点低了,我是河南人,南水北调从我们县城旁边经过,有渡槽,有倒虹,上学学的水利,工作后也一直干的是水利,段奕宏是我的偶像。电影是纪实的,在工程的一些专业方面不够完美,但是真正的描绘了我们水利工作者的艰辛,真实的实况是比电影里还惨。不管是小家还是为大家,还是要去做的。
剧本和演技都不行。命题太宏大了,脱离群众生活。
学校组织,剧情剪得跟富春山有的一拼,外加几个不知所云的硬伤:1、江浩的老爹如此支持调水工作,最后提都没提;2、望川老爸的狗,不知和主题有什么关系,毕竟不是忠犬八公;3、五棵松两位看监控的保安,别告诉我是用来调节气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