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拨回到2020年的那个春节 ,是猴年春节。
大家都在讨论央视 86版西游记 的孙悟空 扮演者六小龄童 能不能上春晚 的时候,一部由宁浩 执导的汽车贺岁片却瞬间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并很快成为爆款。
这就是2020年1月23日上映的《巴依尔的春节》。
提到巴依尔,大家更多想到的是儿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巴依尔老爷,而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其实是最初进入中国的宝马的音译。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最初进入中国的#宝马 轿车的一个家庭中的小孩子,成长后对于宝马、对于家庭的记忆和情愫。
片中的提到的宝马,是宝马5系。
宝马5系源自1972年。
1972年,#德国 宝马在法兰克福 车展上正式发布代号E12的5系,首次使用“四眼大灯”,也成为经典设计。
1981年,宝马推出代号E28的第二代5系,在电影《碟中谍6》中宝马正是这一代,也正式从这一代开始宝马推出了高性能跑车-M5。
1988年,宝马推出代号E34的第三代5系,这也是正式通过外贸进口进入中国的宝马,也就是影片中出现的音译作巴依尔的宝马。
影片通过汽车这个载体,传递了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主题,让观众在欢笑与感动中感受到节日的温馨。
李辉与小伙伴们的互动充满了童趣,同时也揭示了角色内心的情感冲突。
影片的高潮部分,李辉在车头画上“弼马温”,象征着他的愿望和失落,这一幕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评人对这部微电影的评价普遍较高。
他们认为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小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家庭的珍贵和情感的复杂性。
尽管有些场景显得注水过多,但整体上影片的美术、音乐和台词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宁浩讲故事的能力依然优秀。
影片不仅在广告片中脱颖而出,还通过细节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圆的重要性。
是一部由宁浩执导的宝马贺岁微电影,巧妙地将宝马品牌与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相结合,通过一个充满情感的故事传递了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主题12。
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影片以80年代的山西太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司机开着宝马5系回家过年的故事。
父亲开着车成为了他与儿子李辉沟通情感的桥梁,李辉将车视为超能力角色,引发了孩子们的欢笑与质疑。
故事中,李辉与小伙伴们的互动充满了童趣,同时也揭示了角色内心的情感冲突12。
角色和表演主要角色包括父亲和儿子李辉。
父亲通过炫耀车辆的高科技配置与儿子互动,而李辉则将车视为超能力角色,赋予它各种夸张的性能。
影片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和成长12。
影片的评价和观众反馈观众对影片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不仅是一部幽默、亲情与汽车文化融合的佳作,还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力量。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幽默的情节设计,成功地将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主题传递给观众12。
影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巴依尔的春节》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通过汽车这个载体,传递了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主题。
《巴依尔的春节》宛如一首悠扬的民族之歌,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影片中,对草原风情的展现细腻入微,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的蒙古包、奔驰的骏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人物之间的情感更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汉族干部与蒙古族家庭之间那份跨越民族的深厚情谊,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点被无限放大。
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亲如一家,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温情。
巴特尔一家对汉族干部的接纳与关怀,以及汉族干部为这个家庭带来的新变化,都生动地诠释了民族大团结的主题。
最让我难忘的是春节那一场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与春节的热闹氛围相互交融。
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互道祝福,欢声笑语回荡在草原上。
那一刻,民族的界限被打破,只留下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这部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是多么珍贵。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民族情谊的生动写照,激励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尊重、包容不同民族,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
《巴依尔的春节》:草原上的新春温情长卷 观看完《巴依尔的春节》,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这部影片宛如一幅细腻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了蒙古族家庭在春节期间的独特生活风貌,带来了一场饱含温情与文化底蕴的视听盛宴。
影片伊始,便将我们带入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
白雪皑皑下,巴依尔一家的蒙古包错落其间,周围牲畜悠然踱步,为节日增添了几分祥和。
这种对草原自然风光的全景式呈现,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更奠定了影片浓厚的地域特色基调,让观众瞬间沉浸其中。
巴依尔一家为春节忙碌的身影是影片的核心画面。
从精心准备传统美食,到装饰蒙古包,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节日的敬重与期待。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制作奶皮、炸果子,欢声笑语回荡在毡房内,那浓浓的亲情如冬日炉火般温暖。
在这里,春节不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凝聚家庭情感的纽带,传承着蒙古族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
在拜年环节,影片生动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礼仪文化。
巴依尔一家身着盛装,带着哈达和礼物走亲访友,晚辈向长辈行庄重的请安礼,长辈则回以祝福与关怀。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互动,不仅加深了邻里情谊,更让我们领略到蒙古族文化中对礼仪秩序的尊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
《巴依尔的春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宏大叙事,却凭借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与细腻刻画,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它让我们看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跨越地域与民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团聚的珍视。
在巴依尔一家的故事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对蒙古族春节习俗的全新认知,更是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温暖的能力,是对多元文化和谐共生魅力的深刻体悟 。
在影视的长河中,宁浩导演的《巴依尔的春天》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别样的光彩。
这部微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真实的时代刻画和巧妙的叙事,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视听盛宴。
影片伊始,舒缓的长镜头缓缓拉开,贴春联、屯白菜、擦玻璃、烫头发等极具生活气息的元素,将观众瞬间拉回到三十年前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春节。
太原方言的运用,不仅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更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这些方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观众记忆的大门,让人们沉浸在那个充满温情的旧时光里。
故事聚焦于小男孩李辉和他的小伙伴小胖为巴依尔改名字的经历。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却隐藏着李辉对家庭团聚的深深渴望。
李辉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爸爸开车来接他过年时,对妈妈情况的询问,以及家中那张被撕掉爸爸头像的合照,都暗示着这个家庭的不完整。
而李辉在寻找名字的过程中,看到别人家孩子与父母开心玩耍时的伤心,以及他在巴依尔车上写下“BàMāWǒ”(爸妈我),这些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这种情感的表达,没有直白的台词,却通过画面和情节的巧妙设置,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从叙事手法来看,导演巧妙地将宝马品牌的发展融入故事之中。
90年代初,宝马还叫巴依尔,这个名字在孩子们眼中充满了新奇与陌生。
他们为巴依尔改名字的过程,不仅是一次童真的冒险,更是对品牌认知的一种探索。
而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煤堆”“焦化厂”等场景,不仅是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真实描绘,也暗示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就像巴依尔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接受一样,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影片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也值得称赞。
摄影光影和运动设计让整个童真的世界充满了年味,还有童年的幻想和搞怪。
在李辉和小胖骑着自行车在街上游荡寻找名字的场景中,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街道两旁的年货摊位热闹非凡,光影的运用恰到好处,营造出了一种温暖而欢快的氛围。
而剪辑的节奏与配乐的情绪紧密配合,音乐情绪随剧情越来越激昂,剪辑也愈来愈快,自然流畅地推动了叙事的发展,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角色一同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巴依尔的春天》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孩子和汽车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温情之作。
它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停下脚步,回忆起那些被遗忘的旧时光,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这部微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
后面一溜春节赶集的场面,街边拥挤的年货摊、修车摊、挂对联、爆米花,等等。
小时候的怀旧元素,都用各种细节填得满满的。
当然,宁浩最独到的还是对小人物朴素情感的推动。
他塑造的角色,都有着不如意,也有着一股拧巴,爱跟别人较劲,爱跟自己过不去。
这个微电影,就是叫李辉的小娃跟车的名字过不去。
巴依尔跟巴依老爷的相似,本是一个笑话,在他手里却变成了推动情节的转折点。
其实,名字只是一个幌子,内里却是孩子跟自己离异的家庭过不去。
在看似无忧无虑、撒野捣蛋的时光里,却又因为一个名字的说法,让童年添上了一层阴霾。
有喜有忧的情感,又与欢闹相聚的过年气氛杂糅在一起。
在一个短片里,塞满了这么多元素,而且还显得井然有序,恰如其分,宁浩的老到正在于此。
《巴依尔的春节》是由宁浩导演拍摄的23分钟广告剧情短片,影片以春节为背景,以广告主题BMW为线索,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小城中一户普通家庭从分离到团圆的故事。
(一)BMW的演变影片第一幕中,故事的“主角”—车就已经出现,第一镜的长镜头以中景中的孩子与车开始慢慢随着市民的出现推移至故事的真“主角”—李辉家。
随后BMW的第二次出现是孩子父亲来接孩子回奶奶家过年,父子两话里行间都体现出BMW的高科技、速度快、全新打造等特点。
BMW第三次作为在李辉和小伙伴们玩耍时的战舰出现,同时李辉也因“巴依老爷有个胖媳妇儿,而爸爸没有媳妇儿”被小伙嘲笑爸妈分离对巴依尔的名字产生了新的思考。
之后两个小孩骑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中为BMW取名“巴玉米、巴菜刀、巴飞机、巴辣椒、巴皮鞋”等,这一系列镜头采用了快速剪辑与拼接的手法,将春节时期街市的爆米花、修皮鞋、辣椒铺子等热闹景象与小城人们的繁忙于市井琐事之中的生活场景尽收于银幕之中。
之后在去四哥家中后巴依尔的名字由“巴金”依次变为“别骂我”“弼马温”“爸妈我”,最终“Ba,Ma,Wo”被李雷看到,心中感慨万分,“阴魂不散”地带儿子回媳妇家一起团团圆圆的过年。
BMW之于李辉而言既是“别骂我”调皮捣蛋的躲避追赶,也是“弼马温”大闹天空的童年乐趣,更是“爸妈我”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温馨生活,BMW所意指的都是孩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
(二)家庭团圆对孩子的意义除去广告的目的外,影片同时也表达了完整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的主题。
影片中主人公李辉的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到最后的开怀大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辉刚回到奶奶家观看“巴依老爷”时,导演巧妙的结合了小景深镜头与长镜头,其中李辉位于前景而父亲和奶奶则模糊地位于门后方的后景,是由一个门便可以分割的关系,暗示着李辉与父亲的距离感与李辉内心情感的不确定性;此后紧接而来的长镜头一则交代了屋内环境,二是窗外小伙伴的呼唤声与电视中传来的“巴依老爷”声,为引出后文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之后决定好“弼马温”的名字去告知小伙伴时再次采用了景深镜头,前景为李辉的背景,中景为拿着烟花的刘斯坦,后景则为围在火堆前玩雪的幸福一家人,刘斯坦与一家人周围都有光亮围绕着,他们相对于背对镜头且处在阴影之中的李辉来说是完整幸福的家庭,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小主人公内心的孤单失落。
最后回妈妈家的镜头之中,与全片第一个镜头形成了首尾呼应,同样的场景,由白天的孤零零的一个小雪人,变成了灯火阑珊中三个带着红围巾的一家三口,预示着三口的团圆,与此同时,李辉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巴依尔的春节》作为一部广告片剧情短片,在二十多分钟的紧凑节奏之中不仅清楚地交代了宝马车的名字发展、性能、珍贵性等,还以孩童的视角呼吁家长们要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引起重视,同时导演更是带我们领略了小城镇生活的人们共同构筑的热闹非凡的春节,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春节献礼片。
《巴依尔的春节》是宁浩导演联合BMW宝马公司于1月21日推出的贺岁微电影。
这部微电影以男孩李辉视角回溯八零后真实记忆,蕴含了浓浓的团圆和思乡情。
今天未铭君将带领大家通过《巴依尔的春节》的故事来学习编剧书《救猫咪》中的拆解故事手段: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Blake Snyder Beat Sheet)1、开场画面(第1页)2、主题呈现(第5页)3、铺垫(第1——10页)4、推动(催化剂)(第12页)5、争执(辩论)(第12——25页)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7、B故事(第30页)8、游戏(第30——55页)9、中点(第55页)10、坏蛋逼近(第55——75页)11、一无所有(第75页)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14、结局(第85——110页)15、终场画面(第110页)下面,我将结合《巴依尔的春节》来讲解一下这个节拍表的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好莱坞剧本的规范要求是:一页剧本内容对应影片时长一分钟。
这个表格是根据全长110分钟的影片来设计的,非标准时长的影片对应到相应位置即可。
1.开场 (第1页)影片的第一印象:设定影片的基调、情绪、风格,展现影片的类型和题材,并展现男女主角的前史。
最重要的是,吸引观众。
我们来看故事的第一分钟,是一个开场长镜头。
90年代初的除夕,从一辆车贴满对联开始,孩子们把对联拆下前行。
镜头跟着前推,自行车闯入前景,伴随着太原话“过年好”的祝福。
前景有人推车,大扫除,挂灯笼,擦玻璃,孩子们嬉戏打闹,将观众拉入春节氛围之中。
镜头继续前移,最后定格在擦玻璃的母亲和晒白菜邻居的对话上。
当邻居提议母亲烫头,母亲回:算了哇,我烫了给谁看呢?
【开场】以长镜头缓缓前推代入除夕氛围,母亲邻居对话暗示家庭关系不睦。
怀旧温情的基调,节日庆祝的氛围,偏向纪实的风格,主题指向了团圆和亲情。
开场有个对应的节拍:终场。
开场和终场应该互相对立,一加一减,表明了影片包含的情绪波动中的戏剧性变化。
2、主题呈现(第5页)结构突出的剧本中,前5分钟内就会有人(通常不是主角)提出问题或作出陈述(通常针对主角)。
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
这个人物会说“担心你许的愿”、“骄傲会导致挫折”或“家庭比金钱更重要“之类的话。
这种表述是电影主题的暗示。
在很多时候,主题句会成为主角的一句谶言,非要等到主角经历一番事情之后才意识到其中的真谛。
影片的第2min,一句巧妙的主题暗示出现,在中段和结尾不同角色口中得到反复强化。
【主题】男孩李辉私藏爸爸送的表,被母亲发现并责备“阴魂不散”。
“阴魂不散”也能成为主题?
初见时戏谑,再见已震撼。
一共出现三次,节奏也提升了三次。
第一次,李辉私藏爸爸送的表,妈妈抢夺并责备。
抢夺手表为一个节奏单元。
第二次,爸爸在车上追问李辉,你妈到底说我甚了?
李辉转述。
父亲套话为一个节奏单元。
第三次,在回家见媳妇的门口,爸爸复述。
回家为一个节奏单元。
一句话,经过妈妈,我,爸爸,从抱怨转为调情,从抗拒达成和解。
把山西方言中的语境变化和潜台词意蕴挖掘到如此,恐怕也只有宁浩和他的团队能做到了。
仔细想想,真正的爱情不也就是是常伴相随,阴魂不散呢?
换句不时髦的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3、铺垫(第1-10页)剧本的前10-12页,成为“铺垫”部分,也就是在A故事中介绍完所有人物的地方。
这个部分要强有力地设定主角、赏金、故事的目标。
前10页我们要开始赋予人物肌理,展现后面需要强化的动作,即主角获得成功需要如何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要向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现主角生活中缺失的东西。
人物的不足和缺陷像定时炸弹一样,会在后面爆发,让他们开窍并弥补缺陷。
铺垫期间会让人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如果一切保持不变将会导致主角的戏剧性死亡。
包括身体、心灵或职业意义的死亡,这里指李辉内心的孤独与封闭,事物必须有所改变。
铺垫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化语言和对白呈现,在全片的圆融贯通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长篇略有不同,该短片的铺垫是集中在前4分半内完成的。
铺垫1:男孩李辉整理一地的玩具,往口袋装蜡笔,表现其贪玩爱画性格,也为画画戏剧性动作铺垫。
铺垫2:镜上合照被撕掉父亲,母亲责骂李辉藏表,母亲抗拒但李辉渴望。
铺垫3:父亲帮邻居车前拍照,表现爱面子,虚荣自尊的性格。
铺垫4:克塞号头盔,父母不约而同买了同一礼物,暗含三人曾共同生活的默契,制造了情绪起伏,为变身戏剧化动作埋下伏笔。
克塞号头盔对90后来说比较陌生,查阅资料后,顿觉这个符号太本土,太贴切,也太牛了。
铺垫5 到奶奶家父亲和奶奶对话,揭示了离婚原因之一:重领导,重工作,总不回家。
铺垫6 随着李辉把门砰的一关,电视播放阿凡提动画在一个镜头里巧妙衔接,信息密度令人瞠目。
为后面引出小伙伴嘲笑“巴依老爷有媳妇,你爸没媳妇”的儿歌埋下铺垫。
【铺垫】李辉家庭离异,除夕被爸爸接去过春节,他一家团圆的渴望被母亲抗拒和父亲的自尊所阻碍。
4、推动(催化剂):第10-12页这些都是催化剂的时刻:着火、发现老婆偷情、只能活三天的消息、亲人逝世、被未婚夫甩掉……铺垫部分,影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原先是什么样的。
现在,在催化时刻,要把原来的世界粉碎。
嘭——!
催化时刻就是将会彻底改变原有生活状态的时刻,也就是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
在此之后,主角则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历程。
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中,催化剂又被叫做激励事件:即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
催化剂发生在四分半到六分半的时间。
李辉被胖子叫出来玩耍,但伙伴们不认可“巴依尔号”只认“克塞号”。
也同样不认可没有媳妇的李辉爸爸,唤作“巴依老爷”。
小孩们发生争执,李辉被打倒在地。
【催化剂】男孩李辉得不到伙伴的认可,他的精神世界在此刻被炸的粉碎。
5、争执:第12页左右争执部分是主角最后一次机会说“这太疯狂了”。
我们需要主角知道。
我该去吗?
我敢去吗?
这肯定是有危险的,但我会作何选择?
坦白说,这是主角决定要不要面对挑战的最后纠结时刻。
回答了内心的纠结,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了。
【争执】在李辉被打倒后,没有争执时刻,该环节在短片中被省略。
短暂的愤怒后,进入第二幕环节。
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第25页是应该发生重要事情的地方。
衔接幕时我们离开旧世界,踏上新征程。
但前提是:主角必须自己积极主动的做出决定,这使得他成为必然的主角。
【衔接点】在胖子讲述自己改名故事后,李辉决定为巴依尔改名字,来获得尊严。
7、B故事:第30页影片已经设置了A故事,并使其发展开来,现在我们突然要跳到第二幕进入全新的世界。
B故事始于第30页。
多数剧本中的B故事是“爱情故事”,同时也是承载电影主题的故事。
B故事常常会有另一半人物,即在剧本的前10页中,一般见不到的角色。
一般来说,完整的剧本一般包含了A、B两个故事。
A故事:即剧情表层的动作线。
在表层动作线之下,往往运行着一个B故事:即剧情深层的情感线。
或者说主人公的内心弧光,内心的成长线。
如果还不理解,不妨讲几个爆款例子:《我不是药神》A故事:一个卖神油的中年男人去印度进口假药来中国卖假药的故事。
B故事:程勇如何理解友情的故事,是钱重要还是友情重要。
《摔跤吧爸爸》A故事:一个少女从乡下爬到顶峰夺冠的故事。
B故事:一个少女从不理解父亲到和解的过程。
《夏洛特烦恼》A故事:夏洛穿越回去历险,当上人生赢家的故事。
B故事:回到现实珍惜眼前人的故事,是女神好还是媳妇好。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就能越快越好的把握故事的主题。
【B故事】影片的A故事可以总结为:男孩李辉经历巴依尔号改名风波后,促使父母团聚的故事。
影片的B故事:讲述的是男孩李辉李辉和父亲,如何理解尊严与亲情的关系问题。
尊严是什么?
直白地问就是:面子重要,还是感情重要?
其实在影片的两分钟,从李辉爸爸给李辉吹嘘汽车性能。
到第六分钟左右,李辉同样因为吹牛却被打倒时,B故事便被翻了起来。
此时李辉认为面子最重要,通俗来说就是要在众人前牛逼。
改名字不仅为了获得小伙伴的认可,也是为了唤回父亲的尊严,家庭完整的尊严。
A故事的表层任务和B故事的深层任务汇合成了一个戏剧性动作——给巴依尔改名。
结束长街漫无目的游逛后,遇到了胖子的亲戚,会改名儿的四哥。
8、娱乐游戏:第30——50页内娱乐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电影前段的轻松娱乐环节,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多表现为主人公开挂后的畅想环节。
例如: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去印度后开挂卖药的MV段落。
在《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唱起朴树的歌时吸引女神的MV段落。
随着一个横移镜头横向开画,同时镜头后退时场景纵向展开,纵横延展。
李辉和胖子登起自行车,惯口似的起名和大街上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娱乐游戏】30s左右,大量主人公带着环境镜头如画卷般展开,展现了老太原春节的浓郁氛围。
9、中点:第55页中点是电影前后两半的界限。
中点要么是主角表面上达到的“顶峰”(或者是伪胜利),要么是主角塌陷的“低谷”(伪失败)。
中点是娱乐游戏部分结束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开始又回到故事。
如果剧本中有“伪胜利”,这就是主角如愿以偿的地方。
心想事成,但一切都是表面,在吸收必须的教训前还有段路程要走。
【中点】在影片的第九分半时,李辉和胖子拿到了四哥写的“宝马”。
10、坏蛋逼近:第55——75页看起来都很好,但即使坏蛋(可能是人、事物或某种现象)暂时被打退,我们的工作也还没结束。
这是坏蛋决定重新整编并带上重武器的时机,是内部分歧、质疑、妒忌开始瓦解主角队伍的时机。
在这个时刻,内部外部的邪恶力量合力对付主角,逐渐收紧。
邪恶力量不会放弃,现在主角已经无处搬救兵了,他必须依靠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主角一步一步在逼近某个目标,但同时更大的危机也在酝酿和逼近。
【坏蛋逼近】 在影片第10分钟,拿到宝马名字的两人,看到一匹马走过,心理预期落差甚大。
在接近第11分钟时,影片的坏蛋——看自行车的老头出现,指责并要叫家长。
李辉和“坏蛋”老大爷展开了一场逃跑的追逐戏。
后来又和胖子追逐嬉戏,一场优雅的展现山西工业的长镜头。
最后给车起名为“弼马温”,离李辉内心的目标更近了。
11、一无所有:第75页表面上看起来,主角必须像是彻底失败。
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一团糟:伤痕累累,没有希望,甚至充满了“死亡气息”。
很多优秀的影片中都会利用“一无所有”时机杀死某人,例如《药神》中吕受益病情恶化至自杀。
而《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在节目上大闹导致名声败坏,得知马冬梅被混混侮辱时,开始反思。
一无所有是很重要的时刻,因为这时主角会遭受到全片中最严重的打击和剥夺。
这个事件以后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过失,并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转变(成长)。
【一无所有】第14分钟,李辉和胖子去找伙伴寻回尊严和面子时,却目睹一家四口在雪地打闹嬉戏。
“孙悟空不管有多么强大,还不是他一个人嘛”。
这个事件让李辉开始反思所谓的自尊,面子,在真正的情感面前,似乎都黯然失色了。
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顾名思义,“灵魂的黑夜”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这是主角还没找到拯救自身和周围人办法前的深渊时刻。
一无所有时的死亡气息,正是在灵魂的黑夜感受到的,这是剧本中的最暗低谷。
例如,《我不是药神》黄毛之死,《夏洛特烦恼》夏洛身患艾滋。
我们必须被打败并承认自己的失败,然后才能吸收教训。
【灵魂的黑夜】李辉写下了“爸妈我”,却被父亲误解为乱写乱画,情感遭遇重创,大哭离开。
从“巴依尔”到“别摸我”、“弼马温”再到“爸妈我”,这一创意将载入史册!
几乎是以一个三字梗进行了完美的节奏拐点。
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故事的第三幕开始,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主人公态度更为明确,重新出发。
第三幕衔接点正是解决方案浮出水面的时刻。
在外部A故事 和内部 B故事彼此交织,主角通过所有考验时, 深入挖掘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A故事怎样转变为B故事,转化的过程是如何令观众信服的。
【第三幕衔接点】李辉写下“爸妈我”的渴望被父亲看到,才明白原来是误会了儿子。
确实是自己亏欠了儿子,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就不给小孩一个完整的家庭。
那这个由A到B的转化,问题就在于如何让父亲借由儿子真正去自我反思面子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导演用了这几个方法:
1 故意误会李辉,并且打了李辉,且这个出发点同样是因为的父亲的面子和自尊。
2原创《飘雪的工厂》主题曲来完美契合人物内心情绪。
3 轻轻擦去多出来的一笔,表达对儿子渴望爱的理解与守护。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宁浩导演真是太理解中国的父子关系,太理解父辈的深沉和问题所在了。
这也是无数观众看到这里泪奔的深层文化原因。
14、结尾:第85——110页结尾部分是第三幕,这是我们结束故事的地方,这是人物形象定型的地方。
这是主角在A故事和B故事中胜出的地方,也是旧世界的颠覆和新世界被创建的地方。
在超级英雄影片中,结尾要逐渐由低到高地处理掉所有的坏蛋。
主要的“问题”之源(人或物)必须完全处理掉,以便建立新世界的秩序。
结局是新社会诞生的地方。
主角只是胜利是不够的,他必须改变世界。
结局应该恰如其分。
还有,结局必须以让人情绪上得以满足的方式完成。
【结尾】李辉爸爸受到影响,反思,决定带儿子李辉回家过年,给妻子赔礼道歉。
15、终场画面:110页如前所述,影片中终场画面是开场画面的对照。
经典好莱坞模式要求了完成一个圆形的故事结构,人物在经历一系列旅程后将回到自己的起点。
【终场画面】从妻子的家窗户缓缓推入开场,到妻子家窗户缓缓推出,形成了剧作和视听的双重对照。
结尾的彩蛋,让“爸妈我”的文化概念得以继承。
作为商品的宝马自此被植入了一个代代相传的亲情符号,铭刻在消费者脑海里。
宁浩,一个典型的类型片导演,其追求极致的处女座性格,在视听和剧作的层层把关中臻于完美。
事实证明,好莱坞式的创作方式是非常高效的,能帮我们尽快度过新手期。
提供一个小练习,试着分析某部电影的催化剂和灵魂黑夜,并用一句话概括出它们的AB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完整版原文首发于公众号“捃先生电影笔记”,欢迎关注)我大概算个还合格的电影爱好者,春节档这几部电影大都在我观影计划内,错过各种提前观影之后我也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冲向影院。
不过,这次撤档我举双手赞成,毕竟疫情面前,电影实在无关紧要。
看了苹果、别克、虾吃虾涮、京东健康的广告片之后,到底还是这一部值得一看。
说它好,除了好看,也不仅是因为导演宁浩是捃先生的心头好,还因为这部片子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有多切合春节档的主题。
电影不长,连上片尾彩蛋也不足23分钟,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小男孩大年三十这一天的经历。
而它聚焦的,除了春节的时间点,便是一个“家”字。
家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重量。
而对于一个孩子,家庭更是他对于温暖、对于幸福的全部理解。
故事的开头,宁导用车牌、街道、楼宇甚至玩具把年代背景铺设完,用路人浓重的山西口音把接地气的感觉安排上,又用擦玻璃、置办年货的邻里把过年前的氛围营造好,就等着故事拉开帷幕。
男孩李辉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从妈妈家里走出,被爸爸接回家过年,故事也自此开始。
故事的线索,是李辉爸爸开来的那一辆老板的新车,车的品牌名叫“巴依尔”,如今已改名为“宝马”。
这台汽车可是十分厉害,在李辉爸爸嘴里,它“全国也就一百辆,百公里加速九秒二,车里有电脑操纵”
这种天赐的装×机会,小男孩当然不能错过,李辉到了爸爸家立刻就把性能提升十倍把“巴依尔”介绍给了小伙伴们。
可这辆车就凭一个奇怪的名字就想唬住其他小男孩可不容易——男孩哪容得下其他男孩随意装×?
于是小伙伴们开始借题发挥,连嘲讽带挑衅,最后还一起打了李辉一顿。
还好谁都有几个好哥们,李辉的好哥们怂怂地建议李辉给车改个名字,无所适从的李辉当即采纳了这一建议。
于是,二人到处给车找名字的过程,就是全片的最主要剧情。
熟悉宁浩电影的观众大概已经猜到,这样稍显无厘头的剧情节点一过,就是“宁浩时间”了。
后面的故事,就是两个孩子找人算、自己想,骑着自行车满城跑,总之就是给车起名字。
找名字的过程中,宁浩式的幽默不时出现,而宁导当然没忘了致敬一下自己在《疯狂的石头》中的老梗“别摸我”。
起名过程的最后,也是全片在捃先生看来最妙的地方,也正在于李辉最后一次在车标上标出的那三个字。
卖个关子,这三个字是什么得大家自己去电影里看看了。
宁导到底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导演,最后李辉给车起的名字与影片的主题连在一起,通过车完成了父子二人的沟通,用“家”最终将故事定格。
温情、美好、又有时不时的笑料,这就是家嘛,这就是过年嘛。
再次,祝各位新年快乐!
(最后提醒:影片虽短,也有彩蛋,别错过)
宝马的2020年贺岁广告。该微电影是导演宁浩首次将儿时居住过的地方——老家山西作为故事背景进行的创作。当时上世纪90年代初BMW进入中国市场时,“宝马”还是叫做“巴依尔”。◆1080p:https://b23.tv/5o3Ug5o
里面儿用的是太原话,就这。
全篇都没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这他娘的是个广告?这他娘的是个广告!
爸爸开啥我开啥,消费观念潜移默化
一路恶俗,片尾飞刀,骗出一丝感动,勉强合格
细节铺垫的好
還真是第一次聽說這名兒!有點意思 挺喜歡扮演老爸的演員 戲好!
看完超想回老东家
果然宁浩就是宁浩啊!为改名骑着车穿过大街小巷的片段融入了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接地气也有节奏。开篇的推到结尾的拉做到了一个首尾呼应。对于中国人来说,亲情最好理想状态就是圆满,没有破裂,也是因为此,成为了我们一生的牵挂。
一段宝马往事 一个温情故事
落俗
还不错呀
年味的刻画感到刻意,注水过多,颇感无趣,差强人意。要是学生作品拍成这样就很不错了。
还有什么比在片子里看见自己住的楼更能让人激动的人吗? 感谢宁浩,大陆最优秀的导演是太原人👍
“巴依尔,全身都是电脑,百米提速就三秒二”彼时的宝马还叫巴依尔,从巴依尔到 BMW 再到“爸妈我”,宁浩出奇地讲了一个很朴实的故事。
确实拍出了些年代感,孩子哭的也很委屈,可是宝马什么时候叫巴依尔了,我小时候就叫宝马啊
还不错~
看哭了
真的居然还很不错(把它看成学生作业的话)。创意好,美术也有实感,问题是孩子表演太生硬了些,如果结尾不硬往过年上靠会舒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