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字也不高,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的样子,身上穿着一件失去原来面目的灰黄上衣,裤子明显偏长,裤脚与大地有太多的摩擦。
表情严肃而又很不讨喜,声音倒不难听,犹犹豫豫的靠近一家小店“你好,请问这是商店吗”“恭喜你,猜对了,你想买什么?
”这哪个旮旯里过来的穷小孩如果不是故意来找我茬,就肯定是没见过什么世面“我要慕斯蛋糕、香草冰淇淋、大面包,嗯,再给我来一份韩式炒饭吧!
”“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几乎看着不屑两个字从他的鼻腔里冒了出来,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递过去的是两分钱,毕竟那是我仅有的全部家当。
“要不要在老婆孩子附送给你,滚滚滚”哪来的臭小子,居然跑来消遣老子。
——选自电影中的一个小片段当我将电影的一部分写成文字的时候,想起了一句很烂俗的话:喜剧演员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演的很好笑,但是却总是让观众们哈哈大笑;不过比较公平的一点在于喜剧演员从来都不哭,想哭的时候,他们只是笑笑而已。
请不要被我前面的描述影响对电影的定位,电影并不伤感,相反它有着许多搞笑的片段,尽管有时候我后知后觉的发现导演是在搞笑。
如果有人提起集中营三个字,你会想起什么?
肯定会想起二战、希特勒、德国。
我第一次清楚的认识到,二战时期的德国他们犯下的罪恶,有一个成语能够表达的言简意赅而又精准至极——罄竹难书。
因此,电影、书籍等等,让我们错以为如果灾难有一个上限,那么上限就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疯狂大屠杀。
你看宣传的力量远胜于人们对事实的了解,大多数人并不会去认真、详实的探究事情背后的一切真相,毕竟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对于他们认识事情的态度并无裨益。
大家总希望用一个定义来归纳一系列问题,然而总是很混乱的在于,归纳法并不适合说明事实,它只是简单的适用于公众去接受各种观念。
战争会有结束的时候,犯罪却不会。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让人听不懂的话,难道还想着为二战德国辩白吗?
电影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二战时发生的一切惨绝人寰,都是事实,但惨绝人寰并不等于二战。
它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依然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在那里互联网都不能触及。
电影之前,有多少心怀疑问,这是二战?
不,电影并不是二战,它起源于二战之后的劳改集中营。
约翰大卫:“我一点都不想活”约翰:“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
”大卫:”为什么,这里一件好事都没有,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约翰:“信仰不同的人容易互相憎恨。
活着能改变事情,死了就不能。
”心态积极的时候,会和自己所,活着就当做是一场游戏好了,玩游戏总是需要各种打怪升级,玩游戏就只是一场个人体验,入了场就得对得起门票钱,尽己所能的玩出点新花样。
有时候还觉得,无论辛苦还是顺畅,反正也就一次,一切终会成为过去式。
一个人年龄是不是按岁月来计算的,是按照个人经历来判断的。
有些人一辈子都不需要长大,而有的人是拔苗助长里的那颗小幼苗,努力的活成被要求做到的那种大人。
既然那么多路都被断掉,那就是上帝对你另有安排。
老生常谈里总是说:有时候话说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就信了。
我想一句话是否有力量,就入庙必拜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
大卫做错了一件事。
陀斯绥耶夫斯基说俄国底层的老百姓,手里留不住几个钱,这些人干着最累的活,一整天未歇片刻的做完苦力,挣到的钱在傍晚时分一大半都进了伏特加。
你总是能看到一群醉汉像丧尸一样晃悠在莫斯科的街道中。
即便是再苦再难的境遇里,人都能适应、生存下来,只要活着就会有期待,会有侥幸,会犯错。
小孩子都会犯错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并不能预见性的知晓错误会有多严重。
我能看到屏幕前,许多人都会说“为什么要去偷东西呢?
”“这下好了,害死了唯一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我也很生气的想,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不应该谨小慎微的想着如何能活下去吗?
不能轻易说“不想活了”,并不是因为需要活着,而是因为需要改变。
我们做一切事,如果说结局里有值得期待的事情,那么这么做是值得的。
大卫可以每天做苦力,然后让自己一直活在这个集中营里,最后因为体力不济而被打死,亦或者被那些比自己还要重好几倍的石头砸死。
他拿了一样东西,是因为在这暗无天日的时间里,这样东西带给了他“活着的改变”。
我们总以为,每一次经历了最难的事情,会觉得这辈子不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事实却是,你永远都猜不到明天还会有什么重大变故降临在自己身上。
电影总会在最幸运的时候戛然而止。
我看《魔戒》一书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出现电影《指环王》的画面:米那斯提力斯白树再次开花、帝王后裔重新归来,而人皇阿拉贡带着大家向四个霍比特人下跪。
那一幕壮观得令人五体投地。
而后我一度的回想这些片段的细节,只有一句话,唯有那么壮观才能付给那么艰难的一路坎坷。
但是小说里,夏尔并没有如山姆他们所期待的那样,人们手捧着鲜花,站在那热烈的欢迎他们。
相反他们在历经劫难之后还得平定内部的战乱。
路总是很远,一切都需要慢慢来,就像每天的日子你需要慢慢的过。
电影《房间》中杰克,第一次进入到真正的世界时,过往一切都那么生疏而又新鲜。
我看着他坐在货车上,手触摸风,两侧的树不断后退,唯一想到的就是“杰克快点跳车呀!
”看电影的我总是好着急 ,而拍电影的导演总是像个老头一样慢条斯理的一点一点说完。
当大卫停下来的时候,我变得好焦虑,“为什么好不容易逃离集中营这个魔窟,不听话的停在那里了,难道就因为爱情?
”不得不说,这是本剧最尴尬的一处;小演员的演技平平无奇,拍摄的手法简约得像小孩子玩游戏。
这让我不得不再次赞叹《人工智能》中小孩那近乎于完美的演技。
因为苦难会让人成长,所以总是会遗忘掉,其实他也只是一个小孩,哪怕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始终有一部分是需要岁月沉淀、发酵后才能获得的。
久经风雨的时候,总是喜欢有一处安逸的收留之地。
什么时候,老喜欢责备别人不够坚强,不够有恒心,不能坚持到底。
成长中最难的一课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强迫自己去做许多事,而这些事并不会因为一件或者几件就此终止,它将随着终点到来才会消失。
善良的苏菲奶奶苏菲奶奶“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啊?
”大卫“我叫大卫”苏菲奶奶:“大卫这个名字真是太好了,米开朗琪罗有一部特别棒的作品,就叫大卫。
我也有一部作品叫大卫。
”跋山涉水、沐风栉雨后其实需要的并不是豪华别墅,一座可以遮蔽风雨的小房子就已经心满意足。
大卫离开的乡下庄园别墅,而停在苏菲的小屋里。
电影总是把话说在了故事的背后。
可爱的兔子那只在睡觉时打搅了大卫的兔子,他走过街道时店铺里挂着的兔肉。
前脚和自己说去给自己拿新出炉的面包,后脚就叫来了警察。
我不过是看着桌上放了一块白色的肥皂,为什么那么多东西,他却对一块肥皂记得那么清楚。
还真是很远的一段路若能见到上帝的时候,苦命的人肯定会有很多话想说,比如“为什么我的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不过是在马路边睡了一觉,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说我们怀疑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愿意解除人的不幸是有一个概率的,有时候会想这个概率值应该是一致的。
信仰是很重要,但是支持信仰存在的事物同样重要。
如果没有苏菲,那故事的结局便是另一番风景。
但我并不怀疑,当你有好的期待,愿意有好的期待时,一切还是会发生改变的,而这也会成就最初的那句话“活着才能改变,死了不能。
”PS:西西弗的笔记本 发现生活真的好累,原来周更这么艰难,那就努力当个快乐的人,去做快乐的事。
“活着能改变事情,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于是, 为了活下去,大卫带着挚友约翰给予的信念开始了颠沛流离、浪漫写意的逃亡生活。
从克罗地亚到丹麦,东欧至北欧的跨界旅行。
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却在一个孩子深浅、蹒跚、迷惘、坚定的脚步中,仿佛通向世界尽头般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
本是为了生命的逃亡,却在一幅幅的诗情画意中,将一种名为浪漫的情愫烙印在了大卫的心里。
于是,我们同大卫一同忘却了深夜平原的黑暗孤寂;一同翻越了高高栅栏对自由的隔离;一同摒弃了苍茫大海的随波逐行;一同尘封了过往不堪回首的记忆。
再回首,童真的大卫在水池里嬉戏的怦然心动(私认为这是本片最唯美的一个镜头 呵呵);阳光下灿烂的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田;比天使还要美丽善良的少女玛莉亚;以及懂得用乐观填补疮痍的老者苏菲。
一切的一切,只要微笑,不再悲伤。
由地图的此端至彼端,大卫在流浪、在寻找、在旅行、在成长。
挚友约翰让他学会相信自己;水手罗伯特让他明白处世与沟通;老妇人和年轻夫妇使他懂得等价交换;少女玛莉亚让他初尝暧昧的心跳及家庭的美好;老者苏菲则是教会了他相互信任、保持微笑。
地图上的旅行,生命之途的旅行。
旅行的策划者,劳改营里的军官。
因为命令,拆散青梅竹马的一家。
因为救赎,绘出了一张地图,安排了一次旅行。
大卫目的地的到达,也是他对自身沾满罪恶的灵魂的一次涤洗。
总是在梦中见到,那张熟悉却又陌生,靠近却又远离的脸。
每次触碰,将梦惊醒得支离破碎。
一本《旅行的哀愁》,大卫赫然发现,自己同作者一样,同在这个惨败的世界踽踽独行。
作者的容颜,脑海中若隐若现。
闪电般的复苏,那已被压迫至枯萎的记忆。
于是,旅行的目的地:彼端的丹麦。
即是,早已淡忘却永恒隽永的温暖的港湾。
“船上偷来的那张印满番茄的意大利地图还皱巴巴的躺在口袋里;被解雇的罗伯特会不会用我交换给他的珍珠柄小刀重新开创一番事业呢;美丽的玛莉亚,你是否感受得到我留下的温暖???
那是我对圣玛莉亚的祈祷;安闲的苏菲奶奶,我和画像上的自己已经不太像了,欢迎么,我一定会回来看你。。。。。。
”影片的另一个译名加《送信到哥本哈根》。
信,即是生命的寄语;哥本哈根,则是地图尽头的幸福彼方;而大卫,就是那传递光明的天使。
传递着最后的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从克罗地亚到丹麦,从生命的低谷走向转折,一生一次,一次一生———永不停滞的地图上的旅行。
1952年,一个在集中营长大的孩子—大卫,接到了一个送信到哥本哈根的任务,外面对于他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未知的艰险在等着他。
但是凭着在集中营里暗无天日的岁月里锻炼出来的坚毅和顽强,他从遥远的保加利亚向北边的丹麦进发了。
一路的坎坷,但送信到哥本哈根这个任务一直萦绕在大卫的心底,或许那里就是希望,或许那里就是自由。
梦中母亲甜美的笑容让他绽开了笑脸,集中营里的梦魇让他一次次不寒而栗。
还有“donot trust anyone” ,眼睛里深邃的黑暗。
忧郁而稚嫩的脸 看不懂人世。
然而偶尔翻起一本书,一切都结束了。
善良的老奶奶苏菲最终帮助大卫完成“送信到哥本哈根”的使命。
母亲 自由 都不在梦里。
2021.12.25
约翰告诉大卫,世界上有友善的地方,凭着这个希望和在集中营学会的多国语言,大卫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去寻求他的自由。
大卫遇到的第一个友善的人是一个叫罗贝托的意大利船员,依靠他的帮助,船进港后罗贝托把大卫放下水游上岸。
当然作为回报,大卫送给他一把刀柄上镶着珍珠的苏联产折叠刀。
大卫遇到的第二个人是面包店老板,他引来警察,大卫逃脱。
第三个人是个老妇,她让大卫去送酒,作为酬劳给了大卫两里拉小费,这是大卫第一次赚钱。
帮助半路汽车抛锚的外国人去加油站买油,一脸凶悍的加油工却非常友善的用摩托车送大卫一程。
得了一大笔酬劳的大卫这回可以大大方方的去面包店买了一大堆新鲜的面包,吃了个撑。
大卫扒墙头窥觑一处豪宅,被一个比他大的男孩一顿胖揍,信也差点被抢走。
一处农舍着火,大卫冒险奋力救出里面被困的女孩,自己也被浓烟熏的晕了过去。
醒来发现他睡在了那个豪宅里,他就出来的女孩叫玛丽亚,揍过他的那个男孩叫卡洛。
这真是一顿丰盛的午宴,尽管只看到了一些没有经过烹饪的新鲜蔬菜和意大利面条,但是对于只顾大朵快颐,不亦乐乎的大卫来说已经是非常奢华了。
黑暗和恐惧中长大的大卫和蜜罐里泡大的玛利亚生活在两个完全相反的世界里,以至于玛利亚质疑大卫对美好的事物你都一无所知?
大卫不置可否,无言以对。
第一次看见地球仪让大卫惊奇不已,玛利亚父母的盘问又让大卫惊恐万分,他选择了不辞而别。
大卫无意间卷入了一场街头游行队伍和警察的对抗中,大卫被关进囚车,发现要送的信件封蜡被开封,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贴有自己照片的身份材料。
大卫机智的逃脱,在路上竟遇到帮助过自己的船员罗贝托,他已经辞职开车运货了,罗贝托把大卫顺路带到米兰。
一个风景秀丽的山顶,正在画风景画的苏菲·安德森太太愿意为大卫画像,得知苏菲家住在瑞士,大卫暗自盗喜,可是过境的时候,没有任何证件的大卫还是虚惊了一场,好在安德森太太谎称是自己的孙子才化险为夷。
安德森太太的家里,大卫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安德森太太的关心触动了大卫内心深处最柔弱的地方,让他有一种遇到亲人的感觉,失控的差点把自己的事情和盘托出,但是最后还是忍住了,安德森太太也善解人意的不再追问。
大卫第一次向陌生人吐露心扉,安德森太太及时给他正确美好的人生启迪。
教堂里,大卫第一次主动对站在他身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的警察打招呼,让警察放下了戒心,这让大卫想起了集中营里放他走的那个卫兵,无论多么丑恶的地方都有善良的人和人性的善良。
在书店里,大卫发现了一本书,书名《旅途和哀愁》,安德森太太介绍这本书很精彩,这位女作家战后在保加利亚,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她丈夫是英国人,到保加利亚鼓动反抗共产主义,他一直带着她和儿子,他们全部被捕,他和小男孩遇害,女作家碰到一个卫兵,是她青梅竹马的玩伴,帮她伪造证据逃亡,现在女作家住在丹麦。
大卫突然意识到,书中的男孩就是自己,他交出了那封信,在安德森太太的帮助下大卫登上了飞往丹麦的飞机,和母亲重逢,重获新生。
漏点一:大卫徒手翻越集中营的铁丝网,居然手脚都没有被铁刺刮伤,是个奇迹,莫非保加利亚的铁丝网光溜溜的没有铁刺?
漏点二:开往意大利的货轮船舱里,大卫划了一根火柴以看清楚周围环境,那根火柴燃烧的时间可真长,莫非是特制的火柴?
漏点三:在意大利的小镇上,大卫对着一台拖拉机上有裂痕的后视镜照镜子,一低头发现地上还有几块镜子碎片,随手拾起一块,明明镜子只是裂了,不知道地上的碎片是哪来的。
--看着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想不到竟然竟然,最关键的是约翰竟然做出这样的决定来,想不到让他活着就有可能改变很多事情,可以帮助很多人,而死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从小都被弄到里面的人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理由来支撑着他走的更远更久。
-最关键是那个军官竟然保护着这个小孩,而且帮助她老妈办理假证件逃出去,然后还在一直惦记着她,爱情亲情家庭友情国家的情谊,以及活着的理由一一都通过小孩的眼睛展示出来,你可以想到他们是如何来面对着以前的恐怖生活。
---不敢想象,实在是不敢想象所受到的磨难有多少,感动到内心深处觉得我们是不是很幸福,或者来说因为有美好的存在,困难就离我们非常遥远了吗。
-因为有了生活,然后才是有了爱。
哭的我稀里哗啦,虽然很多剧情有些虚构,我都在跟着小男孩的心里猜想这些人是好的还是坏的,夏日周末在空调房里看完,儿子因为外婆看到抖音里四川的水灾开始哭了,他觉得很可怜🥺,小男孩👦真是可爱,偏题了,瑞士真的好美,希望可以去看看呢!
面包店的老板,办婚礼的女人,都是坏人啊,船上遇到的大叔后来又在路上遇到,哈哈哈他傻傻的很可爱
临逃走前,他的朋友约翰对他说,不要相信任何人。
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为了生存与人沟通,他学会了微笑,从僵硬的笑到真正柔软放松的笑容,带一点羞涩。
女孩玛丽亚的世界对他而言如天堂,但女孩父母对他的款待只是出于报答与客套,不触及内心。
瑞士老太太给了他真正友善的爱,她失去了她的儿子,却帮这个孩子找到了母亲。
还有开往意大利的货船上的水手、面包师傅、要他送酒的农妇、汽车需要加油的年轻夫妇,这些都让他一点点地认识到了世俗世界的真实表情。
影片中最出人意料的是,那个指导David逃亡的声音,一直未出现的面孔,竟然是集中营里那个士官,而不是和他一起的那个年长囚犯。
那一幕回忆出现在音乐中,没有对话,但是人物的眼神很到位。
士官在与年长囚犯目光交流后达成默契,年长囚犯从David手上迅速抢走香皂,士官把枪口对准囚犯……在最黑暗肮脏的地方,也可以开出人性美丽的花朵。
可是又该如何评判士官的善与恶……我很喜欢影片中的各种配乐,以及不时穿插的一些小细节,David与水手在意大利重逢,David坐在顺风车上享受着风和田野,以及刚从海里上岸时伏在草地上享受阳光的表情,这些细碎的美好,是支撑他一路前行的勇气。
如果David没有开始相信人性的善良,没有对美好的事物生出一点点的好奇,那么,他抵达丹麦的路途可能还会遥远曲折得多,甚至未必能够抵达。
影片很美好,让我看到人性的力量,相信的力量。
看到最后哭了。
本应是悲伤到让人绝望的旅程,却为何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欣悦?
是因为沿途旖旎的风光、自私却善良的人们、意外降临的爱情、种种惊险的考验和安慰你、引导你走出瓶颈的老人?
David漫长又短暂的旅程浓缩了我们整个人生。
在无法选择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可能因你的选择而改变的是路程的长度和宽度。
面对你毫无经验的世界,在噩梦生活的阴影下,你依靠着别人告诉你的一点点“知识”和直觉作出反应。
也许在观众看来你做的未必正确,但是谁能肯定如果换一种选择你将得到怎样的结果?
印象最深的是David和Mrs. Sophie坐车回Sophie家时,把手伸出窗外学飞机飞越山脉。
当时真的很感动,历经磨难的他是多么向往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多么希望有一天能翻越眼前无穷的障碍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生活。
正如某些评论说的,导演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是以一种陌生的视角(也就是大卫的视角)来感受着周遭的种种,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大卫的已知范畴,敦促着警醒,唤醒着好奇,从而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最终弥散开来,旅程正是充满一种未知的魅力,才会激起我们的不倦向往……极力推荐这部温情电影。
抛开剧中对于某些世界观妖魔化的叙述,毕竟我没有历实中去考证,是否真的迫害如此严重。
单就电影自身内容而言,是一部传教士式的电影,先说说主人公的背景,一个在集中营成长的孩子。
他通过身边人的话语去了解世界,以身边人说讲述的世界观去看待这个世界。
他是一张有了底色纸,而那颜色是蒙蒙的灰暗。
一段送信之旅,与其说是逃亡或冒险,不如说是对主人公心灵的淬炼。
起初的猜忌、恐惧在伪善、利用、漠视、戏谑中挣扎,在亲情、友情、怜爱、仁慈中成长,终以善融化坚冰,让他回到他的天堂,他母亲的怀抱。
他的旅程是人生的苦旅,正如教士们的苦修,他们寻找的不也是天堂吗?
在镜头上,我喜欢他对于自然美好事物的描绘,如果拿任何的风光篇比较这部电影都不落下风。
所以抛开一些东西,这部影片值得一看,不要去讨论它的内涵是否深刻,它就是它,一个孩子的精神苦旅。
片尾曲挺不错的,回忆段落剪辑凌厉,伤感与温情并存。
只能说很一般,作为集中营的小孩,是不是身体忒好了点?
我去年从米兰去苏黎世,经过卢加诺时来了几个警察,检查坐我对面的一个中欧模样的人的证件,查了很久,列车就一直等着。最后警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下车了。我盯着那个人看了一会,他放松地笑了笑,然后把那张皱得不能再皱的身份证件装进一个文件袋里,那种小心翼翼让我感觉十分心酸。cold water
3.5。本有意思,拍得实在一般,衔接生硬节奏欠佳表演也不算上乘,不过导演把一个好故事讲明白了,一片赤胆值得肯定,大卫的静态挺耐看。果然卡维佐加起来也就出现了一两分钟.....
一个人翻山越岭的打野升级的游戏
好棒的片子啊,相见恨晚
小男孩的 眼神好。。。。
12岁的少年从保加利亚集中营出逃 一路向北到达哥本哈根 没有钱 没有同伴 甚至没有生活的经验 约翰告诉他不能信任任何人 他的脸上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 确切地说死寂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坚持走完这一路的 除了心疼 只想祈祷 神啊请保佑这个不幸的孩子 最后与母亲重逢既意外又惊喜 泪目
好感人的故事,当然这是编出来的故事,理想化,寓言化!真实世界里一个12岁的男孩不太可能独自逃出保加利亚的集中营吧?
送信到哥本哈根-USJ优视觉 D5俄版
不如JOJO,剧情有点平,也不是预想的长途跋涉。
都是为了自由~~一路上找回理应得到的美好。结局太美好了点,配乐很棒
(JC的口音和圆眼镜\\\\\\\\\\
难下到的片看的时候都觉得好看一点
给人力量的电影,冷战时期比起二战时期的疯狂要稍显好一点,这也使得小男孩的出逃有了很大的可能性。不能相信人,但是世界上虽然有那么多的坏人,也不是没有好人。沿途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对于眼前的世界与人的认知,时代抹去了孩童的单纯,然而拨开幕布还是能使光透入的。
stupid
剧情太简单了
鸡汤管饱
很轻的叙事和表达,最后小男孩踏上飞机,伴随着背景乐响起,我还是几欲泪奔
叙事很令人舒爽的电影,要不是长度限制,真想一直和大卫这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