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加书亚《独立日:卷土重来》给我的感觉就像1997年上映的电影。
对,按照今天暑期档科幻爆米花一年推出一部续集的节奏,这部电影的观念和水准基本上停留在1996年那部科幻经典上映后的第二年。
20年时间里,这个世界经历了两次大的经济危机,换了两任美国总统,恐怖主义发展成一种最严重的威胁,人类发明了“阿尔法狗”这样的分布式的高级人工智能。
但这部电影对于真实世界的变化仿佛无动于衷。
我们既没有看到对当下科技元素的呼应,也没看到人类整体世界观的演进,它体现的观念(甚至电影中人类的科技水平)都被“锁死”在了20年前。
外星人乘着宇宙飞船入侵地球的故事,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好莱坞那些B级“飞碟片”。
那批电影大多粗制滥造,与其说作为科幻片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不如说折射了当时人们对于冷战的恐惧。
96年的《独立日》重新挖掘这一类型,用美式英雄主义的主旋律把恐惧改写成一种乐观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复活这一题材的具体细节上,它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飞船造得足够大而已——当年电影里那艘飞船大概有月球的四分之一大。
巨大的飞船、英雄主义情结、加上体现当时工业水准的特效(获得了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这一切满足了那个年代的观众对于宏大灾难的想象。
20年后的《卷土重来》几乎把同样的故事以同样的方式再讲了一遍。
电影洋溢着同样的美式主旋律,让总统扮演自我牺牲的英雄——编剧不知道当下的观众的口味更偏向于《纸牌屋》里那种坏总统?
外星人当然派来了一艘更大的飞船(这次有整个太平洋那么大,分不清月球四分之一和太平洋哪个大的童鞋只能自己谷歌了),并且有着同样的设计缺陷:它是由一个被称为“蜂后”的外星人中央控制的——编剧假装不知道当前的主流人工智能都已经是“分布式”的了:无论其中哪个个体瘫痪了,分布式网络都不会整个瘫痪,而能够制造像太平洋那么大飞船的高级外星生命居然连这点都没搞清楚。
“人类准备了20年,外星人也是”,《卷土重来》的宣传口号这么说。
我想说,无论是人类,还是外星人,还是这部电影本身,都没有准备什么新鲜的东西。
实际上,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是它非常忠实于上一部电影,无论是宣传口号,还是叙事本身,都在小心翼翼地提醒观众20年前那部“原著”。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甚至把电影开头的三十分钟全部用来帮助人们回忆当年的剧情和角色。
不,我不是说这部电影“很乏味”或“不好看”。
而是说,如果你不奢望一部创意独特,或者像《三体》的粉丝们那样去寻找一部“道理上说得通”的硬性科幻片,而是把它当做一部傻傻的暑期档爆米花,它一样会给你带来快感,还可以让你愉快地吐槽。
《卷土重来》一如既往地体现着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好莱坞灾难片破坏王的标签,可以淋漓尽致地宣泄你的本能、激发你的快感。
相信我,哪怕只是在脑海里想象一下一艘太平洋大小的飞船“匍匐”在地球表面,你的脚后跟也会产生一丝快感。
如果你喜欢《2012》那种全球性的灾难史诗,《卷土重来》大概可以算科幻级的灾难传说。
必须补充吐槽的是,与96年的那部电影相比,《卷土重来》一心追求飞船更大、破坏性更强、特效更先进、更华丽,却在很多方面“因大失小”。
把飞船造得大而无当的坏处是观众很难看清它的全貌,更别说舰桥、主控室和主动力源这些内部细节了,加之片中飞船的影像特效做得光线不足,整艘外形飞船显得形象模糊。
与大飞船相比,它吐出的那些小飞船个头太小、数量又太多,观众同样也没看清楚它们的样子。
外星生物方面,展示得比较清晰的只有“蜂后”:外形颇像“异形”,却不像异形那样特征鲜明,基本上算是“傻大个”,让人不解的是这类明显处于昆虫级别的外星人能造出那样高级的飞船?
当年的《独立日》除了展示宏大的灾难场景,还展现灾难下很多微小个人的遭遇,串联起丰富的人物细节。
《卷土重来》对普通人展现很少,只是简单地找来一校车的小学生,增添了一丝喜剧元素。
电影的主要人物是几个新生代偶像明星扮演的英雄主角,这更符合市场潮流,或许也是该片唯一与时俱进之处。
对中国观众而言,Angelababy、时常响起的普通话和某大牌互联网公司、大牌乳企的植入广告,或许还能带来一些电影以外的满足感。
认真给大家做个推荐,千万别去看独立日,作为把第一部看过无数遍的死忠,第二部的出现简直是个disaster。
混乱无章的剧情,毫无新意的梗,以及某女星类似拍网络大头照的近距离特写,为拍而拍的特写镜头,只能把这部大作划为烂片。
相比X战警前10分钟的精彩,我只想在这部片的前半小时离席。
再次说明就算是大导演,没好剧本,选错演员之后,也只能靠华丽丽的镜头撑场面了。
警告:本来写个东西自娱自乐的,结果来秀智商下限的太多,那种觉得自己从本电影里领悟了宇宙奥秘人类终极问题导演的宏大布局的,那种得了狂犬病看到和自己观点不一就咬人的,请在家长的陪伴下有序离开,切记不要往下看!
不!
要!
往!
下!
看!
一、外星人作为一种可以制造覆盖六分之一地球表面母舰的物种,社会组织形式简直low的令人发指,竟然还和蜜蜂一样搞个蜂后,蜂后死了就嘛都不干了直接撤退?
人类总统死了分分钟换个新的继续战斗你们外星人不觉得脸红?
打什么地球!
回家采蜜和你更配哦!
二、你说你一外星人蜂后,你那么大一母舰你呆着不舒服?
小的给你去钻地核五分钟搞定的事你就不能挨家里等会?
非得出去玩玻璃球?
人钻地核的一线工人容易吗?
地核到手了那破玻璃球还能奈你何?
你一高级智慧生物蜂后你这个弯转不过来?
累死累活半天都白干了…三、你说你们一群高智慧的外星生物怎么就非得长那么丑?
(人类这种低智慧生物都知道整容好吗?
)怎么就非得长那么多手?
(我非常怀疑美国是不是抓到过这种外观的外星生物)你长那么多手你多拿几把枪好么?
为何还是只有一把?
你懒成这样你不输谁输?
四、这部剧是我见过的主(配)角光环最强的一部,连个配角都不舍得死,开飞机的那几个,好歹死一个让观众也能强迫自己带感情的观看啊(总统倒是死了俩but who cares)…那么厉害的母舰,那么密集的火力,人家不但丝毫没事还各种聊天耍帅,真是够了!
每回jack要尝试危险动作时都有人惊慌地告诉他那样飞船会着火,第一回压根没着第二回着了但是感觉飞船因此而更好开了,纯属恶意恐吓观众,差评!
五、这电影的出场角色真心多,而且个个雨露均沾戏份都相差无几,剧情线索也是繁杂无绪,整一个四不像,那个反抗领袖大义凌然背后插两把刀最后你用枪合适吗?
害我一直揣测高精尖武器是不是最后都不管用需要返璞归真手刃外星人,还有那个教授出来就为切个玻璃球然后穿着透明内裤招摇过市?
还有那几个小朋友什么来头镜头那么多原来最后只是看热闹的?
总的说来前面110分钟接踵摩肩各类人物逐一出场亮相的差不多了,最后十分钟导演这才放心滴让蜂后安心闭眼了…六、这电影看的给我气的恶向胆边生,一直在祈祷外星人你赶紧灭了地球吧不然过几年等我忘的差不多了他们又会整出一部三我又会在电影院里边看边悔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推荐一些我认为写的到位的影评作者:CydenyLau(来自豆瓣)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7952309/作者:花式煎凯洛(来自豆瓣)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7950929/
海报的设计就让人觉得不对劲了,胡乱拼凑起来的群演大头照,投射在每个人物脸上的光线都各不相同,个个姿态生硬,非常具有中国烂片风味。
既然设定说人类依靠外星科技极速提高了发展水平,大家还拿着现实里的iphone是不是不太对劲?
这回地球确实被折腾得不轻,而然光是这五年间,我已经在各类大片里看到纽约以各种形式被毁至少20次,审美疲劳导致无感。
威尔史密斯当年那股拳打外星人的玩世不恭气质可以归结为他艺高人胆大,然而以照片的形式出现实在令人失望,毕竟其他人老归老但全部健在。
虽然本片中有锤弟,但我常常认为是剧组请不起锤哥的替代品,个性的设定依然是玩世不恭,可惜精神气质还是差点火候。
外星飞船只是更大了。
想想星际穿越、普罗米修斯、遗落战境、环太平洋、火星救援、地心引力……哪怕变形金刚系列,相比之下各具特色,无论哲学层面还是设计概念,哪怕一波三折的高潮作战,科幻片已经发展到完全崭新的纪元。
独立日再好,也是20年前的老冷饭,随手加上几根小鲜肉随便炒炒就上桌,这钱圈得好像略显随意了些。
这部电影纯粹烂片无疑,首先说几个剧情之外的大bug。
1 直径3000英里的飞船根本就不可能是这个形状,它本身的引力会把自己压成一个球,如果导演解释说外星人有高科技可以克服这个问题那么外星人肯定拥有远超人类物理体系的科技,如果是这样,外星人的文明绝对是真正的高度发达,说不定随便拉一个外星人婴幼儿驾一艘小飞船隔着几光年打一发炮弹都能把地球灭了。
2,如此巨大的飞船落在地球表面根本不需要他们动手人类就被飞船引起的自然灾害给灭了。
3,拥有如此高科技的外星人想要钻穿地壳不可能需要七个小时的时间,也许一秒钟都不需要,甚至直接把地核从地底下“变”出来。
4,外星人大老远跑过来就是为了捞地核顺便灭人类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地球的地核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的特殊性,几乎随便找个恒星系说不定都能捞到一堆地核。
5,高度发达的外星人社会几乎不可能是这种“蜂巢”制度,更更不可能是由一个傻逼领导的蜂巢。
这部电影bug无数,只要你留心几乎处处都能找到bug,或许我不应该抱着这种心态来看电影,但你也没有阻止我批评它的权利。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弱智才是”。
《魔兽》火了,玩的是情怀。
《独立日2》烂了,搞的是破坏。
当《独立日2》的片名定为“卷土重来”时,大部分前作的影迷都会心有戚戚焉——外星人又要来毁灭地球了。
可惜导演一等20年,毁得是自己的招牌!
从《哥斯拉》到《后天》,再到后来的《2012》,罗兰·艾默里奇成为了科幻灾难片的标志性人物。
据说他的电影爆炸越多,票房越好,所以到了《惊天危机》里,艾默里奇直接把白宫给炸了!
但这次,《独立日2》的大场面轰炸真的让人食不下咽。
因为它除了视觉刺激以外,基本让人一无所获。
吐槽一:请不要在广告期间插播电影刚一开场,男女主角月球和地球间的通话竟然靠QQ!
当你还在懵逼时,蒙牛又成了空间站御用奶!
这是在眼馋《变形金刚》里的舒化milk嘛!!!
吐槽二:baby用演技证明了和教主天生一对都知道Angelababy是去打酱油的,但没想到竟然这么不走心。
不管聊天、开会还是作战,一个表情打通关!
看完之后只想,Angelababy out!
吐槽三:没有威尔·史密斯,你让我看啥?
当威尔•史密斯宁愿去《自杀小队》里当群演,都不来《独立日2》挑大梁时,我们就应该把对这部电影的期待调到最低。
艾默里奇曾说:“没有威尔·史密斯我不会拍《独立日2》。
”但最后发现只有其它几位老人给面子。
比尔·普尔曼饰演前总统,杰夫·高布伦饰演科学家,布伦特·斯皮内饰演的疯博士也回来了,同时也出现了新面孔。
雷神弟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从打酱油变身男主角,电影中将出现美国第一位女总统,难道导演支持希拉里?
但正是因为新老人物数量略多,没有突出的主角,基本每个人都是蜻蜓点水。
如果把戏集中在几个人身上,也许效果会更好。
吐槽四:与第一部的差距怎么那么大!
第一部里,开场时外星母舰飞过月球上空,逼近地球,整个城市被乌云笼罩,人们置身于危机里,末日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出来了。
可《独立日2》里,一下子亲人离去,一下子科学家又开始搞基。
人物关系太多,让观众没有代入感。
第一部里,前总统一副美国救世主的形象。
结果第二部直接怂掉了,嘴里不停念叨这次我们赢不了。
至于后面怎么又重振雄风了,也没交代清楚。
导演说:“如今的特效技术,让我有理由再重新启动这一经典电影。
”没错,这部续集的特效的确够足!
但20年前,在那个技术有限的年代,《独立日》依然获得第69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
而这集里的外星人更是奇葩。
上一秒还牛逼哄哄,下一秒就被全突突了。
难道他们横跨了大半个地球,只为和你们人类打打飞机???
艾默里奇在签订《独立日》续集的合同时表示——希望拍摄的不只是一个续集,更是影片在新时代的重启。
可惜在一个流行“反英雄”的时代,这么一部“主旋律”科幻灾难片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
如果你还在猜测导演能不能兼顾新老观众,一举两得,那么我可以直接告诉你,这部电影,两边都不待见!
<图片1>打分:39/100,★。
基础分40,QQ和蒙牛的插片广告之生硬-1。
对本片剧情的无脑和狗血,不较真也无妨,好歹我们可以自欺欺人地说:看的只是大场面。
前作同样无脑的剧情,不也能看个乐呵么?
对全球团结的虚伪面纱下一如既往的美帝中心主义,同样可以不较真。
这么多年大批好莱坞出品都是这样,能接受的早已接受,不能接受的也只能笑笑了之。
即便生硬的插片广告这种东西,也可以不算严重的问题所在。
毕竟不是所有插片广告都能像贝尔在《黑暗骑士》的一句“那就开兰博基尼”那样自然融入剧情,而且而且这种玩意好歹能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真正毁掉本片观感的,是数量和废话都太多的大小角色。
新老角色一并算上,本片总统有仨,飞行员一堆,基佬科学家一对,酱油杂鱼无数。
然后,这群家伙各个话唠,天上地下外太空敌舰内无时无刻不在插科打诨,说着各种毫无营养的台词和段子,偶尔再说教几句。
大量的废话和主次不分明的角色,甚至把本可以刺激的空战等大场面都打得七零八落,毫无重点。
前作尚有令人津津乐道的威尔·史密斯空战个人秀,本作却始终只有名义上的团结抗敌、实质上的乱作一团,哪怕一个突出到足以令观众移情的角色都没有。
至于基佬科学家那段恶心的生离死别,更是把本片的聒噪体现得淋漓尽致。
聒噪如此的片子,再多评价已经毫无意义。
只能说,Angelababy并不比很多角色表现得差。
好歹,她废话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头想了想,还是改成一星吧。
两星太抬举这片。
我也是当年看独立日看得热血沸腾的粉。
固然第二部没有曾经那么热血沸腾,不过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现在大片大场面看得多比较无动于衷了。
总体的视觉效果和紧张感我觉得不会输给前面。
有网友点评人物太多太杂。
我倒觉得这种全地球全人类的事若是只着重刻画几个主角才讲不清楚。
当然年轻人里面除了总统闺女其他还真是不太自然。
老人每个都很出彩。
好可惜,威尔史密斯永远地被失事了,没有回来,现在的角色都没有一个有他那么拽肿么办。
相反呢,我觉得全片一大槽点就是只讲了美国人,其他人太过弱化了。
除了程序化地展示世界各地人民紧张地围绕在收音机边听美国人通告战况 (我摔!
),真正在情节中起到作用的只有中国人和一个非洲军阀头子,好吧,还有一个貌似是法国女人。
无法,作为美国人拍的电影的美国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中国人看情节推测是反抗战线的重要力量,可惜角色仅有两人,月球基地都是中国盖的基地上为什么只有总指挥官是中国人???
就因为这个纰漏蒙牛的广告植入才会碍眼指数放大三千倍啊。。。。。。
又有网友点评反派一分钟钻翻地球不能等一定要裸奔追球跑实在脑残。
关于反派在小盆友面前裸奔以及死相泥心我也是很有意见的。
我是觉得从反派角度看,从一开始监听地球,至到达以后正面交锋,无一不证实愚蠢的人类根本不堪一击。
没有料到愚蠢的人类竟然还在妄图反击,没有采取低调防守,等愚蠢的人类全部死光再考虑其他这种极度保守的战术。
似乎也不是那么说不过去啊。
其实结尾部分,反派行动反复向我们透露了,虽然依靠蜂巢智慧能够高度集权高度有效地组织行动,但一船外星人只有她一个脑还真是不太够用。
可能也是平时保护得太好了,说风就是雨,一旦冲动了出来裸奔,马上图样图森破:被攻击马上暴怒,逮谁都要捏死,被击落的飞机员完全丧失攻击力,蚂蚁一样的存在,还非要上去踩,自己本来要干什么都忘了吗?
指挥工蜂成一龙卷风护驾倒是想得挺美,怎么被追打却顾不上反应不过来,为什么不是狂拽酷眩地挥手拉来一片小喽罗挡子弹,而是自个儿抱头鼠窜这么弱?
无它,这货估计从来没有这么裸过(防护罩破了),估计从来也没受过伤,估计中两粒炮弹出点血就慌了怂了,也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我说,也不要因为外星人科技如何强,体型如何大就高估了对方的情商嘛。
最后那颗讲英文的球。。。
好吧,这个我也是无法欣赏。
总觉得续集智商会继续降。
咦?
我为什么说“”继续“?
陪朋友去看的,连从没看过的二十年前的第一部也先预习了一下。
Angelababy的戏份很多呀,全场就她最漂亮!
那个长得像布拉德·皮特的帅哥也不错!
还有五星红旗和蒙牛的广告,月球基地的长官也是中国人,这是有多少中国赞助商⋯⋯前半部好好看,前奏剧情的铺垫、氛围的渲染,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神秘紧张恐怖,太平洋那么大的巨大战舰如疥癣般铺落地球的壮观场面,这些都很好看。
但最后,仍然是小强打不死的主角光环,敌人大BOSS小喽喽都智商堪忧、外强中干,这种片子看来是跳不出如此窠臼了。
七月档应该是观众们近期热议的话题,进入七月份也已经三天了,翻看日历,才发现今天的日子不一般啊……今天是……美国《独立宣言》通过240周年的前一天!
也就是美国的独立日的前一天。
因此作为美国国庆献礼影片的《独立日2》也顺带着备受关注。
看了许多大V和公众号关于《独立日》的影评,发现各位大咖们都吐槽Angelababy 去好莱坞打酱油。
然后紧接着吐槽一下周杰伦在《惊天魔盗团2》里不到五分钟的表演,以及韩庚、范冰冰等在各大好莱坞影片中的酱油生涯。
不过有一点你们还真是猜错了——在独立日里打酱油的根本不是Anglababy,人家最起码有不止一句的台词,而且表演贯穿全片。
在《独立日2》里打酱油的实际上是中国!
为什么这么说?
与第一部完全不同,《独立日2》里面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但都是随口一提,完全比不过杨颖的重要性。
1、黄经汉听到这个人的名字相信你们肯定是陌生的,因为这压根不是中国演员。
他是新加坡籍的演员,而且经常活跃在好莱坞的电影里,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等等。
只不过在《独立日2》里他饰演的是一名中国人,而且还和Anglababy有几句中文的对白。
但是看过电影的小伙伴们听到“蒋叔叔”那几句对白肯定是无语的,中文说得如此生硬,也就能糊弄一下老美。
所以说好莱坞这次抓个亚洲人就扮演中国人的行为实在是引起了麻麻相当大的不满。
早期在《破产姐妹》里的Han其实是韩国人扮演的,但却硬是被说成是中国人,片中还有姐妹花调侃中国人个矮的台词,着实愤懑。
2、蒙牛在电影里居然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品牌!
不错,就是蒙牛。
当时我还诧异,蒙牛销量这么好?
都卖到月球上去了?
因为《独立日2》里给蒙牛的标签是——蒙牛月球牛奶。
甚至后来蒙牛还换了包装,变成了《独立日》主题的。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好莱坞为了在中国圈钱,亦或是说国内的品牌也想蹭着好莱坞的名气多捞金一把,也真是煞费苦心了。
之前《愤怒的小鸟》大电影上线后,红牛也换了小鸟主题的包装,还有乐事薯片等等。
还有《变形金刚》里的伊利舒化奶,所以蒙牛自然不甘示弱。
这些品牌是否投了赞助无从考证,但如此明目张胆蹭IP的行为却是有目共睹的。
3、月球基地在《独立日2》里首次出现了中国的月球基地,中国建筑了抵挡外星人的第一道防线,中国也成为了世界最后的希望。
其实将中国视为最后希望的电影也不只有《独立日》,《2012》、《地心引力》不都是这样吗?
中国力量拯救世界也早已成为了好莱坞向中国捞金的手段之一。
所以这一次《独立日:卷土重来》也会将中国的票房一并卷走吧。
所以中国在近几年是成为了好莱坞的酱油输出国吗?
菜不够咸就来中国?
也是有点讽刺。
20年后《独立日2》终于卷土重来了,在视觉、特效方面都完爆第一部。
不过剧情却远不如第一部有逻辑,但麻麻这个视觉犬仍然觉得第二部比第一部好看太多。
《独立日》无非讲述的就是外星人突然不知道为什么开始侵略地球,然后轰炸各地的总统套房,导致死伤惨重。
总统在派出我方的战斗机攻击敌军的时候却发现人家都是有防护盾的,简直无坚不摧,派出去的战机最后就剩下一架了。
也就是只有一位幸存者——一位黑人(威尔·史密斯)。
所以第一部是黑人拯救世界的时代,这个黑人不但活着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外星章鱼供大家享用。
本来想BBQ一下,结果长发教授发现这个食材更适合做刺身,于是开始切片。
这个举动惹怒了外星人,于是教授被勒晕了。
这时候毕业于麻省理工的眼镜IT男在父亲的嘴炮下想出了一招对付敌人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植入病毒让他们生病,这样就没有防护盾了。
后来自然他们成功了,不过很显然没有完全消灭敌人,不然就不会有第二部了。
《独立日:卷土重来》就是也是同样一批外星人卷土重来打算消灭地球,最后仍然被打败了,还是用了同样的方法。
(喂,你们地球人能不能有点新意啊?
)这就要问编剧和导演了。
不过看好莱坞的科幻片有谁会在乎剧情精不精彩?
大家都是奔着特效去的。
时隔20年,走进电影院看的估计也不是视觉效果,更多的是童年的回忆吧。
(虽然我是没什么回忆的)
这个应该会去看,跟当时《黑衣人Ⅲ》类似,都是去补上第一部的票。
特效不错,没看过第一部,也没觉得跳戏看不进去。只是地球和月球的联系是腾讯QQ,宇航员指定牛奶是蒙牛也是没想到。
其实就是把第一部又拍了一遍,天使宝贝儿是全片尴尬点所在。没想到最大的亮点是第一部神神叨叨的长毛科学家和他的基友,蝴蝶兰、没穿裤子和织毛衣哈哈哈,都好戳笑点。锤弟还是和基友的火花更多点。
10年代的续集真烂
20年前我看独立日的时候,那些玩魔兽的还是小学生。魔兽你们给5星,说是情怀。独立日2我也给5星,那是我20年的情怀。
硬广!硬广!硬广!重要的事说三遍
好不容易喜欢一个小哥,居然是一个喝蒙牛纯牛奶花痴北鼻的小哥,恼火
居然效果感觉不输2012,我还以为在毁灭地球这件事上2012已经无法超越了呢。。。当然,逻辑差的也超越2012。。。
电影看来是要完蛋,连Emmerich这种死硬基佬都得赶时髦了,整的跟黑骑、异形似的,当然也逃不过我大中华的魔爪,祭出三宗宝——蒙牛、QQ、ABB。
好大个蒙牛植入广告,好大个AB植入广告,嗯,一看已经有下一集的词条了,会拍续集神马的就不必说了。下一集人类反被动为主动,然而这部好没趣~= =~~外星白球好多科技提升人类B格1千年这样~
我觉得还行呀,就是正宗90年代科幻片的感觉,虽然没啥新意但也差强人意嘛,用上1的片尾曲也很好,我就是因为早上随机到这首,看了评论才知道居然有第二部所以才来看的。尬到我的主要是几位金主爸爸的硬植入。。
简直没什么剧情,比起第一部来差远了。看的时候我嘀咕了一句夏洛特好美,吐槽了下剧情。旁边的男的斥责我不要说话。我不配学电影!我羞愧!
好傻的电影,广告及ab的植入傻透了,全片在自嗨,作为观众的我完全不知道看的是什么
一塌糊涂,剧情为零,最后打怪跟奥特曼打怪兽,奥特曼还没出场那个小队就能打掉的怪物🙄
20年过去,现在就连蒙牛milk的存在感都比这次来入侵的外星人强好嘛!!!
港真我也不知道为啥给这么高分也许因为无聊到睡不着睡眼怒瞪中觉得gay doctor看着有点像透明家庭里的老爸让我想赶快回去看剧了。
QQ用得遛,蒙牛随便喝,正面积极向上的…宇宙警察
腾讯给了多少广告费
开头的两个植入挺尴尬的,还有一个AB尴尬全程,96年的时候“母船”的概念还是可以玩的,可是20年后你再玩“女王”那就是编剧偷懒的都合主义了
【C】剧本烂的像程序脚本自动编写的,每一个角色的死都如此平淡毫无感染力,全片沉浸在一种自我陶醉的虚假感动里。后半段稍微好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