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merican 11失去信号的时候,当一位控制员说出怀疑飞机被hijack的时候,当所有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见CNN breaking news正在播放的画面中twin tower浓烟滚滚的时候。。。
美国人震惊了。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被采访的罹难家属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率太低了,可是它还是就这样发生在了你最亲的人身上,这才是最令人伤心的部分。
当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中心大楼,看着电影让人最无奈的部分在于,根本没有人能证实这就是失踪的American 11,从电影里真实的反映出人们在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迷失和无助。
所有地面的工作人员,军方,民航局...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判断了。
大家只是在说着,keep watching, keeping going, keeping tracking, hurry move, where is the god damn military coordinator? when can I get the order from president?...整部电影最让我欣慰的部分在于可以看出导演在电影最大限度的努力还原故事的真实性,我看到很多豆瓣上的评论都觉得电影人物刻画不够丰满拉,电影情节不够戏剧化阿,然而我觉得导演要的正是这种效果,no one will be a hero in this story and no one was.看完电影以后,DVD还随片附送了bonus features: 演员与罹难家属见面的纪录片,看完以后才知道,导演以一颗虔诚的心在拍摄一部纪念遇难者的真实情景再现片,说是电影,但他却并不想在任何人物上添油加醋,更没有突出哪一个人物,而是平易近人的,近到让看的人以为自己就置身于这场不可思议的灾难里。
在这样一场世纪大灾难面前,在人性面前,没有人能说怎么样抉择才是最好的,也许没有什么能防止这一场灾难,灾难让人心碎,也同样让人无力,一些永远无法忘掉的美好回忆,一些永远无法抹去的巨大伤痛,一些永远无法停止的思念,一些仍然需要继续的生活。。
Death may not be the worst, but how and why people let this happened may be the most heart-breaking part.逝去的遗憾就这样随着影像永远驻留在那一天,September 11, 2001.
“911”!
看电影的开始真没想到是“911”悲剧的再现。
电影的前半程我看到塔台人在忙碌的指挥4200多架航班时,以为是故事开端的铺垫;听着交织杂乱的英语,还在感叹自己听力好差;在嘈杂的指挥声中隐藏着并不突出的声音,但你一定能捕捉到11航班没有回应的信息;与此同时镜头转向93航班开始登机。
那时我纳闷:天上失踪一架?
地上要起飞故事的“主人公”航班?
同时二架?
怎么回事?
这就是我,一个毫不知情人的观影第一反应。
这也许是没有先入为主的反应。
然后塔台里开始向失踪、疑似被劫机集中,我注意到始终人们用“疑似”、“不确定”等词。
在军方介入后,除了疑似之外,又多了一些“请示”、请示哪一级?
现在能否采取行动?
战机能否起飞?
谁能做决定?
能否攻击被劫持飞机?
等等!
看到了每一个人都谨慎的尽职尽责,也许民航规则既如此,还因为那些飞机上有着众多无辜的生命。
看着电影心里真着急,也尊敬每一位守护人。
突然,镜头里出现了“911”的恐怖场面,天啊,我恍然大悟。
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那一天,另外一群人为之的付出与奋斗。
没有人失职,都是为了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
我看到了许多大厦现场抢救的人和事,被伤害者的苦难经历,却第一次看到了看不见的背后另一面。
电影(我不愿说是故事)后半程主要表现了93航班上恐怖事件。
人们从开始的惊恐,胆怯,到绝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再到反抗。
表现层次清晰、真实、感人。
完全意识不到是“表演”,我跟着泪目。
正是他们的反抗,使得“93航班”成为四架被劫持飞机中,唯一一架没有撞击到目标建筑物的飞机,机上的45名人员全部遇难,他们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无人知晓,但挫败了1/4的行动。
也许我的结论超级幼稚,却是我的真实感受。
愿世界不再有恐怖!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同时看过Flight 93和United 93的。
最先看的是Flight 93,还把它当作United 93评论了一番。
凭心而论,Flight 93是部相当不错的影片,成本低(因为是电视电影),因此故事集中在机舱,航管部门和地面上的乘客家中。
情节更偏向剧情片,让人从头到尾充满紧张感。
但是United 93绝对是无法超越的。
不说别的,单是里面的演员,包括航管中心的指挥,军事基地的指挥,有许多人都是9/11当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在扮演他们自己,(比如Ben Sliney,9/11那天是他上任联邦航管局弗吉尼亚控制中心负责人的第一天),从而给整个影片带来难以想像的真实感。
United 93给人的感觉是紧张,更有一种无助感,而这种无助感才是那个早晨每个人的真实体验。
发生什么事了?
劫机是真的吗?
世贸中心被什么东西撞了?
又一架飞机?
美国被攻击了!!
但是是哪一架飞机?
什么,美航11号还在天上飞?
我们有战斗机可用吗?
又一架被劫持了?
该死,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看着天上地下一片混乱,但是还是有人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的决定,"我们要的不是情况更新,我们要的是行动!
”机舱内的情况,United应该是比Flight更接近真实吧。
乘客们从电话中得知的情况是混乱的,只言片语的,但是他们认定自己不能坐以待毙。
他们没有举手表决,而是是低声商量进攻的办法。
他们给家人打电话告别的时候,声音发抖,无法自持,甚至说不下去。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但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United 93的演绎是更为可信的。
影片最后的的戛然而止,让我的呼吸仿佛也停止了。
哦,是的,这就是那个早晨。
(看过Flight 93的,强烈推荐再看看United 93。
)
1去年10月,我看了一本小说,叫做《圣路易斯雷大桥》,作者桑顿·怀尔德 ,是唯一同时荣膺普利策戏剧奖和小说奖的美国作家。
这本书讲述了五个在一座大桥坍塌事故中丧命的普通人,回溯他们的人生,并想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他们?
”除了文学上的名气外,此书更广为人知的一个原因是布莱尔在911纪念演讲中引用了本书的一句话。
“不久,我们都将死去。
”但是坦白说,这本书,我没看懂。
“很快我们就会死去,所有关于这五个人的记忆,都会随风而去。
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
但是有这份爱就已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
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
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
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
”这是这本书里非常著名的一段话,相当容易让人动容,不论你是否看过这本书,不论你是否有关于生死的经历。
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敢说,我对这段话终于有了一点点共鸣。
2去年11月之前,我从没听过Paul Greengrass的大名。
说实话现在我对他也没什么了解,只是刷了他两部片子。
一切源于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好莱坞知名记者/专栏作家Mike Fleming Jr发了篇关于《93号航班》的长文,讲的是保罗.格林格拉斯当年怎样用一纸treatment(剧本陈述)打动环球影业并拿到投资来拍一部没有明星出演的纪录片式的悲剧。
”(引用PO主原话,地址:http://weibo.com/2878864092/AjsjDAFQC)当时会点开阅读只是出于好奇,但是最后却被这位导演无比纯粹的执着打动了。
"I must find a way of talking about it. I’ve got to go to the heart of it, where it began, and what I’ve got to do is say, what does it mean?" 有一个重要的事儿,我想不明白,我想拍电影把它搞明白。
其实长文就这意思,但编剧的执念和热情真令人动容。
【想做】一件事情,大抵就是这样吧。
这是我当时的直观感受。
但后续我并没有看这部片子,直到刷颁奖季刷到Captain Phillips,才发现居然是同一导演。
Paul Greengrass的几部片子,Captain Phillips,United 93,Bloody Sunday,全部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评。
神使鬼差的,我突然想到了他那纸长文中的一段话:"And I also believe that sometimes, if you look clearly and unflinchingly at a single event, you can find in its shape something precious, something much larger than the event itself…the DNA of our times."他所谓的,想要探究的the DNA of our times究竟是什么?
后来我点开了93航班。
3我对93航班的感受是这样。
如果你抛开“X国主旋律”、“X国阴谋论”这样的标签去看这部,大部分为臆测的,伪纪录片式电影,你会发现其实重要的事实只有一个:很多人在这次事件中死去了。
观影完毕后,我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反复想着这件事情。
有一件一直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那一刹那击中了我。
所有的乘客,在给外界的最后留言,无一例外,全都是,相信我,我爱你。
也就是说,在无比凶险的情况中,他们除了向外界传递必要的信息外,给地面留下的最后,最后的私人情感,与爱有关。
这应该是他们能够留下的,最美好也是最悲伤的东西。
爱是人类最有力也是最无力的诉求。
现在再看看这段话:“很快我们就会死去,所有关于这五个人的记忆,都会随风而去。
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
但是有这份爱就已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
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
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
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
我觉得它跟我第一次阅读时不一样了。
4可能有些人看到“爱”这样的字眼,会觉得很煽情。
确实是这样。
有一个必须要说明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克制,并不煽情,我个人的观感是最后乘客们的自救并没有某些人说的那种“英雄主义色彩”,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Paul Greengrass达到了他在剧本陈述里要表达的一切。
"And the question asked of the passengers on Flight 93, the terrible dilemma they faced, is the same question we have been facing ever since. Do we hope this all turns out okay, or do we fight back? Do we strike at them before they strike at us? And what will be the consequences if we do?This is why, I believe, the events on that plane continue to hold such immense power over us…for although we can only dimly understand the shape of what went on during that ninety minute flight, we can know enough – from the two dozen phone calls, from the 30 minutes cockpit voice recordings – to know that at some level it distills and symbolizes everything that we face today."Greengrass在给环球的剧本陈述里将93航班上乘客面临的情况与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情况相比,并认为其具有某种一致性。
"I hope watching this film will make its audience think very carefully about where we are right now – in a world where the threat is so real and clear and present, that we have come to believe that pre-emptive strikes are our only salvation. Because sitting where I sit now,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choice faced by those poor souls on Flight 93 was no choice at all. If they did nothing, their work died. If they struck back, their world died.We’d better find other choices, and fast. Before it’s too late – preferably beginning at the G6 summit in Gleneagles next month. Because right now, we are all on Flight 93…"直到看完这部片子,我也没办法用语言表达,他在上文所说的the DNA of our times是什么。
但是,看完这两段,或许你能明白,为什么Paul Greengrass会拍了这么多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5这部片子不推荐任何人观看。
R.I.PPS:两部片子里对我来说的关键词是,copy, real world, love.
上礼拜在写Paul Greengrass指导的《船长菲利普》影评的时候,我提到了当年的《联合93》(“《93》”),以说明这个人很擅长让我们在观看一个已经被电视新闻方方面面都报道过了的事件时还能有焦虑紧张感。
然后我想到当年《93》出来时没多少人听说过,更别说看过了,现在隔了7年了没人会没事儿想起来看它。
不巧今早看到新闻说又有人杀死了医生,心想网上的两派又会气死彼此了。
好多人对于医生本身的死亡的评论,很像一些人对《93》这部电影的评论一样,想要绕过它本身的悲剧而去挑起自己的议程。
于是就想不如写一篇关于《93》的,标题里社会需要对怜悯的理解由此而来。
《93》演绎的是9/11事件。
如果你还不知道,当天4批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飞机,美国航空11号撞了世贸北楼,联合航空175号撞了世贸南楼,美国航空77号撞了五角场,而联合航空93号是唯一一个没撞重要建筑的。
本来93号大概是要撞国会或者白宫,驾驶舱的录音显示乘客和机组人员在跟地面通电话得知其他事故之后,试图从歹徒手中夺回飞机的控制权,歹徒怕他们得逞,就故意撞到了宾州Shanksville附近,机上无人生还。
以上是一段比较完整的描述了,其他细节谁都想象的到,这个电影里面根本没补充你想不到的新东西。
我看了下豆瓣上给一星两星的人,有的说假、太主旋律、越看越恨美国、有的人不知道到底看没看过啊就喊美帝啊石油啊丑化啊。。。
我们有人会杀医生接着有人就会叫好。
很多都源自浮躁的情绪,过快的结论,对于事实缺乏追求的懒惰,和没有逻辑的思考方式。
放松点,这部电影不是讲政治的,不是探讨背后事实的,不是讲谁对谁错的,所以你评论它的时候不要站在道德高地叫喊。
你可以说它有点无聊,但是因此打一颗星有点过分。
几个片子亮点:某一个时间点,被劫持的人和劫机的人都在祷告。
这个戏段很人工,是明显的对比和共鸣手法。
对于恐怖分子的人性化主要在于表现他们的紧张、犹豫、恐惧、惊惶,只有很少的关于他们背景的介绍。
“人性化”并没有抬高他们或者把他们描绘成其他人。
这并不表示都在祷告的双方是多么的虔诚圣洁(任何宗教信仰可能同等的荒唐而危险),但这个对比显然烘托出了人性里的共通的东西。
当一个乘客把“这是自杀任务,他们不会让飞机降落的”这个机上很多人都意识到但是不敢面对的事实赤裸裸的讲出来时,每个人的脑子里闪过了什么样的念头,对我来说想象一下很有意思。
地上的工作人员一直盯着雷达上的11号,然后它消失了,接下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后才从CNN上看到发生了什么,之后的是惊慌、自责、不解、恐惧,接着175又消失了,电视上的画面冷冰冰的呈现在眼前,工作大厅里一片寂静。
对于航空公司、军方和机场工作人员的细致描写并不只是起到完整剧情的作用,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电影这样把你带进来就是让你看到他们的表情、听到他们的语气,感受到他们感受到的从平常到压力到慌张到震惊到愤怒,而你如果不忙着叫嚷“美帝坏靠媒体正面宣传”等等,你可能有幸偶尔感受一下,尝到那种体会到跟自己不相关的人的心情的庞大意义。
在网上,能找到飞机坠毁前机长驾驶舱里两个人的对话,一个喊,怎么办,我们是不是该撞了?
另一个回答,等会儿,等他们全冲过来的时候就撞,没几秒钟,就是Allahu Akbar然后就没了。
所以,可以成功带动情绪的一部电影到底滥用了多少想象力,怎么样操纵了观众对事实的理解,以至于让人以“不真实” “主旋律”为由嗤之以鼻?
到底这种判决是否真的只基于对电影本身的感受,还是基于偏见呢?
正如布什政府的劣迹应该跟你对此电影的感受毫无关系,中国医疗系统的令人绝望并不能给你活生生捅死一个医生的罪行抹去一丝丝的罪恶,而为医生鸣不平的人不能因为有人评价了一个人的绝望和发狂是可以理解的就说这个人是在说杀人是可以理解的,更不能顺道说中国医疗哪有那么差然后通过极个别的经历去证明美国比中国差多了从而直接忽视中国医疗的毛病。
逻辑上这些联系不是对等的,你如果不从夸大、跑题的坏习惯里跑出来,你永远是井底观天、你永远不会被说服、你永远帮不了任何人。
如果我是你,对任何一部电影,除非它真的在用虚假的不切实际的故事通过假逻辑来得到一个不理智结论以对你进行说教,耐心的多感受感受,电影是让你窥探他人内心的,是可以开阔你的思维的,即使是这部你觉得你什么都知道的,被激发出自己不会去触碰的感情,小了对人生观是一种治疗,大了对社会也是一种治疗。
2001年,9月11日我正在上海出差,晚饭后,我和DZ百无聊赖的坐在宾馆的床上看电视。
我们在不断的换台中,看到了CNN;一栋大楼正冒着浓烟,不用说,当然是世贸双塔之一。
开始,我们以为某座大楼起火了,并且对此兴趣索然。
在又换过一轮台之后,我们开始研究这场“火灾”了。
我们定下神来听了听解说:……aircraft crash……?
飞机撞大楼?
周围这么空旷,怎么会撞到这里来?
我对我的耳朵颇有怀疑。
几分钟之后,我不仅怀疑我的耳朵,我还开始严重的怀疑自己的眼睛:一架飞机在我眼前撞到了另外一栋楼上!
我瞪圆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想对旁边的DZ说点什么,但愣了好几秒才发出了结结巴巴的声音:你看见刚才又有一架飞机撞进大楼了么?
DZ也张了张嘴,迟钝的说道,不会吧。
从此之后,如果有人问我,什么叫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相信我能给他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我们竖着耳朵,开始仔细听解说,足足花了15分钟,看到了现场回放,才敢相信真有第2架飞机撞上了双塔。
我们面面相觑,为目睹了重大历史时刻而感到震惊,又略带点欣喜。
于是我们四处打电话,通知各路好汉这一难以置信的消息,当然,大多数人把我们当成了骗子。
最后,世贸双塔在我“楼会塌的”唠叨声中倒下了,但我所认为的华盛顿被核弹炸毁的场面却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对五角大楼的撞击,和一架飞机的坠毁。
坠毁的飞机,就是93号航班。
《93号航班》,就是这部电影,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难以置信的夜晚。
这电影出奇的紧张,因为大家都知道结局。
乘客的家属在电视上看到有飞机撞上世贸大厦时,纷纷打电话询问,当他们得知不是亲属乘坐的93号航班时,都松了一口气。
但这轻松没能持久,很快航班上的家人就给他们打来电话,报告了航班被劫持的消息。
劫机者甚至当着他们的面杀掉了两位无辜者。
连续几架飞机自杀性的撞击,已经让地面上的家人清楚了飞机的命运,没有比给活人送葬更让人心碎的了。
乘客也通过电话获知了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他们也清楚自己的命运了……即使心碎,但毕竟还有勇敢的人,一个强壮的父亲,要求他同样强壮孩子立刻和其他乘客一起发起反击,重新控制飞机。
机上的乘客也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便死亡,也要战斗。
他们还为此进行了投票……民主真的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血液了吗?
随着一句Let's roll,他们排成一列,向劫机者猛冲了过去。
面对他们的勇气,劫机者成为了弱者。
飞机最终还是坠毁了,但他们制止这场袭击。
噢,在最黑暗的时候,还是有人会挺身而出,在遥远的大陆上空,他们保留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如果不是那件真实的故事,这本是一部稀松平常的好莱坞惊悚片,但事实和人物如此真实,让人看到一半以后就开始无比难过。
我想起七年前,那天我们赶着打开电视收看这一突发状况,当第二架飞机撞上去的新闻传过来的时候,有些人甚至还在雀跃。
我想他们其实并不是残忍的人,但撞击的那一瞬间可能点亮了他们激进的睾丸。
那之后很久我母亲都不喜欢我坐飞机,而我却还是习惯过一两个月就飞一飞的生活,也没想过如果是我坐在United 93航班上,我会干什么,是拼了老命杀到驾驶舱,还是赶紧把一辈子没说完的话和父母爱人说。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死人,但无疑被激进的伊斯兰主义分子给杀死的人是非常无辜的,就像前几天的那些人一样。
这个电影的技巧远非完美,但是我想它会比很多技巧完美的电影流传更久。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这几天我一个好友的个性签名。
看完《United 93》后,站在阳台,在秋风习习中看暮色笼罩下的学校,深深地体会这八个字的感觉。
当第二架飞机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时速撞向世贸大楼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被揪得好紧,那些望着大屏幕中CNN的及时报道瞠目结舌的地面指挥中心的官员们,你们慌乱的手脚还比上那航班里勇敢的乘客。
我不是个好的影评者,更不善于对这种根据灾难历史拍摄的影片发表很深刻的政见。
但我有个感觉,那些好莱坞式的灾难大片,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在现实情况下掌控灾难局面的能力甚至方法,虽然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也一定会如此,然而这部片子的意义也许不只是纪念,还有防患于未然。
我本人对911事件了解得很肤浅,尤其是一些细节。
当看完这部片后觉得有些许安慰。
如果那些乘客们通过飞机上的电话与地面家人联系的场景是真的话,那么我想,他们死而无憾了。
片子的镜头感很强,很真实,再次折服于这样的拍摄手法!
感谢这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看這部片的時候我已經忽略了電影本身,而是親眼看到911災難的再現。
從始至終,熱淚盈眶。
欽佩美利堅民衆的勇敢,在面對人肉炸彈的那一次飛行,始終能把握自己的情緒與理智,破壞了塔利班狗的計劃,儘管整個機組人員和乘客全部遇難。
把這樣的一幕搬上銀屏,的確有些殘忍,難以想象美國人在看完這部片走出電影院時的沉重心情。
可是,歷史不能忘卻。
全世界人民都該討伐塔利班犯下的罪,那些製造世界混亂的畸形生物!
看了很多中國民衆的評論,好像站著説話不腰疼,事不關己。
我不知該如何擺正中國與美國或者日本之間的關係。
但是中國人民始終過於偏激,叫什麽他們就跟什麽。
的確,歷史不能忘卻,可是那是一個民族在某個時期所結下的怨,是不是用好幾個世紀都無法化解。
起碼說,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他們遭遇這樣的災難是無辜的!
再説日本,如果中國每個人都有空去砸日本電器,還不如每個人多抽點時間去看書學知識學技術,有本事中國電器能趕超日本電器!
要記住這個世界的生存之道永遠是,弱肉強食!
這樣日本電器就能在世界範圍内被永遠淘汰,只要中國電器能起來!
什麽叫男子漢,這才叫硬道理,真本事!
光打幾個騷擾電話砸自己買的日本電氣能改變中日這樣的局勢麽?
小伎倆吧..還有,看新聞說,日本已有塔利班的人潛入.看來塔利班勢力已經擴散到東南亞,中囯也許也無法幸免.記得看過兩次法輪功在歐洲街頭不同的兩個國家,那些被関在籠子裏的中國人也未必知道法輪功是何物是何組織吧.也許就是街頭那幾個偷渡妹貪點錢就樂意在籠子裏裝瘋賣傻丟自己國人的臉,被老外像展出熊貓那般看.還是有一部分人爲了點小錢什麽事都能做出來,關乎自己利益的同時忘了自己的黃臉皮是代表了自己國家與民族.如果塔利班真想收買幾個中國人做人肉炸彈我覺得那也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因爲某部分囯人從不關心民族聲譽,知識面狹隘而且從無信仰,只放眼于戶頭的百萬美金.伊斯蘭教現在遭全世界範圍唾棄,如果他們夠聰明,也懂得換人种玩世界大戰之類的遊戲..這部電影能讓我想到的,就這麽多了.保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
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二的早上,刚到教室的小伙伴们兴奋的讨论着有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大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觉得那是人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美好事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那是我国伟大的胜利,是上帝对美国人的惩罚和警告,是暗示我们才是正义化身的宣示....那时的气氛是欢乐和愉悦的,我们或坐在桌子上,或几人围在一起,手舞足蹈,相互描述着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浓烟滚滚,美国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着他们的遭遇,在我们看来,她们就像小丑一样惹人发笑。
多年之间,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见识了中国社会原本的样子,我们以为爱国就能得到国家的保佑,我们以为爱国就是一种思想和冲动,后来才知道,我们很无知,也很愚昧,慢慢的才领悟到,当年看着电视中转播的滚滚浓烟,和人们绝望的哭喊,我们给予的,不是同情,不是恐惧,不是感同身受,而是嘲笑,不屑,幸灾乐祸,如果能回到过去,我真的很想和当年那群孩子们谈谈,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么,这就是我们爱国的表现么,眼睁睁的看着一条条生命从眼前逝去,我们怎么好意思鼓掌和欢呼,很久,很久,还是觉得很难过,希望,所有受难的人,在天国安好。
过了十年,再看依然惊心动魄,为机上的平民英雄感动,死者安息。
911是个千年一遇的现实题材 但是看过几部描绘这个故事的电影都是混乱 混乱 或许也诠释了 艺术无法超越生活本身 只有93飞机上的片段能引起我对这个事件的共情 愤怒 还以为可以幸免于难 可惜。前面片段剪成这样是怕我们外国人看懂么 机上有电话可以联系到家人 为什么空姐联系不到机场 联系不到警察 鸡长也太自大了 在被地面警告过小心有人闯入驾驶室后还自己送上门去。。。。。
美式主旋律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人在临死之前都是祈祷同一的话题,我们有罪。这是对人类最大的讽刺。远离战争,远离疾饿,反对霸权,真爱和平。
热锅上的蚂蚁。《华盛顿邮报》指出,尽管美国1968年就开始有空警,“911”恐怖袭击发生时,美国只有约30名联邦空警。
一片默然,一片死寂,一片黑暗。Paul Greengrass特色手持运镜,全程紧绷,不禁垂泪。众志成城往前冲,夺取飞机控制权,掌握生死命运的操纵杆!Let's roll! 为什么扮演恐怖分子Alnami的Jamie Harding长得那么像孔卡?
今天才知道原来当年的911是有四架飞机被劫持了,半纪录片看起来非常的有代入感,最后的十几分钟,深深的感受到了乘客的恐惧和对生的强烈意愿...直面自己的死亡的那种绝望希望自己永远不需要体会...911过去十年,格外感慨....
电话通知劫机的明明是个华裔空姐邓月薇,变成金发女郎了~
最近迷恋纪录片所以选择这部纪录片电影。真实再现93#航班在2001.9.11的生死轨迹。没有态度只留真实。
“在电视里看到飞机撞楼的画面,每个人都很兴奋。在一件沉痛而复杂的事件上表现得如此轻佻,不是我们没有良知,而是我们已经太熟悉各种重大事件从中央台主播嘴里说出来的样子。蔡康永在北大演讲说,电视是人格分裂的。换种说法,电视是没有人格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推荐给电视导演冯小刚。
题材很伟大,但是中间主要乘客和恐怖分子斗争的情节太过简单单薄。我在想如果飞机上是一帮中国人,会是什么样子的情况,当年日本一个小队的士兵可以押着几百上千的中国老百姓~耻辱啊耻辱~
让美国人民重温911那天的事情会不会太残忍?
个体还没有全局有意思-09/04/21 at AMC Garden State 16
911发生时我还未成年,当时看报道还幸灾乐祸的,心想死美国佬也有今天,恨不得美国佬全遭殃。当时连一个小孩子能有这种心态,是那时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政治上也无处不宣染着中国对美国的仇恨,那时的我多无知和漠视别人的生命。长大后才发现911事件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为无辜死去的人们默哀。
也许,我们该怎么面对这种真实?这种摆在眼前的生离死别..让人痛心疾首
边哭边看 边看边哭为什么只有一架飞机没有撞到原定目标93号航班
全片几乎没有音乐,各种杂声,每个人都在说话,信息交错。航班上,最后一个电话,“I love you”和“Good Bye”此起彼伏。我已不能评价这部电影如何。看后无比的震惊。10年过去了,美国仍然是最好的国家,伊斯兰国家仍然在威权专制下存在男女不平等没有人权。
就电影本身来说只是伪纪录片,杂乱虚晃以达到还原现场的目的,但只能浮于表面。就真实事件来说,我们憎恶诅咒所有恐怖分子,对于这些骷髅头只一句话:希望死绝。最后,世界和平。
其实是个很艺术化,情感也特别充斥的电影,但是伪纪录片式的拍法有很让人有临场感,绿草的电影总能造成角色上的“浪费”,是一种让人倍感失落的群像描写方式。虽然这个故事已经不需要剧透,但是当飞机一头扎向地面,画面一片漆黑之时,还是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不停的说,不停的说,不停的说,我看的是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