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纽约,我爱你

New York,纽约我爱你,我爱纽约,New York, je t'aime

主演:海登·克里斯滕森,娜塔莉·波特曼,奥兰多·布鲁姆,克里斯蒂娜·里奇,李美琪,伊桑·霍克,克里斯·库珀,罗宾·怀特,安东·叶利钦,奥莉薇·瑟尔比,布莱德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俄语,依地语,粤语,法语,闽南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8

《纽约,我爱你》剧照

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1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2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3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4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5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6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13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14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15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16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17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18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19纽约,我爱你 剧照 NO.20

《纽约,我爱你》剧情介绍

纽约,我爱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数不尽的摩天大楼,看不完的车水马龙,这里便是不可思议的纽约。怀揣各种梦想的人们,来自不同地域,处于不同境遇,他们巧遇在街头的小酒馆,邂逅在街角的路灯下,因为好奇而交谈,因为寂寞而吸引,在那个充满巧合的城市,演泽着别样的风情与不同浪漫。 本片由12个小短片混剪而成,是继《巴黎我爱你》之后的第二部“爱情城市”系列电影。十二位导演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造访这座城市,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对于纽约的原创性看法。制片埃曼纽班毕伊表示此系列电影还将继续推出,2010年他们的目标锁定里约热内卢和上海两座城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全世界都在等你们分手一见又倾心别无选择马达·莲娜老妈驾到超能游戏者2极限速递黑蛋糕僵尸王爷阿诗玛新传金枝欲孽2热浪我们来做体操吧模仿章鱼NEWGAME!人类瑕疵大学所以我和黑粉结婚了明智小五郎VS金田一耕助青蜂侠阿拉丁历险记老虎抽烟时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冷钱包百味超市第一季父亲的遗愿厂花汉松出租车之谜Voice4夜光神杯九河入海

《纽约,我爱你》长篇影评

 1 ) New York, I Love You—不是影评

中国国庆时,帝国大厦亮起了红黄红三层双色景观灯,以表示对中国60华诞的庆祝。

我喜欢帝国大厦,看遍美国文艺电影,谁会不喜欢帝国大厦呢,无数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上演,瞧见它,我就相信爱情,满意于人生的悲欣交集。

就连我们,也是在帝国大厦顶上的寒夜里,我们一起看纽约的夜景,YK同学从后头抱着我,把下巴卡在我的头顶上,第一次对我说,“我们结婚吧。

”许多的日子里,我常常忍不住扭头去看帝国大厦,看它在不同的节日里亮起的景观灯,圣诞节是红绿色,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和美国国庆节是蓝白红,哥伦布日是绿白红,圣派垂克日是全绿,情人节会亮起一颗心,中国农历春节和国庆,则会换上大红和金黄;看它在平凡的日子里伫立的身影,纯白色的灯光原本到子夜会熄灭,但据说911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应世贸中心遗址昼夜进行抢救的需要,帝国大厦很长时间亮通宵。

有人告诉我,身为一个纽约人,当你望向天际线,双子星座已不再,回头看看帝国大厦还在原地,会好过一点。

当年恐怖分子之所以撞击世贸中心,而不是帝国大厦,不仅仅是因为世贸中心是当时纽约最高的建筑,一定还因为世贸在下城,离海岸不远,而帝国大厦在中城,得飞入曼哈顿更深处。

双子大厦也许像曼哈顿的双腿,帝国大厦则是心脏,腿断了,可心还在。

下城的金融区因为世贸中心在烈火中的消逝,仿佛转眼回到上世纪60年代,纽约人回望天际线,再也没有了双子星座傲然的身影。

不能不说,这改变了曼哈顿的商业格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从下城搬到中城和上城的商业区,而让华尔街越来越多变得更像一个属于游客的风景点。

我曾经坐在唐人街的一个餐馆门口,跟60多岁的老板一起喝茶,听他讲古。

他告诉我,911对唐人街的打击巨大,此后数年旅游业餐饮业、制衣业都损失惨重,造成了许多人失业。

即使现在唐人街依旧看上去熙熙攘攘,但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盛况了。

而法拉盛近年来的兴起,自然也与唐人街的衰落有关,他为了生意上的考虑,也在法拉盛开了分店,现在分店的营业额已经超过总店,而他也考虑跟妻子离开住了40多年的唐人街,去法拉盛居住。

除了世贸中心成为废墟,周围的大楼也受到了影响,世贸中心旁边41层的原德意志银行纽约办公大楼就被殃及池鱼,当时就发生了火灾。

数年后,这座大楼被拆除的过程中,还不断发现遇难者的骸骨。

而德意志银行也在911之后,搬迁到中城。

我们的公司倒一直在下城徘徊,如今从我们的会议室往外看,就是世贸遗址。

我的老板跟我说,作为一个老华尔街人,他喜欢这块地方,当年他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商学院学生,成为德意志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从早晨7点半工作到夜里11点,一日三餐都没时间下楼吃饭,全都在办公室吃.....曾经在夜里下班,所有的同事离开之后,我跟他一起端着咖啡杯,走遍公司所有的窗前,瞧我们周围的下城、哈德逊河、大西洋天际线.....他怀念起华尔街、下城、曼哈顿和整个纽约曾经的光荣和梦想,为惨烈的伤痛黯然神伤.....911当天他侥幸去波士顿出差,而他的同事有数人丧生。

他跟我说,你可以想象,他们都正年轻当时,跟这里的所有人一样雄心勃勃、富有激情,就像今天的你,可是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变老,像今天的我.....除了在电视里,我没见过拥有世贸中心的纽约。

2001年夏天,本来有一个暑期交换计划,可以来到纽约,我们系只有一个名额,本是我的,但我被老板拉着做个课题走不开,就换了我的一位男同学去纽约。

他回来还送了我一件在自由女神像下买的T恤。

那年夏天,我坐着火车,从一个城市赶往另一个城市,所到之处跟当地学者和政府机构一起,做一项城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调查项目,以我当时年轻得简直稚嫩的年纪,我很快学会了跟各色人等打交道,学会了在酒桌上喝酒,和在K房唱段子,以及学会了如何在一个下午花掉原本对我数字不小的钱,下班之前拿着消费发票去报销.....我的爸妈震惊于我的堕落以及在堕落中处之泰然,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时代,我必须跟它正面相逢.....暑假结束,我在中国大地上足足跑了两万多公里。

8月底回到上海的时候,我又黑又瘦,然后过了没几天,911的晚上我正走过宿舍走廊,被一个不同系的同学拦住说美国出事了,马上回到寝室开电脑上网,惊呆了.....我错过911之前的纽约,我还错过很多很多事,我以为我还年轻,我以为还有机会,我以为世界会等着我,我以为爱我的男人会永远钟情于我.....比如2000年张国荣的上海演唱会,我好不容易让哥哥给我买到了票,也是被老师拉着陪他去外地开会。

他说,张国荣的演唱会你以后还有机会去听啊,他在全世界都开演唱会,你将来说不定还去香港,去加拿大听他的演唱会,你这个小姑娘,将来一定会走得远远的,你的世界大着呢,机会多着呢.....我就把票转让掉了,到了2003年4月1日夜里,我自然后悔死了。

于是我就变了,抓紧一切机会尽情去活,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想爱谁就马上去爱,因为说不定明天我会死,要是我不死,人家说不定也会死....几年前的冬天,我从法国飞到美国,在费城做沃顿的交换生,离纽约咫尺之遥。

我犹豫再三,还是直接去了费城,过纽约而不入。

说不清为什么,也不为什么。

因为我总相信,我有一天会踏上纽约,会在这里停留,这样的城市,只作为一个过客匆匆而过,太可惜。

我是如此相信我跟纽约之间的缘分,果然。

我是一个如此不甘的姑娘,我努力去活着,我尽情去爱我遇到的最好的男人们,但是我内心深处依然有不甘,隐秘的、无人理解的不甘。

而纽约,她抚平着我的生命里的所有不甘,我在这里,渐渐变得心平气和。

 2 ) 其实我是来数明星的~

很喜欢的有2段岩井俊二拍的宅男布鲁姆收获了一个上门的爱情直到最后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方才正式出场故事也圆满结束了而Brett Ratner那段年轻人的爱情也很有趣有2个大美女Olivia Thirlby和Blake Lively 衬托,结局饶有趣味当个actress体验生活也太敬业了点,不过也让傻小子捡了个大便宜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是个美女,就算别人有缺陷,不管缺陷大小与否,那些缺陷也是可以忽略滴(说不定这点缺陷是美女故意装出来考验你的,又或许人家在体验别的生活,如果你没有保持住绅士风度,可就失去机会咯)谁叫别人是美女呢再说说其他的姜文的那个故事-小偷与小三,看了两遍才看懂汗最开始没看仔细不过Andy Garcia 说中文wo cao实在是很有喜感,不愧是中国导演拍的Ethan Hawke和Maggie Q街边调情那段对白很有意思,不过也很露骨,哈哈拉博夫那段比较晦涩虽然也有Julie Christie坐阵,到底是明格拉的剧本,未完成就先去了,导筒也是朋友帮忙完成的娜塔丽波特曼自己演的那个故事还真不如她导的那个故事Robin Wright Penn和Chris Cooper的夫妻出现感情危机的故事,是不是很有启发性?

建议出现感情问题的男女双方可以试试舒淇演的角色和画家的那个应该是对白最少最悲情的故事了把Joshua Marston导的2个老人的故事虽然一直是不停的对白,但是却很生活化,这是让人觉得最温馨的一段。

另外我没记错的话,好像斯嘉丽·约翰逊初执导筒邀凯文·贝肯了出演一段的,当时看新闻剧照都有了,可惜看完全片也没有这一段,莫非全部剪去了?

 3 ) 《New York, I Love You》分段评析

我知道大家都想看分段评析的文,看到好像没人写,那就由我来写吧,粗浅的分析一下,为人民服务!

电影共12个小故事,与《Paris, je t'aime》不同的是此片是将这12个小故事穿插进行,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有点影响观感,还不如每个故事都剪成独立的片段。

其实我个人是喜欢稍微穿插一点的剪辑的,不过在此片里就显得有些混乱,整体感很差,所以觉得没必要。

全片的镜头和色彩都是我的爱,导演们都是大师啊!

闲话少说,下面开始分段评析:第一段导演:姜文 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演员:Hayden Christensen , Rachel Bilson ,Andy Garcia大家都说姜文是鬼才,但是无疑鬼才也是最装13的,其实我本人对他没什么意见,不过这段过于江湖气和文艺青年的味道,还把崔健的歌拿出来忽悠人,有点纽约版“天下无贼”的感觉,个人不是很喜欢。

第二段导演:Mira Nair作品:《Vanity Fair》(名利场),09年新作《Amelia》(艾米利亚,又名空中女豪)演员:Natalie Portman, Irrfan Khan这段讲述了一段跨种族跨宗教信仰的婚姻,印度男人和犹太女人,不知道为什么我基本上对这段没啥印象,唯一记住的就是波特曼出来晃悠了几下然后又把她的光头拿出来吓唬人了,她笑容其实挺美,演技也好,不过这段奇奇怪怪的,是讲各种族间包容吗?

个人认为最无聊的一段。

第三段导演:Shunji Iwai 岩井俊二代表作品:《情书》 《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演员:Orlando Bloom(这厮好久没出来演戏了),Christina Ricci 这段是讲述一个伪日本宅男的故事,Orlando是个颓废的宅男音乐师(算不上音乐家吧),Christina与他电话传情,最后通过《罪与罚》的牵线,两人见面了。

(身高差啊C差O好多站在O面前就是个小萝莉。。。

)第四段导演:Yvan Attal两部导演作品《人人爱上我老婆》和《他们结婚了还有很多孩子》,都没看过。

演员:Ethan Hawke(sunrise/sunset两部曲,可以叫“爱在日出日落时”吧), Maggie Q两段点烟的故事一个作家勾引一个妓女的故事,Ethan Hawke说台词的能力真强,让他演话唠真是太合适了;第五段导演:Brett Ratner 曾执导尖峰时刻1、2、3,红龙,X战警3演员:Anton Yelchin(此小正太09年出演了终结者4和星际迷航,都有不错演出),Blake Lively(绯闻女孩),Olivia Thirlby,James Caan小正太和女演员的故事,这段挺有意思的,简单清新,是我喜欢的风格,剧情不详述了,演员和故事都很可爱。

第六段导演:Allen Hughes 新作The Book of Eli 《艾利之书》 正在北美上映中演员:Bradley Cooper(此君最近疯狂窜红啊),Drea de Matteo (DH里的新主妇)这段其实就是一男一女大老远跑来ONS的故事,也很文艺腔,有情欲戏,剪辑得乱而且飞快。

第七段导演:Shekhar Kapur执导了伊丽莎白女王两部曲演员:Shia LaBeouf(变形金刚男星,红得发紫),Julie Christie ,John Hurt这一段很多人都没看懂,其实我也有点似懂非懂的,本来以为是年轻侍者真跳楼了,但是后来老侍者又出来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

我个人认为是女歌唱家年轻的时候来过这里,有段回忆,而Shia扮演的侍者是她年轻时候的回忆。

不过还是不太懂,希望能有网友探讨这段到底是怎么回事。

另外这段的风格,干净的画面,偏白色的色彩,意境很美,我很喜欢。

第八段导演:Natalie Portman这才女即当演员又当导演还总是弄个光头演员:Taylor Geare(小姑娘是2001年出生的,和Natalie一起出演了Brothers,非常有戏,非常可爱),Cesar De León,Amy Raudenbush,Carlos Acosta这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被误以为保姆的爸爸,是个舞蹈演员。

不评论了。

比她演的那段好。

第九段导演:Fatih Akin 德国演员:舒淇 , Ugur Yücel , Burt Young画家和茶叶店的中国女孩的故事,个人认为舒淇演的不错,有种忧郁的东方美。

第十段导演:Yvan Attal(这个导演导了两段)演员: Robin Wright Penn Chris Cooper也是点烟的故事。

很多人这段没有看懂,其实不是陌生人调情。

没看懂的请多看两遍。

这段仔细回味一下我觉得很有感觉。

还是剧透吧,建议夫妻感情不和或产生审美疲劳的可以试着用用这个方法。

第十一段导演:Joshua Marston 演员:Eli Wallach,Cloris Leachman老夫妻去海边的故事,最有趣最温情的一段。

相信大家也是最喜欢这段。

最后,这个是混合交叉部分的导演。

导演:Randall Balsmeyer演员:Emilie Ohana这个严格来说不能算一段,是穿插在各部门之间的起衔接作用的剧情部分。

女摄影师挺美的。

声明一下,每个人看电影都有每个人的观感,可能我的观感是浅薄了些,我就是一浅薄的人。

所以请不要说我浪费了好题材什么的,想看你喜欢的影评请移步。

不过我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大家理顺剧情,相信这点我还是做到了的。

关于为什么没有第十二段,是因为斯嘉丽约翰逊导的一段被剪了,听说会收录到DVD中。

 4 ) 应该叫《爱在纽约》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自己生活的城市都有着不同于旅游手册上的介绍的意义。

一部电影,想反映居住在那个城市的人对于自己最熟悉的环境的热爱,同时又要平衡绝大部分观众对那座城市的想象,实在不容易。

《我爱巴黎〉〉很巧妙的把故事放在巴黎不同的区,加上不同导演的风格,显得富有层次,而且天马行空,我到现在还记得吸血鬼和小丑。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纽约没有那么神奇,还是制作班底自身的局限,《我爱纽约》平庸了许多。

首先是场景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曼哈顿,布鲁克林和皇后区几乎没有展示。

和场景相对应得是导演的视角,那就是白人为中心。

再有就是主题,爱或者更狭隘的“性”。

所以,虽然11 个故事,实际上几乎都再重复。

纽约之所以成为纽约,因为纽约是梦想。

还记得《海上钢琴师》里面,经过长时间旅途的人在看到自由女神像那一刻的表情,真是百感交集!

新大陆,新生活,无论你是谁,你经历过什么,只要你还有梦想,你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始!

编导显然忽略了纽约区别于巴黎的切入点。

就算是匆匆的过客,如果你坐过纽约的地铁,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很多时候你都听不到英语!

虽然现在的超级大都市很多,但是纽约在开放程度和包容程度上依然难以超越。

我很困惑,为什么编导会放弃这个视角,同时也放弃了纽约人。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纽约人的概念很大,既包括英语都说不好的新移民,也包括向索洛斯那样的成功者;纽约人不是白人,不是黑人,不是黄种人,是所有想在纽约实现梦想的人,包括游客。

纽约之所以是纽约,不只是因为纽约有第五大道的繁华,还因为纽约有布鲁克林的混乱和挣扎,还因为在纽约有3 座中国城,下了法拉盛的地铁你根本见不到白人!

大概是因为前几年的《撞车〉〉,编导特意要回避从移民或者不同种族和信仰来刻画纽约。

但是,毕竟那是纽约真正的核心。

还记得那次和朋友到她们家旁边的公园,有中央公园那么大块地方,可是没有上层社会的矫情,只有不同肤色和语言的人一起娱乐,踢球,享受周末的阳光和欢乐。

最失望的还是对不同种族的偏见,无论是那个拉丁爸爸还是舒淇的那一段。

其实,印度人都做了花旗银行的老总了,中国90年代以后的留学生没有几个在中国城刷碗,都进入中产阶级了,像Jeniffer Lopez一样的拉丁裔新贵也不只在演艺圈。

可是,编导对这些全然忽略,埋头于几个白人的纽约梦。

当然,有无数明星加盟的电影,数明星也是一种享受,很轻松地过一个小时也没什么不好。

唯一的亮点是音乐,一定要买sound track.纽约是天堂,也是地狱,但是我们还是眷恋着她的每一分,每一秒。

Billy Holiday 的那首《纽约的秋天》应该是真正的纽约人对这座城市最真诚的感觉吧!

Autumn in New YorkWhy does it seem so invitingAutumn in New YorkIt spells the thrill of first-nightingShimmering clouds - glimmering crowds In canyons of steelThey're making me feel - I'm homeIt's autumn in New YorkThat brings a promise of new loveAutumn in New YorkIs often mingled with painDreamers with empty hands (They) All sigh for exotic lands(But) It's autumn in New YorkIt's good to live it againThis autumn in New YorkTransforms the slums into MayfairAutumn in New YorkYou'll need no castles in SpainLovers that bless the darkOn benches in Central Park(But) It's autumn in New YorkIt's good to live it again

 5 ) 加油MISS约翰逊,你就是下一个娜塔丽波特曼.要知道把金发染黑还不够,你需要剃光它们...

第一段   导演:姜文   演员:Hayden Christensen , Rachel Bilson ,Andy Garcia 我首先很感兴趣的是组委对于中国部分导演的选择,(我真的很怕《百花深处》)姜文有着不同于张陈田等第五代大哥的神采,他是一个军区大院的留守弟弟,相对于哥哥辈的某种50后被放大被定义的时代性整饬伤怀,他更洒脱也更独特。

我们可以从《阳光》和《鬼子》中看出那种属于“弟一代”的跳脱的怀疑主义,以及不乏深刻的调侃性对抗。

西方的思想解放冲击和中国在那段时期文化上在亦步亦趋中茫然混乱焦躁都在这个似乎永远眯缝着眼鼓着膀子叼着烟的老男孩身上得以具象表达。

姜小军是关于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个声音,在父兄的不容置疑的言辞中不失时机低沉而压抑着激越,发出了虽然有时不无稚气和取巧的啼声。

它与其说是一种个人表达,不如说是在个人表达和时代民族话语交替夹缝中的一种姿态,一个在父的衰老的威严和兄的落网的反抗之间懵懂又早熟的眼神。

在被媒体抨击为自HIGH的《太阳》出现后,我们看到了小军套子吹破后的情景,那就是这个“漏网之鱼”的儿子,弟弟,在长大后只剩一个弗洛伊德的费里尼的肥梦——那些出现在阳光灿烂日子里的首次遗精后的春梦里的性幻想,那些湿漉漉的女人的肥臀和大腿,那个固着于内心的不断奔跑的尿的一丈高的欣长少年。

以上可以看作是梦材料的一个来源,即童年记忆。

而作为梦的另一来源则是白日情景,那就是在暖色调的欲望田野和烟雾缭绕的隐秘树林中,成年的凸肚的小军在无目的射!

射!

射,乃至最后把枪口对准了少年的他,那个和他妻子媾和的房祖名,于是莫大的讽刺在这一刻成为姜文“弟一代”的悲哀的轮回。

姜郎和纽约很有缘分,80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几乎表达了一个时代的关于梦以及梦的破碎,青春和青春不再以及追求理想和理想的飘渺的集体症候。

有个和姜文同龄的人最后不无酸楚的提起精神总结到,80初的出国潮还是和当今不同的,因为那时候是在追求理想而当今却都是逃避现实。

但很显然,在洪晃,在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在王启明等等“追求理想”的人来到了自由女神BLESS的国度后,他们在最初的恍然大悟后,都现实了。

现代和那时没有任何不同,有的仅仅是记忆,感情,认识的偏差,承认吧。

王启明最后失去了一个女人又得到了一个女人,这是个最好最精简的关于男人成长的表达,也是雄性动物的终极目的,当然这个女人不是他最初勾画和期望的,和纽约一样。

SO,那么在本片中,作为第一个片段的姜导演用了个纽约版《天下无贼》说了啥?

——就是安迪加西亚尽在不言中的“小子(发京片子贼的音)诶~别和我抢女人,这些老子早玩腻了,因为我有《花房姑娘》。

”另,摄影是李屏宾,台湾新电影出道的,《稻草人》《悲情城市》《半生缘》《女人四十》《花样年华》《小城之春》《最好的时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能说的秘密》这些片子以及合作的导演以及时间次序就可以说明一切。

本片段镜头成熟,剪辑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东西,我认为台湾摄影师的功力远非大陆可比,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游刃有余毫无断裂不适之感。

海登克里斯滕森表演的不错,本色么??

哈哈。

姜文依旧喜欢外部动作,摆脱不掉的演员本性也似乎成为了导演和镜语特色,那个设计的滑抛滚的手机,钥匙,戒指唉~让子弹飞。

第二段   导演:Mira Nair   曾执导《Vanity Fair,09年新作《Amelia》  演员:Natalie Portman, Irrfan Khan 《Vanity Fair》04年(名利场)是部浓郁宝莱坞情怀的音乐喜剧类片,使人记住只有律政俏佳人瑞茜·威瑟斯朋的魅惑一笑,似乎当年的OSCAR给它了个服装提名??

我对于阿三没有歧视真的,真的没有,但是我们都还是必须承认作为“他者”的第三世界艺术家,仿照西亚马兰拍点投机取巧的的科幻悬疑类型更适合在美利坚电影工业里生存。

虽然《xx,我爱你系列》标榜着文化的互相欣赏和各自表达,试图在一个城市里诠释某种后WTO时代的文化融合多元世界性。

但是,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周黎明说过的,白种人文化伴随半世纪的殖民输出成为了一种普世文化,而真正无法互相承认和理解的恰恰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比如我就真的不懂也不感兴趣啥印度教和JAINS教(我还真的不会写这个中文,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日是叫啥??

或许季羡林懂的)各自吃啥。

《名利场》原著其实说的很清楚也完全暗合这种地位,就是“她依靠着她的机智,圆滑和性,排除万难,成功栖身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上流社会。

但蓓基知道,她还是无法真正的融入英国的上流社会。

”而且最最难堪的就是这个段落也太概念了,(不过印度人就是以擅长概念抽象思想为民族特性 )一个嫁给印度人的作珠宝中间商的犹太女孩(娜塔丽波特曼生于以色列)和她的上家在室内扯皮,谈到了饮食,婚姻,和宗教。

最后在瑜伽音乐中老印度男人亲了犹太女孩扒下有可能是他前妻头发后的光头。

真的真的很难堪,所以导演就是要告诉我们,所谓民族习惯就是接受很多古怪的无奈的令人反感的“传统”还要露出感悟的欣慰的微笑?

在这一点上阿米导演做的远不如《巴黎我爱你》中伊朗导演自然,两个不同宗族的年轻人偶遇相爱,多么质朴简介大而化之言简意赅啊。

在民族表达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如楼上。

真的,印度对于普通美国人就是《性学宗师》的热闹和故作神秘,是《平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落后的第三世界世俗神话,是YOGA,是莎丽,是宝莱坞的歌舞。

对于知识分子则是宗教纷争和种姓论,我们很难接受这个。

第三段   导演:Shunji Iwai 岩井俊二 演员:Orlando Bloom,Christina RicciSOHO族电影配乐家缺乏阳光和维生素D,他和很多单身宅男一样邋遢病弱,我们看到他的昏暗屋子里的电子琴,非编,混音器以及屏幕上的宫崎骏。

Orlando Bloom因该奔四了,75后的他崇拜列侬,脑子里概念很多知道很多“基”但是显然分不清他们各自,他也无法认真阅读其中一个基的《罪与罚》,因为显然他更亲睐维基。

作者岩井俊二是九十年代的“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受到中国观众尤其是85后甚至90后的推崇,《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他那种日系纯爱的感伤的青春残酷物语的主题和细腻柔和的镜语情感,以及不乏深刻的日本社会批判,日本人性的探索独创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岩井殿是60后生人,西方社会文化大激荡大反思的时代他正幼,60年代日本成为发达国家,在战后经济腾飞时候度过自己的少年,80年代中后泡沫经济时期,他毕业开始了创作实践。

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岩井也有如同片中Orlando Bloom那样的初期创业艰苦无名期,在陋室中摆弄着V8的20多岁文艺青年。

对6070年代的风起云涌和精神偶像们有种模糊的却神圣的崇拜,但在快餐文化的现实中,偶像和理想永远只能用来膜拜,以及作为约会的暗号而无力阅读与理解,这就是关于这代文青的不能说的秘密。

另 克里斯提那里奇 你要LOLI到何时???

第四段   导演:Yvan Attal   导演作品《人人爱上我老婆》和《他们结婚了还有很多孩子》  演员:Ethan Hawke(sunrise/sunset两部曲Maggie Q 恩,导演我不了解,但是伊森霍克我知道。

这个片段就像是两部《爱在》里的男猪脚感染了伍迪艾伦病毒,街头猎艳的他急切的说出了G点这个必杀,而且露骨的出现了VAGINA这个单词,让脑子和嘴巴很爽的YY了一把,最后Q小姐袒露了身份,这种特异的“关公门前”的感觉让男子彻底萎了。

第二段“借火”的故事,一对夫妻佯装陌生男女,又是一次在混淆现实中解构现实的故事,很独特也很有意义。

第五段   导演:Brett Ratner   曾执导尖峰时刻1、2、3,红龙,X战警3   演员:Anton Yelchin,Blake Lively(绯闻女孩),Olivia Thirlby,James Caan 急于“上三垒”的青春期少年遭遇美貌,嗯,残疾的女孩,教他在享受性的刺激前先体会了爱的承担。

这个别别扭扭的约会,以及上三垒的过程,生动表达了青春期少年在性启蒙的躁动中遭遇的必然的尴尬和苦涩,以及因为幼稚而体现出的真诚和青涩,虽然他的更特别。

真诚和表演,现实和想象交汇了。

显然这种飘渺的粉色的梦男孩很满意很回味。

如果有机会,不知他成年后会如何和他的伴侣述说这奇异的第一次。

在女孩走下轮椅前,我很乐于看到这个剧情,片段中个人的行动,少年的,女孩的,女孩他爹的。

想说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能在中国,在中国电影中出现?

但在女孩走下轮椅以及那段关于中央公园和女演员的的独白后,我也隐约体会到了导演的关于女性和男性成长的意思——男人在占有了第一个女人的美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女性的不可捉摸的危险,从此男人长大了。

另 NYU纽约大学电影系出了李安 奥利弗·斯通 第六段   导演:Allen Hughes   新作The Book of Eli 《艾利之书》   演员:Bradley Cooper,Drea de Matteo 两个429的人在奔赴接头地点前的心路历程。

是的,在此前,我没有看过直接表达现代都市社会性关系的一个重大方面——ONS关系的电影。

彭浩翔的《增值》也许算一个。

两个成年男女在对“那一夜”的回忆中不断自省,镇定情绪,在去和不去,走和等间纠结,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年龄和任何能够标定的信息,显然一夜的肉体接触无法和心灵和情感上的陷落摆脱的干干净净,这个灵与肉的主题在夜色中出租车后座上的激吻里,氤氲出一种属于都市的暧昧情色。

另 片子玩了个穿插的剪辑把戏,之前打车两次的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终于被获知了目的。

男猪提到了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一个很文艺的欲望的肉体的能指。

原来不光是姜文认为,在世界人民心中意大利人也是最善于表达此种情愫,那种赤裸的肉体崇拜。

第七段   导演:Shekhar Kapur   执导了伊丽莎白女王两部曲   演员:Shia LaBeouf,Julie Christie ,John Hurt 风格很有欧洲电影色彩,长的运动的镜头,在室内古典建筑装饰的线条中流转,光线色调也如此柔和优雅,弦乐与歌剧,还有镜像中的那个古典油画般的构图,年长女人和年轻残疾男子的关系,书写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形而上主题,那克制的又悠长的情愫,溅起的香槟,分不清幻想和现实,无完整故事情节啊基耶斯洛夫斯基,伯格曼,安东尼奥尼此刻灵魂附体!!!!

BUT谢加·凯普尔是个印度人,我没有对阿三有歧视的意思,真的没有,特别是如此喜爱史诗喜爱华尔兹般运动镜头拍出了《伊丽莎白》-——评价是浪费了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重拍了经典的史诗巨著《四根羽毛》——评价是西斯莱杰最教人记不住的电影。

是甚至监制过上文提到的《性学大师》(The Guru)的人,我只能优雅的无语凝噎。

不要迷恋欧洲,欧洲只是个传说。

第八段   导演:Natalie Portman   演员:Taylor Geare,Cesar De León,Amy Raudenbush,Carlos Acosta 光头才女波特曼导演。

首先我学到了一个新词——manny即是man-nanny,其次波特曼的世界真和我们看到她那永远纯真的孩童似的外表一样充满斑驳的和煦的阳光,那种小女孩的童真善良和女人的坚强母性的无私在星战阿米达拉这个成为对立于人性中压抑黑暗的存在的达斯维达的最好最理想化表达。

是的,我只通过评述娜塔丽自身的气质谈论此片段可能具有的风格,因为这才是它唯一独特的地方。

穿插段很有趣的一个关于语言的小情景,第四段的Q美女遭遇了令人莞尔的乌龙。

叫我想起了很多留学生都说过的经历,在外国千万不能以为别人听不懂而随便说点什么,不然事后后悔尴尬的就是你。

第九段   导演:Fatih Akin 德国   演员:舒淇 , Ugur Yücel , Burt Young发生在中国城的一见钟情,染疾画家尾行中国柜姐搭讪借艺术之名邀约,东方女人依旧是神秘含蓄灵动异域美的符号。

甚至在之前画家画作中那双令他失魂的眼睛都描绘做一个白洞,很妖魅很诡异,和舒淇那种仿佛塞壬林中女仙抽离灵魂的表演状态一道,成为一个艺术家之死的最艺术的表达。

而当舒淇拍照点睛,那餐厅玻璃后故人位置上的淡然一笑,生与死,艺术和现实,期待和落空就缔结了优美的联系,真的,真的比杜可风好多了。

第十段   导演:Joshua Marston   演员:Eli Wallach,Cloris Leachman 我认为此段应该包括前面一对小情侣那段,同样的抛开现实去远方(对老夫妇海边显然已是远方),同样在保持自我和接纳对方的拌嘴抬杠中携手一生。

这难道不也是一个人和一个城的关系?

穿插段如果说各个完整片段是大的段落,和《巴黎我爱你》一样用空间上的分割阐释关于城市地理上的独特个性气质,完成导演和文本的各自表达,那么穿插段就如同标点和节拍器,提醒我们这是个整体。

这个设计挺好的,因为对于世界人民而言,纽约这个大城市的形象就是水泥森林和地下穿插纵横的公路溪流,是街头陌生人借火中似有若无的情分,是小咖啡馆里的偶遇,美国城市题材电影往往给人这种在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人际疏离,人性异化之感,以及在冰冷空间棱角中物化的人寻找人性温暖的主题。

如果说独立段是静态的描画,描画了一个个私人的片段的人生空间,那么“出租车穿插段”则是在串联起个人记忆的同时隐喻了一个时间的动态的主题,我们拥有个人的空间,它代表了我们私人的生命,而我们在时间长河中我们又具有某种集体性的时代表述。

出租车或许是城市环境中最可能完成封闭狭小又作为“公共场所”表述的载体,2个陌生人不同目的地的,一个陌生的司机,一个绝佳的人际关系缩影和生命历程隐喻。

乘客之间,乘客和司机需要合作沟通,妥协和接纳,突破的除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交际礼仪中的“安全空间”还有随之发生的私人生活,生命的联系。

它不仅阐释了作为人类社会协作最高表达形式的——城市秩序,所凸显的协作沟通之重要,更隐喻了关于人性的交流和隐私之辩。

我很喜欢最后在夜色里投射在楼房墙体上的那些影像,以及最后打出的IN MEMORY OF ANTHONY MINGHELLA 那些每天都在上演的遗憾希望温暖和伤怀的断念,就像一张温柔的毯子,慢慢覆盖住这座城市。

I LOVE YOU ,NEW YORK PS关于传说中的斯嘉丽被全删的第12段,我要说,加油MISS约翰逊,你就是下一个娜塔丽波特曼.要知道把金发染黑还不够,你需要剃光它们...

 6 ) In New York, We Met.

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这电影对于纽约来说可能有些过于文艺了,尤其是被追忆的安东尼明格拉编剧的跳楼男的故事。

不过也许我们根本是被那些好莱坞大片欺骗了,至少我没想到纽约的唐人街也是如此的繁荣。

纽约人很爱抽烟;纽约的出租车司机都是亚裔,他们似乎也喜欢和乘客聊天;纽约的中央公园有很多nanny,很多可爱的小萝莉,还有一棵被皮带勒过树枝的树;纽约的唐人街上竟然还有广东驾驶学校,那里的灵芝要25美刀;纽约的小偷似乎没有伦敦的高明,虽然他们只是被骂”我X 不靠谱“;纽约的老人废话很多,不过他们都很幸福;纽约的娜塔莉波特曼又秃了。。。

纽约很大,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都生活在这里;纽约很小,他们总是很轻易就能相遇。

看到最后那对老夫妻到海边看海庆祝结婚63周年的画面时,脑子里突然浮现之前在网上很流行的那张两位老人赤裸着褶皱的身体牵着手朝海边走的照片,一度怀疑那照片是这电影的剧照,结果他们没脱。

可惜了,不过这不影响这段故事成为整部影片最精彩的一段,也许那时我们所有人的梦想吧。

纽约,我爱你。

 7 ) 小人物有小梦想

1、幸好拿掉了Scarlet Johnson执导的《These Vagabond Shoes》,整体水平甩《巴黎,我爱你》几条街。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巴黎,我爱你》有那么多的扇子?

不能说他们装,只能说我对法国没有爱,对欧洲文艺片缺乏同情,18段故事,亮点寥寥可数,我内心黑暗,感触最深的是张曼玉前夫拍的美国女演员和法国毒品贩子的微妙情素。

相比较而言,《纽约,我爱你》的十个故事没有低于七十分的,有人说画面太华丽,我倒有一种风行水上的感觉。

2、姜文的气质和路数向来与我不合,所以他拍的那个纽约版的《天下无贼》在我看来差不多可以算十个故事中的垫底之作,不过有海灯法师(Hayden Christensen)和花房姑娘助阵,而且连Andy Garcia都会用中文说thank you, fuck, off key,这个冷笑话一点都不闷。

3、同志故事的缺席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巴黎,我爱你》有Gus Van Sant的马海区-爱不需要言语。

作为文化大熔炉的纽约,同志话题应该是绕不过去的。

不过印象中好象听春花提过,现任纽约市长对同志态度不甚友好,作风保守,手段强硬,相比之下,还是LA对同志还有吸引力。

4、买来DVD看第二遍,欣喜之情淡了些。

细细回想,我还就是吃岩井俊二和安东尼•明格拉这一套。

我的top4是:《Camille》(作曲家与导演助理),《炼金术•陌生人》(两段点烟),《紫罗兰之爱》(女歌唱家和残疾侍者)和《海滩》(老年夫妻在结婚纪念日看海)。

5、虽然是废话,我还是要说:舒淇上嘴唇真厚;Ethan Hawk从文艺青年变成了文艺中老年。

6、好电影一定要有好剧本支撑。

老年夫妇看海和点烟的台词写绝了!

7、你知道《海滩》里的两个老戏骨多大吗?

Eli Wallach83岁。

Cloris Leachman93岁!

8、《男保姆》里黑人爸爸的舞跳得真棒,明明白白是力与美的结合,可有人觉得那是卑微的挣扎。

9、《钻石》中印度珠宝商和犹太女经纪人“借发传情”的故事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瞧出端倪。

看懂这个故事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还得配合暂停键和退格键:第47街是纽约的钻石大街,这里生活着两个不同的种群,印度裔的珠宝商和犹太裔的珠宝经纪人,因为生意的原因他们经常打交道,各自坚守宗教信仰,又略懂对方的语言;印度素食主义者除了不吃肉类外,也不吃大蒜和洋葱,犹太教则规定不准吃猪肉和虾;哈西德派犹太妇女在新婚前需要剃光头发。

10、在我看来,命题作文很无趣,只要有爱就好,管他是巴黎、纽约还是上海。

 8 ) 关于 纽约我爱你

《巴黎,我爱你》的制片人埃曼纽尔·邦比再次召集强大阵容,邀各地明星、导演以短片集的形式,共同书写一封给纽约的情书——《纽约,我爱你》。

日前正式曝光的预告片将这12支短片混剪在一起,纽约风情小露端倪。

这也是对观众眼力的考验,走马观花的众明星看你究竟能数出几位来。

  每个城市都是一首诗,《纽约,我爱你》让“大苹果”纽约退下了它一贯繁忙而不可亲近的面纱,触摸到它内在的柔软触感。

12位导演——包括斯嘉丽·约翰逊、娜塔丽·波特曼、姜文、岩井俊二、因《勇往直前》勇夺金熊奖的费斯·阿金、曾执导《回归》的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季风婚宴》的导演米拉·奈尔等人——每人以5分钟的篇幅,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感受纽约、讲述一个人类共同的话题——“爱”。

  短片演员阵容更是星光耀眼:希亚·拉博夫 、奥兰多·布鲁姆 、克里斯蒂娜·里奇 、伊桑·霍克、娜塔丽·波特曼、凯文·贝肯、舒淇等等,在浪漫而充满诗意的纽约,他们相遇邂逅。

爱情在悄悄发生,寂寞被疏解,语言的隔阂已经不再重要,爱渲染了一切美丽。

  《纽约,我爱你》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的去世,他的好友谢加·凯普尔接手他的故事完成了短片最后的拍摄。

斯嘉丽·约翰逊的导演处女则最为受人瞩目,她用一个孤独外乡人(凯文·贝肯 饰)的视角来感受纽约,黑白色的影像简约而诗意。

  “城市短片”系列下一站将来到中国,主题将是“上海,我爱你”,着实让人惊喜。

  《纽约,我爱你》将于2009年2月13日全美公映。

 9 ) 作业影评为女人

《纽约,我爱你》(New York, I Love You)是曾经联合数位导演的制片人艾曼纽•本比的“爱情城市”系列的第二部。

与上部《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一样,本片由12个独立的短片组成。

12部短片混合剪辑,纵横交错,展现出了纽约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第一段导演:姜文(Jiang Wen)剧情:一个小贼在街边如同往常一样顺来了行色匆匆路人的钱夹。

掏空了钱包的小贼发现了正在照相的美女,就尾随到酒吧搭讪,像往常一样先从手机入手。

这时一位不速之客来到,打乱了小贼的阵脚,这个就是刚才被小贼偷了钱包的男人。

原来女人竟然是这个男人的婚外情人。

小贼的偷盗技术被男人识破,无奈坦言自己是个小偷,最后尴尬的离开。

但是这个女人却意外的喜欢上了小贼。

分析:姜文的作品向来都站在了评论的两端,喜欢他的觉得他的才华无懈可击,不喜欢的觉得他讲的故事不知所云,充满了主观色彩。

诚然姜文的电影主观感特别强烈而极端,但是这种主观是在电影里是被导演刻意模糊的,大部分都强调了导演自身对人性和人性美的理解,也正是姜文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意蕴特别丰富,片中的男人与小贼都是姜文特色的不同年龄段的富有魅力男人的代表。

老贼成熟世故,让人猜不透也无从掌控,但是丰富的才识让人不由得敬佩。

而小贼年轻俊朗,尊重女性,懂得适时的幽默和坦诚。

片中的女性则是作为一个选择者的角色,在这里偏向了大部分都非常弱势的小贼。

这种转变在结尾处突然降临。

这也是整部电影大部分的基调——充满了欧亨利式的结局的转折和反差。

但是这种反差是强调突发性的,是欲望与人性占主导的抉择式反差,是非理性的。

这也是电影要表现出的,纽约这座城市对于人性的尊重,和对人性自然欲望与生活之间平衡感与调和感。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很多中国元素,比如国语粗口和崔健的《花房姑娘》的音乐。。

第二段导演:米拉•奈尔(Mira Nair)剧情:哈德派女人与耆那教男人在交易钻石时所表现出对于宗教,爱情,信仰与人生理念的不同理解,和两性之间若有似无的情愫。

哈德派女人在婚礼之前不可以触碰男人,但是她却对眼前的男人却有一种很亲近的感情。

之后在女人的婚礼上,她将自己的丈夫看成了钻石行的那个男人。

她会突然笑的很开心。

男人也驾车行驶在公路上,微笑着看着自己与妻子的合影。

分析:影片讲述了一个在纽约生活的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们不同世界观的摩擦和追求共同点的故事。

有很多人看出了这部电影中的爱情因素:说他们两人之间彼此吸引产生了短暂的爱情的感觉。

而实际上,两个人之间感情的联系并非是如此简单,而是通过男人出家了的妻子作为联系,让两个人产生了关联。

男人在哈德派女人脱下假发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信仰,之前的信仰隔膜弱化不见,他之前觉得那些沟壑般的教义差别不再如此明显,此刻他只感觉到了爱。

这种爱来自人类对于信仰的原始冲动。

而女人也感受到了爱,她和男人一样,微微感受到了那个意义不明的男人出家的妻子给予她的一些说不清的东西。

于是,他们在此刻像是醒悟了一些事情般,与之前的自己已经不再相同。

她看着她自己的丈夫,仿佛看到了之前的男人,她开心的笑,是因为她预期到丈夫和那个男人一样,会安静的爱着自己的妻子的。

他们的生活如此平静地默默延伸着。

这个故事其实有点晦涩了,其实可以讲得更浅显一点的。

毕竟很多东西与宗教联系到一起,都是很容易引起歧义的。

不过娜塔莉•波特曼的光头形象很是漂亮,让人一下子就安心下来,很治愈。

第三段导演:岩井俊二(Shunji Iwai)剧情:一个关于宅在家中的邋遢配乐师、面对导演布置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停的用电话与导演的女助理抱怨的故事。

两人之间微弱的了解和情感也慢慢地生长着。

当配乐师对于导演的无理要求忍无可忍的时候,两条平行线终于交叉在一起。

女助理借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妻子的故事,来到配乐师的生活当中。

分析:日本导演的含蓄,也在这部短片之中表现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那种幽美的爱情。

很难通过简单的剧情叙述表现出来。

岩井在访谈中说过:“那个高大帅气的音响师其实是一个宅男,他没有什么生活中的朋友,每天就是呆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做自己的活儿。

在日本,这样的人很多。

不过他们基本都没有生活来源,成天就是闷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看看漫画和卡通打发时间。

我把这个日本的故事按在纽约,是因为我觉得,在纽约可能也存在这样的年轻人。

”这个故事表现了含蓄的东方式的爱情,但是却有着西方式的转折,男人对于女人的爱情是隐形的,无形的,只是微微存在着的无可名状的情绪。

他甚至连这个女人有怎样的样貌都不知道就对她颇有好感,也许是因为她总是能真诚的聆听着他的抱怨。

不过他并没有为自己的感情确实地付出什么行动。

当两个人可能再无交集的时候。

女人作为主动改变现状的角色出现,矜持而又主动的走进男人的生活。

这里就强调出了一种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恋爱魅力的爱情。

故事出其不意的,因为一个电影中的美丽故事而变得富有魅力。

第四段导演:伊万•阿达勒(Yvan Attal)剧情:一个男人在街边邂逅一个女子,以语言极尽挑逗之能事,坦言自己是一个作家,而女子一步一步退让最后忍无可忍,将自己真实身份说出,男作家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分析:一个期望追求激情的男人与街边借火的女人调情的故事,台词非常灵巧而露骨。

故事本身转折也是特别出色,两人的表演相得益彰,充满了趣味性。

表现出了开放的纽约环境的第一步,这个短片为后面很多短片做了铺垫,主要负责将观众代入到纽约开放的都市环境中,为后面的情欲的故事起承转合。

这个导演还在后面导演了另外一段街边调情的故事,则具有另一种趣味。

第五段导演:布莱特•拉特纳(Brett Ratner)剧情:一个失恋的小男孩意外的获得药店老板的青睐,允许他带着自己漂亮的女儿去参加舞会。

当天男孩儿看到药店老板的女儿坐着轮椅出现失望透顶。

之后的故事仿佛预料中一样,遭遇前女友,尴尬的舞会,车子被人抢去,所有的事情都非常不顺利。

轮椅女孩为了答谢男孩带他参加舞会,给了他一个特别的夜晚。

事后,男孩意外的发现,轮椅女只是一个演员,坐轮椅不过是体验生活。

分析:这段其实很有意思的,剧情说起来确实如很多青春片一样恶俗,但是由于演员和整体环境的烘托,也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倒是有种饭中小甜点的感觉。

由于电影并没有刻意的追求统一,所以这样的故事发生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反倒是有种好莱坞式的欢乐感,观众立刻感受到了美国电影的气息。

影片表现各个年龄不同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人也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并没有偏重某一侧面。

小贼与年轻女孩的结局故事也被放在了这后面,算是对青年们爱情的总结。

第六段导演:艾伦•休斯(Allen Hughes)剧情: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经历了不知如何发生的情爱,彼此忘怀不了,排斥着这种混乱,但是又不由自主的回到之前相遇的酒吧,两个人矜持着又兴奋地在出租车拥抱亲吻,仿佛就应该如此的发生。

因为似乎在那个晚上,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交流,感情也不知不觉的渗入进去。

也许他们自己也才刚刚发觉。

分析:本来是一个很不好掌控的题材,但是导演控制的还是非常出色的,两个人都在反思事情本身,但是也同时在思考为什么彼此吸引。

最后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内心,就让自己随着那种说不清的吸引力走下去。

这段后面发生了女摄影师邂逅男作家的故事,丰富了男作家的性格,让观众看到他也是一个可爱的人善良而懂得生活。

之前那个调情的故事开始有了新的色彩,影片并非单纯要表现情欲本身,而是想表现情欲与生活和人性之间冲突与调和的状态,这也是纽约人的状态。

尊重自身,努力了解自己。

第七段导演:谢加•凯普尔(Shekhar Kapur)剧情:年老的著名女歌唱家来到纽约的一家旅馆,遇见两个侍者。

年老的侍者,职业而且绅士,但是却不会让人觉得特别舒服。

年轻的侍者,身体残疾,但是很善良,眼神很纯净,与他人交往真心诚意,充满了感情。

年轻的侍者之前并不知道歌唱家的名字,也没听过她唱过的歌。

但是给她拿过了紫罗兰就会让歌唱家受宠若惊;年老侍者说已经精心为她准备了紫罗兰,则不会引起她特别高兴的情绪。

年轻的侍者失足摔下楼,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这一切似乎只是她的一个梦而已。

分析: 年轻的侍者似乎是女歌唱家希冀的服务生,或许他根本没有存在过,这代表了她对某种希望的追求。

可能是希望自己死掉,或者那个侍者本来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残缺着但是单纯的,她也许是在惧怕某种说不清的对未知生活的恐惧,年华老去和盛名不再。

或者她就只是想接触到一些真实的美好的人的感情,也许她的一生打交道的人都很出色并且有涵养,可是她真正期望的也许只有那些内心如金子般的人才能给予她。

其实导演并非想将故事讲得非常清楚,由于剧本是著名艺术家安东尼•明格拉写的,他在影片开拍之前不久突然离世,他的好友凯普尔只好按照他的意愿拿起了导筒完成了这个已经不会有人真正知道含义的电影。

但是影片表现出的优雅,古典的气质会让人有圣洁般的洗礼感觉。

仿若一副极美的画,虽然观者不知画的主题,但是仍然会被打动。

第八段导演: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剧情:一个黑人男陪着白人小女孩在公园里玩,被路过的女人夸奖是个很敬业的男保姆。

在女孩妈妈接她回去的时候男人流露出很复杂的感情。

舞蹈家的男人在舞台上跳舞向观众致意,这时小女孩高喊着父亲,并快活地像观察城市一样望着他。

分析:这个片段是比较少有的没有直接描写爱情的故事,而是主要着力于描写父女之间的亲情。

不过这种亲情又不是正常家庭中的那种父女。

父亲与母亲离异,自己由母亲和继父抚养。

但是父亲极力的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感觉,不希望再让她受到伤害。

而女儿眼里的父亲则像是像跳舞的城市,是童话般又现实的依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悲伤的过去或者因由。

坦然面对这种过去,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自己还握在手中的那一点点幸福,则是纽约给我们的答案。

第九段导演:费斯•阿金(Fatih Akin)剧情:画家在出租车上听一个司机的唠叨,唠叨他自己本来也是一个画家。

说这座城市丝毫就是充满各种新鲜感和可能性。

之后这个白发苍苍的画家就遇到了药店的中国女孩,并被她的气质和样貌所打动,不可自拔的将她描绘出来。

但是他抽烟酗酒,生活没有规律,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昏倒。

他终于提前勇气与女孩再次交谈,希望她能做自己的模特。

但是女孩怯懦着不敢面对。

不过同样她也在鼓起勇气去找画家却发现画家已经死了。

只留下了还没有完成的画着自己的线稿。

分析:菜市场中,画家:“我希望能画你,就是画个画像。

”女孩:“为什么选我?

”画家:“我也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请求你一定要考虑。

”画家希望一些能打动他原始情绪的美出现,而女孩则希望生活出现一些不平淡的事情。

两个人都希望奇迹发生,而这种际遇也真的发生了。

两个人只说了不到10句对话,但是他们之间的牵绊却已经深入至心底。

这个故事讲了人群之间的差异和个体为了突破这些界限所做的似乎是徒劳的努力。

女孩最后捡到那张画着自己的在餐巾纸,在同一家餐馆,将自己照片的眼睛贴了上去,完成了两个人共同的作品。

之前悲伤的情绪也算是有个落点。

那些无所依靠的情绪也似乎是找到了出口。

第十段导演:伊万•阿达勒(Yvan Attal)剧情:中年男人走出餐馆在路边点烟,偶遇一个言语富有挑逗意味的女性。

女性因为对自己中年的婚姻生活的失望所以希望男人能给她一些其他的新鲜感。

两人之间似乎有进一步的可能,但是女人却像风一样又飘走了。

餐馆里,男人和女人坐在同一张桌子,对着彼此微笑,感受刚才那种仿若陌生人一样的感觉,慢慢地从婚姻的困境中走出来。

分析:七年之痒似乎就是在说这样的事情,丈夫对自己的妻子不再有当时的激情,内心也产生出对新鲜刺激的事物的欲望。

婚姻走进困境,这是世界上每对情侣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导演伊万•阿达勒的第二部短片给人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当夫妻在街边像陌生人一样调情的时候,那些久违的感情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恋人的心中。

导演的第一部短片是不太负责任的陌生人之间的火辣对话,而用这部题材相近,但是却给纽约式的激情找了一个合适的落脚点。

激情和欲望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如何将这种感觉与生活本身平衡在一起。

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纽约的夜色充满际遇和诱惑,吸引人踏入其中。

不过纽约又是踏实的,当白天到来的时候,所有人也都在为自己生活努力地作出抉择。

第十一段导演:乔舒华•玛斯顿(Joshua Marston)剧情:两位老夫妻在街上拌嘴吵架,絮叨着慢慢走在去海边的路上。

海浪拍打着海岸的沙滩,海鸥翱翔着,两位老人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他们的63年结婚纪念日。

分析:爱情并不是都想当初那般美好,年轻时的青涩,中年时的激情在婚姻和生活的搅拌下都变成了絮叨和牢骚。

但是能在一起度过了60多载岁月,那种时间的沉淀已经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打破的。

女人会在年老的时候除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顺利,就只有想着自己的丈夫活的更久一些。

即使每天对着他数落他的不好,在心里也仍然视他为自己的依靠。

而男人年老的时候,拄着拐杖走路也走不快,肩膀也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有力,但是依然会将女人搂在怀里,温柔地亲吻她的额头。

这是种无形的承诺,即使没有写成文字,也都会被每对相爱的情侣读得。

而婚姻或者爱情,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

即使天天拌嘴吵架,能够手挽着手相互搀扶着走在人生最后的路上,便已足够幸福。

第十二段导演:兰道尔•巴尔斯梅尔(Randy Balsmeyer)剧情:不知道这个导演一共导演了几段剧情:有中年男子在干洗店与妓女互相揶揄的故事。

有年轻小情侣对于旅行的争吵,甜蜜而有趣。

有关于拿着摄像机到处拍摄的女人。

她坐出租车,在咖啡馆偶遇作家,遇见被搭讪的妓女,遇见中国女孩儿,所有人都是她的故事和影像,她将所拍摄到的一切放映在大厦顶楼上。

p.s:还有一些遗漏的影像,不知道名归谁属:影片开始的两人乘坐出租车,一个是争吵着的小情侣中的男人,一个是与女人有一夜情的男子。

还有药店老板与一夜情女人之间关于买药的对话。

还有画家在影片开始出现的出租车上并与之前脾气火爆的出租车司机对话的小片段。

私以为这些都是作为串场,姑且就放在这里一并分析了吧。

分析:这是个人觉得最不经意但是却有最重要的一段。

这段故事被打散了放在影片的各个角落,拿着摄像机的女人遇到了片中出现的很多人物,不经意的与之相遇,有的还有一些交谈。

在片尾将所有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表现了纽约这座大都市小的一方面,所有人的都似乎是有联系的。

也许也是六度空间理论的另一种其他方式的表现,抑或城市紧凑生活的表达。

整部电影的小故事之所以都是剪辑混合在一起的。

由于拍摄这些短片的导演都被要求要遵守以下三条规则:一,24小时拍摄完成;二,一个星期制作完成;三,每个片段之间要有相关性。

并且整个影片的拍摄周期只用了36天,所以感觉上电影会有些凌乱。

不过,这种凌乱感由于故事的相互穿插和主角的偶尔串场使得电影在凌乱中有种难以言说的连贯性。

就如同在一个城市中,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看着他的脸,如此陌生,但又仿佛见到过一般。

也许这就是整个系列要表达的城市印象。

零散,又有微弱的整体感。

 10 ) 北京,我爱你

这是之前写的一篇小文,当然是针对我爱系列第一部的,但我觉得贴在这也无妨吧,管理员若觉得不合适,可以删除。

《巴黎,我爱你》买了好久,直到今天才拿出来看完。

十几个故事,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我在想的是,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电影导演们,包括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的导演,也可以集合起来,就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城市拍上几段,让我们来欣赏。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我们到时候看到的,将不只是我爱你巴黎了,而有可能是我爱你北京,我爱你上海,我爱你台北……而我最期待的,可能还是我爱你,北京。

Pekin,je d'aime.我甚至还想象到几个关于北京的故事:1 中关村。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李在决定在中关村创业。

当他回到中关村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找到他大学时代的记忆。

在那个时候,中关村,尤其是某所大学的门前,兜售毛片光盘的男男女女,形成了一道宏伟的风景线。

李的大学生活与这些黄碟贩卖者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李的性教育都是得益于这些人。

但当他回到这里,想要找到一些记忆时,却发现,在这座城市里,被摧毁的不但有胡同,也有这些后来出现的玩意儿。

2 五道口一个妓女的故事。

少女在这个地方结识不同国家的人,然后从他们身上赚到钱。

少女把赚到的钱,给另外一个女人使用。

那个女人是她深爱的人。

3 天安门一个小报贩,他天天在天安门附近的地下过道里出售报纸,不停的向路人兜售各种各样耸人听闻的明星消息。

但是每天他回到家里,总是一言不发。

他是个忧郁症患者。

4 西站一对骗子夫妇。

他们在这里每天靠欺骗外地人糊口。

但是他们两个人深深相爱。

有一天他们被发现受骗上当的外地人追打,但两个人紧紧的抱在一起。

5 胡同一个老北京经常到胡同来看他的老房子。

房子破旧无比,租给在北京打工的一对收垃圾的夫妻住。

但是老北京却觉得自己的房子是非常有价值的,天天期盼房地产公司开发的脚步快些,再快些,他想着自己的房子可以赔得一个好价钱。

6 通县小张住在通县,每天要做摩的、公交以及地铁三种交通工具上下班。

有一天下班,下雨,一个女孩子要和他合乘最后一辆摩的,小张答应了。

晚上,他们呆在了一起。

小张爱上了她,但是以后却再也没有见到过她。

7 超市发60岁老太太晨练之后,总要到超市发买一天的食品。

每天她都会在蔬菜区,挑肥拣瘦,把一棵白菜拨到见芯儿,才放到车筐里。

然后编排队交款,边和收银员谈论家长里短,物价上涨。

8 王府井麦当劳…………

《纽约,我爱你》短评

相比前作,太過無趣。

5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都要出电影版的various artists系列了。。。

8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推荐

突然發現我已經承受不了這麼文藝的東西了

10分钟前
  • 推荐

this is not the nyc i know. well at least not much.

13分钟前
  • ryan
  • 还行

不知所云。

16分钟前
  • 卡卡卡
  • 较差

好坏参半;"nice young man like you" 和 " you not lifting you feet" 两段都很稚趣可爱;其它都像大家说的,都有装的倾向

20分钟前
  • 野人生活
  • 推荐

规模很庞大,效果很三俗

22分钟前
  • 想退休的她
  • 还行

伊桑霍克的调情和两个老人的段落都很有趣,整体不如巴黎篇,视乎想揉成整体,反而一塌糊涂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好无聊,没忍住不断点击快进的手。和巴黎我爱你没得可比。

28分钟前
  • 喜乐
  • 较差

看出导演的风格,故事,商业,庸俗,意识流,文艺和装逼。

30分钟前
  • 长个儿
  • 还行

送给纽约的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

31分钟前
  • 啊砸
  • 力荐

群星云集的短片集,配乐及众星的表演都不错,有些小段落很有意思,值得回味。缺憾的是短片的融合穿插比较失败,还不如弄成各不相干的小故事。

36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只有少数几个故事还好, 大杂烩式的夹杂在一起. 凌乱, 装逼得一塌糊涂

40分钟前
  • island
  • 还行

下一站上海

41分钟前
  • 奶奶的熊
  • 还行

City's full of surprises.老夫老妻那段可爱又有爱。

42分钟前
  • sunmoonzi
  • 推荐

太文艺,太不纽约。

46分钟前
  • mintvanilla
  • 较差

我喜欢这里面的MaggieQ.

48分钟前
  • 琴萧一曲
  • 较差

编剧精妙,不同的故事有了松散的交集。喜欢台词you seen so sad. no one so be young should be so sad,这个故事的男演员酷似爱德华诺顿。片尾看到有姜文,他也导演了这片?演员和情节有很多亮点

5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涓涓细流 汇成都市。。。小故事来着至少轻松不少

55分钟前
  • Fallcon
  • 推荐

乱乱乱 里面最喜欢两老人的故事 希安拉博夫那故事没看懂 我想看被删掉的斯嘉丽约翰逊的短片 总体来说差巴黎我爱你几条街

56分钟前
  • 飞行麻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