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好久才等到一个俄语机器翻译英语后翻出来的中文字幕,看了一下还不错,很多小细节有点感触。
1. 地铁撞来撞去之后,小女孩的爸爸从人堆中翻出小女孩,因为不确定小姑娘有没有伤着骨头什么的,然后让小女孩依次活动手→胳膊→……关键的时候这些小知识可以救命啊!
2. 小女孩妈妈的情人看到地铁上的灯还亮着,意识到地铁里面现在还有电,如果下车进到水里,很可能会被触电,这一个想法救了几个头顶光环的主角的命啊!
3. 电影里面提到了列宁格勒地铁的事故,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1974年和1995年两次地铁1号线地铁事故为原型写的。
列宁格勒地铁1号线事故简介:1974年4月8日在开掘下线隧道时开挖了一片未冻区, 导致流砂突出, 流砂体积超过4万立方米, 紧接着上线隧道也发生了流砂突出。
隧道很快淹没, 在6 h的过程中, 2条隧道从工作面到工作井(约600m)都被疏松的沙子填满,最终在森林站砌筑2垛3m 厚的封堵墙才得以控制事故。
事故导致地面产生沉降, 形成400m×200m凹槽, 在流砂突出的中心部位最大沉降达3. 5m。
在沉降区域内楼房和建筑物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形, 而且其中一部分发生了毁坏。
事故发生后采用液氮冻结, 这是全世界首次采用液氮冻结, 全国的液氮槽罐列车都开往圣彼得堡。
隧道恢复工作直接在水中进行, 在- 185℃的温度下流砂也没有停止, 使用了超过8 000 t的液氮, 事故终于得到了成功的控制。
当时完成了长达70m的冻土封堵体。
1995年12月3日夜, 下线隧道大量涌水, 上线隧道急剧下沉, 灾难发生。
1995年12月4日, 隧道运营终止。
1995年12月10日紧急状态小组会议决定, 灌淹上部隧道。
1995年12月16日, 下线隧道也封堵灌水。
对这次事故列宁格勒真理报有这样一段描述: ,20年前预先安装的3 t重的钢制防水闸门从两头永久地关闭了圣彼得堡地铁这条500m 长的繁忙线路, 再砌上了6m 厚的混凝土封堵墙。
咆哮的地下水灌满了封闭的区段, 导致事故区域上覆土层的巨大沉降, 综合技术大街和红色十月厂区的民宅和厂房遭到破坏。
掉入地坑的汽车, 布满裂缝的房子, 滚滚而上的地下水。。。
从此以后, 地铁红线被一分为二, 每天超过50万人的长期客流要在森林站或英勇广场站转乘免费公共汽车越过被关闭的地铁段, 然后再下到另一侧的地铁线继续他们的行程。
导致该事故的政治因素:就线路规划而言, 采纳了不合理的线路。
穿越地下河的方案是施工难度最大的, 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该方案工期短, 如果在重大日子前交工, 隧道掘进者就可以获得奖励, 当时的重大日子是苏共第25届代表大会。
4. 北京地铁9号线穿越玉渊潭,13号线穿昆玉河,不知道这个防水靠谱不靠谱。
北京应该还有一些地铁也是在河下面的,9号线和13号线比较熟悉而已。
看电影中有几次我已经忘了这是电影还是现实,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电影中取景的地点就在我今年上半年访学时住的地方附近,садовая地铁站使用的是文化公园站的站楼,最后他们得救的地点背后则是新圣女公墓。
新圣女公母附近的人工湖是我最喜欢遛弯的地方。
回到电影,本身,也许故事有些混乱,比如他们是怎么又回到了地垒?
那个地垒出现在新圣女公墓,新圣女公墓虽然在莫斯科沿岸,却不在地铁环线附近,距离地铁环线尚有体育场站和伏龙芝站,莫斯科地铁每一站的距离大于上海和北京市内地铁的站间距离,距离并不近。
再比如莫斯科市区最终的命运是什么?
剧中的地铁灾难让我不禁想到了今年7月的莫斯科地铁事故,有一些相同的原因,比如地铁基础设施陈久老化,可以看到调度室里面使用的还都是苏联时期的设备。
不要说数字化,连自动化都没有完全实现。
管理人员十分散漫也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曾在层层上报从而误事的现象。
剧中负责指挥救援的那位大人物,我想应该是以绍伊古为原型,无论形象,还是语言习惯、做事方式都很相似。
印象深刻的是有人向他汇报莫斯科市内过度开发造成的恶果。
如果去过莫斯科的人就会感觉到,莫斯科的市内开发程度、密度,如果与北京、上海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看着北京上海市区内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现在的城市形象也许有一天就是灾难之源。
灾难电影表现的是想象,却未必不会变成现实。
看不下去,纯粹脑残片。
事情的起因是地铁公司雇佣的巡道员巡查发现隧道漏水并向上级报告,但是上级不听……我你个叉叉,你不听你雇巡道员你吃饱了撑的?
全片贯穿一贯的俄式进行曲BGM,逃生的时候个个变话唠,叽里哇啦在充满水的隧道里拉家常,等到要死了再叽里哇啦逃命。
水头把车厢推过来碾压众人时傻大个偏要拉家常偏不跟大家一起逃竖井里去,车厢前面那么大两个扶手也偏不抓住坐一回顺风车,偏要站着让它给碾死……不说了,都是槽点。
谨慎食用。
此片沿袭了逃难片基本设定的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外在紧迫的限制条件例如时间,以及勇士和傻子。
故事的主线是地铁站灌水,列车在紧急制动以后压死了第一批人,幸存者沿着漫水的铁轨往回逃难,高压电击死了第二批人,以及主人公一批人穿越艰难险阻各种否极泰来获得重生。
副线是男主和男二情感瓜葛,以孩子为表现中心体现出的矛盾;小美女和小帅哥负责情节的跌宕。
总的来说灾难场景表现细腻,俗套间频现亮点,让人从开始紧张到最后。
bug是结局明明逃不出来,硬是安排了个回家的结局,可能是为了圆女主的感情线吧。
到竖井那里就应该结束。
女二象艾薇儿。
男二象普京。
以后都不敢坐地铁了我。
一个结局就是大家看到的,敲敲铁框,大家出来了。
还有个结局大家也应该知道,就是普京男提示的液氮冻人。
大家知道,水退去后,里面的人没法爬到那么高度的,能伸出点东西出来,让大家看到。
即使有二个救人的在,手里的钩子也甩不到那个高度。
大家看到,油桶竖起来只能到第一个铁框高度,离开地面那个铁框距离远着呢。
前面靠浮力才到达地面的。
总体不错,细节比较唠叨,特别那个胖子,还快递员呢。
诸多灾难片的典型元素汇聚成了这部俄罗斯电影,诸多因素引发了这场灾难的降临。
首先 导致灾难的起因,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漏水,而就这么个小问题却引发了巨大灾难。
这是典型的灾难片的拍摄手法。
当然,这些小细节总是不免被人发现,但发 现这些问题的必然是个小人物,而汇报上级的必然结果就是——无人理会,对不起,哪儿凉快你哪儿呆着去吧,别在这抓着鸡毛当令箭,瞎吵吵了。
其次,典型的人物安排,帅哥美女的集合,特别是美女,身材与样貌并重。
金发碧眼的俄罗斯美女着实养眼!
接着就是典型的灾难片情节,故事采取双线并进地叙事手法。
这边厢是主人公的正常生活,男主夜班回家,陪女儿早餐,送女儿上学;女主劈腿,起床,回家,上 班,准备摊牌。
那边厢地铁里的水越漏越多,掉下来的泥土石块越来越大,湖底的地铁从小漏水到大崩塌。
两条线从毫无交集,各自分述,到最后汇聚,所有的人 物、感情都齐集到了这里,男主一号医生与男主二号土豪都来到了这班地铁上。
两条线切换的越来越频繁,紧张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虽然情节是老套的,但不得不说 在细节的处理与线索的安排上,俄罗斯人表现出了诚意。
事后的一些主要人物,都在出事前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埋下了线索的伏笔。
抱着小狗的太太,身材肥硕的夹 公文包的先生,导游小伙和这个小伙想搭讪的姑娘,最后拼命挤进地铁遭众人白眼的包头巾女士,都做了交代。
灾难开始,屏幕出现了熟悉的王家卫式的慢镜头,在 突然急速的刹车下,车厢里人们的惯性冲撞,车厢空中飞起的各种物件,湖水喷涌而来溅起的水珠等等都被慢镜头一一记录了下来,将这灾难来临时的瞬间进行了放 大,让观者感受到了灾难的力量。
第一波水浪稍停后,又出现了两条线索开始交织重叠。
人们开始了各种自救,政府部门开始了作为。
或者也可以说一、二号男主为 一条线索,女主为另一线索。
在灾难片里又出现了典型的情节,总有一部分不听男主们话的或和男主们做法不一样的冲动派,最后牺牲,他们的结果反衬出了男主的 睿智。
当然,少不了的灾难片情节还有赚人眼泪的点,对老婆的话惟命是从的好好胖先生,得到了大家,肯定也包括您的喜爱,但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坚持而丧命,音 乐声响起,眼泪可以流了……最最典型的情节当然就是结尾,所有的主要人物一个不少地获救,人性因为一次灾难而得到了洗礼,素不相识的一对小男女经历了生死 的考验,几个小时内情比金坚,让人感叹造化弄人,缘分天定。
所有的歪门斜道都回归正朔。
土豪小三灰头土脸而去,尽管坐的是豪车,可内心是孤寂无人慰藉的。
女主痛彻心扉后改头换面,彻底重新做人,相信男主一号一家三口经过这次灾难一定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故事说得一般,可细节下了功夫,最最讨好我的是没有3D!
电影里的慢动作情节,灾难的爆发瞬间,如果说做3D应该是完全可以的,在这个动画片、警匪片、剧 情片都要裹挟3D而来的全3D时代,这部电影只坚持把细节做好,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刻画好,我看到的是电影的诚意。
不喜欢被3D,是个电影就要3D,想好 好地看个电影都不行,非要带个让人眼晕的眼镜,连故事都没有说好的影片,光打个3D的噱头实乃喧宾夺主,惹人反感。
满分10分的话,《夺命地铁》影片我给打7分,不3D我再加1分。
支持有诚意的,做好本份的电影。
影片开头,男主一出场就看出来了他是个好人,但是不怎么擅长交际,有点口笨舌拙的感觉。
果不其然,他老婆出轨了……而更牛逼的是她给他戴了12年的绿帽,他竟然一声不吭?!
如此忍辱负重,真的是很爱很爱女主了……只可惜,大部分女人都喜欢“坏男人”,不喜欢“老实人”。
然后男主女儿出场了,这个小公主很像她妈妈,长相漂亮,脾气火爆,性格倔强,可比她老爸刚多了~婚姻生活不和谐的男人真是面如菜色,一脸憋屈,怎么看都觉得有点绿……接着女主的情人也就是男二正式出场了,真是帅,还有点像普京大帝~不过这男的看着很魁梧可靠,可实际上也有点怂,喜欢女主却只能和她搞地下情,还一搞就是12年……也是史无前例了,真•忍辱负重,比男主还能忍,服了服了…最后是女主,这个女人也是很神奇的存在了,外形无可挑剔,年轻漂亮,性感热辣,嘴角那颗痣也是很撩人了~BUT!
这个女人的性格真的很不讨喜,反正我是很不喜欢。
为什么要出轨呢?
还一出就出轨了12年……每次要她取舍的时候就犹豫不决,很明显意思就是,情人必须要,老公也不想放手嘛!
更何况还有个可爱的女儿,怎么能够放弃家庭呢?
出轨只是一时的刺激,真要放弃家庭,说实话没几个女人能做得到。
果然最后还是选择放弃小三投奔老公的怀抱~那现在老公要怎么办呢?
——“原谅大法”好啊!
那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啦!!!
真理就是这样子的:“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就得有点绿。
” 真•无fuck说🌚
越看越像普京大帝!
*吐槽完了以后来说点正经的。
影片开头的场景其实非常符合俄罗斯的日常生活状态:1)异常拥堵的大马路男二就是受不了堵得水泄不通选择搭地铁,然后就展开了一系列精彩故事~也可以看出俄罗斯的交通状况很不好,管理得很一般……2)富丽堂皇的地铁站俄罗斯地铁站历史悠久,1935年到现在八十多年过去了,维修的还挺好的其实。
早年地铁站是军事堡垒,用来避难的,所以都修得很深很深,地下一百多米呢,坐自动扶梯下去一趟都得花5min以上…除此之外,战斗民族的200多个地铁站都修得富丽堂皇的,而且没有一个重样的,都是用大理石装饰的,还有各种浮雕、壁画、水晶吊灯等等。
不像中国的地铁站都长一个样,而且还都修得很呆板……因为这是苏联建国初的一个目标,要将地铁站修建成“人民大众的艺术殿堂”,后来他们也做到了,还是很伟大的。
3)人们等地铁时一般都安静地看书看报,而且一般都会很规矩地排队,不会粗鲁无礼地插队拥挤莫斯科地铁站有免费的车站图书馆,可以免费借阅,这与他们民众的素质分不开,如果放在中国,很早就会被不知道什么人全给拿走了……4)外表冷漠的莫斯科人爱丽斯遇到那个年轻男生的时候就表现得很冷漠,不苟言笑的。
还有小公主在地铁站上遇到的那个抱狗的老人家,面对别人和她交谈,她也是一脸冷淡。
倒是那个小年轻,很热情大方,我猜他应该是圣彼得堡人~是的,圣彼得堡人和莫斯科人截然相反,他们受法国人的影响,热情大方,友好浪漫🌹不是说莫斯科人真的很高冷(外表看起来却是挺高冷的其实),他们只是不爱笑罢了。
因为他们认为,无缘无故的傻笑是愚蠢的表现……这就和美国人一点也不一样了,美国人都很爱笑,会很友好地笑着露出一口大白牙,甚至还会表示友好地拥抱你,感觉很暖心是真的。
5)俄罗斯的帅哥美女们不得不说,俄罗斯的年轻姑娘们真真是“上帝的宠儿”,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翩若惊鸿,动若蛟龙。
同时性格也是很刚烈倔强的,不比男人差分毫,很欣赏!
还有俄罗斯的长腿大帅哥,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真的是帅,帅呆了!
帅死了!
地铁工作人员,穿着蓝色的制服,sexy~*最后再谈谈我不理解的地方。
首先,为什么看见前面漏水地铁驾驶员不赶紧加度冲过去而是猛踩刹车?
这种情况能停的下来吗?
如果不能,那这么做只是徒增人员伤亡,并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可以,那么停下来以后是想掉头往回走吗?
其次,为什么填充的液氮会变成固态氮而不是遇水后气化成氮气呢?
???
液氮的沸点远小于水的凝固点,所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遇到常温状态下的水肯定是会气化成氮气的。
要想将液氮凝固成固体氮只能是降温或者加压。
降温不太可能,就只剩下加压了,那就只有封闭隧道,抽走空气加压,然后通入液氮使其变成固态氮,支撑起莫斯科城市。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用固体氮不能用气体氮呢?
气体氮不也是性质稳定不容易反应吗?
而且气体也可以增加压力支撑起地面呀?
还有,抽走空气这个也不好操作诶,空气一走,压力增加,水可能就沸腾了……然后变成水蒸气,一块抽走吗?
这样子好像也解释地通诶……不管怎么样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所以这部影片提醒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份微小的工作。
(如果一开始上司听了那个老修理工的话,仔细检查漏水问题,不要急着开动地铁,是不是就能避免这场灾难?
)哪怕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通过“蝴蝶效应”,也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后造成重大的灾难事故。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古人早就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应当谨记于心。
这部剧就是巧的,不能再巧编剧替我问候你的母亲,太恶心了,难受死了,看着让人自己给自己找气受,那几个人真的是想活着吗?
怎么话那么多?
明明有火,就是不用!
情情爱爱这种感情和对生的渴望,这两种情绪根本在重量级上就不对的,我觉得如果想让他们的情绪更复杂,可以再编一些更复杂的人伦关系,而不是让情夫和丈夫就在快死的时候撕逼,好扯淡!
但是他真的是很合格的灾难片,真的好灾难,灾难的的确让人很难受,很窒息,很痛苦,救命
一个人在电影院选票,除去已经看过的科幻/动画/喜剧电影,除去不喜欢的爱情/动作片,于是,挑挑拣拣之下无奈的选择了剩下的——非国产惊悚片《夺命地铁》。
也许是因为本身期待值就不高,也许是因为真的是国外惊悚片的水平比较高,总之,看完绝对的惊喜!
——相信我,这惊喜绝对不是和国产惊悚片相比的。
《夺命地铁》对于影片的定义类型“惊悚”而言,整部影片没有一滴血,没有任何一个血型的镜头,音效也控制的相当“不给力”,总之,这是一部相当温和的伪惊悚片,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原著作者一定在咬着剧本诅咒导演,惊悚效果太特么毁书了。。。
然而,如果不是冲着“惊悚”这个效果去的,这部影片还是十分耐看的——剧情连贯,人物丰满,小三很帅,狗狗很可爱,萌妹纸求勾搭——要求越来越偏了不好意系。
忽略不及格的“惊悚”效果,这种类型的影片难得的还有内涵,,,影片在灾难开始时便开始反思,年老失修的地铁隧道,无止境的开发,崩裂。
这种类似于反思灾难片的效果十分的让人很容易接纳。
影片的感情线相当治愈,男主角的爱情亲情,男小三对小女孩的爱屋及乌,不认识的人之间互相帮助——即使在拥挤的隧道逃生,即使脚下有及膝的积水,但影片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踩踏或是跌倒无奈痛哭的镜头,跌倒了两边的人就会立刻把你拉起,抱孩子的人一直有人搀扶着,把妹男和哮喘女这一对更是死磕的一样非要舍己救对方(不过最后把到这妹纸了不算亏)。
还有政府坚持到最后的救人计划,影片总能在绝望中透出希望。
对于男主老婆劈腿这种事,单身的妹纸表示结局完全看不懂,到最后一刻还十分惊讶于她的选择。
在她与小女儿相拥的那一刻飙了点泪,也许她不是个好老婆,但疼女儿的好妈妈完全让人讨厌不起来。
难得的这里还有一个让人讨厌不起来的男小三,在女人结婚后还等10多年,对另一个家庭没有怨恨,对她的女儿也十分关爱,帮助陌生人,作为逃生的一份子积极出谋划策,,,最重要的,还长的那么帅,,,这么痴情有爱长的高工作能力手腕等等都很好的帅哥——这绝对是电影的最强bug!
放假在家也有半个月了,一直没怎么看电影,今晚偶尔搜到这部电影后,直接就看,133分钟的影片,我在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对我的震撼不止那些特效,更重要的是我接下来要讲的东西。
影片的开始,用一种纪录片式的开场方式,快镜头和城市风景,拥堵的街道,静静流淌的莫斯科河,还有那高峰时期极度超载的地下铁,这诸多的因素在一开始就为影片埋下伏笔,之后,画面停在了隧道,一名上了年纪的地铁维修工哼着前苏联的曲子,拿着手电,出现在了画面中,当他看到墙上的裂缝时他并没有注意,而是走开了,这时画面一转,一转嘈杂的电话铃声将女一号和正在和她偷情的男二号带入了电影画面中,打电话的是女一号的老公,此时的他坐在医院急诊室,接到了急诊,不得不放下电话和心中的无奈去抢救病人,而另一边老维修工二次检查时发现了异常,本着自己的高度责任感,老维修工将情况反映给了车站,可惜的是车站并没有重视,镜头中老旧的地铁控制系统告诉人们,苏联解体后的俄国基础建设依旧薄弱,这也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埋下伏笔,回到剧中,此时命运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男主角和妻子的情人——土豪男二号竟然坐上了同一班地铁,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将是一班驶向命运终点站的地铁,此时老维修工从维修站垂头丧气的出来,遇见了老伙计,随口说的那段隧道是我父亲修建的让人们不禁想到了那个年代的红色俄国,可是时过境迁,一切都灰飞烟灭,随着故事的深入,灾难也在一步一步的像乘客们逼近,此时,拥挤的地铁车厢,不时发生的争吵,喜欢上一个女孩儿而跟着女孩儿上车的年轻导游,抱着狗的老妇人,夹着公文包的大胖子,一切看似如此和谐,安稳,还有和车组打哈哈的司机,突然,列车司机看到了路轨的异常,竟然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也是直接造成灾难发生的动作——紧急刹车,想象一下,时速超过50的庞然大物,瞬间轮毂抱死,这段想象,导演运用了王家卫式的慢镜头将一瞬间的灾难用了三分钟时间,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人真的很脆弱,平时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多骄傲,灾难面前,你束手无策,被人堆挤死在车厢尾部的男青年,被离心力甩出车厢的乘客,被飞来的人砸断脖子的老妇人,这一幕一幕都在挑战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里极限,一阵无声的沉闷后,心存的人开始自救,可熟不知,本来能活下来的人有很多,但是人们在慌乱中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跳车在浸满水的铁路上逃跑,上千伏电压也就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在生死逃亡的过程中,能看到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也能看到依旧不忘在遇难者身上摸索财务的小偷和人性的冷漠,此时的男主角就在这个场合遇见了他——妻子的情人,但是在灾难幸存后,不管有多大仇恨,活下来是最重要的,此时男主角最伟大一面父亲的冷静和怀抱给观众展示他不是个懦弱的人,一部分逃过死神手掌的幸运儿在好不容易逃到站台上后有经历了拥挤和踩踏的恐怖场面,而同样被困这个隧道的另一趟列车在老列车员沉着冷静的操作下,安全的回到了站台,不得不说这些人是幸运的,当剩下的最后六人经过艰难万苦终于被救出后,影片也进行到了结尾,当妻子试图握男主角的手时两次被甩开,但是一家人还是做救护车走了,影片的最后,救护车与土豪男二号的奔驰擦肩而过都停下的时候,没想到是女儿在呼唤那条可爱的小狗——家福。
故事在此就结束了,留给观众太多的思考。
看完整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运动员说的:“要不是93年被退队,那可能是德国人的冠军”。
虽然影片没明指,但是懂的人都会知道她心中的心酸,还有让所以俄罗斯人为之心痛的日子就是1992年8月19日——苏联在那一天消失了。
这也是许多老俄罗斯人心中的挂牵。
这个片子客观上反映出,苏联虽然解体,但是老苏联人对于苏联时代的眷恋是割舍不掉的。
同时,影片也有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老维修工买酒的时候和老运动员异口同声说“普京牌”,可见,普京大帝在现在老俄罗斯人心中的分量。
整部影片没有戏谑的无趣,没有冗长的杂质,故事情节的紧凑,灾难发生瞬间的详细记录,略有瑕疵的CG技术(其实场面非常震撼了,可以媲美HOLLYWOOD)就是在告诉观众们,在现代化的钢筋丛林中意外随时会降临,当灾难降临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自救,同时也是给有关部门敲响了生命的警钟,灾难不可能无缘无故发生,都是由一连串的失误和因素积累而成的,也许在工作中的认真仔细多一点,责任心再强一点,那么将会挽救千千万万鲜活的生命!
影院版不知少的是哪25分钟…… 死胖子注定立FLAG啊,因为前头不立,后面也钻不出来啊。哮喘女和铁道迷作家男这一对子挺好,居然没被棒打鸳鸯,我还以为FLAG会一个接着一个呢。
毛子逃命都逃得不紧不慢,看得我都着急,还是喜欢好莱坞的节奏。P.S.:最讨厌女猪和她女儿,果然是一对母女!
戴绿帽子的男子,与送他绿帽子的男子,在灾难现场突然相遇,共同逃难,逃出生天后,共同直面了与他们分别上床的女子,全剧终,故事简单,没脑洞,除了灾难的细节描绘得很生动很残暴很血肉模糊,几个活人在位于地下的死人堆中穿行,也许是导演想表达有关人间地狱的隐喻,当然,灾难本身,也是人祸。
看反应最迟钝的一群人遇险真是一种折磨,逃命时轻松的聊天散步,看得我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红颜祸水
很真实的灾难片,或许会加重我的地铁隧道恐惧症。落后的俄罗斯及其腐朽的官僚作风,和拥堵不堪的交通现状,有力地提升了中国观众的幸福度,比起生活在噩梦中的俄罗斯人民,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他们的美丽中国梦中
拯救婚姻的绝佳方法就是来一次惊心动魄的灾难
剪得不错呢
别闹
人生中第一次看俄国电影。感觉俄国人和美国人在灾难片中设置的笑点很不一样,但相同的都是有几个人一直不断的讲废话拼命搞笑。情人长的好像普京啊。
太长了,可以压缩半个钟头……一个个都爱闹脾气,内斗,歇斯底里,嘚啵嘚啵话多,真想给他们每个人抽一嘴巴,尤其是小姑娘,女的只会添乱;上去后把下面的防水门关上啊……手球队员亮了;记者竟然做好事;莫名其妙就逃出去了不科学;他老婆真是个bitch;战斗民族就是都活不了还要打一架;片尾是真好听
人物傻,不对,是蠢!剧情铺垫太做,实在欣赏不了俄式幽默
在我心中存在感比朝鲜还低的俄罗斯拍起片来也有模有样,国内建设不错,灾难特效分分钟超过国产片啊。
太长了
片子不错。不过俄罗斯的童鞋们,拖沓的过程真让人犯困......
男主面,女主贱。。。电影还是不错的,急煞慢景真好看。。。
狗血感情戏比灾难更可怕
难得俄罗斯拍的片,剧情这么紧凑,节奏控制得好,特效出色。可结局……令人失落啊……
在特效发达的现在,一部纯粹的灾难片在技术保护下还能动之以情的踏实叙事,还能让人担惊受怕的具备代入感,就相当不错了。俄罗斯电影的特效确实很有特点,视角独特,内容丰富。
看着好像这2年我国发生的地铁水灾事故一样,挺可怕低。滴水穿石,小事变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