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电影里那个高速探针的确有点剧情bug,首先得看是不是人类的产物,大多数人认为是的,但是10年时间就会导致一个高尖端技术飞船+科学人才连飞船的基本元素都识别不了?
就算有基本的科技飞跃,恐怕也无法达到这种短短10年几乎跨维度的提升吧个人感觉并不是人类的产物,女天文学家不也说,其实只是个巧合。
可能那东西本身就不是人类的,就是一种其他种类的物体,所以认知范围导致人类连他基本元素都无法识别,也无法解刨破坏。
600万年,那种遥远,是人类放弃希望的理由吗?
其实,即便是地球,也不过是个大号的没有动力的飞船而已,地球何尝不是如同一粒尘埃或者一个气泡,在浩瀚的宇宙中正在和太阳系一起缓慢地漂流呢?
地球和电影中的飞船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而已。
我们同样不能驾驶地球,太阳物质耗尽,就是地球的末日,这个是必然的未来,那为什么当人类在地球上的时候,能够满怀希望孕育后代,繁衍不息,而换了个小号的家园,就很快放弃希望呢?
从科学上讲,地球能维系生命繁衍,是因为有太阳,这颗恒星在不停的提供能量。
这是ANIARA号不具备的条件,即便是飞船上的食物、水、空气等等都能实现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来自哪里?
只能靠消耗物质,这一点电影并没有交代,我假定飞船上的生命支持系统由人类制造的核反应堆提供能量(就好比太阳属于地球的核反应堆一样)太阳会燃尽,飞船上的反应堆也会燃尽,二者的处境也是相同的。
我觉得,人类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就是“失去”曾经拥有的东西,他们失去了地球家园,未来又是一片黑暗,所以他们很快崩溃。
如果飞船上的人类心理足够坚强,他们不放弃,他们繁衍了第二代,对于出生在飞船上的人,那么地球就不过是个遥远的传说,他们不会有“失去”的感觉,正如当今的人出生在地球上,你觉得你失去过什么没有?
第二代会不会满怀希望,改进科技,捕获空间物质,利用物质创造新能量呢?
他们会跟地球这条大船上的人一样去繁衍,去探索吗?
生命最终,都是虚空,人类现在已知的世界观里,文明无论多么璀璨,其实尽头就是黑暗,是死亡和毁灭。
但是地球上的人现在并没有放弃希望的迹象!
当人类从一个大号的地球,换了个小号的飞船,就因为“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进而又失去了希望,所以自我毁灭了。
杀死人类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内心。
假如不考虑物种延续繁衍需要的最小基数(就是假定飞船上人数足够多),假如也不考虑物质消耗问题,就是假定飞船上能实现无穷尽的物质循环利用,那么人类真的不应该放弃希望。
哲学上,有一个终极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存在?
他们目的是什么?
古希腊自然法哲学家说:人类的目的就是保存生命,繁衍后代,寻找幸福生活。
这是人类的第一要义。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地球人,基本秉承的正是这种人类哲学,什么是信仰,这大抵是全人类的共同信仰吧。
隔壁村二狗骑驴在村口摔张大婶家熊孩子挖的沟里了,驴腿断了,于是二狗就在村口活活饿死了,二狗明明嚎一嗓子村口张大婶都能听见,他愣是没嚎,明明村口每天都人来人往,愣是没人看见二狗,再不济二狗丢下驴走两步就进村了,却活活饿死了,这片子反映出的除了编剧是个文盲以外就是豆瓣果然无脑黑深残的小学生扎堆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开场不断的末日钟声,伴随着海啸,火灾,暴风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给这部电影奠基了绝望的基调从开始1小时飞船被迫排空燃料之时,我下意识的就觉得飞船上的人民会面对两个极端问题,一个精神上的迎接死亡的过程,一个现实上的社会体系的建立过程。
三体中蓝色空间号和量子号在孤立的宇宙飞船上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电影中用舰长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一概而过,这批人类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能算是地球人类,所有的伦理秩序资源配置甚至包括交配繁衍权力都应受到严格控制。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迎接死亡主要描绘的还是精神上的压抑,从1小时,3周,3年,4年,5年,6年,10年,24年,九万五千多年,希望很少,绝望却在不断的扩散。
有人自杀,有人狂欢,有人逃避,有人恐惧,仅有女主一人坚持面对希望,却一次次被不断浸入的黑暗击打至绝望,观影的我们只有2小时经历,而片中时间的跳跃可是以年计,由此而感到女主的伟大。
本想给这部电影打5颗星,可绝望的结局是我不喜欢的。
虽说石棺后来历经五万多年回到地球,但早已无生命的迹象,这结尾更像是嘲讽女主坚持希望的撒旦笑脸。
即便是三体也让程心代表人类活了下来,这也算是我一点小小的固执吧。
活着就是我的葬礼,这句真的是绝望至极。
距离第一次看过已经过去很久了,突然想回头为给了我近乎通灵体验的最后一幕多写几个字。
虽然不能自诩科幻文学重度爱好者,但是我始终相信自己对于科幻的理解:科幻并不关于技术细节,科幻关于视角。
如果暴力地将科幻创作的内核压缩到一个词,那我想这个词一定是“去人类中心主义”。
科幻文学是以宇宙为舞台的古希腊悲剧,如同《最后与最初的人类》中我很喜欢的那句话说的那样,“人类文明很可能是更宏大的故事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片段,而这个更宏大的故事本身也极有可能也是个悲剧”。
科幻文学以一种戏剧的形式预言宇宙的起源与毁灭,便是给读者或者说戏剧的观看者赋予了上帝的身份,这种让读者本身拥有上帝视角的权利是科幻文学吸引我的原因。
讴歌人类在茫茫宇宙中为了锚定自己位置所做出的牺牲和奋斗所展现的大航海精神的作品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有失格局。
如果作者不忍心砸烂自已根据对人类社会的了解而形成的宇宙观,就无法跳脱出束缚住人类的转瞬即逝的肉身而探求属于宇宙幽暗的深渊中的秘密;如果读者不肯放弃人类的道德观和基于因果论的叙事模式,就无法真正将自己的思维放置在空无一物的深空之中体会无所依靠的恐惧。
回到《安尼亚拉号》的最后一幕。
这一幕给我的超验体验在于电影用前95%的时间建立了对于人类文明中最高贵的探索精神、牺牲和奉献的讴歌,却用最后这短短几分钟将它砸得稀烂。
这一幕同时将观众的视角从原来的人类视角升维到了造物本身。
首先说关于人类道德的一部分。
在更通俗的科幻作品比如《星际穿越》中,作品的主题往往呈现为“人类的准则也是宇宙的准则”,即是说爱或者奉献在宇宙的各个角落都是崇高的价值。
而这部电影最后一幕的处理方式则抽离了人类的认知,说出了“伟大的牺牲在宇宙的长河中不会留下一丝其存在过的踪迹”,这一点显然将科幻文本本身变得更加严肃和辩证。
同时,更厉害的地方是之前几幕对于人类文明的呈现是非常有现实性的,既不过于类型化地赞扬也不讽刺。
其中人类想要在宇宙中留下印记的尝试也非常感人,但最终的结果是宿命论的,人类无论如何尝试也无法突破自己物种的生命维度。
然后是关于视角的部分。
这一部分的妙笔在于让观众代入造物本身的视角。
当观众回想起前几幕的内容时,会让观众明白前几幕是上帝(造物、存在本身)在观察人类这一样本。
或许其间上帝被其他事情分散了注意力,又或许只是上帝觉得无聊打了个盹儿,下一幕便是六百万年之后。
这种处理实在是太过高明了,将宇宙的尺度与人类认知的天壤之别表达得如此准确,可谓是剧作的神来之笔。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安尼亚拉号》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通过最后一幕告诉观众,在宇宙的维度上,人从不是、也绝无可能是万物的尺度。
最后,期待一下维伦纽瓦还未面世的改编《与罗摩相会》的电影,如果能够做到拥有与这部电影相同力度的结尾,那它必然会成为一部杰出的科幻电影。
如上。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星星都离你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你 今天给大家简单说说一部小成本科幻电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这部《安尼亚拉号》(Aniara),小成本科幻片(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堪称反向“流浪地球”。
在这个宅在家的日子里观看,别有一番韵味。
电影改编自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1904-1978)1956年的科幻诗歌《安妮拉》,原著很文艺,有中译版,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前提条件是你对诗歌感兴趣。
电影的故事起因是这样:人类因地球受到放射性物质毒害而无法居住,被迫乘坐飞船离开,迁移其他星球,其中一艘移民船发生小概率事件,失去动力,飘向了无边宇宙。
乘员也束手无策,只能听任飞船在渺无尽头的茫茫太空中漂流,面临未知的命运。
电影有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为什么没有来,生存物资的达成条件、乃至社会的阶级观念等,电影绕开了这些物质文化基础,片中物质能撑多久、还是完全可以自给也没说.
该片重点在于讨论人文,并给出了一个假设条件:★飞船上自给自足了一套生态系统,生活物资足够充足(只要有人工作,可以循环食用藻类等绿植,但可能不怎么好吃)★飞船体积也很大(电影显示,安尼亚拉号大致等同于帝国歼星舰级别,甚至还要更大)★有着不少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展示有舞厅、健身房、游戏厅等等,甚至还有与人类大脑建立链接,可以让人”做美梦“的精神辅助系统“Mima”)。
那么,你会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生活家园?
星舰文明谁说只有东方有着故土情结,全世界其实都一样,我们可以给地球装上发动机推走,那么《安尼亚拉号》里巨大的移民飞船,从某种程度上有完全可以替代地球的可能性,也就是传说中的“星舰文明”.在包括《星际迷航》等科幻作品里很常见,最近几年的科幻片里,也有《太空旅客》、《太空生活》这样的类似主题的电影。
在刘慈欣作品中,《三体》《死神永生》也有体现,其实《流浪地球》也是一种形式星舰文明。
只是原著年代还没有形成“星舰文明”的概念,所以该片刻意突出人类在浩瀚宇宙的渺小,困在宇宙飞船上的人类,是自我的终身监禁.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Mina”系统崩溃后(其实是AI自杀了,理由是“感受到了人类的悲观”),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
电影以一名职员、飞船精神辅助系统的指导员为视角,还塑造了她的蕾丝伴侣,这对女同夫妇二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头一年憋得难受一度消沉,只能沉迷于精神寄托的系统mina(可以理解为嗑*药),使得第二、三年人们比较放飞自我,几年之后精神寄托的系统下线没多久,就诞生了新的信(邪)仰(教),从精神追求转变肉体欢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一点点的渺茫,有现实主义者对当下生存环境的接受,也有悲观者的不断崩溃,直接体现在主角对待他们出生在这里的新生儿身上:究竟是星舰文明初代人类,还是在降生在监牢里的孩子?
二者观点截然相反。
新秩序其实该片有个跟《流浪地球》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对待社会等级的问题,很多人疑问在如此环境下为什么没有重新建立秩序,形成一个新的社会?
而是依旧维持着固有等级,比如本片中的舰长,出事儿之后依然是舰长的功能,并没有担任统治者,也暂时没人取代他,飞船上的秩序依然有条不紊。
本片其实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希望”的保留,因为所有人压根没有将这里当成家园,而是寄希望于回家,所以一直保持着最初的状态。
但时间长了可就不一定了,该片主要故事线也就保留到了飞船漂浮24年之后,给了一个镜头,坚持活下来的人基本佛系了。
就像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电影里并没表现,但原著后半段的主题,就是发现所谓“骗局”,促使新的秩序的建立(当然结局是比较讽刺的),这样的设定有点像2009年瑞士科幻电影《太空运输》的主题:地球不适宜居住,人类已经移民到了木卫五,主角在一艘的货运飞船上值班,发现骗局,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木卫五,有一座空间站里面装着都是的休眠人类。
休眠的地球人,脑袋里连接着芯片,他们的生命只剩下意识,意识里他们已经到了“土卫五”,是一个有阳光、雨露、森林、草地的虚拟世界。
所以地球上的人类,都在永久做梦,大家逃避现实,都生活在matrix里。。。
最终,主角选择唤醒了人类,让他们面对现实,重建地球。。。
象征着新秩序的诞生。
无论是《流浪地球》原著还是《太空运输》,在这个全新的生存空间里,建立新秩序的原因是在于希望丧失,旧秩序才毁于一旦,这是科幻电影常见的设定手法。
但《安尼亚拉号》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电影始终在强调“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包括5年的节骨眼上还捕获了被认为是“燃料棒”的宇宙探针,回家的希望大增,群情振奋,当然最后也是然并卵。
随后电影的处理手法,希望的丧失,一切又回归原样,乘员大多还是安如鸡,又陷入“活着真没意思”的情绪中,有个细节,船长再次讲话的时候,镜头展示这位割腕自杀未遂。。。
那么,当象征领袖的船长死去后,会不会有新秩序的诞生呢?
电影并没有表示,但我想应该也不会有,电影悲观的情绪情绪决定了大多数乘员都属于慢慢等死类型。
所以该片在科幻层面上并不突出,甚至有意回避了一些人之常情的规律,该片就是一个文艺片,而且是悲观压抑的文艺片。
悲观基调以现在的眼光,电影主题其实比较老套了,无非是沧海桑田、人类微不足道的观点,该片还是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典型观点,浩瀚的宇宙,人类何去何从,很哲学的问题。
在全片的悲观基调下,这就很像著名的悲观大师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片中飞船上新诞生的邪宗教为什么以享受肉体欢愉为主了,终究旧的信仰消失后,精神寄托极度空虚,新的信仰诞生,取而代之的是肉体上的寄托,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是意志主导,为了填满生存欲望的沟壑。
就像叔本华那句名言“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一样,电影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更哲学,人类就是宇宙的灰尘,渺小而孤独,女主的室友——那位胖天文学家,简直就是叔本华的化身,各种消沉活不下去。
星星都离我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我。。。
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24年后是最后的主线故事,人类早已佛系。
最后的结局,直到600万年后啊,安尼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影片画面表示,飞船来到了一颗宜居星球,但飞船内部一片漆黑,内部乘员早已灭亡多年,只剩下灰尘。
尘归尘,土归土。
这样的收尾,让人想到乔治·威尔斯科幻小说《时间机器》的主题: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精力、激情、创造力会日渐退化,社会结构的瓦解和已有文明成果的丧失,人类都退化为爬行动物,最终三千多万年以后,地球生物仅剩下藻类。
这是电影的悲观基调,但反过来说,假如乐观点话,或者干脆作为飞船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任由人类“野蛮生长”,人类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有着完整生态系统的飞船上繁衍下去呢?
有一部电影叫做《深空失忆》,科幻B级片,但其中提供的创意值得参考:
同样也是移民飞船,飞行途中值班技师得知地球已经灭亡,他们是仅存的人类,于是面对6万冬眠的人类,这位开始扮演上帝的角色,新的秩序诞生,他设定好程序,唤醒一批又一批人类开始搞事情,自己休眠了。
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就醒来一部分人,提前苏醒的人类只能在飞船里生活,最终演变出了小型人类社会。
而且在数代繁衍过程中,人类逐渐变异,文明乃至语言都退化,变成了怪物。
最终一千年后,主角等人被唤醒,开始与这帮变异人类大战。
结尾比较讽刺,原来他们早就到了目的地,飞船掉在新行星海里100多年了,所以主角战胜变异人后,莫名其妙的就在新的星球开启了新人类的元年。
电影虽然有些无厘头,但也算一种积极的参考,人类作为自然生物,虽然渺小微不足道,但终究还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存欲望是一种本能,而不是一味的消沉下去。
在活生存本能面前,理性终究还是要战胜感性。
在现实面前,人与之抗衡的不是命运,而是自我。
电影结尾600万年后的希望虽然遥不可及,但还是出现了。
《安尼亚拉号》是悲观基调的,但也有着十足的讽刺意味,何以为家?
天大地大四海为家啊!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献给居家的诸位,了解一下电影中他们的“宅”在飞船里的日常和结局,对比当下,毕竟:只有信念还在,宇宙再大,也不会觉得孤独。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希望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不是空想。
如果我们剔除人性,假设这8000人团结一致为生存努力,那是否能坚持在飞船生活500万年呢?
显然,不到30年,水槽里面的水变成褐色的时候已经说明大多设备开始老化了,在这个日常设备寿命都不到50年的飞船里面,要坚持500万年那是痴人说梦。
生活能源维持即使核能也不到百年,看到那个瀑布投影时真想骂这个败家娘们。
影片中24年能源就差不多没了。
如果有个太阳还能种地,想靠星光?
那还是算了。
所以,希望和人性无关,无论他们展示出什么人性,只要没有救援,灭亡是肯定的。
影片很单纯,展示的是8000人在步入必将灭亡的命运前的人性表现。
所以人性方面就不多说了,以北欧人的性格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换成我们的中国山区的那些面朝黄土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朋友,我敢肯定坚持50年不是问题,说说影片中设定的硬伤好了。
飞船飞行速度是60km/s,那么只要改造出一个救援飞船,搭载足以使飞船返回的燃料,假设用火箭不断加速最终以每秒90km的速度追上去,如果救援在出事1年后出发,飞2年就追到了。
就算是现有的火箭技术也不是不可能,追上后甚至还能自己搭载火箭减速到60km每秒。
虽然费钱。
但从经济上考虑,以这个价格救回飞船是否经济呢?
飞船主要用于地球和火星的航运,如果地球上的人已经转移完毕,以短期利益考虑,那实在没必要救回来。
不过长期考虑,那飞船还是有救回价值的。
毕竟那点儿燃料和飞船造价比起来确实不算太多。
所以即使是从经济考虑,回收飞船也是有价值的,更别说社会影响了。
即使为了故事,我们设定一个撞击损坏了通讯设施。
地球方面无法得知飞船受到什么样的损坏。
尽管有点扯,但是这种大型的通讯设备撞的再烂,以飞船上的材料也是可能修复的,何况从飞船日常设备中取材料组装一个小型通讯器也并不是不可能,不过接收那边的要求有点高而已,旅行者1号现在还能和地球通讯呢。
所以没有救援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然后是探针,忘了从哪里听说,原著没有这个探针。
但既然电影里面有,也可以扯一下。
探针外形很像个火箭推进器。
不过这东西肯定不是地球给的救援燃料,假设此物为地球最新前沿技术制造封装的燃料,就算地球方面没有告知,至少也得在外壳上面刻上使用说明书,刻不上贴一个不锈钢的也行啊。
不至于大家拿到后一头雾水。
所以在电影里面此物为无法探知其元素的宇宙垃圾。
既然是无法探知其元素,但这东西又极其稳定。
所以我们可以从硬科幻的角度来看看。
这东西在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之外,他们不认识是当然的,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
所以,影片中那个科学家说这东西可能用某种未知的方式变得有放射性是有可能的。
所以可以猜测为这东西正是外星人用某种特殊的封装让其外部辐射变得稳定,而内部有将其转变出放射性缓慢释放能量还在工作的的探针。
至于飞行的目的,大概和我们的旅行者一号一样吧,这东西内部有量子通讯都说不定呢。
因为如果影片想表达如果人们没有放弃就能得救,那么转折就只能是这个探针了。
不过那个不知死活一知半解的丧人天文学家打击人家科学家的自信,导致研究停滞了。
题目是引经据典,不是求和谐招打。
片子是硬着头皮看下来的,很多描写宇宙是黑色的,其实我认为更准确说,宇宙是最大的深渊,失控后的飞船就是一个无尽坠落的过程,到最后痛苦压抑开始麻木,人性消失,甚至物质重新化为粉尘,影片要传达的是一个对宇宙应该有的态度,一个应该明白的概率,去童话化就是第一步。
没法估计多少年,人类可以走出太空,但有一点影片说的很清楚,百万年来,人类生活在将宇宙狰狞而沉寂的面目遮盖起来的地球中,那里鸟语花香,沧海桑田,但这却普通沙漠中的一粒琉璃沙,荒漠才是本质。
于是乎,另一些吊诡的命题出来了,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吗?
困住人类走出地球的是技术还是人类脆弱的精神?
人类最好的宿命也许是守住地球?
很失望,先不说里面各种无力吐槽的科学漏洞;哪怕演绎软科幻,觉得里面人行为也太片面,以至于没有力度架构一个让我有兴趣去思考的方向。最让我愤怒的是女主自作主张用地球图景覆盖了窗外的宇宙,地球值得缅怀但这种方式完全是拒绝接受现实向前看的表现,星空那么美,本可以是多特别的一生啊。
影片改编自瑞典诗人哈里·马丁森的同名诗集,讲述了地球因环境灾难而不再适合居住,人类乘坐一艘名为“安尼亚拉号”的宇宙飞船前往火星居住,然而,一场意外让飞船偏离航线,逐渐驶向无尽的太空,船上的乘客和船员陷入了无法逃脱的绝望,人们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航行第24年,乘客赖以生存的藻类被污染,最后几名幸存者坐在一间昏暗的房间等死,飞船慢慢飞向无尽的黑暗。590万年之后,“安尼亚拉号 ”这艘被遗弃的、冰冷无人的太空飞船抵达了天琴座,并接近了一颗和地球一样青翠宜人的星球。
北欧电影真是太先锋了,处在危及生命无处可依的境况时,跑来跑去不知道忙什么,崩溃也不知道为什么崩溃,崩溃喜悦也都是淡淡的,所有演员演技和勾石一样糟糕,舰长是最丑最惹人厌的典型溅v。让所有人能精神吸麻的机器崩溃了,女主淡淡的想阻止一下,结果大嘛中心还是毁了。于是大家开始搞不知所云的邪教,目的只是为了开impact。舰长独断专行随意杀人时,极端条件下人性的复杂和挣扎的表现淡如水,否则就怪叫,跑来跑去。从来没看过这么故作高深和垃圾的电影。(讨厌船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长得像天才女友里彼得罗的扮演者
那种沉重的压抑,难以释怀....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
元素上是超越了,形式上说好听点还保留着那种淳朴,这就闷了。
宇宙航行的心理描绘,希望的消失,希望的再现,希望的维持。
海報和飛向太空重合度有點高,時間在累積變長但社會還是碎片化的。並不必要去學前輩們,還是先把美術精進一下。
瑞典人是有自己的一套表演风格吗,从头到尾每个角色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表情动作全都莫名其妙的
千里万里,死活人家。千年万年,活死人墓。
地球就像MIMA一样不堪重负,以后地球的下场或许就和MIMA一样。本片的教育意义大于科幻片本身。但是别忘了,它的前提先是一部科幻片,厚此薄彼谈什么教育意义。别拿小成本说事,科幻片好电影比比皆是。作为科幻片,除了几个合成的宇宙外景以外,其他的基本上看不到科幻元素,段落化的结构跳戏的不行。
绝望,长达五百万年之久,便不再是绝望,而是与生俱来的悲观。原著作者哈里·马丁松7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78年以剪刀剖腹自杀。
六十多公里每秒的速度,发动机坏了就失联了。二十年还没飞出太阳系呢。
对于刚刷完全套《三体》的我来说本片的设定倒是不难理解。“安尼亚拉号”是一艘执行火星移民计划的飞船,但意外与小行星相撞脱离轨道有可能终身游离于太空。飞船上所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影片通过后勤管理员的女主基本一个年头一个主题的方式来讲述。让民众失去希望的言论流传,很多人相继自杀;性生活也回归于纯粹的繁衍。或许剩者为王,经历了无尽的孤独和煎熬,片末是飞船已经靠近他们想逃离的地球。。。
设想大胆。遥远的未来,一艘地球与火星间往返输送旅客的飞船,因被太空垃圾击中反应堆偏航,为了不爆炸泄光燃料,只能漫无目的地在宇宙中漂流,期待遇到质量体改回航向,飞船携带物资有限,年复一年飞船上人们各种行为与变化。幻境人工智能在频繁看过太多人类记忆,决定自杀这个点没有想到
披着科幻外衣的伦理片,人类,其实除了身体,心理也很脆弱
不好看
1950年代反乌托邦文学一种,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题材表皮下屡试不爽的一大主题了
讲述依靠恐惧本能和语言心智,困于进化的物种要如何面对宇宙尺度的偶然性。但:首先不是科幻片,创造力既没能克服未知也没能带来未知,就跟科幻没有半毛钱关系。其次是一个拙劣的思想实验,一群人一个密闭空间各种心理问题,往来俱无因果就谈不上实验性。
1、邪教那里我还以为要出事情,结果根本不邪气啊,很和谐。2、探针那个为何会勘测不了是何物质?我只能认为不是人类的造物了。3、最后的598万年,被这个数字震撼了一下。4、女主老瘦丑,影响观影体验。5、为何不与火星或者其他飞船联络?前面几十年没飞多远,信号往来也就最多几分钟,这艘飞船不是人类最后唯一的一艘吧,应该算是剧情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