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正值兵荒马乱的大明王朝在这突如其来的瘟疫面前便手足无措,赵提领的死无疑讽刺,孙传庭和吴又可像是两路人,但他们共同拥有的恰是最宝贵的人心。
面对地方官员的推脱捐粮,孙传庭无奈道:"大明如果灭了,你们给我孙传庭有什么用?
人心就是粮食!
"吴又可又在临危受命时慷慨道:"逃是死,到军营治不好也是死,不如为国殉职。
"在影片的最后,选择了拒绝并退隐。
乱世苍生,各有宿命。
这部电影放在今天这种时刻意义也极大,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无良商家哄抬口罩防护设备等价格的行为何异于明朝地主想方设法发战争横财?
李文亮医生的死真真正正讽刺了政府的无所作为。
病毒的宿罪是蝙蝠,难扶的其实是人心啊!
真的很难看到一部明末的好的作品。
作为一名明史的铁粉,明末史的铁粉,这样的电影当然是不能错过了。
当然,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即是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他给了带来了不仅是遗憾,感慨,时隔几百年之后,我仍然能感觉到他深深的不甘。
史学家一直评为“传庭死,则明之亡矣”。
其实这句话是正确的,也是非也非也。
电影中其实就给出了答案——在电影的最后吴又可对孙传庭说道:“始兴终衰,大明积弊已久,非一剂猛药可治也”。
他说出了历代以来王朝的兴衰,也间接看破了孙传庭的最终命运。
当然,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吴又可{吴有性}和孙传庭有过哪怕一面之缘,编导也是借医国医人的巧妙联结来映衬电影主题。
孙传庭,这个被名将洪承畴亲切的叫着“伯雅”的最后的名将,虽说他们两个人面和心不和,但都是明末的最后的稻草之一。
他带着老三十六营的白广恩,扒了李自成墙角的同乡高杰两次曾差点致闯王于死地,并且打赢了一代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其实是闯将},要知道那时的一代闯王可是高配,据说有两万铁骑,当地的官军看到都绕着走。
闯军和后来的太平天国其实都是一样,初时为流寇,后渐有计谋,攻城略地,在野史中曾说这些流寇都是以“三国演义”为闺中之秘本。
孙传庭的秦军屡屡不敌也和闯军的日渐成熟有关。
不可否认在影片中两位主角的台词都是大放光芒的,皆有逻辑且发人深省,这是难能可贵的,虽说中途那只特效野狗有些煞风景吧。
总而言之,就我个人而言,伯雅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的邓艾,可惜他没有后者“屯田日久。
当建奇功”的 造化。
沉毅多筹略,懂得屯兵久谋,两败李自成,忠心为国,既不像洪承畴那样首鼠两端,也不像卢象升那样慷慨就死。
国家当危乱之日,未尝无能任事之人,而尝患于不用,作为大明最后的一根稻草,他的风格注定会与崇祯相违背,也注定了他的命运。
后世多为其惋惜。
在这样一个凤高气爽的夜晚,我又一次仰望星空,深深的悼念着那些曾经深深震撼过我的明末的那些人,他们的名字一个个闪过我的脑海犹如一道闪亮的风采: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曹文昭,曹变蛟,傅宗龙,汪乔年,金铉,范景文,袁崇焕,秦良玉,左良玉,还有太多被风化掉埋葬在历史中的那些明末的忠臣们....
这是一部向改革者致敬的作品,立意很高,但制作略显粗糙。
瘟疫是一个隐喻,象征着其时犹如病入膏肓的大明。
吴又可和孙传庭,这一文一武,背井离乡,机缘巧合之下在潼关一起卷入了这场危机,共同临危受命,治病救国。
这个设定,本身就很有戏剧性。
整个剧情的主线,是围绕两人互相启发、互相影响而展开的。
影片一开始凸显了孙传庭的气焰:只带五千精兵、斩杀贺人龙、收揽地方军政大权,而紧接着就制造了现实与希望的极大落差,描绘了一幅内忧外患的情景——潼关守军装备残破、府库不足、兵士倦怠,根本不堪大用,直到瘟疫的爆发,把这场危机推向顶峰。
此刻大家都很清楚,不变革,就无出路,就必死无疑。
然而,像所有的改革者一样,吴和孙首先面临的是重重阻力:传统和权威的掣肘:吴又可的师傅一再强调《伤寒论》的老方子,不肯分析新问题、研究新方法,贬斥吴又可中央的不信任:皇帝担忧兵权在握的孙传庭时久生变,一再催促出兵却不发粮饷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地方上的土豪士绅为维护自己的田产,处处阻挠孙部征地征粮内部的分裂:大敌当前,而自己身边不断地冒出吃里扒外的叛徒那些想要挽救的人,偏偏还不愿配合:得病的士兵不肯吃药最后,吴又可“重症用猛药”的一席话,点醒了孙传庭:改革没有退路,披荆斩棘也要前进。
孙传庭终于大开杀戒,直到夜袭伤兵营一幕,把全剧推向高潮。
此时孙传庭已放下了所有的怜悯和仁慈,而他与吴又可潜在的矛盾,此时已再也不能调和——同是改革家,吴是医者之心,悬壶济世,不分敌我;而孙是军人,国难当前,不能不痛下杀手。
影片的最后,孙传庭壮烈战死。
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就算此役战胜,也不可能有所善终(那些土豪朝中的内应会无动于衷么)。
他背负了改革者的原罪——牺牲无辜,他杀业深重,死是他唯一的结局,也只有其死,才能对应吴又可作为救人者的生。
吴又可发现了克制瘟疫的方法,但是最终没有救成那些病号;孙传庭励精图治,最后也没能挽救大明。
积重难返之下,人亡,国亦亡,这个劫数,终究逃不过。
世上最可悲的事,是找到了方法,却已没有时间。
改革,何必待到危亡之时。
明末历史纷繁复杂,一直以来是历史界研究的重心之一,近几年历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的大火也带热了民间的明史热,而明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其终衰的那几十年风云变幻,浩荡复杂,直接影响到了后来中华文明的继承和遗失,众多事件值得大书特书,但是反观这些年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作,满大街都是辫子戏,却鲜见清之前朝代的影视作品,电视剧少,电影则更是大面积的空白,故王竟这次以中等成本携来的严肃以明史为基准的电影,刚开始便获得了不少历史爱好者和影迷群体的关注,王竟之前现实主义题材的《万箭穿心》算是国产电影中较为难得的优秀作品,所以这次会更多的负上众人的期待,此次《大明劫》虽然投资达3000万元,属于国产片中的中等成本,但是骨子里却仍是独立电影的血统,独立电影的创作态度(较自由?
)加上中等成本(在独立电影中算是不菲),再加上吸引人的明末战争史,《大明劫》是一部被特定人群寄予了众多期望的电影。
毕竟是独立电影,内容题材演员都不够大众化和娱乐化,影院的排片毫不留情以商业姿态的冷酷对待了这部国产佳作,影院内观众寥寥无几,导演王竟等以此姿态杀入院线与孙传庭弱军出潼关送死似乎没有多大区别。
纵观此片,王竟长期停留在“电视剧水准”的电影技法(例如:转场调度、镜头运作等)似乎没有多大进步,但电影技法上的技穷无法掩盖此片的精神光芒与人文历史光芒,此片严肃认真对待历史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的良心。
影片中的两位主角吴又可与孙传庭都是真实的明末历史人物,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两者并不相干,影片把两者以戏剧的方式放在的同一历史时空,虽是戏说,但是在影片中的安排与处理并没有超出界限,反而为这部剧的剧本贡献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剧情及冲突,实乃在历史剧严肃范围的中画龙点睛之笔:一位是志在医人的郎中,一位是志在医国的将军,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两者的身份和终极使命的矛盾给这部剧贡献了最重要的精神内核。
明末天下大乱,病人膏肓的末代汉人王朝需要一剂猛药,而电影中瘟疫大起的军营也需要一剂猛药来安定军心,两人不同的身份和使命在电影之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碰撞与对比,在历史面前不堪一击的两个“医者”在变革的大潮之中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种相撞又交叉的人物宿命构成了真正的历史。
明末国体已入膏肓,制度的积弊,吏治的腐败、天灾、人祸在影片之中均有一定的展现,大明之劫已在劫难逃,劫难在电影主要展开在这孙传庭部的遭遇,各种弊端和灾祸在个小小的军事集体之中就得到多方面的体现,一个国家的细胞都已经崩坏如斯,更何况是整个国体。
影片中所展现病入膏肓不仅仅在制度上,也在人心之中,地主士绅、官兵将军、社会的各个阶层,恐怕那时的明人也会对天叹几句人心不古吧。
社会的细胞已经崩坏,再好的医生也将回天无力。
吴又可可以医好人,但是百个千个孙传庭也医不好国了,作为一个末代王朝的忠臣良将,最好的结果恐怕就是玉石俱焚吧,(看看洪承畴的骂名)这是封建军人使命带来的宿命。
吴又可与孙传庭均算是懂史之人,在始盛终衰的历史规律面前,两者在荒野之中的那段对白已算是讲透,个体在历史之中的宿命与选择也多有展现,两者的冲突与矛盾,选择与逃避,出士与入士,宿命与使命,端端正正的融入了这段大历史。
另外影片选取大众较为不熟悉的一个历史截面作为剧点需要一定的勇气,影片以明末李自成闯军第二到第三次开封之围为起点,描绘崇祯帝催孙入豫前后发生的故事,由于资金所限,对战争一笔带过,预告片打着古装战争片的幌子欲意掩盖其古装剧情片的本质,即使到了最后的潼关之围,孙传庭壮烈战死,影片也只是以战场上孙传庭的一具尸身的画面带过,难掩其成本上的捉襟见肘。
其实《大明劫》故事背后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信息,对于一些不熟悉历史,纯粹为娱乐而来的观众而言,《大明劫》恐怕不一定适合他们。
《大明劫》的叙事和技法上并无亮点,但是整体所营造的压抑氛围很到位,拧巴严肃的展现残酷的历史,灰暗色的基底之,让人心生压抑。
其实《大明劫》也说不上是借古喻今,但是以此姿态面对历史,挖掘历史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也权算是影视界的知识分子面对历史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文人怀古之嗟叹吧。
《大明劫》以戏剧影像的方式挖掘出了一段历史的深层次内容,以呈现而不是下结论的姿态展现出了一段复杂富有深意而缺乏足够影像塑造的历史横截面,既有知识分子的一种使命感,也有影视创作者在创作中的一种狡黠和诚意,影片各方面均较为完整,虽无大的突破,但也基本上完成了使命。
更值得称赞的是《大明劫》从精神到电影细节对历史 严肃与认真的认知态度,这让《大明劫》在众多国产古装剧中鹤立鸡群,甚至能说得上是出类拔萃,虽然中小成本独立制作的《大明劫》肯定不会大红大紫,但是在特定观影者的心中,它在今年的国产电影之中,是占有足够的分量的。
《大明劫》既是官军之劫,也是大明之劫,更是百姓之劫,纵观历史上兵家输赢,不论是谁输,最大的输家莫过于普通百姓,影片中吴又可与孙传庭之间的对白并不多,两者仅有的几段双雄戏很直白的点明了部分影片的部分内在,故事在医人与医国之间的相似与相悖之间,影片以作者的姿态完成了一次表达。
《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
’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古人认为最好的医生是医国的,次等的医生才是医人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我们时代这个纵深历史层面之上去看,两者之间并无上下之分,这让我想起历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卷末的一句话: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自古以来,我们就习惯于以“国家”“民族”“集体”的名义粗暴剥夺个人的权利,极端的集体主义下,恐怕还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明已无药可医,孙传庭最终马革裹尸,战死沙场,青史留名,这是将军的方式,于孙来说这是死得其所;而朝代更迭,行医济世不会断,吴又可悬壶世间,放舟江上,也便是他一生之宿命。
两个医者之间价值矛盾与人性挣扎渲染出了一个现实残酷的大世代。
孙与吴,这便是大明之大厦将倾之时,历史上两个渺小瞬间的交叉与平行。
就按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来,先抑后扬。
我认为本片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剧本的节奏起伏太平,整体张力略显不足,某些情节的衔接因为不够自然甚至令人感到有点散乱,虽然故事不断在往前推进,却使观众难免偶尔走神。
其次是演员。
冯远征演得很好,微表情小细节挺多,是个有想法的演员,可惜吴又可这个角色性格有些模糊,作为主角之一略显苍白。
而孙传庭的扮演者戴立忍虽然造型气质颇佳,演技也算沉着,但口音实在太出戏,令人扼腕。
即使有上述问题,在我心里它依然是一部上佳之作。
撇去眼下国产电影的窘境不谈,国史片的厚重历史感是一种很难把握的玄妙气质,而没有宏大场面与华丽特效的《大明劫》竟做到了,这一点不得不令人叹服。
崇祯时期的影视类作品不甚枚举,但大多浮于表面。
也许是我狩猎狭窄,印象中几乎没有真正展现出当时末世气氛的作品。
太多目光投射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之类的八卦上,忽略了那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光怪陆离的妖孽王朝覆灭的真正原因。
众所周知,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面对积重难返的危局却无力回天,最后于煤山自缢。
这个故事还有许多细节,比如他在宫中亲自持剑砍杀妻妾、女儿,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长女长平公主断臂重伤,周皇后上吊等等……试想当时的场面是多么恐怖,当事人的内心是多么绝望。
这鲜血淋漓的断头路究竟是如何一步步铺陈,最终通往地狱的呢?
《大明劫》从军中瘟疫这个视角切入,为我们打开了了解明末历史的一扇窗。
除了闯军,还有流寇,还有瘟疫,还有因官商勾结而名存实亡的军屯……本片的摄影有几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最为动人的当属开战在即,随着帐幕被掀开,凉薄的晨光乍现,错落在案前的孙传庭身上,他侧过头迎向它,迎向自己的宿命!
历史真是好无情!
像滚滚的车轮碾压过来,从不停留。
吴又可还能及时抽身逃过此劫,而孙传庭已经被死死钉在这条绝路上,同大明王朝一样,劫数难逃。
本来还想多写一点,月头要干活了……OTL
不会叙事,却讲出了历史感。
一则赤裸裸的政治寓言,铁腕改革派悲情失败,理中客带着体制的拖油瓶怡情山水。
“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我孙传庭却一回也输不起”,观诸今日舆论场,亦如是。
“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理中客以为自己总会赢在四百年后,四百年后的理中客也是如此。
这部影片不能当做灾难电影(的古代版)来看,以类型片的要求,它的节奏感太差,紧张气氛的营造还远远不够。
它实际上是一部相当“中国”的电影,一个王朝大厦将倾时的诸多问题它均有涉及,更重要的是,中国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医道仁心,都是它表现的重点。
用一些更现代的观念来考察,它也触及到一些最根本的矛盾。
比如孙传庭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战,他只是在保卫一个空头的王朝,一个抽象的观念,而不是具体的人,甚至在这个保卫的过程中,具体的人都是牺牲者。
“大明劫”与其说是一个王朝最后的挣扎,不如说是一群人在乱世里的挣扎,在这个个人的生命随时会被剥夺的乱世,不管你是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总督,是不可一世的草头王,乃至是皇帝,还是受人尊敬的名医,都在这个方生方死的乱世里沉浮。
真正的“劫”是人之劫。
大明之亡,真正亡掉的不是一个政权、一个王朝,而是“天下”,是这个“天下”得以构建起来的观念体系。
甚至这跟某一个具体的王朝都没有直接的联系。
一直到现在我们还生活在“率兽食人”的时代,每一个清醒者都是生活在末世里的。
在这个末世里最后的光是什么?
影片的结尾构成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乱世里,代表不同政治派别的人们互相厮杀,以致举家尽殁;而归隐田园、其乐融融,并且留下著作传之后世得到“不朽”的是技术专家。
这个“技术专家制胜”的隐喻有其乌托邦色彩,却也是影片矛盾的核心:技术可以为任何政治势力服务,但也无法被任何政治力量轻易绑架。
但是反过来,技术对“这个”乱世而言,也是于事无补。
技术专家远离历史的方式,是构建一个只属于特定的技术门类的历史(譬如影片中的“吴又可”之于“医学史”)。
当然,这种看法本身仍然属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代”,技术的统治究竟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技术之于历史的影响究竟大到怎样的程度——是如何高估都不为过的。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影片中的主人公吴又可不是一个医者,那编剧为之赋予的结局恐怕不会那么好,在技术之外,吴又可身上多少还体现出一些与“人性”有关的东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孙传庭的霹雳手段。
然而,无论是孙传庭的“杀人”,还是吴又可的“救人”,都改变不了那个时代,而被时代根本改变了的,是他们自己。
实际上,与历史同样冷酷无情的,也是技术,吴又可的老师赵川临死之前那悲怆的呼喊,正是映照出了技术的无情(也可以说是“自然”之无情)。
当技术需要改变的时候,与历史走到它的十字路口时一样,都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是明季究竟是不是这个路口,只有人们自己去体会了。
作为一名伪资深明史爱好者,这种电影出来当然是要支持一下了。
大明的灭亡不想多说,土地兼并、流民泛滥、赋税沉重、军队纪律涣散、崇祯志大才疏、百年一遇的瘟疫、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万历的抗日援朝、天启的党争,总之就是四个字”气数已尽“。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听到旁边有一对情侣聊天,男的说这电影太难看,看得想睡觉。
女的说我觉得还可以啊,挺细腻的。
在短暂的不屑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那一段历史,大多数人评价电影的标准只是好看吸引人而已,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豆瓣高分的电影票房都不太理想。
作为一部历史片,我不得不说预告片坑了我,描写战争的场面也就开头那3分钟,剩下的都是围绕孙传庭杀戮救国和吴又可济世救国的争论。
在吴又可去寻找他的老师的时候,女2号云舒出场了!
不得不说,云舒刚出场的时候还是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那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古代的女子出嫁后都是从夫姓的,可能由于她丧夫的原因这里还是叫她小名吧。
云舒的名字应该出自于明朝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生乱世,先丧夫后丧父,独自抚养一个小孩。
那份淡定与从容,完全诠释了这个名字。
这里插个小故事,记得上学那会我同桌看到这个句子来问我是什么意思,前排那同学跑来凑热闹,一看说,这还不简单嘛,就是说一个人怎么哄他骂他都没用,自己家的院子都懒得打扫;自己要去那也不知道,成天傻乎乎的坐在院里看天上的云飘来飘去。。。
这场戏里面女人的戏份比较少,圣母式的善良并不能改变什么。
孙总督的老婆对敌人的同情换来的却是自己差点没命。
云舒也从开始的坚持留下来到最后选择跟冯远征离开潼关。
估计也是意识到在这乱世之中,个人的作用实在渺小。
一个良将不能拯救大明,一个医生也不能。
历史永远会朝着他固定的轨迹前行。。。
华语电影里关于瘟疫病毒最好的一部电影了。
北电教授王竞,代表作《万箭穿心》拍摄地就在武汉。
明朝瘟疫,孙传庭大将一把火把感染瘟疫的全烧死,历史争议人物,内忧外患,瘟疫治成,大明亡了。
个中诸多细节,放到今日都能一一对应。
孙传庭一脚将陈相公踢开:“天下糜烂,流贼四起。
百姓从贼,全因饥寒所致。
百姓饥寒,全因无地可耕所致。
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以为人心是什么?
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绝的后备兵员,这就是他李自成输得起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
”文/东SIR公众号:抛开书本初识此片在CCTV6,甚喜影片的真实感,以强大的历史真实虚构整个故事。
书本上没有记载孙传庭与吴又可的这段相遇,而影片对每个人物、对那个时代历史背景的描写又几乎都有明明确确的史料可供背书。
1 片中崇祯说:“开封重镇苦守三月,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啊。
”一副忧国忧民状,这实在是崇祯的原貌。
崇祯十六岁登基,勤俭克己,剪除巨阉魏忠贤,掌声一片,其每以明君自况,然其又御下严苛、生性猜忌,晚年几与全臣为敌,煤山自尽无一臣相随,愤然留下政治遗言“朕非亡国之君,而诸臣皆亡国之臣。
”也因为其生性猜忌,早前是在孙传庭把闯军打得灰飞几乎烟灭之际,将孙传庭无辜入牢,闯军死灰得以复燃,才有了影片中的危局。
才有了影片开始时孙传庭以其入狱前情形度闯军,信心满满的说以五千兵卒足以灭之。
然孙传庭去到潼关,亲临一线,始知闯军壮大神速绝非五千兵卒可敌,再要增兵加粮,猜忌成性的崇祯又疑其欲拥兵自重,坚不增兵拨粮,只催其火速出兵。
这一君臣相疑,君有心悬子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野心,却无用人不疑的宽广心胸。
臣有忠君爱国,解救黎民的雄心,却也有君疑其不忠,国不以其爱的苦楚。
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再比如影片中有孙传庭向乡绅筹款,乡绅中带头大哥以百两银子敷衍之,此情景亦可见于明史。
崇祯也曾向臣下筹款,首辅便以百两银子敷衍之,次辅扬言毁家纾难,回家贴告示于宅“此屋出售”,世人于此等事断不糊涂,会于此时向次辅大人购宅,于是帝王想要的捐款便望穿秋水又天荒地老了。
3 片中吴又可感叹“逃是死,不逃进军营医不好也是死。
”此情景便是日后孙传庭的宿命,影片后大约一年多孙传庭兵败潼关,想逃回朝廷必是死,于是冲入敌营,以身殉国。
可叹,其以身殉国,国不以其忠,崇祯以其败未做任何封赏犒慰其家人,反疑有诈。
4 影片中基本没有文官的画面,实际上在大明危急存亡之际,文臣也实在无甚作为。
明在孙传庭之外,还有些许殊死一搏的机会,如以吴三桂关宁铁骑回防京师或崇祯南走去宁,效法大宋,绵延大明国祚。
内阁或恐清军起兵犹豫或以“君王守社稷”祖制拒行。
此些法于大明困兽犹斗,放手一搏,不是全无胜算。
崇祯死前二天愤懑的写道“文臣个个可杀”。
(关于崇祯为何没有南走,一直中国历史留给后人最可想象的谜之一,未必全是内阁相阻,吴三桂不回师也曾有各种解释。
然内阁在此时全无作为则是确实。
) 5 取代文臣站在君王身侧的是太监,大明最后的时刻,陪崇祯赴死的是太监王承恩,甚至到后来的南明,东林党与阉党各种党争,真清军来袭,东林党大佬有降者,而阉党每多战死或追随君王辗转艰难逃亡直至缅甸,于明廷之忠言,阉人倒是身先。
如以上所见,影片中的各个细节都可以在真实的史书找到注解。
可以这么说影片用真实的史料堆砌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背景,构写了整个故事,故事固然是虚构的,然而因其是以真实的历史资料堆砌而成的,所以观众对那个时代的状态,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尤为逼真。
反观我们某些历史题材作品,人物服饰精准到针眼线脚都是原物高仿,发型眉梢凭肉眼难辨真假,还佐以口音乱真入耳。
然而对人物的精神面貌,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却是不求甚解,或名人光环傍身或胡乱想象脸谱化表演,哪怕拍个真实事件也是离题万里,观之劳神伤目。
法人笛卡尔言“我思故我在”同样一个人存在、一个时代存在、一件事存在都是因其思想过或者是其有可供思想的精神存在过,外在的呈现只是帮助观众更好的沉浸到作品表现的时代中去理解内在的东西,而现在好多作品本末倒置的对外在东西一丝不苟,对内在精神胡乱潦草,这样的所谓真实离作品该传递给观众的真实是格格不入的。
《大明劫》为这些作品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以精神世界的真实入手,以还原人物、时代的精神世界为最主要目标,拍出可细品、可深思、可借鉴、可反思的历史题材作品。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你们四十三家都是害国之贼!
斩首示众,家产充公。
(陆续拖走斩首)孙传庭: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
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
得人心者得天下。
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
人心,就是粮食!
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
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
" 大明劫是最近10年来,我唯一重复看过3遍的几部电影之一。
有深度有内涵,更可贵的是有良心。
"你们四十三家都是害国之贼!
斩首示众,家产充公。
---《大明劫》票房惨败的原因,就是这句话了。
所以,票房惨败,一是不宣传、或负面宣传;二是,不给排档期,不放映。
电影院是谁的?
您就知道了。
推荐大家看看:大明王朝 嘉靖与海瑞
很没有新意的剧情 无非是身体上的病可医 但是国家的病根深蒂固无可医 节奏太拖沓 看了四五次才看掉
戴立忍的普通话好奇怪
漏洞太多。
对于本朝来说,明朝的历史题材真是取之不尽啊
谁说这片子好来着? 那个孙传庭,简直是兼职.... 剧情好稀松....
贪官甚于土豪
瞒报、国难财和官僚专制乃是我朝制度优势。
剧情感觉有料部分很少一多半都是凑片长...台词也亮点不多有不少都能猜得到...人物虽然多但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几个中心人物都比较扁平...还有戴立忍的口音实在跳戏...不少角色演技也不咋地...
不知道一片好评是不是水军砸出来的,反正我是被忽悠去看了.....大明劫这三个字这片子还真担不起,导演的视角真心...几条主线的铺陈简直呵呵,明朝抗非医疗剧既视感。没有看到反思,只看到了糊弄。顺便吐槽一句,戴立忍在里面长得好像中老年版朴树=。=
整体的压抑再现了明末的惨象,那是一种从身到心的残酷。而吴又可的执着与理想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虽然无法冲破它,也是一种璀璨和永恒。剧中几乎没有完美者,可他们几乎都在尽力抗争。结局若结合史实实在耐人寻味,回到苏州就太平了吗?不,两年后,满清入关 PS.民乐伴奏和剧情场面尤其协和,令人叹服
一个新导演能犯的错误差不多都犯了。叙事枝蔓过多,交代拖泥带水,想得太多,呈现得太少,有点像另一个陈凯歌。值得肯定的是导演的诚意,尤其是服装方面。
很闷很闷很闷很闷·····
眼高手低。
实在搞不明白这电影的看点,据说还很多人推荐,我以为是个战争血腥暴力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片,结果是个维诺利欲熏心想深刻又深刻不了想树形象结果自己乱了阵脚的片子...
现在要找一部尊重史实、贴合服化道、不上升主旋律、不乱加情感线的国产历史题材电影真的不容易。
自觉很一般很一般,两个部分连接生硬ps:非常期待东林党人的事迹搬上荧幕
两个字 很踏实
。。。
虽然变换了时空,但王竞电影的内核没变——特定环境下人的选择问题。影片置人物于战争和瘟疫的双重困境之下,涵盖了爱国与人道的碰撞。影片无论是表演还是情节都很克制,我觉得它达到了冯小刚一九四二所没有达到的目的。。。
满口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