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雷区:(请宽恕我)【寿安公主的玛丽苏情结】一个女人家既风情万种,又侠骨柔情,上得朝堂,下得江湖,八面玲珑得匪夷所思……此奇女子一出场就像乔峰一样的与一个外国汉子豪饮,我能理解此场景对人物传奇性的烘托作用。
但就正常人类的生理来说,如此做派的女人,即使美貌,也不能持久。
(好吧,这里也许是过于苛责编剧了)不讨厌演员,对角色本身的行为也无可非议,但此女子,但凡出场,必有惊人的才华,不俗的谈吐,变“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
传奇不可太过,太过,便退为意淫的笑谈了。
*****************************************************************************【春儿太过天使系】善,当然是值得歌颂的——小孩子无知无识的纯良让人爱惜老者阅遍沧桑的宽容也叫人尊敬。
但,苍天啊,春儿那没心没肺,波及天地一切生灵的圣母般的爱啊——你状元哥,玲儿妹妹和你有情分,对他们好没错慈禧与你主仆一场,你为她,也是没说的可你那个没干过一次好事的龙套死太监师傅何至于你为他那么舍了命的求情?
这种对外界认知明显失衡的圣母之爱是不是有些做戏过头了?
每每此种清宫版唐僧戏人畜无害的开场,我唯有携避雷针速速快进。
小春的善,善的太过,善的没了人性。
你若说那是佛性,那也无不可,只不过在我眼里,唐僧远没有孙猴子可亲可爱。
一个好端端钟灵毓秀的内臣,就这么给编剧“善”残了,看着余少群的姣好容貌,实在有些可惜,小春可以更可爱的。
*********************************************************************【状元哥的人生转变: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状元哥的人物设定我基本没意见,尤其是一出场献状元酒,就与慈禧暗暗的短兵相接,非常精彩!
唯一小小的一个意见,让偶们来看看状元哥的履历——他本是一落拓不羁的逍遥青年——“人世会应我而有何不同么”然而,中举那年,他赫然知道了他老爸的桃色绯闻,于是踏破铁鞋,寻访到了生母。
她的生母是一个苦命淳朴的贫下中农,但说出的话却很神奇的字字珠玑,状元哥与她病榻前只言片语,就确立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且金石不改,毅然决然由一个“唐伯虎”立马变成了“张居正”,更由此引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不明白为何那苦命的生母一定要在病危时刻还肩负着改造他儿子的重任,状元哥的转变既仓促生硬,又毫无必要,他难道不能从一开始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么?
自小读孔孟的国产好少年这点觉悟也不稀罕啊。
***********************************************************************【独白&龙玉】不知道是原著翻译,还是剧本改写,要从第三人称改换到第一人称的关系。
很多旁白,纵然语义不错,起着解释微妙人物心境的重要作用,却总有生硬之感。
看着很不得劲,与对白中那些娴熟的文字很不相称。
最后“龙玉”的释义也让我很囧庞大繁复的铺陈,那样老辣的太后,辛辛苦苦几十年,最后,终于郑重其事的“顿悟”了一个如此稀松平常的,朴素的唯心主义——世事如何,全由自己看待。
顿悟的太后感到了虚妄与幻灭,这倒是真的因为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当历史选择努尔哈赤的时候,一块出处不详的奇石让终生更觉得王是天命所归。
龙玉也许不过是帝王之术的产物。
没有了与冥冥的历史洪流的契合,它不过是石头。
【春云的归宿】著名的“围城”理论。
宫外的人想进去,宫里的人想出来。
在宫中耗尽一生的太后,赐给春儿“自由”,但宫外哪里是桃花源?
市井自有市井的污秽下作片尾用了颇明朗的调子。
这个美貌心善的太监离了皇宫,在夜下和众人围着篝火起舞。
没有羞辱,没有强迫,没有窘困好吧,就把故事止与此处吧--==============================================再说萌点【美人】此剧美人云集,很养眼。
小春的芙蓉面英明神武的状元哥善柔温婉的光绪珍妃也很美,而且妆容别致张夫人/寿安公主更是一场晚清时装秀******************************************************************************【腐】美人多,尤其是美男多,腐是在所难免,势在必行。
看正剧前,已然先看了春和状元哥的同人视频,这种扮相,再同人,轰炸效果是可想的。
那一幕婚宴,春作为特使款款走来,状元哥欢喜的在桌下握住他的手……还有后来春脱衣以示伤口的片段,直看的我气血上涌,老泪纵横。
此剧目更有一个有趣的非官方副标题为《大清国皇帝,状元与俊俏小公公之二三事》,据说三男之间CP自由,反正效法那句古话,“YY之事,何患无辞”******************************************************************************【女人皆是炮灰?
部分CP浅谈】肯定一定以及确定不是。
寿安公主虽然,我非常支持春与状元哥CP,但寿安公主的玛丽苏气场实在是太强大了,这样的女主在情场上必然是无往而不胜的。
至多至多,只能说状元哥同时爱着他们两个。
珍妃我很喜欢她秀男人装啊……老佛爷老佛爷和春也是我私下票拟出的一个让我非常有新鲜感的CP。
老佛爷支着头,看春作杜丽娘打扮的眼神,曾几度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色迷迷”一词(虽然我并不忍心,感觉亵渎了某种情谊)。
有时我也不免联想,老佛爷当年是否和黑牡丹有些什么,故而移情于春。
春本来就生的一副遇谁爱谁的绝世品格,老佛爷又向来对下属亲信富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参见寿安公主,老得子,黑牡丹等人)太后这边呢,正是‘千金易得,真心难求’,却突然来了那么一个怀真情,送龙玉,且貌美如花,灵巧乖觉的李春云,啧啧两个人的感情成分复杂——情人+母子+主仆+文艺同好。
太后那一句,“我死的时候一定带你走,否则你一定死的比我惨”简直是神来之笔。
很老辣很暴力很深情!
最后,放小春出宫的戏,虽然有些假,却也看得我很动情,眼泪几乎下来。
(这里,我要说,我不太相信春出宫能过得好。
我还要说这种老少CP估计对日本国师奶是很有杀伤力的。
)**********************************************************************************【另外の制作】OST。
回想07年大热的《士兵突击》,所有配乐全部是二手。
效果虽然一样煽情,但终归在作品独立性上有些缺憾。
这次的剧组中日合资,想来是舍得花大价钱做音乐了。
场景华美给我印象极深的是第一集,老太监给慈禧一边卸妆,一边议论立后,镜头打得很长,慢慢扫过室内的精致摆设和珠链宫闱,那种雅致悠远让人惊艳啊。
***********************************************************************************【帝后关系】这是本剧最妙的所在。
杨喜珍的死,顺贵的刺杀……慈禧和光绪之间,永远无法证明的感情,无休止的博弈和猜度,防不胜防的挑拨和离间,令人扼腕啊就像最终回,慈禧在中秋月下感到的凄迷和幻灭,这不是性格悲剧,而是命运悲剧。
剧终时分,对光绪和慈禧的死语焉不详,个人很喜欢这样暧昧的处理,本来么,王家事情,说不清楚。
【功过评说的新意】比如顺贵刺杀慈禧的一笔就很精彩。
我们惯于歌颂壮烈然而,就像张居正不待见海瑞一样。
政治,包括很多东西,需要更柔性态度。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可惜多数人只看见血债,只感怀于血性,只承认原则。
于是很多有所不为被当成了懦弱;很多隐忍求存被唾弃为变节,很多苦心经营被毁于一旦。
顺贵,固然当得起一声“壮士”,命也不要了,但身后留下的是更错落的时局,和一个无力回天的梁文秀。
【不求还原历史,但求不失人性】《一代妖后》之后,再没在荧幕上看到过正儿八经的慈禧,这次的慈禧是一个里程碑。
这个“慈禧”是不是契合真慈禧不重要甚至真正的慈禧到底是何种模样也未必重要重要的是,对于文艺,乃至世事的诠释,能全而不偏,包容任何可能性。
重在人道理性,而非脸谱旗帜。
就像剧中“光绪”说的——慈禧有很多张脸。
观看这种多层次的人物,其乐趣远远胜过观看被妖魔化、单一化的人物,而我对于给出这种解说的原作者和剧组心怀感激和敬意。
blog附图乐http://hi.baidu.com/二十八画先生/blog/item/4fe22739eea154ced46225af.html
19年看的剧,今早又听了配乐《颐和春风》,这才想要写点什么,本来想修改短评的,字数超限了,这才顺便写了长评。
记忆可能会有些错漏,不过没关系,基本上没人看得见的东西,也就没什么好细究的。
(标题随便起的,杂谈不好取名,肚子饿了赶着去吃饭)一、喜欢这部剧,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摒弃了宏大历史叙事的独特品格,不是那种直接性,赤裸裸地,对历史人物冷漠的审视和旁观,而是借由小春这样一个小人物去介入这段历史,在这样一个视角下,不说是否客观公正,就是有私心也无妨,你能看到史书上那些被恶狠狠批判或者是被赞颂的人物,实际上也是有着丰厚而饱满的感情的 ,实际上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得意和难堪的,也都是些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些人相传言的历史符号。
我是很喜欢这样从侧面去看历史的,包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或者说电影《活着》《霸王别姬》的那段特殊时期,侯孝贤悲情三部曲的《戏梦人生》《悲情城市》分别对台湾日据时代,国民政府光复时期的历史回忆(《好男好女》还没有看)——你让我去读正史,当然我也读,但是说真的,了解一个大概的历史趋势就好了,官方口径的各种遮掩和修饰真的很让人腻味,我甚至早已疲倦了,反倒是这些掺杂了作者私人感情的历史旁说,更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广袤和多义,更能够让我察觉到今人对于历史所能够表现的见识和勇气。
这部剧第二难得的品格就是不媚俗。
本身这部剧就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它有着丰富的传奇性,这一部分是不能细究的,包括李春云,龙玉和寿安公主(寿安公主和梁文秀的感情线为紧张的帝后之争起到调和,舒缓的作用,并不多余)等等,但它终究没有落入到市场大流的俗套里,它的传奇性并不是那种为了讨好观众的可有可无的人物趣味性,而是作为一种明确必须的剧情存在,这些传奇色彩也算是为那个波诡云谲的晚清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更不用提它和霸占荧屏的诸多国产剧在制作上的显著差别,包括精益求精的服化道和色彩打光,以及张弛有度的剧情节奏,圆型人物的塑造等等。
(打开电视就能看到那种高打光磨皮美白拉满不管是什戏看起来都像偶像剧的电视剧,我真的是吐了。
我一个不经常使用聊天软件的人,还没看完就已经急不可耐地去给好友安利,甚至还发了条九张图的空间动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我看的国产剧不多,安利给别人的也只有几部,《红色》《战长沙》《父母爱情》,以及这一部《苍穹之昴》。
)二、这里简单谈谈这部剧里的慈禧和珍妃。
我向来是不容易去同情这些历史当权者的,论苦难,从来都没有人比底层人民更苦难。
但在这部剧里,这两位人物,一位是被光绪皇帝唤做亲爸爸的高高在上的西太后慈禧老佛爷,一位是光绪皇帝无比宠爱的珍妃珍哥儿,褪去这样繁重的指称和背后的历史光环,她们身上所展现的女性光辉才真切让人动容。
先说慈禧。
不知道是对剧本拿捏得实在准确,抑或是演员本人和角色形象的天然契合,日本演员田中裕子所饰演的慈禧,从不给人以扭捏作态的感觉,贵气而且自然,即使是配音也没有让人过分关注嘴型,也使得观众更容易回到角色本身。
在这部剧中,慈禧既要保持一个施令者正襟危坐的严肃感,这种严肃感的演绎在几场被杖责的戏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还有光绪在帝后之争失败后的那几场戏,那样不容分说的凌厉目光和绝对威严,是你在现实中直接看田中裕子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的,你只会觉得,哇那样和善的田中阿姨,脑起来竟也是这样可怕。
另一方面,剧中还集中表现了威仪之外的慈禧,这是其他清宫戏中少有着力的。
怎么说呢?
田中裕子笑起来实在是太有亲和力了,有时候笑得很矜持,但这份矜持偏偏又恰到好处,想笑而不能笑,这差不多是一个长处深宫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便是最高当权者慈禧也不例外,谁知道慈禧威严凶狠的那一面,一开始究竟是不是为自保而装的呢?
可不能在大臣面前随便笑,破功了怎么办?
连亲儿子光绪,慈禧也常常都要板着阴沉的脸,只有光绪用老莱子娱亲的方式给慈禧赔罪的那一场戏,慈禧愣了一下,这才真真切切放声大笑。
很难说慈禧对光绪是没有真感情的,甚至相反,慈禧一开始对光绪是报以厚望的,剧中慈禧也正想要放权给光绪,但年轻的皇帝对于变革现状有些急迫,这种急迫在慈禧看来是非常激进的,是她不能接受的对大清朝根基的动摇,她的不安使她想要收回权力,同时也彻底收回她在光绪身上所投注的所有母爱。
在光绪之外,只有养女寿安公主以及小太监春儿看起来忠诚可靠,才能够让慈禧的母性得以寄托。
但其实两者和光绪,以及他人并无区别,实际上也都时刻和慈禧游离着。
慈禧是站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顶峰上的皇太后,也是各种权势纠葛下的国家人格,所有人都想依附她,也都想抛弃她,大多时候她都只能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被分割的地位,最后落个孤家寡人的境地。
至于历史上真实的慈禧,总体说来,把一个国家的所有祸难全部推到一个封建女性身上是不合情理的,实际上也是英雄史观一个非常明显的局限。
历史的偶然性在必然性面前只能产生波动作用,无法发生质的转移,在当时的情势下,你换任何一个明君英主来,他也是要代表封建大地主的利益,他也是要顽抗新的历史流变的。
时代变了,而已。
另一个特别喜欢的点就是张檬饰演的珍妃了,其实她的戏份不算特别多,但张檬女扮男装的扮相令人印象深刻。
珍妃和《孝庄秘史》里的董鄂妃有着相似的命运,都是让人无比动容的可怜角色,都被不得势的皇帝极尽宠爱,又都无法被皇帝保护,最后都早早逝去,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只不过宛如温婉,珍哥儿活泼,而且还尝试着去反抗,只不过最后不免还是落了个悲惨境地。
珍妃是光绪理想主义的投射,这股理想败落了,光绪自然也撑不下去了。
张檬被鞭笞那场戏,眼里的那股倔劲和刚强,任谁看了都要怜爱
前阵子有个热搜,不知道各位看到没有。
???
除了问号,已经敲不出别的字符了。
《甄嬛传》,能挺住吗?
还是别问了吧,也不是咱能左右的。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的清宫戏着实有些江河日下,质量过硬的屈指可数。
而早在10年前,有一部中日合拍的清宫剧;国内版在北京卫视首播,二轮登陆央视一套黄金剧场,堪称至尊待遇;日本版更是作为NHK2010开年大戏,1.3的收视率远超同期大河剧,还找来了滨崎步献唱主题歌——
什么剧这么神?
它是《甄嬛传》的服装启蒙、《如懿传》的美学初探,它是——
昴[mǎo],二十八星宿之一。
首先登场的线索性人物春儿(余少群 饰),就是昴宿星的命数。
为了给病重的养母抓药治病,不惜挥刀自宫,领取朝廷的赏银。
萨满巫师白婆婆告诉他,入宫后必有一番大作为。
而当时他并不知道,在那深宫之内,还另有一个昴宿星命数的人——慈禧。
于是,春儿的命运与慈禧产生联结,已在冥冥之中被注定。
只是这一路,少不了泥泞不堪、荆棘遍地。
官府赏下的五十两白银被层层搜刮,救命钱到春儿手里的时候,只剩下五两。
娘还是没救活。
但此举却让之后才相认的哥哥文秀(当年还不那么油腻的周一围 饰)无比感恩,
文秀科举高中,托关系走后门,帮春找了一个岗前强化培训班,春儿在太监养老院——富贵寺里,跟着——安德海和黑牡丹学规矩。
别看这两位蓬头垢面、境况落魄,但他们曾经可都是老佛爷身边红人。
安德海,传授基本业务技能。
黑牡丹则负责开艺术外挂。
苦心自然不会白费。
进宫后,春儿进了戏班,一场《樊江关》演得精彩绝伦。
骨灰戏迷慈禧太后看得一本满足。
人生际遇如白云苍狗,变化莫测。
宿命中的两个人遇到了彼此,春儿从此坚定地站在了老佛爷的一边。
而哥哥文秀也高中状元,成为光绪帝的心腹。
整部《苍穹之昴》就从春儿和文秀两个小人物的命运入手,描绘了戊戌变法前后晚清宫廷的风云变幻、慈禧和光绪关系的决裂,以及在大时代的裹挟下,每个人所面临的选择。
是哀婉而悲凉的宿命论,也是大气磅礴的历史群像。
《苍穹之昴》改编自日本作家浅田次郎的同名小说,近十年雄踞图书销量排行榜榜首,深受日本读者喜爱。
日方曾多次想将其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无论是剧本落地改编,还是生活环境、衣饰、布景、礼节还原等各个细节和阶段,都遇到巨大困难。
于是,中日合拍应运而生。
原著小说缺乏电视剧需要的基本矛盾和情节推进,多是大段的哲理和内心剖析,而且还有寻找“龙玉”这种充满奇幻主义的中二设定。
但此次改编找来了《孝庄秘史》的编剧杨海薇——
既借了皮,又换了骨。
于是,两国合拍的这么一部大剧,就在剧作层面落了地。
有了文本依托,还需要在美术上下功夫:
深宫落雪,红妆清寂。
从构图到景深,再到服化道上的精致考究,完全超出了当年电视剧的平均水准。
后来,《苍穹之昴》的导演汪俊又拍了《如懿传》,这种美学风格也延续了下来——
人人都说清宫剧里撕逼最好看。
但我却时常被这至高王权包裹的落寞与无奈所震撼。
而这至高王权的包裹,必然也是华丽的。
想当年,《甄嬛传》的服饰造型声震电视圈,就有人指出其与《苍穹之昴》的相似性——
很简单,因为《甄嬛传》的造型团队,就是当年操刀《苍穹之昴》的陈同勋团队。
单单是殷桃饰演的张夫人,就被置办了将近30套的服饰造型,已经算是当年的超奢华水平了。
还有饰演青年慈禧的阚清子(后来戏份被剪得只剩不到20秒)——
造型也是相当惊艳。
近乎腰斩的删减至今让人意难平……
再来说说本剧在人物塑造上下的功夫。
除了光绪、慈禧这些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一众配角也都有枝可依。
张夫人(殷桃 饰)与文秀有着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凄美爱情。
她八面玲珑,黑白通吃,穿梭在洋人和宫廷之间,却也难逃时代震荡中的悲凉结局。
这个角色其实杂糅了两个历史人物,德龄公主+荣寿公主。
德龄公主精通8国语言,她是大清帝国驻法大使的女儿,初次进宫时着一袭大红洋装,守旧大臣说她有伤风化,慈禧太后却对她百般依赖。
她在慈禧身边待了4年,曾试图改变慈禧的守旧思想,却以失败告终。
而荣寿公主本是亲王女儿,从小寄养在慈禧身边,深受太后信任。
这个女人张扬跋扈、贪婪无度,蒋介石的侄子曾屯兵驻扎在她的府宅旧址,无意间在地窖中发现五大车金银财宝,这些都是当年勾结李莲英卖官鬻爵收的贿赂。
剧中张夫人的官配cp,大清最后一个状元梁文秀,则是以梁启超为原型。
而春儿的原型,则是晚清慈禧身边的红人小德张和崔玉桂。
小德张和崔玉桂皆因在戏班表现出众而获得慈禧的青眼,但二人晚年的下场却截然不同。
崔玉桂因将珍妃投入井中最后被撵出紫禁城,晚景凄凉;而小德张广置田产,生活富足,81岁才撒手人寰。
作为全剧的线索性人物,春儿这个角色形象设计得也非常讨喜。
紫禁城内,群魔乱舞,人心鬼蜮。
而这个慈禧身边的“同命人”,却能做到保持本心、善良待人;他的成长,串连起一个历史时代;他的坚守,也如同无瑕璞玉,映照出朝野上下的脏污。
是的,说到慈禧,必须另起一段。
一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让一个日本女演员来演慈禧,不可谓不大胆。
如图所见,首先就是形似。
据说,浅田次郎当年不远万里来到横店探班,看到田中裕子也有些震惊:真的很像。
一句话,就给了田中裕子挑战慈禧这个角色的勇气。
再来,就要考验演员的技术和人格魅力了。
作为站在封建王权最顶端的女人,慈禧的眼神,必然是锐利如刃的。
而在阴鸷霸道之余,慈禧也还是个母亲,是个女人。
原著中的慈禧,对每一个举动和后果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她知道她的行为会遭到万人唾骂,会背上历史罪名,但各方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导致她必须作出一些残酷的决定。
田中的驾驭,试图让慈禧每一个行为、决定变得合情合理。
有趣的是,在横店拍戏的日子,还让田中裕子迷上了涮羊肉——
哈哈哈,原来你是这样的慈禧。
与《甄嬛传》、《如懿传》不同,《苍穹之昴》并不是一部以男女情感为主的“宫斗剧”。
说到这个差别,就不得不再详细聊聊一些桥段。
例如,慈禧归政。
慈禧想撤帘还政于光绪,但依附于她的荣禄和李莲英恐触及自身利益于是暗中作梗。
借机害死改革派核心人物杨喜桢,妄图挑起敌后双方争端,遂而坐收渔利。
杨喜桢虽为文秀的岳父和师长,但文秀顾全大局秘不发丧,从而促成慈禧隐居颐和园。
每个人都智商在线,但都有苦衷,也都被利用。
类似的情节展开一层层慢慢铺垫,直至将整部剧推到了最后的高潮——戊戌政变。
各方势力在历史的天空下撕打缠斗,每一方都是失败者。
光绪,空有一身抱负,敢于挑战传统,支持维新变法。
却还是成了帝国最后的殉道者。
慈禧呢?
看似赢了一局。
但她身边的人相继离去,只剩下一个大厦倾颓的江山。
文章开头曾提到过:《苍穹之昴》,是《甄嬛传》的服装启蒙,是《如懿传》的美学初探。
而在“清宫剧”几乎已经和“宫斗剧”划上等号的今天,这部中日合拍的“清宫剧”能给我们带来的感喟,当然远远不止于一个旗头、一支步摇,一双花盆底能够精美考究到何种高度。
我看《苍穹之昂》,看到的不是某个大女主,或励志、或凶残的上位。
也不是某某宫内,属于同一个男人的一群女人,如何党同伐异、平步青云。
《苍穹之昴》的结尾,慈禧决定让与她宿命相同的春儿离开。
她说:
肉食者寡恩,底层人情重。
权谋末路,唯一珍贵的赏赐——只有自由了。
你,走吧。
(本文首发 十点电影 公众号)
本来给了五星,但因为这个原因,还是扣掉一星吧。
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课本把慈禧老佛爷塑造成了一个祸国殃民只知道自己享乐的老妖婆,我也一直这样以为。
知道看了苍穹之昴我的信念有一丝动摇,不过我没有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找出了隋丽娟老师的《百家讲坛慈禧》大型讲座,听完以后我明白慈禧老佛爷果然还是我熟悉的她。
慈禧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人,这是老师给她的概括。
真的是这样,有权就有一切,其他的都不重要。
不管是咸丰还是光绪,都只是她实现自己目的的棋子。
更别说奕訢和珍妃这些人了,可能她也只对同治有那么一丝母爱吧。
为了对抗辅政八大臣,联合奕訢;后来嫌奕訢不尊重她,自己的权利收到了威胁,开始打压。
奕訢就是她掌握权力治理朝政的工具人。
一对有情人光绪珍妃,因为忤逆她,所以拆散。
后来在老佛爷对11国宣战引来八国联军之后,因为不想带着珍妃一起逃难,留在京城又怕被侮辱的背景下,把珍妃推到井中淹死。
追封为贵妃又有什么用?
据说甲午战争日本选择这个时间点就是因为老佛爷要过60大寿,必定有所掣肘。
来打一打总会有些好处的,平时来开战不一定能捞到没多少好处。
可怜的老佛爷连60大寿都没过好,一直还为此愤懑不平,耿耿于怀。
这才是我们熟悉的老佛爷呀。
其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觉得吕后武则天慈禧这些人统治王朝有什么问题。
硬要批评的话,应该病诟他们暴政,然而很多人读到这段历史,总是预设了自己是刘家人/李家人/辫子王这样的立场,觉得她们属于篡锅,来路不正。
我本人熏陶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我觉得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是谁都无所谓,男的女的太监都行,能治理好郭嘉就行了。
反而是封建王朝代代世袭的这种思想才是我们今天应该批评的,而且权利更迭在历史上像车轱辘似的,翻来覆去地从各位觉得天下是自己的傲慢的皇家人脸上碾过,并不是每一次更替都那么正义的。
就很多人现在一说起历史上这些女人就口诛笔伐篡锅啥啥的真的很奇怪,虽然她们多半靠男人发家当跳板,但是在今天来说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不应该作为现代人批判她们的立足点。
而且有一说一,说她们"篡锅",来路不正不应该当家做主,难道不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女的么,就挺好笑的,即使经过了这千年历史,男人还是掌握着社会导向,总觉得一个人女人统治就是那么的名不正言不顺。
我觉得我们应该批评的是"真.篡锅"之后胡作非为的暴君,不论男女。
翻阅史书,这几位并不是民众刻板印象里的阴毒憨批,不得不承认我她们是做出了政绩的。
但是牛逼如武则天,依旧被各种diss执政能力为0。
再说慈禧,在当年那种时代背景下,其实换谁统治都不好使。
清政府必然倒台,因为新政和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是直指封建统治者根基的。
你就算换被吹爆的康熙来,他也不可能对既得利益让步将权利分享给百姓。
历史的车轮下根本没有人能抵挡,世界变革的浪潮里中国也不可能幸免,民心早就散了。
其实权利这个东西就很虚无缥缈,试想一下,自己是个皇帝,突然有一天你睁眼发现,这个世界变了,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没有人再听你的,你说吃个早饭吧,没人给你端饭,奴隶们各干各的去了,你说护卫在哪给我杀了这几个不听话的人,护卫也不搭理你。
然后你去上朝,大臣想干嘛干嘛,你下什么命令根本没人执行,那你到底算什么皇帝?
其实这就是民心,你或许可以通过暴力控制所有人,那是因为老百姓还拿你当回事儿,老百姓都不拿你放在眼里了,你还能干嘛呢。
慈禧也想留住清政府,但是她留不住,说中国断送在慈禧手里真的很不讲理。
不得不承认慈禧确实做过很多错事,但是不能把黑锅全给慈禧背上。
现代很多人不了解的人心里慈禧基本上就跟秦桧一个地位,其实慈禧就还挺冤的。
我打一下拳,很多人批评这几个人的时候,难道更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几个是女人么。
[/cp]
偶然发现这部剧,两天时间连续看完,很美的一部作品,精美的布景,独特的视角,还有亦魔幻亦现实的手法,让我想起了《大明宫词》的感觉。
春儿和梁文秀两兄弟,一个心善,一个志坚;一个在后宫,心系小家,一个在前朝,心怀天下;
也是通过这两兄弟,展现两面的慈禧,一个是春儿看到的,爱美爱玩偶尔有点任性的女人、老妇,一个是文秀看到的,把持朝政固步自封心狠手辣的政客,一个对她又爱又敬,一个对她又恨又怒。
哪个是真实的慈禧,哪个都是,就像盲人摸象,与她打什么交道,看到的她就是什么样儿的;同样的,慈禧与什么样的人打什么交道,她就展现什么样的样子,面对纯真善良的春儿,她不想让春儿看到自己的阴暗,在兵变的时候,特意支走春儿,并叮嘱晴雪,不能告诉春儿,为的也是保护他的纯。
这部剧也并不是什么正史,历史上的慈禧也未必真实的就是这样子,但仅从电视剧的艺术性来讲,在人物刻画上还是很客观的,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慈禧,有慈有狠,有心机有手段,铺张奢靡包容腐败,但又懂得权衡朝政,复杂的人性里还含有一丝丝对亲情爱情和平凡温暖情感的向往。
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覆亡,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不是一个女人能祸乱的,是从根儿上就烂掉了的,而拯救,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力挽狂澜的。
荣禄李莲英之流的污腐小人,顺桂之流的莽夫,康梁之流的纸上谈兵,梁文秀之流的有志无运,还有像光绪皇上这样的有心无力……乱世将这一群人围在一起乱炖,个人的命运裹侠在时代的洪流里,功过对错,不能言说。
记住了田中裕子的演员,一笑起来好美,还有周一围和余少群,演技很好,赵丽颖还是青涩时期更有灵气更好看。
最后附一首歌谣春来春去云聚云散至坚至脆龙隐龙飞玉兮石兮莫能测得兮失兮莫奈何
看完这部剧已经大半个月了,有些细节已经记不太清楚。
贯穿其中的慈禧与光绪的母子情,以及慈禧平常人的一面呈现得新鲜又感人,田中裕子的慈禧不同于常见的妖魔化慈禧,柔中带刚喜怒无常杀伐决断:她笑着却目藏戒备和凶狠,偶尔的含情脉脉短暂却动人,卸下朝堂大事又深感孤独无力,万事曾在手万事皆成空。
但剧情硬伤不少,捡几点印象深刻的来吐槽下。
1.着装问题。
按照营销号的说法,《苍穹之昴》的服化道是被《甄嬛传》继承了不少的,其精良严谨不在话下。
可是,我不懂光绪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穿着华丽繁琐的朝服在书房批阅奏折接见大臣,甚至和珍妃待在一起?
他盛装扒拉旧物找出一面破旗高举时,我一度恍惚他要敬军礼(这场景实在和网上一个抗日神剧的动图相似)。
我也不懂春儿一个太监为何要脖挂沉重碍事的串珠伺候慈禧?
2.顺桂行刺。
杨喜桢暴毙后,顺桂一度冲动,但听了梁文秀的分析后心服口服答应按兵不动,剧中也从没暗示他有阳奉阴违的城府。
可是转眼他又决定孤身行刺,化身一激化矛盾推进剧情的工具人。
顺桂假借“紧急”名义递交奏折,便被默认接近轿辇与慈禧一帘之隔了,可是正常程序不应该是太监或宫女从顺桂手里接过奏折,然后由春儿转呈慈禧么?
即使因顺桂是朝中大臣特准近身,但这会儿是在大街上啊,众多百姓都靠墙面壁呢,人多眼杂,安保不是应该比在宫中更严格么?
好吧,顺桂得偿所愿了,站在轿辇下了,他不赶快行动,他要等慈禧展开奏折读完诗然后发怒,侍卫来摁他了,然后他一个文官以一己之力挣开数个侍卫,撕衣服点火捻,手忙脚乱的。
慢镜头下侍卫们在干嘛?
手舞足蹈敷衍了事。
敢情太后的御林军是吃闲饭的。
3.张夫人的设定。
个人认为她的原型是德龄公主,但设定是个开挂的工具人。
慈禧的秘密她知道,假死的安德海对她唯命是从,春儿进宫后的境遇都靠她铺垫;慈禧的难处她解决,她一句话让荣禄和醇亲王奕譞结成亲家,一句话让慈禧决定对戊戌变法先观望后扼杀;梁文秀和青筠的婚事全靠她成全(对,还有顺桂这个工具人的助推);她时而在自家饭店抛头露面,时而进宫给慈禧请安,李莲英和荣禄对她给慈禧出谋划策一无所知,连经常游走宫廷与民间的春儿都不知她是公主;她的侍女能帮她经营饭店,能化身百变女郎刺探情报,连擅用人皮面具的阿朱都自叹不如。
4.陈莲元之死的真相。
这个真相在上帝视角的观众看来当然是呼之欲出,但李莲英不知道春儿看到蝎子就联想到了杨喜桢之死,所以他听到春儿扬言“我知道师父是怎么死的”,不是应该刨根究底穷追不舍么?
而且这时他和春儿的对立已呈剑拔弩张之势,可他俩居然风轻云淡就此作罢了?
春儿被慈禧开除后李莲英也没有落井下石,春儿被赶出宫时他还蠢蠢得一脸得意,这跟那个暗杀杨喜桢和陈元莲不眨眼的李莲英,不割裂么?
5.角色光环。
黑牡丹因为太得宠而被人陷害,而春儿得的可是盛宠,除了刚进宫和被慈禧开除后在同事间吃瘪,还有李莲英准备派他暗杀杨喜桢(他到最后也不知道陈莲元替了他),他几乎没遇到过任何不顺利。
他无数次跟人说起他家里有哥哥和妹妹,无数次出入梁文秀的府邸,又跟张夫人走得近,竟始终没有暴露和前朝有联系。
他亲口说过“回主子的话不可正视主子”的宫廷规矩,但他跟慈禧交流却如朋友般平等如母子般掏心,含笑看着慈禧那会儿规矩都不重要了是吧。
一切只能用“傻白甜有好报”来解释了。
6.对日本的态度。
日本记者在顺桂拦下慈禧轿辇行刺时,穿行于敛气静跪的众人间,拍照交谈如入无人之境,慈禧与外国“交好”也没区别对待到如此地步吧。
看《苍穹之昴》的时候,本来并不想写什么,但是直到看完最后一集,觉得应该写些什么。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慈禧。
以前看《走向共和》,里面的慈禧是一个实打实的政客,对其生活和感情并没有过多描述;而《苍穹之昴》里的慈禧,除了给我们展现一个充满权力欲、心狠手辣的政客外,更多的给我们展现了慈禧的生活和感情,用剧里的话说,她就是一个爱美、爱玩、又任性的老太婆。
而且,《走向共和》里对慈禧矫枉过正,把她塑造成了一个高瞻远瞩的优秀政客(甚至是政治家);《苍穹之昴》里的慈禧则更像一个女性政客,有不少短视、狭隘的地方。
在最后一集,慈禧放过了要围园杀后的梁文秀,放走了自己的干女儿,更让我吃惊的是,她给了春儿自由,并说春儿是她为数不多的真正关心的人,这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慈禧演绎到高潮。
接着,是慈禧一个人走在深宫里的独白,又把一个孤独、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的慈禧演绎地淋漓尽致。
结合之前的剧情和表现,难怪有人说,这部剧的慈禧是最像慈禧的。
当然,谁也不知道真正的慈禧是怎样的,只不过每个人都有一杆秤。
但无论如何,慈禧都是悲凉的,生不逢时注定她要背负太多,假如生在太平盛世,即使成不了武则天,也是冯太后、孝庄一类的人物。
在整部剧里,慈禧是矛盾的。
她想做一个宽容仁爱的母亲,可是对权力的欲望又使她走向了光绪皇帝的敌对面;她也想大清国富强,可是对新事物的抗拒又使她走向了保守的一面;她也想退居颐和园,可是局势又使她不得不重新掌权。
最后慈禧放弃了龙玉,也意味着她从顽固不服输慢慢地向现实低下了头。
这种矛盾,使慈禧从一个老妖婆变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可怜而又可憎的母亲,一个能干而又顽固的统治者,一个仁爱而又毒辣的老太婆。
这么多面目,也难为田中裕子这个日本演员的精彩演绎了。
田中裕子的演绎,既把慈禧的多种面目演到位了,而且言行举止也不失雍容华贵,很像一个高高在上的贵妇人。
这一点,其实是演绎慈禧最难的一点,连《走向共和》里的慈禧扮演者吕中老师做的也还不够。
这部剧的其他人物也可圈可点。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对理想忠诚不渝的梁文秀,淳朴善良的春儿,机敏睿智的张夫人,老成谋国的杨喜桢,勤劳能干的玲儿,知书达礼的青筠,性格鲁莽的顺桂,爱玩任性而且很作的珍妃,忠心耿耿而又市侩的老德子,嫉贤妒能的李莲英和贪财奸诈的荣禄,一个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不过唯一的缺憾就是这不是历史正剧,不少人还是避免不了脸谱化,除了几个主角外,其他的人好人坏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点就比不上《走向共和》,《走向共和》作为一部历史剧,里面的人都是复杂的。
但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剧极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性与情节虚构性的关系。
在真实历史的背景下,虚构的情节和人物都比较合情合理,包括日本小说不可避免的魔幻化(龙玉、乾隆爷的献身、昴星下凡、),对剧情的发展也起到了大作用,这一点,甩《走向共和》几条街。
《走向共和》在历史的真实性上处理得不错,不过后半部加入的虚构人物和情节实在是败笔,有画蛇添足之嫌。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当得起豆瓣8.5的评价,值得一看。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中日合作的电视剧,这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更能给中国电视剧带来新的血液。
1.我入宫快四十年了,那些不中听的话听了数不清有多少,句句都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
2.全天下的人都可以怨我恨我。
3.他们不敢承担的责任,让我来承担吧。
4.别想吓倒我,我不害怕。
5.昴宿座命的女子多是秀丽的美人,可是性格却十分的刚烈,她的能力和胆识都胜过一般的男子。
6.我可不能辜负了我的天性,这是我的命啊。
7.四十年来,我只学会着一种活法,只要我活着一天,就绝不让人欺我,辱我,害我。
8.倘若面对敌人刀剑的那一刻我会跪下求饶,那我就不是我了。
9.如今的大清国强敌环伺,皇帝又还那么年轻,里里外外就我一个人扛着,没人帮我呀。
10.我为大清操劳一辈子,连寿终正寝都不让。
11.明月团圆了,可人呢?
都走了。
12.我曾经是大清朝的顶梁柱,可如今却成了我儿子的绊脚石,或许,我是应该死了。
13.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让他一辈子不痛快
借用网友的话评价: 张博版光绪神色忧郁而目光坚定,体态瘦弱却坚毅有力!
通过张博饰演的光绪,大家看到了一个积极治国的君王,一个在压力下强颜欢笑,努力为自己,为国家争取幸福的皇帝!
张博将光绪积极孝顺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他希望光绪身上那些善良闪光的品质,能永远留在观众心中!
(摘自搜狐娱乐的文章:《苍穹之昴掀起“光绪热”网友不忍张博离去)张博之光绪,一眼万年哪!
为演好这个人物,他认真研究了光绪的历史,加入自己即兴的创作!
丰富的神情变化把光绪的情绪性格抱负演绎得淋漓尽致!
张博每部作品并不是单纯地只要演好一个角色,他还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这里他不但要把光绪演好,还想要观众了解光绪不同的面,让其积极阳光励志爱国的精神激励每个观众的心灵!
不只是高深莫测的演技,还有那一颗爱国爱民和正能量的心灵,这就是一个真正为表演艺术献身的实力派演员让人尊敬和喜爱的原因!
好多年轻帅哥。
立意比甄嬛要高,没火起来的原因大概是看着太揪心吧,毕竟那么沉痛的一段历史。
洗白慈禧
看不下去……一想到光绪 哎 太沉重了 还是不给自己添负担了
小说改编,很明显部分剧情是虚构的,小德张原型的李春云假的离谱,这样的人在皇宫里活不过一集。唯一值得称赞的是慈禧演员,演活了。
(Ep01)棄。
国家岌岌可危了紫禁城里仍然在内斗 权谋的部分看起来严肃紧张实则都很降智 大清亡了不是没有原因的 近代史的题材看着就是窝火。人物性格除了春儿基本都很割裂没逻辑 突然扭转得不能理解。周一围全剧瞪眼哭笑不得五官乱飞 这水平也能吹这么多年演技。
把慈禧也洗得太白了,不过田中裕子演的慈禧有种股妩媚,慈禧毕竟也曾是兰贵人,这是其他演慈禧的演员缺少的,有些演员把慈禧演得像个农村地主老太太,
难看
终于刷完了!或许是因为中日合拍,少有那种阴郁沉重的感觉,竟然萌上了慈禧和光绪的扭曲依赖型母子关系!还有什么写晚清宫廷比较好的书嘛,人物要活,小说也行!
从一个新视角演绎了慈禧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以往的脸谱化的风格。另外这部剧在服装道具方面都很好。同时看完全集后 认为导演编剧还是挺扯的,完全不值得8.8高分。
慈禧演的很好。不是粗制滥造的剧
三星半吧,服装布景光线都很考究,人物演技全员在线,田中裕子真的好厉害!就是剧情弱了点,否则应该会更喜欢
色调配色服装造型都好看。田中裕子的慈禧演得太棒,把慈禧还原为了一个“人”,所有的事又都成了她的权谋。赵丽颖在这时还没红,张檬接这部戏留下了自己最美的状态~
一些设定太出戏,总体来说可以
我只喜欢史实部分
历史戏说剧中相对出色的作品。
人是复杂的...这诠释的很好...太后和春云的角色很深入,其他人感觉稍弱了些.
旧满和日本搅和一起。太胡扯了,哭哭啼啼又小家子气一整部。
10集。真的很不喜欢公主和状元的恋爱线,秒秒钟想快进,看太监们的戏都比他俩的精彩痛快,田中裕子真的演出了水平,不怒自威。道具师化妆师加鸡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