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二集才发现tag是“惊悚”。
在一个博主和一个公众号中都看到推荐,并且只有三集。
号称,没有血腥但是依然让人觉得恐怖。
信息量还是挺大的,除了破案以外,还有很多观念的插入。
比如:
再比如:希望那些死者能有姓名/身份(不太记得了)片尾放出了名单。
看完片子只是让心很冰冷。
第一个感受是,加深了我对基层警察的同情,他们工作真的很不容易。
彼得是一直努力想把案子弄的水落石出的警察。
当伦敦警厅出于名誉/经费叫停案件继续侦查时,彼得的无奈似乎有些相通。
这个是篇末我之前问过,一个人的很多钱被抢劫,最后抓到罪犯,罪犯已经把钱花掉了,并且还不起怎么办。
回答是,还不起的话,好歹可以还被害者公平正义。
而这里,判刑的缘由中没有属于他的那份。
第二点是后面罪犯转说自己精神问题。
并且试图在“出格性爱行为”与“过失杀人”上,辩解“故意杀人”的罪行。
之前看过《虐恋亚文化》,结合起来,出格性行为确实是可以辩解的一个空隙。
可能罪会被判轻?
第三点是恐同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同性恋。
最后那个同性恋证人在出门时受到的侮辱。
侮辱是不应该的。
他杀的是人,而不是在意是什么样的人。
第四是,失业者浪荡者。
开头时:
以及
以及最后似乎还留了一层“悬念”,但似乎整个故事都是被罪犯的口供牵着走。
所以他是不是更可怕?
人格描述:
(写给自己,以后翻到自己的记录还能想起一些,而不是“我看过但是我不记得了”)
要不是看了《丹斯》,我还真不知道Killing for Company。
上网简单查了一下,这本专门剖析恋尸癖杀人狂的传记还挺成功,刚出版那会儿上过畅销榜,后来又不断再版。
《丹斯》拍摄的时候,作者布莱恩·马斯特斯被剧组请过去当了顾问。
而且剧中有一个人物就是这个作家,演员是杰森·沃特金斯。
Killing for Company的出版方也很懂,推了2020年版,看来又要走一波销量了。
剧集拍得倒是不赖。
主创没有一味搞快节奏、重口味和大场面。
整部剧不见一滴血,拍得慢悠悠温吞吞,照样让人从头凉到脚。
这算是英国人很擅长的一种犯罪剧拍法,我承认自己很吃这一套。
本来看这个剧是想练练听力的,结果饰演丹斯的大卫·田纳特一口苏格兰腔,一到他说台词我就听不懂了。
但我也没换坑,因为看进去了,真的想看完。
看完以后,随手查了查资料,又想到了一些问题,然后就有点不平。
往简单里说,我为警察彼得感到委屈,又为作家布莱恩感到没劲。
在剧中,杀人狂丹斯是男一,调查他的警察彼得是男二,给他写传记的作家布莱恩是男三。
彼得关心的是,丹斯还杀了多少人?
我们怎么把一切查清楚?
能不能给他判个结结实实?
布莱恩关心的是,丹斯是谁?
他经历了什么?
他的犯罪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布莱恩和彼得都试图了解丹斯,但两人接触他的方法完全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常常大相径庭。
比如丹斯对宠物狗的关心。
在监狱里住了一阵子以后,他开始频繁地询问自己以前养的狗怎么样了。
彼得的反应是,谁管你狗啊猫的,你案子交代清楚了吗?
布莱恩则为这个问题而心软,他托人打听了情况,得知狗狗已死,他还格外担忧,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通知丹斯。
比如丹斯的“疯狂”。
刚刚被捉拿归案的时候,丹斯非常配合,有问必答,甚至摆出了一副求死的样子。
临近开庭,他又开始否认自己的罪行,试图证明自己有精神问题。
彼得当即判断这是他的开脱策略,布莱恩则陷入了纠结。
丹斯在杀人毁尸的时候表现得有计划有目标,但他还会和尸体说话,跟尸体一起看电视,把尸体当作伴侣一同生活,这实在太像精神病人做出来的事。
丹斯到底是个什么人?
他为什么杀人?
彼得和布莱恩各有答案,彼得的答案大概一句话就能说完,布莱恩则为此写了一本书。
你可以说彼得的答案太简单,但他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
布莱恩那份精细且文明的答案却有可能完全跑偏了。
彼得看上去是个粗人,一门心思想着给丹斯定罪,好像也不爱护小动物。
但是不要忘了,在所有人中,彼得压力最大,责任心最重。
丹斯说他杀了十五个人,这不是一个数字,这是十五条人命。
一来有些案件年代久远,找不到尸体,二来丹斯常常刚认识死者就下手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每一个受害者都叫什么,是哪里人。
警察按照他的话到处扒拉残骸,有时候找到了,却对应不上死者身份,只能不断扩大排查范围,累得脚打后脑勺。
工作干到一半,上头发话了——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吧。
彼得问,那些无名野鬼怎么办呢?
那些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年轻人又怎么办呢?
领导答曰:不要总盯着那一点,格局,注意格局。
话是这么说,但等程序走起来了,又有死者亲友来提供新线索,还证实了。
这个时候领导可不会出面解释公诉书上为什么没有你们家孩子他爸的死者信息,这么大的锅还得彼得去背。
倒也不是想替彼得卖惨,只是想说明一点,丹斯的罪恶有多深重,他的破坏力有多大,这个人有多狡猾虚伪,彼得都有最直观的感受。
再者,一个直接去解决问题的人,忙里忙外那么久,如果他对这个事件的判断还不算数,那我觉得也没有人配谈什么判断了。
布莱恩受教育程度高,斯斯文文。
他说他只想客观地记录丹斯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自行判断。
这意味着布莱恩既不能给丹斯洗白,也不能鞭挞他,他只能写出实情。
然而在现实中,那本已经出版的Killing for Company包含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
布莱恩从丹斯的祖宗开始划拉,一路划拉到庭审。
一个看过这本书的朋友说,作者写得蛮认真的,但分析得很吃力。
其实丹斯就是个变态嘛,文化人常拿人性说事儿,但例外也是有的,极个别人就是没人性,你非要去理解他,也不知道是在难为自己,还是在难为变态。
我觉得这话说得对。
我从不认为去了解一个犯罪分子就等于同情他,给他开罪,社会有责任不等于个人没责任。
这是两回事。
何况丹斯也不是什么被逼变态的小白菜,与其说他缺乏社会关爱,倒不如说他利用了糟糕的大环境。
丹斯是个公务员,小日子过得不错。
当时英国社会动荡,失业率奇高,有很多年轻人游荡街头,茫然无措。
丹斯就在这些年轻人中物色目标,以交友为名把人带回家,好酒好菜招待,请他们一同过夜,然后再趁熟睡的时候把人勒死。
还有人提丹斯小时候目睹爷爷去世的事情,还有他失恋的经历。
是,这些都是伤心事,但是有类似经历的人也多得很,难道都要去杀人?
哦对了,还有人搬出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当时大环境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比现在严重,这确实是社会的问题,但这样一看他的所作所为就更恶心了,因为受害者差不多也都是同性恋。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为了把丹斯的罪行锤死,彼得磨破嘴皮,找了一个虎口脱险的小受来作证。
因为差点被杀,这个小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出庭后他的酷儿身份又遭到辩护方的无情攻击。
当时看着丹斯那副冷漠的表情,我就在想,这一幕根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
关于丹斯,剧中还有很多细节,你很容易看出这个人极度冷漠,极度自大,极度虚伪。
真实的丹斯应该就是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伪装得更好,更加人模狗样。
剧中,丹斯像个脑残甲方一样对布莱恩的写作指手画脚,任何一个有职业自豪感的作家都不会和这种人维持私交。
这应该是个夸大的情节,布莱恩本人说过,丹斯从没让他感觉到slightest unease。
在Killing for Company出版后,布莱恩还和丹斯维持了十年联系。
后来他在BBC的节目里拿丹斯和另一个杀手进行比较,丹斯知道以后大为恼火,主动和他绝交了……有点想问布莱恩对此有何看法。
法庭最终判丹斯终身监禁,他于2018年在狱中去世。
就在同一年,彼得带着遗憾离开人间。
当年寻找受害人的行动还是匆匆收场了,十五个死者只确认了不到一半,这是彼得一生没能放下的牵挂。
三人之中只有布莱恩还在世,老爷子八十多了,不知道还写不写东西。
不过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走向来看,犯罪题材的写作成了布莱恩的一个特色。
而他销量最好的代表作仍然是Killing for Company。
当然,就算觉得他这样没劲,我也得承认,布莱恩还算有分寸。
虽然吃力,但是他的分析依然是围绕着真实素材进行的,不像有的人,编出一套故事到处瞎讲。
这可能就是这类事情的边界吧。
人总是倾向于给发生的事情找理由,给出事的人找原因,而且最好是自己爱听的那种。
有时人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想象中,回避真相。
写作者对此要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我们至少都知道不应该怎么办——不要煽动人们,不要让人们以为幻象就是真相。
非影评。
只是再次想到纪伯伦这篇,纯分享,诸位自行感受。
卡里·纪伯伦著,林志豪译选自《先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城里的一位法官站上前说:请给我们讲讲罪与罚。
他回答说:当你们的灵魂随风飘摇时,独行而大意的你极易对人对己犯错。
由于所犯过错,你们必须去敲扇承受福运之门,饱受冷落地稍等片刻。
你们的神性仿佛大海,永远不会被亵渎。
又如天空,它仅仅容纳伸展双翼者高飞。
你们的神性甚至如同太阳,不了解鼹鼠的来往途径,也不搜寻蛇的洞穴。
但你们的神性不是单独居住在你们身上——在你们身上多数是人性,还有许多非人性,而是一个未成形的侏儒,在迷雾中梦游,找寻着自已的清醒。
我现在想说说你们身上的人性,因为熟识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
我常常听你们谈起犯了某个错误的人,好像他不是你们中的一员,而是一个闯入了你们世界的陌生人。
然而我要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人,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人心中的至善,同样,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人,也不可能低于你们心中的至恶。
宛如一片孤叶,未经大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那犯罪之人,未经你们全体的暗许就不能为非作歹。
你们就像一列向着人类“神性面”迈进的队伍,你们是坦途,也是路人。
若其中一人跌倒,他是为后面的人跌倒,让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跌倒,他们步伐虽然迅捷稳健,然而却没有移走绊脚石。
还有,这话或许让你们听上去心情沉重:被害者对其被害难逃其咎,被劫者对其被劫难逃其责。
正直者对邪恶行径也不是亳无干系的,无辜者对暴虐之徒的罪行也不是清清白白的。
是的,犯罪者通常是被害者的替罪羔羊,更为常见的是,负罪者担负了无罪和免于谴责之人的重担。
你们不能区分正邪善恶,因为它们在阳光下共存,仿佛黑线与白线混织在一起。
黑线一旦断开,织工就应检查整块布,也应看看机杼。
倘若你们谁要把一位不忠的妻子送上法庭,请他也用天平测测她丈夫的心,用尺去量量他的灵魂。
让那欲鞭笞犯罪者的人深入那受害者的灵魂。
倘若你们谁要以正义之名,砍伐一株邪恶之树,请他瞧瞧那树的根基;他必将发现善根与恶根、产果的根与不孕的根全部纠结在大地静谧的心中。
你们这些欲主持公正的法官,对于那表面老实而包藏祸心的人,你们将怎样宣判呢?对于那伤人身体而精神受伤的人,你们将怎样处罚呢?对于那欺诈压迫他人而又受虐和受害的人,你们将怎样起诉呢?对于那些忏悔多于过失的人,你们又怎样惩罚?难道你们信奉的法律所要伸张的正义不是使人忏悔吗?但是,你们无法将忏悔加诸无辜者头上,也无法将它从罪犯的心中取出。
在午夜它不请自来,发出呼唤:人们会清醒,审视自身。
而你们这些将了解公正的人,如果不在青天白日下明察秋毫,又怎会了解公正呢?只有那时你们才会明白,那站立的与倒下的不过是同一个人,他身为侏儒的阴暗面与身为神性的阳光面融合于一身。
你们会明白:庙宇的边石并不比那地基中的石头高贵。
在短评里看到了很多我赞同并觉得很不错的话,想总结在这里,留在以后回顾。
“社会只关注死人”“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他是怎么样的人?
”“普通人。
”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
”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Des背后是冷漠的80年代的英国:腐败、官僚主义、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靠夸大事实博人眼球的媒体;愚昧、唾弃少数群体的群众——这一切都和现在多么类似。
至于我的想法: 我看到好多人说这三集太平淡了,没有任何的起承转合,没有什么故事高潮。
但是我真的一点都不这么认为哎,三集里面包含了好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在看之前会觉得害怕,不是怕血腥镜头,是怕对很多事情失望和难过。
看了之后觉得,嗯,还好。
但是我需要消化,只有三集,但是我差不多花了快25天才看完,真的不是很敢一口气看完。
这句“这个社会对死者比对活着的人更关注。
”真的刺痛我了,哪怕是今天,也都还是一样。
这依旧是一个冷漠的社会啊,只是可能没有从前那个时代那样残酷。
被杀未遂的小男孩出庭作证后,媒体和旁观者对小男孩不停指责和谩骂,以及那句“他就应该杀了你,你这个同性恋。
”好像,有罪的从来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啊,总是有人在不断的批判别人,把自己当做上帝,为那些不公平关系中的加害者发声,这样的时代到底还有多久才能过去啊,我真的有点累了。
我很认同一个想法,Des是故意将人骨扔入下水道的。
他怕自己会杀更多人吧,他可能也在害怕这样的自己,可能他的确是冷血且毫无人性的动物,可能他只是从小失去了最爱他的祖父之后再也没有得到过爱,所以他可怜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但是他也同样是一个恶魔。
看到最后结尾说,最后也没有找全所有受害者的名字,也总是觉得有些难过和失望... 希望,明天早点来。
看似很冰山很波澜不惊,实际上后劲蛮足的。
很符合俺老公DTT的气质desu!
Des将自己像一枚石子那样丢向20世纪80年代的伦敦 一切波澜由他而起 这个故事里所有人的活动都围绕他展开 并被他或多或少地控制和影响。
正如主创一直在表达的那样 在法庭之上 正义无论如何都必须得到伸张。
而在法庭之外 试图去贴标签或者定性这个人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简化 实际上去看就够了。
三集封神。
演员演技炸裂,剧情引人入胜,伪纪录片的形式描述了1983年英国臭名昭著连环杀手尼尔森,被捕到被审判前后的事迹,一位前警察现任政府公务员,近五年的时间他诱骗并残杀无家可归者15人。
没有什么血腥的场面却令人不寒而栗,展现出人性的丑恶与良知。
一些媒体大众甚至警探,在案情曝光后,如同陷入一场“狂欢”,利用大众对凶手的性向、恋S癖、恐怖的阁楼、埋满S骸的花园、残忍手段的猎奇心理大赚特赚,却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无家可归者真实身份,正义是否能够伸张关注寥寥。
剧透:警方政府部门官僚主义盛行,大众急于求成,为了颜面,四个月的时间警察花费大量考证工作确认六名被害人就被强制停止侦查,进入审判阶段,一位女子的前夫被害身份确认仅晚了几天,被告知无法加入审判程序,他永远无法等到公正⚖️媒体大众咒骂凶手,当幸存者出庭作完证,走出法院,路边的人们却嘲笑羞辱幸存者同性恋的身份,刻薄地对他喊他还不如死了。
每个事不关己的人都能轻易挑剔评判警察的工作,被上级、媒体、受害者家属施压的警探们没有放弃对事实正义的追寻。
凶手像一只披着人皮的野兽,表演或模仿他想表现的人类言行,善于观察、操控、玩弄人心,他智商高、狡诈、极度理智,一名永远饥渴的投机犯罪者,利用一切资源让满足自己阴暗的心态。
有一个细节,他对警察、记者不断询问他养的宠物狗近况,在得知这只老狗被安乐死时,毫不在意就好像丢了顶破帽子般,那只他养了多年的狗也不过是他模仿人类的道具。
导演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展现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凶手的犯罪过程、凶手童年或军队的回忆、或是为凶手的行为找一个原因,人类的一些行为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就是想这样做,他也不会改,但如果给他活下来的机会,他生存的本能就是先活下来再说,如果被判无罪,他还是会继续犯罪,投机行为就是这样。
人类一厢情愿喜欢归因,好像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幸事件,或改变世界,但大多数人类自身无论身心的奥秘可能是无解的,秘密与未知对人类永远有吸引力,最后也不过是徒劳吧。
《DES》是我看过的首部以完全没有血腥镜头去探讨案件的探案剧。
短小精悍,只有三集。
大概这是英剧的调性。
如果同样的剧本被美国筹拍,也许会有三季,如果同样的剧本被中国筹拍,也许起码30集。
况且比起“why”,他们一定会将更多笔触放在“how”上面。
主创们面对这样犀利的题材,依然做得到精细而节制,克制而俭省。
实在是厉害。
尽管讲述的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却丝毫没有过度夸大犯罪部分,没有故弄玄虚骇人听闻,没有刻意煽情模糊焦点,平静而客观的阐述这个真实事件。
然而全剧看下来仍会令人觉得后背发凉,冷峻的氛围有着说不出的压抑和沉重。
“其余的尸体呢?
”“柜子里。
” 面对前来讯问的警察, Des面色无常。
接着点燃一根烟,冷静地描述自己杀害15个人的过程…口气轻松寻常地如同聊天气。
“I robbed them of their life,please don't rob them of their identities.”如此与受害者共情的一番话居然从最无情的刽子手口中说出。
凶手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他面向平凡,举止斯文,谈吐随和,有一份正经工作。
平日里为人亲切友善,对狗狗富有同情心,与邻居同事相处融洽,周遭没人相信他会杀人。
Des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
而最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正是他那波澜不惊的普通人状态,那是最大的恐惧。
真正的杀戮者平静得令人窒息,还站在至高审视点宣判自己无罪。
那是洞悉制度与人性的恶魔。
那种恶是弥散在空气中时刻伺机而动。
所有犯罪行为的背后都是社会问题:故事的背景的确不是一个好的时代。
这臭名昭著的罪人案件身后,是八十年代腐败、官僚、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是比起民众安危更顾及颜面的体制,靠夸大事实制造噱头以博人眼球的媒体,愚昧唾弃少数群体的大众,这样的社会就如同表面光鲜,内里腐烂的种子,是无法栽种出善果的。
人们越不在意,越是忽视唾弃,恶便滋长得越厉害。
社会背景、环境、体制等众多因素糅杂,导致发生这种难以想象的恐怖案件。
这不仅仅对受害者及其家人是悲剧,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而言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如传记作家最后的点睛之语,主角并不是Des,而是关于为何有一个人会变成这样,这不是杀人狂或者媒体和公众的“狂欢”与“庆祝”,而是警告。
如果一开始不是Des主动打电话强烈要求修下水管道,如果一开始不是Des交代了受害者的名字,如果到最后不是Des想要纠正数字,这一切又将走向如何的发展。
正如他所言,受害者将不止是15个,而是115个甚至更多。
他是不会停下来的。
说完"Is he my murderer or my saviour?"的幸存者走出法庭,激动的大众对着他怒吼: “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那一幕真的足够讽刺。
“你们比起活人更在乎死人”。
我想起提姆。
本文同步发表于个人公众平台:西地碘。
真人改编的。
论剧情没有心灵猎人好看的。
因为剧比较短,没有展示太多血腥场面也没有除罪犯外警察和作家的个人生活描写。
比较单一。
有意思的还是真人故事的部分。
看了一些影评。
关于这个罪犯的童年。
他对于祖父尸体的感受。
他曾经的溺水后被救起的人疑似性侵的事情。
原文中是说救起的男孩对着他zi慰。
他的同性恋取向。
再看他的犯罪。
把人勒死后脱去衣服洗澡。
然后和尸体共处一室,说话抚摸,甚至也对着尸体zi慰。
对于镜子的一种着迷。
他可能不是精神病,但他真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变态人格啊。
但并不是说就是因为他看到了祖父的尸体。
他被溺水后救起,就一定会成长成这样的。
还有他的父母他的家庭。
各种因素累积成了他这样一个怪物。
killing for company。
里面也有一种扭曲的可悲可怜。
本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微信公众号哟!
关注就完事儿了嘿!
一位相貌平平无奇的苏格兰中年男子,戴着一副稍显老气,却很符合他小公务员身份的大框眼镜。
当他瘦弱的身影从你身旁经过时,绝不会引起你多一分的留意,他看上去实在是太普通了,与人相处时低调,谦逊,待人友好,甚至还有一点儿英国人的小幽默。
一位上世纪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在1978年至1983年间杀害了15位男性,他储存并随意摆弄着受害者们的遗体,为了腾出空间,他采用极其残忍的方法进行分尸,毁尸灭迹。
尽管令人难以置信,正如案发当年那些认识这位杀手并感到无比诧异的人们一样,以上的两段描述其实是一个人——丹尼斯·安德鲁·尼尔森(Dennis Andrew Nilsen)今天要给大家安利的这部剧,就是关于他的故事——《丹斯》这部英国ITV电视台的剧集短小精悍,整个故事只有三集,一经播出便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剧集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的著作《杀人解寥》,同时还有一些针对丹尼斯的研究,以及这位杀人犯的个人供述。
可以为剧本做支撑的材料相当丰富,然而《丹斯》紧凑的叙事却没有服务于一个较为普遍的套路。
剧集直接跳过了所有的犯罪行为,终点亦是起点,丹尼斯真正的骇人之处逐渐拉开帷幕。
伦敦警局分局侦缉总警督彼得·杰(丹尼尔·梅斯 饰)一早就接到报案,一位水管工人声称在麦斯威山克兰利花园23号的下水道中发现了人体残骸。
房客丹尼斯·尼尔森(大卫·田纳特 饰)有着最大的嫌疑。
彼得和一同前来的督查史蒂夫一直等到了丹尼斯下班回家,在进入屋子的一瞬间,一股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扑面而来,彼得立刻就认定丹尼斯就是罪魁祸首。
没人料到在彼得第一句质问后,丹尼斯就承认了罪行,并毫无保留地指出了屋内的藏尸地点。
一切都顺利得反常,而最令人感到不适的便是丹尼斯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慌张,也没有任何糟糕的谎言,满是轻松与坦然。
当坐上警车的他面对“究竟有一具尸体还是两具”的质问时,丹尼斯以你可以想象到的最心不在焉的语气说道“十五六具吧”。
短短几分钟,他的镇定自若已经显得与荧幕上的一切格格不入,不禁让每一位观众在心中发出感叹:“他绝对不对劲”。
一开始我说《丹斯》是“他”的故事其实不完全准确,至少不符合此类改编影视的传统做法。
剧集不仅回避了一切带有刺激性的血腥场景(最重口的也就是一带而过的被害者手部画面),也杜绝直观重现丹尼斯被捕之前的一切生活状态。
从被捕,到确认被害人的身份,再到最后备受关注的法庭审判,这些构成了《丹斯》的主线。
如果你预先并不了解剧集背后的真实案件,那么《丹斯》一定会为你提供一次足够紧张的观剧体验。
不断翻涌上来的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才给人松一口气的机会。
丹尼斯被捕后的平静状态时刻流露着一种异常的压迫感,剧集对他的直观刻画来自于他与警察,传记作家等人的对话。
没有外露的暴戾与疯狂,或是明眼可见的心理创伤,他以一种抽离的状态谈论着自己的罪行,甚至为了“正义”而赶走了自己的辩护律师。
大卫·田纳特贡献了极具信服力的表演,不仅外形高度还原,举手投足间那令人不寒而栗的气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部剧都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演技爆发时刻”,一切的震撼都在平静的表面下上演。
当丹尼斯这个角色一次又一次推翻观众对他的既有认知时,他用眼神仿佛就能把人推入无尽的深渊之中,冰凉刺骨。
(怪不得有影迷将其戏称为“投胎式演技”)
剧集在时间上被框定了范围,使得《丹斯》的叙事野心被安放在展现一个尽可能完整的社会切面上。
在《丹斯》快速进入正题之前,最开始出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伦敦。
经济萧条,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不安。
满怀希望的“伦漂”们经历着痛苦的幻灭,掠过眼帘的社会图景简洁而高效的点明了丹尼斯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案件的受害者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生活不如意的年轻男子,糟糕的社会环境与安置措施的欠缺,制造出了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以及瘾君子。
混迹于社会的边缘与底层的他们置身于一个没有丝毫温暖的冰冷世界中。
而“温暖”就这样成为了让丹尼斯屡试不爽的“鱼饵”,突如其来的善意与关心引诱着受害者们走入了死亡陷阱。
讽刺的是,这些受害者与加害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缺少陪伴”。
正是因为渴望得到永久的陪伴,人性中最美好与最丑恶的两面被扭曲在了一起。
正如出庭作证的幸存者卡尔的困惑一样,他甚至不知道丹尼斯究竟是他的“谋杀者”还是“救赎者”。
我们当然不必将杀人犯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摆在其个人恶行的前面,但这也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
就如同温子仁在《招魂2》中将英国底层的现实困境融入到了恩菲尔德吵闹鬼事件中,《丹斯》中这样的多维度刻画实际也在丰满着剧中的核心人物。
身处漩涡中心的丹尼斯有着无比清晰的认知,剖析自己,审视社会,追求正义与绝对真相,了解自己的“恶”却没有丝毫愧疚,更不需要任何宽恕。
他冷静得像一位人类道德体系的观察者,只不过他自己站在了体系的外面,而这又没有掺杂着任何类似于邪教的极端思维,矛盾且难以捉摸。
利用“伦漂”们较为干净的人际关系来规避警方的注意以及在住所内连续犯案,让丹尼斯有点儿像另一个版本的“白城恶魔”霍姆斯。
但若是从“难以捉摸”这一特点来看,丹尼斯显得更为夸张。
对于受害者们,他道出了冰冷的真相:“事实是只有他们死了,才会有人关注他们的困境”。
对于边缘人的唾弃与欺凌,在如此骇人听闻的案件被揭露的同时仍在发生,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确实隐藏着单纯且不受控制的邪恶。
然而时至今日,助长这种邪恶,并将其投射到现实中凝结成血淋淋的悲剧的社会土壤仍未彻底改变。
这种土壤甚至在一起案件的正义未得到伸张的时刻继续散发着毒性。
无论是西方社会当今面临的种种困境,又或是我们身边屡次出现的“完美受害者”等歪论,不难看到在新世纪中,根植于社会血脉中的毒瘤仍在以持续不断地搏动冲击着人类最基本的良知。
只是由于剧集的体量与选择的角度,导致以同性恋为代表的边缘人议题没有被进一步挖掘,尤其是省去了丹尼斯的同伴马丁这一重要人物,实在是有些遗憾。
除此之外,《丹斯》还借由对于警方的刻画平缓地展现了“真实世界的样貌”。
在以连环杀人犯为题材的影视剧中,抛却猎奇的犯案过程与血腥刺激的视觉画面,邪恶败露的“光辉时刻”往往是最具有戏剧性的部分之一。
无论对方是虚构的恶魔还是真实事件中的杀手,这种“胜利时刻”都是对于人性善面以及社会信任的一种维护。
而在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所谓的“胜利”在开始不到十分钟后就被草草带过了,现实世界的“胜利”呈现出了更为繁琐且令人抑郁的一面。
警方高层因为考虑资金问题,勒令彼得迅速结案,只有六位受害者的身份得到了及时的确认。
由于刻板的程序正义,受害者之一格雷厄姆无法在审判时被列入受害者名单。
时至今日,仍有数位被害者的身份无法得到确认,对于他们来说,正义仍未到来,而丹尼斯却已在2018年死于狱中。
金钱、政治、名誉,都可以大摇大摆的走在“公道”之前,彼得以及整个小队的努力都被笼罩在了一层呛人的浓雾之中。
以至于他在最后重返那座恐怖阁楼之时,哀叹自己已经闻不出那种尸体的臭味了。
丹尼尔·梅斯没有赋予这位总警督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对于真相孜孜不倦的探寻中,他的脸上常常浮现出错愕与困惑的神情,无论是面对丹尼斯,还是所谓的正义。
当事件中的“正邪之争”卸下了假面,它的真面目残破而充满缺憾,是多重因素角力下的无奈妥协。
绝望与无助没有止步于某个特定的节点,在早已写就的历史中持续渗透入整个社会的毛细血管,流淌在冰冷而杂乱的小巷之中,汇聚在散发着恶臭的下水道里。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回应着片中人物的,我相信也是不少观众心中的那个疑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丹斯》尝试着给出了一个富有批判性的答案。
因为下水道被堵,警察抓到了一个连环杀手。
然后这个连环杀手以异常冷静的态度将自己多年的杀人经历原封不动的讲给了警察。
然而,最终这个连环杀手仅以其中的六宗案件被定罪,而其余的近十宗因为法律因为政治因为无数的原因被尘封在杀手和历史当中。
其实要写的并不仅仅是作为杀手的丹斯有多么的超常,而是这样不可思议的案件如何变成了最终如此这般的结局。
丹斯在其整个犯罪生涯中似乎并没有刻意去隐藏杀人的行为,十五六个的年轻不年轻的男性就那样消失不见,无论被不被家人寻找,就那样消失在某个夜晚某个酒吧某个街头,消失的无声无息。
尽管有一些被家人寻找过,但是多数并不被人牵挂。
而丹斯能够将他们骗入家门的理由也不过一餐饭一杯酒。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生命之宝贵值得散尽家财保住它。
生命之轻微丧于一餐一饭。
或许于丹斯而言,他的连环杀手身份值得犯罪研究学者写下八百部著作。
而他自己念念不忘的死亡却是幼年时祖父的意外过世,没有人给一个孩童解释意外解释离别,大人们忙着惊慌忙着恸哭忙着葬礼,而孩童看到的是曾经跋扈的祖父如今苍白地溘然不醒,别离让人如此心碎如此不能承受。
而他隐晦的性取向又让他饱受歧视,格格不入。
或许对于他来说一个正当的生活在世上的理由,被人以正常的眼光长久的看待,就是很好的人生。
然而每一个遇到的人,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对他冷眼旁观,甚至还有恶语相向以及拳脚相加。
如果未曾得到过又如何知晓?
如果未曾体会过又如何表达?
丹斯并不是一下子成了这样一个“怪物”,也不是每一个如他一般成长的人都会像他这样冷酷残暴,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哪一刻让他变成了最后这般呢?
最终相较于丹斯实际残害的人数,给他定罪受害者真的少到令人心碎,那些司法体系里的弯绕让他逃过了更为严厉的处罚,也让其余的受害者成了沉默者,这份来自制度的冷酷,与丹斯相比较有过无不及。
负责案件的警察在昏暗的客厅中对同僚说着自己的无奈与愤怒时候,那些制度与执行制度的人所散发出来的无情,冰冷且残忍,让所有死者又死去了一遍,残忍地。
写传记的作家原本以猎奇的心态面对丹斯,当所有的真相被一点点剖析出来,当作家逐渐从这件事情中开始体会到猎奇所带来的受益的时候,他原本的良知开始被冰冷的利益所占领,爱人或者作家的初心,在蜂拥而至的媒体面前,就这样在街头逐渐消散,只剩下一堆为了满足大众好奇心的惊悚文字,那些字里行间受害者,作家以及为此猎奇的人会真的在意吗?
剧集里的丹斯对着警察对着作家对着法庭侃侃而谈,相较于那些因为亲人横祸的心力憔悴,他是那样的冷酷却又睿智,他的残忍在所有云淡风轻里显得尤为恐怖。
最终他因为自己冷酷的残忍而被定罪,尽管相较于实际谋杀,他的罪罚是很轻了的,但是毕竟他被抓住被关押了。
然而,层层铁门之外,仍有冰冷的制度在继续让杀人者逃脱,本着利益的作家在满足大众的娱乐与猎奇,仍有歧视仍有伤害。
仍有无数人未曾见过得到过拥有过善意与温暖与爱与一切美好的东西。
仍有无数人。
最后
以及封神般的演技的丹斯
再见。
【C+】平铺直叙 中规中矩 整部剧的叙事方式和剧情节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三集迷你剧体量的影响限制 对整个事件中很多部分的呈现都只是做到了点到为止 然后又因为对DES这个人物的文本发掘深度不足 使得很多时候给人一种这更像是David Tennant的个人演技秀的感觉 反而是剧中一次次转场时出现的黑底白字的DES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导演用了最简单的方式 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地去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傲慢冷漠 冷血恐怖的连环杀人狂
近年连环题材有点流行。。最无趣的连环杀手题材作品。英国习惯性的把剧情重头戏搬到了法庭这极具戏剧性的场合。能把连环题材拍成了英美法系展示也是颇让人无语。
太短也太浅了...侧重点居然也不是(我期待看到的)对 "worshiped the art and the act of death"的Nilsen本人的剖析和呈现 ...crime scene和部分人物外型还原得挺好
高度重复、根本望不到尽头的连环杀手影视改编热一般意在从他们的案件中攫取有些邪典或引起追捧的流行文化灵感,或是更为深入的心理剖析。本剧属于后者,通过加入作家“Brian”的角色,来重新探讨这个对滔天罪行毫无歉意却无情的罪犯。第一集的发现,第二集的证据收集再到第三集的盖棺定论,没有什么波澜地走完了所有过程。当然,接近完全还原的David Tennant的诠释是足够锦上添花的。
不知想表达啥?
这种题材 游刃有余 就少了点惊喜吧
Tennant的Des长得不要太像竹财的木岛…😂 作家的动机令人感动。忍不住加一星给Des和探长最后的对话 …
Daniel Mays这两年挺风光;为啥觉得Tennant是本色口音
当《小镇警探》变身连环杀手。英剧正常水准,从编剧角度讲其实很失败,没有任何悬念,唯一作为悬念的动机还无法回答。当然了,连环杀手的动机确实是不可知的,宣之于口的都是假的,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杀人对他们而言像食和性,怎么可能有动机。这剧没有向深挖掘,也没有呈现那种不可挖掘的无力感。极短篇幅写一个旧闻事件罢了。只是拍摄很沉稳。
果然还是要看英剧 不管是题材 节奏表演还是社会意义 一切都甩出其他国家几条街吧 男主那种深入骨髓的冷静真的有点可怕 胖胖的警官很有正义感还是让人有一点点安心 虽然其中几度害怕被放过 还好结局可以让人再多信任法律与正义几秒钟
拖拖耷耷,没比discovery的纪录片好
“他是怎么样的人?”“普通人”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 dtt的演技绝了
没有任何恐怖镜头,犯人开场10分钟就自己交代了,为什么我还会看得全身发冷呢?主人公丹斯从开场被抓就平静地描述个自己的各种犯罪场面和手段,恐怖和频繁到警探都不敢相信的程度,但这样的罪犯,却差点被当做精神不正常而无缘牢狱??就如片中说的,活着时没人在意,死了却被各种翻出来?死者的姓名被人遗忘,而DES作为英国最著名的罪犯之一却有了自己的传记和电视剧?这真的是健康媒体应该做的么?这种罪犯,难道不该就让他默默无闻地烂在监狱里么?很多时候媒体真的该问问自己的良心。David Tennant实在是强到爆!!!个人评价:A-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by Heraclitus, everything is always about money,
一般般 一直在想我到底哪里见过Peter警探 原来是在好兆头里
塑造了一个相当诡异的人物,仅仅这一点就成功了。
不看点评还真不知道片子到底要表达啥
深渊的魔力。演员非常好,外貌也很接近。相较于片头要探讨的制度问题,全片的表现倒稍显不足。其实吸引人的是案件本身
观念先行,拍得非常单调。
DT这造型老让我出戏……觉得可以演一下约翰·列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