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柏林的女人》之前我先在豆瓣上看了一篇关于它的叫做《夏娃的力量》的影评,我是因为这篇影评才决定看这部电影的,总体上来说我不怎么喜欢它,不震撼也不悲伤,甚至连绝望我都没感受到,视觉上也毫无美感可言,哪怕在那一片废墟中一闪即逝的情感光芒也没让我觉得有种心碎的美,就只是在她拼着命骑脚踏车赶去见那位苏联军官时,她说“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有机会了解你”,我忽然被触动了,没有眼泪,没有哀求,也没有指责和控诉,擦肩而过时那一下十指相握让他们在这场破碎的战争中在这场惨烈的相遇中谅解了彼此。
《柏林的女人》一经问世便饱受争议,有人说它是对战争的反思,谁都应该读一读,也有人说作者Marta Hillers是“第三帝国的小规模宣传员”,我却介于两者之间,你不能说它是为了第三帝国讨取同情,毕竟在德国战败时占领军大肆强奸德国妇女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迫于战胜国的压力,同时也迫于身边男人的压力,没人愿意倾听承认她们所受到的伤害,历史以胜利者的姿态压得她们抬不起头来,她们只能沉默,这是整个世界的耻辱。
可是你看,我对女主人公——我们姑且叫她“Marta”——也并没有深刻的同情,她的丈夫是狂热的纳粹军官,在苏军占领柏林之前,她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对于这场战争她唯一的担忧是前线的爱人是否安全,显然她从未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她像那个年代大多数德国女人一样,认为“领袖”发动的战争是正确和必须的,她从未想过那些战火之下的异国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不关心,你不能说她错——毕竟她身边大多数人都这样,可是你也无法说她对,因为她并非是未受过教育不会思考的无知妇女,她是个记者,游历过许多国家,对这个世界和良知是有认知能力的。
然后祸从天降,一夜之间柏林沦陷,在漫天的炮火中往日所有的一切浮华都灰飞烟灭,六年的世界大战大概直到这一刻她才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将像所有被占领区的人们一样面临无尽的恐惧、屠杀、蹂躏、饥饿、毁灭……Marta最可贵之处是她能够原谅自己,当苦难深重,原谅自己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救赎之道,不让外在的伤害摧毁我们的内心,女人所孕育的慈悲力量如浴火后的凤凰让我们在一片死寂中涅槃重生,那是废墟里的花朵,迟早可以覆盖伤痛开出一片春天。
你也无法一味地指责苏军,他们是带着毁灭般的愤怒一路杀到柏林的,柏林所承受的一切苏联早就承受过了,有过之无不及,战争早已把他们的心血吸干,你无法指望他们对占领屠杀蹂躏自己国家的人心怀慈悲,尽管他们也知道这些女人并非不无辜,而自己也并非不邪恶,他们已经异变成了曾经最痛恨最不耻的那种魔鬼,所以只能抓住唯一一个道德高点来试图解脱自己——是德国人先挑起战争的。
男人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不肯宽恕,不肯宽恕别人,也不肯宽恕自己,所以战败的要自杀战胜的要荼毒,他们一直是拥有力量和权力的人群,当这两样荣耀都丧失殆尽,他们还能紧紧抓在手里的就只有脆弱的自尊,他们要保有一种高傲的姿势,要玉碎,要以血还血,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女人。
战争,释放出人性深处的魔鬼,这才是它真正的可怕之处。
可是我总记得《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说过的那句话:多杀一个人,我就离回家更远了一步。
在战争中,我们要救赎的不仅仅是别人,更有自己。
我们该让自己明白,当你赶杀魔鬼的同时小心不要让自己成为另一个魔鬼。
关于战争,许多电影都做出反思,最令我震撼的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是部令人欲哭无泪的影片,脆弱的美好之下是令人窒息的绝望,你知道它迟早要发生,可当它真的发生时你还是无法承受那种绝望所带来的压抑,就仿佛置身于漫天的埃尘之中无法呼吸。
《辛德勒名单》里让我思考更多的是阿蒙·高斯这个人(我仅指电影里的阿蒙),当然这跟拉尔夫·菲恩斯有很大关系,这样一个魔鬼偏能让他演的颠倒众生。
我忍不住会想,如果没有战争,阿蒙和海伦会怎样?
如果没有战争,阿蒙可能只是个有点儿反犹倾向的激进青年,然后某一天他遇到了这个犹太女孩,爱情会让他明白他的那些激进思想跟这个美好的女孩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本来可以这样,是的,本来可以这样,可是战争却毁掉了一切。
我赞同每个人都应该看看《柏林的女人》,反思是我们不再让一切重蹈覆辙的必经之路,战争没有输赢,也毫无尊严可言,每一个把我们杀死和被我们杀死的人,都将是我们钉在十字架上再难救赎的灵魂。
这部电影看过两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发现之前看过,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经忘记了。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制片方是德国和波兰,两个同样曾被轮暴的国家。
德国因二战战败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苏联军人轮暴多次,德国被分割成好几块分别统治。
而波兰更惨,被其他国家拱手送人,灭国轮暴。
这种国家层面的被轮暴,不直观,于是讲了柏林女人这种活生生的视角。
的确,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经说过的,妻子与妓女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为经济不独立。
国家如果不独立,也跟妓女的命运一样悲哀,一样被多国轮暴,一样任人宰割。
东方曾经出过很多才智色艺俱佳的名妓,她们早已不是妓,而是姬,可入朝为仕的女臣。
赛金花,小凤仙,柳如是,朝鲜还有黄真伊。
黄真伊的诗歌甚至入选韩国中学课本,赛金花甚至可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种外交大事上为之斡旋。
柏林的女人的求生欲,让她们可以熬过苦难,没有像被国难和屈辱摧毁意志的男人们一样疯魔或自杀,而是封闭创伤,顽强的活了下来。
柏林女人为了求生,主动与一位苏联军官结成了稳定的性关系,柏林女人可以因此降低被凌辱的次数和轮暴对身体的伤害,以及稀缺的食物。
军官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情人,甚至可以聊音乐与书籍等精神交流。
战争对苏联人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很明显这位有格调的苏联军官并没有那么残暴,但底层苏联士兵有今天没明天的命运,仇恨,更容易失去所有的禁忌与人性,疯狂凌辱战败国。
当年苏军打退东北的日军,占领东北,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飞到长-春进行劳军,有送财物又许利益,好不容易才把老大哥送走,根据地方志和史书记载,苏军接管长&春市,也对城内百姓抢掠,对市民女性进行轮暴。
但这段历史是禁忌,没人敢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觉得立在公园的苏军英雄纪念碑是耻辱,几次想拆,都不行。
电影《柳如是》当年拍摄制作动静很大,评分不高,但是部好作品。
秦汉饰演的钱益谦这种有风骨有才学的大儒,政治上不得志被排挤,与柳如是相恋,本来国破家亡之时约好一起投江,但钱临阵退缩,领头剃头并跪在城门外迎接清兵入关。
这种投降的行为成为千古骂名。
但是柳如是在民间发现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夺取政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捱食不易。
所谓士大夫们最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在生存面前,都是无法希翼的奢求。
柏林的女人也一样。
她们像战俘的军人,投降是无奈,保存生命还有机会来日方长,手无寸铁又无组织的百姓拼死抵抗,是送死,是绞肉机,是徒劳无益的。
女性容易被寓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极大的包容性,顽强的生命力。
《柏林的女人》在这段历史中,表层是屈辱,但深层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她们被像最底层的牲畜一样踩在脚下任人蹂躏,都没有被摧毁,而是顽强的活了下去。
国家有这种信心,才能熬的过漫长的屈辱岁月,等待春天复苏,等待复国统一之日的到来。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二战时期分裂成三块被不同势力统治,居然多年以后还能合并。
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国家至今仍是分裂成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相互对立和仇恨。
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波赛地区自前南斯拉夫分裂后,至今战火不断,叙利亚更是无尽的难民,分太久未必合,可能形成永久性的改变。
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种尴尬与矛盾。
这部《柏林的女人》拍的极好,当年非常有争议,但观众们应该能从屈辱中看到尊严,无论再苦再难再屈辱,都咬着牙活下去,生存下去才有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尊敬。
4星,看完之后百感交集,既有战争残酷的真实一面,又有浪漫爱情的虚假一面, 影片拍摄质感不错,真实故事改编,反战反思都值得加分。
也可以看出这些年来老德也是缓上来了,也有能力为自己诉诉苦了,应了那句老话,谁强谁就有话语权。
战争的发动者,也必然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是人性放大器,屠杀与和平都是人的天性之一,反思战争苦难,警惕战争机器的发动,是此类影片的加分点。
上学期迷上了一个俄罗斯男孩子,我高二他初三。
常常从篮球场路过的时候正大光明的偷看他打篮球好久,上体育课也总想着去篮球场玩飞盘吧,让他放学时路过,看见我流汗如汉子的身影,结果真有那么几次,却不巧他路过时对手总是比我跑得更快还身材娇小的妹子,我往往晃神丢盘,肌肉无比发达的体育老师Skytte会调笑着问我:What's up Lance?
Did you just saw your boyfriend? 我便会装作娇羞无比的样子说no,接着坐在他身边陪他聊天以便拿高分。
那时是Skytte最喜欢我的时候,会说“you are my favorite”“your are the best”,完全不似高一时教我的他,想来是我学机智了,先装高冷后装软妹起了作用。
所以失落之余想想期末的分数,也就作罢。
后来因为那个毛子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又搞笑的事,什么在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拦下他问为什么不回我邮件,穿成大妈样的时候正巧碰到他,再后来觉得自己那时正赶夏天荒谬无比竟干了这么些费时间的事儿,所以不再想他,不再等待那个有他名字的地址的邮箱发来邮件。
可是今年九月底他突然发来一封长邮件,说什么很抱歉之前一直ignore你啊,高中生活好无聊啊,最近过的怎么样啊之类的,记得收到的时候好像是在候机,想着别一收到就回便再次满心欢喜的关了机。
然而这一别就是一个多月,一直想着要给他回邮件却拖了我所衡量的时间的那么久,我们只来往邮件几封,问问对方最近可好,对大学的期许等等,再又是我忙着别的事儿忘记回邮导致我们现在断了联系。
本以为自己会觉得万分可惜,却也没有,因为我这种学酥都是好忙的好忙的在弄来弄去这个project那个application,实在是无暇分心,唯一的闲时也用去看了电影,而前些天翻出了这个不知何时看过的片子。
结果这次看的版本估计字幕组基本是看图翻译,气愤不已拜托了一个回家住的同学去给我下了一个网盘版,好了不要太多,刚开始那几句惊艳的战火描写无比得我心,虽然很不喜欢船戏就是关门和女主的嘴巴和眉毛也还是满心激动的看完了。
很喜欢的几点:一是那个不知名字的,全片最好看的藏了个纳粹(?
)的妹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我坚信她得日子要幸福太多太多,在元首的统治下,所以最后只说了那样一句好似疯狂的口号。
不喜欢她为了爱情卑微的在手电下颤抖,喜欢她在战争年代的勇敢患上恋爱癌。
二是快结束的那个牵手,我自动脑补出来的,回过去联想到中间少将(?
)问她”我可以抱你吗“,配词应该是”在德意志的我无法拥抱的苏维埃的你“。
三是,男主的颜选的真是太棒了。
四是女主是纳粹的设定,不是什么无辜田螺。
结语是:这爱情真是感天动地泣鬼神哭的无法在一起。
让我做梦时将你们写在一起吧,看这个之前的几周social课在学二战和冷战,讲到ideology,political spectrum之类时候,加拿大人的课本里主要关注的是communist和capitalism之间的矛盾,我那英俊的矮个老师形容communist的ideology是一种过度理想化的,偏激的,集权的和fascism很接近的东西,我当时心里暗道:这个被民主洗脑的傻逼,然后笑笑看着他。
晚上给爸爸打电话说这个事儿,我爸爸说我读书太少然后一声长叹。
说真的初中上天朝历史课的日子里一直以为斯大林是个好人,那种暴君里很优秀的,心地不算很坏的没怎么折腾过人民和他国人民的那种。
也一直在左派的爹的熏陶下很信communism的各类理想化的合理和公平,我所看到的,仅仅接受的,大多是红色政党统治下的光华美景。
后来一群来自加拿大的capitalist告诉我,你学的历史太片面,来,我给你看看真正的历史,来,让我给你洗洗脑,但是我给你讲哦,苏联和我的兄弟美帝腐国当时干得全是好事,解放了欧洲大陆,但是其中美帝又特别不人性,炸了广岛长崎,后来还有什么麦卡锡主义,你们现在给我讨论讨论那个little boy的核弹放的合理吗?
当然不!
我们加拿大可不一样,我们为了把自由民主和平带到世界个个角落干了好多事儿,peacekeeping peacemaking的job全是我们发起的,虽然那时候我们也讨厌communist,但是吧,这不重要。
你们只要记住stalin和毛先生都是dictator就好了。
在被帅逼老师洗脑的时候我在努力分辨着那些字词句子的真实性,可能是太年轻太天真,更愿意去读读野史,里面批判着苏联军队当年的种种恶行,更愿意去看柏林的女人,朗读者,钢琴家什么的电影感受一下不同的视角。
有时会和可爱的Kaye讨论一下战争是不是justified。
读了好多侵略故事胜者为王的故事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战争是必须的,有时那不仅是因为领土和权力,还是世界的发展和文明的更新什么的催化剂。
而你知道电影神奇在什么地方吗,就是当你一一看过那些战争片之后,冷艳的战争主义者会变成一个圣母心。
你能感受到世人开始洗白希特勒的时候再次触知他的变态和残忍,你能感受狂热的法西斯中日渐消沉的厌战者,能理清卡廷惨案的真相,能细致入微的分享战后一代的每一分一毫的惶恐,能看到急于让自己和先祖纳粹们撇清关系的西德年轻人们的愚昧,我和kaye开始站在完全不同的观点评判历史和预测未来,我们的言论中天真无比,又似杞人忧天。
而当我无比反驳她说战争是必须发生的事故时,感谢每一部和’柏林的女人‘一样的电影,感谢自己是个圣母心,无比的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人性的披露,三人觉得真实。
只是,只是,我只是觉得,我可以喜欢日漫,喜欢羽生结旋,我永远不可能对日本人产生爱情,因为南京大屠杀,因为侵略,因为国仇和家根!
尤其我们还未亲历战争!
如果只是一时的温情,非常的理解,但是发现残留的携带武器的德军…你还庇护,那是对国家对鲜血的不尊重
看过以后,思想备受困扰。
这是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正如它的名字,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但是我看的蓝光版本却是The downfall of Berlin(即使我完全不懂难听的德语和俄语,但是也知道BT字幕组的活很烂)。
后者似乎不太靠谱,柏林的陷落是电影的背景,电影和原著本身,却是一个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换一个角度,Downfall of Berlin也不为过,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
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
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匿名者讲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同样发生在每一个年代。
只要人类存在,战争就存在,这样的故事就有可能发生。
我是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男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如何去应对那样的场景。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
战争造成的上海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
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
但是受了这么多年“正统”的教育,都知道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假如看到一个南京的女人,面对鬼子的屠刀而选择苟延残喘、杯盏交错、同呼万岁,真的能够没有怒火?
如果让我真的要做一个选择,我真的会说:理解,但是不可原谅。
蒙古的小肥哥很酷,唱起的呼麦格外悠扬。
高加索老头的歌声,跟咱们新疆的调调很像,的确,他们的文化本来就有想通之处。
少校的钢琴声引人入胜(House大叔在第6季开始的那几集,一直努力在想办法打开锁起来钢琴,接着引发了一段缘分),无论什么的情形下,音乐的力量无比强大。
安德烈少校的妻子死于德国人之手,对德国怀有深刻仇恨,攻入柏林后,他是那个街区的长官,主宰,他纵容手下士兵去强奸,去劫掠,去报复。
然后对其中一个知识女性,美女……也就是日记作者,在遭受严重伤害,被多次轮奸之后,表示怜悯,同情,赎罪,照顾,安慰,庇护,宠爱,尊重,最后:我想娶你!
女记者看到别人被强奸后,第一次找少校求助的时候,是比较理直气壮的,你要管好你的士兵。
少校根本不鸟她,这时候的少校正在气头上,正纵容手下报复德国平民第二次找少校,是她自己被强奸后,去哀求少校帮忙,少校还没理她,女记者非常的恨……但是无力反抗,也就受着,然后想找一个军官,成为他的情妇,希望不要随便哪个苏联兵都可以来强奸她第三次少校去找女记者,女记者很快把衣服一脱,:不要吗?
少校扭头走了。
这个镜头是个转折,安德烈少校开启人道主义模式,反思报复是不对的,要和谐,不要暴力,施展人文关怀第四次和之后少校去找女记者,他俩就是情人关系了,女记者本身有委身投靠的欲求,少校也有庇护,赎罪的想法,女记者的邻居也处在少校保护下,少校处罚了殴打德国人的苏联兵,但其中女性,仍有向苏联兵提供性服务的义务,只有女记者个人是少校独占的宠妃,只对少校个人服务,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女记者对这种生活是比较满足的,可以想见,像她这种得宠的军官情妇不会有几个,在安德烈少校的庇护下,她受到的伤害是相对比较少的,以至于可以把这种被宠爱,向同样被强奸的女伴们秀幸福。
所以几十万女人都沉默了,只有她在事后写书回忆。
女记者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私藏武器的德国兵……政委打算来次屠杀,少校给顶回去了,坚持只枪毙了私藏者一个,被苏联同僚骂是叛徒。
少校向女记者求婚,女记者也答应了最后,因为少校阻止了那次对平民的屠杀,被政委告状,少校被契卡抓走了,女记者去送行。
女记者和安德烈少校之间,我认为是有爱情的。
在少校牺牲自己,换取其他德国百姓的生路之时,他们两人不再是敌人,也不再是包养和被包养……。
苏联和德国人的仇恨,在这时,至少在他们两人之间被化解了这也是电影的真正主题——可以说是比较俗套的,两个人的爱情,跨越了国仇家恨,跨越了敌我界限,两个同样的战争受害者从互相理解,到最终的和解。
一部很好的新电影莫名其妙地下架了,于是就翻出了一部很好的老电影:《柏林的女人》。
一部小众的电影,但是我看了很多遍。
女主角是一位年轻貌美的记者,先后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生活过,精通俄语。
丈夫是一名纳粹军官,在德军在欧洲大陆节节胜利的时候,她和其他柏林的女人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丈夫在做一件非正义的事情。
优渥华贵的生活在1945年轰然崩塌,漫天的炮火与硝烟中,攻克柏林的苏军开始大肆奸淫掳掠。
是不是和普遍印象中的苏军形象正好相反?
苏军还有一个称号:盟军中的法西斯。
俄罗斯人素来有剽悍好斗的基因,更何况在伤亡惨重兵源不足的情况下,斯大林把大批刑事犯释放出来押上了前线。
一位柏林的市民愤怒地质问苏军军纪怎能如此之差,一名军官回答道:“我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死在斯大林格勒了。
” 很多柏林的女人不堪凌辱选择了自杀。
当自己娇柔高贵的身躯一遍遍地被粗鄙的苏军士兵肆意蹂躏之时,女记者也曾痛苦到绝望。
她也一定想到过死,但她最后没有这样做。
一方面是求生的本能,另一方面,也是想着有朝一日将自己的日记公之于众。
在这种环境中,她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学识,吸引苏军中的高级军官,这样可以免受一群人的糟践。
有的时候,宁为瓦全不为玉碎,作出这种抉择的人,也并非人格卑劣,只是他们有着活下去的使命,就像司马迁写《史记》。
她也的确找到了依靠:一位会说德语,会弹钢琴,妻子被德军吊死的少校。
一开始,她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交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有了真正的感情。
至少对于她来说,生活开始平静下来。
只是,世界上快乐的时光,都是用秒来计算的,女记者窝藏德国士兵的行为被苏军发现,政委要将女记者处以死刑。
在柏林的苏军里,政委和少校一样,都是难得的正直的人,当士兵炫耀自己强奸了多少个女人时,政委愤怒地说道:“够了!
”但是这种情况下,身为政委,他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少校问女记者:“你知道他藏有武器吗?
”女记者摇了摇头。
少校命令道:“回你的屋里去。
”政委抢上前:“你究竟在干什么,兄弟?
”但是少校不为所动,望着少校坚毅的神情,政委知道已经没有劝说的可能:“我不得不报告这件事情。
” 契卡带走少校之前,女记者骑着自行车赶来见了少校最后一面。
握住少校的手,女记者说道:“我要感谢你。
”少校问:“为什么?
”女记者答道:“因为你让我有一个机会了解你。
” 等待少校的,很可能就是西伯利亚的劳改营。
就像《血色残阳》的片尾曲唱的那样:“或是爱让人盲目/热情得奋身不顾/爱将谁俘虏/爱对谁屈服/闯入烈火围困的孤独……” 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一切都过去了,却没有结束。
如果苏军的军法没有那么严苛,两个人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女记者可能跟着少校一起去莫斯科。
但是也无法苛求苏军能够藏有武器的德国士兵心慈手软,哪怕他只是一个少年。
毕竟每一个活着打到柏林的苏军士兵都明白,过去四年里,自己经历了怎样的炼狱。
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向人控诉,而是启发人的思考,思考在残酷的环境中该如何地活下去。
因此,虽然它的知名度不高,但是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直面人性的杰作。
昨天是无意间选到了这部电影来看。
深夜里裹着棉袄冷的哆嗦也没有Pause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画面最终淡去。
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一部很棒的电影,一部无比真实的电影。
关于二战的电影,太多。
而如此视角的,我仅知道这一部,以一个德国战败前夕在柏林等待丈夫归来的女人的视角,用十分克制缓慢,但又爆发力极强的方式讲述一个直击人性的故事。
作为多年的德国粉,我一向敬佩德国人关于战争的反思,不仅仅是对于错误,亦关乎伤疤。
他们敢于直面真实历史的态度和客观严谨的思辨,亦体现在了这部以小人物为主题的电影中。
从影片的开始到最后,我都没有对女主人公产生过同情或者轻蔑,而仅仅是认同与敬意。
当你为了生存,当肉体遭受凌辱成了生存的必须,你会怎么选?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幸运如我,从未经历过战争。
而影片中的女人,那些无法左右战争而只能被战争左右的手无反抗之力的,战败国的女人们,在国之尊严尽失,家庭支离破粹的日夜里,选择了坚强的活。
是的,坚强的活下去。
为了生,这便是人性的力量。
无关乎高尚,而只是蒲草一般的顽强,是活着所需的最本质的品格。
我讨厌有的人用“丑陋”或“苟活”这样的字眼形容她们。
当她们反抗无望、求救无望,有一些选择了赴死,有一些以自身肉体为代价,换取食物、换取有限的和平、换取活下去的希望。
这一些女人们危害了谁么?
国因她们而亡么?
没有。
坦克制造的废墟、血肉飞溅的士兵、被焚烧的德意志国旗……太多因战争而起的悲剧,她们不是原因之一,而只是孱弱无奈甚至绝望的结果之一。
电影不去叩问为何是这些女人承受不义之战的报应,因为和平世界里的所谓道德规范,无法适用于战争时期,更何况德军当年攻入苏联时所犯下的暴行,足以让苏联士兵终于踏入德国时带着巨大的恨与复仇心理。
所以女主在向少校控诉士兵的暴行后,得到一句”那就几分钟而已“的回应,再无说什么。
她明白,她们只能为鱼肉。
这样的”明白“,却不是对于尊严的放弃,而是为了生选择的坚强。
就像女主所言,再不会有人可以伤害她了,外部无论怎样的摧残都不能击倒她内在的坚强。
而当她们好久不见,以一句“wie oft?‘作为对彼此问候的开头时;当她们可以在下午茶时间,以寻常口吻谈及自己与苏联军官的性经历时;我想,她们已经在自己的内心达成了某种平和。
这不是不解世事未涉险境的平和,而是将肉体与灵魂抛于无底的残忍现实里铸造出的平和,是坚不可摧的平和。
而至于男女主人公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我并不觉得画蛇添足,而更让我感叹作品的真实性。
一个有才亦貌美,另一个强大且温存;如此的才子佳人,相遇在命运的洪流中,有何不可相爱?
更何况他们同样是不义的战争里,深深受伤的两个人。
爱情,本就无关乎法西斯、无关乎苏维埃。
只是真实的人生,从来无法为爱情所谱写。
她回忆着曾经与丈夫共度的曼妙时光,踏着男主给的单车,是那样饱满而复杂的情绪啊;而她终于见到他,却只是轻轻一句,谢谢你。
唯有那双紧紧握在一起的手,是怎样的用力,恨不能将最后一滴情挤尽。
她最终问了:wie können wir leben? 少校未答。
那坚毅的眼神里写满了苍茫。
战争产生了这部纪实小说,eine Frau in Berlin. 遗憾写就历史的笔从来无法握在她们的手中。
也更加感谢原作者,有这样的心意与勇气。
这些德国女人,有几个不支持她们的丈夫,兄弟,父亲在东线的“胜利”?
她们的男人打败了苏联人,就会去强奸屠杀苏联女人。
她们支持这样的一个邪恶的目的,那么战败被苏联人强奸被杀,就无可厚非了。
圣经有云:那动刀的,必被刀杀。
虽然这些年德国佬一直想通过影视作品给自己洗白,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滑稽。
就像一个黑煤球,总想变成白的,跑到灰堆里滚来滚去,变成半黑不灰,实在有趣。
她们的丈夫向平民开枪,把孩子扔进烈火,随后,临到她们身上的是顺理成章的暴虐。而更早的之前,他们/她们是为了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命运和未来。开启地狱之前,人们以为自己在干什么?
这个角度很值得深思,人都是怎么挺过来的。
弃之,驴唇不对马嘴的翻译,还有恶心的剧情,二战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服了!
不能说的历史。
这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浪费了如此深刻的题材。导演执导的水平有限,并没有刻画出柏林柏林女人深受战争摧残的感人故事
隔靴搔痒
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不能奢望在战争中人们能够保持人性,战争就是毁灭、报复与摧毁,它会无限放大所有人心里的恶。只不过苏联或者说我们打赢了这场所谓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而已。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又有谁是善良的呢?都一样
也许正是因为源自真实的故事,笔自真正的当事人,所以才如此丰满,而导演在最后一场戏上的调度,更是到达恰到好处又登峰造极的推波助澜,甚是过瘾!
靠,怎么摊上个那么沉重的片子,看得蛋疼菊紧阵阵袭来。根据史实,二战中性犯罪方面最臭名昭著的是苏联红军,在德国有200万妇女受到苏联红军暴力性侵犯。这部电影以战争中的女性为题材,写一段残酷扭曲而毫无尊严的日子。
😓😓谁要看爱情片
还可以
翻译好奇葩
生活就像強姦,可要學會享受哪這麼容易。
这部根据德国女性日记改编,好心酸。战争后的一切,可怜的就是老人,女人,孩子。
女主在柏林被占领后,依靠自己的勇敢与身体,俘获苏联指挥官,发展成真爱,但是最终没有跟随对方返回莫斯科,反而挥剑斩情丝独自留在柏林?这故事貌似凄美动人,但是过于理想,现实中应该会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样被群众侮辱鄙视,哪还能这般为爱情忧伤;好奇德国人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2011.06.19
战争实现男人的梦想和野心,而女人们却在承受屈辱和伤害。不管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女人都是牺牲最大的。佩服那个年代里坚强活过来的女性,她们的经历让人动容,耻辱的不该是她们,而是那些带给她们伤害的人。
历史的真相远比影片真实。在二战中,德国妇女所受到苏军惨无人道的蹂躏的人数高达200万,其中24万被凌辱致死,死相极其悲惨(见《柏林:1945年沦陷》)。而文艺电影,能将一切战争的罪恶都变成美好爱情的背景!且让女猪脚都患上斯特哥尔摩症,这是令我深无语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