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骨瘦如柴

To the Bone,瘦骨嶙峋,深刻入骨(台)

主演:莉莉·柯林斯,基努·里维斯,卡丽·普雷斯顿,丽贝卡·肯尼迪,阿兰娜·乌巴赫,丽亚娜·莱伯拉托,凯瑟琳·普雷斯科特,莉莉·泰勒,布鲁克·史密斯,瑞塔·希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骨瘦如柴》剧照

骨瘦如柴 剧照 NO.1骨瘦如柴 剧照 NO.2骨瘦如柴 剧照 NO.3骨瘦如柴 剧照 NO.4骨瘦如柴 剧照 NO.5骨瘦如柴 剧照 NO.6骨瘦如柴 剧照 NO.13骨瘦如柴 剧照 NO.14骨瘦如柴 剧照 NO.15骨瘦如柴 剧照 NO.16骨瘦如柴 剧照 NO.17骨瘦如柴 剧照 NO.18骨瘦如柴 剧照 NO.19骨瘦如柴 剧照 NO.20

《骨瘦如柴》剧情介绍

骨瘦如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患有厌食症的20岁女孩艾伦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很多康复治疗,但每次发现自己比以前更瘦了,为了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她的家人决定送她去由一个非传统医师领导的青少年群小组,在那里她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开始接受自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激情之罪如意年轻一代第三季鼠来宝世界头号通缉犯两位妈妈南家三姐妹久候多时最初的我们在异国灰影人咫尺天涯一念间铁血殊途女尸谜案一触即发嗜血狂蜂大象席地而坐伊斯坦布尔的故事神秘感染:第二阶段咒书远古魔决战南京芸汐传串珠宇宙恋曲怪物儿女一箩筐2无辜者烈火营救黑客军团第一季特厉屋血色土地第二季

《骨瘦如柴》长篇影评

 1 ) 活着不一定都很美好,但是死了所有美好都与你无关了

其实很多病症是很无奈的。

其实电影我是觉得没给人什么积极的一面,看的有时候很揪心。

女主最后说服自己接受治疗也只是濒临死亡时的一种醒悟。

她一直抗拒治疗,周围的人也没什么好转,但是最后却一下子转变其实是很突兀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每个人都好好生活吧,活着不一定都很美好,但是死了所有美好都与你无关了。

 2 ) It gonna be ok and you know how to do

至正在痛苦中的自己:当痛苦和恐惧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愿意去面对问题也不愿意去做选择。

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不去听也不去想,为了找借口还会重复地告诉自己“我做不到,不知道怎么做,我已经不想去做决定了,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我们知道怎么去做,只是太过恐惧伤害,太过害怕迈出第一步之后世界就会分崩离析。

You’ll be resilient. 你只是需要勇气,而这份勇气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

Eli在触及谷底之后发现自己还有对生的渴望,对于还在下坠中的我或许还不太明白那份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我希望自己不用走到谷底就可以获得第一块coal。

鼓励的话也不用多说了,毕竟你我都知道应该怎么做。

只想说你现在做的很好,加油,我在未来等你……2020年11月17日

 3 ) 《骨瘦如柴》你看你瘦的那个鬼样子,叫我好心疼

简如玉据说现在最受用最中听的一句骂人的话就是:你看你瘦的那个鬼样子!

毕竟如今成千上万的人都正在为一个“瘦”字拼尽全力!

而当我看完《骨瘦如柴》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瘦成鬼样子”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瘦到极端是一种病。

《骨瘦如柴》是一部以“厌食症”为题材的电影,由Lily Collins(Ellen,后来改名Eli)和黑客帝国男主Keanu Reeves领衔主演,讲述了厌食症患者Ellen在一家进食障碍康复中心接收治疗的故事。

影片中的女主Ellen,是一个患有严重厌食症的20岁女孩。

她原本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可她的生活却被厌食症搞得一团糟。

尽管Ellen经过四次康复治疗,她的厌食症却愈发严重。

幽灵般的面容毫无生气,瘦弱的身体形同骷镐,走动起来完全就像一副行走的骨架,看上去随时可能死去。

她对自己的体重极其敏感,甚至对每一样食物的卡路里含量都能倒背如流。

她拒绝进食,吃东西对她来说是一种罪过,一样食物在盘子里搅来搅去吃不下去,吃进嘴的食物也仅仅是嚼几下再吐掉,咽下去的食物又靠其他办法吐出来。

她在与食物做对,她也在与自己的身体对抗。

她甚至偷偷做俯卧撑导致脊椎淤血,她时时刻刻都关注自己的胳膊的粗细。

后来她的家人把她送去一个非传统医师领导的青少年康复小组。

康复中心有着几位程度相近的厌食症患者,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治疗。

可对于Ellen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她依然被厌食症折磨着,她似乎想去改变,但却又无法控制自己。

她不愿意与人交流,她用一个外壳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消极冷漠,每天生活过得得无血无肉。

她讨厌食物,就如同讨厌生活。

她拒绝别人,连同拒绝接受别人自认为的善意。

与她而言,生活在她眼前没有激情也没有颜色。

她往前走却看不清前路,她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活下去。

而厌食症则不偏不倚地成了她慢性自杀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厌食症也许只是体现在她身上的一个外在表象,真正的病因应该是她内心深处的心结。

那个心结在她枯瘦的身躯之下,在她干瘪的灵魂之外,有时候可能连她自己都摸不着,找不到。

医生说:这是外伤,它一定有什么东西和重量或其他有关。

康复中心的老师为Ellen组织了一场家庭成员见面会,希望能够帮助她做更好的治疗。

而这次的糟糕的见面会让Ellen更加绝望:我不再是一个人了,我是个问题。

来参加的家庭成员是Ellen的继母和姐姐,她的亲生妈妈和妈妈的同性恋伴侣。

唯一缺席的,是她的爸爸。

她们在见面会上互相讽刺,争吵,指责,也道出了Ellen的成长经历。

Ellen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甚至都没有见过她。

后来她的爸爸再婚,却总是因为工作忙,也从来都没有露过面。

Ellen只能和她的继母和姐姐生活在一起。

爸爸对于Ellen来说永远都是一个缺失的形象。

整个电影的设计也很巧妙,爸爸一直都是一个在他人的叙述中出现的虚设的角色。

他对Ellen没有兴趣,他只关心他希望她成为什么样的人。

Ellen的母亲在生下她以后得过产后抑郁症,而且她是个同性恋,在Ellen幼小的时候就抛下她和别的女人跑了。

此时才揭开了Ellen问题的根源所在。

家庭的问题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和精神缺失,这也是她患上厌食症的重要原因。

Ellen在这个父亲角色缺失又不断地破裂重组的家庭里生活,她没有安全感,她没有得到她期望的爱!

她没有得到爱,并不是她的错,可她却一遍遍地将压力和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以至于伤害自己,牺牲自己。

她不只厌倦食物,更厌倦了生活。

她也不再相信爱,她说:人们说爱你,其实真正爱的是他们爱你时自己的样子。

问题出现了,她无法选择,她无力解决,也无力承受,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我们都知道,生理上的病症有药可医;而内心的伤痛,却不能用单纯的治疗来解决,也许只能用爱来化解。

Ellen在康复中心的治疗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她不再相信康复中心老师的话和治疗方式,愤愤地收拾东西离开了。

在车站等车的时候她还一度昏厥倒在候车大厅里。

也许是无声的爱的召唤,她找到了她的亲生母亲那里。

她的母亲看到女儿的状况分外内疚,却又不知该如何帮她。

她一直在痛苦中挣扎,她承认曾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她试图去修补它。

她想去做些什么去疗愈过去的伤痛,疗愈孩子也疗愈自己。

有一个老师给她的办法是让它给Ellen喂奶,于是她准备了奶瓶,奶瓶里装的她亲手做的奶汁。

一开始Ellen并没有接受。

她坐下来对女儿谈心,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她说:如果死亡是你想要的,我现在会接受,我同意,但是,我爱你!

当她站起身来准备离开Ellen的房间时,Ellen轻声地叫了声妈妈。

妈妈转身回到女儿身边,她把女儿抱在怀里,她拿起了奶瓶放到了女儿的嘴里。

看到这里,我哭了!

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缩在妈妈的怀抱里像个婴儿一样吸吮着奶瓶,小声地啜泣着;妈妈抱着她轻轻地摇着摇着,轻轻地唱着摇篮曲。

那种最原始最初级的爱,那种最无需用言语表达的爱,随着妈妈的摇篮曲溢出荧屏!

我哭了,我的脑海里满是那些在妈妈的怀抱里悄悄长大的孩子,我的眼前满是那些正抱着孩子喂奶的妈妈!

世间最深沉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世间最好的疗愈也是爱!

磕磕盼盼,跌跌撞撞到如今才明白,对母爱的渴望才是她的症结所在。

母亲温暖的怀抱,那一瓶香甜的乳汁,让Ellen找回了自己,找回了新生。

当她睁眼醒来,阳光铺满大地,她看到了新的生机,美丽的大自然,甜蜜的爱情,她走出了厌食症的梦魇。

曾经爱的缺失让孩子几近死亡,如今爱的弥补又让一个迷失的孩子看到了希望。

天下的父母们啊,如果你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爱与陪伴,请不要错过任何机会。

Ellen终于在她在性命垂危的时候得到了顿悟,得到了她一直都在苦苦寻觅的的爱,她终于突破了心理障碍,她又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是爱让她重获了新生。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人在痛苦挣扎?

多少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爱,多少人在一点一滴地失去爱?

如果你有爱的能力,张开你的手臂,尽情地去爱吧;如果你还有接受爱的机会,去吧,投入爱的怀抱里!

End.

 4 ) 人们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

人们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的呢,要直角肩,要a4腰,要铅笔腿,要反手摸肚脐,要锁骨放硬币。

对生活的厌倦常常来自于对外貌的焦虑,没有饱满的额头就留了十几年的刘海,没有挺拔的鼻梁所以化妆必须修容,眼睛很大了但还要想方设法调整双眼皮弧度,是O型腿所以衣柜里从来没有短裙…好像永远不完美,永远还要更美。

想到到8岁的外甥女吃饭的时候说“不可以吃了再吃会变胖”的时候,想到自己最近胖了十几斤所以开始焦虑的时候,觉得真是,愤怒又悲哀。

 5 ) To the bone 深刻入骨

哎好片才6.3分,喜歡這種不矯情的電影,不刻意說大道理也不賣慘,就是很真實的呈現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罷了。

「你不曾撫弄內心的弱點,儘管它們在那兒。

你的勇氣是一塊小小的煤炭,你吞了又吞。

如果你的夥伴為了救你而死,那麼他不是死於勇敢而是愛。

愛,就像刮鬍泡一樣簡單。

」——安妮‧薩斯頓〈勇氣〉

Like what the doctor says, stop waiting life to be easy. Stop hoping for somebody to save you. Face some hard facts and you could have an incredible life. 儘管生病原因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也無法歸咎於任何人),但是煤炭也並非不能吞啊,能不能治癒其實都取決於自己。

最後生母對Ellen說:「雖然我愛你,但如果你一心求死,我現在能接受。

我不能一直都和你對抗。

」我又哭了😭親情真的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淚點,身為母親得多痛苦、得掙扎多少回才會對孩子說出這話,我不再自私地希望你為了我活下來了,如果解脫能使你快樂的話,我便不攔著你了。

電影沒有明確的Ellen痊癒的結局(也不是像感冒那樣吃完藥隔天就好的病吧),但能明白,她正走在康復的路上了。

 6 ) KIKI、朵一、密子君……这些大胃王背后竟有这样的秘密?

如果你沉迷B站,难免会刷到一两个大胃王比赛的视频,比赛内容如其名,就是指定食物的种类,然后比吃得快。

个人最初接触到大胃王视频的时候,看的大多是霓虹的妹纸们,比如俄罗斯佐藤、正司优子、安吉拉佐藤、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木下佑香等等。

当时的内心os是:咦,为啥我们没有这种类型的视频嘞?

然后呢,你也知道了嘛。

大多数事儿都是不禁念叨,没过多长时间wuli大天朝的大胃王吃播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蜂拥而至,什么密子君、朵一、KIKI、阿伦、甄能吃……感觉数都数不过来了。

这要是放二十年前,我是打死也不信有人坐在镜头前吃吃饭就能赚到一把迷妹和rmb。

不过相对于钱,我觉得大家更关注的是:为什么大多数大胃王不但有吃下四海八荒的肚量,还拥有苗条的身材?

大胃王能吃在于强大的咬合力&胃的容积,下面是一张大胃王吃饭前和吃饭后的对比图肚子确实大了不少啊

多吃是可以循序渐进的把胃撑大的,可多余能量的消耗就没那么简单了。

除了天赋异禀光吃不胖的极个别选手,其他人基本上把除了吃以外的时间都用在了运动上,毕竟燃烧脂肪才是多余能量唯一的正常出路。

当然,有人走正道,也就有人走歪门邪道——催吐。

(国内的不少大胃王可都是原来度娘催吐吧的金牌会员)这些假大胃王先是暴饮暴食,然后再通过某种方式催吐,将食物全部吐出,以此省去运动环节。

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但长期积累下来不但会损坏胃、食道、牙齿,甚至还会使得人患上抑郁症、厌食症。

虽然镜头前他们风光无限,但镜头之外,他们可能过着另一种秘密生活:对于自身体重的增长已经达到了恐惧的程度,以至于通过各种各样非正常的手段来控制、减轻体重,哪怕他们已经瘦的皮包骨。

比如:精准的知晓每一种食物的卡洛里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记性好,而是说他们仿佛患上了卡路里阿斯伯格综合征:不愿与他人沟通,只对减重感兴趣,不停地重复“吃了多少就必须消耗多少”的刻板活动方式,所以就慢慢记下了食物的热量

拒绝吃治疗药物,害怕因此增加体重

吃进嘴里的东西也不想吞进肚子里,只是嚼一嚼再吐出来:

就算好不容易吃进肚,也要疯狂的运动消耗卡路里,比如狂做仰卧起坐:

甚至就连茶余饭后的日常聊天都是如何催吐:

好吧,其实以上这些并不是偷拍了某位大胃王的私生活,而是来自于影片《骨瘦如柴》:

片中的女主艾伦,正是一位与厌食症抗争许久的老病号。

影片一开始,她就因为态度消极而被劝离了疗养院。

继母费了老大的劲儿才帮她又找到另一家治疗机构,俗称门槛治疗所。

这里的门槛指的并非是厌食症倾向和患上厌食症之间的门槛,而是这些深度厌食症们再往前一步就必须进行插管强制治疗的门槛。

这家治疗机构与其他地方不尽相同,它并没有过于严格的管理政策,而是采用了积分的方式,吃饭、做家务、保持体重or增重都可以获得积分,并由此获取更多的权利,比如拥有电子设备的使用权、短期离开治疗所的权利等等。

这种治疗方式似乎效果不错,不少病友的情况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意外怀孕的梅根,为了将孩子生下来,正在循序渐进的给自己增加体重

为了获得积分离开治疗所,正逐渐摆脱厌食的安妮

还有几乎完全从厌食症的困窘中痊愈,想要尝遍Top100餐厅的卢克

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艾伦发现这一切似乎都是假象:想要生下孩子的梅根仍旧不能克制自己对于体重增长的恐惧,以至于在某次偷偷催吐过程中用力过大,导致了流产

看起来积极向上的安妮,实则在积分的同时,利用外出机会疯狂运动,而且经常半夜催吐,并私藏泻药。

还有看起来最正常的卢克,为了自己的舞蹈梦想,不得不不断的说服自己去恢复健康。

这样的行为虽然使他自己慢慢恢复正常体重,但与此同时却是坠入另一种偏执的深渊:

艾伦自己也是一样,因为家庭的牵扯,还有自己的粉丝因为自己而自杀的事情都让她不断地陷入“厌食”甚至是“厌恶自己”的窘境之中。

这部电影的评分不算太高,豆瓣只有6.4分。

不少人把原因归咎于,女主瘦的实在太美,容易起到反向的引导

但不得不说,导演将镜头对准“厌食症”这一类人群就值得鼓励。

虽然我们道听途说了许多厌食症的事情,但并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情况。

在表面上来看,他们似乎是在纠结于吃与瘦

但实际上,这是在生与死之间的犹豫和纠结。

厌食,不过是极力逃避某些事情的一种手段。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救赎从来不是把他们的嘴掰开,喂他们吃下东西;而是让他们逐渐放开自己面对那些曾经逃避的问题、逐渐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而除了这些厌食症患者,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安排也很有意义。

一个话多但实际人不错的继母

她不断地责备艾伦生母对于艾伦的抛弃,同时又和继女小心翼翼的相处,并用尽自己的方式接近、试探她。

一位曾经精神崩溃的生母和她的同性恋人

她们自己就已经自顾不暇,对于生病女儿的颇感无助

还有继母的女儿,艾伦的妹妹

她把她当做亲姐姐,希望艾伦能够永远活下去,能够真正做一个像样的姐姐,而不是让人回想起来只有晕倒、住院、犯病这些可怕的词汇。

当然,还有那位一直被提及却从未现身的父亲。

虽然现实中患者们不一定有如此复杂的家庭关系,但这些人物的关系与特征却让一切显得十分真实。

尽管原生家庭已经四分五裂四分五裂,但家庭关系中的每个成员都深爱着艾伦,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的她,想要将她拖回正常人的生活。

但如同上文所说,除了自己没人能解开这道谜题,有时候太多的爱反而变成了累赘。

影片以此,又一次描绘了厌食症患者们的绝望又渴求的心理状态。

其实看了这么多,你也知道了,这些假大胃王们不过是我们文章的一个的噱头,真正的厌食症患者显然与其截然不同。

希望你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能对这个群体有更加深入和真实的了解。

 7 ) 想到的某个关于瘦的话题

To The Bone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中文译作“骨瘦如柴”。

这大概算不上一部非常好看的剧情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患有厌食症的姑娘去心理中心接受治疗的故事。

但其讨论的主题远比剧情的发展更加吸引人——瘦。

当我开始注意到瘦这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因为我自己,而是无论在网络环境还是现实环境中,很多人对于美丽的称赞多是一句“啊,你脸好小“或者是”啊,真瘦呀”。

我惊叹于脸小和瘦这种本应该是对于一个人身体的客观描述性短语,在某种诚度上已经演变成了表达自己赞美、鼓励甚至是羡慕情感的一种方式。

这种言语的上的词穷,侧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单一审美以及对于瘦的盲目推崇。

无论个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承受。

但这部片子却反其道而行,展现了深受厌食症困扰的瘦子的痛苦。

虽然戏剧的呈现效果有限,但是能够为那些一味的追求以瘦为美、不加节制的人们敲响警钟。

那些在电影中挖掘地不是那么深入的对于食物的恶心,对于饥饿的痴迷,对于两根手指必须要圈住手臂的偏执,对于每一卡路里的计较,所导致的“瘦”的结果,正是在当今这种病态审美下被隐藏的部分。

是否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次当你饿的时候,不要想着吃东西,而是用心体会一下“饿”是什么。

那种由“饿”带来的身体像漂浮在空中的感觉,那种由饿引起的好像是腹腔内的器官都紧缩在一起的痛苦,难道不会让人更加感受到活着的状态,更加令人痴迷吗?

再试想一下一般状态下,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只不过是用来填报肚子。

此刻的人们就像等待出栏的猪。

为了美食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和感官上的刺激,却忽视了对于嚼肌、口腔、食道以及各消化器官带来的损害以及使用餐具给手臂带来的劳累,难道不应该感觉到羞耻?

人类为什么会渴求一日三餐?

习惯使然大于身体必须。

再次,强迫症般的将自己的摄入和输出量化到个位数,熟稔每一种事物的卡路里,难道不是一件看起来特别高级特别酷的事情吗?

当你开始意识上述几种清醒,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发现“瘦”这种状态没有足够的基础使其成为当今审美的主流,因为它可能会给人带来虚弱、偏执甚至是变态;第二,相反,你“经常”尝试和体会这些内容,且它们让你感觉到兴奋,那可能你天生就是个瘦子,亦或者陷入了骨瘦如柴的陷阱而不自知,迫于外界的压力,成为了实践中的变“瘦”的人。

这时另外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生活中夸瘦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走上变瘦道路上的人却不多。

如果瘦真的是美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不作出实践而是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

排除掉由于自身毅力问题所导致的变瘦失败(可能是最要原因),有没有可能其实大家都只是不过脑的嘴上称赞这种瘦,而其实心理都对这种美dont care。

但这会形成一个弊端,当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很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种“赞美瘦”的舆论环境,就真的有一些“天真”的实践者,减肥减肥减肥!

这群人就可能是终极受害者。

所以事到如今,那些深陷陷阱不能自拔的人,是否也该清醒清醒,想想如何不要再让自己身陷囹圄。

而那些本就不觉得瘦是美的人们,发挥自己的善意,为这个社会营造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多元的社会具有足够多的空间和机会,去包容、鼓励和接纳任何一种审美。

附注:1、本文讨论的瘦似乎有些极端,但谁又能反对,每一个极端瘦子都不是一点一点瘦过来的呢?

2、本文的讨论主要对象集中在受到当今单一审美影响的盲目变瘦的人们。

针对本片,女主由于受到心理打击而绝食(maybe是这个意思,事实上我觉得片中的交代不是很清楚)的行为,本文没有涉及。

3、作为一个瘦子,是我的一些真实感受

 8 ) 厌食症:听不到的呐喊

"吃、吐,再吃、再吐,当***第10次瘫坐在马桶边时已是深夜。

喉咙像火在烧,眼睛肿得睁不开,手背硬是被牙齿磨烂,胃部的剧烈疼痛连着后背、直达心脏。

她痛恨自己,再次发誓“明天绝不再吐”。

然而,在接下来的11个月,她没有一天不在吃与吐的循环中挣扎。

" 这是摘自于一个厌食症患者的真实记录,厌食症恐怕是世界上最被低估的心理疾病之一。

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2016年刊发文章《巨大的问题:进食障碍》,指出欧盟约有2000万进食障碍患者,每6-7位年轻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进食障碍。

然而,更糟的情况就是进食障碍已经席卷了几乎全世界。

由于科普和预防不够,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这种新兴疾病,甚至误解为进食障碍是一种收房自如、主观选择的疾病,但殊不知许多进食障碍者还在默默背负非常人难以忍受的秘密与折磨。

厌食症归类于进食障碍一大病症,它是指控制体重的行为,伴随有异常的进食习惯,并且会产生生理障碍。

主要有四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不典型进食障碍和暴食症。

因为电影主要聚焦于神经性厌食症,所以我们就只聚焦于厌食症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首先,厌食症背后的生物学模型在进食障碍中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对于典型健康人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的,并且它们之间的复杂的反馈调节也是互相联系的,以此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进食系统。

但是对于厌食症患者,排除在遗传学上的“人定胜天”,还体现在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递质对厌食行为的影响。

其次,厌食症的心理模型同样不可小觑。

比如人格特征就与厌食症有着显著相关性,其中精神病态和抑郁症和OCD人格障碍最为突出。

还有很多应激因素也会直接导致厌食或暴食。

比如个体在经受剧烈惊吓,对新环境极度不适应,工作学习过于紧张,感情失利,压力指数过强均可成为此病诱因。

而“肥胖恐惧”却是被认为是厌食症的核心病理!

对于个体来说,患者多半对成熟怀有既嫉妒又恐惧的心态,他们惧怕体重增加,惧怕青春期,惧怕性,而厌食症反而能够预防这些恐惧的世界发生,减少恐惧感,低自我效能感,从而获得莫大的安全感。

但任何粗暴的归因都是耍流氓,“肥胖恐惧”是一种文化概念,而文化作为一种差异变量会产生很多不一致性。

比如说一些国家并不是成因于脂肪恐惧,那我们也不能完全要求这种一致性来保证每个病人的体验的相同。

所以这里可以在一下社会文化因素进一步探讨。

在厌食症的社会模型下,“肥胖恐惧”直接来源于媒体的大肆宣传及时尚界的标榜的“瘦文化”。

当下社会文化观念崇尚以瘦为美,女性更是深深认同这样的文化观念,将苗条标榜为自己的理想体形、追求苗条的身姿,随处可见的减肥文化,媒体宣传更加给女性施加了瘦文化的压力。

除了“瘦文化”之外,家庭单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家庭是一个有众多维度的复杂动态组织,比如说电影选择的成病诱因主要来自于Ellen极度疏远的家庭关系,但同时还有家族遗传,家族进食观念和家庭教育等众多因素。

在当今的“瘦文化”下,现代性的身体成为个体塑造自我风格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也佐证了布莱恩.特纳在《身体与社会》如是说:“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厌食症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可能脱离社会病原,衡量社会偏常的标准以及社会象征意义。

”神经性厌食症表达了社会主流的审美要求,尤其是表达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及要求女性应该以苗条身材为美。

这种不断注视女性身体的目光,成为女性不断审视自己的外在压力。

当她们选择屈从与这种压力,就会去对个人的饮食实行禁欲主义式的监督,强制对其身体进行改造,而这一过程在冥冥之中却演变成女性的自我证明,自我反抗,甚至是祈求社会提示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变迁乍眼一望虽然大跌眼镜,但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罗兰巴特在谈论食物的语义学时曾说,“食物不仅是许多产品的收藏,也是一种沟通的系统,大量的意向以及习俗,处境和行为的一种礼仪。

”而食物与女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作为食物的生产者,采集者和加工者,又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生产和繁殖性特点,毕生与食物打交道。

这恰恰解释了,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生物性是如此相似---“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吮吸大地之母的乳汁”,“母亲的血液在流淌”---等等这一系列对自然母化,对女性物化的隐喻。

且这类隐喻传达出多少温情,这种设置使得女性在男权社会体系下发酵成赤裸裸的被剥削。

尤其现今借助现代化传媒工具的广泛传播,女性的身体再次被物化。

当每个厌食症患者在自己房间审视自己,用科学和理性的工具如量尺和量称衡量自己的饮食与体重,其实她已经将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内化了,不敢越雷池一步。

正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指出,“‘凝视’是设置了一个单向的凝视,其结果产生了被凝视着在内心自我监禁的结果。

”这种“凝视”如此具有杀伤力,让节食变成了一场自控和放纵之间的战争。

但任何战争绝不会一无所获,就像在电影的节食座谈会上,女医生惟妙惟肖得形容出这种自我掌控的快感。

这些女孩子正是通过这场战争构建着自我的性别身份,试图通过对食物的控制来驾驭身体,进而争取权利来实现个人身份的努力。

那么Ellen也就是这样做的,当她站上体重秤上传达出惊愕与惊喜的表情时,她仿佛觉得自己……赢了!

我们可怜Ellen骨瘦如柴,而Ellen却把干瘪畸形的身躯看做是对男权欲望的反抗,他们拖着婴儿般未发育成熟的身体,企图摆脱凝视,摆脱玩味和吞食的命运。

但是如果是节食的起初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与承认,那么后来的节食则变成了一场自我的角逐,一场自我消耗的单人纸牌游戏。

现代性价值体系的不公的,而且尤其对女性身体的符号价值表征得如此荒谬!

当女性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但个体却以“活死人”的身体行尸走肉,无力得试图控制身体,让身体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符号,她们用身体的奋力反抗,但最后只能以身体死亡的形式来结束斗争。。。

本文主要以女性厌食症的角度出发,没有全面覆盖两性,真诚希望男性进食障碍者踊跃参与,一起探讨,一起解决。

 9 ) To the bone

Poor thing. Even chewing and swallowing are torture for her. Is there anything that she can hold for life? I can swallow, sleep and breathe. I should just capture the moment. Enjoy life as it is only once. Best lines: I accept it if... If death is what you want, I accept it now. I accept it, but um... I love you. I just...I can’t keep fighting you.

 10 ) 没有彻底的崩溃,何以谈重生——观电影《To Be Bone 》有感

电影的情节虽不曲折离奇,但非常巧妙,一开始以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厌食症女孩通过接受治疗一步步恢复健康的励志故事,其实不然,影片用大量的篇幅去表现埃伦精神和肉体上的孤独、困顿和彷徨的状态,以此让观者跟随电影的脚步,去思索一些难以言说的谜题:如何对待不可抗拒的命运冲击?

生活的意义何在?

勇气是什么?

埃伦的厌食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家庭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因为父亲的严苛,母亲的抑郁症和出柜,继母苏珊的唠叨,而是这些大人们对待这一系列变故的方式。

父亲永远忙于赚钱,母亲忽略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关爱,苏珊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只有妹妹,是在为埃伦的病而痛心。

家庭的变故是不可抗拒的,但如果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则可以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一定会有坏事发生,这是不可选择的,可选择的是你们对待的方式”。

最后母亲给伊莱(埃伦)喂米浆,哄她睡觉,弥补了多年来的遗憾,解开了心结,给了她活下去的渴望。

看着埃伦,不禁想起以前减肥时的自己:计算每样食物的卡路里,过量运动,享受饥饿,用手指环绕自己的手臂......没有目标的体重,永远觉得自己不够瘦,不断下降的体重数字已经变成了活着的唯一目的。

埃伦的病友梅根因为厌食症所以无法像正常女人一样生育,痛失爱子,埃伦也因为过于瘦弱的身体而怀疑自己能否享受爱情的幸福,她们的生活的全部就是和食物的斗争,可吃饭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她们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贝克医生带厌食症患者去水厂里淋水,在水下他们放开了自我的约束,感知生命的能量和美好。

打破枷锁,去感受,去爱,这才是生活。

也许在常人看来,厌食症患者的问题简直微不足道,甚至难以理解,“just eat”——吃东西而已,怎么就成了这么难的事?

在生活中,真正困扰我们的,不是大风大浪,而是那些咬啮性的小烦恼,它们让人困顿不堪,劳心费神。

对于伊莱来说,吃一块巧克力蛋糕就是最大的障碍。

贝克医生是个很智慧的人,他的治疗方式不是用外力促使病人吃东西,而是激发病人自身的勇气去战胜厌食症,包括对伊莱的出走,他也采取了放任但不放纵的态度,因为他明白,伊莱所需要的勇气,来自于她的内心,没有彻底的崩溃,何以谈重生。

《骨瘦如柴》短评

肉嘟嘟的丽亚娜·莱伯拉托 Liana Liberato很像《怦然心动》中那个爬树的小女孩。厌食症是很痛苦的啊。并不知道真正的厌食症是什么样子的。

5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还行

也是大闷片。看不下去

8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较差

没有人有义务活给他人看,但也没有人完全只活给自己看。神经性厌食症这种越来越多的病症,是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了。前半段不错,后半段失衡。菲尔·柯林斯家的漂亮千金还是有点小演技的,有可为。

10分钟前
  • TheAnglesWept
  • 还行

网飞的电影貌似没有太好看的,这部也是如此

13分钟前
  • 陈志明
  • 较差

平平淡淡,不过氛围还蛮契合这故事。台词情况来看,受众定位以青少年为主。

17分钟前
  • 还行

很简单的故事。感觉片子展现出来的主要病因是自我认知偏差,纯心理上的,但我记得别人和我说过厌食症致死主要是生理性的难以进食?

21分钟前
  • 推荐

Netflix 配垃圾食品,又是一个虚无的早晨

23分钟前
  • 老海拉鲁人
  • 还行

存在主义宣传片

27分钟前
  • 燕麦拿铁走冰
  • 力荐

万事有结。这样的题材,感觉完全可以想出来国产版本的选角。

30分钟前
  • 井戒
  • 还行

力度不够

33分钟前
  • Al
  • 还行

马蒂·诺克森第一部导演处女作,从主角到配角的塑造都还蛮不错,喜欢Ellen和继母、妹妹的戏。剧本有好有坏的地方,但坏的几个地方真是wtf得不能忍.....台词写得也一般.......(现在真的在认真担心《利器》和《玻璃城堡》要烂了

37分钟前
  • zy_
  • 较差

There’s no point. There doesn’t need to be a point.

40分钟前
  • 木鸡
  • 推荐

赢在小众的选题,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了解一下进食障碍这个问题。不理解的人太多了,对暴食者的态度多为‘不吃不就好了吗’‘‘你怎么能吃这么多’’‘人怎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呢’对厌食者又说“天呐,你瘦的真吓人”“那么好吃的东西你怎么会吃不下呢”‘不吐不就好了吗’。 太可笑了。

43分钟前
  • Σείριος
  • 还行

后面莫名其妙很没有说服力。(其实说来我BMI也不达标,不是不想吃,是真吃不动)

47分钟前
  • 玩乐时光
  • 还行

前半段渐入佳境,后半段各种脱离正轨……

50分钟前
  • hakki
  • 还行

居然之前错过了这部,属实是奈飞自制电影当中非常优秀的了。沉下心来让观众对厌食症患者加深了解的一部电影,从最初的卡路里控制以瘦为美的刻板印象,逐渐到深入了解他们的过往,每个人都是知道厌食是错误的是病想要治好自己才会选择进入这些康养中心和医院,但同时又无法停止 计算卡路里 运动消耗 加上催吐 泻药 等 用这些方式去持续的自我伤害,这一点也不酷,只是一群straggle的病人自我伤害的表现。体会生命的美好 增加活下去的动力是将视线向未来投射的方式,但最终也要将视线回望到过去,溯源到最初是什么给自己带来了伤害。最后妈妈在phoenix的那个小帐篷特别像一个子宫,她最后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让因为产后抑郁而错失了儿时母女亲密关系的妈妈重新喂养了她一次。每个人都很痛苦,但并不能说在那之中没有爱存在。

54分钟前
  • 旧社会厄运病夫
  • 推荐

很多女性都应该看一下,无论胖瘦,最重要的是爱自己

55分钟前
  • 刘馍馍
  • 还行

关于厌食症的故事,那个最后关于活下去的勇气还有点触动,大部分时间因为relate不到,Lily这里面也太瘦了感觉应该是加特效了,感觉就是个骷髅架子….不觉得这么瘦多好看,但是相当恐怖。和那种big back/plus size一样都是不太健康感觉,只不过厌食症这种见的少一点感觉,或是表现不出来,就这种不露皮肤可能真不知道,表面看着skinny很搭衣服但是….感觉那么瘦随时都可能低血糖暴毙…..

58分钟前
  • 失去梦想的柴犬
  • 还行

最后的最后。其实刚刚开始。希望一切都能好起来。

1小时前
  • 눈_눈
  • 推荐

表演剧本都很棒,但更重要的社会意义,让观众了解并理解患有anorexia的人及其家庭的经历

1小时前
  • muahah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