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这几天《我爱你!
》在网络上映了,昨晚我抽了个时间把这部之前一直想去电影院看,但又一直因为别的事情没有落实的口碑佳作看完了。
说实话在之前其实是有点顾虑的,虽然爱情题材不乏佳作,也虽然它目前在豆瓣有超13万人打出7.9的不俗评分,以及被不少影迷视作为“年度爱情电影”。
但你让一群老年人去比心,去说我爱你,这不会是一件极为肉麻和令人不舒服的事情吗?
然而完整看下来后发现是多虑了,这部作品确实特别有意思,特别真实,特别治愈人心,也特别能给观众带来对爱情的力量。
从开场时安排在公园晨练的常为戒(倪大红饰)与收拾破烂的李慧如(惠英红饰)因公共位置争夺的戏剧性相遇,到两人分开后遭遇的各种因家庭问题引发的糟心事,再到后来走到一起时的种种浪漫经历...都特别贴合我们对于普通老年人的认识和匹配他们的精神气。
从本质上来说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他们饱经风霜,也有相当部分人已经经历过亲人的生死别离,他们对世间的物质欲望已经不那么强烈,哪怕是精神维度上,匹配他们的往往也不是追求,而是温存。
于是在剧中主人公们的浪漫经历和所谓的异国风情高级餐厅、所谓的音乐会摇滚乐、所谓的梦想追逐通通没有多少关系。
它们只发生在捡破烂的过程、已经游玩过大几十年的公园,以及那一两句语音的问候上。
区别于轰轰烈烈的年轻爱情,老年人之间的感情会多上不少的日常和平淡。
但注意了,这种平淡不是乏味和无聊,而是懂得在日常所见的事物中找到乐趣。
可以是垃圾堆里的一个万花筒,也可以是公园里的一次晨练,亦或者是一顿相聚在一起的午餐和歇息等等...在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中,他们都总能收获到满满的小确幸。
是的,老年人往往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对世界探索的群体,他们大概率不会再去主动,也不需要去挖掘新的东西,他们只需要在已有的收获中享受就可以了。
所以往往他们都会有一个倾向,希望已有的东西能够流逝得慢一点点,而这个东西可以是家人和好友间的感情,也可以是居住的环境,日常的生活习惯等等等等,对这些东西的保持不仅是老年人的幸福源泉,还往往是他们的尊严保证。
但应该如何,以及期待如何,和“实际如何”又往往存在落差的,而该落差的出现也往往与因为经济地位的缺失而失去了在家庭里的话语权密切相关,这让他们在家庭关系中显得极为被动,乃至无所适从。
如剧中的常为戒在家里就没有多少地位了,他虽然能获得孙女孙子的亲近,但每次帮孙女说话的时候都会遭到儿子的反呛,久而久之他也学会了“闭嘴”。
不过常为戒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真正的凄凉还得体现在谢定山(梁家辉饰)和赵欢欣(叶童饰)组成的家庭里。
对后者来说他们如今也是儿孙满堂的存在,但他们的孩子和孙子几乎就不怎么来往,甚至因为收破烂的职业还遭到相当程度的嫌弃。
还有还有他们为了小女儿的幸福和家庭的完整,还一直在经济和情绪上隐忍着。
《我爱你》拍得好的地方就体现在它能将老年人对生活的追求以及他们面临的困窘通通真实般的呈现出来,同时剧中设定的人物性格也特别有意思,如常为戒和李慧如就是那种性格特别犟的老人,他们不仅会把烦心事记在心里,还会想方设法去报复,再然后便制造出一系列特别可爱的场面。
比如李慧如追了十条街去检举常为戒的酒驾,以及常为戒一锅端了李慧如的垃圾囤放点等等...这对欢喜老顽童也就在一次又一次极为贴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的碰撞中逐渐深入了解彼此,并在最后不能再分离。
是的,《我爱你》的主题终究是“爱情”,真实的社会关系,真实的生活习惯等等都只是为了将爱情主题叙述得漂亮和深刻的铺垫而已。
为了强化“爱情”这一主题,制作人还特地安排了一对“苦命鸳鸯”(即仇老师和陈校长)。
他们在年轻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碍于旧社会的阶级要求他们也就被迫分离,同时陷入了长达大半辈子的相思,最终也在这种沉郁和爱而不得中相继走向了精神上的衰亡。
当然,安排苦命鸳鸯的目的不是为了所谓的凄美,所谓的用悲情来煽情,而是为了给主人公的爱情做对比,反衬出常为戒与李慧如的爱情建立是有多么强大的勇气乃至生命的强韧力在里面的。
我觉得这种对比和衬托是挺好的,包括谢定山和赵欢欣那令人感叹的结局走向也是有着类似且不错的效果,同时他们的“苦命”也在剧情后半段给主人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感情波澜。
在先后遍历了仇老师的爱而不得和谢定山夫妇的死亡之后,李慧如曾一度失去和常为戒在一起的勇气,因为她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都承受不了失去时的痛苦,所以别让感情继续深化下去,让我们保留下对过去这段美好记忆的回味就可以了。
再接着她就跑回老家一个人住下来了---这个理念和“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是异曲同工的。
注意了,李慧如抛出的忧虑不是所谓的矫情,而是实打实的痛苦,而该痛苦也已经被身边的两段爱情先后佐证了。
哦不对!
应该是四段爱情,包括李慧如和常为戒在早年间的丧偶经历就已经有过切肤的感受了。
那这两位主人公们的爱情难道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我爱你》不是爱情悲剧,而是一部呼吁对爱情相信的有力量的电影,而这股“力量”也在剧末的时候借常为戒的一段勇气发言诠释得淋漓尽致了。
“李慧如有件事情你想错了,陈校长过得没那么舒坦,那木头人是不会生病不会死,但它也不会哭不会笑,它是假的,你再怎么打扮,它也是假的,陈校长冷不丁醒来见不着爱人都那么糟心,我这天天清醒着见不着你,你觉得这难受劲我还能扛几天?
”
你李慧如不是惧怕爱得太深后承受不了离别的痛苦吗?
那就安排常为戒告诉她:不好意思,我现在就已经深爱得不能自拔了,我已经不能和你分开哪怕一秒钟了。
至于以后的事情,管它了!。
“斩断爱情选择和犹豫的退路”,这就是《我爱你》给出的精彩答案。
这是一种纵身一跃的勇气,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对罗曼罗兰说过的“认清生活真相,依然能够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信念的又一次相信了。
所以,希望你们也能够喜欢《我爱你》
不知道大家看电影的时候注意到没有,片中有很多动物,但是出现最多的就是小鸟和大象。
这是导演埋的一个隐喻,小鸟象征着冲破牢笼追求自由的爱情,大象象征着相濡以沫一同默默赴死的爱情。
看到片尾的“我爱你”片名的时候,真的觉得导演好用心啊,左上角有一只小鸟,右下角是一头大象。
“小鸟”在片中代表了倪大红和惠英红所饰演的常为戒、李慧如。
“大象”则代表了梁家辉、叶童所饰演的谢定山和赵欢欣。
同样是老年人的爱情,他们代表了不同的角度,因为我们知道,“爱”有很多种,而每一种“爱”都需要付出和坚守。
海报描写老年人爱情的故事片不多,这个题材好像总是被忽略,我们有那么多描写年轻人的电影,却唯独缺少对老年人的观察。
难道他们没有爱情吗?
没有生活吗?
难道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不够浪漫都是鸡毛蒜皮吗?
难道他们不配好好活着吗?
感谢韩延导演,看到了老年人的辛酸、痛苦和向往,他们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
这一次,终于有讲述老年人爱情的电影,将他们搬上大荧幕。
身边不乏有老人的身影,自己的爷爷,外婆,老公的姥姥,每当他们颤颤巍巍走来的时候,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当我老了怎么办,我该如何过完我的一生?
因为每当家庭聚会时候,我发现老人,根本没有办法融入小一辈的谈话中,而他们的孩子,唯一和他们的交流,就是“多吃点这个,多吃点那个”。
而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几乎为零。
我们从来不知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想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每当爷爷从养老院出来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一言不发,他是一个“很听话”的老人,从不给别人找麻烦,也不发表任何意见,而我的奶奶, 早已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爷爷一个人一定很孤独吧,住在养老院里,虽然有人照顾,却无人倾听。
这是老年人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困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爱情,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奢侈的。
很多人失去了另一半之后就不会再找,一是怕说闲话,二是怕让小辈难堪。
他们那一辈人呐,总是为别人着想,也更要脸面,还怕引起经济纠纷,毕竟,遗产是要留给孩子的,房子也只有那么一套。
但是,他们的孤独、困苦、寂寞,又有多少人能懂呢?
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家庭,除了逢年过节,基本碰不到面,夜深人静的时候,翻着年轻时候的相册,才能意识到,自己也年轻过。
现在老了,难道就是一只脚跨进坟墓的人,不配享受生活么?
谢定山和赵欢欣《我爱你》这部电影正是聚焦老年人的精神困境,探讨老年人有没有权利爱,如何爱的问题。
倪大红扮演的常为戒是一个中年丧偶的北方男人,日常喜欢去公园打麒麟鞭强身健体,平时帮孙子打游戏,帮孙女拍视频,他自己的生活少之又少,几乎都围绕着下一代忙活。
惠英红饰演的李慧如年轻时候就失去了私奔的爱人,从此未嫁,也没有孩子,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过着捡垃圾的日子,幸好得到粤剧名伶的帮助,在城市里有一个栖身之所。
梁家辉饰演的谢定山和叶童饰演的赵欢欣是一对走过45年婚龄的夫妻,年轻的时候曾是陶瓷厂的同事,后来下岗,养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容易,捡垃圾为生,年老了稍微好一点开了个废品收购站。
这四个人,可以说几乎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他们相依为命,互相依赖,是四个普通又可爱的老年人。
我一直觉得,老人有老人自己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有自己的朋友圈。
我们一直说养儿防老养儿防老,而真的到老了才知道,真正能陪伴在自己身边的,除了爱人,只有朋友。
常为戒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和李慧如不打不相识,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相恋相知,经历了好几个过程。
先是因为捡垃圾结下梁子互相举报,然后是因为李慧如手机摔坏了只能找来了常为戒,常为戒看到了李慧如的不容易,就像李慧如说的“你只看到别人捡垃圾,把垃圾堆在走道上,却没有看到别人为了捡一个空瓶子是多么不容易”。
李慧如的原型让我想到很多在城市里以捡垃圾为生的老太太,以前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一个,就住在我们家楼上,她把垃圾堆满了好几个楼道,被隔壁邻居报警,而当时只有我们站出来为她说了几句,大意是她也不容易,没必要报警抓她。
后来我们搬家的时候,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还有谁像你们那么好呢?
谁都嫌弃我这个老太婆”,现在想起来都好心酸。
只有当我们看到了别人的不容易,才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吧!
人与人的关系大抵如此。
正是常为戒看到了李慧如的不容易,他才开始慢慢的接近她,了解她,从厌恶捡垃圾到主动帮助李慧如捡垃圾,还帮她攒钱,常为戒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个阶段当然是喜欢,两人像年轻人一样逛动物园、跳舞,去游乐场玩碰碰车,他们终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热烈的玩耍起来,像年轻时候一样享受生活。
第四个阶段是恐惧,当经历了“喜欢,想在一起”的那个阶段之后,他们看到了谢定山赵欢欣的死亡,这让他们都害怕了,要如何面对另一半的死亡,这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伤痛,不想再经历一遍了。
真正让常为戒痛定思痛,冲破牢笼追寻爱情的反而是另一对爱人,也是片中的第三对爱人,粤剧名伶和她年轻时候的爱人,当时因为阶级观念没有在一起,后悔一辈子,老了只能抱着一个假人度日,在医院中痛苦的呐喊。
常为戒不想做这样的人,他不想后悔一辈子,既然认定了,就要勇敢追求爱,活着就要继续躁,能爱一天是一天。
终于,他冲出医院,开着山哥留下来的那辆破卡车,来到了李慧如的老家,他决定了,要和她在一起,管他什么流言蜚语,什么小一辈的尴尬。
这一次,要为自己而活。
他们是冲破牢笼的小鸟。
鸟在本片中是很重要的隐喻,所以在粤剧名伶的家里,有那么多鸟,而这些鸟,都没有被关在笼子里,因为名伶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勇敢,所以年老的时候,她也不愿意把小鸟囚禁起来,她希望它们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完成她未完成的梦想,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倪大红饰演常为戒
惠英红饰演李慧如谢定山和赵欢欣的爱情虽然不是本片的主线,却是点睛之笔,而梁家辉和叶童可谓是贡献了殿堂级别的演技,戏份虽然不多,但是每一次出场都让我眼含热泪。
梁家辉饰演的谢定山一看就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艰辛和不容易,他年轻时候就下岗,经历了贫穷,要养活一大家子一定非常不容易,而妻子很早就患病,肠癌和阿尔兹海默症,他不离不弃,一直伴她左右,保护她爱她,为她遮风挡雨。
两人经历了45年的风雨还能如此相濡以沫,早已超越了爱情,升华到了亲情,谁也离不开谁,这样的“爱”,让人动容。
所以在最后一刻,他们决定共同赴死,才让人如此痛心,忍不住流泪。
他们是奔向森林默默死去的大象。
大象是群居的动物,离开另一半无法活下去。
除了爱情,本片也触及到了老年人的精神困境,非常接地气的描写了老年人的生活,让我们更加关注身边老人的精神世界。
四位演员也贡献了影后影帝级的表演,完全融入角色本身。
总之,《我爱你》是一部绝对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请准备好纸巾,因为这一次,你会为了他们落泪。
走出同一个影厅,我跟陌生的影伴在电梯里闲聊,我们都拥有同样的红眼圈和柔软愉悦的心情,如同刚看过的这部《我爱你》,名字俗套,故事却如一杯二锅头,后劲十足。
我们开着轻松的玩笑,讨论这部电影的类型,是浪漫的爱情片?
还是现实题材的亲情片?
我想,更准确的说,这是一封来自未来的情书,写给现在正值大好年华的我们,关于那如火般滚烫的爱,以及如何痛快活着?
本片抛开明面的三对老年CP不说,暗线的孙女小晴与男友薄荷的线,其实更能代表观众视角。
影片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影像符号,就是常为戒为孙女小晴放在摩天轮上拍摄的影片。
片中说,从早拍到晚,24小时,就像人的一生。
这其实就是影片最主要的表达,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呢?
如果这是一段关于年轻人的故事,那自然是有无限可能,但很抱歉,影片选择的是暮年视角,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无论残酷,还是体面。
这个阶段,生命开始倒计时,生活里充满糟心的儿女、折磨人的病痛、还有那夜夜难眠的心事,这就是常为戒、李慧如、谢定山、赵欢欣的人生。
李慧如捡垃圾为生;谢定山既要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妻子,又要把收破烂赚的辛苦钱接济不争气的女儿一家;相比较而言,常为戒反而是老年组里活得最体面的一个。
但孙女却一语道破他的窘境,活到老年,还是活成一副讨好性格的窝囊样:女儿按了监控限制他喝酒,他敢怒不敢言;女儿来家里之前,匆匆把床头的大妈内衣广告海报撕下来;你看,活着活着,活成了儿女的孩子,到处都是规矩。
为了讨好儿子,让孙女住在家里;为了讨好女儿,当着外孙的24小时免费保姆,穿着女儿淘汰下来的旧衣服,早已放弃了形象管理,天天开着一辆老头乐,匆匆忙忙围着儿女的生活打转,过着所谓体面又寂寞的老年生活。
这样的人生,就像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小区里的大爷和大妈,甚至是我们的父母长辈,表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妥,无非就是活着嘛,大家都一样的。
但直到常大爷和慧如大妈老房子着火,彼此“钟意上了”,有了这爱如火的对比,才显示出彼此之前的生活多么惨淡寂寞。
我特别喜欢常为戒与李慧如恋爱那段,影片采用了非常戏剧化的配乐和略显浮夸的剪辑手段,对,就是青春爱情片惯用的那种浪漫氛围。
但这次没有养眼的俊男美女,只有常大爷的啤酒肚和李大妈的褶子脸,但爱是平等,哪怕是这样平平无奇的大爷大妈的故事。
约会是陪着她去捡垃圾,陪着他参加外孙的亲子游活动,是去老单位游乐园看动物,是去朋友家串门吃饭,去公园练挥鞭子,其实细想都是很平常也很平价的老年人活动。
但有了爱,那些夜晚握着手机、看着微信傻笑的样子,开着老头乐、载着心爱的老姑娘、飞驰在拥挤的街头,那种眼角眉梢的爱藏不住,那种连吃瓜邻居都看得出的快乐也藏不住,这就是爱啊,像最俗套的流行歌曲唱得那样:“心在跳是爱情如烈火,你在笑疯狂的人是我。
”常为戒与李慧如的爱同样是燃烧的、火热的,并不比小年轻们的爱,逊色多少!
而谢定山与赵欢欣的爱,因为一生的长度和生命的重量,则成为完美升华的爱情结果,是年轻人梦想中的永远——至死不渝、生死相随的爱。
哪怕这样一种爱,并不体面,甚至残酷到不忍直视。
当年港风美女叶童,贡献出形象全无的炸裂演技,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日常,忘掉了羞耻,会大庭广众之下衣衫不整,会在公园里无法自控的失禁,会痛到整夜打滚,而这样彻底不体面的人生,都完全暴露在爱人面前,想想那些不敢让男友看见自己素颜的所谓小心机,又显得多么肤浅。
山哥夫妻的晚年生活是残酷的,儿女冷漠混账,贫病交加,但他们的爱的终点,是圆满的,比起死亡,他们更怕失去对方的孤单。
这样的爱,除了奉上暴风哭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所以,哪怕有山哥夫妻如何惨烈的结局,哪怕常、李两个痛失过挚爱的空心人真的怕了,但最后常为戒,还是从病床爬起来,义无反顾去乡下去找心爱的姑娘,那个一脸褶子,容颜不再,普普通通的李大妈,哪怕未来有薛定谔的手术等着,人生余额不剩多少了。
当我们憧憬未来的时候,我们肯定幻想过灿烂的人生,疯狂的爱情,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或许也会活成下一个常大爷,山大爷或者李大妈、赵大妈,就这样拥有平淡甚至惨淡的一生。
但哪怕心脏已梗,只要还活着,都要继续去爱,活一天算一天。
没有什么坎儿,是一句我爱你治愈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说几遍。
因此,年轻人小晴,她终究千山万水去寻她的薄荷,一起去穷游天下,陪着心爱的他(她),去看看远方或者诗,哪怕可能晚景凄凉,沦落成拾荒老人,那起码在这有限的一生李,我们曾这样奋不顾身、毫无权衡利弊地爱过,燃烧过。
Ps:前不久一个人去旅行,在特克斯的青旅,遇见辞职旅居的灰灰,我们曾经彻夜长谈,我问她,放弃稳定生活,选择自由的她,会担心晚景凄凉吗?
她笑着回答,“那我也活该啊,谁让我年轻时候过的这么自由又快乐呢!
这辈子我值了。
”谨以此文,献给还相信真爱的勇敢的人。
10号在上海看了点映场,整体感觉很符合导演的一贯风格。
讲述两对老年人的爱情故事。
倪大红老师饰演的老常是个很时髦的老头儿,丧偶遇到红姐饰演的李慧茹,两个人谈了一段黄昏恋,大红老师贡献了全场所有笑点,很多网络语让年轻人看的也很欢快。
倒是红姐饰演的李慧茹,平平淡淡,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角色人物是经历过痛失爱人又重遇爱情,可再次走进爱情的情绪没有感受到。
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家辉和叶童那对夫妻,尤其叶童老师,感觉完全是角色本人,她一出场,那个神态表达的就特别到位,让后面即使没有她的戏份,我也一直在牵挂这个角色。
尤其是眼神表达,在安全环境下,尤其在老公面前,那个眼神就是小女孩的样子,能够感受的到她是被老公疼爱、照顾的。
多数情况下,她的眼神又是涣散的,有一种疏离感,这种表达太真实了,身边很多患病的老年人都是这种神态。
后面她走丢、被发现裤子血迹、病痛、喝药……都是全场的哭点。
特别是她哭喊着让老公送她走,看的我心里好压抑好难受,最后喝药时,感觉她瞬间清醒了一样,让人揪心,可当看到两人遗像放一起时,突然又让我释然了。
一起共赴黄泉,不再疼痛,不是也挺好么?
儿女终究是儿女,有伴侣的一生陪伴,一起共赴黄泉,不再疼痛,不是挺好的么?
(我可能没有按照导演思路走🤣)。
叶童和梁家辉这一对儿,也真正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不论年老、疾病,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会一直到老。
可惜,就是给他俩戏份太少了,没看够!
以及,看完特别感受得到自己对于父母的精神陪伴太少,要多些行动!
《我爱你!
》是一份极具真实感的、关于两对迟暮爱人的社会观察报告,它客观真实,人生四件大事“生老病死”里,占全了后三样,所以观影前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不过影片延续韩延导演一贯平实、温暖的影像风格,他从不俯视伤痛,不向主人公们投去一丝悲悯、怜惜的目光,这一点对于讲述疾病的同题材电影来说极为珍贵。
倪大红饰演的常为戒酒后吐真言,原来他对故妻眉姨的离去一直心怀愧疚,这一幕所呈现出的反思精神是中国银幕上少见的:一位男性、一个丈夫对过往的追悔莫及——妻子在世时忍受着上百次的十级疼痛,他对此却一无所知。
我想角色名也是一种警示,“以此为戒”,当他逐渐冲破心防,与欢喜冤家李慧如陷入爱河,一定也是带着释怀的。
梁家辉饰演的谢定山也如一座大山般稳定维系着清贫的小家,面对伤痛、苦难以及命运的不公,他坚定地守护在爱人身边。
最有灵气的几幕依然是由鸟、蜗牛、大象构成的生命意象,就像“小红花”里的那片羊群,万物皆有灵,有灵以为生。
生与死是终极命题,有的人为爱而生,也有的人可以为爱而死。
韩延导演不断地提醒我们,要学会面对、接纳“死亡”这件人生大事。
最喜欢孙女的那句台词:没有一种负面情绪是一句“我爱你”治愈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讲一遍。
这样的人文关怀、人本理念在国产电影里实在太稀缺,我们可以关心月球和宇宙,但也必须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尊严。
以前老觉得倪大红是面瘫脸,这部戏第一次见他这么多笑容,失敬失敬。
看的是6.17的提前点映。
起初对此片没抱什么期待,因为没有提前查大致内容,开场几十秒后也没什么期待感,总觉得只是都市轻喜剧,说点小故事,乐呵乐呵的一部片子。
但开场几分钟后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就已经暗示了这片子不简单,视角和力度还是比较深入、细致的。
一开始以为是关爱空巢老人的,毕竟迟滞的眼神,独居,习惯性饮酒,子女安装的摄像头,无一不在表明这点。
但随着剧情的延展,你会发现,这是一部以纯爱叙事联系线索的多视角作品,导演编剧想说的很多。
故事线大致应是2022年(因为男主亡妻的墓碑上刻字是2012,男主说亡故十年),话题有空巢老人的孤单,都市人的生活压力,老年人婚恋,南北方文化差异,乡愁,代际沟通不畅,底层人的艰难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历史遗留问题……历史上叙事元素过多的影片往往流于形式,主题得不到突出。
但好在,本片没有妄图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男主女主的情感发展波动,本片中第一次见倪大红演这种“邪恶”元素很少的角色(都还好我没看过),表情的处理很丰富,也很到位,老年人的爱情可以说刻画的既有极强的故事性、画面感,又颇富趣味性。
这对于时下大陆情感片遍地俊男靓女的生态,带来了一股清爽的风,有种久违的开心。
面对情感力量的驱使,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命运,也都命途多舛,男女主都有几份冲动,往往还口不择言。
男主孙女的感情不被父母看好,到最后仍强行出国找男友汇合。
山哥夫妇自行走向生命的结束,以另一种方式永恒。
最惨的莫过陈校长与仇老师,居然至今仍受着历史遗留问题的伤害,苦命鸳鸯在同一座城市不同地点遭受着类似的痛苦。
故事最后的处理还是挺好的,只是不知道陈仇二人的结果如何,希望他们终能眷属。
“讨好你自己”,是非常标准的“年轻人”语言范式。
但倪大红就这么轻易的“融会贯通”了。
没有冲突、没有过程、甚至没有一秒用于过渡的时间。
宛若这个羞于提及、甚至憎恶老去的时代,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下,“不再年轻的人”只剩下主动接纳、并积极践行年轻人的“新价值观”。
连同“对自我的讨好”这样先进而时髦的当代概念与话语,也一并包含在内。
表里如一、逻辑圆满。
更甚至,连“应该如何被孝敬”的话语权都一并缴纳出去,用于服务于年轻人的“爱憎”和“喜怒”。
一如,孝宴上的鞭子戏。
影院里年轻人们看的“感动”又“解气”。
如果还不过瘾,结束后在派出所,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呲一声,再指责一遍“不孝子女现在来跪有什么卵用。
”再如结局,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这样的现实矛盾,直接消逝了。
一个月四千块的养老金可能还是能领,但那套有点价值的房子,成了消解矛盾的附属品,一并被消失了。
用于解决守在病床前、可能会提出异议的两个儿女。
于是,可能一时之间,可能,俩人无需马上去面临,广场上那队双人舞伴已经直面的,一堆儿女关于“三个月十万块”和“一见钟情”的争议与不满。
最终的结论,是老年人自动自发自觉地、以“追寻自我和爱”的名义,全方位的退出。
退回到女方的老屋。
不给子女增加负担、也不给社会添麻烦。
于是,我们再无必要去面对现实难题,以“我爱你”的名义。
但这个结局真的是在说爱、而非以爱为名的消解一切吗?
看来韩延确实是一个没有才气的导演,可以称之为电影界大冰了,很平庸的电影。
像漫威的超级英雄一样,又一部流水线模版电影。
老年版小红花,换汤不换药,把年轻人或者肿瘤换成老年人就行。
梁家辉自杀、倪大红闹丧宴都是看了前面的几场戏就能知道后面的冲突,没有惊喜。
电影快结束时候像MV闪回的混剪也很画蛇添足。
唯一有张力的是倪大红撕开胶带把两个玩偶打碎时给自己的两巴掌。
几位老演员演技没得说,可惜了
《我爱你》的韩国版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着爱情美好的一面,我至今仍记得当年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泣不成声的情景。
韩延是一个整体叙事框架会很“工整”,不至于犯大错误,但是也不会特别出彩的那种导演,其导演特色很会抓情绪点,比如之前的《肿瘤君》和《小红花》、《人生大事》这种都有这种特点,所以他就特别依赖于剧本本身的优秀和演员的表演,只要剧本本身是完整有出彩点的,再加上有优秀的演员的话,就能极好的发挥他的优势。
所以其实这次看到是倪大红惠英红梁家辉叶童这4位老戏骨来演绎,说实话我是很期待的。
人物与韩国版的翻拍漫画电影相比,我认为国版的剧本框架更优秀,更有细节。
人物故事的本土化做的非常好,人物细节更加丰富,导演和编剧也给出了更多的本地化解释。
例如,比如倪大红的动物园工种所带来的故事支线剧情关联,以及丧妻之后的对家人的讨好行事和自我性格内里燥态的互喻,也幸好这个角色是由倪大红来演绎,将这个角色立起来了。
而对比韩版来说,惠英红的故事线就不如韩版里那么详细,韩版是由一段回忆组成的,充分演绎出了那个年代下老妇人从外地迁入,失去家庭后从年轻到年老的无奈和悲伤。
而惠英红的故事这条线背景交代的很弱,还被“粤剧名伶”拆剥夺了她的许多解读空间,人物相比较于倪大红的大爷角色就吃亏了,明明开始我还充满期待看她和倪大红的躁动大爷的互相拆台那种生命力和倔强的眼神,会有一种英气的演绎,但是后半段她和大爷之间交往的部分就被恋爱mv和梁家辉叶童夫妇的剧情带着走了,对比韩版大娘因为过往而对于爱情的那种“不敢奢求、不敢触碰、不忍破灭”的人物心态,她这个人物的故事性和人物的立体性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这是非常遗憾的。
又不是不能演,红姨的演技又不差,眼神戏和动作戏都撑得住,关键在于导演编剧没给空间,删除掉“粤剧名伶”的戏份会好很多,而且粤剧名伶和戏苑院长这部分的戏份来做两者之间的注解,我实在不觉得哪里好。
无论是漫画还是韩国版电影,梁家辉和叶童扮演的废品站夫妇的戏份都是泪点和高潮点,也是这部电影的悲剧性“戏眼”。
如果他们的表演不够真实,不够打动人,整部电影就会悬置在空中。
我当初就是因为这一段,眼泪止不住地流。
世界上最温柔的事,莫过于我一直握紧你的手,让你走接下来的路不要害怕。
而梁家辉和叶童真的演绎的太好了,尤其是叶童的演绎,惊艳到我了,虽然她演绎的是阿兹海默症,我我依然从中能看到她过去的美丽,以至于即便她演出了老年痴呆者的真实,也不失有优雅的悲剧感。
由于叶童演绎角色的存在局限性,使得他们这对夫妇的辅助推进戏全靠梁家辉的演绎展开,剧情中他作为一个父亲、丈夫、朋友的三个角色都全部撑到位了,才能把他们这对悲剧性的爱情故事说进人心里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在电影院的黑暗里,为他们的命运眼泪压不住流出来。
梁家辉演绎的足够好,他的独白和深情简直是刻在角色里了,“你怎么不扶着她”、“你才有病”、“常老弟,我求你一件事……”在一切结束后,你会回想起他特意为自己和子女准备的“离别宴”上,在子女喧闹中他和倪大红的小小声的杯盏游乐,那份笑容中的难受和无奈,以及喧哗过后的满桌狼藉。
对比后面孝子宴的冠冕堂皇,才能将倪大红的麒麟鞭情感上宣泄出来,这部分对比韩版空巢老人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戏份,我觉得国版融合的更好,而且带着态度。
故事故事的改编非常出色,我甚至很高兴韩延能选择这个题材,一段黄昏恋情,一段相濡以沫,相同的是历经患难后依然保持的爱的初心和渴望。
从这个角度看,选材是边缘爱情,故事说是“爱情神话”,但是老人、死亡、爱情童话这些要素放在一起有种很现实主义但是又很浪漫的感觉。
电影里讲爱情,讲底层、讲苦难,用欣快的调子谱出爱情的价值与意义,展现了边缘群体也能拥有爱的治愈,给老年人生存和情感困境的探讨最后以爱情童话收尾,我很喜欢这一点,但是,还是有缺憾的。
其实,凑齐了四大戏骨,韩延应该更有机会说好故事啊。
但是他想说地太多了。
如果从效果上来说,我会觉得韩版故事更简单,所以人物也会相比较下来说更单纯和直接,两对老人的所有戏份基本都是为爱情做注释服务的,而国版对关注老人的处境的戏份更多,解构当下家庭观中老人的地位,所谓“阖家美满”的表象,是老一代人以付出、讨好来维持的,我喜欢看到剧本里讨论这一点,但是由于时长的原因,也因此会消解掉倪大红和惠英红两个人之间的对于爱情自由渴望度的解释空间。
也因此,惠英红的角色在四个人的戏份里,就变得最被动,因为她是孤苦一个人,没有“家庭”角色可以参与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讨论议题,所以在后半段里红姨的角色就黯淡了许多,而其最后的选择去回乡的离别就在动机上很突兀,而韩版我是能充分理解的,并且那个选择也成为悲剧性中的一部分。
而前妻的角色在倪大红的故事里就很立体,大象、蜗牛的隐喻和倪大红独自一人时的呐喊和哭泣,惠英红的角色少了这部分就形成了失衡。
其实,除了两对老人之外,还有一条暗线是孙女和“薄荷”的故事,我开始一直没想到青梅竹马的出国这么一件事这么被父亲反对,而且还给了挺多的戏份讲解,而孙女这角色除了点开大爷讨好型处事态度之外,并没多重要啊,一直看到孙女喊爷爷去酒吧接她时,其朋友的T造型,以及对对方一直用“薄荷”这个名称称呼,我想大概孙女是拉拉吧,所以“出国”这件事应该指的是另一种边缘爱情,我觉得这挺好,但是也是没过多展开。
爱情童话虽然剧本中提到了苦难和现实主义,但是本质上这依旧是一部爱情童话。
广场舞上的被骗的老年舞伴和空巢昏暗的房间才是常态。
但是电影不本就该是让我们心怀希望的食物么?
走向坟墓的大象,内心会住着飞往天空的鸟。
而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时候,对于爱情不都是抱以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的念头么?
世界上最温柔的事,是说出口的“我中意你”,和握住就不愿意再放开的手。
还有一点我印象最难受的是,惠英红居住的房屋和梁家辉叶童夫妇不再居住后,那房子对比之前那废弃之后的死气沉沉的样子。
我就一下子很绷不住了。
从电影院出来,刚好对面是医院,身边是一个老人就在公交车站等车,老人刚打完点滴的右手手里提的是饭盒,左手少了一根手指,眼神发呆的看着前方。
那一刻,我也突然有点难过。
二红的不打不相识其实挺狗血的,需要大量巧合。
所以虽然篇幅相差很多,更让人唏嘘的还是辉童那一对。
叶童前两次痛哭,都能让人心头一紧,这是其他仨个人都没有办到的。
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但其实老来夫妻一样如此。
年纪就像是不断逼近你的悬崖,你虽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到来,但耳边总有个声音在说,快了,快了。
惠英红最后的执意离开,是因为失去实在太痛苦了,所以我选择不得到。
而这种一眼望尽的恐惧,是风烛残年之人的标配。
结尾处倪大红去农村后,子女依然守在病房收到手术成功的短信,让人一头雾水。
因此有人说,这一切其实都是老常的臆想。
有此镜头,就说明引起见仁见智的讨论本身就是导演的意图。
所以无需进行非此即彼的争论,取你想要的即可。
但这却激起了我另一种并不太相关的感叹。
那就是人生啊,还是会给勇敢者添加更多色彩。
因为如我般泯然之人,不会在别人争论时挺身而出,带孙子去上课也会客客气气的和人家寒暄,然后回到家里继续一边躲起来喝酒,一边延续送孙子上课,帮孙女摄像的规律生活。
和一成不变的前半生一样,过完一成不变的后半生。
但老常不是,他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对不对的放一边,但我不忍者惯着。
所以会有冲突,但如果有恻忍之意,有正直之心,总会让值得的人冰释前嫌,而冲突和误会甚至会加深彼此的羁绊。
要知道隔阂都是客客气气的,亲密才是打打闹闹。
所以我倒是可以接受一切都是臆想的设定的,因为如果有一天,我躺在医院的床上,盯着输液的点滴一滴滴落下的时候,也许也会有这么一出不期而遇的幻想。
但我也知道幻想里的那个人不是我,而真正的我,躺在这个纯白世界里的我,永远和人客客气气的我,从来不会生气的我,不会有那样美丽的结局。
三星半。韩延在细节的铺陈上做得越来越出色,在高度聚焦老年人生活和情感状态、病患人群外,适度地将粤剧的衰落、人对环境的破坏、荒诞的社会现状融入其中,令情感有了足够牢靠的支撑。那满脸的泪痕,并非来自胁迫,而是你共情角色后深谙的无可奈何。痛苦来自我爱你,欣喜来自我爱你,遗憾同样来自我爱你。美中不足的,少部分戏跳剪痕迹较为明显,结尾的收束上不够俐落。四位演员都非常出色,从角色完整性和发挥空间综合来看,倪大红>叶童>梁家辉>惠英红。
整体其实是把老年人生活题材以青春片形式呈现,所以优缺点都很突出。国内此前罕有如此讲述老者爱情的电影,节奏快速,笑泪频繁转换。四位老戏骨都发挥出色,但最厉害的还是叶童——能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这个乍看最工具人的角色演得既真实自然又层次多样恰如大脑神经功能状态变动不居,着实神妙。有趣的是,本片与导演其后的杰作[我们一起摇太阳]都含有反传统的“临时婚礼”(在车内应和别家婚礼广播的宣誓词)与大量网络用语,但流行烂梗被(即使是有“讨好型人格”的)老年人不分场合地随口说出,总甩不脱浓浓的违和感——这亦是本片核心缺陷的一个缩影:真实细节残破疏简,生活时间断裂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强行套用的戏剧性情节、一厢情愿的人物反应模式(符合自恋直男视角)与滥用到虚浮无神的蒙太奇。(6.5/10)
衰老和爱情都有一种缠绵感,好似永远永远,在反反复复中得到永恒。电影有许多元素,以放在一起就会足够感人的姿态呈现反而显得隔靴搔痒,电影如若能拍出逼真体验感是极佳的,但本片只剩下观赏。叶童很好,她好到把倪大红都带得很好,倪大红最不演的戏就是在公园遇到她和陪着她等梁和惠来的戏,她很厉害,将一个扁平的阿兹海默症患者配角演得具有厚度,她有十八般哭技,场场哭法不同,可以令人遐想起作为她想起自己的哪一段回忆,愉快的悲伤的,比较遗憾的是惠英红将角色演薄了,虽然有部分是因为主视角在倪大红身上的原因,但惠英红同样具备体验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视角,这是一个可以让她技艺更上一层楼的角色,但我认为她止步不前。山哥夫妻的自杀,也是一种人生若只如初见,但这是遗憾,不是美妙。如果现在你看不开,就想象自己正站在遥远的明天向今天看
说韩延江郎才尽我不同意,他不一直这水平,没有过才,何谈尽?梁家辉非常好,惠英红演得不错的,但营销有些过度。总体来说是非常讨厌的电影类型,非常做作,但国内的观众,好喜欢在电影院追求哭啊,并以此为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莫名觉得好变态。
派出所那一跪,直接把五星变三星。叶童和梁家辉真的是国宝级别的演员,他们俩角色的结局,其实我觉得是很美的。很难得有这么专注于讲述老年人爱情的电影,主角倪大红和惠英红也不错,就是cp感差点,不,主要还是梁家辉叶童太牛逼了,为了他俩加一星。
整体挺棒的,就是派出所那一跪,实在又是强行和解了,要悔改早悔改了,抽几鞭子就悔过???可能吗?整个电影的基调突然间就毁了!
(2023.6.22)麻烦一些北方人就少写南方背景的故事,哪里哪里都不对,也没有这么多人粤语和普通话能这样切换的。
别翻拍了 照明商店也是 好烦啊 让有能力的拍去行不行 浪费演员 姜草的漫画 咋拍都好 本身故事是绝好的 结果拍出来八分都上不去 这可是 我爱你啊 我真服了 拱啊拱烦
韩延能放弃对发泄式煽情的执着吗
据审片专家说非常非常好,2023年度最佳预定。/确实很好,细节到位 补标
在花城看别有感觉,居然又是韩国漫画改编,令人汗颜。想起朱文的小说《人民需不需要桑拿》。老年人需不需要爱情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在我们这片市场,连真实的中年危机都鲜被触及,似乎所有人都生活在永远年轻鲜艳甜美的幻梦中不愿醒来。韩延要警惕用MV化语言代替抒情的倾向。总体非常推荐,可带父母去看。
人物基本和国产剧里的中老年人一样失真,故事更是翻来覆去那一套。看一个小时一起收废品就够了,收进tvb里做一集欢喜冤家,不知道再拗那么多东西有什么必要,孝宴一场戏看得我几乎要长针眼。老年关怀确实也有,立项的时候肯定很好看,但我最恨你们国产创作者把每一处场景变得刻奇,把每一段关怀变为奇情的能力。还不如单纯大陆与香港恋爱的政治寓言有趣。
倪大红 三鞭子震场子!
敢于选择“底层老年人情爱”这样的社会现实题材并且不避黑暗情节,选题首先加一分。非常细致扎实的剧本,三条或明或暗的感情线并行不悖,四位主角都贡献了影帝影后级别的表演,感情转折与升华非常自然,而诀别那一段看得无比心酸,潸然泪下。细节到位,道具极为用心,地域特点与生活气息相得益彰,一眼认出来广州动物园,私心为广州再加一星!猕猴桃竟然从头到尾都很投入,结束时还主动说“这部电影真好!”
感覺韓延雖然鼓起勇氣拍了這麼一個不討好的類型,但是還是不夠相信觀眾,也不敢相信市場,在三個香港老戲骨裡硬加了一個語言環境完全不同的大陸老戲骨,然後還讓這個老人天天滿嘴的網絡流行用語,密集的程度已經達到了我得為他尷尬的程度。老年人不是不能懂流行,但是這個設計未免也太刻意了,現實中誰沒幾句話就蹦出個網絡用語的?除了裝懂之外沒別的解釋了。還有,明明拍的是老年人的愛情嘛,中間一組熱戀蒙太奇又完全是青春片的拍法,玩啊,鬧啊,擁抱啊,只是把鏡頭前的人從年輕人換成了老人,而不是為老年人設計出熱戀的蒙太奇。對比韓版的那種扎實和穩妥,內地版真的很失真。要不是靠幾位老戲骨撐著,劇情發揮不好絕對是各種又崩又尬。而且,三位香港演員未免選的過於有名了,腦海裡都是他們意氣風發的樣子,演這種老人沒有信服感。拍廣東不能實名
补打卡。不是梁家辉演的不好,实在是叶童演的太出彩了,我认为这是叶童所有作品中的演技巅峰。无论是香港还是大陆,整个中国现在根本拍不出感人的片子,根源还是在于脱离生活。编剧想尽办法算计着人们的泪点,剧情完全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所谓的被感动都是看的人想起了一些自己的伤心事儿而已,并不是被剧情本身所感动。如果不是叶童和梁家辉这种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来表演,这个片儿简直尬到家。面对套路,我不感动。
那一跪太假了!
白酒一斤队、二斤队别把我笑死
【5】一阵感动伴随着一阵尴尬,一阵哭声伴随着一阵干呕,像在屎里在找巧克力,像在老婆饼里找老婆。原版就是一个老年爱情剧,虽然平淡但不腻味。本土化落实也不漂浮,但最可怕的就是韩延,拍一拍二拍三,还改不了《肿瘤君》《小红花》的鸡贼与毛病。非要什么强行与社会议题挂钩,煽动情绪不哭不是好现实电影。浪费了所有人的表演,十分钟一小配乐,二十分钟一大配乐,寻思着是追星偶像催情MV混剪,精准地投送每个自我感动和哭不出来的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只有叶童是正常的,因为她演的是病人,被她演得正常了。其他人如同山哥捏的泥娃娃,陈校长的木偶,它们不哭不笑不死不生,没有感情,所以只能韩延给他们加戏,加病。
看来韩延确实是一个没有才气的导演,可以称之为电影届大冰了,很平庸的电影。像漫威的超级英雄一样,又一部流水线模版电影。老年版小红花,换汤不换药,把年轻人或者肿瘤换成老年人就行。梁家辉自杀、倪大红闹丧宴都是看了前面的几场戏就能知道后面的冲突,没有惊喜。电影快结束时候像MV闪回的混剪也很画蛇添足。唯一有张力的是倪大红撕开胶带把两个玩偶打碎时给自己的两巴掌。几位老演员演技没得说,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