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已经看过很久的电影了,记得当时上在返程的火车上,一个人蜷在狭窄的卧铺车厢里。
周围一片黑暗,只有我的ipod亮着不算亮的光。
对于我来说,它是我在路上唯一活着的。。。。
它既使我不孤单,又使我寂寞。。。。
对于我来说,《夏天的尾巴》是可以力荐的了夏天洗完澡后湿漉漉的身子,吉他,每个人踢足球的表情,当然还有那两自行车,和一直在期待中的明信片她那男孩子办率真的气质很多画面,包括为她欢呼的掌声,包括她倒下的瞬间都还依稀的在我脑海里我在想,如果她不那么执著,如果她放弃一些,她会不会还活着,她会不会快乐。
像很多台湾电影一样,节奏很慢,但并不让人着急,反而,让心随着它一起慢下来。
在如今这快节奏的城市与城市中穿梭,怎么也逃脱不出。
这片刻的慢,让人舒服。。。
她让我有种微微的感动,没有泪如雨下,也没有滔滔不绝的感慨,可是这份对生活的感动却更真实。
来豆瓣很久了,却是第一次说话,我把它献给“夏天尾巴”。
我的心思混乱。
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似乎有很多话想说。
里面的人物都话不多。
都坦然直率。
都有自己执着的小火苗都倔强的像头小兽。
也许,你真的不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
也许,你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青春让他们骄傲的站在阳光下,田野里有大片的小花,小水沟的水如此清澈。
青春的白衬衫永远都不老。
低头的浅笑。
指尖的温柔。
那些曾经羞涩过难眠过的隽永的细节深深抓住了自认为多么成人化的自己。
脑海里过电影般的那些青绿菊黄的点点记忆。
告诉我。
我多么多么眷恋那些年少时光。
似乎想起年少时,多半也都是在回忆那些夏天发生的故事。
那带着燥热,却偶尔的一阵风就能带来丝丝清凉的季节,更像是青春。
那时的我们也会集体的写作业,或帮一个朋友写作业,我们偷偷的观察那些我们并不熟悉的陌生人,暧昧不明的感情,甚至都不知道那样的感情是否是爱情。
或许也只是好感,且清澈的好似能看见水底的游鱼。
那样的好感,来的如此轻易,好似碎曾写下的一句,“我常常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爱上一个演员。
”我们也常在那样的季节里,因为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理由,爱上那么一个陌生人。
并曾坚定的以为只要自己放弃了一切便换取了爱情。
如,傻傻的以为自己爱上老师了的他,但那却只是因为她曾在他需要安慰时,给以了他陪伴,却不明白那或许只是一个孩子渴望拥有一个母亲而已。
而痴痴的活在音乐的她,也只因为那样一个特异行为的男生,而被吸引,于是欢喜刻意的留意他身边的一切。
以及贪恋足球的玩童,和那看似乖巧的好学生…………似乎都源于了那样彼此的特异,也爱的都是那么突然,多么似年少时的我,总是暗恋班上那行为最特异的那个,他会是学习最好的班长,也会是那篮球场上最耀眼的高个……那时的爱,就好似片中那只常常会玩做迷藏的猫咪,它摇摆的尾巴一样,自娱自乐。
如果你还记得,那只猫的名字,也叫“夏天”。
与青春有關的夢,与青春都關的影好像都是和夏天一起。
帶著迷惘而敏感的《藍色大門》。
描述愛情模糊面孔的《戀愛地圖》。
磕絆追尋美好夢想的《海洋熱》。
甚至我一直不喜歡的《盛夏光年》。
也許,青春本身給予我們的就是夏天。
生命中的夏天。
阿月患有心臟病,退學。
朗獨自在臺灣,足球。
小均暴躁衝動,戀上老師。
雯莉學業優异,秘密。
――世界上有可以挽回的時和不可以挽回的事。
而時間的經過就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
已經來到這裏了就不可以挽回了我的青春愛已經死了。
――那你跳下去啊。
喜歡那樣大片的綠色麥田。
喜歡各色堆積的風車。
喜歡爲了進中鐵櫃而雀躍的男生。
單純的滿足,乾淨無比。
喜歡服務生在三明治後面輕輕的推手。
喜歡在水流中漂流的思念。
――爲什麼就要那麼競爭呢?
老子的我也听不懂。
憤怒的吉他,混亂的思緒。
我們在這個世界中,開始不預期的成長。
――妳們大人都這麽處理事情的嗎?
戳破了的足球。
一個人的單行道。
我們平靜地繼續著昨天的路途,不需要表現的有什麽難過。
掩埋,就這樣開始。
也會這樣結束么?
洗澡時的夏天真的額外可愛。
大大的瞳孔。
濕濕的毛髮。
他拉住她的手,藉口是:――喂,你彈吉他一直都用指甲嗎?
然後:――我可以親你嗎?
偷偷的接吻,小小的謊言,不肯放開的手。
沾水的球鞋。
四個人,和諧的生活。
簡單生活,做著微小的事情,善意的關懷。
――不破+開朗=超人。
我們有多久沒有塗鴉了?
應藏和你一起塗鴉的願望。
那年你送給我的排球,白色。
畫了四個漫畫。
“很久很久的以前,我們還有尾巴的時候。
天空是無限奔放沒有空隙的藍色。
忘記了,藍色的尾巴。
”PS;最后夏天的尾巴居然讓我想起了自然捲。
Nature Q。
夏天的尾巴实则为青春的尾巴,这让我想到了Loveless(《无爱之战》)中的一些情景——在成年之前,人类都有猫一样的大耳和尾巴,直到成年,这两样东西才消失或者说退化。
于是,电影中的阿月会对妈妈感慨:“你们大人怎么都这样(逃避)啊?
”(原话记不清了,貌似《蓝色大门》中的孟克柔对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成为了大人,尾巴“藏”好了——学会了逃避很多事,就如同那个被男学生喜欢上的女老师,躲避着不去上课……这样看来,青春的尾巴可以理解为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弱点——(说得不恰当点,就好像孙大圣的尾巴,碰不得~)它很显眼地“暴露”在世人面前,经不起破坏,但青春就是要轰轰烈烈,就如同阿月玩音乐时的自在不羁,就如同陈怀钧追随女老师时的不计后果……青春的尾巴又可以理解为青春即将结束前的尾声期——也许成年之后,他们就要被社会的种种规范约束着,这些规范有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而他们紧紧抓住它的尾巴,让青春肆意地萌芽。
成人的世界已经习惯了被社会规范的觉悟~他们希望青春也能不要越位,所以才会出现男老师将不破朗的足球钻洞,在他看来,为了教育可以要破坏那些违抗的外物——再比如他可以因为学生挂科而要求他们罚站……如果说不破朗踢球用的那个铁板似的大门框是社会的条条框框的话,那么青春就是那偶尔会越过球门,遗失在稻田的足球。
即使每次去稻田捡球,都会挨农民伯伯的一顿骂,但是青春是需要放飞的,不是吗!?
印象中,那个懒懒的下午,金灿灿的阳光肆意地洒在稻田边的小道上,三个年少拿着白色的试卷,或仰躺,或端坐地握着笔,思索着卷子上的习题,微风阵阵,试卷的边角随风起舞,另一个少年则眺望着远方,遐想着或者可能只是发呆……青春还在继续,只是它将渐行渐远……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青春题材电影有不少都有关于边缘题材的涉及,或是同性恋(《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等)、或是黑色成长经历(《牯岭街杀人事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十七岁的单车》《十三颗泡桐》《猜火车》等等),单纯凭借其单纯青春魅力赢得观众的电影也是有的,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尽管商业化了还是可以看得出一些青春的感觉,《假如爱有天意》拥有韩国式的典型煽情,感人不落俗套也可算韩国电影中的上乘佳作。
台湾新近青春作品《夏天的尾巴》实属后者中的佳品,延续了青春电影中与夏天的不解之缘,平平淡淡中闪烁出青春的热情与纯洁。
夏天与青春的不解之缘。
是属于这个季节所特有的烂漫与随性的。
“夏天”的“尾巴”作为一个青春的标志为电影点题定格了青春的一个时刻,一个学校里的几个翩翩少年被赋予了青春的特性——体育、音乐、恋爱这些几乎可以定义为青春纪事电影永恒题材的元素,在电影中赋予了不同的一个个小角色生动的个体。
同时属于音乐与病痛的张家月作为故事的主轴,把属性不同的几个孩子融合在一起。
陈怀均的迷幻师生恋走向了触手可及的张家月,不破郎的大补习早就了一场小狂欢,林雯莉的暗恋没有结果,依然和几个人一起收获了青春中最宝贵的点滴。
小伟的纸船故事把本来几个零星青春片段凝聚在一起,把影片重新定位到了一个新起点,张家月为了小伟晕倒下那一刻,她的青春是无悔的,她拥有了一段青春应该有应该承担的一切,平凡而不可磨灭。
这一刻的精彩是关爱,是向往,是青春所具有的一尘不染。
不是轰轰烈烈的青春,却如此真实,如此清晰。
什么样的青春故事可以感动到你,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一个叛逆的成长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纯真善良的举动。
从电影开始就知道属性归为平凡的《夏天的尾巴》,从来没有打算用纯粹的恋爱与叛逆作为独立方向引导电影,每一种青春的方向在电影中都最后归宿于它的善良与无畏,这个过程是平滑流淌的,不做作不炫耀,用青春本身具有的色彩去还原青春所具有的特质。
《夏天的尾巴》是向上的,通俗的说,是一部用主旋律填充主题的电影。
主旋律在中国是很流行的一个关键字,这个关键字在今天更多给人的感觉是道德灌输而非真实的艺术感染。
而《夏天的尾巴》在个性化的人物中一以贯之相同的向上品质则是的的确确的艺术感染,张家月、陈怀均、林雯莉、不破朗不会因为一次对于幼小生命的挽救成为多么伟大的人,之后的他们还是平凡的孩子们,有着叛逆、困惑和疾病等缺憾的孩子们,只是,他们因为一次挽救筑成了他们的完整,而完整往往比完美更为可贵。
下午吃饭的时候看的<夏天的尾巴>... 如果能用一叠叠厚厚的提纲和练习来换回我屁颠屁颠的青春.. 我真是一百万个愿意... 纵使没有清澈的小河,没有干净的吉他声,没有小木桥上纯纯的kiss... 事过境迁的时候...回头看看都好唏嘘... 像莉香看到丸子在柱子上刻的名字,博子在毕业纪念册上看到的藤井树.... 我很想回头看看学长.除了残留的一点点急促的呼吸,更多的是模糊的记忆...模模糊糊的想到在公车上交汇的眼神,更多的是无数次的擦肩而过.. 直到现在,在回家的路上抬头看看上面的窗户,总是紧紧的关着...鼻子一酸,眼前尽是自己傻傻的喊着:乊哈哟! 偷偷的爬上对面的楼梯口,紧张的经过楼道,,,, 我想我是全世界最傻B的小孩...又要回到那个地方..那条路..一直经过...... 然后我会慢慢的忘掉那些感觉..只剩下支离破碎的片段...听着Norah Jones < I've got to see you again >... 感觉自己站在黄昏的云端,俯瞰着大地... 真的看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看夏天的尾巴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香港拍不出這種清新格調的青春片子,結論是因為香港的青春,根本不是這個樣子。
香港的青春沒有永遠乾淨清澈的小河,讓小孩子放紙船寄心事,讓女主角坐在木板橋上彈結他,讓男主角躺在上面用村上春樹的書蓋著頭睡懶覺,然後讓他們手牽手玩親親;沒有青綠的稻田讓男生把足球踢進去,然後被農夫追打著逃跑出來;沒有坐在家中悠悠地把夏天叫作剉冰的阿嬤;沒有緩慢的走廊,讓男生女生碰上;甚至沒有苛刻的老師(因為害怕被家長投訴),因為你功課不佳而把你的夢想戮破。
以上的一切,可歸納成一個「慢」字,偏偏香港最缺的就是這一個字。
香港的青春,大概是由NDS、PSP和大型商場組成的吧,談情時大概也離不開這三種東西。
香港有沒有人會想出「夏天是一隻貓,牠有了尾巴就會自己找樂子」這種構思我不敢說,但我幾乎能斷定沒有人會敢把這種構思拍成一部電影。
(有一套我想得出來有清新味道的香港青春片,是以六十年代(?)離島為背景的一碌蔗,那時候的人比較慢,感覺也比較簡單動人。
)夏天的尾巴雖然節奏也是慢(一貫台灣青春片作風),很多男男女女在無無聊聊的畫面(沒有貶意,其實我很喜歡看這類電影),但花在講述男女感情的比例其實算不上很多(女主角和女配角喜歡同一個男生,但電影中沒有發展她們的三角恩怨情仇),反而在家庭、夢想等方面有頗多著墨,女主角跟喪母的小男孩小偉一段劇情就讓人看得很感動(當然小孩子樣子天真可愛又乖巧有很大幫助)。
女主角ENNO雖然第一眼看來不是美人,但看久了卻有種特別的味道,而且她的嗓子真不錯,彈結他的樣子專注快樂(香港似乎就永遠找不來一個真會樂器的人來演會樂器的人),後來發現她竟然是這套電影的編劇,對她更加欣賞。
張睿家一貫地俊美,演有點偏執的倔強高中生讓人看著就覺得心疼,最爛的是穿校服卻化濃妝的女配角,唉。
十六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
十六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那个年纪,我喜欢每年四月走在街上,忽然到来的,春天的感觉.然后就是恶狠狠的夏天.漫长的假期,漫无边际的思维神经.那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的青春,真好.才不像五年后的这个样子,熬夜写论文,做作业,心里害怕未来,又只能硬着脑壳努力捱.关在某间宿舍里,拼命地写,赶.然后昏昏睡去,天亮又是另外一堆事情.我十六岁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我没有玩音乐也没有踢足球,没有暗恋学长更没有暗恋老师.我和很多寻常的高中女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窄小,所以反而不觉得害怕.没有电影里的漂亮小溪和草地,也没有单车载我和哪个男孩子的梦一起飞翔.印象深刻的就只是,每年秋天公车窗前那清凉的阳光.但是,我们都有一条小尾巴,它可以是任何一种梦想,张家月们带着吉他热爱生活,陈怀钧们爱过年轻的女老师,Akira们除了足球什么都不喜欢,就连乖巧的林雯莉们,也藏有自己的小心思.轻巧,沉静,可是旺盛如夏.所以我说,青春真好,我写青春风雅,青春灿烂,青春所向无敌可爱如夏天.就算是陌生人,也能在青春的残酷和优雅里,看出自己的线条.我们承认成长是种逃避的同时,更加以褒扬的姿态看待自己的青春,哪怕是失心疯,碎碎念,甚至偏头痛.都独一无二.
看了许多篇影评,从题目开始就清新唯美到结尾。
正如这部片子一般。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些细小而搞笑的片段,正如陈怀均对张家月说这的这句,“我喜欢微积分,就跟你喜欢音乐一样。
”恰逢刚刚结束的微积分考试,于是我笑出了声。
情节上来说,台湾青春电影也许真的是到了瓶颈。
看见了张睿家的倔强神情,我想起了《盛夏光年》。
追逐中的单车,又想起了《蓝色大门》。
大片大片的麦田,不用说了,每个人都会想起莉莉周,只不过岩井俊二的镜头下是一个戴着大耳罩听莉莉周的抑郁男生,而郑文堂却放了一个整天把球踢进麦田,进去捡球便被老伯追着大,边跑边叫着“歹势”的小日本。
这个镜头,我同样笑得很开心。
因为这样的青春,才是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样子。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年少时光,总有叛逆轻狂,或是小忧伤。
所谓的残酷青春。
然而,似乎我已经过了那段时而忧伤的仰望天空,时而在日记本上写下稚嫩却又文艺的句子的时光了。
现在向往的,正是如张家月这样,无虑的爱音乐,爱生活,傻傻的微笑,纯纯的恋爱。
这便是这边片子成功所在,它描绘了一个大多数人向往的却不是大多数人所拥有的青春时光。
有一个会跟女儿随时谈论男友,在那边打击阿月“你在跟吉他吵架哦”的“马麻”有一个会跟随节奏摇摆,会网聊的阿妈有一所不大,但却有个重满绿色植物的院子的独立小房子。
骑车会经过大片绿色的麦田,空旷的平地上有踢球的大男生。
火车隔几分钟便会轰隆隆的经过。
打工的地方可以练团,老板人很好。
在炎炎夏日,好友们聚集在一起,把考卷揉了打纸团大战。
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梦想,以及一个相互喜欢的爱人。
我们有多久,或是从来没有,没有享受过这样慢慢而恬静的生活了。
于是,我们把寄托全部都放在了电影了,跟随着阿月一起傻笑,一起弹琴歌唱,跟随陈怀均一起勇敢地爱。
跟随朗,阿莉一起叛逆。
电影的配乐,也是这部片子的亮点之一。
一直很喜欢台湾青春电影的配乐。
《蓝色大门》里简单的钢琴调调,《盛夏光年》里略带忧郁的配乐,《夏天的尾巴》里,阿飞西雅的后摇。
台湾的后摇总是带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姑且形容为灿烂阳光,空气中散发的热气所带来的感觉。
于是在旅行中,Ipod里面总会一直在放台湾后摇。
片子里面,配乐总会适时响起,然后无声的对白,整个基调就会随着音乐变得慵懒与散漫。
Summer's Tail,喜欢每一个夏天。
尽管有很多人批判这部片子情节的俗套,我还是,这样的喜欢。
只是很喜欢那一片很绿很绿的夏天
我看到的是自由 一个不一样的社会
女主实在太像春哥了。。。
干干静静,清清爽爽的小电影...
看豆瓣的评价才看的。看来豆瓣上的人多了。良莠不齐了啊~
草绿。天蓝。云白。少年真。
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但没有一个中心轴,让人觉得太分散~~
台湾文艺片一如既往的样子。
青春就是要拥有一种取悦自己的能力,这是上天的礼物,如同猫的尾巴,独处的时候拿来玩乐,没有目标的时候拿来追寻。尾巴又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在找自己的快乐。每天如诗的游荡、散漫、无所是事的看着嘉南平原无边无际的风吹稻浪,心情来了就唱唱自己的歌,感觉对了就会滋长青涩初恋的情怀,偶尔跟自己过
青涩的我农,歌声已经很令人过耳不忘。
这个电影多少还是有些杂乱 四个个性的青春一代 一个是民谣摇滚女生 一个爱上老师的优等生 一个爱踢足球的差生 一个爱幻想的女生 他们组合在一起经历了很多生活真相 此片节奏有些缓慢 故事交代不是很透彻 感觉纠结的很
主角们都好漂亮哦夏日里的青春飞扬喜欢老师没错了喜欢年轻的敢作敢为喜欢微积分哦 我不喜欢诶执着的男生总是好的 值得欣赏
矫揉造作,打着青春文艺片的幌子祸害我的双眼
除了那青绿的稻田的美景,没有让我心动的了。张睿家的表现一般啦
77说一看就是个台湾片 台就台吧 感觉还可以 就是差了点什么……好让人嫉妒的高中哟~~~
实在很不好看, 几次想到李宇春, 跟小情人, 荷尔蒙, 渺渺那些差太远勒...
淡淡的,但会一直想要看下去的电影。“已经来到这里,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我的一生会有几个夏天呢?
好吧 画面不错 这个是真的四个人的青春 不一样的青涩
那大片大片的绿色稻田,总是把球踢到稻田里的阿朗,踩稻田被大叔赶。拥有一把自己的吉他,在舞台上疯狂吟唱弹奏的张家月,简单利落的短发。恋着老师,懵懂尚是幼稚的陈怀钧,帅帅的单纯的喜欢。郑雯莉上的我的影子,只是简单的暗恋,然后一切过得依然平淡。还有懂事可爱的小伟,心灵小孩的阿姆。
绿色的原野+白色的T恤+干净的男生女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