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过程中一直有一种不适感:琳琅满目的美食堆一桌子,吃的稀里哗啦,砸的噼里啪啦......(或许我有点洁癖加强迫症)然后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前后两部似乎都在说人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的种种表现以及可能因此形成的反思进而上升到组织意识和政治制度。
但,真的是因为生存资源么?
每个人进去时都有机会选择一样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初始愿望或欲望),然后Action!
当平台出现的那一刻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懵,什么?!
面对这么一桌子美食我竟然选了一份扬州炒饭 ?!
(对面那个点了李子的狱友哭的比我更大声,是的,有人只点了李子)还TM得吃一辈子?!
这是啥?
看起来好好吃!
那是啥?
我早就想吃了!
哇!
还有这个!
谁点的?!
于是乎......初心都简单,吃饱就行。
但奈何世间诱惑太多,欲望不断膨胀,于是不断挤占他人的生存资源,最后手拉手共赴黄泉.......现实世界也是如此,想想新闻里的一切,究其根本不外欲望二字。
片中一共333层,每层两人,总计666人。
如果我是监狱长,每天每人一份同样菜式的盒饭(份量管够),666份盒饭在平台上码的倍儿齐齐——天下太平:)
全篇最大的金句是胖子那句“我们是在24层学会的规则”。
女主和胖子两个人都是一进来就在很高的楼层,凑巧这一次刷新里高楼层又是忠诚者的地盘,对于他们俩来说,遵守规则基本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但如果一开始刷新在底层一两次,对规则估计天然的就是不信任,这样的人刷新在上层,大概率也不会遵守规则。
而相比之下,胖子一开始就受到了不守规则者的影响,虽然最后21层也付出了代价,但胖子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
他认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维护规则,至少不会遵守地那么严格,不然也不会大大咧咧地、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偷吃死者的食物。
最后,胖子也因为难以忍受高压付出了代价。
这里看到了一点宿命论的味道。
其实受膏者一派也不是倡导什么公平(其实完全实现不了,因为每个人进来的时候选的食物就不一样),他们倡导的是秩序。
严格遵守秩序,受膏者就能保证你的基本权利。
受膏者也通过维持原教旨保证了教义的纯洁和相对公正。
规则总有局限。
但我看很多人说受膏者派最后被灭是因为他们维持一个不公平的秩序,这又有点抓小放大了。
首先站台是一个非常规环境,产生秩序本身就很困难,维持秩序更是困难,更糟糕的是因为信息传递效率的问题,连优化“法律”都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其次,随机刷新的不守序者才是他们的主要威胁,很多忠诚者都是在维持秩序的时候受伤死去,更有胖子这样基本守序,但管不住自己的人加大了治理难度。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最主要的是,在受膏者和“法律”出现之后,比较好的一次,也有一半人没办法被“法律”的好处庇护,大多数人的死因很可能不是因为选的食物营养不够,而是没办法被“法律”庇佑,或是死于维护“法律”,这个体系本身的不公平是次要矛盾,而非主要矛盾。
还有一个让我比较眼前一亮的影评是,最后底层因为两派的斗争,有很多人变成了牺牲品,而居于高层的两派其实都没有生存危机,更多还是争夺理念,这个角度挺有意思的,但我也挖掘不出太多其他东西。
不过因为几乎完全忘了第一部的内容,我倒是没太看懂小孩和女主最后的举动是啥意思... 总的来说,不够好,但挺戳我的。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人性,经得住考验吗?
答案当然是经不住考验。
在极端情况下以生存为目的去考验人性,在利益面前去疯狂试探人性,真相往往是你不能接受的。
旁观者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别人突破下限、不讲良心,其实这是人性的本质:自私和贪婪。
偏偏有人不信,用“空中监狱”和“饥饿站台”去考验人性。
时隔5年,一部关于人性与生存,号称是颠覆人们三观的血腥神作终于回归!
小派提示:该剧虽上头又“下饭”,但尺度大到生理不适。
《饥饿站台2》The Platform 2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残酷与绝望的垂直空中监狱里。
监狱分为333层,每层有两个犯人,有的犯人是自愿进来改造的,有的是被送进去的,总共666个人。
犯人只能在规定时间内才能进食,而他们的食物从进来的第一时间就自主选择好了。
(《饥饿站台2》截影)热乎乎的巧克力蛋糕、可乐饼、全素生沙拉、披萨、煎蛋配炸薯条、香草冰淇淋、大蒜虾。
还没进入“空中监狱”,许多人就说自己这个不爱吃、那个不喜欢、非常挑食。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别说挑食了,进去后他们根本吃不到食物。
(《饥饿站台2》截影)其最大原因是,阶级矛盾,越上层的人越掌握话语权。
0-333层,处在层数较小、位置较高的犯人才有吃饭的权利,餐桌在“空中监狱”自上而下缓慢传送,有人不会遵守规则,餐桌上的食物就会被他们全都吃光。
假如33层的人多吃了食物,那么133层的人只能吃他们的残羹剩饭,233层的人则没有食物吃,333层的人饿死是必然的。
处在其他楼层的人还会为了仅有的剩饭互相残杀。
剧名《饥饿站台》就是这个意思。
01前情回顾第一部中的男主在进入“空中监狱”前曾是一个理想主义青年。
男主一睁眼便发现自己所处48层监狱,原以为他能吃到自己选的食物,餐桌降落他才看到桌上早就是食物残渣了。
谁吃得下去?
男主的室友,一个白发老头却毫不在意吃别人的剩饭,他用双手抓起食物就往嘴里塞。
(《饥饿站台1》截影)男主不愿意吃,但他想储藏一些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餐桌降落,48层的监狱中温度越来越高,他才发现原来藏东西也是有惩罚的。
男主最后还是“堕落”了、妥协了,吃别人的剩饭也比饿死强。
(《饥饿站台1》截影)再一睁眼,男主又和室友进入了171层监狱。
完了……这层注定是分不到食物的。
那他们吃什么?
白发老头用实际行动给了男主答案。
当然是吃他自己。
(《饥饿站台1》截影)上层人吃肉,下层人吃人。
为了生存,为了保命,男主和白发老头互相残杀,谁死,就吃谁。
男主又切身感受到的另一生存法则:为了充饥,食人也不是不行。
02残暴的监狱生活关于《饥饿站台2》,实际是第一个故事的前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佩伦普安的女人,她也是自愿进入监狱改造的。
女人的室友是个胖男人,他们都是“萌新”,都以为这里真的是人人遵守法律规则和秩序的监狱。
(《饥饿站台2》截影)女主和胖男人所处24层。
他们住在这么靠前的楼层里,大家都是“上层人”,也没想到前面46个上层人竟会不守规则。
胖男人的披萨就被前面的人吃掉了,所以他也想破坏规则,去吃别人的食物。
(《饥饿站台2》截影)此时,位于23层楼的两个男人出声制止。
如果人人都破坏规则,那还有什么秩序可言?
你不要像野蛮人一样抢别人的食物!
(《饥饿站台2》截影)很显然,那两个男人是保守派,势必要维护监狱的规则和秩序。
下层人不听怎么办?
就如同第一部中白发老头使用的手段,讲大道理不如威胁吃“翔”,我处于你的上一个楼层,你不听话我就拉给你吃恶心的东西,下层人的食物永远掌握在上层人手里。
(《饥饿站台1》截影)再不行,就武力解决。
(《饥饿站台2》截影)女主见状,分了一块可乐饼给胖男人。
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竟真的遵守了监狱的规则和秩序,甚至相处和谐,闲来无事还能即兴跳舞。
(《饥饿站台2》截影)“记住了,你这个月很幸运,睁眼醒来时能在24层。
”
(《饥饿站台2》截影)女主和男人再一睁眼,180层。
180层意味着,他们没有饭吃。
先前那两个男人誓死都要维护“空中监狱”的规则和秩序呢?
那是骗傻子的。
丝毫不起作用,180层就是没有饭吃。
不是所有人都能为后面人着想的。
(《饥饿站台2》截影)“我们是在24层学会了尊重法律。
”24层可以讲法律,180层讲不了法律。
(《饥饿站台2》截影)食物的争夺从未停止。
下层人上位成为了上层人,虽然体验过下层人的困境,但他们也只会更残酷地占有和浪费资源。
上层人其实也从没有考虑过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下层人为了吃、为了生存是如何拼个你死我活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那是何等的残酷。
改变,是不可能改变的。
(《饥饿站台1》截影)更讽刺的是,监狱供给“犯人”的每道菜都是由做饭团队精心制作的,他们一心都在研究怎么把菜做好吃;而吃食物的人没有时间去品味菜好不好吃,他们都在为了能吃上菜去拼命。
03暴露人性,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极端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近几年,讲“生存游戏”的影视剧越来越多,靠近顶层的人吃得饱饱的,而位于底层的人只会因饥饿变得更加激进。
说实话,第2部比不上第1部,内容简单粗暴、血腥重口、猎奇和恶趣味等情节虽然都有,但观众评价并不高,甚至有点翻车的意思。
最明显的是食物问题,谁都能看出来这些“犯人”选的食物根本不管饱;还有开头和结尾小孩的出现、女主的自我救赎、社会、人性、宗教信仰,导演想要表达的主体太多,拍得又抽象又隐喻,画面闪回闪现太频繁。
简言之,导演宁可拍乱了也不愿意把故事讲直白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费脑子。
(《饥饿站台2》截影)如果说《饥饿站台1》讲的是阶级与人性,那么《饥饿站台2》则是在用保守派和野蛮派去讲法律与自由,故事都是从人性讲起,然后散发社会问题,最后再回归人性。
“空中监狱”象征着社会和世界的缩影,有人制定法律然后建立秩序和规则,有人严格遵守法律,也有人因为不公平而打破法律,秩序变成了无序。
总而言之,直到最后处在“空中监狱”的人们似乎才知道,法律的第一要义,是维护秩序,而非正义。
图源于网络/ 图片腊月初八 / 作者
有第一部珠玉在前,这一部能拍出自己的东西来,其实很不容易了,值得鼓励。
但话说回来,第一部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本来就过于简化(简化到甚至不能称为“隐喻”了),所以能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一直是存在的。
就看导演愿不愿意去发现,或者能不能抓准了。
如果说第一部最大的刺激,是最后从上往下走时,低层级中超乎想象的惨剧所带来的震撼。
第二部则反而几乎跳过了低层级的存在,只留下了最底层(小孩子),也就是“希望”的象征意义。
这并不是一种失误,反而传递出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无论你是当权者还是革命派,如果你所处的位置不够高,你连参与进去的机会都不会有。
在上层勾心斗角之间,你始终只会是他们口里谈论的——可以牺牲的“代价”,或者可以食用的“资源”。
试想一下生活在这个监狱坑下层的“普通人”的视角。
每天看到的是上方的人把资源抢夺一空,然后又为了不同的想法,在明明舒适安全的地方彼此攻击谩骂,打得血肉横飞。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都是怪物和疯子。
甚至,如果高层打得越惨,反而会有更多败者的尸体碎块落下来,让他们可以果腹。
结果,在这个体系中,永远是野蛮人和新人更多。
有机会学会法律的所谓“文明人”始终是少数,无论牺牲多少人,也永远不可能带来受膏者口中的完美世界。
但这个世界的愿景,就如同宗教一般,催眠着所有人。
现实中也是一样,很多人以为自己信的是无神的纲领,就不会受到盲信的影响。
其实是很可笑的。
说到这里,我发现似乎很多人觉得影片里表现的是左与右的冲突,是管制和自由的对抗。
这确实是一种误解,你见过有哪一次抗争和起义,打得不是“自由”的旗号吗?
这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所有冲突到最后爆发的核心。
和左与右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无论是左还是右,只要你想把这种观念或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人,尤其是不惜杀掉其他社会成员也要如此去做……极端到这一步时,左和右的行为模式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除了集权,没有其他路可走。
所以这一部前传是集权和反集权,专治和反专治的斗争。
你问我选哪边?
我永远是反专治的但我不会去杀人。
1.女主中产没那么守规则的异类直面感受,胖子中产男性外强中干贪心想钻规则空子空子 最终又被规则框死。
每个月换楼层机制:中产很容易随机滑落但不容易上升,上升也一般不会初始开局那么高,看楼层从21掉到175以后再回去也就50几2.执法者是从牺牲自己满足群体获得合法性的第一人演变来的,讲规则但要蒙眼屏蔽自己人性才能按规则执法,忠诚者就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拥护践行律法 举报不遵守律法的人 中上较多 3.野蛮人是违背律法被抓到的人,只能被上层需要权力威慑效果和上上层影响利益的合理两层惩罚,再上层的参与很多是私仇或者所图更大那也得被惩罚 。
做违背律法的事情,被发现就要接受惩罚,明面原因是说有私心贪欲不好 客观原因就是违背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因为私心贪欲吃了死者的食物,只要不被举报的胖子,其实是没事的。
不是因为私心贪欲救了小孩的独臂女和室友,却是因为违背规则所以付出代价。
3+.说不能留下食物囤积在楼层 也是直接触发死亡的规则,哪怕不是出于个人贪心,是纰漏来不及清理剩余食物也要被惩罚和死亡。
其实就说明,规则不是按照人的私心而是行为和行为对统治的威胁来判定惩罚代价。
因为对系统来说,大家如果被允许私藏食物的行为,就是最大的挑战站台楼层存续的因子。
4.惩罚野蛮人要付出代价,就是下降1-2层,上层也不一定都赢,就是惹事管不好下层的领导 主动被动卷入纷争的领导都会损失和阶层滑落+1。
4+.所以上一层的会有动力管理威胁下一层,往下推理一步。
资源充足的中上阶层会 整天更下一层讲规则,就像女主刚到站台进入21层,20层的整天科普和用逻辑说要女主和胖子遵守规则,为了长远利益要倒掉死者没吃的之类-在食物充足且没有经历阶层变动和信息量不足的时候,女主和胖子其实算比较天真和相信权威的,大家没什么动力违反规则,最多上层有点私心贪心 但没动力推翻规则。
但到了资源不够的底层(比如因为资源不够 像精致利己主义的老头/比如因为自己的经历 不信任律法或者看到系统问题且经历室友死亡的启蒙 自己已经付出手臂代价 又有过斗争经验的 像女主),会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干脆变成野蛮人团结下一层反抗体系执法者和上面忠诚者 5.但底层团结下层,鼓励下层成为野蛮人也是用食物作为激励。
底层但还有资源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头野蛮人,分配利益才能保证下层愿意支持。
但是注意,如果底层起头人有的资源不够,但又要完成目标,就是在极限情况下,就还是存在底层互害6.底层互害吃完了,执法者其实也没存在意义;没有底层就没办法彰显中上层的权力。
所以底层也是有办法对律法形成挑战 但代价也极大,在极限利益不足够底层生存情况下 边界过于严苛的律法存在被推翻的情况。
(但从执法者 有不同量刑自由权,而不是直接站台机械默认喷死。
就知道执法者出现的场景是辅助基础律法的工具,他们的权力边界是有灰度和底层可以通过抗争争夺边界的)7.中上阶层因为自己善良触犯“出于长远考虑稳定才设定“的律法,类似开头独臂女和她的室友是因为善良要帮助小男孩,揭示了违背当下可见规则的代价。
a 独臂女和室友行动触犯律法,要客观付出代价;但独臂女态度是屈服律法付出手臂,所以不至于死亡;但客观违背律法还不屈服体系的态度,导致室友死亡(客观行为违反+主观动机不服从or反抗,双重触犯-2=死亡)。
b无所谓你在哪个阶层出发点是人性的善或者恶,被系统看见并公开违背就要付出代价(胖子被看见但人家没举报,其实也不一定付出代价;只是胖子脆弱,因为不充分理解规则和害怕,也没有利用规则的能力就自杀了。
被体系绑架思想的人)。
c女主被影响参与了超过自己管辖的事情,去下降3层维护律法,也要付出客观断臂代价,无所谓这个动机是为了表忠心还是相信什么。
d独臂女下降3层战斗,触发第二次违背规则且主观在利用规则或者“认为表面结果利于体系的 哪怕有没人知道的私心, 就默认自己可能有机会凌驾规则之上 不是二次触发=死亡”还是bad ending。
(这里可以看到 执法队裁定的原则,也不完全是给体系制度提供弹性灰度;而是把自己当做律法扩大的工具,或者用这个裁定权看起来更像满足自己的权力范围影响力 而不是考虑长久存续再多一些灰度。
随着队伍存在时间长,一定会存在一个迷思 怎么做才能平衡 自身权力在体系内的威慑力影响力 vs牺牲威信多一些灰度让系统更有弹性和长久存续)8.关于整个体系麻醉气体&溺水狗的画的染料让人清醒=可能是隐喻 系统内的氛围 那种需要大家传染和让自己接受眼前的麻痹&清醒染料是源于出于个人本身情感自我 由于内驱产生的不想被同化麻痹 不愿把自己经历当做该被忘记的东西 不想麻木混过去的动力。
9.某个傻子装睡听到独臂女和女主看到律法本质和漏洞 想要下去找真相的胡言乱语 进行的举报内容 & 忠诚者执法者听到描述体系和他们岗位存在意义的深刻本质却哄笑。
可能是也是在说:x看到本质去践行的人付出代价,y传播本质的人其实可能是傻子复读机之流的 根本不理解或者只是出于私心 说的也都是一知半解的话 单纯觉得传播对自己有利,z真的在执行有问题的律法的人 甚至就是最不懂这个本质的人 可能因为身处其中也没有视角或者其他原因。
10.困惑,所以对于个人而言。
那成为自由派和受膏者都不是绝对标准的答案,是否得看自己在什么阶层 什么资源。
做什么事情可以生存,什么不利于自己生存;活下来在看 怎么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选项,不是绝对自由派和受膏者都适合自己。
读懂情况和规则,有不同视角知道各方需要什么:生存下去比较重要,得理解人家活不下去是啥原因 不能像刚进站台或者开头就盲目信忠诚派 受膏者都是好的这种 也相信未来不会很糟糕,得搞清楚自己行动的代价 别太上头。
2019年,西班牙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推出了自己惊艳的电影首作。
超现实的世界观,现实的恐怖隐喻,加之禁闭压抑的小空间死斗。
他成功的在90分钟的影像里把一个失控社会的画像浓缩进333层的暴食地狱。
时隔5年,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终于带着《饥饿站台》的续集,严格说是前传重回网飞,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今年很多人的年度期待之一。
尽管正片中一贯的美术画风让人满意,主题依然充满隐喻。
但在实际内容上,导演就有点缺乏突破了。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
有人想吃披萨,有人想吃可乐饼。
有人选择带一幅画,有人选择带一本书。
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一致的,333层的垂直监狱坑。
Perempuan是初来乍到的新人,她的室友是名为Zamiatin的胖子。
两个新人还没意识到命运将会如何发展,就被迅速卷进了垂直监狱的势力之争中。
垂直监狱分为忠诚派与野蛮人,前者遵循他们约定成俗的律法,每个人只吃自己入狱前所选的食物。
如果进来前选了披萨,那除了别人愿意交换外,就永远只能吃披萨。
野蛮人则鼓励毫无约束的自由,谁在高层谁就放开了胡吃海塞,不必在意下面楼层的死活,他们认为这是无错的自由。
Perempuan和Zamiatin加入了看上去更加合理,也能保障更多人利益的忠诚派。
不过Zamiatin并不严苛的遵守忠诚律法,按理说律法殉道者的食物应该完全销毁,但他老是爱偷吃一点。
对二人来说,一开始的24层,那日子还是挺不错的。
但当他们来到175层时,一切都改变了。
同样的世界观,同样的开场,666人的暴食地狱。
不过因为有了前作的基础,导演没有在营造超现实奇观和设定上费任何力气。
角色出现,食物送来,像早晨醒来一样稀松平常展开了故事。
而故事的重点也被迅速的抛出,忠诚与野蛮的派系之争。
相较于解读空间更大的第一部,导演对续集的社会符号做了更多具体的表述和暗示。
首先是电影发展到第一次惩戒,上层的男人在打斗中下到Perempuan这一层,他告诫二人律法并启程下降去寻找受膏者。
这里最直白的对电影后续的暗示,其实就是Zamiatin对这位殉道者的称呼——罗伯斯庇尔。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
罗伯斯庇尔作为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的关键领袖,毋庸置疑的守护了革命成果。
但罗伯斯庇尔也认为,实现公民道德提升的方法就是流血统治。
他的恐怖统治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以至于最终在热月政变他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在电影这里,Zamiatin就用罗伯斯庇尔作为外号,非常清晰的暗示了忠诚派的实质——恐怖统治,极端的秩序。
他们的行为虽然在维护革命成果与秩序,但其手段是恐怖残忍的。
在Zamiatin赎罪自杀后,Perempuan在新楼层遇到了一位独臂女人。
二人擅自参与了对野蛮人的打击行动,本是对律法的维护,但却遭到了Dagin Babi的非人惩罚,原因只是不符合那个不成文的律法。
独臂女人之前也说,她和室友因为帮助一个快饿死的人而遭到惩罚。
Dagin Babi的登场,是把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彻底融入了垂直监狱。
他维护律法,用恐惧和流血来达成秩序的塑造。
表面上看,Dagin Babi维护了忠诚派完美的乌托邦革命。
但他的所作所为,只有恐惧能制服野兽,完全符合罗伯斯庇尔纲领“恐怖只不过是迅速、严厉、不屈不挠的正义”。
忠诚派的律法,也是罗伯斯庇尔一些理论的延申。
像是最主要的食物分配,罗伯斯庇尔在粮食危机时提出粮食不是通常商品,反对完全的自由贸易。
同时,他还创立了宗教性质的所谓“最高主宰信仰”,所以真正盲目的Dagin Babi的宗教色彩不只是宗教暗示,是完全还原了罗伯斯庇尔的疯狂。
在谈忠诚派的结局时,先回过头谈谈野蛮人。
在忠诚派眼里,野蛮人贪婪而无视秩序,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系统崩溃的裂痕。
不得不说,他们的评价并没有错。
野蛮人倡导无节制的自由,把一切踩在脚下,这种主义带来的是当然绝对崩溃,从生理到精神。
在遭到Dagin Babi的围剿,而导致完全没有食物到达野蛮人聚集层级时,我们亲爱的老朋友,第一部中的老头Trimagasi提出了救命理论——我们可以吃下层的人。
非常自白的互害,人吃人社会的具象化,一步一步吞噬更加弱小的存在。
结局时,两派大战而无一幸免。
主角Perempuan,她认可忠诚派的团结,反对他们的恐怖统治。
她参与野蛮人的反抗,但没有吃一点人肉。
可以说,她是这部电影的理中客——都不支持,两种所谓的秩序与自由都是建立在血肉之上的,终极秩序和终极自由都是不行的。
那答案又该是什么?
导演很明显也说不出,所以抛出了第一部一样的结尾。
Perempuan找到画作后,把画布撕碎吸入嗓中。
窒息晕倒的她没有吸入昏迷气体而看到监狱管理人员在把尸体捆起来送333层,他们还把一个男孩送进这个最低层级。
幻觉中,她有吞食男孩的生存欲望,但最终她选择把男孩送往高层——只有他们才能上升,你的旅程结束了。
这其实让我想起了《我们》,这部反乌托邦小说的作者也叫Zamiatin。
《我们》中有一处情节,是有人算出了革命尽头,主角稍显失落又重振精神——谁说这次就是那个尽头呢?
作为成年人的 Perempuan结束旅程进入监狱下的亡魂之地,而那个男孩会继续完成她未尽的使命,精神是没有尽头的。
除了两种派系与女主的选择,电影中还有更多的社会与个人意向。
比如男孩来到333层之间的金字塔场景,第一幕里各种种族的小孩有秩序的转圈玩滑梯,第二幕便出现了争夺与崩溃,达到塔顶的男孩就被送到了333层。
更多的种族隔阂意味,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的体现。
电影中第二重要的部分,感觉不是很社会寓言。
Zamiatin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说了无数的谎言,他在面试时说人们怕他,对Perempuan说自己是个数学家,因为无法理解√(-1)的虚数意而远离家人朋友。
真相却是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和失败者,被妻子赶出家门,被父母送进监狱。
他不是数学家,但他说的是对的,他的人生就是虚无的,无法接受现实的谎言组成的。
Perempuan的人生同样充满了谎言,曾经很多人建议她,把那物理意义上尖锐的艺术品做好安全防护。
但她没当回事,结果男朋友的儿子失足滑倒被扎死了。
Perempuan聘请律师打赢了官司,把这个艺术品高价卖了出去。
光鲜亮丽的表面,内心是真正的忏悔和痛苦。
二人的命运都走向了接受现实,Zamiatin自杀化作火光落下垂直监狱。
Perempuan承认自己的罪孽,在没有时间概念的亡魂之地,她遇见了第一部的男主Goreng。
二人明显相识,并且拥抱在一起完成升华。
感觉Perempuan故事中的男友,很有可能就是Goreng。
接受自己的罪,方可离开地狱。
Perempuan所寻找的画作,是西班牙艺术家Francisco de Goya的El Perro。
这幅画有很多解释,也有科学考证之类的说法。
大多数理解,还是把这幅溺死的狗比作溺死的人。
黑色阴影代表某种力量的吞噬,而人已经无力脱身,只能抬头寻求希望。
其实就是这层意味是契合进两位主角的,绝望的人生和寻求救赎的牺牲。
总而言之,我觉得最可惜是监狱外势力在该片中的完全缺席。
导演其实并没有在这部续集兼前作的作品中对原本世界观做出更多的挖掘和突破,而是塞入更多的理念和理论。
像是一开始一个人乱来导致其他人也乱来的破窗效应,后面的毁灭自由和罗伯斯庇尔寓言。
其实这都不是对原本作品的深耕,因为导演下次搞个黑白人种或者白人等级,在这个影像社会试验场里搞个反纳粹或者反种族歧视都完全没问题。
另外导演在采访中表示,电影世界观中这个垂直地狱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存在,结局处那一个个护送孩子到达监狱底层的就是不同地区的人。
属于是辐射里的避难所了,其他设施甚至可以扩展更改内部规则,为续集挖好了大坑,甚至翻拍都准备明白了。
目前来说,看完这部前传,饥饿站台原本的规则已经可以放弃了,实在是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首先是设定1。
有333层,666个人(恶魔数),每个人可以选一样食物和一样物品2。
有一个开悟者设定规模,犯规者会被杀。
瘦高者执法,背判反抗者一定死。
3。
每个人只能吃自己的食物,其它人自愿分食可以食,其余皆不能吃,否者犯规受罚。
4。
死了的瘦高者的食物倒厕所,如果吃了也是犯规受罚。
受罚有断手或是刺瞎眼。
5。
每满一个月自动再随机分楼层。
第一部没这么些设定,还没出现开悟者,也没有什么要守的规则。
所以可以看成是人性使然,贪生怕死,贪得无厌。
这一部是前转,搞得很想角中的教条,完全没有逻辑可谈。
1。
电梯没有动力,也不知道是乍么飞起下降的,而且每层没动力却无限负重,哪怕全站上人!
2。
如果都守规则,谁都是可以吃上自己的食物的。
而且吃了别人的会被打死!
吃了会死,不吃只是少点口欲乐趣,谁会选吃??
食物不能留存,如果吃饱了没把自己的食物吃完也是犯规。
所以蛋糕那么大是准备分多少人吃??
3.同理333层的人每个人都选了自己喜欢的食物,所以不会有人不怕死或罚!
等着吃自己的就好了,这样333层一样会吃上食物,而不只是吃人。
但最高才下到175层,说明前面最少有250人死了,被地底人吃。
4。
食物倒厕所就很搞笑,先不说浪费,就是汉堡和面包都是面,烤全鸡和烤鸡翅和全家桶有区别?
能区别吗?一大台子食物本来就混叠在一起,而且时不时还上去打架,食物都是地板扫下来的!!
再分开区别合理?
5。
执法者和反判者都不一定有武器。
第一部主角就是带一本书再说这种地方本来是去除罪的,带武器有什么用??
吃饱了反而是需要精神粮食。
先不说这个问题,断手瞎眼哪能治疗?
如何恢复的?
普通人断一根手指都得三个月才能不痛。
这地牢没药品,连绷带止血都不会有。
6。
规矩是只能吃自己的食物,用自己的物品,所以正常一个犯人会选什么带?
如何安全渡过下半生?
7。
最无语是最底层还有下一阶的地牢。
小孩子是得了冠军才有资格到成人的地牢。。
(就如受精跑的精子)搞得魔幻又不现实。
出生地牢,社会地牢,那地牢出去后的世界是什么??
其它更多的是莫名其妙了,怪不得尖刀叔能活到第一部中·
1、最底层的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以被管理人员每月结算时绑在一块的尸体为食,底层人甚至只能靠吃掉同类人才能活下去,而同类人的牺牲是由整个规则体制造成的。
但是有个漏洞前两部都没解释就是为什么他们不试着上平台然后上去呢?
可能要留到可能存在的第三部里面去交代这个管理局了。
2、关于小孩子,很多人解读都是最后的卷毛小黑在小孩子中赢得了竞争,然后他们也是“改革变化的下一代”,结合导演采访中说这种监狱全世界都有,每个地方都有勇士最后护送孩子下来,那这里就是隐喻大于剧情了,这些孩子是底层人拼死保护下来的希望。
最后孩子们被平台送上去,他们还会记得底下那帮救了自己让自己完成身份地位跃迁的前人吗?
他们上去了还有可能下来救他们吗?
某种程度上这又是一个《美丽新世界》的世界,也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当代人努力拼搏奋斗,也靠着前人积累的财富和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可这帮人以后到了金字塔顶端,他们还能把目光看回下面吗?
3、前面的秩序派和自由派的斗争是能隐射宗教战争,那是过去历史上发生的事,而结尾的隐喻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事物。
平台一层层往下,底层越来越困难,最后主要极少数的底层人踩着同伴的头,靠着自己的争取和命运完成翻盘,在现实社会中这类从下面一路杀到上面的人,才是这个机制和阶级最拥护的人,在这其中还能想着底层一起富裕的,才能称之为伟人,而人类历史上上位者有多少,能称为伟人的在其中又有几个?
所以一些特例不能代表这个系统机制会被推翻,至少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也不能,可预见的未来也不能。
Just like entropy4、总得来说,我还是认为整体上有点怪,节奏和剧情上都是,如果导演重点放在结尾,那中间一大段两派之争篇幅可以少一点,而如果要像科恩兄弟那样一整个故事隐喻,那结尾这么处理没太大必要,吃力不讨好,让大部分人看得一头雾水。
整体感觉比第一部差太远了,先不说情节设定,就是场面震撼程度以及演员表现方式都照第一部有差距。
但这部戏前40分钟一直挺有新意,规则制度执行者,每个设定都在挑战人性的贪婪欲望和弱点,就是越往后越奇幻了,讲点啥,目的是啥,前面的坑也没填上啊,又整新的思路,要逃出去,结果发现底层所有人都是逃出去的,然后带来个希望,循环往复,这个意义都早就知道了,没必要再强调一遍啊。
尤其吃了啥假死又复活的部分,没懂啥意思,纯粹的bug。
当片头出现网飞logo的时候,我脑海里一个大大的危就出来了,网飞简直是近代电影史上的一颗绊脚石,网飞电影最近的标签是 白左 圣母 lgbt zzzq……总之都是些违背人本性的玩意儿 ,这些标签不适合出现在惊悚片的黑暗法则里,准确说不是不能强制塞入这些元素,而是你的剧本拿捏不住。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有目的性的,这部电影可以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我要逃离狱坑,如果我要逃离狱坑,我必须先活下去,如果我要活下去,那就需要分析一下当下的情况,显而易见,在狱坑里想活下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守忠诚派定下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之下,至少能保证有一部分人能吃到东西,而女主选择了饱吃一顿,往后顿顿饿的做法,说好听的,她要自由,要民主,她要打破既有规则,搞的就是白左那套不顾后果瞎胡闹的活儿,后果是她破坏了整个监狱的秩序,搞的第一部的男主角一出场就陷入极为艰难的处境,然后整部电影就失序了。
这个世界有很多关于越狱的电影,我从来没有看过哪部越狱电影的主题不是越狱,而是在监狱里搞民主,咱就说,你都进来了,就别搞白左那套了,先活下去吧,所以正确的拍法应该是女主角在维持了现有的规则下,发动狱友传递信息,然后再想方设法逃出去,怎么逃出去很有拍点,密室题材总是有无穷无尽的思路,而电影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补全电影的世界观,这是第一部留给第二部最大的拍摄空间,监狱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是漂浮在外太空,还是在地底深处,到底有没有人出去过,监狱所谓的管理者又是谁,是为了满足某些当权者bt的斗兽欲,还是其它什么,这些都是可以拍的,且看看本片是怎么拍的,一个艺术家说她想思考人生,然后进了监狱,一开始她很遵守规则的,胖子的死让她更加遵守规则,然后突然有一天,她决定成为执法之手,主动下去惩戒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上下两层的人好说歹说不让她去,她愣是拉都拉不住,老娘就是要去,她还带上了她只有一只手的室友,然后她就去了,最后被罚砍掉一条胳膊,那些当初没能阻止她的人也受了牵连,然后她就心态崩了,要搞什么民主自制,说白了就是闹情绪,其实女主的思维转变恰恰说明瞎子的惩戒制度是正确的,甚至瞎子的惩戒制度都不够严苛,严苛一点应该是直接取了她的命,从女主的视角来看,瞎子制度似乎有些疯狂了,但从整个体系来看,瞎子其实是对的,既然已经安排了执法者做事,你就千万别干涉,你的目的是传递上下层信息,吃了你那份不该扔进马桶的食物,做好自己,你一老百姓非要干警察的活,那能行吗?整个过程是啥样的?女主拉了三四个人下去惩罚破坏规则的人,因为不专业,死的死,伤的伤,最离谱的是理应被处死的那个人还在女主的圣母心态下保了性命,故事拍到这里,我已经很胸闷了,因为整个故事已经在失序,这导致这部电影没有所谓的高潮,因为女主对付的人是制定规则的人,而制定规则的人恰巧定下的规则是对大家最有利的,女主所作所为无法说服大部分观众与她站在一起,我并不是认同瞎子,在故事所构建的极端的情况下,就需要极端的规则,因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说白了,这也是第一部男主角一直希望有的规则,每人只吃自己一份,最后送上一份奶油布丁,传达出我们并不是野兽的信息。
而,最尴尬的是这部电影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收尾,如果说第一部结尾送小女孩上去传达的是理想主义,那么第二部再送一个小孩上去,是纯尴,我只会觉得工作人员好累啊,哪个大聪明又送了个小孩上来,你们消停消停,好好坐牢吧,又不是小孩送上来我就能抱回家,我还得还回去的,公司有规定的。
看到必须让主角二人执法扔食物的时候觉得虽然硬但还能看下去,看到说虚数是虚构的所以无意义的时候,就知道编剧要开始扯了。开头的十几分钟情节还挺抓我的,但没有高于“剧场里,最前排站起来,于是往后每一排都只能站起来,这时就必须有人站出来用道理或武力让最前排坐下,不然所有人都必须站着”这句话。后面就是逻辑问题,比如守规矩的人是有信息传递的能力的,这个能力可以细到某一层的具体的人犯了什么事,这种精度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境下是怎么传递的?比如既然执法者可以乘梯下行,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所有人都赶去333层或者都赶去特定的范围内(假设一层可以容纳20人,也可以将层数压缩在35层内),还好分食物好管理些。和第一部一样,又是为隐喻而隐喻。
这片子剧情不重要,作者也不是要讲一个故事,足够血腥了,倘若有第三部希望能解释一下监狱坑的起源,那将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结局!
在第一部几乎完整的世界观下,又塞进来太多的概念。
真是精妙绝伦的设想和暗喻啊,看这个评分让人没想到第二部竟然如此出色。既将深坑独特的制度下对个体的的探讨深入骨髓,更在食物分配的暗喻中映射出极为深刻的社会反思。对每一组剧情的拆分简直都能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独特意味。绝对称得上今年的十佳电影之一。唯一问题是后期处理和结局还是过于抽象,有种想要反驳共产制度的错误性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的感觉。结局照常不知所云,但又似乎不明觉厉。
【7】我可能是先天感觉烂片还行圣体..? 节奏剪辑我不得不承认是毋庸置疑地烂,开头发现节奏这么快还没意识到问题。到了后面概念抛的又多,想讲的内涵隐喻什么的也多,看都看不过来。闪回有几个还挺妙,太多了就是cpu的灾难。 可惜了,感觉应该是个能打磨成佳片的料子,但是结果像是赶工赶出来的。 但是呢,我又实在喜欢这个故事和整体基调氛围,虽然逻辑很多说不通,但是就是莫名喜欢说不出来为什么?第一部都没这个感觉 或许.我就是个一会要逻辑一会喜欢吃故弄玄虚的神经病吧🙃
艺术性挺高的, 但感觉想表达的太多, 能讲清楚的很少, 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看完, 第一次见到只有零星观众鼓掌然后没有人响应的, 可能大家看完都觉得有点懵😅
5.5/10分 勉强三星,不如第一部。1.第一部讲阶层,第二部探讨秩序与自由。我觉得讲阶级寓言没有问题,但不能丧失人性。第一部里的男主角其实是有人性表现的,但这一部就非常简单粗暴了,近乎纯粹的概念图解,同时又血腥又暴力,终于丧失人性。2.第二部其实是第一部的前传,填了一下第一部结尾的坑,最后一层的孩子是给监狱坑里面的人最后的希望。希望的存在很重要,但希望的实现不重要,底层人永远逃脱不了互相残杀的命运。
20年看的第1部,现在看第2部的时候已经记不清第1部讲什么了。整体来说第2部看着还是有点不太明白的,感觉整体更像一个概念世界,最后为什么管理员是穿着潜水服飘浮着布置场景的,但女主又能直接呼吸和飘浮。
剧情设置前后不统一,逻辑有问题。
为什么非要二选一啊,我大概率会和女主一个选择。有人说女主破坏了原来的秩序,那请问原来的秩序给了女主什么,一条断了的胳膊和死去的朋友,这种东西我还要维护他我才真是得了失心疯。
承上启下的定位导致一些设定和结尾的模糊,有一种需要续集去定义评价的感觉。而整体上确实有点像第一部的性转升级版,削减了一些上作的闭锁摩天大楼和阶级讽刺方面的惊悚元素,更重讨论人物情感和政治关系,反而还看起来有深度了一点。会想看看续集怎么圆。
续作从人性惊悚片转为意识流是最失败的延伸,是对爆款IP的浪费。这部虽延伸了前作对阶级固化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探讨,映衬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在下层甚至没有反抗的资格,但对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无力感描绘极度缺失,也几乎毫无感官刺激,而是用所谓的“艺术”带着观众神游了将近两个小时。人性元素体现也微乎其微,全篇几乎都在输出整个体系的矛盾,天平严重向宏观层面倾斜,忽视了该有的细节化处理。最失望的是世界观没有任何拓展,前作中“0层”这个重要关键词也毫无涉及,通俗点说就是拍了个寂寞……
负分滚粗
除了结尾明显和1有关联想不起来了,其他没什么毛病啊。建制派,共和派,全能国家,民主国家,平民主义,浪漫主义全都有,让你照葫芦画瓢能画成这样吗?就你们看过点书和电影了,显着你们了我天女主天生就是中邪脸唐还是那么帅
5分,如果让我在忠诚派与野蛮派里二选一,我还是选忠诚派吧。
整部续作就如同女主进入监狱坑的理由一般矫揉造作且自我感动——无意义的符号堆砌、平面化的人物塑造、混乱的摄影与剪辑,让导演所构想的社会寓言最终呈现为一场彻头彻尾的喧哗闹剧。
第一部就已经把世界观和结局做的够好了,这一部没什么看点,特别是大量意义不大的对话让电影更加无趣,变得太刻意了,为了表达而表达,没啥意思,反倒加入了很多神秘主义元素,反倒变成了宗教电影和猎奇电影。特别是女主一直神神叨叨的,而且基本没怎么吃东西还生龙活虎的。光这个女主的设定我就得少两颗星。一想到每次拍电影都要浪费这么多的食物就难受,比电影本身表达的内容还直观。只能说第一部口碑太好,导演想靠这个ip继续赚钱,可惜只是狗尾续貂罢了。
我们是在24层学会了法律。应该说24层遵守法律能够最大化的受益于法律。太痛苦了,没办法一口气看完,总要暂停待一会儿再继续看。
有人多吃,其他人就只能少吃,饿肚子。上层人一直能吃饱,底层就不一定了。如果不能公平分配,越是底层人就越受伤。
各人认为第二部比第一部深刻。我看的版本把执法者称为“施膏者”,因为上层贪婪而割自己大腿肉施予下层没有机会得到食物的人,因此得到整个监狱坑的敬重,成为新信仰一般拥有追随者的精神领袖(新秩序、法律)。但讽刺的是执法者被簇拥着从上层降下时,他却是盲的。他们的存在只保证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和执行,然而法律与道德都是上层建筑(食物),受物质基础的制约,同时都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服务。法律是道德的屏障,法制不健全会造成秩序紊乱和道德沦丧(搭便车的野蛮人);反之,法律公正严明可以促进道德教化(只吃自己的食物;已故者食物不可食、留;偷吃他人食物者断肢或成为下层食物)监狱坑凛然是最露骨的阶级构建。除女画家回忆和最后无法逃脱却带着底层孩子“阶级跃升”那段,真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