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香水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香水:杀手的故事,杀手故事,Das Parfu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主演:本·卫肖,艾伦·瑞克曼,蕾切儿·哈伍德,达斯汀·霍夫曼,大卫·卡尔德,比吉特·米尼希迈尔,卡洛斯·格拉马赫,西恩·托马斯,佩里·米尔沃德,山姆·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比利时语言:英语年份:2006

《香水》剧照

香水 剧照 NO.1香水 剧照 NO.2香水 剧照 NO.3香水 剧照 NO.4香水 剧照 NO.5香水 剧照 NO.6香水 剧照 NO.13香水 剧照 NO.14香水 剧照 NO.15香水 剧照 NO.16香水 剧照 NO.17香水 剧照 NO.18香水 剧照 NO.19香水 剧照 NO.20

《香水》剧情介绍

香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八世纪,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本•韦肖 Ben Whishaw 饰)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芳香,他都一一记住,并能轻易分辨各种气味。 当他在孤儿院长到13岁的时候,被院长卖给了制皮匠。格雷诺耶在制皮铺过着犬马不如的生活。机缘巧合,格雷诺耶在香水巴尔蒂尼面前展露了其过人的天赋,进入了香水铺工作。但格雷诺耶并不仅仅满足于制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梦想学得如何保存万物气味的方法。巴尔蒂尼告诉格雷诺耶香水的起源地在格拉斯,那里的人知道保存气味的方法。格雷诺耶拿着巴尔蒂尼的推荐信来到了格拉斯。 格雷诺耶爱上了青春少女的体香,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格雷诺耶最终走上了杀手的道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瘦身家族狼牙棒镖行天下前传之决战天涯羽毛耳环在那白雪皑皑的季节特殊替身极地营救狂飙的蜗牛红狐恶魔影院密战无声念念人间玉白鲸学校的阶梯张疙瘩进城绝唱大秦帝国之纵横骇故事之招魂丘奇先生好戏时间7加油站袭击事件2骑师勇敢的心樱桃炸弹我是一名教师兵峰榴花正红念无双七娃捉妖记

《香水》长篇影评

 1 ) 一部为仇女屌丝洗白的男权丧失片

我觉得此片就纯粹是一部给仇女吊丝洗白的片子,但是豆瓣影评下面还有很多跟风的装X者 说不喜欢此片就是“智商不够,艺术修养也还没到一个层次而已” 艹,男人杀死活生生的女人做成所谓的艺术品就叫艺术吗?

那如果是一部女吊丝杀优秀男人做成死物的片子,各位觉得舆论还会这么评价吗?

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个奇丑无比的怪物 外加上他的出身跟对待美女的畸形态度,应该是个典型的屌丝 但是电影里的男主角长得挺帅的,我觉得有些误导人了 用长得好看的男人,很多时候跟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矛盾的 比如男主角杀死那些女人,是因为活的女人会产生痛苦的情绪从而影响香水质量,如果他真的很迷人的话,那么女人看到应该产生愉悦情绪而不是痛苦情绪吧。

对待受女人欢迎的男人,活着的女人自然比死了的好,对待不受女性待见的男人,女人还不如女尸更能满足他的需求,让我想起了我朋友对恋尸体男的分析,恋尸体的人,几乎都是男性。

我看了这个电影,发现男主角杀女人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种: 他杀第一个少女的时候,是因为他第一次迷恋一个少女的体香,可他的样子吓到了少女,于是他为了避免少女喊叫把他误杀了,在电影中,这个女孩似乎是他唯一爱过的人,他还为了她流下了泪水,一个因为贫穷丑陋得不到爱的可怜虫 他第二次杀女人,是发现一个女孩在草房里偷情,这个女孩死的最惨,被他给煮了。

抛开别人对这个人物的解读不看,单从潜意识方面分析,不难看出,他似乎嫉妒别人有正常的爱情跟性。

他第三次杀女人,是他出钱找一个妓女做实验,可连妓女也不愿意配合他,于是他把她给杀了,其实他提炼香水的方法并不用杀掉女人,只需跟女人沟通好就行了,但自从杀了那个不愿意配合她的妓女以后,他就不愿意跟女人沟通了,直接杀掉女人处理尸体。

这或许代表了某些男人因为跟异性正常交流有障碍,就对女人产生了仇恨的心理吧 影片最后,广场上的人们闻到他用杀了13个少女提炼出来香水以后,都开始群龘交了,这证明他从那些少女身上提炼出来的,不是爱!

而是欲望!

但此时的他却不断回想起第一个少女,可见他还是挺渴望爱的,但是他已经爱无能了 然后总结一下就是,这是一个得不到女人爱的挫男,因为憋精而对女人产生了扭曲的态度,进而极端的对待女人的故事,可怜可恨可悲。

但更可恨的是很多看客似乎把这种行为合理化?

我认为写这书的作者,很明显是包含了那么些不好的心理的,可惜很多文艺女青年没有发掘作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香水》这部片子里面有个细节:就是男主角尽管“嗅觉灵敏”,但是却闻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这使得他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所以变的不安起来。

但那些美丽的女子们呢,身上的味道倒是如此的浓郁,于是他杀了那些女人做成了香水,最后又把香水倒在了自己身上,使得向来被人嫌弃的自己,成为了大家蜂拥而至的对象,最后竟然被大家吃掉。

其实这个看似荒谬的情节,反应的也是一种务实的屌丝现象,又名“屌丝的逆袭”: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杀害女人跟儿童的男人,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找不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没有气味),也只能通过杀害比自己美丽善良的人(有香味的人),这样一来,自己也沾了受害人的光,变的有价值了一般。

比如日本的那个食人魔,就是这样的人,之前是一个矮小瘦弱没有人关注的loser,因为杀了一个美丽的外国女人,所以竟然成了受大众关注的名人,还频繁的出书上节目,如此荒谬的情节看来现实中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以前听过男人说:“美女是艺术品” 看过《香水》这部电影,再想想这句话,顿时觉得恶寒!

那些推崇男主角行为的男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他干了一件他们想干却又不敢干的事情呢?

所以他们才会说那些反对男主角的人都是无聊的道德家,难道除去道德因素,男人为了体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就去把活生生的女人做成没有生命的艺术品的行为就是可以被理解的吗?

再来说说男主角的所谓艺术天赋,也依然摆脱不了屌丝YY的典型套路: 他真的是一个“气味天才”吗?

各位不觉得把美女做成香水本来就是一件男性视觉本位强奸嗅觉的YY吗?

就好比男人偷女人内衣YY一样,所谓的嗅觉享受不过是建立在视觉yy的基础上,男人对视觉的依赖远大于其他感官,而对于我这种各方面感官比较均衡,即使关灯也不影响我欣赏所爱的男人声音美,气味美,手感美的女人来说,爱人的内裤其实并不是体味残余最多的物品。

我曾经闭眼嗅过很多爱人的日用品,结果发现残留体味最为明显的竟然是一支被他握了一个多月的笔壳,而被他穿了一天的内裤呢,上面残留的体味竟然还比不过贴身的T恤。

接下作为一名对男人体香特别敏感的女人,我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嗅觉天才”的扯淡之处: 首先,自然界里面能够提炼香味的动物,如麝鹿等,都是雄性而不是雌性,至于人类,也没有理由证明美女就比美男更有提炼香水的价值。

其次,无法证明女人的体香跟她的美貌就成正比,而这个片子里被此男杀死的女人,却都是视觉上的美女。

最末,就算美女的体味对男人更有吸引力吧(可惜目前为止,我只看到女人可以通过男人体味来筛选男人的科学研究,至于男人通过体味判断女人,我只找到一则男人偏爱排卵期女性体味的研究,这只能证明同一女人不同时期体味对男人吸引力不同,无法证明美女比普通女对男人更为体味上的吸引力),让我奇怪的是,片末的那些女人们闻到从女人身上提炼的香水,也会跟男人一样产生欲望,太不照顾直女的心理了 所以吧,这本质上就是一部屌丝YY“美女其人必香”的故事,跟YY美女不长腋毛不拉大便的YY没有区别,看来这点上中外屌丝都一样。

如果男主角这就叫气味天才的话,那么让D8十万给美女跪舔黑丝臭脚的吊丝们情何以堪!

男人打着成就艺术才能的幌子杀死女人做成艺术品的时候,可曾想过被他杀掉的女人有可能也是一个有着艺术才能的艺术家呢?

假如我是一名天才烹饪家,我把男主角那奇特的鼻子割下来,做成比象鼻更美味的菜肴,吃到他鼻子的人都觉得很快乐,那么算不算是更好的体现了男主角的价值呢?

《香水》这部淘汰男打着艺术的名义屠杀优秀女的电影看的我好憋屈,所以我想写个番外篇反转一下,大致内容是我跟对象都穿越了,我成为了一名拥有天才厨艺的女孩,无奈我对象患上了丧失味觉的疾病,即使我采用象鼻猴脑这样珍贵的食材,也不能让他恢复味觉。

这时候我听说,在遥远的西方,有个奇怪的男人嗅觉超级灵敏,然后根据我们东方人吃啥补啥的跳跃性思维,我认为把嗅觉特别灵敏的男人鼻子割下来做成菜肴给我对象吃,说不定能使他的味觉也变的一样的灵敏。

于是我戴上红色假发,假装成猎物去引诱《香水》的男主角来猎杀我,并趁机反扑,一棍子打晕了他,然后把他的鼻子活活割了下来,空运回去用最精益求精的厨艺烹调,在烹调过程中发出了奇异的香味,使得方圆百里地以内的人们都愉悦的跳起来了舞蹈,我对象吃了我烹调好的鼻子以后,味觉也全部恢复了。

而那个杀女人做香水的“天才”呢,因为被我割掉了鼻子,所以再也不能受鼻子驱使去干坏事咯,我的厨艺进步了,而他的香水配方,却一直没法完成。

那些喜欢《香水》这部电影的人总说,把少女杀了做成香水,要比让她们活着更能体现她们的美;那我也可以说,把那位天才主角的最引以为傲的器官切了做成美味佳肴,要比长在他脸上更能体现他的美。

追捧这部电影的人认为捂嘴致死就是神性,根本不在乎凡人的看法,那我也可以说,我使用自己的权利积极删评也证明了我拥有神性,根本不会动摇立场,不知道追捧这部电影的男女是否会同意我所说的。?

 2 ) “拜物主义”者的悲哀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

它从巴黎开始,又在巴黎结束。

男主角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然而他的母亲却把他丢弃在了垃圾堆里,也因为这件事他的母亲被推上了绞刑架。

还是婴儿的他被养在了孤儿院,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他开始渐渐发现自己具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分辨不同的气味。

等长到了13岁,孤儿院再也容不下他的时候,他被院长卖给了制皮匠,从此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这个堪称干五年就能够击垮一个人的制皮铺却没有把格雷诺耶击倒,他有着如蟑螂一般顽强的生命力。

就如他那异于常人的嗅觉一般。

他能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并一一记住。

因在香水师面前展现了他的过人天赋,他得以成为学徒,然而格雷诺耶并不满足于制造香水。

他想要留住气味,捕捉气味。

当学徒期满他带着师傅的推荐信来到了香水的发源地格拉斯,他意识到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没到味道便等同于他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之后小城上开始有少女被杀,她们都是被剪去长发、赤身裸体,但却并没有被性侵。

这些毫无疑问的都是格雷诺耶做的,为了实现制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摄人心魂的香气的野心 ,他不惜杀害那些年轻美丽的女孩。

最后,就像所有故事中那所谓的邪恶无法战胜正义一样,他被抓住了,并即将被送上绞刑架,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上万人的愤怒的眼神中死去。

可是故事进行到这里,却来了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大反转,格雷诺耶在被行刑前往自己脖子上抹了点由那25个少女的体香制成的香水,竟让所有原先都想让他生不如死的人都对他俯首称臣,连那个痛失爱女的镇长最后也迷失在了那摄人心魂的香气中。

这时,格雷诺耶看到了那个在塞纳河边邂逅的卖水果的少女,他仿佛看到了她带着迷人的笑转过身,拥住了他;他仿佛能再次闻到少女身上芬芳的味道;他仿佛能依稀看到少女蛊惑的双眸.......看着广场上狂欢的人群,他瞬间悟到了什么,他终于知道看着那少女时自己心中的那种感觉是什么,他终于明白自己一直在费劲寻找最终满足地以为自己已找到实则并没找到的东西是什么,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竭力留住的东西,叫爱。

可是,他早已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可能是因为他从未被别人爱过,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他都从没得到过。

所以,可怜的格雷诺耶不懂爱,从他误杀了那个卖水果的女孩开始,便注定走上了这条万劫不复的不归路——搜集香气的不归路,最后亦变成了所有人眼中的杀手,一个恶魔。

也许,正如那个教皇所说,“He is not a man,he is an angle!

”是的,从他杀了第一个少女起,他就已不是人类,但亦非天使。

他失去了人类本该有的情感,也没有了爱人的能力。

爱与被爱,与他来说,皆为奢侈。

原来,自己的一生,仍是那么不堪。

原来,那个叫格雷诺耶的男人,从未存在过。

格雷诺耶的脸上滑过一滴泪,这也是他此生唯一的泪。

既然如此,那何不结束?

于是他凭着嗅觉的记忆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巴黎的那个肮脏的鱼市。

再一众强盗、小偷、偷渡者、刺客和妓女面前,将那瓶香水从头顶全数到尽,等待着那些人一拥而上,结束他卑微的生命。

他就这样来人世间走了一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而在电影中作为重要道具的香水,其实并不仅仅是香水而已。

香水是一种物质,于是它也可以延伸为各种其他的物质,一种肉眼可以看到的客观存在。

我们马上可以想到电影中颇为震撼的广场上上万人集体狂欢之景,只因着几滴香水,这看起来十分荒谬,但是当我们把香水替代成别的东西呢?

比如金钱、权利、地位、荣誉呢?

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人疯狂。

人们可以为了追求这其中的任何一样不择手段,也可以为了得到任何一样而抛弃或忽视已经拥有的幸福。

曾经的人如此,现在的人亦然。

这些东西对人常常是巨大的诱惑,它们让人们争先恐后,相互之间争得你死我活。

就像电影结尾,所有的人都朝着格雷诺耶一拥而上,最后竟然把他瓜分。

联系现今,我们可以想到前几年成为热点话题的“拜金主义”,如果广义一点讲,“拜金主义”本质上即是“拜物主义”,就是以物质或利益至上,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选择。

“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这显然是错误的价值观。

可是如果不计后果的追求这类物质,而不重视心灵和精神的塑造,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走向灭亡。

就像《香水》中的孤儿院院长,皮匠和香水师,他们都是利益至上的贪得无厌的人,最终都无一例外地死于不同的意外中。

而格雷诺耶,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到最后一刻才悟到爱的重要,精神力量的真谛。

这都可以说明,“拜物主义”不可取,一直固执地持着这一价值观的人,最终都会走向灭亡,若是仍义无反顾,必定是万劫不复……

 3 ) 罂粟之香

好片子,可是我的确还承受不了...尽管电影刻意让他的出生有着宿命般的神奇,甚至唯独他自己是没有味道的让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嗅觉让所有离开他的人都死去让他在必死无疑的环境中顽强的存活下来让他可怕的谋杀笼罩在美好神圣的追求下让最后所有他对香味的追求演化成人们内心对爱的渴望让他最后的死也那么富有诗意,赤裸裸的来,也干干净净的走让大家理解他的谋杀完全是出于本能,出于对香的渴望,对爱的渴求.再上升些高度是到人性,到人类内心深处的那个脆弱的渴望被关注的点同时导演也把他对香味极致的贪恋和渴望写的淋漓尽致让他的眼神锐利而可怕让他的动作充满着神经质让他在几乎丝毫没有负罪感的情况下谋杀了一个个年轻的花季女孩,手段..在我感觉,很残忍看着看着就觉得一个词:可怕,充满着恐怖..极致的追求要么是完美,要么是毁灭因为此时即使再高尚再高调的追求也已经变成了一种欲望,这种欲望透露着贪婪和可怕,足以让一切毁灭.片子是会让人觉得心灵被触动,可是这种美很变态.让人对这种癫狂的追求感到恐惧.犹如罂粟,虽然美丽,但却致命.甚至片子给人的感觉也并不美.尽管如此,依然是部好片子.或许编剧导演们追求的就是这样.只是,的确,我还无法承受他们要把这样一种追求以这种变态的手法表现出来.

 4 ) [电影] 《香水》:电影如何拍出味道

“电影《香水》的上映让人们期待了二十年,其间曾有无数制片商争购电影版权,隐居的苏斯金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胜任此事。

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

3年后,苏斯金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电影版权,他选择了曾以《罗拉快跑》获得世界声誉的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执导本片。

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要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营造出气味的氛围。

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剧组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多地取景,还动用了约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并动员了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自刘媛《寻香》)但我最想知道的是,导演汤姆·提克威究竟是如何将一部电影拍出了“味道”,这项大师库布里克也未必能够胜任的工作,他是靠着怎样卓尔不群的魔法才做到的?

第一种“魔法”是画面,也就是制片人伯恩德·艾钦格所说的“意象”,它包括无数具体的形象,肮脏泥泞的街道,被刀劈开的鱼生,成堆的动物内脏、血污,皮革和油脂……视觉是最直接的刺激,它唤醒沉睡的记忆;第二种“魔法”是音乐和声响,大量有层次的环境声响和具有煽动性的交响音乐,共同营造出逼真的现场氛围,肮脏的鱼市,人声鼎沸的市场,幽暗的街道,法国南部花香四溢的田园……声音是很必要的挑逗,它营造空间的带入感;第三种“魔法”是画外音,在这部电影里,画外音的重要性超过了一般电影里画外音的叙事意义,它竭力营造出一种神秘气氛,并具有显而易见的诱导和启发性,它们指导我们对画面和音响作出跨越感官的联想……画外音是最关键的点拨,能催化强烈的情绪。

准确而美妙的特写镜头,带有催眠作用的交响乐,佐以诱导性的画外音,一起构成了针对观众的强烈暗示,它们共同唤醒人们最敏感的嗅觉记忆,让人对画面场景所表现的味道如临现场,这恐怕正是导演赋予电影以气味的基本手段。

逃脱这种精心营造的视听环境,味道其实是不存在的,但在这种层层包裹的视听幻觉里,我们确实会产生逼真的错觉,我们似乎真的闻到了那种气味——贵族男女假发上浓重的香粉味儿,皮革工厂那股浓郁的腥臭味儿,少女浓密红发和耳垂下皮肤的迷人气息……那感觉真是奇妙无比。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看看影片的第一场戏是如何被赋予气味的,那是主人公格雷诺耶诞生的地方,一个肮脏的鱼市。

泥泞、拥挤、混乱的市场上,人头攒动,依次映入眼帘的镜头是:一个男人抱起装满死鱼的潮湿木箱转身走向人群,他和一个抱面包的妇女擦肩而过,然后经过一堆瘫软的黏糊糊的鱿鱼,一个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的瘸腿乞丐,几个在腌制熏鱼的小摊前撕扯的男人……最后,他停在一个比集市上任何一个鱼摊都干净不了多少的小摊前,用力将箱子里的鱼倾倒在案上,那里有大约上百只巴掌长的小梭鱼(已经被抛开肚腹,露出暗淡的粉色内脏),它们和几条带斑纹的刀鱼混和在一起,旁边是堆积如山的鱼内脏和水槽里四溢的污浊血水,一个看上去脸色苍白、头发被汗水粘在一起的女人,正用一把小巧的尖刀把那些被抛开肚子的小鱼的内脏多弄出一些来。

利用这个只有几十秒钟的场景,导演向我们描绘了早期巴黎一个满是泥泞、腥臭、血污的鱼市,画外音一直在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恶臭。

如果说鱼市这场戏的气味塑造主要突出了臭,那么主人公格雷诺耶成年后第一次走入巴黎大街的那场戏,就已经很难给当时在场的气味综合定义了。

镜头里,出现的是一个万花筒似的世界,在一条狭长的挤满了各种人和物品的街道上,除了主人公格雷诺耶不断抽动的兴奋的鼻子,所有出现在镜头里的东西都有其独特的气味:抱着狗乘坐马车的贵妇在轻轻挥动手里的扇子,路边摊的小贩在用铁皮桶给客人倒酒,几个年轻人在路边的长椅上用刀子翘开牡蛎,一个侍从在二楼阳台上为主人的假发扑香粉,店铺里堆满来自异域的香料和谷物,两只手在飞快地擦着一只褐色皮鞋,新烤的面包、烹调好的田螺、切开的奶酪,炒熟的栗子、被翻动的发黄的书籍……这些极具刺激性的画面,至少有一个(甚至所有)能唤醒你对其特殊味道的深刻记忆。

在这个重要生活场景里,导演主要制造的是来自各种食物相互混淆的香味,它们营造的依然是一个充满味道的大环境,而接下来,影片才开始介入到香水的味道。

香水的味道,如果继续通过“用具象的物来唤醒记忆”这种方式,显然已经捉襟见肘,于是在各种分门别类的调味瓶之外,影片更使用了电影艺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人物的表演(准确地说是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来完善这种塑造。

这时,制造香味的任务主要通过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来烘托。

另外,因为香水味道的特殊性(相比死鱼、鞋油诸等,一种特定香水的味道毕竟还是太抽象了,观众难以唤醒记忆获得参照),影片不得不引入一个华丽的特效镜头:达斯汀·霍夫曼闻香水时,旋转360度的镜头里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园和一个献上轻吻的女人。

这里的花园、女人和迷人的光线,都是情节推动气味高度视觉化的重要依据,其效果相当直观,但实际上它所传达的气味,恐怕远不如李子姑娘的那个部分来得传神——格雷诺耶跟踪卖李子的少女,特别是在背后轻嗅对方光洁的脖颈,几乎是影片唯一一次获取了人的味道,这大概是因为每个男人都多少拥有一次贴近女人身体的深刻记忆吧。

准确塑造香水的气味是影片在美学上的一大难点,但最难的其实是如何定义每个女人的独特气味,这个任务确实太艰巨了,我们有理由对汤姆·提克威宽容对待。

但影片没能捕捉到女人的味道(李子姑娘可能除外),不能不说是这部电影的一大遗憾。

当然,对女人气味的捕捉,导演其实也作过艰苦的努力,虽然收效甚微。

他采用的方法是强化一种视觉道具,比如李子姑娘的部分就用腊蜜李子,篮子里熟睡的李子,被刀一剖两半的李子,通过这种种“移情”,观众至少对这个女人的气味留下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或者说,她味道被符号化了,被“标记”了。

后来的道具还比如女主人公的红发和大场面的群交场景等等,它们都是对女人气味的补充说明和形象强化(补偿),当然效果并不非常理想。

影片越到后半部宿命感越强,但情节也越显乏力,“气味”亦越显稀薄,这可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最后的高潮部分,对气味的神奇描绘已基本让位给情节的高度戏剧化处理,这大概也是正部影片后半部相比前半部魅力锐减的根源所在?

最后,关于嗅觉的美学价值,和菜头先生的这段话说得很妙,这里不妨拿来作为本文的结束——“气味是通向人类记忆之门,陈封已久的往事可能在某天被一种细微的味道所唤醒,而和听觉和视觉相比,嗅觉也显得更加微妙私秘。

听觉和视觉更像是一种公共资源,而嗅觉完全属于你个人,代表着黑暗,亲密和无距。

”电影《香水》,正因为罕见地唤醒了这种价值,才显得分外珍贵,令人过目不忘。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lg

 5 ) 夸父!他的死亡方式证明了他就是上帝,一口气写完的“道德文章”

人的终极追求即是如此。

赤条条活,赤条条走。

《香水》的高度,或者说作为一种“独眼巨人”式的审美架构,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个故事所能诠释的局限。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雪莱、喜欢济慈等那一些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人、如果你是波德莱尔的崇拜者、如果你是一个曾经为凡高、海子、甚至太宰治之死而感动得落泪的人,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会正中你的下怀。

一个不可能有任何道德观念的人,只要他存在一天,所追求的东西永远是那样可怕。

他内疚了吗?

不,不仅仅如此——在成堆醉生梦死的人中,他理解了悲剧的意义。

这是一场“伟大的尼采式的探索”,它来自直觉、来自体验、来自你我从娘胎就隐约能感觉到的那种可怖的下场。

纵欲吧!

生命的礼赞!

当“酒神”尽情地嘲笑“日神”的时候,人,这种原初的形态,究竟有什么道德可言呢!

一切的一切统统是都在奔向同一样方向,谁能拥有这样的“美”,谁就是圣灵!

人归根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是什么造就了一个人?

难道真的是绝对的理性吗?!

宗教是什么、世俗是什么、法律是什么、文明又是什么呢?!

一场荒谬的秩序的炼狱,从起步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毁灭的结局。

《香水》的故事揭穿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天大的骗局,那便是“一切之虚伪、虚伪之一切”。

这个人到底在追求什么,或者说什么能阻止他的追求。

这一点,我们应该问一问人性,也就是人之所谓为人,人之所以存在的基础究竟是一个客观的、理性的、互相参照的物质世界,还是那个非理性的,主观的,完全可以超越一切的“隐秘存在”,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人究竟是社会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的被动者;还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创造社会的缔造者;是社会造就了我,还是我造就了社会。

一个能够忍受环境之极限的人,在他无限接近死亡或者极美时刻。

人的存在之意义是否还有他固定的价值,我们是否该“重估一切价值”,尤其是这满口的“道德文章”。

海德格尔曾经关于“存在”的晦涩注脚,荷尔德林一贯的神秘幻想,还有福柯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爱欲癫狂。

有时,我时常会想起推石头的西西弗。

这是“人”最形象的隐喻!

一个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却又要不断地向前步履蹒跚的生命体。

如果说我们的“守护神”本就赋予了我们“成为自己”的能力,可是又有多少人在争取与它交谈呢,什么才是灵魂的终极?!

闪亮的词句在自由的哲学探讨面前忽然变得具有了强烈的文学色彩,文学是什么?

文学就像这穷不尽的宇宙奥秘一般。

它可以像数学一样描述一切之美,却永远无法用唯物主义者能理解的方式证明一切。

其中的宏伟感,曾经在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音乐、甚至格列柯痛苦扭曲的肉体中闪现过。

那是一种虚空到死,狂想至迷的野蛮,它孕育了勃勃生机的所有生灵,却与所谓一般的“人文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这点用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夸父追日”的故事去描述也许最为确切了。

《香水》所要塑造的正是这样一种抛弃一切之无畏的、纯粹的奔跑者、守望者。

存在于他头脑的唯一之念——就是“保存美”,然后再亲手毁灭它(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

把神圣撕毁给所有人看。

一个“纯粹的人”完成他一生的“纯粹的不朽”,所以他是一个超人!

一台昼夜不停,直到死去的“永动机”,或者说是一个经典的、符号化的白痴。

在被乞丐们分食的那一刻。

他的死亡方式证明了,他其实就是上帝!

上帝就是这样把自己的血肉分给大家的,美——最崇高的牺牲。

正是如此。

于是,人们有了幸福感。

这个体验令“它们”终生难忘。

同时上帝也是一个人,一个完全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无所不能之人。

因此,本片在“探索伟大的人”之余甚至可以说还被裹上了一层殉道的含义,这个象征物就是一个奔向太阳的、赤身裸体、最后壮烈而死的夸父。

人间最为歇斯底里的浪漫,终于完成了一次电影体验!

——狂想吧!

赞美吧!

那才是一个真正的、理想的“大写之人”,在精神领域,我们永远崇拜这样的人,但我们永远做不到“一样”。

因为,我们永远是被现实捆住手脚的“大多数”,甚至连犯罪、去杀人都要怀揣一份可笑的“罪恶感”,这真是太可悲了!

看穿《香水》这部电影的人,也许是非常危险的一群人。

因为,本片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证明:即使是像希特勒这样的人,也是美丽的……

 6 ) 请让我吐槽吧请一定让我吐槽!

本来是一个多么悠闲的周六啊!!!

考完试打完球睡了一觉起来一本满足啊!!!!!

想着干点什么吧就翻起来屯起来的电影了!!!!!

看着名字不错就点进来了啊!!!

海报很有范儿啊有木有!!!

看起来跟什么沉默的羔羊、蝴蝶效应之类的有点像啊有木有!!!!

很符合咱的口味的样子啊!!!!

结果从此开始了两个半小时的毁三观之路啊!!!!!

设定我就不吐槽了啊!!!!!

什么比得上雷达的全方位高覆盖扫描全景般的嗅觉能力你不去隔壁警匪卧底大片片场太浪费了啊!!!!

前面开始杀妹子什么的咱也没觉得怎样啊!!!!!

不就是个为了香味的变态么!!!!

各种变态咱动画里见得多了好吧!!!!

跟我一起看了这段的姬友还在最后一个妹子死前说他说不定没杀妹子带着妹子私奔了!!!!

我扫她一眼:图样图森破!!!

然后果然妹子就秃了死了!!!!!

然后他就完成了他的旷世香水!!!!

然后就被捕了!!!!

然后就该被千刀万剐什么的永不超生了是吧!!!!!

错!!!!!

下来才是毁三观的精髓!!!!!

尼玛都要上刑场了啊!!!!!

尼玛该旷世神奇香水出场了啊!!!!!

主角就涂了一点啊!!!

为什么所有人都对他顶礼膜拜啊!!!!!!

满场的之前群情激奋恨不得将他亲手千刀万剐的人民群众都在大喊:他是无辜的是天使是闹那样啊!!!!!

你们判断天使是闻味道的啊!!!!

谁来告诉我这得是什么味道!!!!

是苹果味还是葡萄味啊!!!!

难不成是小草莓味的还!!!!!

立华奏会哭的!!!!

这还不是高潮!!!!

在他把涂了香水的手帕扔下去之后!!!!

所有人就地躺下!!!!

开始互相脱衣服啊!!!!!!

脱衣服啊有木有!!!!!

开始就地乱搞啊有木有!!!!!!

满操场的人啊!!!!!

都开始啊!!!!!

尼玛不仅有男女还有男男和女女啊!!!!!

不要吐槽我为什么看的这么细啊!!!!!

然后!!!!!

这还不是完结!!!!!

男主就这么走了!!!!

深藏名与利!!!!!

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

然后淡定的把一整瓶香水都从头倒了下来!!!!

之前都还是沾了一点啊!!!!

这次是一整瓶啊!!!!

然后!!!!

然后!!!!

然后!!!!

他就被愉♂悦的人们给吃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_(:з」∠)_我的三观啊我的愉快的周六晚上啊……第一次看到主角这么开挂这么展开主角光环再来这么神结尾的片子啊……我服了……五体投地Orz……

 7 ) 《香水》有哪些亮点和记忆点?

在学校上电影赏析课的时候,老师专门拿了这个片子给我们讲解电影构架知识。

讲真,电影的基础课程都很无聊,所以老师讲的那些关于“镜头或色调”之类的知识我都没听进去。

但因为曾经看过了原著小说,所以对整部电影还是抱着极大的好感和期待。

电影还是很还原小说的,虽说它在细节上进行了些修改,但越往后看,越觉得挺纳闷——小说里的男主格雷诺耶自始至终是个毫无感情的人,除了对香气的迷恋,他对任何事都毫无兴趣。

但电影里相反,男主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人性——他在杀死第一个姑娘的时候,竟会表现的十分惊愕。

而最后在断头台前,格雷诺耶看着台下意乱情迷的众人们,居然激发起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感情,这在原著中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老师在讲解这部电影的结局时,是这样说的:“格雷诺耶最终意识到,自己的挚爱是他第一次杀掉的那个姑娘,于是他选择了自尽。

”当时我只看了小说,还没看这部电影,所以听了这话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书中的格雷诺耶是个纯粹的恶魔,除了世间的各种香气,他漠视一切,他不会衍生出所谓的感情。

即便小说最后,他也不是像电影里说的那样——“格雷诺耶意识到香水并不会让他如常人一般爱与被爱,于是他心灰意冷,决定让这世界和这香水都见鬼去。

”小说中他心灰意冷并求死的原因是:“格雷诺耶意识到,他在爱之中永远无法被满足,他只有在被憎恨中才能找到满足。

”格雷诺耶一生追随香气的指引,香气引导着他生活,带给他美好和喜悦,但最后他发现自己并不享受人们的膜拜,那些香气也不能再令他快乐和满足,他憎恨那些愚蠢的膜拜自己的人,于是他选择了自尽。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画面的调度很美,像一副油画一样厚重。

电影中间抓捕杀人犯的那一段剪辑很棒,音乐和节奏也很紧凑。

但碍于电影片长,原著中有很多细节无法完整的呈现出来,且电影制作方在某些方面进行了自主原创,这也不能说不好,但有些人会疑惑:“为什么主角每离开一个地方,之前与他有过交集的人就会死掉?

幼年收养他的加拉尔夫人死了,他的师父巴尔迪尼死了,他最后为其打工的那个老板,那个暴躁使唤他的德鲁,他最后也死了。

”——但事实上,在小说里并非如此,开头收养他的加拉尔夫人在小说中一直活到了晚年。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虽然说,加拉尔夫人尽管在童年时心灵就已经死亡了,但她却很不幸的活到了很老。

”加拉尔夫人是个形同枯槁的老妇人,她一直很无所谓的活着。

显然,在作者看来,这种无趣又刻薄的人如果活的时间太长,反倒是对她的一种折磨了。

之所以修改这段,大概是电影制作方想要表现出主角身上的厄运之气,所以,但凡与他接触的人都很难善终,这是一种增强戏剧化的表现形式。

个人认为,小说里所构造的情节更加残忍和无奈,但电影的再次创作也不是无法接受。

 8 ) 他至少来过

原发个人BLOG,自我倾向严重,无指向性,勿上纲上线。

觉得主角是不可理喻的疯子杀人犯的人,看到这里就可以把窗口关掉了。

小说我没看过,军训的时候听废死提过电影很美,前段时间去看了,真的很美。

美到人心口发颤的程度。

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我没看过,对于导演的印象不深刻,事实上看完之后才发现导演是他。

所以我心目中这个片子的美,不是任何前提累积暗示的结果,它是纯粹的,非常的,美。

这年头不知道《香水》讲的是什么的人估计也不是那么多,再大致了解整个剧情的基础上,这个片依然让我没有任何拖曳感地一路看到底,画面更是无可挑剔,就技术含量来讲无疑是成功的。

由于没有看过原著我去豆瓣看了一下评论,发现主要是对格雷诺耶穴居那七年的淡化处理不满,这个部分在电影没有给我造成障碍,至于它到底有作用等我看完小说之后再谈,暂时略去。

另外就是对电影的理解。

还是那句话,我没看过原著,我只能说按照我的理解,电影中格雷诺耶身上体现最强烈的品质既不是善恶,也不是对“真”的追求,而是人性,或者说,是爱。

在一个这样谋杀犯身上讨论爱有点可笑吧?

但是我真的觉得那是爱。

有些人认为格雷诺耶闻不到自己的味道意味着他存在性的缺失,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的荒谬。

我则认为格雷诺耶本来就闻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就好像人看不到自己一样,个人的存在是无法被证实的,人是群体动物,只有依靠他人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而在格雷诺耶的生命中,没有这样的人。

母亲因为他的第一声啼哭而死去,孤儿院的院长在将他卖到皮革铺之后背人割断脖子抢走钱财,皮革铺老板把他卖到香水店当伙计,拿着得来的钱财去喝酒然而却因为酒醉落水身亡,香水店的老技师也在放格雷诺耶离开并拿到他一百个香水配方的当晚被倒塌的房子掩埋。

而生命中第一次被吸引,那个和她卖的果子一样鲜甜诱人的姑娘死于格雷诺耶的无心谋杀。

他一直都很孤独。

说闻不到自己的味道让格雷诺耶决定制作传说中的香水,我觉得这只是个催化剂。

他打算学习油脂分离法就表明他一直有这个想法,闻不到自己的味道只是让这个想法更加明确而已。

更本源的,是对爱的追求。

当他站在绞刑台上挥动那沾了神秘香水的手帕的时候,他一定以为他可以凭借这个气味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或者说,让别人意识到他的存在。

那是能够激发人心中的爱的香水。

人们确实疯狂了,将他当作天使对待,继而沉浸再疯狂的交媾中。

群交的场面真的是触目惊心的美,音乐更是一等一的好。

但是站在绞刑台上的格雷诺耶只会觉得更孤独而已吧,他的香水确实引发了人们的爱,却不是对他的爱。

当洛尔的父亲拿着剑逼近他,却最终跪倒在他身前,抱着他呼唤"My son"的时候,他应当是彻底的绝望了,人们是在爱他吗?

不是,他们爱的是他的香水,他本身,仍然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存在。

面对群交的人群,格雷诺耶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个被他误杀的姑娘,那并不是一个外表多么美丽的女人,但是那是格雷诺耶一生当中第一次自发的对爱的追求。

他们拥抱,缠绵,那个姑娘的神情温柔恬静,像情人也像母亲。

他的理想,和眼前的所见显然是不能匹配,他这一生的愿望就这样破灭。

所以他选择回到故乡,死在自己耗费毕生精力制作的香水味道中,最终不在世间留一丝痕迹。

他终究不能存在于这个世上,也许这就是命运。

我不知道格雷诺耶在原著里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象香水瓶一样透明和冰冷”。

我只能说,一部改编电影的不一定要完全跟着原著的路子才叫好,即使是相同的故事,也能表现不一样的感情。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有让人呼吸停止的美,而格雷诺耶也确实震撼了我。

面对香味,他的天赋是无限的,片中他杀死洛尔时连狗都没有惊动就从洛尔的父亲床边取到钥匙正是这方面的体现,同样的还有他在千里之外寻找洛尔的味道。

但是除此之外他一无所知,他缺少成为一个正常的人需要的要素,他是天才,是个不知道应该怎样在世界上生存的天才,这样的人,我以为,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讨论和强求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的人只能在小说中存在,最终也湮灭于烟尘之中,仿佛不曾存在一般,不管是杀了他的人,还是被他杀的那些女孩的亲人,还是曾经见到他的人,他们都忘了他,就好像他根本不曾来到这个世上一般。

他的一生毫无疑问是个悲剧。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从内窥见的是巨大的孤独是对爱的渴求,这种爱并不是单纯的亲情或者爱情,只是一种感情,对他人的强烈的感情,他唯一缺少,追寻一生仍未得到的东西。

“他至少来到世上做了一些事,出于爱(par amour)”

 9 ) 寻香

巴黎的十月,各种气息浑圆丰满,仿佛它们的快乐就在于被人发现、被人采集。

当地上湿嗒嗒的积满了水,刚落下叶子被泡出一股将腐未腐的甜蜜。

我去看《香水》(Profumo-una storia di un'assassino)  影片开场是巴黎街市的景象,十八世纪的香都弥漫着难以想象的恶臭。

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鱼摊旁。

他矮小、丑陋,身上没有任何气味。

除了这一奇怪的缺陷,格雷诺耶还拥有常人不及的嗅觉。

他出生后被母亲抛弃在垃圾堆里,幼年时加拉尔夫人把他作价出卖,从此,格雷诺耶以苦力活儿果腹。

为人唾弃的岁月里,他梦想复制自己嗅觉内的所有气味,使它们在自己的身上得以再现。

巴黎是格雷诺耶的寻香园,在塞纳河边,他邂逅了纯美善良的少女香。

为了占有它,格雷诺耶掐死了卖水果的姑娘。

那天夜里,他隐约意识到自己命运的方向。

格雷诺耶向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克展示天赋。

巴尔迪克将他买到香水作坊当伙计。

格雷诺耶开始为自己试制各种香水外衣,他的香水拯救了作坊并使它显赫一时。

在这段日子里,格雷诺耶发现,气味是唯一能够深入心脏的东西。

它在那里把爱与厌恶区分。

谁掌握气味,谁就掌握了人们的心。

获得自由的格雷诺耶隐居山上,滤尽往昔令人作呕的气息后,他游历法国寻找操控人们行为意识的香气。

在一个港口小城,格雷诺耶再度从少女们的身上发现了它。

格雷诺耶杀死26个少女,提取她们尸身上残存的体香制造最蛊惑的香水。

这瓶具有魔幻色彩的香水,使他把处决自己刑场变成了获取爱戴的狂欢地。

当小城为格雷诺耶心旌摇荡的时候,格雷诺耶返回巴黎。

在他的出生地,人们被一瓶奇异的新香迷惑,疯狂地把格雷诺耶撕成肉块,分而食之。

  《香水》的上映让人们期待了二十年。

二十一年前,Süskind的小说被文学界称为“一个重要的事件、一个奇迹.无数制片商争购电影版权,隐居的 Süskind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执筒。

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

3年后,Süskind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电影版权。

《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提克威获得伯恩德.艾钦格青睐执导本片。

根据畅销名作拍片,这种方式为电影增加了神秘感与亲切感。

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

营造出气味的氛围。

” 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色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影片保持了汤姆.提克威影片一贯的节奏感,流畅的镜头语言、精良的布景与服装、一切都在努力趋向于作品。

趋向于各种气息。

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巴尔迪克和本.卫修的格雷诺耶同样可圈可点,尽管如此,书迷觉得电影与自己意想中的《香水》有不同程度的出入。

书中细节的省略使观众抱怨不已,对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也同原作存在差异。

可以看出汤姆.提克威希望角色拥有情愫,但在Süskind的笔下,格雷诺耶象香水瓶一样透明和冰冷;配角的命运处理体现出导演和作家对生活的认知区别--不是所有的恶都会得到惩罚,更多的时候它们继续生存。

令恶毁灭的电影是一种理想,描绘它们存在的小说是一种现实。

走出影院,下午特有的软香和着清冽扑面而来。

如果把看电影和读原作都比做寻香,在语句描绘的氛围里,人们每过一个街口都要停下来、每闻到一种气息都要回味良久。

光影作品更多是视听的快速冲击,它再现拍摄者对原作的理解。

因为两者之间无法彼此抵补的区别,小说是一瓶香水,电影是永远的寻香人。

 10 ) 《香水》:给巨蟹座一个活体解剖

巨蟹座在一般人眼里,一直都与一些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传统”、“居家”、“体贴”、“责任感”、“善解人意”、“贤妻良母”……就让人纳闷,这样的好人怎么会骗人呢?

再看了电影《香水》,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好家伙,原来巨蟹可以出落成这样的啊!

就借这部《香水》也来给巨蟹座一个活体解剖。

1 敏感巨蟹座的人神经敏感,察人很细微,在《香水》里面,就是有很强的嗅觉。

“敏感”好的一面就是“善解人意”,感情细腻,富于幻想;但是敏感过了头,就成了神经质、多疑和小肚鸡肠。

尤其是在巨蟹很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与敏感叠加就会做出极端的自卫举动。

2 安全感巨蟹为什么居家?

为什么有责任感?

为什么有搜集欲?

因为需要安全感。

为了安全,巨蟹不会探险寻刺激;为了安全,巨蟹做事规矩守时有计划有安排;为了安全,巨蟹要有房有存款等物质储备,甚至在感情上还要有储备的情人。

在《香水》里面,这种对安全感的渴求化为了“留住”女人香的搜集欲,并且以一种井井有条的严谨方式加以实现,就成了一种极端阴险的自私。

3 闷骚所谓“骚”,就是很有想法、有欲望、有情绪,内心汹涌澎湃,巨蟹是活动星座,爱幻想,支配别人的冲动很强烈。

所谓“闷骚”,就是懂装不懂,不管有多大的想法、欲望和情绪,都不说出来,憋在肚子里,鸭子死了嘴硬,而一旦爆发,就让人痛不欲生。

《香水》里面就是没什么台词,基本上是埋头做案,一旦案发就惊天地、泣鬼神。

“闷骚”好的一面就是矜持,含蓄,温文尔雅,绅士淑女,水相星座的人都吃这一套;但是“闷骚”坏的一面就是不敢面对自我,更不坦诚率性;无论其多么自私,都要装受害者、装好人,火相星座的人就很反感这一套,就是虚伪。

射手座与巨蟹座恰恰相反,1 洒脱、爱自由和冒险;2 重精神、无私而富于牺牲精神;3 真诚、率性。

射手洒脱时巨蟹敏感,然后为了安全感巨蟹开始储备情人,同时又闷骚不让射手察觉,等到事发一切为时已晚,这就是为什么“射手最容易被巨蟹骗”——实乃“水火不容”。

《圣斗士星矢》的作者车田正美就是射手座的,结果把巨蟹黄金圣斗士deathmask写成了最差劲的一个——终日搜集死人的尸体作为自己的武器“积尸气”,实在是冤孽。

《香水》里的情节也惊人的相似,不也是“积尸气”吗?

只不过是香气而不是战斗气而已。

永留芬芳的香水,这也正是巨蟹座所有自私和虚伪罪恶的终极救赎——去往其至善、至美的爱的安全岛。

可是,爱到了极端也会伤人,正如《香水》自杀的结局。

巨蟹座敏感又没有安全感,巨蟹座储备地下情人,巨蟹座变心后翻脸不认人,其实都源于一个善良的初衷——想要永远和爱人粘在一起不分离,一直爱到死。

对这样的巨蟹,该抱以鄙视和仇恨,还是同情和宽容呢?

让.巴普蒂斯特.格雷诺耶(Jean-Baptiste Grenouille,1738.7.17 - 1766.6.25)巨蟹座,生于巴黎水产市场,法国香水师,小说《香水》主人公。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1949年3月26日 - )白羊座,生于慕尼黑史坦伯格湖畔的安巴哈,德国当代作家、剧作家及电影编剧家,小说《香水》1985作者,其他文学作品有:《低音大提琴》1984、《鸽子》1987、《夏先生的故事》1991、《棋戏》1995。

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1965年5月23日 - )双子座,生于德国伍珀塔尔,电影《香水》2006导演,其他电影作品有:《意外的冬天》1997、《罗拉快跑》1998、《天堂》2002。

《香水》短评

我觉得基本上已经做得相当好了,结尾有略微改写但也在情理之中,虽然不喜欢为他洗白的部分。但是不明白为何要抻到2个半小时这么长,前面信息量未免太少了,铺垫渲染得也并不足够,只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慢慢悠悠。我觉得后端反而应该抻长些,多着笔墨于他提炼香水的探索、耐心、虔诚和仪式化。

9分钟前
  • 还行

片子值4颗星;打1星是为了避免以后再看;主角太恶心;画面太恶心;实在产生不了审美愉悦。色彩运用不错。

13分钟前
  • 翟墨子
  • 很差

马了好多好多年,看完后不只是不喜欢,甚至很讨厌。其实这部电影技术方面我倒不讨厌,美术,音乐,布景都挺好的,拍的很精致,并且把欧洲中世纪的肮脏、混乱、野蛮、粗鲁都还原的不错。我主要是讨厌故事,故事前95%都是一个偏现实主义的故事,加一点点虚假元素可以理解,但高潮部分突然来个特别奇幻的设定,就感觉割裂感特别重,看的时候我就想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玩意?为什么会这样?香水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这犊子扯得也太过分了。如果非要用这种奇幻设定,那就应该在影片前部分也加入一些奇幻设定,才会让高潮部分不那么突兀,这香水作用简直无敌了。致幻+净化心灵+崇拜听话。这什么玩意啊,而且结尾的宗教隐喻更是让我翻白眼。很久没看过如此让我讨厌的电影了,比国产网大还恶心。没想到马了这么多年看完后竟然让我反胃。4分。

15分钟前
  • 木木三又二
  • 较差

那行刑台上抖手绢太让人无法直视了,哥你是开演唱会呢?

20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推荐

对于一种东西的执念,就是人的欲望。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一切。“有一种香水,能让人感觉就仿佛进入了天堂……”那么,天堂的景象就如同影片中所讲的那样,是爱与被爱,抛出了一切,种族性别肤色样貌高低胖瘦,赤裸裸的爱欲?那瓶香水,如果起一个名字,应叫做:欲。甚至是爱,也是欲望。

22分钟前
  • 杉爷
  • 还行

故事的确是震撼的,但对这种略有反人类倾向的影片没法产生好感,可能是骨子里越来越明显的love&peace因子作祟,观影中的不适终于在影片结尾处得以释放。其实,人类的大多数欢愉行为不都是建立在他物的痛苦之上的吗?!所以换个角度,这或许讲了一个有关宗教、信仰、救赎、天使与魔鬼一线间的故事。

27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还行

能拍得再爛一點麼??!本來沖著重口來的,沒有,那你就唯美給我看,也沒有!!結局看一幫人群p,可惜我不好這口。。。

30分钟前
  • LANX
  • 较差

还原的不错,千人大裸战太含蓄了……

34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一个单凭体香便可以达到高潮的男人,能让格拉斯全城人民做爱狂欢的男人,这便是香水的魅力啊。作为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香水的糙汉子,我表示深深怀疑与震撼。到底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那么美丽的女子你也下得去手?又见到艾伦了,英伦绅士还是舒服。

37分钟前
  • 霍格沃茨在校生
  • 还行

剧情本身还不错 但是现实如此就太可怕了 一个偏执狂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 我请所有支持他对艺术狂热追求的fans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为了艺术而牺牲的是你们的亲人,你还会支持他么

42分钟前
  • 我爱看电影
  • 推荐

用少女的体香,酿造出最蛊惑的香水。只不过是为了留住爱人的气味,他所以为的救赎。而其实,“他本身其实就是一瓶香水,馥郁绽放之后终会随风消散。”

46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本片常被误认为法国电影,其实是德国电影。(若能把开头那几个恶心的画面去掉,本片我给五星)

5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关于爱的电影,让我想到一段话:“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56分钟前
  • .
  • 力荐

就算是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我也不理解为毛尸体可以洗干净扔出来衣服和头发却非要埋在自己屋子里,以及为毛把女儿屋子锁上钥匙摆自己床头然后自己的门不锁。。。这种设定跟在外星球随便摘头盔一样让人无法接受啊。。群P场景太喜感了这么拍戏真的大丈夫吗。。

60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虽然名字叫香水,整个电影看起来臭不可闻

1小时前
  • 大米虫子
  • 较差

造景牛逼镜头牛逼演技牛逼万人dio牛逼,但是我实在不能理解用十二名少女的气味做来的香水怎么可能会好闻?!怎么想都是反生理的。如果最后女孩爸爸拿着剑把男主杀了我会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结果是抱着男主痛哭,害我和我弟一整个大震惊三观碎掉。不是这部电影那么高分,合理怀疑你们闻过男主的超级发春香水。最后被分食的结局有点宿命式意味,想给空空如也的自己找到爱,结果只能用魅惑的香味蛊惑人心,最后消逝在虚假的爱中。他从没有被爱,他悲惨,但是可以的话希望他早点死掉,省得去害别人。

1小时前
  • 無鴉
  • 较差

1不如叫一个变态的故事 2片子太讽刺 可见作者和编剧内心之阴暗 但不知与原著相符度 有时间拜读一下 3活该主角得不到他想要的爱 4有些画面很美 但坚决不收此片 5演员们陶醉的表现看来特别可笑 观众并无任何直观体验 6作为一个故事 写的非常不错 富含深意 但在道德方面 实在无法苟同 待以后详文说明

1小时前
  • ╯-╰
  • 还行

2011年开篇之作。没有想象中的色香味俱全, 没有让我的鼻子产生触动,也没有期待中的惊悚, 不过最后的带有某些宗教色彩的神秘主义总算扳回一城。不过这么草根,cult的男主角,用这么古典含蓄的叙事手法,感觉就如同用贵重的木桶腌制酸菜,感觉有些怪。

1小时前
  • 有戏
  • 还行

一個從出生身上就完全沒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卻是個嗅覺天才,他能製造出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傑出香水,這些香水的製作方式和一般的並無不同,唯一差別之處,是他所使用原料—處女的體香,只要是葛奴乙挑選中的女子,他便不計一切代價將她殺害,將新鮮的屍體身上的香味用來作成香水的材料,讓這個香味永遠只專屬他一個人……。

1小时前
  • 天诛·可而keer
  • 推荐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无法想象<香水>被糟蹋成这个样子.聚尔金斯不愿参加首映式,也许是因为他的一贯低调,但我更愿意理解成他对电影的失望.就算有Alan Rickman参演,就算是Tom Tykwer执导,也无法挽救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看来每个人对小说的理解有着太大的不同.只能怪自己的理解并非其他人的想法.无奈.

1小时前
  • 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