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明白那些说因为没有“正视”历史的,而去给低分的人是怎么想的?
涉及到日本侵略历史的电影就一定要把某些“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一定要把日本人的残暴不仁全部表现出来?
那《金陵十三钗》怎么不敢把日军挑孕妇的剧情拍出来,太难了,拍不出?
还是太残忍了不敢拍给观众看?
人家不是战争剧,只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亲情剧,还是很感人的,而且人家也承认了侵略事实,也承认了战败,也承认了关东军的残暴,难道还要把南京大屠杀拍一遍你们才满意?
最后美军的仁慈,我想是应该是剧情需要吧,太残酷的所谓的现实,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特例”,你喜欢看这种电影吗?
在门户网站看到了某些小编推荐的片子特意找来看,侧重点在于岛国的影片里八路是什么形象,看完之后感觉岛国人其实骨子里对八路还是很反感和厌恶的,跟中国的抗日神剧有所差别的话,抗日神剧是表面上丑化和矮化敌人,而本片则是在骨子里进行丑化,日军军官的残暴,苏联军官的野蛮霸道,都是为了反衬红十字的精神不屈不挠,下篇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战争中失散的母子最终相认,过程一定要曲折,二星。
“日本八路”老照片:鬼子变身八路军的故事(组图)--原载:加拿大华人网2014年9月1日,中国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日本人宫川英男位列其中。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博得了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他们被中国老百姓称为“日本八路”。
这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是一群“日本鬼子”变身“日本八路”的故事。
宫川英男,1918年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末期被俘,经思想改造后自愿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宫川英男成为日本反战同盟的一员,参与对日军的策反等工作。
1945年,在日军围剿中,举枪自尽,时年27岁。
作为侵略者,成为俘虏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
日本兵则以极难被俘著称——受武士道和法西斯精神的教育,日本士兵通常至死不肯缴械投降。
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发布俘虏政策的命令,“不杀,优待,放归”。
1939年1月2日,日本战俘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人,宣布自己参加中国八路军,成为抗日战场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1939年11月7日,杉本一夫发起建立了华北日本士兵觉醒联盟。
这是中国战场上,日本俘虏转变立场后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
此后,反战组织陆续建立,遍及敌后抗日战场。
1940年,延安方面政策大调整,提出了“教育后劝其回归,选择少数进步分子,给予长期训练”的指示,也就是“教育、训练任用”的原则。
日军俘虏一旦被留下,给予优待。
在华日本人反战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唤醒士兵觉悟;服务于抗日工作的其他战线,如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军事技术传授、卫生服务、教育等。
冀南支部有个叫秋山良照的盟员,他靠着简陋的印刷条件,和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全部散发给日军士兵。
秋山抓住日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
到1942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积起来有一尺多高。
上战场喊话是一项特殊的反战活动。
盟员要躲避战火,跑到炮楼边,高声向同胞叫嚷:“日本打不赢!”“日本军阀才是我们的敌人!”“你们都是劳苦大众啊!”有统计称,从1939年7月反战组织成立,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成员,有名可考的36人。
近日公布的抗日英烈宫川英男,便是其中一位。
作为情感片来看,延续日剧的特点,比较细腻。
作为反战片来看,也延续日剧的特点,偏颇明显 就前篇而言,说说偏颇之处。
这片的主旨 1 开拓团本性是善良的,虽然是占了你们土地,感到遗憾,但是我们有博爱的护士,正义的男主角,最终 “日中谅解使得村子融洽多产富饶” 。
(穿插田园风光) 2 军队是凶残非人的。
对中国人坏,对自己人也凶残。
3 (片尾部分)俄国人破坏了和睦共荣的局面。
4 游击队的土匪,使能够被“爱”感化,但是为什么他还要拿枪打我们呢?
是没吃的了(小孙语),所以出来抢。
很遗憾。
女主角男主角被塑造得带有超然的正义感(而且是自发的,不是被共军改造),要说感人,是有的。
可惜他们这样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中,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有几多呢.....这算不算扭曲美化侵略历史呢?
然后这片主要就是渲染了军人的横暴,不提 开拓团“平民”的真实,展现个例性质的人性光辉,结尾推脱了一把责任。
要说“反军队”,是有的,日本右翼看了这种“污蔑军队”“美化”的片,是会恼羞成怒。
历史上日军对于开拓团确实是采取“前期拉来殖民,后期抛弃不管”的态度,所以战后开拓团对日本ZF的诉讼 。
但是,看着片中”善良的开拓团“,对比一下历史。。。。。
只能说,这大概是导演对于那个时代的美好脑补。
因为强盗就是强盗,不是上门送温暖的NGO当然,日本人想要看什么样的片子,我们也管不到。
如果日本人拍个“日军莅临珍珠港是帮助美国改进缺陷”的片,美国人也是管不到的.....呃,这个就难说了
看到zaker上的简介过后,就忍不住找来看了。
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
在抗日神剧的包围下,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如果日本拍二战题材的片子会怎么拍。
就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它是很深刻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部片子有刻意轻描淡写日本侵华军罪行的嫌疑,但是我觉得,这部作品想要描写的重点,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中发起国所犯下的罪行有多么恶劣,对被侵略国家带来的多么大的伤害,以至于那些犯下罪行的人需要为此有多么沉重的罪恶感。
这些都不是这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有所谓的刻意忽略这些东西。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悲伤却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如今的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点,故事主人公所执着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贯穿了整部影片。
看到有些人会使用“圣母”这个词,可能略带有嘲笑的意味。
一个人,坚持她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令人敬佩的事情。
如今,多少人摇着头说,社会就是那么现实,哪谈得上什么理想。
可能,一个未涉世事的小孩子会红着脸反驳,说理想对于他自己,何等何等地重要,但是得到的,总会只是那句:“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
”想起来,不禁是有些悲哀。
毕竟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
当上校用枪顶着希代的头,让她放手的时候,她还是放开了。
(待续)
8月10日二次补充,因为之前看完此片时哭的稀里哗啦,又在网上看到许多喷子,一气之下,满怀感情,很是激动的写下这片评论。。。。
也是有点醉2天后的今天,我也收到不少不同的见解,受教了,也冷静下来了,现在对原激情澎湃的答案进行补充————————————————————————————8月8日原文看到不少人在骂这部片子,我今天把前后篇都看了,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个人觉得拍的挺不错的。
一:角度选的很好,让松岛菜菜子演一个战地护士,以她的视角写“她”的经历,我之所以打引号,就是因为它也写出当时战争中所有人的经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俄国人的,战地护士们越辛苦,医院里的伤员伤势越惨重从背后越能体现出战争的惨烈,而这部片子以“人性”出发,完全和我们国产片走的是两个路子,不是像抗日神剧那样把中国人写成神,日本人写成猪,这样的弱智片子在中国不少,我不想再提。
二、真实。
对于这个片子,除了几个点比较夸张、形式化,总体来说是很真实的,从历史事实、人物、取景,没有违和感。
三、泪点。
这个片子和日剧的风格是一样的,虐心、温情,我承认,在看前篇的时候哽咽数次,在后篇的时候真的哭了,我认为一部片子,不做作,不虚伪,让人感动的肯定不太差劲。
对于那些个喷子,我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1、你们说拍的烂,狗血。
我想说咱们中国的抗日剧有几个能比的上这个?
在战争中,中国人最牛逼,又是大侠,又是特工,特别潇洒,边打仗边谈情说爱,日本人全是傻逼,一下子就over了,只要是中国人绝对性的好,只要是日本人就绝对性的坏!
我不想说了,你说人家烂,你看看你自己国家拍的,先看看你有没有资格说他烂!
2.对于说这部片子美化了战争、跑题、以哭戏为买点,是给日本人看的日本剧。
我想说,什么叫美化战争?
难道要把割头、强奸、砍杀全部血淋淋的演出来就是最好?!
这部片子是没有直接写日本人的恶行,可是全片透漏出来的是日本人的罪行,你想想,这是日本片,日本是侵略国,这是给日本看的,要是直接写日本人的暴行,你认为日本的“广电总局”会让它播?
呵呵,恐怕剧本没拍就夭折了!
所以这部片子不是十分露骨的写日本鬼子的罪行,可是它确实写出来了!
日本男医生在俄国人来之前给护士氰化物并说你们不知道战败国会有多么残酷的经历,女人就是战胜国的猎物,这里难道不是暗说日本鬼子有多残酷?
难道不是暗说中国女人就是日本鬼子的猎物?
演俄国人强奸时令人震撼的一面,不也是演日本人对中国女人的所做所为吗?
暂时想到这些就先写这些。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今天补充内容知友们都推荐答主去看《我们的父辈》,我会去看的,谢谢⊙▽⊙好了,回归正题对于这个片,之前我是为它说话的啊,都是夸它的现在,我写写它的不足吧,是不是叛徒。。。。
才不是!
我叫兼收并蓄!!
(脸皮够厚。。
= =)受了知友、豆友们的启发哎,爪机码字好累•﹏•现在我是一条一条对我写的进行反击。。。。
我也是醉了,没错,之前我说的,我现在找出我的一丢丢缺点吧。。。。
哈哈以下来自豆友阿木木的评论(有修改,我只选择了我认为正确的部分):一、角度取巧。
日剧擅长从小人物视角出发,抓高大全的道德标杆,讲故事和赚泪水也是行家。
普世价值的确更容易产生认同并接受,但换个时期、换个战争背景、换个国度,这个故事依旧可以很煽情很精彩,因为故事的核心不在反思某场战争,而是小人物的经历浮沉。
如今刚好应和了“70周年”,这样的角度很精明也很取巧。
二、真实度有限。
可能是因为日剧自有特色的画面色彩,感觉这个充满苦难的时空显得那么明亮而干净,戏剧性还是要靠编的——不是说编剧在说谎,而是真话没说全,(我补充:媒体呈现给你的难道不都是它想给你呈现的内容吗?
别说这部剧了,这是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能“呈现”全貌的,真是寥寥无几)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
三、泪点的问题。
前面说了日剧擅长讲故事赚眼泪,本剧也不例外。
因为主角作为一个圣母型正面的人物,大半生却被虐得死去活来,夫死子散,却依旧独立、坚强和博爱,正应了鲁迅的悲剧观。
圣母与悲剧的矛盾,产生了十足的泪点,因为主角又是被刻画为一个弱小的战争的旁观者,她被卷入战争的各方,裹挟着历尽浩劫,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
让人感动不差,不过这感动却来得糊涂,缺乏清醒和冷峻,让中国的感动者觉得有些尴尬。
讨厌,这个人怎么说的这么有道理,把他拖出去!
╭(╯^╰)╮最后我想说的这部片子是对于中国反抗日本没有评价,女主对中国的抗战没有评价,女主只是不希望有战争,希望和平,是没有明确反省日本侵略中国这个错误。
在这里我想起柴静在《看见》里写的:来自熊田亚楠的信“有人质问,当初你们为什么没有反对战争?
我想,是因为国民已经被教育得对“上面做出的决定”不抱怀疑。
”我想,这是日本的武士道教育,是日本民众的悲哀。
哎╮(╯▽╰)╭这个片子算是给日本人开了个好头吧希望以后的片子能直视历史,直视错误O(∩_∩)O谢谢大家,你们再也找不到这种拆自己台的答主了,^(* ̄(oo) ̄)^
反战是反战,但是多少还是美化了日本民众。
很多人说日本军人有罪但是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我觉得说得是也不是。
要知道军人是怎么来的,是从民众里征集来的,他们参战是叫为了帝国浴血奋战,说什么为了大东亚共荣,说什么为了和其他亚洲国家探讨亚洲的的未来和和平。
这些屁话我觉得谁都不会相信,特别是教育水平已经远甩各亚洲国家的日本。
然而他们默认着并一次次地欺骗着自己。
默认着侵略别人的行径其实已经在无声得支持着侵略,所以私以为他们是有罪的。
但是他们的罪是在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人人疯狂的年代难以幸免的,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是无罪的。
但是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些灰色地带,当时的日本人就处于此处。
他们在战争中变成暴虐着、默认着也迷茫着、痛苦着的复杂人。
剧中也一些地方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也明指日本军人的罪恶行为。
这在日本的电视剧中是少见的。
但是第一集中某些地方仍然让我鸡皮疙瘩爆起,满洲垦荒团被美化成解放者了,在伪满洲的大丰收也视为是自己来到后作出的佳绩。
殊不知,伪满地带有黑土地。
土地本就肥沃,是因为关东军的入侵才成为一片废墟的;殊不知满洲垦荒团是在进行灭种教育,教日语抵制汉语,等一系列举动。
女主却觉得这些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还觉得自己不歧视中国人,自我心理感觉良好。
这就是无耻的行为!
这是占着别人的土地还觉得自己对别人挺好的就心安理得得生活。
剧中还觉得是苏联的入侵破坏了这“伟大的和平”,这是虚伪的和平!
第二集竟高度赞扬了八路军,一名配角护士竟然还被洗脑了。
这我说什么好呢,没想到吧。
也描述了女主儿子被中国人欺侮的事情。
矿主妇人痛打他们的时候,口中还说了我儿子就是你们打死的,从这开始才是真正的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情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即使他们是孩子。
剧中语言处理得不是很好,那个解放军头目浓浓的日本音,而且样子也太日本了吧,怎么看都是日本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拿着棍子镰刀追打日本人的人可以找中国人演,八路军头目反而找日本人演。
中国人的日语太好了,而日本人的汉语又太差了,形成强大的反差。
7.2分。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就像本片的导演,正视了战争对本国民众的伤害,但他可以回避了日本的战争罪行,只是简单的以关东军在满洲的残暴一语带过。
日本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本方面统计)
百分百的谎言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一半谎言一半真实,这部垃圾电影把侵华战争篡改成中日战争。
没错,中国和日本确实打过仗,但那是侵略,不是互相打,它可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式地慢慢让中国人接受它的设定,弱化了侵略性。
全片一直在讲战争多么残酷,人民多么悲惨,可狗日的日本人却没有反思,这场战争到底为何而来,慢慢地把自己包装成也是受害者。
这是在一点一点的磨低我们的底线。
可这还有很多人被它们带偏了,可见这招是多么的高明!
剧中中国老百姓跟日本人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为的是让我们觉得其实日本人不全是坏的,好人占大多数,这是第一步,改变中国人和不谙世事的日本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让我们把部分日本人和大多数日本人区别开来。
真是其心可诛。
还有个桥段是女主乘着车在路上遇到中国伏兵,中国伏兵大喊:有女人。
这时其它伏兵也一脸性奋的鸣枪。
这是把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描绘成奸淫掳掠的土匪,这是第二步,把中国人设定成邪恶形象。
还有前面所说的,这片并没有说过这场战争是侵华战争,而是说成中日战争,强化了日方发动战争的合理性,去除了日方的侵略性,把自己描绘成也是受害者之一。
呸,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日本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别指望它们会有什么反思,它们只会反思自己为何战败。
醒醒吧!
兄弟姐妹们!
中国作为当事国,也许不论日本怎么拍都不会满意,那么评价怎样都不要紧,但如果一部剧在讲述惨绝人寰的战争时只有表现了最血腥的一幕才叫程度合适,那究竟要怎样让一部分人(这样的人现在很多)在看完之后,在脑海里记住是反战而不是复仇,恰恰只有从普通人的身上出发,身临其境的感受战争的残酷是无差别的,才是当下对于此时代的中国观众更需要的反战形式,我们的反日的情绪太高了,高过了反战,那么,和平还好,反日可以大致与反战划等,但是,假设,有那么一天,战争又来了,反日不反战的浪潮终又回把我们变成当年它们的样子,两国最恶心的都是激进的右翼民族分子,一边是把日本往战争拉(但实话,绝大数日本人现在的观念不可能再被鼓吹侵略了,宽松世代平成废柴不是白叫的),一边是中国越来越高涨的民族情绪期待万国来朝复蹈天朝体系(反倒对比显得更危险),记住,爱国,不要被政治机器绑架,你爱的永远仅仅应该是这片土地,纯粹的爱国是理性的,夹杂太多的爱国往往会被利用成为权力的工具。
充斥着日式煽情,靠大量旁白堆砌起来的流水账故事。内容大概就是截取了《流转的王妃》+《李香兰》+《大地之子》组成。上集完全没必要看,下集很不多见的展示了我国共O党的阴暗面。战败七十年就拍出这种东西,日本和德国差一个世纪
明褒暗贬没意思,不是反战的,是宣扬普世价值观的,反思更不必提。人物行为完全没逻辑,gcd讲日语,跟抗日神剧相比,前者反物理,后者反人性反逻辑。全剧唯一正常点的是女主的军医leader和爷爷。知道为什么看起来别扭吗,因为你想拍想讲的东西跟你潜意识里认同的东西是矛盾的,观众看起来也难受,就很难理解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做,跟没有🧠一样
请叫我同志。
还是不错的,虽然说遇到丈夫尸体这样的事情比较狗血,但就一部电视剧来说够了。
和我妈一起看的上集,因为情节太残酷,画面太血腥,她死活不想再陪我看下集了,结果到最后过了快1年是我自己看完的下集。不仅仅是因为她不愿意看,而且还因为她再也看不到了。我想像鸣人那样,就算没有了母亲也能坚强地一个人活下去,找到自己的追求,好好地守护它,让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东方还是西方,红十字都成了事实上的一纸空谈。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感人至深的,依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借用一句话,日本还是觉得自己是战败国而不是侵略国。啊我老公死了啊,我被苏联大兵qj了啊(敢不敢拍日本鬼qj中国人?!卧槽),我和儿子分别几十年啊,如此云云的
比较细腻,反思战争。表现手法总比手死鬼子,裤裆掏手榴弹强。
菜菜子的八路军装和说日语的八路军官把我尴尬死了…好吧,其实这片子试图绕开民族主义直接谈人性的普世价值,所以才会有如此不真实的圣母设定。在日本,政治正确就是人民是没错的,错的只是政治家和时辰。这其实也挺有趣的。菜菜子哭得那一心碎,让人心头一紧。
还行 剧情挺无聊的 没啥看点….
主题是宣扬红十字精神的,和抗战没什么毛线关系,不过看看日本人表现的中国人和兔子很有趣。对兔子基本算是没有黑,视角还是比较中立的。
!!!
从红十字的角度讲反战很聪明!
拍这种圣母弱智反战还不如不拍,拍了没屁用,只会觉得扯淡
圣母一样的女主,巧合牵强的剧情,过于饱和的情感表达,实在是不该在看了几部侯孝贤的片子之后看这种水片。
剪辑速讲,看着够曲折感人的
菜菜子的颜down and down了,虽然比撕鬼子更有情怀然而皇军如此跪舔……日本共产党都不这样的啊……
三分给女神
开头绿皮车+群众演员开心的表情奠定了这个片搞笑的基调。西岛秀俊真是碍眼啊
日本人美化自己拍的片子罢了。。。